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的甘泉

謙遜,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當我們十二分謙遜之時,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之時。 德行對生命而言是必要的,從謙遜做起,我們便開始趨向覺悟了。 謙遜就好像內衣,具備它,但不顯露出來。 聰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靜。最聰敏的人,通常是那覺得自己最不聰敏的。 謙遜是釣取讚美的香餌。 謙遜是最高貴的克己工夫。 謙遜是世上最確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滿、矜誇、奢望及貪慾的禁戒。 有一分謙遜,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謙遜乃神聖之面具。 最豐滿的稻穗,最貼近地面。 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恭是和善;對晚輩謙遜是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安全。 一個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會被人尊敬與喜愛。 念高危,則思謙沖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謙虛是學習的基礎。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處則更難。 滿腹經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胸無點墨的人,常常亂打高空。 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於說話的口氣。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無論誰想獲得自尊的名聲,都應該隱藏起他的自負。 君子能扶人之危,應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誇,則益善矣! 能夠隱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種很大的才能。不自滿是進步的開端。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論識到自己的渺小。 人須從花朵學得修養品格。梔子花所以受人喜愛,只因不妄想香氣像玫瑰。 最偉大的才智常不顯露。 謙虛之中含有學問與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機。 真正偉大的人都是謙卑的人。 真正才學豐富的人,深明知識不是拿來誇炫的飾品。 從至柔得至剛,秉虛心為勁節。 至人若無若虛,盛德不矜不伐。 謙遜的人永遠不談自己。 任何東西都沒有像謙遜那樣,使人遠離魔鬼。 謙卑永遠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驕傲、自誇。)才,不使氣,自然言少。不遷怒。不貳過,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謙以接人,可以寡過矣! 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未事,不多言論;臨事,不動聲色;既事,不伐(伐:自誇。)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懼,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處」不可遮掩,一遮掩,永遠是短處了;自己的「長處」不可誇張,一誇張,便不是長處了。 謙虛不是抬高別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謙虛,恰恰是一種能容忍他人的胸懷。 若想成為堅強的人,必須像水一般,隨順所流。裝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為四方形,裝到圓形容器,它就成為圓形。因為,水有這種謙遜的本質,所以,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強韌。 像淺溪一樣終日不滿的人,是無法把握現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蕩、沉穩又波瀾不驚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必定充滿喜悅。 真正的謙讓,是最高的與一切的美德之根本。 真正善良謙虛的人,可以從他們對事物的熱心(忘我)狀態看出來,他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而傲慢則為它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說,即使被人譭謗、被人誤解的時候,仍要謙遜忍受,因為,唯有謙遜,我們才能替自己或別人的關係帶來和平。 和而敬之,則每個人的心,自然變得清淨,自己的周圍,也將變得極具明潔。 與其陶醉於不可能存在的絕對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向前邁進。 講話過於肯定的人,往往後悔多於肯定。 經常保持謙虛,那麼在你被稱讚或被貶低的時候,較不會亂了方寸。 過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狂妄,用謙虛來表現你的生命。 以誠信務實之心做事,以虛懷若谷之心待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善於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要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 對人恭敬,就是在壯嚴自己。 取善無窮,不謙則自狹其量,更是自拒其福。 能把自己壓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貴。 君子謙謙,卑以自牧(牧:修養。)。