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心

錯誤想法的結果是困擾和煩惱。 在一切的姿勢中,我們應當擁有一顆當下的心和自我的覺醒。 修行的意思是:引發相續的覺醒——相續的正念。 假使心的煩惱(雜染)很多,「道」就無法呈現。可是,如果我們對「道」的領悟很強的話,那麼煩惱就無法彰顯。 只須對你自己的所作所為保持正念,這就是修行之道。 從你清醒的那一剎那,就要開始正念。 一切的痛苦皆源自於錯誤的知見——對事物持錯誤的看法。 真正看顧我們的,是自己的心。 我們擁有一切,可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世間的事物,它們對我們而言,都將毫無意義。 如果我們錯誤地看待事物,就沒有任何功德可言,也沒有任何助益了。 佛陀教導我們觀想食物的污穢不淨,是為了讓我們克服對它的妄想——而不是要我們絕對不吃。 小心「落井之仁」:這情形是你想去幫助別人,結果,不但你沒有將他們拉上來,反而被他們拉了下去。 一旦你的見解正確了,心便馬上會安靜。 堅持來自於信念,智慧來自於正念。 無論你做什麼,持續你的正念。 直接、單純並正念地如實生活。 正念並不只是專注於一個對像上,覺知到困擾,亦是種正念。 正念之道也就是無慾之道。 我們的痛苦是來自錯誤的知見,及對種種內心活動的執著。 如果一個人只是向外觀照,他是外在物質的奴隸;如果向內觀照,他成為這些事物的主人。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謂最明。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心地能平穩安靜,處處皆青山綠水。 健全的人格是你最大的資產,它會使你具備解除生命中危機的力量。 掌握自己的正念,那麼你將永遠不受他人心意驅使。 積極的心態就是——在不同狀況下採取適當的心態。 一旦放棄你的見解,你就將脫離危險。 要淨化生命、滅除苦痛、進入聖道,以及覺悟而解脫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正念。 唯有正念能使我們覺察到瞋怒的生起。 正念就如車子的剎車一般,沒有正念的生活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毋須去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要改變的是我們對週遭及內心所發生的事,以及自我態度、反應和理解的方式。 精進的目的在於匡正自我的知見,進而導致思惟的正確。 在每一個姿勢裡保持正念。 健全的身行和言語在於一顆正確訓練的心本身。 快樂不是憑靠和我們相處的人有多少,而是來自於「正見」。 一旦真實的智慧現起,感官和外境反而成為引領我們進入內觀和清明知見的門戶。 於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 要具正知正見,以免好心為道反招惡。 一念錯過,百事皆非。 心心照常理,念念契真常。 把握第一個念頭,它影響我們對人、事、物的觀感,決定自己眼光投注的重點, 當然也左右思考和行動的方向。 你的身體已隨著年齡開始退化,這原是不須要去違抗的,但卻不要使你的心也隨著腐朽了。 世間的事事物物繞著世間在旋轉。追隨世間,心便會與世間糾纏在一起。 你做每件事情,都必須清楚、醒覺地去做,當你了解透徹,便不再有任何的必要去忍耐或強制自己了。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只要直接地看住「心」。 具有正念的人能夠堅守並且不斷地重建自己,拉自己回來,以這種方式訓練、修習、開展他自己。 以清晰的理解力(正知)有正念地住著,經常保持警覺,並精確、嚴謹地做每一件事。 如果你修行得正確的話,你在生病時是不會恐懼的。當一個人死時,你也不會感到悲惱。 所謂穩定的修行,是在每一個姿勢中——不論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 你喜歡鳥鳴聲卻厭惡車子的吵雜聲;你害怕人群和噪音卻喜歡在森林裡獨處。放下聲音去注意「主題」這個問題,就是你的修行。 認識你自己的身體和心,少欲知足,不要去執著教法,也不要去握持情緒。 真正的修行,發生在心與感官對像相遇的地方。 假若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我們內心的狀態。 修行的直接方法是去擁有正念,無論什麼時候你缺失正念,你就是瘋的;正念是根本。 去擁有正念就是去了解你自己,去了解你心靈的狀況和你的生命。 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臥,你都必須有意向去繼續這有規律的修行, 使得你的正念在一切威儀中能前後持續一貫。 當我們知道這心正傾向於快樂或不快樂時,我們便拉它回來,不讓它傾斜過去。 我們擁有這類的覺醒,我們堅守這一條路,這唯一的法。我們堅守覺醒,不讓心去追隨它的喜好。 我們將「覺醒」放進我們的行住坐臥中——放進所有的威儀中。 我們必須在我們的內心裡見到法,而後才會有一種更確然的平靜存在。 別認為只是閉著眼睛坐著就是修行;持續不斷地修行,是在行住坐臥的當兒,就擁有修行的態度。 不論行、住、坐或臥,正念都與你同在。如果你擁有這種的覺醒,你就能保持你內在的修行。 如果我們不被感覺愚弄,我們便不被世間愚弄。 單純地聽取佛法仍不足以讓我們去領悟它;教導只是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必須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 只要你有正念和正知,便能夠見到在你內心裡的對和錯。 無論你有什麼,別「擁有」它;讓它自是它,別使它成為你的。 所有的念頭和困惑不在耳裡生起,它在心中生起! 修行是沒有界線的,無論行住坐臥,你都可以修行。甚至是在寺院掃地或見到一 道陽光都可以領悟到佛法;但那時你必須擁有正念。 我們所有的感覺,將被吸進內裡轉化成正見;那此感覺就變成了使智慧生起的經驗。 當我們擁有正念時我們靠近了佛法。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我們將見到佛陀,並且超越輪迴的痛苦。 智慧來自於,在行住坐臥所有的威儀中,一直保持正念。 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自然的步調。你們的修行將不會完全相同。別操心這個。重要的是你只要繼續保持警醒、努力、保持正念,並讓事物順其自然。 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法的核心。 當我們的慾望沒有得逞時,就會認為是他人的錯,要不就是怪別人無法溝通或說別人很奇怪。但是,除非我們擁有強而有力的正念,否則是很難領悟到,其實此刻他人與我們在面臨同樣的貪愛問題。 