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阿彌陀佛。

那麼一週又過去了,記得印光法師在他的文鈔中曾經講到過,說面對我們這個世界,整個外在的環境,說從這個現前的覺知來講,一切的見聞覺知,明暗色空都是在宣講淨土法門,有講到說一切的老病相催,這個魔侶邪見,這個五濁情狀,都是在警醒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看大家都知道今天這個,昨天尼泊爾又地震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一定是魔侶邪見,就是死魔,如果你看這個業力現前的話,說把你的命奪了就奪了,誰都在這個業力之中,也不能夠好像力挽狂瀾,所以每次有這樣的一種事情發生,我們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夠發慈悲心,在每天功課的時候迴向迴向,另外也要以此為契機,現身說法,知道說這個世界是不可停留的,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那我們今天依照著淨土之路,在講到第二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今天的主要內容也不會涉及經文,主要是要跟大家一下這個經題,我們都聽過有一個詞叫做提綱挈領,就是把這個經題能夠聽明白的話,基本上這部經的內容,就有所概括性的了解,所以在先講這個經題的時候,我們還是給大家講一個常識,每次講一部經的時候,都會從這部經題的一個特色講起,就是說這部經典是從什麼立的題,有肯定聽過的,因為在這個經題裡面無非三個內容,一個一定會有一個人物出現,第二個就是這部經典主要講的這個核心的法,要麼是講這個法門,要麼是講這個法系,第三個可能為了在這個人世間進行一個很好的譬喻,打一個比方,讓你更加地一目瞭然,因為在這個講法的程序裡面也有一個叫做宗因喻,就是在大家實在是聽不懂或者聽得沒味道的時候,打一個比方讓你覺得是這麼回事,所以這個經題不外乎這三個版塊內容,一個是人,二一個是法,第三個是喻,比喻的喻。

那麼在一般的經題中,有的是光一個人名,比如說大家聽過有一個經叫做《維摩詰經》吧,都知道,還有裡面光講法,比如說《般若經》,般若是個法;《涅槃經》,涅槃是個法,再比如說《梵網經》,就是修梵行的那個梵網經,大家如果受過菩薩戒的,就都知道《梵網經》呢,這個梵網就是打比喻的,比喻這個帝釋天或者大梵天宮莊嚴的,就像摩尼珠一樣,一個珠一個珠相互輝映,比喻這個法,是非常的圓融無礙,是打比喻的。

那麼像還有一個經典叫做《文殊問般若經》,這個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殊是什麼?那般若是什麼?就是人法立題,以人法立的這個經題。還有像如來獅子吼,這是什麼呢?如來是什麼?人,獅子吼,喻,比喻這個佛講法像獅子吼一樣,摧破一切煩惱,降伏一切外道,所以這個就叫人喻,一個人一個比喻;再加上還有一部經叫做《妙法蓮華經》,這都知道啊,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就是法喻。

只有一部經典是把這三樣佔全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叫做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所以叫人法喻全部具足了,統共像這七個樣式,叫做單三、復三、具足一,就是單人,單法,單喻的一共有三種,或者人法,人喻,法喻的也有三種,這叫復三,復就是重複的復,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具足了,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非這七種立題方法,這個我們明瞭一下。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在這個經題裡面,我們知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什麼立題?大聲一點有沒有?是人法立題,佛和無量壽佛都是人,這個觀是什麼啊?就是法,裡面講了十六種觀法就是法,但是在這個人法立題中,也有四種情況,有的是舉這個說的人,就是這部經典是誰說的,他講一個人,有的時候是舉誰問的,像這個《彌勒問經》,彌勒菩薩問經裡面就是彌勒菩薩,以彌勒菩薩為緣起,問佛講的這部經典,這也是有人,還有說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是誰,你比如說有一個經典叫《薩和檀太子經》就是主要講這個太子的這個本事故事;最後一種是舉說這件事裡面的主人翁是誰,可能大家沒有聽過,有一個經叫做《須摩提女經》,具體講一件事情,這個事情裡面的這個主人翁是她,這就是這部經典裡面光說有人,或者法喻裡面說人的,也有這四種,看是說的誰,誰問的,誰說的,這裡面故事裡面主要講的誰,都有這樣的一個排列,一般的經題無外乎這幾種,這是大概做一個交待,下面我們就開始正解這個經題。

首當其衝我們又是要講什麼叫做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首先為什麼這裡也把佛打了頭陣,當然我們在只要稍微有一點點佛學基礎的,一提到佛都知道說是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等等就是一個覺悟的,這個整個是一個智慧,又說覺正淨,總歸這個如煩惱賊,覺悟,如睡夢醒了,覺醒了等等這些都是覺的內涵。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佛的這個覺,能夠明瞭清楚的話,基本上一代教法就掌握了,佛為什麼要說法,怎麼來說的?什麼叫涅槃,什麼叫法門,什麼叫示現,都在這個覺裡面。所以我們來學佛,歸根結底最後修行成就,最後也成了覺者,就離不開這個,緊緊的核心就圍繞著這個覺的內涵,那麼今天我們講這個佛,講這個覺,從一個大的角度,從三個層面來講,就是什麼叫做本覺你們聽過吧?什麼叫做始覺,什麼叫做究竟覺,從這三個層面,首先我們把這個概念搞清楚,什麼叫做本覺呢?本就是本來,你比如說在座的我們在這,坐在這裡都屬於說凡夫,說極樂世界現在清淨海眾,大家諸上善人,圍繞一處聽阿彌陀佛講法,都成了聖人了,但是不管凡夫聖人,本來的這個覺悟就是佛性,成佛的可能性誰都不少。

成了佛以後也不會添那麼一點點,有沒有佛,說不說法,這個世界佛出不出世,都沒有關係,每個眾生都具有本來之覺悟,成佛的可能性,就叫佛性,就稱之為本覺。但是這個本覺,如果你始終這個本覺沒辦法顯露,這個成佛的可能性,你不讓他創造可能,那麼這個性就永遠成不了可能,你還是凡夫,所以就是想方設法讓他種種循循善誘,種種的說法結緣,種種的這個方便善巧,就是一定要他開始上道,本來在輪迴路,在這個生死苦海中這麼遊蕩著遊蕩著,稍微給他露一點說,這裡可以你往這靠,這裡開始有救了,就開始叫始覺,開始覺悟了,這個始覺就是從我們本覺,立足於本覺的大背景下,你要找突破口了,大家明白,突破口。一旦找到這個突破口以後,整個所有的法門都是爆破的過程,就是顯示本來覺悟的過程。