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海之所以大,在於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處。 愈能自覺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賞別人的偉大。 多用心聽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的看法。 謙虛是聖人的本來面目。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謙虛。 我們確實有如是優點,也要隱藏幾分,這叫作涵養。 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樣,匯聚萬流,吐納百川——「上德若谷」。 講大經論,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絕不怪怪奇奇。 觀周公之才不驕不吝,今人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回之學若無若虛,今人為學豈容自足。 凡夫認為只有聖人才值得他尊敬,聖人卻把每個人都當做聖人。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若能常有懼心,退一步想,見益而思損,技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謙卦六爻(爻:八卦卦上的橫線。)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愚癡的人會說:「這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我一樣聰明。」聰明的人會說:「這世界上沒有人像我這樣愚癡。」 真正的偉大是優越而不自覺偉大。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生命之旅可以堅強單獨地度過,但是力量則是來自謙虛。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柢,處逆處順,無往不宜。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世路風波,翻覆莫測,唯有讓人為妙。 此身無論處何境遇,而「敬」、「恕」「勤」字,無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數字, 則無入而不自得。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不以所長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凡事韜晦,不獨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獨損人,抑且損己。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 方為一事,即卻人知,淺之尤者。 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 做人之道,當小心謹慎,謙而又謙。 位居千萬人之上,心須居千萬人之下。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勞謙虛己,則附者眾;驕倨傲慢,則去者疾。 勝人人必恥,讓人人必喜。恥生競,喜生敬。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離一切相

文字有極大的自由與創意,卻無法創造出一個與外在樣貌完全一致,在意義上毫無偏失的世界。 固執於一個表相,並不能了解事物的真正涵意。 外表往往與事實不符,世人卻容易被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正義的人在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仍然絲毫不逸出正軌。 我們佈施愛給他人,並不是因為我們想給什麼東西,也不是因為他人需要,更不是因為他們值得被愛,而是因為心就該如此地被訓練。 一心只想要積聚功德而沒有增長德行,有如蓋一棟美麗的房子卻沒有做事前的整地,房子不久就會倒塌。 只要透視到表面之下,就可以發現,事實上並沒有人,只有物質和心理的元素。 一切都不值得攀緣。 根塵識俱遣,心意識全忘;十方坐斷,不通聖凡。我們必須摒除對人生的成見,才能擁有期盼中的人生。 去做他人認為輕蔑的工作,而獲得成功,是件偉大的事。 通過所有的誘惑、氣節高尚的人是誰?他就是——無論將什麼東西放在前面,都不失去平常心面對一切的人。 如果你知道世間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你還追求它們那麼你就是瘋了。 如果我們超越外相,並看見真理的話,我們會了解,其實並沒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質——起初生起,中間變遷,最後消逝,如此而已。 不論心快樂或悲傷,不要為它所騙,這都只不過是騙局罷了。 放下那些本質非永恆的事物。 談到修行,其實一點兒也不遠,就在我們身心的當下。 修行是為了能從一切的情況中「分離」開來,而不是為了去執著任何的狀況。 「外表」障礙了「超越」,阻礙人們清楚地見到事物。 苦的根源是「愛慾」與「煩惱」。 人類其實並沒有什麼。無論我們可能是什麼,那也只是在外表的領域裡。如果我們拿掉表面,見到超越,我們會了解,並沒有什麼在那裡;只有普遍的特性——出生在一開始,變遷在中間,以及停止在最後。 一個人必須學習去誠實地看,對自己及週遭的人誠實:去了解一個人的極限,並且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捕捉。 是我們自己的無明、愚癡和缺乏正見,才使生命有了執著,而讓生命演變成一座囚牢。這只能說「活該」了! 無明與自我概念,會使我們無法放下對角色的佔有。已經養成的慣性思考模式,阻擋著一個全新的內心視野。我們必須跳脫出來,並覺悟一切外相的虛妄。我們的執著來自於我們深信自己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全世界有四十億人口,正為了能帶給他們快樂的一點掌聲在努力與生存,這不是很令人好奇且驚訝的嗎? 外在所見的絕非真實,它不過是我們演的一場有趣的戲劇罷了。 