正念與覺知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 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們的根門。 若離心念,忘情去執,知見不生,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了心如幻,知身無實。 心離於妄,境界則滅。 妄心既寂,幻相何生?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 如果我們思想錯誤,就會與這世界起衝突,與佛法、與真理起衝突。 往內心看,你們會看到善與惡;見到了善良,我們便可以將它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藉由持續不間斷的「正念」和「正知」來訓練心。 當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心,當正念正緊密地看守著心時,就有智慧存在了。 從起床的那一刻起,一天中所需做的一切都要保持正念。 無念,即名正念。 法者,正也。清淨慈悲為正,心地無非為正,利他無我為正,無念無相為正。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 正念者,唯念菩提。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一念無明風,鼓動真如海,無明風盡,識浪不生,則覺海性澄源,源澄覺元妙。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者,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週遍法界無有障礙。 如今但得離念,便同如來真實知見。 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 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舍,不沉不浮,無為無相,活潑潑平常自在。 一切法無所受,就是正念。心有感受,就是妄念。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 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此心常看到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 人心貴乎光明潔淨。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慨(慨: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 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人之念慮不正者有二:有妄念、有惡念。如思慮不可必得之事,妄念也;思慮悖理違道之事,惡念也。凡此二者,心才知覺即遏絕之。 心無私慾,自然會剛。心無邪曲,自然會正。 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不染六塵名護法。 不生妄想名涅槃。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 心淨本體現,水清月影明。 被人責罵心尊敬,他人誹謗心無諍;說我短處心承認,若來打我心中清。 不要讓邪惡的意念、不良的情緒在你心中生根,你應該把他們當成「癌」一樣,小心防範它們的感染。 如果想要自己的生命韻律優美,就必須調整好心靈的收音機,使心中念念平和,自然我們的心靈就會澄淨,才能接收到和諧的韻律。 什麼樣的人是善良的人?一個人只有達到真正的宗教境界時,才能算是善良的人。然而,所謂的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指智慧與意志的和諧。 不可輕視任何人,當我們心中對某人湧現出惡劣的情感,或可恥的猜疑之時,要立刻消除它。別人的言行,我們必須以善意、率直的心來解釋。 只要事情還有些許轉機,我們就應該力撐到底。但若人事已盡,而事實已然如此時,就讓我們學會撒手吧! 根深則葉茂,性明則道成。 多認識一點自己的心性,就多得到一分光明。 學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見」。 佛教擁有最積極、解脫的生命觀——對未來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當下皆匯入空性。 我們要調伏自己心理的起心動念,將其化為功德。 正念的下手處,是要先學會降伏我慢,學會吃虧及退步。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若方寸大亂,則一切福皆不存在。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則成就真正的功德。 法不離當處,在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覺性。 學佛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們的念力就是決定業報的因,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讓它起業因。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穩住這顆心才是最重要的。 調伏了我們的心,就等同調伏了整個世界。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見生活。讓智慧引導你,不要任由你的情緒作主。 修行就如同調整相機的焦距,調整至正確位置之後,一按快門,即是本來面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能放下,處處皆是彌陀淨土,時時皆是清淨佛號。 明鑒一切境,不著一切相,離顛倒見,了知萬法唯是一心。 安住於如如不動的境界,並不忘了自己的職責。 有求皆苦,忘心即樂。 為人正直則與道相應。 什麼是空?難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詳義。 不要用貪婪、瞋怒、愚癡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隻眼。 你不能糾正世界上每一個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頭和荊棘,使所有的路徑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雙鞋子,希望得到內心的和平,就要學習控制自己的感覺。 