(第二十一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今天是我們講《無量壽經》的第二十一講。今天的內容非常緊湊,所以需要大家呢,就是說把法本要盯緊。隨著大家學習的深入,可能我們有幾種狀況,一種就是說,拿著法本這麼摟一眼,知道說讀一遍,就是這麼個大概。然後聽法師講的這樣,就是說把它有時候掰開了揉碎了,聽的覺得說應當如此。或者說一總括,能夠拔高一下見地,或者說講一下,了知了說,這個地方說的是這個意思。但是還有一種學習方法,大家慢慢也要訓練的就是適應,為什麼呢,這個就是我們四眾弟子裡面,諸位在家菩薩,很可能有時候就不具備這個能力,這種學習的能力是什麼呢,就一方面盯緊法本,一方面隨文入觀,就是你看著這個法本不要走神,不是說拿著這跟個參考資料一樣的,摟一眼就行了,不能走神,就盯著這樣,然後隨著耳聞的這個法義,跟著它走。那如果說你始終心念都在這個法義上的話,你的心就不會散,神就不會跑,那妄想就不會生起。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以前祖師們講法,大德法師們講法,其實都是要達到,至少要這樣的效果,可惜我們現在有時候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了。

今天正好我們也藉機演練一下,有兩點,一個從今天開始,這一大段的經文我們就是跟著貫。那麼二一個希望大家學習完了以後,能夠明白為什麼佛經不能夠會集,為什麼佛經不能夠會集,我再說一遍。就是整個佛講法,他的這個佛眼圓明,待會兒我們講到,他的前後眼,他的這種無礙智,和他的善巧,圓滿的善巧,就是不會出一點漏洞的善巧,我們是根本達不到。不要說達到了,看都看不出來,看不全,所以說你何以去會集呢,那麼佛的心、佛的眼,能拿來作為我們凡夫的整合和這個用度嗎。那好我們現在把法本翻到八十二頁,這種學法是比較枯燥,但是大家要知道,本來學法和修行就是要枯燥,不是圖熱鬧的,也不是圖開懷的,八十二頁下面的倒數第四行這一段開始講起說,佛語阿難開始,一直讀到八十五頁的百千萬劫不能窮盡,讀到這裡。好,我們拿起法本一起來: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游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

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像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游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嘆。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好,大家看到了最後一句話就是,我但為汝略言之耳,我就說一點點而已了,邊邊角角就這麼給你露一點,如果廣說的話,百千萬劫不能窮盡。好,那我們翻過來到八十二頁這裡開始講起,這裡開始就是要彰顯,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是圓和滿的。

我們常會脫口而出說,功德圓滿,功德圓滿,大家要領略一下,什麼叫圓和滿,圓就是週遍,滿就是無缺了,就已經到這樣的一個,不是說不退不墮,而是能夠直心直行無間地增進。因為在彼土的菩薩,他的修行能量是非常足的。我一說這個話,大家都能體會到什麼叫修行能量很足,我們的修行能量太差了,那麼在極樂世界,後面的內容中就發現,人家那八正道是具足的,這個七覺支,也就是我們說的七菩提分是不會散失,五根五力這是常在的狀態,都是這樣的一種修法。所以大家來看第一小句,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指到的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眾,他的說法度眾,領眾熏修的方面,他不會有過失,一個就是說常宣正法,但是是隨順佛陀的智慧,一直宣講正知正見正行的法,但是他不會跟佛的知見相違,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不會讓聽聞者產生過失,那我們這裡如果說最基本的法,你不能夠契機契理的話,就很麻煩。但是有時候,我們顧的了契機就契不了理了,想保持契理,結果機又不相應,所以這個在我們這,這是常有的事。可是極樂世界就說明他一個利他,就是度眾生的時候沒有過失,是圓滿的。第二個就開始要講,剛才是這一小句是講的是利他,下面開始主要就是自利的內容。大家來看: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凡事都是以般若智慧為引導,所以面對這樣眾寶莊嚴的世界,受用一切的萬物,他不會都認為這是我的,我所嘛,也不會有貪著妄想,怎麼樣,生起這個染著的貪婪,如果從理論上來講的話,於萬物無我所心,說明人家那是離見的,離開這個見。我們現在除了見還有什麼,愛,咱們的煩惱是愛見,愛見。愛就是一般情感性的東西,見就是一般理論概念性的東西,思想性的東西,那這裡講到的無我所心,就說明是沒有見,無染著心說明是不生愛,離見斷愛能夠舍得這個,稱之為舍行。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句話就是指的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在修六度的第一門佈施,沒有我所染著心的話,他才能真正地把這個佈施修圓滿,修成三輪體空。所以大家想想,極樂世界的菩薩在修佈施方面沒有過失,為什麼呢,他都是屬於三輪體空的這個水準,都是以般若為導,所以叫做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就是能舍嘛,雙舍。再往下看: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這個就是指的極樂世界的菩薩在持戒方面清淨三業,第二度進入自利的層面是什麼,修六度圓滿,你看這裡講到的,去來進止,情無所繫,隨意自在,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他的身業沒有過失。去來進止,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是什麼呢,他的意業沒有過失,沒有彼此的分別,沒有你我的對錯,這是他意業上面不犯過失。那麼無競無訟這是什麼呢,這個口業上面不犯過失。

對吧,不吵架,不辯別,所以你看這幾句話就是講到,雖然常去他方國土供養教化眾生,身體有這個來去進止的動相,那麼心也沒有任何的束縛,他是如如不動,沒有對眾生任何的親疏分別,是平等普度的,所以他在戒律上就由這個法,就能夠具足說持戒清淨,這是六度的第二度,佈施持戒。那麼我們再往下看,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這是什麼,六度的第三度是什麼,是什麼,忍辱,而且極樂世界的這個,他在這個因緣境界中都是以大慈悲為本,能夠忍一切順逆境界,已經證到無生法忍,至少能夠得二忍。所以這裡就是不但能夠忍辱,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這裡你看,後面講到說柔潤調伏,無忿恨心,意味著什麼,就沒有忍障,大家知道什麼叫忍障嗎,忍障就是雖然能忍得住,他不是看破的忍了,不是不執著的忍了,是憋著忍了,在那憋著呢,看上去,我不跟你鬥爭,不跟你爭這個東西,但是他雖然不發作,他懷恨在心,這叫做忍障,所以心裡有忿恨心,我們這裡幾乎說忍辱,你能做到純粹地說,真的三輪體空嗎?