當我們對感覺作出反應時,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離一切相的清淨無礙,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來的虛幻色相。 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判他人,心生分別,徒增 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 心不安定,看什麼事都有我相。 佛非由色相見。心開即是見佛,見自性佛。 修行要沒有我相。 去我相我執,才會開智慧。不去貪瞋癡,智慧不開。 萬法一相,一相無相。 蓋諸法相,皆是自性,所現幻影,念起法生,無明所變,根塵無體,識性元空。 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 於一切法不住不著,不作有無,即是見法。 心行處有,生死業心;心行處滅,常住真心。 多知多解,廣求文義,翻成雍塞;求知求解,情存學見,卻成迷道。 惟益多聞,滋長我慢,有能有所,全是凡情。 凡有言說,都無實義,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生滅俱盡,得大解脫。 著即煩惱,離即菩提,成相即心,離相即佛。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我們被身體迷惑、愚弄,因而對存在於我們內在的真正歸宿——這顆心,一無所知。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到最後我們又是誰呢?終究都要死的。無論他們指派你當什麼,到頭來都一樣。 假如你能如此看待事物,就會擁有一個可靠的依怙和真實的滿足。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名利恭敬、妻財子祿,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夢,轉眼皆空。 萬法唯一心,權且立虛名,有我非覺體,無相乃真成。 菩提無相,亦無可得。學人若處處著相,處處求得,則其心念,不能與無相菩提相應。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本來清淨,何假言說問答?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問:云何是正見?答: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求佛者俱迷。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 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當處是道場。 境本自空,何須壞相。 離憶想而無法可成,除分別而無塵可現。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不住一切相。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 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不著文字名解脫。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不見相,名為見佛。 有時我們為了小小一句話,爭得臉紅脖子粗,哭笑不得,好似語言有生命一般。 人因怕死而祈求長生不老,怕容貌改變而濃妝艷抹,因厭棄年老而祈禱青春永駐,不斷追求不變的事物,有如走進無花果林中,如何能尋找得到花朵呢? 忠誠老實不貪心,道在心中勿外尋,善惡因果自己種,苦樂因緣隨心生。 見諍終日喧嘩生,久遠難能得清心,若依言論求明性,枝葉亦可偽作根。 萬境本閑,唯人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若因想獲得別人的讚美,或是來自出鋒頭的貪婪心,即使是難得的善行,也會產生負面作用。 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時常會因某種人生觀改變而帶來震憾,改變當然是種可喜的進步,但依然還是要以平常心看待之。 昨天是張兌現過的支票,明天是個不可預知的未來,而現在呢?「現在」只是不實在的一種觀念。 道是在心,而不是在外表。 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應,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佛法多門,修心第一。佛稱大覺,覺即是心,故離此心外,無佛可成。 語言及文字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而已。 要離開文字的執著,就要將文字當成是一種真理的觀照。 聖人並不是被大多數人讚嘆而偉大,聖人是因為徹底了悟自己的這顆心而偉大。 若心不依法修行,名為佛門外道。 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 縱你學得多智,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 功德智慧乃萬行之初,功德智慧從無相而來。 自心如秋月,何必向外馳求? 時間並沒有所謂一定的定數,於每一個空間當中都可以講現在。 當你執著於外境之時,清淨妙明的真心自然顯現不出來。 若透過文字,則會產生執著文字的假相,而加層揣測便偏離了真如。 執著心是業,分別心是業,是非心是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 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望文生義,三世佛冤。 所有的論斷,都不是在外而是在心。知見不立知,當下即是涅槃。 戒為無相,名究竟戒。 不見一法即如來,是則名為觀自在。 無論遇到甚麼境界,皆以無相待之。 了了見,無所見,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若不著一切相,見一切境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但能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迷時愛慾心如火,心開悟理火成灰,灰火本來同一體,當知妄盡即如來。 聖人可以掌握時空,而凡夫卻被時空所限制。 所謂的「放下」,即是把什麼事都化為沒有的力量。 