然後不斷地修修修,最後本覺始覺合二為一,就叫做究竟覺,成佛了,所以大家想想你看釋迦牟尼佛,從出這個因地,作為凡夫的時候開始發心,種種的修行,從一個世間的凡夫,生生世世跟自己的心做鬥爭,最後修六度萬行,修到什麼程度了?你看,為了流通法寶,把自己的骨頭作為筆桿子,把自己的血作為這個墨汁,把自己的皮作為紙一樣的來流通法寶,就這樣做大佈施,持戒持的為了一條戒律,不打妄語,可以放棄性命,就是這樣修六度圓滿。這種修精進度修的,在那兒打坐打坐,有一個鳥在他頭上做了鳥巢了,最後這個鳥巢孵出來,這個小鳥孵不出來,他就寧願不出定,什麼時候這個小鳥孵出來以後,會飛飛走了以後,才出的定,這叫禪定,就修的這麼修的。

一樣一樣一樣地放開了修,最後修到什麼程度呢?所有的法門在他身上找不出來,這個難不住了,大家明白難不住什麼意思,就是菩薩來考你的時候,你能過得了關了,我們現在不要說菩薩考,自己或者自己家裡的人所有同修道友考一下都過不了關,但是真正的究竟覺,就是在這個始覺到究竟覺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過五關斬六將,總歸修著修著,在這個法門上你難不倒我了,你怎麼都行,我最後能夠完全隨順,全身心地撲上去佈施你,好了,才叫究竟覺。所以你看本覺,就是本來的這個真實狀態,始覺就是不明白本來的真實狀態,開始回歸了,究竟覺就是徹底見到本來的真實狀態。所有的佛,所有的法,所有的佛一定是這麼修成的,所有的法一定是講的這個線索,我們每個人去學佛,修行最後成就,一定離不開這個線索,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佛的覺悟,我們就在這個本覺、始覺、究竟覺的背景下,做幾個闡述,大家都明瞭。

你比如說我們就釋迦牟尼佛的本位而言,大家都知道世尊在《法華經》裡面親口宣說了一個,就透露了一個秘密說什麼呢?說我這輩子來到娑婆世界,你們不要以為我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我已經久遠是久遠實成的古佛,又乘願再來,在這個世界做一次演繹度化眾生。所以說既然釋迦牟尼佛他的本位是久遠已經實成之佛,只不過是在娑婆又一次的示現,那麼立足他的本位而言,就叫做本覺,這個層面。那麼由於他帶著本覺的這個覺性,一生又一生,一次又一次,一個世界又一個世界地去示現成佛,度化一切沒有得度的有緣眾生,這個行為就開始叫做始覺了;最後每一個有緣,每一處的有緣眾生全部度盡,那麼他一定會怎麼樣呢?示現的再度入這個涅槃,融入法界,又回歸到本覺的究竟覺了。

釋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演繹都離不開這樣的說法,這是從釋迦牟尼佛的本位的。那麼再縮短一下,再走近一下的話,就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示現而言,這一期的示現大家要知道,世尊當時從這個兜率內院降下來的時候,不是觀機逗教嘛,觀到眾生的因緣成熟了,他發現印度這個地方最好,這裡的國民性最好修行佛法,那麼觀機到這個淨飯王和摩耶夫人,夫妻兩個是他這一生的父母親觀到了,就是因緣到了,所以就乘這個六牙白象入的母胎,是從兜率內院降下來的,那麼乘這個六牙白象入母胎以後,開始又出胎,出家,後來降魔、成道、轉法輪,最後入涅槃,雙樹林間入滅,等等等等叫做八相成道,聽過這個詞嗎?八相成道大家不要以為說他這是這麼一個經歷,在這八相成道中,他念念不離他的本覺之念。

從降生的那一刻,做成佛的過程中,最後回過頭來弘法利生,都在本覺的這個覺性之中,他沒有亂;那麼他這一期的始覺在什麼時候開始啊?大家還讀過佛傳的都知道,在王宮裡面有一天突然出去,對吧,看到城門四面有的人生病了,有的人死了,又看到有的人老了,最後看見一個沙門,生老死的這種人間的常態,激盪了他突然生出來一種疑情說人為什麼要這樣?出去巡遊的時候,看見有一個農夫用那個耕地的犁嘛,耕地的那個犁在耕的時候,把地裡面那個蟲子給翻起來,結果旁邊飛過來飛鳥,趕緊上去用嘴一啄就吃掉,這個牛被這個耕地的人用鞭子甩得是特別的痛苦,他就想想這一切苦不堪言,他開始思維人生的意義,開始進行反觀,就是這一期的始覺。

那麼經過這麼一段的出家以後,尋師訪道,六年苦行,終於功德圓滿,在我們印度的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打坐,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成道,稱之為釋迦牟尼佛,就叫做究竟覺。我們在講佛,你不要聽得走了,這是在講佛的這個覺悟,是怎麼個覺法,這是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而言,那麼就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的演繹他是有目標的,目標是誰呢?目標是誰啊?就是所有在座的我們和所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所以當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的演繹修成正果,說法無邊度生無量,所有的一切功德,佛如果不出世,我們不得了知,所以釋迦牟尼佛的一代示現,對於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而言,就叫做始覺,他的演繹對於每一個眾生來,這就叫做始覺了。

可是雖然我既然始覺,那麼始覺大家聽過,三寶歌裡唱的嗎,人天長夜,宇宙黮黯,就是佛不這麼說一回法示現的話,我們根本沒有覺悟的機會,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我們才開始啟動覺知,但是我們每個人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是不增不減等同的,這就是剛才講到的本覺,最後依著這個本覺的不動而常起長隨學佛之行,必定將來也能夠成佛,就是究竟覺,這又是相對於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切切相關的這個狀態而已,還是本始究竟,這是釋迦牟尼佛和我們自己一個對接。那麼再往下看,就阿彌陀佛,因為說到佛說觀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指的阿彌陀佛,就阿彌陀佛這一期的這個度化,極樂世界的攝取中,那麼大家要知道在華藏世界海里面,在華藏世界海,整個無邊無量的世界是重重無盡的。

這個極樂世界和我們娑婆世界只是在一個層面,可是他一共有十三重,那麼在這裡邊重重無盡於緣起無盡,整個這個華藏世界海,就在現象界來講就是本覺,他本來的樣子就是這樣子的,你怎麼說,你也改不了他的容顏、樣貌,整個世界華藏海,但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稱性發了四十八大願,啟建了一個什麼呢?在這個華藏世界海中啟建了一個超然的極樂世界,無憂國土,這就叫做始覺,因為他為什麼要創造這個國土,就是為了攝一切眾生歸於極樂世界,究竟覺悟,所以他在因地的時候,發四十八願,就是啟動了阿彌陀佛法藏比丘的始覺狀態,最後以這個願力攝持,眾生髮願感應,一旦溝通成功便能夠發願往生,乘願再來,這個功德圓滿叫做究竟覺,這是就阿彌陀佛。