他說一句話,你說,沒我,沒他,沒這個話,你能沒得了嗎?大多都是欲言又止,然後一口氣憋回去,就這麼受著吧,因為號稱佛弟子,要個臉面,所以說就有忍障。在忍辱方面,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過失。大家再看,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佈施持戒忍辱,還有一個什麼,精進,這就是指的極樂世界的菩薩在精進方面沒有過失,為什麼呢,蓋是煩惱的別稱,你想遠離這個覆蓋,就是覆我們自性清淨心的這個五蓋,那你必須要沒有這個疲倦懈怠之心,要精進勇猛。因為這五種蓋是隨時隨事隨地無間斷地想覆蓋我們,五蓋大家知道嗎,貪、嗔、睡眠,掉悔和懷疑。貪,犯這個貪心,瞋恚,然後這個睡眠,掉悔是什麼意思,掉悔就是掉舉和悔恨,掉舉是心懸浮在那,就跟我們有時候就是,特別一天心這個懸起來就按不到地上一樣,天天這個話也多,情緒也飛揚,就是不能夠沉靜下來,這叫掉舉。那麼相對掉舉的還有一個煩惱是什麼,有知道的嗎?

掉舉的相對面還有一個昏沉,就是剛才講的睡眠,那麼讓心安住不下來的掉舉,還有一個是悔恨,這兩個容易讓我們心緒多端遊走,所以這也是一個蓋,懷疑也是一個蓋,所以這裡講到的是什麼呢,離蓋清淨,就是我們這裡這五種蓋始終覆蓋著我們的真心。諸行齊修,你看後面是,等心是什麼,就是所有的行門都同步能夠修起來,不是修了這個就修不了那個,叫做諸行齊修名為等心。所修的這個精進也罷,這個增進的這個次第速度等等,最為殊勝,叫做勝心。然後在求這個修行的過程中,他求心殷重就是什麼呢,對於這個法,對於這個法門,對於修行的狀態,他一直是心裡渴望處在這樣一個狀態,就叫做深心。

所以這裡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這是指的精進沒有過失。定心,就是指的禪定,甚深住持,這裡講到的定心,遠離亂意。我們一般對於禪定的話,如果說這個理論上去講就不那麼細講,總之你看這裡的禪定最根本的就是指念佛三昧。極樂世界的菩薩,人家的清淨海眾,所有的這個淨土這個情形怎麼來的,都是從念佛三昧生的,沒有絲毫的亂意。我們在這常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修道的人,有事心不亂,無事心不空,就是事情撲面過來的時候,你就慢慢一點一點地練,很可能一開始會亂,而且亂的時間還相當長,一次又亂,兩次,三次,五次地亂,慢慢慢慢,有佛法得想辦法,那麼你既然學了佛法,就在這個亂中能用,用的慢慢沉靜下來,福德增加了,修行的功夫深了,那麼在事裡邊就不亂。

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如果你事多的時候你覺得亂,說哎呀,好不容易我休息一會,這個時候一下子落停了,心有可能就什麼,就懈怠下來,所以沒事的時候心不空,你還能夠念念地說,我得往生,當下要念佛,想著西方,不能夠打妄想。這個思緒一下閑下來,有時候飄忽不定,無所事事,到處想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人皆如此。所以這裡的定心就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夠深深地住在這個念佛禪定中,沒有絲毫的亂意,這是指的禪定。後面的愛法、樂法、喜法之心就是修的智慧,修慧行嘛。這個求法的時候心裡歡喜,就叫做喜法,聞法的時候心得法喜,就叫做樂法,得了這個法心裡歡喜,就叫做愛法,這裡倒了一個次第叫喜法、樂法、愛法,正好換了一下。那麼人家的這種法喜呢,他不是說像我們這裡次第而得,是同步而得的,愛法、樂法、喜法之心,到這裡就等於說,在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修這個六度法沒有一點的過失,一點的退步,一點的偏差,穩穩地就是六度齊修,功德正等。那麼這樣修下來,必然就會有效果是什麼呢,就是離過的功德。所以後面開始,就是講他的由於修六度,所感召的這個果報是,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兩個概念,滅諸煩惱就是離我們當下的煩惱,心地上的煩惱。離惡趣心就是離我們將來惡業的果報,沒有三惡道,這叫離惡趣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這是離過的功德,由這個功德,前面算是別說,這裡總的讚歎,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大家看看,這個往生淨土,這個法門是不是總持法門,這是佛說的,究竟一切菩薩所行,這一切菩薩不僅僅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十方國土裡面所有的菩薩所修的行門法門,總括具足圓滿在極樂世界菩薩的當下一念,功夫中就具足。

所以說,具足成就無量功德,這就是說你修成就以後,他有怎麼樣的本事呢,怎麼去大行佛事,怎麼去度化眾生,總的來講是成就無量功德,後面分門別類。大家來看,第一個得深禪定,首先是自己穩住了,那這種深禪定的話,大家不要理解成我們世間常講的那個四禪八定,雖然四禪八定也包括在這個深禪定裡邊,可是這裡講的這些深禪定是不可測知的,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來講,比如說華嚴三昧,比如說法華三昧,首楞嚴三昧,特別是念佛三昧,由定發慧,由慧能顯通,所以得深禪定,住在禪定裡面以後就能夠發什麼呢?發神通。

這裡的諸通明慧就是指的三明六通,住在禪定裡面能夠顯現,自己的這個通和明就會出來了,這是佛具足的三明六通。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六通的話,再加這個神足通,還有什麼,他心通,還有什麼通來著,還有什麼,天眼已經說了,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這是最主要的,還有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這叫六通。那麼這裡講的諸通明慧,不但具足六通,六通這是羅漢也能具足的,為什麼佛叫做明行足,三明呢,明比通的檔次要高。大家要明白,為什麼呢,通的話,很可能他從現象上,現前能夠觀照,明的話,就是從頭到尾究竟圓滿能夠徹底分明了了,所以這是不一樣的,這裡講到的從得深禪定,而又諸通明慧。然後游志七覺,修心佛法。

這是什麼意思呢,七覺就是我們說的七菩提分,我們這個概念在前面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就是大乘的止觀法門,從心地上來真正地修學佛法,邁向成佛之道,所以這叫做游志七覺,就是志向安住在這個七菩提分裡面,比如說第一個就是擇法,他善於抉擇法門,等等這些我們就不細講了。下面有一個,要引發的一個功德,就是成就佛的五眼圓明的功德。大家看,極樂世界的菩薩具足無量功德,下面這個功德是無量功德中的一種,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這裡他們成就的這個五眼,跟咱們通常上的質量是不一樣的,大家要知道,在我們這裡如果說,一個凡夫修呢,你比如說肉眼就是肉眼,天眼就是天眼,是肉眼就是父母所生的這個眼。