名字有什麼相干?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別的名字,仍然一樣芬芳。 透過語言,任何事情多少會有偏差。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大部分的人,迷於肉體的美好,即無法看見其結果所引起的災害。 人情變化無常,世路崎嶇不平,以出世的心,面對入世的事,才能解脫自在。 佛陀舍棄有限,故贏得了生命的永恆。放下有限,才能贏得無限。 想獲得心靈的解脫,要能不為物牽。 花樣越多,越顯出一個人的淺薄,如同水流,只在淺灘上才水花四濺。 人因為眼見耳聞,迷惑於假相,活在錯誤中,才不斷地滋生煩惱。 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分別取相,空即是色。 至理無言,大道無相。 內容愈不好的東西,它的商標和包裝才是愈像樣。 「肉體就是我」乃認賊為父。 肉體只不過是我們的心念所投射的影子,根本無實體。 明心見性無法經由我們的感官覺受到。 我們稱之為時間的這個名詞僅是測量的代用品;真正的「時間」是唯一的且不可分割的。 智者將心靈從粗鈍的物質世界收回。專注於宇宙中不生不滅的本體。 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 幻相是罩住真理的面紗。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能成就佛道。 為什麼美容、整形中心的生意如此鼎盛?因為人們習慣認假為真,而用錯心了。 人生最大的障礙和不自在,就是受外界的牽制。對外在虛假的認同,而破壞了我們心靈的統一。 絕對的本體是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因果律的範疇。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著之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也。 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於妄相而起念也;或雖知是假,仍復念念不停,使虛妄相於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不識佛道,徇(徇:營求之意。)世名字,如狗逐塊。 於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如此功業,由行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處。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於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看讀佛經,當須見月忘指,不可依語生解。 由凡夫至究竟覺,其功行唯一離相而已。 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 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 當令心如虛空,超然塵表。如虛空者,不住相是也。 舍一切煩惱是佈施,於諸法無所起是持戒,於諸法無所念是忍辱,於諸法離相是精進,於諸法無所住是禪定,於諸法無戲論是智慧。 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自初下手至成佛為止,皆是不住於相。 佛所說法,須於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時契入。 法性本無青黃,眾生謾造文章。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名為無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 三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外求有相佛,與你不相似。 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 逸態閑情,唯其自尚,何事外修邊幅?清標傲骨,不願人憐,無勞多費胭脂。 佛性本來圓滿,不住一切相。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 法身無相,應物現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雖紛紛萬有,而有即是無也。何以故?本不生故。 五蘊山頭一段空,來時無口去無蹤;要明落葉歸根旨,末後方能達此宗。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我相一起,便有人相。有人有我,便有和合的眾生相,有眾生相,便有相續的壽者相。那就諸相競起,無由見道。 心不住相,還叫什麼做世間呢? 三藏修多羅如黃葉止兒啼。若只向句下鑽研,各執家法,何異各特黃葉剪成種種花樣? 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想,造種種業。 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 沒來也沒去,就是「沒事兒」。 離言絕思,任運自在。 如人妄認生死為有,或無生死人告云:本無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 知生死本來是無。只生死未息時,亦非實有,以妄認生死有故。 眼不見謂之希,耳不聞謂之夷,故云無心道現。又真心無形,非見聞覺知之所能解。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法身無相,誰云自他?境智非一,孰雲去來? 諸佛說心,令知心相虛妄。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看萬法不用肉眼,而是透過真如之眼,即法眼、道眼。道眼不通,是被肉眼阻礙了。 生死大夢,隨倒想生,如從夢覺,倒想自離。若悟真空,五蘊六入,一切皆如, 塵勞本淨,無道可修,無滅可證。若得大覺,生死永盡,究竟涅槃,得大安樂。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佛度眾生出生死入涅槃,其實無生死可出,亦無涅槃可入,不過拔出眾生虛妄執見而已。 真源湛寂,覺海澄清,本無能所這端,豈有名相之跡。 