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那麼今天下午我們開始講《觀無量壽佛經》的第五講。在上一講的時候,基本上我們把序文已經接近尾聲了,貫到這個韋提希在這裡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然後遙禮世尊的時候呢,佛就來了。見到佛以後,開始韋提希就是把所有的這個內心的苦悶,盡情地給發泄出來。從這一情節我們也可以感悟到說,淨土這一門你不全身心地伴命去歸依,脫不了這個苦。那麼我們念佛一定要提起兩大心理定式,就是說輪迴苦和遇佛遇法難,能夠遇到佛和法之難,一定要有這個自我的警醒意識。常要想著,因為淨土法門它的修法,它的安立,就是要這樣操作,而且這種操作又和實情實景是步調一致的。你看我們今天先在此講經文之前,給大家講一段就是關於苦。有一個經典叫做《佛說五王八苦經》,就是裡邊講到當時都是五個當國王的人。

當時釋迦牟尼佛就問這五個國王說,你們最快樂的時候是什麼時候?那這五個國王有的就說,你看我們現在也正是在初夏,說陽春三月到初夏,樹木榮華的時候出去遊戲,原野去野炊一下、遊玩一下很快樂,其中之一。第二個說,我願生生世世常能做國王就可以了,眷屬圍繞,出入行來所有的人都朝著我看,路人傾慕。還有的說,一輩子有個好的媳婦,有個好的兒子,然後長的都端正,其他人都比不上,共相娛樂,就一天過天倫之樂就可以了。第四個稍微好像說當國王嘛,威嚴一些,說只要我的父母常在,兄弟多一些,能夠輔佐治國,然後大家都能夠長命百歲,這是他的快樂。

就這麼一二三四五,這個說完了以後,佛就開始點化他們,說人一輩子得算一賬,大家也自己算一算賬,怎麼個算法呢?說人一輩子活的最短命的有的還沒出娘肚子就死了,這是最短的。我們就按最長的來講一百歲,在這個百年歲裡邊,那麼你睡覺基本上,我們跟什麼東西最有緣,人一輩子,跟什麼?就是跟床最有緣,你別說跟這個那個,唯一的跟床最因緣深了,就耗掉五十年了。那麼在這一百年裡頭,你喝醉了、生病了等等差不多又要減五年。然後你少年的時候愚癡,沒人把你當回事呀,年少的時候誰把你說,不經人事,參與不了這個決策,都是逗著玩兒的,十五年,到十五歲,慢慢長大。老了以後八十歲以後老得不行了,又沒人當回事,你就最後有的就得了抑鬱孤獨了,覺得下台了,退休了,沒人當回事。那麼這麼算來算去,只剩下十歲,就是你真正紅紅火火,好像能夠做主宰的弄潮這樣的活,差不多就十年的時間。所以佛就跟他們講到說,你們覺得這麼樂,那麼人生之中一輩子真的有這麼樂嗎?你樂的時候有多少時候?

大家也算一算,如果這麼一想,修行就跟逃命一樣。所以我們這裡再看,納入經文的這個內容來。這裡的韋提希就開始這時候生起這種逃命心了,大家來看: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大家一定要關注到她這幾個動作,這幾個動作才表了為什麼說萬緣放下,死盡偷心了。這裡你看本來韋提希是女眾呀,女眾說實話她還是比較貪愛色身的種種的,就在這個身段上一輩子總是計較,到這個時候她還戴著瓔珞呢,身上戴著裝飾品呀。其實這個瓔珞也表示我們人在火宅中的三界被這個貪瞋癡煩惱給綁的,所以見佛也都等於表這個帶業往生一樣。

那麼雖然苦到如此了,這個愛染的習氣還在,只有見到佛現前的時候才心生慚愧,都到這地步了還在乎這些幹什麼呀,噌的就把身上徹底地通身放下,表這個心態,所以說自絕瓔珞。這是第一個動作。那麼第二個,舉身投地。第三個,號泣向佛。大家來看,自絕瓔珞就是一種我們常說的死盡偷心了,在這個世間沒有留戀了,去她的這個與生俱來的貪慾,跟佛相應。這裡的舉身投地等於就舍我身中的,表法是表的什麼呢?就舍棄自己心中的殺業淫業這個果報,與佛相應。那麼號泣向佛呢?表示從此以後斷口業的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等這些,依佛口而行。