那麼這個肉眼他是見近就不見遠的,見前我們就見不了後,見內就見不了外,這叫做肉眼,他因為有這個色的質量的障礙,我們過不去。天眼就好一點,因為四禪八定修的,這個眼遠近都能見,沒有色的障礙,但是他還屬於在凡夫的層面,沒有出三界。那麼慧眼是什麼概念,慧眼就是羅漢的境界,他能夠見到這個空性,但是他只能見空性,不能方便地入這個差別有,所以這叫做慧眼,法眼是什麼呢,才是菩薩的眼,他在見空性的同時,還能見到一切萬法現象上的差別,入一切諸法,這叫做法眼。

只有佛眼,為什麼叫做圓明呢,是無不知無不見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叫做佛眼圓明。那這裡講到的極樂菩薩們他成就的功德,大家看,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用肉眼就能夠徹見無數世界的這個事,這裡說到的清徹,有所明審,無不明瞭的,所以這裡叫做,都能夠看得見叫做靡不分了。天眼通達,他加了一個叫無量無限,那說明什麼呢,極樂世界的菩薩能夠見到九法界眾生,分段或者變易生死的情狀,我們這裡的天眼的話,天人他頂多見什麼,界內的,界內的如果是比他高的天他都見不著,比他低的,他才能看得到,說前一世死在這裡,下輩子投生到哪,這個他有可能,但是極樂世界他能夠見眾生,從這死從那生,這裡為什麼叫做無量無限,就是他見的境太寬,眾生太多了,叫做無量,他前後拉著這個時間,能夠見的非常久遠,叫做無限,這是人家用天眼功德就能見九法界的眾生,

不是界內了,是這樣的概念。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法眼是菩薩眼,這是次第上掉了個個兒,那麼這裡就講到說,他的法眼殊勝能夠觀到所有眾生的根性差別,這個眾生該怎麼度,先是給他點甜頭呢,還是先給他個下馬威,如果適合先給甜頭的人,你先給下馬威就把他給趕跑了,他不來學了。所以說他能夠知道一切眾生度化的方法,所知無有窮極,稱之為究竟,也就是對這個三乘教法,五乘教法,點點滴滴的差別能夠完全瞭然於心,這叫做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這個真如法性,這個空性,不是羅漢的空性,是究竟大乘的真如實相,這樣的一個說叫做能度彼岸,也就是能夠見到畢竟無所得的這個真空,舍所有這個相上的差別,能夠到平等無相,就是《金剛經》裡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夠到平等無相的彼岸,叫做能度彼岸。但是這些功德還都是名目上安立的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唯具足什麼呢,最後是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大家要知道呀,佛眼,那麼從咱們這來講,到了極樂世界佛眼的概念肯定是一樣的,質量肯定是一樣。可是在我們這只有佛才具足佛眼,極樂世界的菩薩,天人,只要往生者,能在這修道,當下就具足佛眼,這裡的佛眼是覺了法性,是指的什麼,就是中道實性,就開始見中道。大家要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你修得真正入到見中道的開始,登地菩薩才開始見中道見佛性。你在登地之前什麼十信,十住,十迴向依照通教的話都見不了中道佛性,都是見的什麼呀,都是有偏頗的空性,而不是佛性,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佛眼中覺了法性,就是這個中道實性。這個見到是週遍無盡,所以叫做具足,佛眼具足,這是我們常說的五眼功德。我記得那會,傳印長老,常喜歡寫一個對聯,就是辦法會的時候在講到什麼:迎請千賢萬聖,皈依五眼六通,就是指的大聖者的神通妙用,就具足三明六通和五眼圓明的這個功德。

這是我們講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一個比較大的這個點,給大家介紹一下,五眼圓明的功德。有一個傅大士曾經寫過這個偈子,讚頌這個五眼功德,說什麼呢,天眼通非礙,天眼是通徹的,沒有障礙;肉眼礙非通,肉眼就有障礙,就通不了;法眼唯觀俗,就是菩薩的目光,鎖定度化眾生,唯觀塵世裡面的種種差別;慧眼直緣空,羅漢的慧眼只要見到這個無相之法,見這個空性;最後講到什麼,唯有佛眼如千日,一千個太陽 ,照異體還同,雖然照的整個的萬法都是有差別的,但是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這就是他講到說佛眼圓明的功德。我們今天把這個五眼給大家講一下,就是這裡要證明什麼,極樂世界的菩薩以肉眼就具足了五眼圓明的作用,這是以肉眼來講。

當然大家也不要有的聽了以後,對這個問題產生認知,以為說五眼是不是長了五個眼睛,不是這樣,因為二郎神長了三個眼睛,以為五眼圓明是不是長了五套眼睛,不是這樣的,而是什麼,用一個眼睛的覺受,他能見到這五種功德境界,這叫做五眼圓明,覺了法性,這是指的第一個功德,自己的功德。下面第二個功德,又是利他的功德。

大家看,所有的功德全部就是始終建立在自利利他,利他自利上面來。後面大家看,以無礙智,為人演說。這是第二個功德,利他功德,能夠具足無礙的四無礙辯,為大眾演說這個經法。然後再往下看:等觀三界,空無所有。這是自利,怎麼樣,出離了生死了,不入三界六道了,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就是出三界,離什麼,離生死行了,不在生死裡面打轉了。那麼志求佛法,這是趣菩提行了,你看剛剛是以無礙智為人演說,是利他;這裡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又是自利,下面開始,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這又是什麼,又是利他,就不斷在自利利他間成就佛道,所以大家來看,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最後總結了什麼,從如來生,解法如如。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大菩薩,之所以能有這樣自利利他的功德智慧,能夠五眼圓明,三明六通都具足,都是從如來教化所生,才能夠如此的徹底,明瞭一切萬法的真理,皆能夠如同真如實相一樣,所以叫做從如來生,解法如如。這個解法如如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由於佛教化他,他由於能夠解了佛所教化的這個法,就如同佛所得的這個如如不動的真如實相一樣,所以叫解法如如。這裡面應當從兩個概念說起,從理解點上,一個是什麼呢,他的這個解,就是理解,正解,悟解也罷,是從什麼呢,不是誤會的誤,是開悟的悟,悟解,是從什麼呢,是從如來教化出生的,所以這裡講到說從如來生,解知一切萬法皆如,萬事萬物都是真如實相,這是一個理解。

二一個就是能夠善知苦集滅道的四諦理,用音聲來教化眾生,這又是一個,所以後面有一句,善知集滅音聲方便。大家對苦集滅道這個概念有了解嗎?什麼是苦集滅道,通常因為當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在這個鹿野苑(初)轉法輪,轉法輪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給當時比丘講法,所以我們就把羅漢修的法門,一般把它作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了知苦,然後知道苦是怎麼生起的,那麼既然你知道生起的,你就斷這個生起的源頭,然後嚮往解脫,所以修這個諸佛的道法,八正道。那一般我們就誤以為說,苦集滅道只有小乘才能夠修,大家知道,苦集滅道這個範疇在羅漢聲聞乘裡面,確實它是屬於他這個修學的這樣的一個範式,套路吧。