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 不仗根塵而有 知見為正,依托根塵而起知見為邪。經體本無名,受持無色聲,心依無相理,真是金剛經。 今人見人敬慢,輒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凡夫智量狹,妄說有難易,離相如虛空,盡契諸佛智。戒相如虛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執是弄花枝。 來也如是,去也如是;來去一如,清風萬里。 不用苦多聞,看他彼上人,百憶及日月,元在一毛塵。心但寂無相,即出無明津,若能如是學,幾許省精神。 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無作乃攀緣俱息。 法性本來空寂,蕩蕩無有邊畔,安必取舍之間,被他二境迴換。 莫向文字中求,心動疲勞,吸冷氣無益,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菩薩。 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 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 雖有後修,已先頓悟,妄念本空,心性本淨。於惡,斷而無斷見。於善,修而無修心,此乃真修真斷矣! 如來真如,無來無去。 無念清涼寺,蘊空真五台,對境心無垢,當情心死灰,妙理於中現,優雲空裡開,無求真法眼,離相見如來 ,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 中人樂寂靜,下士好威儀,菩薩心無礙,同凡凡不知,佛是無相體,何須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遮莫:任憑。)外人疑,如人渴飲水,冷暖心自知。 耳聞無相理,眼空不受色,鼻嗅無相香,舌嘗無相食,身著無相衣,意隨無相得,心靜越諸天,神清見彌陀,十方同一乘,無心記南北。

覺之途

真正的修行,你甚至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 如果你真的已下定決心要修行,為何還對瑣碎的事物感興趣呢? 不論別人修行與否,別去在意,只要持續不斷地好好修自己的行就對了。 修行是為了放下,即使你達到平靜,也要將平靜丟掉。 認真地投入修行當中,真正地敢於去實踐它。別相信他人,只需聽從佛陀的教誨。 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奮力爭取的東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所有正確的修行,最終都必須歸至——不執著。 光看別人是不會覺發智慧的。 你的修行應該在你早上醒來的那一刻就開始,一直持續到你入睡為止。 將目標從期望轉為超越世間——解脫生死輪迴以及由貪心、無明和妄想所引生的苦痛。 不具慈、悲、喜、舍等四項人類德行的人,與禽獸無異。 佛法住世的主旨,即在於導正我們趨向覺悟之道。 「正見」是修行的心髓,有了正見便不會執著了。 若想解脫這世間,就必須真正厭離它,視一切萬物是苦,並且畏懼這世間,方才 是步上正道及修習證入解脫的正確態度。 一般世間的工作有它休息的日子,但修行的工作卻完全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 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不忘修行,那就是真理將出現在我們心裡的時候。 堅執苦行的目的,是要逐漸克服你的雜染煩惱,而非獲得讚歎。 佛陀並沒有教我們去治療我們的疼痛,他教導我們去理解、領悟它們。 修行就是正念。 光空想修行就如同癡人捕影,而失其實。 耐心和節制是我們修行之初的基礎。 一切修行的意義,是要導引你至解脫,導引你成為一位一切時中都覺知光明的人。 修行人的任務是去發覺超越一切時間與空間的解脫。 佛教徒意謂著——一個了知、覺醒和趣向完美的人。 存道心;消幻業。 既然無人能真正分擔或共享我們的悲喜得失,我們又何必事事在意別人的批評。 唯有透過覺悟,才能接近宗教啟示的第一義諦。 不要只為了餬口,或因為他人的期待而工作,要把全心全意地工作當成是一種了悟的工具。 清淨之道能導致一切苦的止息。 理性和感性不像電燈,可以開關自如,它需要的是耐心與毅力的次第修行。 假若我的心可以慈愛、包容,假若我能使我的心無有瞋怒、怨恨,我在佛法的道上便已踏出了一大步。 如果你希冀進入無限的境界,那就該對有限的事物進行徹底的探索。 這世間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成人教育課程,整個人界正是針對這點而設,絕不是為了尋求舒適、為了致富、家財萬貫,乃至成名或改變世界而有。 修行是沒有假期的。 去除我執是整個清淨道的核心。 除非我們如法修持,否則智慧是不會現前的。我們要有修行的慾望。 所謂的修行是:如果喜歡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歡修行,也一樣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恆。 假若只有聽聞佛法而沒有付諸行動,便如同在湯鍋裡的湯杓子,成天泡在裡頭卻不知湯的味道。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假如你不花點心思去訓練你的心,它就會隨著它的本性,依然粗俗野蠻。 知道有妄想,這就是工夫的進步。 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臨頭,又只有一分。 如果我們仍未經過修行或訓練自己,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知識,仍不能使我們得到解脫。 莫謂發心便是道,無心更差一程路。 可以將自己生命的終點與出發點相結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類。 我的神學並非信仰的神學,而是行動的神學。 沒有撥出時間去力行,生命無非是一場空洞的妄想。 萬里程途,始終不離初步。 戰勝自己,方為強者。 人們通常只是修習苦行、持戒,盲目地追隨著形式而不求達到自在或解脫。 當「正見」現起時,從痛苦而來的「解脫」立刻便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身體老化的現象,我們無法使它做任何改變。但是,我們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這顆心。 