若懂得制心,能夠調伏這匹野馬(妄心),便是上根利智。 能平衡自己的人,才能認識別人。 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顆平常心,才能體會出其價值來。 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若以順非為有容,世亦安賴有君子。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正念就是沒有執著和一塵不染的清淨心。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內心如夾雜著兩種概念,就會因矛盾而破壞內心的統一。 但平心地,則世界之地,一切皆平。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用無住心來處世,用菩提心契佛心。 應依靠自己心中的光明,不要依賴他人。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解事實,便會歡喜的接受它而不恐懼。 大家都應與天地萬物和解。 心中的描繪乃是物質形相化的基本條件,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安住於永恆的喜悅中,生命便分分秒秒都在享受永恆的甘露。 一個悟到本性的人,任何外力也不可能改變或扭曲他的正知正見。 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就是控制心靈。 當心靈的妄想停止作用後,外在的世界也就停止。 凡夫就是「幾」字中多了一顆心。若能無心即能超凡入聖。 心是活動的,本來就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心的本能。 若心污濁,行為就污穢;行為污穢,就不能避免痛苦。所以淨心慎行是修道的要點。 一個人缺乏內在統一的力量,就會像小孩遊戲一樣,漫無紀律。 一個征服內在世界的人,擁有某種神奇的吸引力;他內在光輝的外射,就像黑夜 中的燈塔,信號光柱照射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隻。 實際的觀念和明白的洞察,能夠改變你的生命。 自我覺知的超脫並非逃避現實,而是一種更為健全的處理方式。 你應該停止那些陳舊、僵化、固執而歪曲的思想。那些錯誤的思想形態,每天旋 繞著你,使你無法突破困難的境地。 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懷。 當樂境而不能享者,畢竟是薄福之人;當苦境而反覺甘者,方才是真修之士。 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做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名無淨;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是無無淨。(無淨無無淨,即是畢竟淨。)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個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陁陁,孤迴危峭,不立毫髮知見。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三教聖賢,本乎一理,若離心性,盡是魔說。 莫貪短利將心昧,輪迴之人皆因此;快刀斬斷迷魂夢,直取正心超俗塵。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成。 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佛祖奚以異於人,而所以異於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惺惺:聰慧機靈。),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無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頑然無知,謂觸境遇緣,心定不動,不取著諸法,一切處蕩然。無障無礙,無所污染,亦不住在無污染處,觀身觀心,如夢如幻。亦不住在夢幻虛無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謂之真無心。 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起。 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妄念無生,乃名真心不動。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離自離。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 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即色即空,名為等覺;二性空故,名為妙覺。 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只個無念,是名真念。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無所念,一切處無心。 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轉凡夫觀念,至絕對境界,即是證性。 以不著相故,雖事來即應,而天君泰然不為所動;以相非斷滅故,雖心不著相,而條理秩然毫無廢事。 我佛原為度世而來,故所說法,無不世出世間一切攝盡,惟須融會貫通如是真實之義,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處處皆是佛法矣! 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 由心淨故得身淨,非身淨故得心淨。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淨。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次於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於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聖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纏繞心中。