可是整個所有的教法裡面都離不開苦集滅道,大乘佛法裡面也是如此的,那我要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說大乘佛法的苦集滅道,你比如說,究竟畢竟空的這個般若空性,一乘法中。一乘法中我們怎麼來看這個苦集滅道,它這個苦和集就不是說像聲聞乘裡說,哎呀,什麼是苦呢,說你要生,你會老,你得病,你將來死,就是生老病死,對吧,然後什麼愛別離怨憎會,就說一大堆,說了知苦,有這樣的分段生死的苦,所以你要出世解脫。在大乘法裡面的苦集滅道,它把這個水平給平移上來了,檔次提高了,就像《心經》裡面,怎麼樣,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這個苦厄是怎麼來的,如果《心經》裡面的層面的話,只要你著相就是苦的,已經不在生老病死上這些層面給你掰開了揉碎了講了。

你有一念執著生起來,一著就是苦,就是差別,就是分別;當體一念空,就是道,就沒那麼多,就是說這個一步一步這種差別次第了,就是當體就看你是,心念在一念覺悟就是正知,一念染著就是苦楚,就是這樣的。所以《心經》裡面也有苦集滅道,著相的就是苦的。怎麼來的,因為你有分別,那麼怎麼去寂滅呢,就當體擺平我的差別相。最後怎麼叫做道,無所得就是道,所以你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最後無智亦無得,這也是苦集滅道的套路,所以大小乘是同在苦集滅道之下,只不過當時佛說的這個四諦法是專門針對小乘的層面,給他講了那個層面的苦集滅道而已。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學法學得死執崖板,這裡極樂世界講的,善知集滅音聲方便,就是說的大乘不著相法,是這樣的,所以大家在這上面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後面有兩句話叫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上午講經的時候我還講到,就是人家根本不愛說這些世間無義味語的話,聊個天呀,抬個杠呀,討論點新聞呀,談點時事政治呀,最近又流行什麼呀,網上有什麼好玩的事,前衛的詞,總想弄這點出來,這都叫做戲論,叫做世語,世間的語言沒有意義的,所以人家就是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說的但凡一開口 ,必須有助於我們的菩提道業,如果沒有這樣的功德就不說,所以這個特別重要。現在我們很多情況下,已經就是說,特別太樂在世語了,不欣正論。有時候講點佛法要配著說,大家知道什麼叫配著說,你們能懂嗎,就是想賣給他東西,要帶點東西,帶這個東西是居多的,為什麼佛陀就制的度化眾生的方法,還有什麼同事攝,愛語攝,為什麼呢,就是你得假裝跟他一樣的愛好,天天跟他混在一起,照著他的好樂,天天陪著他這樣練,最後在緊急關頭猛地給他戳一下,讓他上一把,都是這樣的。

所以叫做,現在我們說講法,有時候再往裡面帶一點法,能夠讓你領略都不錯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好世間法,大家的世間情越來越濃,出世情越來越淡。總歸有一天,說了生脫死這個概念是沒有人知道說這是要幹什麼,大家都聽起來會害怕,又沒人去提及,不去提倡,完了以後,最後佛法就只剩下人天水平了,沒有人提及說是可以解脫的。大家對於佛法所有的概念,現在慢慢已經是這樣了,認為所有的佛法的主要的旋律應該體現在什麼,人天善法,慈善事業,你看這講著講著,弟子規了,什麼這些孝道,孝經,講起來,講著講著大家都弄這個去了,就不說解脫了,所以這非常要命的事,在《淨土十要》裡面的《西方合論》講到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

說一個道人就要遠離這些世語,遠離到什麼程度呢,繁華喧鬧這些歌廳,酒樓都不要說了,離得遠遠的,好說政事,朝務事處不要去參與,就跟老舍的茶館裡邊說,莫論什麼,老舍茶館說什麼,莫論國事,不要說這些,沒意義。什麼談情說愛,風花雪月的什麼小說也罷,這些詩詞也罷,弄點文藝青年的范等等這些,也要遠離。你好說個什麼,空性的偈子,天天有人給我發微信裡邊,過幾天他就好像參禪又開悟了一層一樣,寫幾句話,好像似乎是又有新的體悟,這倒是也無妨。問題是你不能上癮,你天天講這些講的,天天在那絞盡腦汁去寫怎麼開悟偈出來,你是真的開悟了嗎?這也屬於什麼,到這就屬於世語不是叫做正論。無義味語。就是好像學了點佛學知識,增長了點佛學素養,與你的身家性命,本命元辰沒有一點相干都不要去聽。還有什麼斗名相,宗乘狂解,妄談頓悟,輕視戒律,這些所有的這些言論都要遠離,斗名相是什麼呢,你記得幾個,剛才我不是講,五眼六通,他知道什麼是五眼,馬上就說,人眼,天眼,他特別背得熟,然後你不會,又問什麼是六通,他又開始誇誇背出來,這就叫做斗名相。覺得自己很自豪,生我慢,不是說覺得跟別人分享一下,你不了解我告訴你,這都屬於什麼呀,不正論,都要遠離。

所以你看一個念佛人最後說,妄談頓悟,輕視戒律,什麼頓悟不頓悟,你根本就悟不了,哎呀,我最近發現真的是憑自己的力量,根本修不出去。你稍微有點感覺,下次再去貪著想出的時候,又出不來,然後你又想往那緣,緣不到,最後煩煩惱惱一塌糊塗,你根本就上不去,沒有自力了。印祖說的沒錯,我們通身有什麼力,唯有通身的業力,沒有一點力,只有借阿彌陀佛的力。所以這裡你看人家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欣世語,樂在正論。後面我們再往下看,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這兩句話,就是指的修行諸多善本,他的根本志向是什麼,大家看到了嗎,人家修善法作為根本,他的志向是崇佛之道,崇尚佛道是什麼,就是他是要成佛的呀,那大家對照一下。

我們現在也在修善法,你有沒有考核過自己,你修善法為什麼,你放生為什麼,你印經書為什麼,你去道場裡發心為什麼,你有想過嗎?有時候我們天天都在做,都不知道為什麼。甚至有的人,哎呀,我說很多時候真的存在這種情況,什麼情況呢,我們說往生,確實他想往生,確實也要往生,求往生,這倒是真的。但是往生之後,他是不是目標明確說,我往生是為了成佛,都不一定,他沒往那想過,就是志氣都沒提升到那,只想著說,哎呀,反正阿彌陀佛來了,接引我,離開這個世界,就不要受苦了,不要墮三惡道了,了了生死了,不知道說將來要究竟成佛。其實很多時候淨土行人有的人都會陷到這裡邊,說往生是要往生了,他不想著往生以後要成佛,就是只有這個頭一個檔次,上不了第二個究竟,當然這也算不錯了,反正往生了肯定會成佛,你就先往生再說吧。