如果你視法的修習,對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話,那麼,你就會覺得呼吸和修習法是同等重的。 當智慧在你的內心中覺醒時,不論你看哪裡,都會見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為了增長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習佛法的人。 用你的「心」來聽聞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我們不是為了進天堂而修行,而是為了要結束苦。 照著我們自己的方法的話,我們只會在覺得舒服時才修行。如此一來,我們如何能有成就呢? 空想修行,猶如癡人捕影而失其實。 修行基礎的第一要點是:誠實、正直;第二:要留意惡行;第三:內心要謙虛,要出離並少欲知足。 如果我們喜於寡言、滿足一切,我們就會看見自己,也不會受到干擾。 如果我們不苦,我們就不會去思惟;如果我們不去思惟,智慧就不會生起;沒有了智慧,我們便懵懂無知;無知的話,我們就無法解脫痛苦。 一個狂人和一位阿羅漢二者皆咧嘴而笑,但是,阿羅漢知道為什麼,而狂人卻不知道。 人們的真正問題在於,他們知道,卻不去實踐。 正精進和戒並不是在於你外表的所為,而是不間斷地持續你內在的覺醒與收攝。 你必須修行方能經驗覺悟,而且要不屈不撓。 你必須親身去體驗「法」。所謂的親身體驗是去身體力行。 當快樂和痛苦生起時,我們應該如何去應用佛法,使我們從中得到解脫呢?這就是修行的重點了。 一切煩惱雜染的清除只能透過「開展心靈」,透過正確的修行而來。 一顆空了的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空無罪惡且充滿了智慧。 不要認為只有在坐或行的時候才是禪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修行。 佛陀指示正確的路徑,剩下來的就看我們自己了。 佛法的修習是不能依隨你的情緒來完成的。倘若你隨著你的情緒來修行,那就不是法了。 別區分白天和夜晚,不管這心是否寧靜……就只是修行。 如果一個人謹慎,那麼他就是在正確地修行。 試著去繼續這修行。如果你無法「全速」繼續,那麼至少做一半;別浪費生命而不修行。 正確的修行是持續不變地修行。不論行住坐臥,修行必須持續。 我們的修行是去開展某種形式的覺醒,直到它變得比我們以前的覺醒更強。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如果你知道它,你是藉由修行而知道它的;如果你懷疑它,你是在修行中懷疑它的。 佛陀可以指示開展智慧的方法,但不管你開展得多或只是一點點,就看個人了。所謂真實的修行,並不一定指你必須花上整個的精力——只要下點工夫在心上, 來處理所有生起的感覺,特別是那些沈湎於感官慾望的,都是我們的敵人。 當痛苦在我們的心裡生起時,我們必須擁有堅定的決心去試著根除雜染煩惱,去舍棄它們。 體認無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導了。 了知佛法或見到佛法端賴修行。 佛法並不是透過依循你的慾望便會達到的。你的心也許是一回事,真理卻是另一回事。 為了諂媚和名聲而修行是誤認世俗法為真理。 如果我們不修行,不論我們研究了多少佛法,我們都不會見到它。 別認為經由學習和理解就會明白佛法。或許你是看到了,但你並沒有看得完全; 你只以「外在的眼」看,沒有以「內在的眼」看;你以「外在的耳」聽,沒有以「內在的耳」聽。 如果超越外在,你將會得到真理並且杜絕一切執著。 佛陀不怕人們的不知道——他可以教導他們,他怕的是那些知道卻不照著做的人。 如果你花時間去找尋完美的男人或女人,或是完美的老師,你將無法找到寧靜。知識與經驗間有很大的差異。 生命真的有意義,但是對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點價值也沒有。 於生活中發現佛法的真諦,在人間落實解脫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心靈的自在與解脫。如果想要覺悟佛陀的教法,四聖諦的苦、集二諦,必須打從內心去透徹。 要覺悟,只有一個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不應該以它為唇槍舌劍而相互傷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終的成果都將導致平靜,以及去除種種障礙以達甚深的內觀。 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如果我們對心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話,怎麼打坐都是無用的。 佛也是人去做的。 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歸依處。 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 我們是帶業而來,但不要帶業而去。 幻化不離,真空不現,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無染,即是修行。 非心非佛,身心俱無,清淨皎皎,是名大道。 一乘妙旨,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境識俱亡,入大總持。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縱橫無照,最為微妙。 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 只有佛學這一門才有完成之時,其他的學科都只不過在不斷地周旋而已。 營造建築物是不錯,但卻不是最好的事;營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護持佛教必須透過修行來做,依循教法來訓練我們的身、口和意。 如果我們正直、誠實,擁有自制力和智慧,我們的修行將會帶來成功。 修行如同一把鑰匙,如果我們手中擁有一把正確之鑰,無論鎖上得多緊,都能夠把它打開。 開展「正道」。將它分成戒、定、慧——去開展它們到達圓滿!這是摧毀世間的修行之道。 無明與理解生在相同的地方。當無明生起了,理解便不能進入,當理解生起時, 無明是無法停留的。 要以「心」去修行,因為世間是產生在這顆心中的。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替我們修行。 