如果再從兩位世尊而言,你看佛說這個無量壽佛,那麼從這兩土的世尊而言的話,我們要知道每一尊佛每一尊佛都是同一法身,從根本上來講,都是同一法身,清淨法身是一尊,如果大家有時間去過法源寺有一個毗盧殿,那麼毗盧殿裡面就供了一個很高的這樣的一個銅鑄的一個五方佛,下面是東西南北包括西方的阿彌陀佛,上面就是什麼呢?就是法身佛,毗盧佛,毗盧遮那佛,那個叫毗盧殿。

表的法是什麼呢?佛佛道通,同一法身,無二無別,這個從這個層面來講,他就叫做本覺。那麼在這個無差別中,可是世界有差別呀,我們這個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釋迦牟尼佛說娑婆世界苦不堪言,所以勸大家往生,可謂往那兒遣,又說極樂世界樂之究竟,阿彌陀佛一定淨業成熟了以後,垂手接引,那麼前來接,就說這個法門的時候,這就叫做始覺了,兩個世尊一唱一合,那麼眾生依著這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同一法身,在一事相上隨順這兩座世尊的真實教誨,成功地從娑婆度到極樂,就叫究竟覺了。

這是在兩土世尊演繹教法的層面來看待這個覺悟。那麼在立足於這個法門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怎麼覺呢?這個佛的覺悟怎麼覺的?從求生的行者而言,大家知道如果對於西方有土,有極樂世界,現在有佛正在說法,你生了鐵定的信心,一切的經中描繪,他既不是方便,也不是權巧,而是對現前法界的一個相互關係,極樂娑婆東西對等這個真實狀態的當下的揭示宣講,你對這個真實不虛,本來如此有了鐵定的信心了,這就叫本覺性。

這是這個法門對於我們而言怎麼操作的本覺,就是相信,相信了以後,由此產生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欣厭思想,回歸極樂世界,發起了這個想去的念了,這就叫做始覺了,最後以此真信切願,念念覺照著,用這個佛號,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念念相應就是念念佛,就叫究竟覺了,所以說信願行這個法門的核心基石,也是我們這裡講的佛的本、始、究竟之覺。再濃縮一下,就著這個,你看我不是大家講到說最後淨土法門,無非就是什麼呢,讓大家好持是語,持佛名號,上次給大家講到持這個名號。那我們就知道這個名號的本體,這個大家一定要聽明白,這個理比較深,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脫口而出。

那麼我們在《金剛經》裡面也講到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吧,那個《心經》裡面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夠把這個功夫修得到位,乃至《涅槃經》裡面講到的這個無住大涅槃,《法華經》裡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等這些,開權顯實這個義理,所形容的這個法界,大家知道嗎?一句佛號就可以完全盡情地把它表達出來,就比如說《金剛經》裡面講的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這個一切法包括什麼呢?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包括這個色法,包括心法,包括文字法,包括這個整個思想法,每一法都是所有現前真實狀態的一個代表,而且可以說明每一法都是這個真實世界的體現,所以你真正能夠悟到說,一句名號都含藏了當下整個世界的真實狀態,你看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起來的時候,他表達的就是這個整個理體法界的現前的。

這個道理特別的難懂,那麼如果你相信這個名號含藏了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這就叫做本覺,等到說我們一入耳根,不管你信不信佛,知不知道有釋迦牟尼佛,有的人都知道阿彌陀佛,只要你無意中一入耳根,只要你不知情況下,戲論之中脫口而出,只要回歸的這個阿彌陀佛的這種始覺金剛種子種下了,這就叫做始覺了,念一聲佛,決定就是始覺,不管你念出來聽進去。那麼最後念念回歸自性,顯現我們本有的佛性,無量壽,無量光的光明,蒙佛攝受接引,等極樂世界去了以後,完全地盤活我們現在的這種時空錯覺,這個時候徹證光壽無量就叫做究竟覺,能聽得明白嗎?那麼這個過來過去講,你看不管是整個法界而言,整個法界就是如如不動這個理體,就為什麼佛叫做如來。

他就依著這個本有的本覺,一次又一次地來示現成佛,所以叫如來,不管佛示現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他的這個弘化方法,乃至我們眾生對於聞到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意義,阿彌陀佛當時設置修行,確立極樂世界,乃至設立的信願行三資糧,能夠發生這個真實的狀態而去發願往生,等等等等這一切,都離不開百般敘說,就是一個佛的覺字,所以大家在特別是對於淨土一門的話,我們對照佛法就是覺法,大家修行,佛陀就是覺者,我們修行就是修覺行,你看覺行圓滿,覺行圓滿。所以說對於這個成佛的方法雖然有種種的法門,但是鎖定了淨土法門,我們就單講從淨土來講這個覺,所以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這麼理解這個佛。

而且從這個現前的宇宙萬法來講的話,大家要曉得,不管這個佛有沒有出世,這個世界有沒有流通佛法,但是世間的這個常住的說不說法,修不修行,信不信,他就是這樣,你得到了也高不了多少,失去了也不會矮,這個東西是現前的真實狀態,我們現在一切的提醒勸化,勸大家信解行證,都是從本覺而開始始覺,最後入到這個,悟到這個事,證到這個理,究竟覺,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我們對於這個佛。那最後再回歸到我們說淨土法門,單講這個覺,大家要更明瞭,就是說一切的淨土平等無礙,這個我們一定要確認,就是不管琉璃世界,不管阿閦鞞佛的這個妙喜國土,乃至西方的極樂世界,它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都屬於淨土。

包括釋迦牟尼佛大家知道,我們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染土,可是你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同樣還有什麼呢?還有淨土。在他的國土裡面得度,成就眾生,跟他偏有因緣的,全生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了,我們現在還在他的染土,只不過在染土裡面算是條件比較好的吧,還能夠聽聞到佛法。所以說這個一切的淨土都是平等無礙的,這層面也屬於本覺,但是如果我們依著淨土一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求生一個佛土就可以了,這就是開始叫做始覺,最後你念一個佛,其實就等於說念一切佛,生一個淨土,其實就等於生一切佛的淨土,這就叫做究竟覺,還是如此,所以說這個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觀無量壽佛的方法,而成的這個覺路,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覺,主要從這個本、始和這個究竟覺給大家做了一個這樣的一個概念式的理解,層層的我們慢慢地琢磨,對這個覺悟,這個覺路,這個覺法,最後證到這個覺。

第二個詞就是說,佛說,為什麼這裡要講到這個說是什麼意思?說就是直暢本懷,釋迦牟尼佛把他所有看見的,明瞭的,解釋的都給你統統地全盤托出來,讓大家每一個人都知道來分享,直暢本懷,以語言方便而表達真實功德,但是為什麼每次都要加個佛說呢?因為每一部經典裡邊有五種說,每一部經典有五種可能性,一個是佛自說的,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些是佛的聖弟子說的,就是佛的弟子說的,剛才講的《維摩詰經》就是維摩詰居士說的,那麼還有一些經是諸天人說的,第三種情況諸天也會說,還有一種是仙人說的,還有一種是化人說的,變化人說的,等等這五種情況都會有。那麼我們這裡為了揀別後面的四種,單單這裡講到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靈山和頻婆娑羅王的王宮裡面,這兩個地方,是由佛親自而說的。