但是大家要知道,修諸善本,我們的根本是要志崇佛道。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說,哎呀,知道一切法都是寂滅之相,大家看,知一切法,皆悉寂滅。這個時候就等於說,知一切法,皆悉寂滅以後,轉到這個平等的寂滅之相上,那一般我們說的就是可以說,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心性就平等了,就是第七末那識的我執沒有了,轉成什麼呢,一切法皆悉寂滅,就是平等性智了,法身是平等的,那麼這個時候證到平等的法身的話,就會怎麼樣呢,生身煩惱,二餘俱盡。生身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個有漏的苦報色身,就不會再投報了,就是生身是苦報,那麼煩惱是什麼呢,煩惱是苦因,既然煩惱苦因,生身苦報,都已經滅盡無餘了,那麼就等於說二餘俱盡。如果能夠到這個水準的話,聞甚深法,心不疑懼是什麼意思,就是聽到甚深的佛法再不會害怕,你們聽到佛法會害怕嗎,我告訴諸位,很可能我們怕得要命。

真正佛法來的時候,不是說我們坐在這兒穩勢的時候,有時候,舍不下的東西,舍不下的境界,或者超越不了生死,這些時候真正來的時候,你那個時候,你害怕佛法,你都想迴避佛法,不想用佛法來用,只想滿足當下我執引發出來的貪瞋癡。你不信你回去或者從今天起,記住我今天說的這個話,從發生了什麼事,或者什麼境界的時候,你自己想想,四平八穩坐在這兒一聽,那當然覺得殊勝了,反正又不用兌現,也不要動真格的。可是當你要動真格的時候,很可能我們就什麼呀,為什麼很多時候來了,不能夠按照因果或者解脫的思路來思維,而要選擇了輪迴之道呢,就是我們害怕佛法,大家知道嗎?這裡講到的心不疑懼,我們疑和懼,就不想用佛法把它解決掉,害怕解決了這個事情,得不到輪迴中的這個現前的享受,所以很多時候你看,這跟把我們的真正的功夫,這給攪起來一樣,你根本怎麼呀,無處藏身的。

這裡講聞甚深法,心不疑懼。那麼如果深法你能夠解了,那當然就不會疑了,與這個深法你能夠深入,那麼就不會懼了。這就需要我們什麼,有長時間的聞熏修習,常能修行,這樣的話,我們再來看,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你能夠修到這地步的時候,你看,常能修行,其大悲者,那麼這就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的大悲大願,這個常住在寂滅平等的這個理體中,來起的大悲妙用,能夠化身千百億的他方國土裡面去,上供下化地去饒益眾生,成就佛道,那麼這個功德是非常深遠的。這裡講到的深遠微妙,也就是說,他度眾生的手法啊,這裡講到的說靡不覆載,就是非常的廣大,就像天能夠覆蓋一切,地能夠承載一切。這是一個形容詞,就是這樣的功德。

大家想什麼叫做深遠微妙,什麼叫做深遠微妙,以前有的大德祖師,特別是專修淨土的祖師,就給弟子們開示,他天天念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每天都迴向,每天都發願,就被他喝斥說,就你這本事,你還是改的念成什麼呀?願生西方淨土中吧。這裡的這個深遠微妙,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深,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遠,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微,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妙,這就是四宏誓願。

所以能夠這樣的修行一乘佛法,才能到達彼岸,那麼這個能夠決斷疑網,慧由心出,就是才能夠杜絕一切懷疑,煩惱的這種束縛,智慧從清淨的心地裡自然流露出來,一切佛法包羅無疑了。所以大家看,為什麼這裡講到的是慧從心出呢,你們知道轉識成智這個概念嗎?我們有八識,在轉凡成聖的過程中,我們凡夫的識會轉成聖者的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什麼智,轉什麼智,知道嗎?他轉的智叫做什麼呀,成所作智,成就自己所做的大量的這個度生功德,所以叫成所作智。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這個眼耳鼻舌身,凡夫的這種對外在的交織碰撞的時候,到時候都是我們度化他們的因緣資糧,成所作智。那麼第六意識是我們現在打妄想的溫床。但是一旦我們修成聖者以後會轉成什麼智呀,妙觀察智。

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有我就會有你,就會有不平等,有差別,遠近親疏,所以第七識轉的是什麼智呢,是平等性智,這個第八識轉什麼,就叫做大圓鏡智,就是阿賴耶識,普照,照天照地,整個這個大圓滿智彰顯出來,就叫大圓鏡智。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就是指的大圓鏡智現前了,知道這個還有一句話叫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這可能大家就沒聽過,這個八識轉四智,它就是,等於說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在這個進行當中,你比如說我們發願而去的時候,就是我們的五識,你得用眼耳鼻身意去思維信願行,對吧,可是一旦往生了以後,就會轉四智,這是同步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這個怎麼轉四智,你看前面講到的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雖然空無所有,但是為人演說,五眼圓明,四種辯才等等這些。

這就屬於什麼呢,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就可以去化身說法了。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就可以契機而說了,看觀察到他,應該聽什麼法,屬於什麼根器,這就是妙觀察智起的作用。那麼這個第七識就是知一切法,皆悉寂滅。前面有這句話是吧,這就是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就是後面講到的什麼呢,慧由心出,這個智慧都不是外在來的,是我們自識顯現出來的,這裡就叫做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這是最後總的,所以說能夠說大圓鏡智顯現普照十方塵剎中了,所以叫做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我們再往下看,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這就是講的這個菩薩,徹底成就了一個四智以後,所具足這樣的功德,光明遍照超逾日月,清淨無染之道,具足圓滿。後面呢就是開始做一個非常微妙的一些比喻了,這裡從雪山開始大家看,有一大段是進行比喻的,那麼這個比喻也不是空設的。

比如說猶如雪山,這是第一個,看到了嗎?猶如大地,猶如淨水,猶如火王,猶如大風,猶如虛空,猶如蓮華,這是七個比喻。我們首先要隔開看一下,這七個比喻,就是講到極樂世界所證的功德,可以說是五分法身的功德,我們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五分法身是什麼嗎,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屬於佛的五分法身,佛的法身就是這麼,這五分功德給組和而成的,不是我們這麼一個色身,那麼這裡這七個比喻,前面的雪山是總的來比喻,五分法身功德,後面的蓮華也是總的來陳詞,五分法身功德,雪山和蓮華一頭一尾,是總的來進行一個,這樣的表顯五分法身的尊貴和殊勝,尊勝功德。