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須心藥治。心要正時身亦淨,心生還是病生時。 平常、平實、平凡、平持、平靜、平定、平息、無所不平、亦無所平之處。 倘不能一往直前,以期真脫。轉念之間,白雲萬里,慾望般若種智,復入於心,猶敗谷之芽無復萌矣! 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拘。 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 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隨意而生。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勤修一切出世間法,於諸世間無取無依,於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 佛性本來現成,故無有法發菩提心,無修無證。 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普行恭敬,念念常行佛心,即是無上莊嚴佛土。 不思善,不思惡,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根塵不偶。色聲香味觸法諸塵,我人眾生壽者諸相,一切皆舍,舍相亦無,心如虛空,名之為正。 證入則妙覺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如實而知即客觀,如實而言即無私,如實而行即清醒。 事情來了,以本性對應,事去了,心隨空。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正覺。 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無用。若能瞭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收來,住於正念。 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得第一義空即明心見性,佛性遍虛空名為中道。 停止一切造作和努力,不要東搞西搞,鬆鬆坦坦的放在那兒就對了。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不論禪定精進,唯達佛之知見。 一切不安,名真安心。 真空不壞有,真空不異色。 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 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 如來知見者,知心空寂,見性無生。 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 定水凝清,萬相斯鑒。 無為而無不為,順應自然不勉強。 佛法雖奧妙,不出平常心。 念力: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故。 正見:七覺均調,得真覺慧,諦理分明。 正思惟:理與無漏智相應故,意不邪思。 正念:住無漏智,念正助道法,心無動失。 定慧即調,舉心動念,無非正道。從正道中安穩而行,疾至佛地。 於衣、食、住、香、味、觸、法中不起貪念。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

修行的方向

選擇一位善知識,等於選擇修行的方向。 得到心靈進化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默默地在奉獻,甚至是以不為人知的方式,發揮他們的影響力。 佛陀所教的法,是人類所應聆聽的。因為,人類有明瞭真理的能力。 善惡就在我們內心裡。佛陀並沒有辦法給予任何人任何東西,他只能告訴我們,怎麼做會帶給我們利益。 世間的文化是以慾望作為它的嚮導;而佛陀的文化則是以慈悲、「法」作為它的導引。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佛法不是偶爾受用而已,它須要時時在心中。 在任何時刻,佛法一直在示現著,但只有在心靈寧靜的時候,我們才能了解佛法 所教導的,因為佛法不用語言文字教導。 醫生開藥方是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則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藥方。 「法」並非遙不可及,它一直與我們同在。觀照你自己,有時快樂,有時痛苦, 有時舒服、有時疼痛…………,這就是「法」。 只要我們仍不知該如何給人類的心「穿衣」和「餵食」,在這世界的某一角落永遠會有難民的問題。 時時刻刻去聆聽佛法;在老師的開示結束了之後,你仍然聽到法,因為法是無處不在的。 如果沒有苦,就不會出現佛教,這也是佛陀被稱為天人師的原因,因為他教導所有眾生脫離苦。 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青山碧水,盡是真如。 假如你擁有智慧,無論你在哪裡看,哪裡都會有佛法。 當我們看清一棵樹的自然本性時,我們將會知道,這與我們自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並沒有不同;如果我們擁有了這種了解,我們就是了解了法。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佛法以眾生世界為地,菩提心為種,大悲為根,智為全體,力為大用。 佛法依國土眾生而顯現,因有眾生國土,所以有佛法顯現。 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 只要識得平常心,則一切處都是道。 如果能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在人生道場上,則隨時隨地,都能找到真實。 我們要多創造因緣給眾生,令其也能享受到佛法清涼甘露的滋潤。 「光」——對於從來不考慮它從那裡來的人,也會照亮他。 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但有綠楊堪畫馬,處處有路透長安。 茅舍竹籬養廉處——自覺。鳥啼花落盡化機——自悟。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喝)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佛心豈有他,正覺覺眾生。 