所以這裡講到的佛說。那麼下面我們對於這個佛說法的原則,在本經裡面體現得很好,大家也要跟大家說一下,就是佛講這個法,他有一個標準,就是一定要契機契理,為什麼經叫做契經呢?就是他要把這個本覺一定要講清楚的時候,還要讓這些始覺的人能夠聽得懂,如果他光光為了讓你覺,結果他把這個本覺沒講到位,講歪了,那就說明他講錯了,我們講法、聽法的時候也要遵守這個,可是雖然你沒有違背這個講法的原則,但是如果說了半天,一句都沒有聽得懂,一句也沒有入心,這就不契機,這也是不行的,我們常說的,不契理了就瞎說,不契機了就白說,說了半天也白說,沒聽進去,所以這佛說的原則,他有三個意思,一個叫做稱性,佛說講法,一個叫做稱性,十方三世皆要依著這個稱性之理,就是佛證到的這個,比如說般若波羅蜜,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要稱這個空,這個畢竟空義的這個性而宣說,所以叫做稱性。

第二個是普聞,讓大家普遍地都能夠聽聞得到,能夠受用,我記得在講《彌陀經》的時候,也講過一個概念叫做種熟脫,《法華經》裡面講的,就是有的人這輩子來聽佛講法,他只能種個種子,有的人這輩子聽佛講法,他能夠慢慢地熟,有的人這輩子聽佛講法他一定能夠脫,就是這輩子就能夠超凡入聖,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差別不一樣。但是佛講法都是講的一個聲音,一種法,隨大眾的根性而各個領解,能明白嗎?就是說佛在講這個法的時候,你聽的說是這麼個意思,可能我這輩子應該好好修行;另外一個人聽說這個法門太殊勝了,他講的是這個意思,我這輩子一定要解脫,一個聲音他能聽成兩個功德,所以叫有的是種種子,有的是讓他熟,有的是脫,這就叫做普聞,都能夠得到受用。

而且這個法可能對你來講是種種子,對他來講是讓他熟,對他來講讓他脫,很可能這個解脫的一法,就講這個解脫法對他來講只能種個種子,比如說我們說大家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對吧,那麼有的人一聽以後,說他根本不想死,他一說求生極樂世界,他也不買那種帳,他也不想好好念佛,但是他說你說什麼,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好好,我聽到了,本身是解脫法,他聽的是什麼?種種子了;那麼本身是解脫法,有的人聽了以後是只能夠慢慢地熟,說你好好念佛,念佛,這個念佛的功德可大了,六度萬行都在念佛之中,說好好我應該念佛,但是他的真信切願沒有生起來,真正要往生的這個核心內容,他沒有啟建,所以他這輩子可能往生不了,他念佛念的什麼啊?這個熟了,所以解脫之法,被他聽成熟法,這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他總歸有一個就是有一個受用,就是普聞,普遍都能聽聞到受用,這是佛說的。

第三個就是會歸,會歸是什麼意思啊?深入到一個理,會歸到一個門。你看我們這個一個理可以開無量的理,一門可以開無量的門,所以說會歸到一個理,一個門,這裡講到的佛說,只管去觀一尊佛,就是無量壽佛就可以了,就是講這個內容的,這部經典,這叫做佛說。當然如果要廣義地理解的話,那佛講法,像天台宗裡面講到的五時八教,把佛一代的教法劃成五個時間段,八種教法,八種教法裡面他又分了說,有的時候說度眾生的儀式方法,比如說他度化你是用一個什麼方法,有的是用一個頓法呢,還是用一個漸法,漸漸的漸,就是說直接就一巴掌把你拍死,拍不是拍死,是拍醒,還是說慢慢地循循善誘往進來勾,這都不一樣的,看他用的什麼方法,這也是佛說呀。

有的是說的是秘密法,有的說的是不定法,秘密法就是大家都坐在這了,我說的時候你聽的是這樣的,我聽的是這樣,兩個人相互也不知道;不定法就是一樣的法,比如說我講的是頓法,這個人的根性是漸的,當然不是說卑賤的賤,是那個漸漸的漸,如果他的根性是漸漸的根性,那麼頓法在他聽來就是漸法,如果這個人的根性是頓的根性,那麼漸漸的法在他一聽一下子就進去了,這就成頓根,都不一樣的,這叫做頓、漸、秘密、不定,叫做化儀四教,就是佛講法的時候,度化眾生的方式。還有具體的教法內容,比如說藏通別圓,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教就是說的小乘法;通教就是說講這個法的時候,看這個人的根性怎麼樣,人的根性如果聽得他退退退,就退到小乘裡面了,很可能他是一個不定的根性,聽了這個通教以後通通通,通到後面的大乘法裡邊去了,就看他往哪兒走,大家見過這號人沒有?見過嗎?肯定有啊。

有的時候學著學著大乘佛法,他就學小乘去了,退了,通嘛,通到前面了,有的人本來也模棱兩可,慢慢突然間心開意解,通通通,通到後面了,這叫做通教;還有別教是什麼呢?說的這個都是菩薩的法,小乘根本聽不懂,圓教就是講的一乘圓頓佛法,等等這些,都屬於佛說,所以你看這都是祖師們,為了這個給大家講到佛講法,一代讓我們很容易地去整合,判斷,哪個層面,哪種教法等等這些想方設法的給你梳理清楚,你這麼一聽以後說,佛說原來佛講法有這麼多的講究。那麼這是從佛的角度來講,那麼退一步其次,就是我們本身每一個凡夫眾生,聽佛說應該怎麼聽?這也關係到佛說了,身為弟子聞法者,你怎麼樣領受這個佛說呢?

因為佛他是依真實而說的,那麼我們就是有真實受用的,在這種情況下,在眾生份上說法,你比如說就這個眾生聞說佛法的這個恭敬心來講吧,像我們聽佛說的時候,一定要在《大集經》裡面講到說,對說法者要做醫王想,就是佛說我這裡講這個經,也是講佛說的經,大家聽的時候,對於這個說法的人,就像一個醫王一樣,醫生的醫,國王的王,做一個大醫王,做這個拔苦想,拔我們的苦呀,你苦不苦啊?