中間的這大地、淨水、火王、大風、虛空就是表五分法身。所以大家來看,第一個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這就等於說,五分法身平等沒有差別,就像一個清淨無比的大雪山,這個比喻太妙了。你們見過雪山嗎?真的見過嗎,那怎麼不說妙呢。這裡用雪山來比喻五分法身,確實妙,如果你真是領略過這個,完全就是說沒有人煙,整個就是白茫茫一片望去全是雪山,真是叫做照諸功德等一淨故。我記得我們那會兒,研究生畢業的時候,讓去西藏去參學,那就是,那會兒就坐火車嘛,學僧都是坐火車,但是坐火車有個好處確實可以沿途這樣,從什麼翻過那個賀蘭山,好像還有什麼崑崙山,那麼這個大山連夜,頭一晚上好像是到青海,頭一天,因為火車要坐兩天。

第二天早上的時候,整個因為走了一晚上了,大家都睡著了,結果那天,月亮特別圓,早上因為在火車上,我起的比較早,起的比較早,哎呦覺著說,車廂裡面的燈都是暗的,就把那個車簾兒窗簾給滑開以後往外一看,哇,那個月亮照出來,整個窗外全是連綿的雪山,就這個月亮的這個月光一照,就是明明晰晰就是這裡的,照諸功德等一淨故,除了清淨無染,沒有任何第二念。就覺得說這個世界這個果報業力,這個世界的呈現,如此的微妙。所以有時候啊,這個業報召感那確實如此,人家在這個雪域高原,整個佛法的流傳,這麼多的比喻,你看從印度乃至到西藏都有這個能夠看到雪山。但是咱們漢地沒有,確實這個比喻是非常的貼切,就比喻這個法身的清淨無染。你到了那兒,你自己都覺得說,都覺得自己髒,就覺得整個這個大山,就是連綿全是白茫茫的,剛剛下過雪嘛,就沒有一點塵埃染著,這是指的猶如雪山,是總的來講。

下面我們再看: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這是指的什麼,比喻定法身尊聖,就是得甚深禪定猶如大地。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這是什麼法身?誰能說一下,是什麼,表什麼功德?對,這是表戒功德,戒法身功德,持戒就如淨水一樣把你洗白了嘛。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心故。這是什麼功德呢,智慧之火,燒煩惱心,所以這就是戒定慧。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這就是解脫,表這個解脫之法,行諸世界無障礙是什麼意思,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斷在刮,來來去去沒有停滯的時候。

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這就是指的什麼呀,解脫知見,解脫知見的法身尊聖,就像虛空一樣,虛空一樣你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在這個虛空中,隨機而顯現,所以這叫做解脫知見法身。最後,這是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這就是指的前面這七個比喻,就是指的五分法身功德之體。後面開始就是講這個法身的功用自在,既然得了這個法身,那麼就能夠起這個妙用,我們來看,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大的車乘嘛,能夠自己用還能夠載物,所以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

重雲就是密雲,濃,非常濃郁的雲,興雷致雨,打雷,也就是警覺還沒有覺悟的眾生,是這個功德。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這就是指的下甘露說一切法,利益眾生,這個甘露為什麼比喻,我們常說的甘露法雨,甘露法雨呢,就是把甘露比喻為佛法,叫做不死藥,不死藥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讓你吃了當下(不死),很多人一聽甘露丸,吃了就覺得,吃了甘露丸就長生不死了,現在我們不是有時候會給大家結緣一些甘露丸嗎,有的大德來了。有人就問過說,吃了這個就真的死不了了嗎?不死藥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你脫離生老病死,不是讓你活在生老病死中,保你這個煩惱永不滅,讓你永遠不死的。所以大家現在你看有的人,怎麼就想起問甘露丸吃了就永遠不死嗎?你說你連秦始皇都不如了嗎,秦始皇還要海外仙山去修煉一番,你順便就拿這麼一個藥丸吃了你就想不死。所以這裡講到就是,這個不死藥是什麼,滋潤眾生的善根就是指的法,佛法,這叫不死藥。為什麼呢,有佛法就有辦法,就讓你的這個煩惱心死了,就讓你法身活嘛,所以這裡說,就法身而言叫做不死藥。

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這是什麼意思呢?金剛山就是我們一個小世界,一個世界裡面最外圍的大山。在《地藏經》裡面也有講,在這個須彌山為核心,外面不是有這個香水海,一重一重的海,一重一重的山,最外面的叫做光明山,又叫做鐵圍山,也就是這裡說的金剛山。由於它是最為堅固的,所以這裡用它來比喻,一切邪魔歪道不能動這個五分法身的功德,所以叫做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與諸善法最上首故。這又是一個比喻,大梵天王,大家想,為什麼叫梵天呢,梵是什麼意思,對,我們這裡說到,勤修梵行,梵行就是指的清淨行,無染行。

所以這裡之所以能夠在六道輪迴中,你還能夠升到大梵天做大梵天,就說明你的離欲清淨,已經清淨到相當的程度了,這才能叫做梵天呢。所以在大梵天的因果中,世出世間裡面,善法他是修的最為第一的。印度人就把他自己作為梵裔,大梵天的子孫嘛,印度的四種姓非常嚴格,他們到現在還這種知見還非常堅固,所以當時佛陀出世講什麼,種姓平等嘛,那個時候就說為什麼最後都叫做釋子沙門呢,現在我們都姓釋迦牟尼佛的釋,就是所有的河流入了海了,都是同一個咸味,那麼四種種姓都出家了,都屬於釋子沙門。

所以我們現在聽一聽好像說,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嚴格,大家對這個特別講究的時候,你想提倡這麼一個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提倡的,說四種種姓是平等的。要不然最下等的種姓到街上出去了,別人都碰都不碰。就跟那會兒毛主席接見大眾一樣,我們都搶著跟毛主席握了手的人,回來他的手都要被握腫的。可是誰要是碰了這個印度最低賤種性的人,他的身體都沒人碰,就覺得他太染污了,就這樣的。所以這個婆羅門最高,他就是認為他是從大梵天這裡,所以他們的語言也叫做什麼呀,梵語。這裡講到的說,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就是指的大梵天修善法修得好。下面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尼拘類樹大家知道嗎,就是非常高大,又沒有這個,那個叫做什麼,像那個結。

咱們說竹子不是中間有結嘛,有的人樹也有麻梨疙瘩是吧,就是長得特丑,這個樹沒有。而且這個樹有一個什麼,一棵樹可以覆蓋多少呢,上萬平米的地方,就這麼一棵樹,這叫尼拘類樹,在印度的話,這個樹下面可以有容上千人在那兒休息,或者做這個聚會,所以這裡講到的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就是這個法身的功德能夠普覆一切,一切眾生。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這是又表達他的難遇功德,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優曇缽華,三千年才開一次,三千年一現,三千年一開花,一結果,一成熟。所以說這個花,你三千年才能見一次,好像比那個人參果都長,所以說,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是佛教裡面非常重要的護法,有時候大家看到廟裡邊,這個三身佛供在那裡的時候,後邊不是有背光嗎,後面的那個背光上面莊嚴上面,就有一個大鵬金翅鳥。