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 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 隨處觸著撞著,皆是本來面目。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五蘊、六塵、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心。宇宙山河大地皆是如來妙 真如心,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漚,若存若亡。 夫古佛真宗,常隨物現,堂堂應用,處處流輝,隱顯坦然,高低盡照。 不假外求,落實生活即是大用現前。 道無方所,名大乘心。 見了性之後,那一法不是佛性——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趕靡不周,而長處此菩提座。 佛法在行住坐臥處,著衣吃飯處,痾尿撒溺處,沒理沒會處,死活不得處。 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山河及大地,常露法王身。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因緣果報

某些時候,你只得耐心等待;就像風車不能自己去找風一樣。 聚在一起的人群總有散開的時候,舊殼總有蛻去的時候,不脫皮的蛇終至死亡。 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因為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因為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 正因為人生的不圓滿,更要格外珍惜彼此難得的緣份。 如果它真的是你的,不管怎樣,它必然會隨你留著;如果它真的不是你的,為什麼還要拚命去獲得它呢? 好稱人惡,人亦道其惡;好憎人者,亦為人所憎。 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有它的原因。一旦你善巧地觀想它,直到知道它的原因,便能夠超越它。 一切事物本然如是——身體只是身體,念頭隨因緣來來去去,一切都只是人性的一部份,但是沒有一個是屬於我們的,這些事物都是因緣的生起與消逝,分分秒秒都在生生滅滅啊! 「自以為是」僅是一種隨其他因緣生滅的因緣罷了。 無論心生起什麼,都只是無常的——因緣和合的事物,實際上是空的。 無知的人將一切歸咎於命運;智者則服膺於因果定律。 命運是一個好的女神,她不願讓小人永遠得志。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動天地。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今生一照面,前世多少香火緣。 沒有所謂的幸運或惡運,每件事有果必有其因。 多行不義必自斃。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我是自己業的主人。 慚愧和恐懼是世間的護法,沒有了它們,世間會比現在的情況還糟糕。 「業」是我們真正擁有的,其餘一切都是借貸的,除了「業」以外,我們什麼也帶不走。 我們這些仍然渴望生存的人,業便成了我們輪迴的護照。 業貫穿了我們的生命。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有生死的人,忙辛苦。 念什麼就種什麼因。當人現前這一念,念眾生苦,發菩提心,即是向上修佛因; 這一念造殺、盜、淫,即是向下做地獄、餓鬼、畜生因。 必須在自己的因緣中找到希望和光明。 每個人都應依自己的因緣生活和修行,以成就其菩薩行。 身和心,擁有的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存在。 當那些不了解「法」的人做不良的行為時,他們會四處張望,確定沒有人在看。 可是,我們的業,卻不時地在看著我們,我們從不曾真正地逃脫過任何事物。 當你做惡事時,是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的,就算別人沒看見,你勢必看得到你自己。 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卻教導我們去超越因和果。 比丘是見到輪迴之危險的人。 去見到一個因緣條件的真相,也就是去見到所有因緣條件的真相。當我們了解了 真理的本然,所有的問題也都解決了。 事物生起之所在,在於「因」,那就是我們必須停止它們的地方;因生起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必須思惟的地方。 一切法皆因緣所生。當它們停止時,那是因為因緣條件終了了。 所有自然的過程,都依據它們因緣條件的支撐。 執著是苦的因,苦是執著的果。 萬事萬物本來如是,一切都只是緣起。 生生世世要廣結眾生緣。 因不孤起,仗緣方生,緣不自成,助因而有。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因緣條件隨著它們的自然法則,不管我們對它們笑或哭,一切事物最後終歸於毀壞。 無論你擁有什麼,都只是因緣和合罷了。 願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 一切善惡因果之源,起於心念。 佛說無量法門,即是說明因果的道理,世上一切興衰存亡,即是證明因果的事實。 佛法根據因果循環之理,視一切平等,打我罵我,可消宿業;貧苦病厄,可生菩提。 人類的靈魂或性格,總合了過去的思想和行為。 業的意思是行動及其反應,主宰著一切存在。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 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因種下,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現在的起心動念,製造往後的六道輪迴。 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逆惱之境,定是宿世惡業所感。 如谷應聲,語雄而聲厲;似鏡鑑相,形曲而影凹。以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內虛外終不實;外細內終不粗。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 前五識取塵,第六識為因,第七識計我造業,第八識為依,以此生死苦果不斷。 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凡栽下不良的種子,而期盼有好收穫的人,是徒勞無功的。 