迷則三界有,悟則十方空。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墬。 若悟得無生,乃證實相。證到實相,方為究竟。 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 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 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修八正道就是解脫的要件。 一切人類和一切其他的生命形式,都含有覺悟的潛能。 令人人發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樂,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之阿彌陀佛。 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寧靜,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釋迦牟尼佛也。 覺樹之根,善芽所萌。 在語默動靜日用行為中,依佛法實行體驗,即是修行佛法。 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 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 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 修因感果如種田,水養禾苗,如智水潤心田,能念念在道,則處處都是道場。 平常心是道。 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絕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 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悲智為因,菩提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法即空性,佛即覺智。見緣起性空之理,即為見佛也。 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願我以此幻化身業,願我誦此幻化真言,願我化此幻化有情,願我證此幻化菩提。 或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難為佛子。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見性即是佛。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不受後有名得道。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名般涅槃。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 我們都迷路了,唯一獲救的希望,就是認識到我們全都迷路了。 有智慧而不將其貫注在生活中的人,有如一個只耕田而不播種的農夫。 諸業不造,自然得道。 「修行」就好比彈琴,琴弦張得太緊或太鬆,都無法彈奏出美妙的樂音。過分勇猛的修持,但忽略了修行所需要的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可能會導致反效果。因為,過與不及,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抓蘆葦時不小心會傷到手,錯誤的求道方法也會使人毀滅。 入佛法之海,以信為根本,渡生死之河,以戒為船筏。 我們應當用有限的生命,來孕育無限的慧命。 莫煩惱前頭失處,且喜樂今日覺處。 若你每天的發心,都是願眾生歡喜,你自己也會解脫。 從煩惱的人到解脫的人,其間只不過是一步而已。 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是徹底認識了永恆的自己。 我們要以佛做榜樣,隨時迴光返照,無所不施舍,並寬恕大地的一切眾生。若將物質的慾望降到最低點,將精神領域提升到最高點,即是——「佛」。 學佛乃是學佛的覺性。 我們要做自己的明燈,要做自己的依怙。 學道而不知先後,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成就菩提的道路有三:(一)有自覺。(二)具良知。(三)明因果。 直心乃萬行之本。 無論發生什麼,別讓你的心迷失了路徑。 不要執著在你所看到的一些較神秘或不可思議的東西,就算看到,也不要管他。 境界若起現行時,我們要先以智慧透視、觀照,再舍掉習氣、斷掉種子。若還是 沒有辦法的話,那麼就要遠離境界。 觀空舍執,直見真如。迷昧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萬事不打緊,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自觀即自照,自覺即自在。 覺悟必須從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為,「悟」是一個心部再加上一個吾字,這 代表是用我們的心去悟,而非用身體去悟。 充滿柔軟心與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離、離幻即覺)。 「涅槃」——是一種不能以任何方法來描述的特殊心境。 自在、無礙才是學佛的目的。 如來——如如不動來度眾生。 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 時光滅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人活著,唯一任務就是淨化自己,發覺生命的唯一真實。 修行要有耐性,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平常心是增長佛心的泉源。 修身踐言,慎終如始。佛法就是喚起生命覺醒的一種方法。 修行人應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養性者,善言不離口,樂善不離手。 契合空性,摒除自我執著,才有自在逍遙的人生。 不斷地沉思、冥想,苦心探究人生的真諦,此人非聖即賢。 追求有兩種;錯誤的與正確的。錯誤的追求,不能脫離生老病死;正確的追求,即能超越生老病死、一切苦惱。所謂「悟」即是正確的追求。 