它口裡有時候是什麼,含一條繩子一樣,其實那是龍,它最喜歡吃的就是龍,大鵬金翅鳥一天能吃五百個小龍,能吃一個龍王。後來,把龍都快吃完了,到佛那裡去告狀,才後來留下來說,不讓它再繼續吃龍了。這個大鵬金翅鳥在天龍八部裡邊,就屬於其中的一部,叫做大鵬金翅鳥。那麼這裡講到的,威伏外道故,雖然它是鳥類的,屬於牲畜,可是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它翅膀張開以後,現在大鵬金翅鳥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它是屬於勝妙的這種色身,它的四大非常殊勝,比我們人殊勝,我們人要比它粗重。它的翅膀張開是幾百萬里,就那麼大,所以說有大威力能夠降服一切外道,這裡叫做威伏外道故。

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依照五分法身的功德。大家不要走神了,我們現在還在講極樂世界,諸菩薩所修圓滿,具足了五分法身的功德,度化眾生,打比方好比好比什麼什麼,在這個法上。那麼這裡講到的說,如眾游禽,就是天上飛的鳥呀,我們常聽一句話叫做什麼,雁過長空,不留痕跡的,就是說他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就像《金剛經》裡面講的,無所住而生心。雖然他度眾生,實無眾生得度,人家處於這個狀態水平,所以說能夠像飛過天空的眾鳥一樣,雖然飛過去了,沒有留痕跡,可是雖然沒有留痕跡,它在空中飛過去,就是這樣的一個,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無所藏積故,就是沒有留下來執著,障礙,這叫做如眾游禽。

後面幾個就是猶如牛王,無能勝故。因為牛王在一切牛中,它的形色是最殊勝的。牛王的話在印度最崇尚的就是大白牛,你看《法華經》裡面還說到說,有羊車、鹿車、牛車,最後出去是大白牛車,它的毛色非常的純潔無染,像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是什麼?紫磨真金色。就是指的這個,猶如牛王,無能勝故,是指的他的身形莊嚴。

猶如像王,善調伏故,就是像象王一樣。這個佛有一個比喻,佛陀有一個外號就叫什麼,就比喻叫做象王,因為他善於調伏眾生,所以有時候把佛就比喻作象王,這裡把極樂世界的菩薩也比喻為象王,善調伏故。如獅子王,無所畏故。獅子一吼沒有恐怖,菩薩的四無所畏,也是這個功德。

最後講到,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忌勝故。這裡的曠若虛空就是,整個這一系列的比喻,都是指極樂世界成就的菩薩,能夠體用無礙,得了五分法身,隨起這個妙用,在虛空法界為體,能夠做這個大慈悲法界之用,就叫做體用無礙。

就是在整個法界人家是隨心所欲的,前面的話可能說比喻叫做自利,那麼這裡說曠若虛空,大慈等故,用這一句話來比喻利他,還是自利利他。下面又是新一輪的自利利他了,大家來看: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

那麼這裡這一段,就是,你看這裡我們從這個摧滅嫉心,不忌勝故講起,這是指利他的方便,就像具足利益別人的方便,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如果有嫉妒心的人是不能夠利他的,你的自私比較重,不能夠利他,所以這裡叫做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如果你想利益別人,你想人家比你好一點,你馬上就不舒服,你能利他嗎?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這又指的自利的方便,一心一意地,沒有厭足地去進修佛法。再下面又是利他,你看常欲廣說,志無疲倦。這是說法的發心殊勝,你看,擊法鼓,就是指的比如說聞慧,我們說聞思修,這裡擊法鼓就是比如說聞慧,讓這個佛法教的聲音能夠遠揚,所以說擊法鼓,說法殊勝。那麼建法幢就是指的思慧,聞思的思慧,幢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大德修行有好多著作,為什麼把大德們的這個開示著作論典,稱之為法幢呢,就是他通過內自的修行,觀照從思想上得到這樣的一種心得以後,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叫做法幢,法幢並不是光指我們廟門口高高豎起來那個石頭柱子。從修證功夫上,稱性宣說出來的智慧之語,就叫做法幢,所以這裡表做思慧,建法幢。

那當然曜慧日,除癡暗就是指的修慧了,能夠開導眾生之迷嘛,讓自己修行,大家也修行。所以說,摧滅嫉心,不忌勝故,是利他殊勝,專樂求法,心無厭足是自利殊勝,常欲廣說,志無疲倦。又是利他殊勝,利他殊勝裡邊分了聞思修殊勝,這是第一個,從自利的殊勝裡邊又是修六和敬殊勝,所以後面直接說,修六和敬。而且這個六和敬,大家知道,其實是自利利他同步的,就是把自利利他給結合起來。如果大家在道場裡面有體驗過的,就是六和敬對於一個修道人來講太重要了,我們這裡講到的,身和你能夠同住,口也和,意也和,你守持的戒律也和,你對佛法的見地也和,那麼人家供養來的我們的利益均分也和,能夠這樣修行的話,最好的護法就是六和敬,在道場裡面。

所以這裡叫做修六和敬,然後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常行法施是又開始講利他了,大家看以法為施嘛,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三輪體空的水平,一直在持續著,所以人家不講常行財施,常行無畏施,就是常行法施,那難道人家就不行財施,不行無畏施嗎,行不行?依然在行財施、無畏施,但是始終是與般若空性之法相應的狀態。就像《普門品》裡邊觀音菩薩,供養無盡意菩薩說的是,仁者請接受此法施,其實他供養的是瓔珞財寶,但是人家當體觀照的就是三輪體空,所以這就叫常行法施。正好觀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菩薩,這就是代表例子。

志勇精進,心不退弱。這又開始講的自利,你看前面利他,轉而就自利。始終處在一個精進向前的一個狀態,心力既不退也不會弱。大家想想我們的心一天要退多少回,要弱多少次,這退和弱還等於說你心在法上在道上,你感覺到力量不足,說明你還是想修,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在退和弱,我們在妄,就是妄,心時刻在妄。所以由於這樣的功德,他就可以具足了化他的功德,又是化他,為什麼呢,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因為自己具足了智慧了,所以讓別人也能夠產生智慧,這就是為世燈明呀。那麼自己具足了功德了,能讓大家來行這個福田,這就叫最勝福田,這又是利他了。所以從這一點講,常為導師,等無憎愛,這是化他的,前面是化他的功德殊勝,這裡是化他的利益殊勝。因為你以智慧開導人,所以人家尊稱你為導師嘛。因為你以這個福德,慈善去滋潤眾生,所以說等無憎愛。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唯樂正道,無餘欣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自利利他的狀態下,他的心態是什麼呢,一心一意地住在這個正道之中,沒有任何的歡喜悲切,說今天誰供養我多了我就歡喜,沒收到供養了我就難受,度的眾生多了我就歡喜,沒人來聽法了我就難受,所以這就叫無餘欣戚,沒有一點,如如不動的,在這種情況還能夠拔諸欲刺,就是五欲的愛河見海呢,能夠拔出來,以安群生嘛。功慧殊勝,莫不尊敬,大家都恭敬你,都尊敬你。然後呢滅三垢障,游諸神通。就是能夠除去貪瞋癡毒,這叫做斷的功德,游諸神通就叫行的功德,非常緊湊。