我們所犯的惡業,雖如新擠的牛奶般,不會馬上凝固,但它卻像被灰燼掩埋著的柴火,那裊裊輕煙,永遠跟在你的背後,擾亂你心靈的安寧。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不懂佛法的人,只看到果報,而終日惶惶,恐懼災難的來臨。佛法乃是教人看清苦的因,時時檢討自己的思想、言行,以遠離惡果。 行善之人,如春園小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若磨刀礪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我承認我是世界上最懦弱的人,因為,我不敢做任何一件壞事。 你現在的起心動念,決定了你的行為,而你現在的行為,也影響到你的將來。 掘陷阱者自落圈套,傷人者自歿其身,而不知災從何來。 人的意念可以化為行動,善念成就光明,惡念導向黑暗。 為別人而做的事情,其實也是為自己而做,因為所有慈悲的行為必跟著一種善感,所有殘酷的行為則伴著一種惡感。 你所擁有的思想,或你一向的行為,終究會變成你為善或為惡的力量。 一個人走錯了方向,必自食其果,假如我們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對人感到憤懣,也不再跟人有爭執。 你不用怨恨,因果從來不誤人。 有時生命所呈現的是一種無奈,若你懂得透視因緣的生滅,則隨時無不解脫、自在。 雖然一切皆是虛妄的塵境,但仍要對因果負責。 人可憑他的意志、決心以及今生的行為去改變他的命運。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若你去傷害別人,別人並不一定會被你傷害,反而是你自己的第八意識中產生了壞的種子,而破壞了你自己的清淨心。 忍受逆境,歡喜接受,一切自有因果定律。 果報並不能論斷你現在的善惡,好好的安住於你現在的生活,無善不為,並歡喜地接受果報。 每個人的八識田中皆有一畝田,種善、種惡皆是自己的念頭。 善因招善果,種粟不生豆,大福德人修,大福德人受。 我們要掌握因緣,但是要接受果報。 了解因果者必定了解心性。 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各有因緣莫羨人。 智者善植因果。 錯誤必生煩惱,罪惡終歸毀滅。 法律是事後追訴,但傷害已成事實。因果是事先防範,能杜漸防微。 人類的意志行為,決定著他未來的去處。 因加緣等於果。 創造一個天堂來賞賜善人,或創造一個地獄來懲罰惡人,是沒有這個必要的,因 為善惡因果終有報。 人能逃過法律制裁,卻不可能逃過因果業力。 美麗的花果,是由好的種子產生的。 傷害別人的人,必受果報。 如同鐵鏽,生自鐵而腐蝕鐵,惡出自人而侵蝕人。 當死亡來臨時,你所面對的,是一生所造邪惡的負擔。 因果是——下雨天不帶傘,就一定會淋到雨。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行善得樂,為惡得苦。 今夜睡著,明朝仍醒來,怎說死後便一了百了呢? 因果不曾虧欠我們什麼,不要抱怨。 人就像一頭被拴在柱子的野獸,為業力所束縛。 是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自己受到懲罰或得到獎賞。若認為是上帝懲罰惡人,獎賞好人,這是愚不可及的事。 勤於還債,債主必定為之感動。 所謂業力,是指行為、思想和慾望。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製造者,是自己行為的主人和執行者,同時也是自己行為的受難者。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導演,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一個在行為上違反自己良心的人,在今生和來世都會遭受痛苦的折磨。 如果我們肯聆聽良知的召喚,那麼它將賜予我們無比的寧靜。 人因為無知而做出殺生、偷盜以及其他種種殘酷的事,當然受苦是一定不能免。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彈琴。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務請珍惜因緣。 起初我們造「業」,來世「業力」牽引我們。 要把因果完全成為習慣,並且變成日常生活中的極其自然的行為觀念,如是可以遠離罪惡。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倚勢而凌人,勢敗而人凌;恃財而侮人,財散而人侮——循環之道。 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苦澀及甘美,諸苦並煩惱 ,如影恆隨逐,飲毒自侵害。 罪福響應,如影隨形;未有為善不得福,行惡不受殃者。 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知謹言慎行,則不錯因果而無罣礙。 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由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古典力學說:拿手搥牆壁,其反作用力,令你的手痛苦不堪。作惡何嘗不是如此呢? 縱經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 正語:見理即正,口不妄言。 正業:住無漏智,自身行業清淨。 正命:住無漏智,通除三業中邪命。 世間有三種主張佛不贊成:一、一切皆是命運。二、一切為神所創造。三、一切事物無因而生。 每件事物的出現都有它的壽命,它不會持續到永遠;當它的壽命終了時,將會自己離開。 我們沒有抱怨人生的權利。假如你對人生感到不滿,那就表示我們對自己感到不滿,因為,因果從不誤人。好好地面對現實,並接受果報,將會比怨天尤人更具實際的幫助。 我們所行的善惡,未必能在一定時間內求得報應,善與惡是在超越時間的領域被完成的。在那個領域,雖然看不到報應的明顯痕跡,但毫無疑問的,我們已經在我們的良心裡,意識到它的存在。 學者遇事,一以天理處之。 任何一種存在,都只是一種「因緣法」而已。 膚淺的人相信幸運和境遇;深慮的人相信原因和結果。 作惡不滅,前世有餘德,德盡必滅;為善不昌,前世有餘殃,殃盡必昌。 每一項罪惡,對犯罪者本身的傷害大於受害者太多了。 以染污心說話、身行,則苦就跟隨其人。若以善心說話、身行,則安樂隨著其人。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有多少。 善人行善,由樂入樂,由明入明;惡人行惡,由苦入苦,由冥入冥。 因果感應,如響應聲,如影隨形。 如是因如是果,佛家沒有原罪觀念,你若不怕人殺你,無妨殺人。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未成佛果,先結善緣。 佛法主張「因果論」,不主張「宿命論」。 醫生難醫命盡之人,佛陀難度無緣眾生。 犯罪的人路窄。 自殺一次,將會生生世世的傳染,因為意識中有自殺的念頭。千萬不能自殺。 拚命造業,既甘願作,應歡喜受。 神通敵不過業力。 不殺生之功德,令眾生長壽。 智人畏懼苦因,癡人畏懼苦果。 佛說一大藏經,無非講因果二字。