這裡這一個她是有表法的,所以你看,這時候她才能夠盡情地把這個歸命的心給激發出來,激發出來這裡問說,我宿何罪,生此惡子。

一般女眾不是都這樣嗎?被兒子強一下或者今天生個氣,說哎呀,你看我過去造了什麼孽,生了你這麼個兒子,這是典型的這個生活中,你看我為什麼生一個兒子禍害呀?不知道宿因。其次,這是說自己嗎?這樣自己檢點一下,真正的言外之意她有點兒抱怨,為什麼抱怨呢?他兒子是被提婆達多給教唆的,所以她這裡就,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

你看,說我的兒子這沒管好,這樣以逆犯上要殺爹殺媽了,你的弟子你是佛陀你教化,你怎麼也教出這種弟子來呢?教唆著國王來做這種事?這麼一抱怨,一邊罵自己的逆子,一邊抱怨佛的惡徒,隨著這個,最後她是要說一句什麼話呢?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你看才把這個願力,提出來這個啟問,這就說明什麼呢?可以說韋提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在乎極樂世間,這是開始要啟問這個法門了。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我們來看這一段。那麼這裡第一個關鍵詞是閻浮提,不樂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指的咱們這兒,大家知道一個須彌山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大部洲,那麼這裡我們叫南瞻部洲,又叫南閻浮提。其實如果說每一尊佛降生的地方來講,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必然生在南閻浮提,其他地方都不去,這是非常殊勝的。但是從這個依正的果報而言,四個洲裡邊我們這裡最為濁惡,壽命最短,福報最淺,而且這個殺盜淫妄,你看這裡為什麼說此濁惡處呢?為什麼會有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呢?他是從這個狀況來講的。閻浮提這是印度話,翻譯成咱們中國的話叫做勝金,勝利的勝,黃金的金,就是指的以樹為名,指的這個樹伴臨著海水,海底裡面的水有這個金光輝映在樹上,依照當時這麼一個情形,就給這個部洲定了這麼個名叫閻浮提。

那麼整個具體的情況這個濁惡之世,就是從整個時代上而言了,這裡濁亂。以前也曾經講過,一般說《彌陀經》裡面講到五濁惡世。大家都知道五濁嗎?都會背啊。劫濁就是整體一個時代性的混亂,一個亂相的發生,大概在這個劫數的,一個中劫、大劫、小劫,在這個成住壞空是四個中劫的過程中,人壽進入到兩萬歲的時候,這個世界就進入濁亂的時代了。那麼在這個整個濁亂時代,一個小劫大家都知道是十歲到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這一循環,那麼在這二十個小劫的成住壞空中,其中像這個刀兵災、饑饉災、疾疫災,就是瘟疫流行,到處打仗,然後吃不飽,穿不上,像這種狀況是輪番出現的。咱們稍微年齡大一點的就經過,不是有三年自然災害嘛,那就算是饑饉災。那一次、二次世界大戰這就屬於刀兵災,刀兵劫。所以說整個在這個劫中的濁亂情況它是輪番出現,就是在輪迴中一次又一次地週而復始。這個就總的來稱劫濁。

像我們現在的這個濁亂,在佛在世的時候還是人壽一百歲。大家知道我們一百歲,過一百年減一歲,那我們現在差不多人壽是在七十五歲,咱們現在的壽命。那麼這個時代更加就是見解已經進入一種特別顛倒的狀態了,再道德不斷地淪喪,意識形態整個體現的就是基本上人們都沒有信仰,而且縱然有信仰,都是歪門邪道的顛倒信仰,見解上的濁亂,這叫做見濁。煩惱濁就是大家所有的煩惱都無明堅厚,莫名其妙地湧動這種貪瞋癡。整個眾生濁,眾生濁就是指的我們現在的福都很薄了,禍很多,大家的心都特別暗鈍,你看現在我們學修佛法,很多時候這個靈性、這個悟性都上不來,特別暗鈍,然後身體特別虛弱,苦多樂少,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叫作眾生濁,都是濁亂的。