我看你們還不咋地覺得,我告訴你太苦了,你看本來這還,我記得好像昨天還在五台山凍得我哆哆嗦嗦,早上起床的時候都穿不上衣服,你看今天熱得我過來,就光這個寒來暑往,你說就年復一年,打生下來到老死都是這樣,所以說對這個聞法就說這個拔苦,對所說的法就把它當作甘露,把它當作醍醐,所以這樣的話,你才能夠做這個增上的聖解,做這個能夠治癒我們的貪瞋癡病,這是對於佛說,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佛說?那麼我們在理解佛說的時候有一個什麼態度呢?《大智度論》裡面講到,聽者端視如渴飲,就是聽法的時候端視,你們見過那個鳥的媽媽下了蛋以後孵出來的小鳥,然後它出去捉回來一個蟲子,所有的鳥都怎麼樣啊?就口就張開在那搶著就來回,就是如渴飲,就是對於法,就是要生起這樣的渴仰之心。

一心入於語義中;這會覺得很熱或者這裡很悶,想出去涼快涼快,為什麼?就是因為你的心在自己的身體的感受上,在這個妄想上,一心入於語義中,你全盤的隨著這個法義,完全地投入進去,根本想不起來熱,想不起來苦,想不起來累,既覺得腿也不累,這個凳子坐得也不久,沒有感覺了。你看看這是不是隨文入觀,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就是這樣的人才給你說呢,你看我們現在對於佛法,還招呼著,吆喝著,大家來吧來吧,好像說求求你們了來聽法,到了這個時代你想想,悲到什麼程度,這麼珍貴的佛法啊,在真正的這個大律裡面,就是律典裡面的話,佛說之法不是輕易地就給人講的,什麼情況?如果對五種情況是不給你說,比如說有的人就是試問,試探的試,明白吧,就是他根本也不想了解,或許他就看看你有什麼水平,或者他就是這麼帶聽不帶聽的,閑著沒事聊幾句,嘗試著問一問說,我請教一下怎麼怎麼樣,試問根本不是真心地想聽,這種人不給說。

第二個無疑問,就是他本來沒有真正內心生起來疑情,或者解不開的疙瘩,他就在那捏堆一樣捏了半天,很可能這個有時候法師們在這說大家有沒有問題啊?有的話可以現場提出來,這得給法師個面子,就半天在那兒憋著想一個問題出來,這都不如法,大家知道嗎?你沒有疑問,那就說明你已經信受了,瞭然了,就不說了嘛。你包括這個淨土大家想起來。

那天我們還在這個佛學院的校友群裡面討論,東一句,西一句,有的說關於淨土法門要從什麼淨土觀上去理解,有的闡述說淨土應該從某一個大德的這個,對於這個淨土的這個分門別類層次上去認知,後來我就問了他們一句,我說你們覺得對淨土的根本問題是什麼?他們說根本問題就是說有四種淨土,還有一些淨土是實報莊嚴土,這個極樂世界到底屬於什麼土?我說這根本不是淨土的根本問題,淨土法門的唯一問題就是你信不信的問題,如果你信了以後還有什麼問題?大家想想,還有什麼問題?一了百了嘛,就你相信了就行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就覺得說信仰信仰啊,你信了才能仰得上,仰了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你沒有信仰的人才跟貓找不著邊一樣到處去亂竄,所以有時候我們對於信仰啊,還得捫心自問真的有信仰嗎?無疑問。

第三個是不為悔所犯故問,就是有的居士特別容易這樣來尋求個心裡安慰,他覺得法師這聽一聽就跟聖旨一樣,心裡安平了,但是他犯了過失,他也不想改,他這個毛病很嚴重,他根本就不想改,但是他來了就在你這討個吉利一樣,就巴不得說你一回答這個,一定要跟他想的那個脗合了,好了,心滿意足地走了。那麼我要告訴諸位,你如果來問法,確實比如說戒律上的問題,你有毀犯就是有毀犯,不能吃就是不能吃。昨天就跟別人說起了,關於大家知道這個冬蟲夏草的問題,冬蟲夏草大家知道是不是生命?你們說說是不是?對,冬蟲夏草確實是生命,而且有大德都講過嘛,冬蟲夏草是什麼啊?是地獄裡面的眾生,地獄業剛剛消完了以後,來到我們這個世界,做的第一生做的就是冬蟲夏草這一類的,就是它的生命。

雖然是生命已經陋劣的這種低級到極致了,但是它也是命,所以說你明白了這個,那我不讓你吃,你就不要吃了,你別還一定說它是冬蟲夏草,他不說它是冬蟲,他光說它是夏草,想吃呀,覺得身體補嘛,所以說不為悔所犯故問。再一個不受語故問,他是來挑釁的,根本不是來信受你講的佛法,這些也不給答,還有一種故意刁難的,也不答,這五種情況在律典裡面,就是在戒律律法上明文規定不給人說。大家想想,所以我們對佛說佛說,你看要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功德,佛在這個說的功德中怎麼看呢?在這個經典裡面說,有兩種人得福無量無邊;第一種是樂說法人,喜歡講法的;第二種是樂聽法人,在經典裡面佛給這個阿難。

當時阿難就給佛兩個人在說到這個聽法的功德的時候,就講到說為什麼這個舍利弗和目犍連,這個神通這麼大,智慧這麼廣呢?這個舍利佛和目犍連不是一個是智慧第一,一個是神通第一,就講到他們倆這個神通智慧功德是怎麼來的呢?結果這個在這個聖弟子中最為殊勝排名第一呢,這個佛就說了,說這兩個人在因地的時候,為了聽法,為法因緣,大家知道為法因緣什麼意思,就是為了這次聽這個佛法,就為了聽這麼一點佛法,千里都難不倒,隔了一千里,他都要千里迢迢要去聽,就由於因地這樣的殊勝功德故今日,他們倆的智慧神通最為殊勝。

所以大家想想這個福報,不管世出世間的福報,得生生世世地培植啊,得培啊,就跟種花一樣,你光想著它在這裝飾好看,你不澆水,不施肥,天天干巴著它就要死的啊,這個培從哪裡培呢?就是從佛說的法功德中,樂說樂聽都一樣。特別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法門,大家知道啊,在這個佛說的這個眾生功德能夠對於法的態度上,怎麼表達這個人的,一個眾生的功德和他的業障啊,就是說在眾生曾宿世啊,在這個半恆河沙諸佛所,能聽得明白吧,半恆河就是恆河的沙子裡面的一半,一半沙這麼多的佛的世界中,所發過菩提心,聽聞過佛法,然後才能在咱們這個濁惡世中聽到大乘經典不生誹謗,第一個就是不會去誹謗反對,說這是歪理邪說,這樣的善根怎麼來的?是在半河恆沙的佛所裡面種下,那麼如果在一恆河沙佛所,你發過菩提心,聽聞法以後,才能在這惡世中。

不但說聞這個經不起誹謗,還能生起一點興趣,你看能夠生起一點興趣的這個功德,是在一個恆河沙,那麼多佛的世界中,去培植了發了菩提心聽聞佛法。如果在兩恆河沙中發菩提心聽聞佛法,才能夠不誹謗有興趣,還能夠正解,記住這個詞,正解,正解佛說,就是不會把他理解歪了,我可見過那種能夠理解得十萬八千里的那種歪的人,你就給他怎麼講,他落不到這個坑裡,越說越遠,有時候真是哭笑不得。那麼這個情況下能夠正解,信樂受持讀誦,這是在二恆河沙,兩恆河沙那麼多的佛所。在三恆河沙佛所裡面,才能夠不謗這個法,還能夠書寫經卷,為人講說,但是大家知道,還不能徹解深義,你要知道,能夠為人講說,能夠流通法寶,但是還不能徹解深義,這樣的功德都要在三恆河沙諸佛所才能夠種得下,這個佛說。