良好的心態

不要動心!不安定的心是這片不安定土地上最悲慘的財物。 「海喲,你說的是什麼?」「是永遠疑問的話。」「天喲,什麼是你的回答!」「是永遠的沉默。」 當你在最壞的處境中,仍然認為沒有損失時,就等於獲得了一切。 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也要照單全收,這便是使內心平和的秘訣。 要保守你的心,勝於一切。 一旦我們能欣然接受各種磨難,受苦的感覺自然就會完全消除。 一個洞澈人生、見識深遠的人,即使遭到無理的嘲弄或羞辱,必也有能自我解嘲、不以為忤的寬宏大量。 不快樂是所有疾病的唯一根源,而豁達則是一切疾病的唯一治療方法。 心不平靜是因為它追隨種種的情緒,受到情緒的欺騙。 人們總是跟隨他們的感覺跑。 別追隨你的情緒,要訓練你自己。修行包含了將你的生命放入險境當中。 不論他人做了什麼,都是他們的事。 無論心希求什麼,都別讓它得逞。 不論誰去追隨自己的心,追隨它所喜好的和慾望,以及其他任何一切,那個人根本還沒修行。 有修行的人了知善和惡,但不追逐任何一個。 要看著自己,不要去追逐時尚和迷信。 要避免直接跳到結論,最好的方法就是站穩。 如果所知一切皆是如實而知的話,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干擾那澄澈清明的心了。 別人批評我們,而後便完全忘了,但我們卻執持它且不斷想到它;那猶如他們吐出一些食物,而我們卻拾起來吃一樣。 即使是自己的幻相,你都不該相信,為什麼還去相信別人的呢? 保持你的心就只是覺醒——某些事物前來,很快地,它們將會離去。因此,為什麼要跟隨它們呢? 當心緒寧靜的時候,我們的肉體才是敏感的。 遇得意則喜,遇失意則憂,便被環境的順逆差遣,自己何曾作得主。 耐貧賤不作酸語,耐炎涼不作激語,耐是非不作辯語,耐煩惱不作苦語。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憂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氣用事。 為什麼我們的幸福要取決於某人頭腦中的想法?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人家的竊竊私語與你何干?——讓人家去說長道短。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絕不因為暴風而傾斜。 經得起誘惑的人,應該接受生活的冠冕。 怒不變容,喜不失節。 當我們專注(定)時,五蓋和煩惱(雜染)便沒有機會生起,因為一心無法二用。 跟隨「流行」起舞,正是「落伍」的前兆。 當你們了解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如香蕉皮一樣無大用處時,那麼你們就能自在地行走於世上,不會被各式各樣的事物牽動。 心理的活動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鏡蛇。假如我們不去打擾一隻眼鏡蛇,它自然會離去;一個聰明的人,將會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種種情緒。 只要我們對佛法的了解越少,心越會不斷地追逐法塵。感到快樂時,就屈服於快樂;感到痛苦時,就屈服於痛苦,它總是在混亂之中。 如果我們放任我們的心,讓它亂跑,追隨無用的妄念或情緒,心很快就會因為不得休息而疲憊。 人不應為了別人的目光而活。 行住坐臥,心無起滅,一切時中,畢竟空寂。 將目光放遠,心情放真空,你會發現世上沒有人比你更堅強。 世間就是你此刻正在波動的心境。 「覺知者」是不會快樂或悲傷的,因為,他不會去追逐遷變的因緣。 當極喜、清明的狀態從內觀禪修中生起時,千萬別去執取它們。 美景當前不可貪圖。看到就想要,我們就輸了一回;聽到不順意的話,就產生憎惡的反應,我們又輸了一回。 心無動亂是道場。 聰明人不被愉快不愉快和快樂不快樂所動。這些事情生起,他們不執著,隨其本性去放下。這就是「正見」。 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 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沉。 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功夫就有把握。 做功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功夫。 對境心常不起,舉足皆是道場。 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 為不了本自無心名妄。若知本自無心,即妄無所起,真無所得。 一念不生,諸緣自斷。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離念之智,等虛空界。 但了妄念無生,即是真心不動。此不動之外,更無毫釐法可得。 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燭定則明,搖則昏,而況心乎?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辦大事者,心無鎮定之力,而魔乃生於其前,輾轉入於荊棘之途,必致左右為難。 危急時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學。 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在定。 如果我們不要為別人的說法和作法而忙亂,心中必會安詳得多。 時常被莫名的情緒反應所束縛之人,就如落雨的湖面般,難以感受到平靜安詳之美。 當你什麼事都用平常心看待之時,煩惱就會比較少。 「悟道者」——不因利害、毀譽、褒貶、苦樂等而動搖,畢竟這一切遲早都會成為過去。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行為不是聽憑理性,也不是來自內在的覺醒,而是受到外在別人的影響,你應該立刻停止行動。 不要因微不足道的事耿耿於懷,也不要讓細微的瑣事,吞沒了自身的幸福。 人的起心動念是煩惱的根源,「苦」是跟隨著那不停的妄念、追求而來的。 我們並不是因果的執行者,所以,我們無法論斷別人的對錯。 隨緣就是——境來不拒,境去不留。 若於境界中強加分別,即是業障。 