後面我們再來看,下面就是具體,既然具足了這樣的功德,那他一定是具足力量,才能夠使出來這種行持的這個妙用,下面就開始講到的是諸力具足,所有的力量他是非常具足的。前面講的是自利具足,大家看:因力,緣力,什麼是因力,就是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是因地所種的種子,對吧?人家那個種子已經種足了,種滿了,所以支撐著這輩子,他的因力是足的,他顯發的就不會退不會弱。我們現在為什麼,就是過去的善法的因力沒種滿。其次緣力具足了,為什麼,生生世世不離三寶,不舍善知識,所以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叫做緣力,緣分也具足啊。

你看,有時候就是聽到說想學佛的人,就是沒地兒聽法去。我就遇到好多這樣的,在大覺世間、聞思講堂裡面,都是進來以後說,哎呀,以前就多少次了就想,就沒有聽聞佛法的機會,這個時候因緣才具足,這就叫因力,緣力。那麼你光有因力,緣力,你沒有意力、願力也不行啊。什麼叫意力呢?就是要發起無上的心,要出離娑婆,這就叫意力,要出離嘛。那麼願力就是發宏誓願,或者往生西方,這就是起行之願,這就叫願力呀。既然有了意力、願力,那麼你還得有方便力,常力和善力。就是第一個方便力什麼,你不能蠻勁去修啊,大家知道,要善於抉擇法門,你要有這個加行,正行地去修,這就叫做方便力,也就是你得抉擇的法門契合你自己,能修得了,能受用得上,不是瞎跟著,一跟風地去,不聞不問地去跟風,結果最後自己根本就弄不明白。這就叫沒有方便力。

常力就是什麼呢,我們不能夠持之以恆,人家能夠持之以恆,依法恆常而修,就叫做常力。善力是什麼呢,依法正知正見而修,這個最重要了,我們有時候聽正法聽的我們修邪了的很多。就是昨晚還有人依然問我,說師父你說,這《地藏經》已經讀了三年了,是不是不應該讀了,不應該在家裡讀,應該在道場去讀,不應該在晚上讀,應該在天亮的時候讀。沒有辦法,沒有這個善力。

後面叫定力、慧力,修心成就了以後,你修止觀,你修止成就了,就叫做定力,修觀成就了就叫做慧力,這是從自己的上面來講,自力具足,自己的力量具足了。自己的內力具足了,那麼會引發後面你看,多聞之力,你去從這個聞思上去多聞,然後起行開解,多聞之力具足了以後,就能夠行分別上具足,那麼就開始戒、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力也具足了,這就是從所知的解,所引發所起的行。

那麼後面第七門就是什麼,正念止觀、諸通明力,這又是屬於自利,自己得到。正念是什麼呢,就是剛才講到的,入到真如實相寂滅平等法中,這就叫做正念。那什麼叫做正觀呢,就離開貪瞋癡邪見之法,這就叫正觀,諸通明力就是前面所成就的,三明六通五眼等等這些,這就叫做諸通明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這是自利。後面又開始利他,如法調伏眾生之力,怎麼個如法調伏呢,因為我們現在有時候不如法,你們也有調伏過這個同修,希望他聽你的,跟你來學習佛法,你要麼就是說不過他,要麼就是沖著他發火,縱然他一時不跟你一般見識,但是你根本沒有把他調伏。這裡講到的如法調伏眾生之力是什麼呢,就是說一個是攝受,一個是折服,你的心如果說如如不動的,而現這個色身,外相,這就叫做如法。

那麼你用這個慈悲去攝受,或者勇猛去折服,這就叫做方便調伏,所以這裡講到的,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所有的這些力量都能夠具足。然後才能說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這是自己的功德殊勝,下面什麼呢,為佛所讚歎功德殊勝,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嘆。諸佛來讚歎他。那麼第三個是究竟大乘殊勝: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後面的遠離聲聞緣覺之地,是超越二乘殊勝,這不要說佛在這裡講到的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你看,咱們今天也是就這麼,可以說根本就不敢把它發揮開來地講,就這麼一氣這樣貫下來,都覺得說太殊勝了,貫的我們學習都學的覺得目不暇接,心念都跟不上。

但是人家在極樂世界每天的修法就這麼多內容,成就這麼多功德,具足了這麼多法門,都在一念之間呀。所以大家想想,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這就是極樂世界所成就的功德。所以大家真的是各位同修,你看就是佛講法,祖師們翻譯過來,從頭到終你說有一個不明確的,無端的這些多餘的話嗎?一直就是自利利他,利他自利。

然後層層遞進,要麼是五眼功德,要麼是三明六通,要麼是六度齊修,要麼是一念具足這麼多利。比喻都是排山倒海一樣的這樣的給你一氣呵成。就佛講法,大家要知道,這可不是當時佛說,在安排怎麼去,開頭怎麼寫,中間怎麼編,結尾怎麼結束,這是他現前講的法,他當時可沒有準備,或者寫稿子,或者怎麼樣,說按次第在那兒念。現前講的法,都能夠如此的如法,這就叫佛的智慧,大圓鏡智。把極樂世界,一個是那麼從釋迦牟尼佛來講,他是現前講的法。二一個這就是極樂世界當下修的世界,就是人家的世界就這麼個情形,所有的菩薩就具足這些功德,由於是他們在真實地修,在真實地操作,在真實地受用,在真實地得到,那麼這個由釋迦牟尼佛真實的所見,就由他真實的所言,一直我們真實的翻譯過來,流傳到我們現在,還在裡面找不到一點不真實的內容,或者有漏的地方。那我們除了信受,還有什麼本事呢?那這一段,今天這個時間也正好,剛好把這一大段給貫完了。

下一次我們開始來講就是說,從這開始我們一直在講極樂世界的好吧,對吧,綜其所上,這麼一大版塊,盡舉的都是彌陀佛國的殊勝之事。為了什麼,勸大家往生。下一段開始我們就要講到婆娑世界的情景,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好,極樂世界好得好死了,婆娑世界壞,壞得壞透了,跟大家說,壞透了,下一場,預知怎麼個壞透法,就下回分解,現在我們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