所以咱們今天講到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這個淨土之經啊,在這個佛說怎麼樣的情況下能夠起正信呢?若人無善根不得聞此經,你沒有善根聽都聽不到,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過去持戒圓滿,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侍億如來,樂聽如是教。一個億,一個億的佛啊,奉侍的,就是侍奉,親承侍奉過,有時候甚至是追隨著佛,做了常隨弟子都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輩子能夠聽到淨土法門,才能夠聞此經,獲正法,信此事,如是教。

大家想想有多難啊,今天坐在這兒,這不是我謅的,都是佛在經典裡面說的,而且說到說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就是又悲又喜,悲的是無量劫來輪迴都不知道,喜的是這輩子終於抓住一根草了,在這種真實信心生起來的時候,身毛為豎,就是毛孔都豎起來了,就是這樣的一種人,過去宿命,就是在過去的時候已曾經作過佛道,就是佛道上邊已經是生生世世積累了,廣行佛道,久行佛道。如果說聽到淨土法門都不生信心的啊,這是衡量標準佛講的,生不起來信心,甚至誹謗的話,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你看就是剛剛從三惡道脫了那個惡業,生到人道裡面來了,就看淨土法門來印證,殃咎未盡,過去的這個罪業還沒有完全消盡,只不過是頂了人的身份了。

這是講到的說,對於淨土法門,我說此人未可解脫也,就是解脫不了,這輩子不是脫的材料,你看這都是從我們對於佛說的態度上就可以體現我們的功德前因後果,對於佛說的態度上,我們到底能夠做幾許的這個領納,這是從我們的層面。總之佛說就是不管密說,顯說,正說,旁說,歸根結底廣說、略說,我們今天講的這個說啊,這個經裡面的佛說呢,還應該從幾個方面,一個是特別說,所有的法門裡面,只在方等會上才說了這個淨土法門,屬於格外說,是橫超生死的,不是豎出三界的,搞清楚。

是這個根本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是圓融說,這部經裡面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整個《佛說觀無量壽經》,舉正報以收依果,就是舉這個正報阿彌陀佛的莊嚴色身,就能知道他的世界有多麼莊嚴,這個述化主以包徒眾,阿彌陀佛是這個世界的教主都如此的莊嚴,智慧通達,那他下面所跟的這個,常隨弟子,極樂世界的清淨海眾,那是怎麼個情形都不用講了,就說這樣的一個最後一部正脈讓老實念佛,好持是語的這麼一部經典,所以叫做佛說。大家第二個把佛說再聽明白。

那麼第三個我們就要講一下什麼叫做觀,這是這個法裡面的重中之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觀,觀的內涵,其實說整個一代佛法的大背景而言,修行所有的法門會歸的一個狀態就是觀字,佛法的真實受用處無非就是一個觀,我們試著一下,你看大家每天我們現在當下在這裡坐著啊,只是作為人的,每天不是有生活嘛,那你在你的生活中這樣過往,完全投入進去,麻木不知的時候是一種情況,對吧,稍微在這佛法提醒一下說,你是誰呢?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呢?因果輪迴你曉不曉得啊?突然間把你給激發了,這個始覺開始了,這個時候就開始起什麼呢?起觀了,又見,如果真要說這牽強地一下,你看觀的簡化字叫做又見,又見這個東西它代表兩重意思,一個是覺察,就是說應該不是這樣的,我要好好的重想一下,重看看,讓我重新弄清楚,我要搞明白,覺察。

第二個叫做什麼呢?改造,從心上去改造,起觀,一個覺察,一個改造,當然這裡就這個覺察而言,是我們通常在裡邊都講到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觀,覺照啊,這種明瞭的狀態,好比賊到了自己家中一樣,那麼你如果認賊為父他就想怎麼樣為非作歹,如果你把這個覺的這個賊,煩惱賊給認開了,他害不了你,這不是就在觀嘛。所以說觀的這種核心,大家看《妙法蓮華經》就是讓大家觀妙,妙是什麼意思?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看那個常不輕菩薩,是不是在起觀啊,見了誰都磕頭說,你是未來佛,我不敢輕慢你,見了誰都磕,這就是一種觀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啊。《金剛經》裡面讓你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這個法相信相信,不斷的這麼想,不斷的這麼念叨,就像金剛一樣都不能壞,那這就成了。

《心經》裡面的這個大乘佛法,開始就觀自在菩薩,就觀啊,觀自在,觀自己自心之所在之處啊,你比如說禪宗的參話頭是不是觀?大家想想禪宗的參話頭是不是觀啊?你們聽到過參話頭吧?問念佛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拖死尸的是誰?你想想拖死尸的是誰啊?你把自己這捏一下,掐一下,就這塊肉,誰在拖著呢?這非常妙,真正入到這種法裡面這是無上觀法,你就想想拖死尸的是誰呢?如果再能用拖死尸的是誰的這個誰,去念念地念阿彌陀佛,那就更是無上深妙禪了,這都是一種觀啊!所以說整個的這種觀啊,其實我們這裡講到一個覺察,一個改造,不但說禪宗的這種觀法,常說道參話頭,說你要綿綿密密,一旦說功夫打失了,就失去了觀了,所以他所求的也是一個法門,就是觀照。

再有這個八個宗派裡面還有唯識宗,如果深入的教理去了解一下,有的這裡面有愛學習教理的啊,唯識裡面也有五重觀法,什麼這個遣虛存實觀,舍濫留純觀,攝末歸本觀,隱劣顯勝觀,等等都是從這個染淨諸法裡面去趨向於淨,去除於染了,就不斷的這個觀;華嚴觀裡面也有這個真空觀,理事無礙觀, 週遍含容觀, 週遍含容觀就是讓你觀察這個事事無礙,大的小的相互攝入,廣的狹的,宏觀微觀的等等都是相互無妨,你就不斷地這樣去觀,這都是各個宗派,都有各種的觀法。你看天台宗,天台宗的根本就是一個叫摩訶止觀,一個叫小止觀,都是止觀啊,聽過止觀嗎?止嘛,三止三觀啊,天台宗的這種次第修法裡面有三止,什麼叫三止,一個叫體真止,體察的體,真實的真,就是修這個空觀,體悟這個真實的狀態,所以叫體真止。