妄想來了,就由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 不要由於別人的是非、善惡來影響自己。 聖人不必在心中構築任何身心狀態,也不意圖去架構或摧毀任何狀態。 一切法不受,則妙用常現前。 能覺他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成近矣! 若心有定,說你好,說你壞,都一樣。 不放逸、自製、自律、有智慧的人,不為瀑流漂蕩,能自作島嶼。 聞讚而不喜,聞謗而不憂,毀譽不動,內外一如,名出世間。 當你有辦法時(心能自主),別人就拿你沒辦法。 失意,治之以忍;快意,治之以淡。常令心無增減,是名入道之人。 內心能不受慾望的衝激與勾引,煩惱自然減少。 如堅固的岩石不為風所搖動,賢人被誹謗或稱讚都不動心。 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顏料畫虛空,不顯其色。枯草之火炬,不能燒乾大河水。摩擦柔軟皮,不能發出沙沙聲。任何言語於我心,我心亦如是。 學習不被任何報導、傳統、流言所左右。 明智的人不易為別人的想法所影響。 「煽不動」是學問有了基礎;「挑不動」是修行有了基礎。 所謂禪:內不為煩惱所惑,外不為境界所擾。 一個人在臨終時,面對萬般的劇苦,還能安詳地進入涅槃;除了聖人外,沒有一個凡夫能夠做到。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 不要因別人對你態度不好,引起自己陰暗的心情,浪費了自己的精神。 我們的任務在強化我們的意志,在我們內心找出力量之中心。由此,即使在混亂 和狼狽的環境裡,也能屹立不動。 莫將自己牽涉在別人問題的糾葛中,而迷失了自己。 安定的心靈猶如天空,任白雲舒卷、明月去來,他永不留痕跡,總是空闊無邊,寂然不動。 任他風斜雨急,依舊立得腳定。 勝利屬於那些有實力的人,而不屬於那些有情緒的人。修行也是如此。 活在世界裡,但不要為世俗迷惑。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起見生心、分別執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休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是人知得世間有為虛妄不實底道理,及至對境遇緣,驀地撞在面前,不隨他去, 否則被伊穿卻鼻孔定也。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心遇緣而不動,是則一切法無性。 於逆順境界中無起滅相,始離得增上慢名字。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 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去也。 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對境心常不起,舉足皆是道場。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 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 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 若無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 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然後調伏。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乃可入道。 暫時不在,猶如死人。 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 象截流而過,更無滯礙,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 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 當你的腦筋閃動時,你已犯下了不可恕的錯誤。 我今滔滔自在,不羨公王卿宰,四時猶若金剛,苦樂心常不改。 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方喚作道人。 識心寂滅,無動念處,是名正覺。 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 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 若人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搖。於一切法,無取無舍。於一切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為修善法也。 於一切時中自在,勿逐勿轉,不浮不沉,不流不注,不動不搖,不來不去,活潑潑,行坐總是禪。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 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 宗門以何法治妄心?曰:以無心法治妄心。 以境奪智則智泯,以智奪境則境亡;以彼資我則我立,以我資彼則彼生。 此段本來無向背,要須堅猛力行持,金剛正眼通身是,萬境來侵莫管伊。 離言法性,本自解脫,寂靜一味,湛然不動,如如之性,本自爾故。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 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 六根不染,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如如之力。 野人作多色伎倆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盡,吾不見不聞無窮。 安忍不動如大地,深感不出自法藏。 既悟自性無生,則榮辱憂喜皆不相干。 執成病,著成魔,生心動念即乖法體。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得失,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雖善攝身者不能無病,正須安處之。 憂太過而人憔悴,喜太過則心蕩而氣浮,均非也。 拂意則怒;順意則喜;志得則揚;志阻則餒。七情交逞,此心何時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