最後命濁,就是壽命短促。壽命短促有兩種,一個是壽命的這個期限短,二一個就是走的時候不得好死,好死不了,總要受一番很大的痛苦或者萬般的這種折磨以後,最後才能斷這口氣。你看現在不是越來越五濁情狀,愈演愈烈嘛。那麼到韋提希夫人的時候,佛在世的時候還有一百歲,那比我們現在還強點,那他現在講起來的話,我們現在的這種情形呀,大家知道皆是過去世惡業多,善業少,所以在這個大輪迴裡邊,現在我們這裡越來越往下走。此濁惡處為什麼說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呢?那我們來看這個盈滿是怎麼回事。首先大家看一下地獄,地獄也是翻譯成漢語的話叫做不可樂,印度話叫泥犁,地下牢獄,我們這裡叫不可樂。

如果大家看看《地藏經》的話,這個光地獄的名號就有一品,特別是到了那個無間地獄,那我們現在離得遠,聽起來覺得說,哎呀這多受罪呀,好像還是下意識地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但是很可能就在上一世,剛剛出來也有呀。這個早上我講《楞嚴經》,四種生態,濕生、化生、胎生、卵生,來回變現,到一個空間,到一個現場,到一個國度,到一個世間,等等不斷地就是跟他的遭遇、跟因果業力有緊密的關係,念念不停。所以一旦說業力召感著到地獄裡邊的話,地獄叫無間嘛,受苦無間,最苦的地方。那麼這個畜生有時候又叫傍生,單人旁,過來一個旁邊的旁。一般的它的情形就是一切世人,被世人給驅使著,做不了主;或者畜養了以後,最後一刀子把你宰了,成為食啖的對像,這是它的遭遇。

那麼餓鬼來講,餓鬼叫做多求,飢渴叫做餓,然後膽子特別小,走哪兒都害怕,就嗖嗖的,害怕別人,一驚嚇他就害怕地躲開了,膽怯所以叫做鬼。這裡的地獄、餓鬼、畜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途,也叫三惡道。那麼這個盈滿它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裡邊的眾生越來越多了,你看無間地獄裡面它提供了一個什麼方便呢?我們讀《地藏經》,一個人也滿,多個人也滿,就說你來多少都照收不誤,都能夠容得下,是這樣的一種盈滿,裡面的眾生多呀。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上都是人天在損減,三惡道在增加,所以就跟一個國家說地廣人稀和地窄人多一樣,地獄裡邊盈滿了。

這是一個盈滿。第二個,不但我們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地獄、餓鬼、畜生其中盈滿,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每一世界裡面都盈滿,都有。

所以這裡講到說,不樂這個濁世,因為什麼?首先它的惡業熾勝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惡事太多了。其次又多了一句話叫做多不善聚,大家想不善,不善就是惡業嘛,造了不善的因就會感墮三途的果。那麼我們這裡來理解這個不善的因,為什麼說多不善聚呢?聚是聚會的聚和聚集的聚。

一方面來講,沒有一個人不起貪瞋癡,所以叫做多,多不善聚,無有一個,在咱們這個世界裡,沒有一個人能控制住這個煩惱。第二個,經常現行,他不是偶爾地貪瞋癡,就起來一下趕緊伏住了,修得很好,偶爾地起來一下,是每日每時每刻都有可能,說出來就出來,說發火就發火,說貪染就貪染,馬上就現行,這也叫做多不善聚。還有一點,昨天我在備課的時候想出的,我說這樣說的也沒錯,祖師們解釋的時候沒這麼說。多不善聚是什麼呢?大家一旦人多了聚在一起,就容易造惡業,你拉著我,我拉著你,結伴而行,叫多不善聚,聚在一起,行多不善。你看現在是不是?你自己修行,你體悟一下。