止就是停止停下來的意思;那麼這個還有一個叫方便隨緣止,就是你在二六時中,在這個生活的狀態去,念念地觀照這個自己的身心的動作,他的當下的這個真實狀態,這叫方便隨緣止,又叫做假觀,還有息二邊分別止,就是平息不是空,也不是有,不是左也不是右,不是真也不是假等等這些,把這個中道合起來就叫息二邊中,這叫中觀,還是離不開空、假、中,一心三觀,如果想了解的話,看一下一個小小的一個篇幅的一個論文叫做《始終心要》說的非常好,跟《心經》一樣,篇幅大小差不多。你看這都屬於觀法,離不開觀法,你看我們四念處啊,五停心觀等等這些,在所有的觀法中,跟大家做一個條理性的梳理啊,無非五種觀法。

就是剛才我們講了這麼多,無非有五種,一個是總觀諸法,什麼叫做總觀諸法呢?就是觀一切法都是空性,總的來觀,萬法皆空,這是總觀法啊;二一個是別觀自心,就是鎖定自己的身心,這個裡面就多了,你看比如說這個剛才講的止觀,法界觀,五停心觀,五停心觀知道吧?知不知道?五停心就把你的心停下來嘛,止住嘛,練習一個定力嘛,比如說這個慈悲觀,如果嗔恨心重的人就讓你修慈悲觀,這個貪著心重的人就讓你修不淨觀,這個愚癡的人就讓你修這個界差別觀等等,邪見的人都讓你修這個因緣觀,心比較亂的就修數息觀,等等這些都是一種觀法,都是一種觀法,這叫做別觀自心,觀自己的心,四念處,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身不淨啊,身體不淨,觀法無我等等這些都是無外乎一個觀。

所有的法門都往這個觀,這叫做別觀自心,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什麼呢?但觀色法,只觀這個色身,這個色相,你看這個觀身實相,觀法亦然,像這個白骨觀,不淨觀就是屬於觀色法,如果一個人貪著心很重,淫慾心很重,就讓他觀這個白骨,有那大修行人,他天天閉關,對面就,把醫院裡面的針灸,還是搞穴位按摩的不是有一個骷髏嘛,他就把那個請回去,掛在對面天天看著,就這麼修觀,或者有那書裡面把那些出了車禍,上吊了,殺了砍了頭的,就這些慘不忍睹的他天天看,不斷地看,修這個不淨觀,這就是觀色身,別觀色身。

兼觀色心,就是觀色法和心法兩個合起來觀,你看《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早上我在居士林也講,這個《楞嚴經》裡邊不是講到十二入,十八界,這裡面又有心,又有色,就是物質和心法都在裡面。最後一種就是我們這裡講的對觀勝境,對照的對,觀察的觀,殊勝的勝,境界的境,對觀勝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像這個經裡邊講到的觀佛菩薩,也是這部經裡邊講到的十六種觀法,就觀西方極樂世界,觀阿彌陀佛,清淨海眾,西方三聖等等這些,就觀這個勝境,無外乎所有的觀法都是出不了這樣的,剛才講的這些一代教法裡面就是一個觀。那大家想想我們剛才講到的佛的覺,跟我們現在講的觀是不是一個東西啊?是不是?只要你覺在就有觀照,一旦失去了覺照的時候,就沒了,這就是叫做觀法,講到這個觀。

那麼從這個淨土的這個念佛的狀態來講,從這個淨土的念佛狀態來講的話,也是一種觀的狀態,雖然我們這裡不是常給大家講有四種念佛方法麼,對吧,實相念佛,這個觀想念佛,持名念佛,我們這部經裡面主要講的是什麼?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是對著佛的聖像,這裡屬於觀想,就出自本經《觀無量壽經》,其實這四種,你比如說實相念佛,還是觀這個法性真如嘛,念自性天真之佛啊,這個觀像念佛的話,是以念為觀啊,就是把自己的念頭當做觀對著佛,鎖定這個觀,自己的念頭全是看著他,這個持名念佛體現的,持名念佛是不是觀法呢?是不是?持名念佛怎麼能是觀法呢?是不是呀?你看你們就意志不堅定,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執持就是觀法,執持啊,不斷啊,相續不斷,念念不斷就叫觀法,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四種念佛方法啊,無非就是一個觀。

那麼我們這裡跟大家講到說,所有的這些觀字,為什麼說一代教法的核心呢?第一個其它的這種觀法都屬於叫做明心,就是覺察,明白的明,明白自心,那麼我們這部經典裡面的觀法叫做淨心,就是改造,用這個心念轉染成淨,用這個心地法門來從凡夫的這個現前的這個心念的利用,來把他從染的國土,觀想成淨的這個境界,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就是用凡夫心造淨業,我們的根身器界密隨心轉,心作心是就是指的這個,依照這個原理來修淨心,一切法門不是明心,就是淨心,所以這裡講到的《觀無量壽經》的觀大家要知道,就是總持法門,可是這部經典跟所有的總持法門還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你看雖然說所有的觀法,都是不離這個現前一念法界心的成就,但是立足於娑婆的本位而言會有差別,這部經典跟一般的經典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呢?

第一個觀心是攝想歸心,把自己的妄想煩惱掌控住,攝想歸自心,這部經典是什麼呢?送心他境,攝想歸心,送心他境是不一樣的啊,一個是歸自,一個是送他,就往極樂世界上面靠,這是第一個差別,所以你看這裡在這個不二法界中,一個是依自而觀,一個是托他而起,就是借著阿彌陀佛的聖境,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往起來托,那麼這邊自然而然就降,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其它的觀法都不局四儀,不局就是局限的局,不局四儀,四威儀嘛,就是我們說的行住坐臥,其它的觀法裡面觀心的時候,任何時候都可以觀,對吧,你在行的時候專門打坐是一種,走路的時候也可以觀,你看上座部有一種,他們的話不但是打坐,走路也走得慢慢的,胳膊這樣晃一下,這邊晃一下,你們有參加過的肯定聽過這種,見過這種場景,他就不斷地來回觀,甚至觀自己身體裡面地水火風,這種氣息的進出等等這些,這都叫做行住坐臥中都可以觀住,不局四儀,四種威儀。

可是這部經裡邊,必須要端身正坐,觀十六種觀法,必須要端身正坐,特別是前十三種觀法,那麼觀心則不局方所,就是我們觀心的時候你朝著那邊都行,是吧,可是這部經典裡面必須向那裡啊?向西。這也是這經典的要求,這是第三;第四觀心不簡餘時,就是二六時中隨時可以觀,可是這部經典裡面,需要出去,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是不行的,不可以,總歸這部經典裡面你看觀心,就是其它的觀法都是斷惑證理,自己的煩惱斷了,證到這個清淨的本如,可是這部經典則是成業感生,這個淨土的業修成了以後,感得生到極樂世界,所以在這種辨別之下,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說淨土法門跟其它的法門確實不一樣,你看來果禪師有一次在開示的時候非常到位,他講過什麼啊?說一切其它的觀法屬於什麼呢?打破一心,親見自性。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現在一心不是煩惱,貪瞋癡,打破這個親見自性,他說保持一心,親見彌陀,只要你能保持這種觀法,將來親見阿彌陀佛,這就是說這部經典裡的觀法跟其它通常法門的區別所在,所以說這個此方入道需要斷惑證真,往生淨土就是觀佛最為要緊。