身心雖然會遭破壞,但佛性卻不至於破壞。 人應及早悔悟,猛省回頭,適可而止,免生憂患。 「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說法不應機,皆是閑言語。 如果沒有得聞解脫的無上妙法,縱使在天堂,生命也毫無價值。 一個人寧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無知的狀態卑賤的活著。 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我們從生生世世以來,一直重複地做著同樣的事情。沒有聞到佛法訊息的人,生與死只是物理、化學變化而已。 悟道時,心靈的束縛消失了,一切的疑惑也都煙消雲散。 一般人只知求生,卻不知還有比生更重要的事。 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增長聖胎,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真悟、真修、真證。 尋求開悟——就像人類生病時,不停的尋求良醫,直到被治癒為止。 「光」無法隱藏,「悟」無法虛偽。 真實的悟,只是生命的覺醒,只是認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明心見性是生命中唯一真實的生命。 悟道的聖者,擊潰了死亡大軍,享受永恆不朽的喜悅。 世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信佛、學佛、念佛、成佛。 為什麼不享受內在的生命,如同享受你的財富一般呢? 學佛就是要指引你認識原有的智慧與真實之心。 凡事皆有出路,懇切尋找,必能找到,真理也是如此。 將已得的知識,帶入人生經驗中,體會認知的喜悅,你將得安寧。 人生是永生的幼年時期。 菩薩不覺餘事,只覺自身。因自覺於心,亦同於覺悟一切眾生之心。 如果你一直為「我何時才能開悟」而操心,那麼你將不可能開悟。因為在開悟中,沒有所謂的擔心、害怕這回事。除了愚癡之人,沒有一個人會把生而為人所得的這個重大機會錯過。 甘於淡泊,樂於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佛的覺是絕對的,不是對迷而言的覺,是本來有的,自性的覺。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佛。 在籠子裡研究籠子的構造,不如趕緊逃出籠子獲得自由來得迫切而重要。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見性門中,唯在一念生信。 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 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 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欲令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平常心是道。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名無上覺。 信解修證惟了義,動靜語默盡禪機。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 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諸法如義,即名如來。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如來——本來如此。 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因緣到時,如迷忽悟。 不見一物是名見道。 時勢創造世間的英雄;覺悟誕生出世的大雄。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修心之人,欲入無為海,度諸生死,莫迷真心體所在也。 今知無生死,而不能了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所以知無生死,不如體無生死。 體無生死,不如契無生死。契無生死,不如用無生死。 一心為本,諸法為末,欲渡生死海,應以心智而度之。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參禪只為明生死,念佛唯圖了生死;但向一邊挨得入,兩條門路不多爭。若意識頓空,則輪迴永息。 不用廣學多聞,不要辯才聰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餘閏。 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誤迷巢,千種言語萬般喻,只為勸君早歸去,眼前一片黑雲生,休教迷卻山前路。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事相門中,不少一法。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學道而不知先後,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不名修學。非唯自誤,兼亦誤他,其可不慎歟!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 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熱須彌山,終不能得。 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 工夫或得輕安,或有省發,不可便為悟也。 將心待悟終不悟。 夢不待覺,睡熟時自覺;花不待開,時節到自開;悟不待悟,因緣會合時自悟。 登山之道不同,但同見高嶺明月。 由集能生苦,因苦復生集,八聖道能超,至妙涅槃處。 菩提翻覺道,以此道覺,其定慧均等故也。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生命的意義在於覺醒;生命的目的在於解脫。 欲得真成佛,無心於萬物,心如境亦如,真智從如出,定慧等壯嚴,廣演波羅蜜,流通十方界,諸有不能疾。報汝學道人,只麼便成佛。 覺悟是在你停止希求時出現的。 學佛是為了開採永恆的生命。 不要為了餬口,或因為他人的期待而工作,要把全心全意地工作當作是一種了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