有時候咱們到了這個法場,道場裡邊來了,講講經,正念提起來了,覺得這會兒這種出離心也生得起來,念佛念得也相應。那一旦回去,有的那狐朋狗友,過去結的誰知道善緣惡緣呀,一拽著你去玩一會兒,去喝個酒,唱個歌,外面走一走,散一散,弄得弄得就惡業就造下了,都是這樣的,所以這個世界叫多不善聚。韋提希這裡講到了,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你看,現在我們惡聲惡人就表示是惡事多啊。有時候我,我昨天還在想,像這個國王這是殺父殺母,這屬於大逆不道,當時這個兩個大臣都不忍聽聞,那要是換在咱們現在這個時代的話,有可能即刻就要上頭條了,為什麼呢?因為能增上這個發行量呀。

你好的、正能量的、歌頌的,大家可能覺得說又在唱高調,頗不以為然,一旦發現了這種殺盜淫妄的這種離奇古怪的事,馬上就吸引眼球。你看我們現在有時候這種人際關係的冷漠,大家在一起下意識地都好像到處都,說句不好聽的話,就坑矇拐騙到處都是,一不小心就要著道。你造個善沒有人相信,到處都是騙人造業,一下子就上道,這共業所感。但是你想做善事,他們覺得這有這麼好的事嗎?整個人的共業思惟都是這樣的。上電視節目裡邊,你看都是這個親人呀,父子、子女為了房子、遺產等等這些反目成仇。年輕人也苦,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不小心就抑鬱。這些都是因為沒有信仰。

大家要知道,沒有信仰就會導致這個樣子。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講講這個,就是講這個經裡邊所描繪的,這個整個大時代就是一個惡聲惡人充滿。所以這裡的五濁,具體是從我們的依報上來講也是這樣的,正報上來講也是這樣的。那麼這裡講到的惡人惡聲呢?就是說她發心呢,不想在這個地方待了。為什麼說不見惡聲呢?相對而言,極樂世界是水鳥樹林皆宣說法音。為什麼說不見惡人呢?相對來說,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這裡以惡聲惡人羅列,其實就是說惡色惡香惡味,全是惡的,飲苦食毒嘛。你看我們現在其他的不說,就說光吃的東西,三十年,差不多現在是什麼情形?有時候他們還戲論的說,你現在吃葷的吃激素了,吃素的吃農藥了,都這樣講,但是你有時候想想,確實如此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才向世尊說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你看到這裡了才講到說,可以說真正地從因果上啟動了。其實這幾句話也屬於證明因果絲毫不爽,為什麼呢?你要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呀,你現在的感受,你的果報就是這個呀。所以你看這裡韋提希恐怕還沒有償還未盡,立刻在這裡求哀懺悔,這是過去的因呀。你欲知後世的果,今生做者是。你現在如果不修不觀,那麼你將來還會陷入到這個惡趣。所以這裡才說,願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這是隨順因果的。大家來看,你看她一來見到世尊以後,先問了說生此惡子,這是講什麼呢?這是問在這穢土為什麼有這樣的惡因緣,問說我為什麼生了這麼一個兒子。

那麼由是惡因,現在我才請教世尊教我觀這個清淨業,那麼就說明她已經發願離這個穢土,要求淨土,所以在此又問什麼呢?問生淨土之善因緣。一個惡因惡果,一個善惡因緣,整個這一段話沒有逃出到這裡。所以這裡把佛比喻成佛日,大家看到了,就是說明說佛說的這個聖法就像慧日朗照世間一樣,所以稱之為佛日。那麼這裡講觀於清淨業處呢,就等於說是轉現有的雜染業為清淨業。這句話其實也是在表這個,時時沒有離開本經所講的心作心是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麼你心作惡,受用在六根門頭就是耳聞惡聲,眼見惡人。你心作善,那麼影現在六根門頭就是耳聞妙聲,眼見善人。

所以染淨之別在這裡就是有一個轉處,還是萬法唯心。這是這一段經文。你看確實是一切皆是因果。我想起呢,我記得是去年吧,去年還是前年,前年過年的時候應該是,前年過年的時候呢,那個時候也是跟一塊兒的法師們在說起,說法源寺旁邊有一個蒸饅頭的,法源寺旁邊有個蒸饅頭的不知道是河北的河南的老鄉,他蒸饅頭呢,已經臘月了,就是受了一年的苦,到臘月的時候他那房間著火了,一年積攢的賺了一點兒資糧,一火給燒光了,你說。結果燒光了以後還禍不單行,福無雙至,打發了這個兒子呀,兒子很小,還在讀這個差不多小學,十幾歲,十來歲剛出頭的樣子,那沒辦法了,說這燒光了就燒光了,打發兒子說,委託到別人搭著車說回老家去,回老家去的路上又遭了車禍了,殘疾了。