那麼具體在這個經裡面,具體有三個根本義,第一個就是觀這個國土是所生處,觀極樂世界的國土是我們將來所生之處;第二個觀佛菩薩是所依之師,將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清淨海眾是我們的所依的善知識,根本師;第三個觀因行是往生業體,那麼我們現在就是要十三種觀法,阿彌陀佛的身形,乃至三輩九品等等這些因行,是將來往生的決定性因素,這個也要明瞭。最後我們再看一下這個無量壽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在這個觀法裡邊,這個佛也有通觀和別觀,這裡講到的這個特指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所以把他別列出來,通觀就是觀所有的諸佛,你看八十八佛啊,還有萬佛寶懺,那裡面都是佛名號,那麼每一個稱一下,磕一頭,這個觀想一下,那麼這裡就是格外只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那麼佛的這個名號都是有通有別的,像如來啊,應供呀,正遍知呀,明行足這些都是屬於佛的通號,通常大家都共許的,還有佛的別號就不一樣了,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就是他的別號,像彌勒佛,彌勒就是他的別號,那麼佛的名號他的因緣也很多,有的是從這個佛的種姓立名的,比如說這個迦葉佛,釋迦佛,就是他當時出家時候的種姓,他屬於哪個種姓列的名,有的是從他成就的色身列了名的,比如說身尊佛,身上佛等等這些,有的是他成就的內功德立的名,比如說這個智慧佛,無憂德佛等等這些從他所證的功德,立的這個佛號。

還有一些從這種種種光明譬喻,比如說這個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就是從譬喻立名,他的壽命光明無量無邊,打個比方,還有一些是從他成就的光明上,比如說妙光佛,普明佛等等這些,都是他成就的光明上,那麼因為這尊佛的壽命無量,所以這裡把他進行了一個代表稱謂叫做無量壽佛,《彌陀經》裡面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在這個《無量壽經》裡面也講到聲聞緣覺的智慧共在一起,計他的壽命長短都不可得的,因為什麼呢?因為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說,假如果我成佛,壽命有限量者,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你看就是只要能計算得到,不管他多麼久,能計算得到,我都不取正覺,他這麼發誓的,所以功德因緣果熟,就叫做無量壽佛。為什麼跟我們這裡的釋迦牟尼佛不一樣呢?因為佛有法身,有報身,有化身,佛的法身的壽命是無始無終的,佛的報身的壽命是有始無終的,阿彌陀佛就屬於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佛,報身。那麼佛的應化身壽命就是有始有終的,這個世界的人的壽命是多長時間,那他也跟這的一樣,示現成八十歲,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的八十歲,有始有終啊。

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就知道說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屬於報身佛,極樂世界屬於實報莊嚴土,這點我們還要知道,阿彌陀佛這個只要是從時間上的譬喻而言,他還有一些異名,比如說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歡喜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超日月光佛等等這些,在這個大經裡面曾經有過,總而言之為什麼這裡講到的無量壽呢?主要就是他的無量功德,說明這尊佛在他的這個功德中,慈悲喜舍都是無量的,這個功德智慧都是無量的,所度的眾生,所建立的國土都是無量的,神通妙用一一都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叫做無量壽佛。我們常稱之為阿彌陀佛,阿彌陀是梵語,翻譯成漢語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是這個佛的名號,那麼由釋迦佛說,說阿彌陀佛所說,就叫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佛說的這些必須由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廣宣流佈,所以第一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二個無量壽佛是所說之佛,那麼這個法門通過什麼渠道才能修行成就,就是中間的觀法,講這麼一部內容的寶典就叫做《觀無量壽佛經》。所以這裡講再講一下這個經的意義啊,這個經呢有四個意思,一個是常,經常的常;二一個是法,佛法的法,第三個是徑,途徑的徑,曲徑通幽處的徑,第四個是典,這個根本寶典的典,典範的典。為什麼說是常呢?說明這個經典他是三世不異的,道理一定是這樣,真理永遠是一條,不會變的,這就是這個經的意思。那麼這個法,表示說十方同軌,所有的這個真理,佛說的大家來共同確定不可更改,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軌則,叫做法;徑就是古今共有,佛是這麼修成就的,每個凡夫眾生要成就,也必須這麼修成就,就是這條路,你只管去走,就叫做徑。

典呢?就是典範,一切的世間,出世間的學問都是以此為根本,因為他是跟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完全脗合的,這就叫做經,它的四種意思,常法徑典。當然了,從這個總的這個經題上而言呢,我們也可以比如說從能詮和所詮,詮就是詮釋的詮,言字旁過來一個全部的全,能詮的是經,所詮的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的內容。

通別的來講這個經叫做通題,這部經典的通題叫做經,那麼佛說觀無量壽呢,是這部經題的別題,叫做別,通別一對,能所一對,還有自他一對,佛說的佛是我們本國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佛說的另外的佛,無量壽佛是他方的教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東西一對,那麼最後一個心境一對,這個能觀的因,是能緣的智是用我們的心去觀,對吧,這是心,那麼去觀的無量壽佛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所緣對的境,所以叫做心境又是一對,不管從能所,不管從通別,不管從自他,不管從心境上,總而言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教理行果,這個佛說的叫做教,教法的教,觀就是讓你去行,觀什麼行呢?無量壽就是觀的這個理,最後成為佛就是得的這個果。

所以《佛說觀無量壽經》,整個一代佛法的教理行果就全部囊括在其中,這就是這部經的經題,所以說從人法罷、因果罷、整個提綱挈領罷,整個這個題目的經典在佛經裡面講到說,能夠聞經的名字都可以除去千劫的重惡,大惡就可以消除,你看這個經題的功德有多大,光我們今天《佛說觀無量壽經》就講了一節課,所以說經題裡面就是把所有這部佛經的義理,圓滿地給統攝進去,那麼總而言之就是說,這部經的內容,就是以釋迦牟尼佛做為介紹,他來進行講解,讓我們行者鎖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專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教主,和極樂的依正莊嚴等等這些慈悲方便,總歸令我們一生,眾生生起這個一心,迴向之心,要去極樂世界,最後能夠多門的觀法,攝於一尊阿彌陀佛的這種觀法,十六種觀法最後攝於一佛,三輩九品的分彰,最後是所有的上中下三等的善惡眾生全能往生,等等等等這些徹見西方極樂世界,能夠究竟圓滿這麼一部經典,就叫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這是我們今天主要跟大家講的這個經題,經題聽明白了,大概這部經典的根本內容就能夠有所了知,那麼下一週來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這個邁入經文了,邁入經文的序分,序分特別有意思,好像一場這個現前演的一場戲劇盛宴一樣,所以下一次我們來跟大家一起來講邁入經文的序分。

現在請諸位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那好,今天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