所以你說這裡惡人惡聲惡世界,處處就逃不出這個惡。那麼我們從因果的角度來講的話,這種果報真的是,也是真是太苦了,絕了說明。那我們生慈悲心而言的話,覺得說,你說大年過年的這麼個遭遇。如果一定要用因果來勘驗的話,沒辦法,這就是因果。若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呀,這個東西你做不了假麼。

所以韋提希在這裡,她也是說明白了傾信了因果以後,現在開始發願說從因地上來,不要去果地上計較分別了,從因地上希望佛教她觀於清淨業處。好,我們來看下面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就開始把序分給結束了,進入正宗分了。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大家看這個很微妙,因為每次佛宣說大法的時候,都會放光現瑞。當然看看這個與會大眾的共業福德,人家也是如此。

現場的都能夠隨著韋提希的這個因緣,都看到佛開始放光現瑞。

但是世尊這裡放光的時候,先放的是眉間放光。我們知道佛的佛相眉間有一個白毫相,有八個棱,右繞旋轉的。眉間放的這個白毫光,這個光很奇特,先開始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那就說明遍照十方無量佛國淨土。然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這個法表的是什麼呢?所有的,你看一光遍照十方無量,十方無量還可以回到一光中,就住在佛頂,在金台如須彌山的這個大影像中來顯現。這是現場參加法會的人都現見的,大家想想當時在靈鷲山和王宮,就在王宮說法。那麼從中說明,就是說,我們常說淨土,說你往生一個國土就是一切國土,常會講這個法,這就說明從一照一切,從一切還到一,一個國土一光中俱足,所有的國土一光中俱足,就在這個金台之內。

好了我們看下面,下面大家都看,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一個一個的現給她看。如果我們讀到這個《無量壽經》,也就是淨土三經裡面的大經的時候,大家還回憶到法藏比丘當時去世自在王佛所的時候,就是把二百一十億個國土一個一個現給他看,你看這裡的情節一模一樣。因為韋提希跟法藏比丘當時一樣,也是當機者要生無憂惱處,那佛就把一切的無憂惱處羅列出來,任你選擇。而且我們來看,每一個國土都是各具特色的,這些國土顯現的非常有針對性,它都是針對韋提希現在的具體情況而言的。我們來看,第一個,或有國土七寶合成,這個國土顯示的什麼呢?它的尊貴。我們知道南方就有一個寶生佛土,那裡面就是由於這個七菩提行作為常態來修行,叫做南方寶生佛土。

這樣的話就區別於韋提希現在說到我們這個世界多不善聚。復有國土純是蓮華,是顯示它的潔淨,那麼就像西方的蓮華世界,這個蓮華世界是另外的世界,不是極樂世界,蓮華世界,這樣的國土,那麼說明在這個國土西方蓮華世界,只講一乘佛法,區別於我們這裡說的老看到惡人,老聽到惡聲,那兒每天都講的是佛法,而且純講一乘佛法,不講三乘。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這裡講到的是這個國土的快樂,像北方的自在稱王佛世界就是這樣的,每個往生的眾生在那兒都能夠入大涅槃國,那就區別於這裡的地獄、餓鬼、畜生盈滿。

最後一個,復有國土如玻璃鏡,是表這個國土的清淨、明朗、晶瑩的。就像這個東方的琉璃國土一樣,藥師佛嘛,琉璃佛國土的不是叫琉璃世界嘛,那說明到了藥師佛(國)裡面的眾生都要最後悟如來藏大圓鏡智,那就區別我們這裡的惡人,在那兒人人都能開悟,都是善者。這四種國土,以這四個表類,一一全給她現在其前。大家看後面,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這裡講到的這麼多的國土,嚴就是莊嚴,這個顯就是一目瞭然,顯現給你,讓韋提希見。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瑞相,我們現在也揣摩揣摩。我們常不是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嘛。

大家今天也坐在這兒,我們就隨著經文看到這麼一個現象,現這樣的瑞相。可以說放光現瑞也是隨個人的根性而得解的。大家聽這個法,當然佛在講這個法的時候,現場給看,我們現在也是現場,聽到這樣的形容作何感想呢?這麼殊勝的法會,我們現在由善根顯發,你在哪一等?我們一一來評判一下,看看諸位的善根在哪裡。最下等的,一般我們聽到經文裡邊講到這樣的一種境界,他會生牴觸心,什麼意思呢?就是他覺得佛法呀,講點兒道理、弄個具體的邏輯思維、玄妙法義,這樣他還能接受,或者平鋪直敘地講這個因果道理他也能受用,唯有他看到什麼放光呀、現瑞呀、蓮台呀、寶座等等這種大瑞相,他覺得太離奇了,生不起來信心了,縱然覺得說就隨他這麼說吧,肯定不是真是這麼回事,是表法的,不相應。

這是算說最下根機。次下一等的根機呢,聽到這樣的法義,就是這樣的情形,雖然不牴觸,但是他會下意識地覺得跟自己的身心世界無關,就你這麼一說,我一聽,也不好也不壞,漠然而過。中等的根性會怎麼樣想呢?就覺得這麼多的清淨國土,那麼我們也知道這也是眾生所生的國土呀,我們這兒這個世界,我們生在這裡,這是國土,這麼多清淨國土也是眾生所生之處,那你看看人家,低頭再想想自己,還在這個染土的娑婆堪忍日子中繼續過日子,那就會生起這種對於三界的出離之心,不安分想說我也要到佛國淨土。這是中等的根性。

上等人見到這種情形、這樣的篇幅他會覺得說,馬上就悟到萬法唯心,心唯萬法,皆是唯心所現,心作心是嘛。那麼十方佛國淨土都是我心本具的,當然與我有關呀。那麼仰仗著佛力加持,一個一個現在其前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呀。而且依著這個心淨則國土淨,發大心修大行。這是屬於上等根性的人。大家屬於什麼根性?你自己判別一下。看到這一段經文,覺得這麼多國土當場佛就放光現瑞,你信嗎?都說信,可是我們要做上上等的根性。上上等的根性是什麼樣呢?淨土雖多,你還能立足本位,我們的凡心容易馳騁散亂,所以如果不專修,恐怕淨業難成。你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挑一個最莊嚴殊勝的,在修法上能夠最容易成就的,而且能夠了悟到整個的法界性起中,生一土,所有的土皆通,見一佛,十方諸佛齊見,都見。這樣才屬於上上等的根性。

所以大家看到了,韋提希夫人這里正是一個上上等的根性。她怎麼說的呢?你看: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這就說你講的這些,雖復清淨就是由於佛有斷德的成就,把煩惱都給斷掉了,有斷德,皆有光明是他的智慧的德行莊嚴啊,都好,我不說不好,皆有光明,但是怎麼樣呢?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你看這點題點得多妙呀,你給我看了這麼多,好是好,但是我別無他求,唯一想去的就是極樂世界。所以這就是上上等的根性。極樂世界也是梵語,叫作須摩提,如果我們以後再有了解一下淨土法門的其他經典或者《無量壽經》的其他版本的時候,就會發現他還有其他的名字,有時候叫做安樂國,有時候又叫做安養世界,有時候還叫做清泰世界,清明的清,泰山的泰,那麼還有時候叫做妙意,這等等這些都屬於極樂世界的異名。

阿彌陀佛這裡叫做無量壽無量光,這就不具體解釋了,大家都知道,從依報來講叫極樂世界,從正報而言叫阿彌陀佛。

她其它的不去,就想求生這個世界,而且在這裡還對佛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大家讀這些經文一定要用心,我們看唯願這個詞用得多好呀,唯是什麼意思呢?你看大家我們現在說一個地方很好,充其量也說之一,對吧,說一個重大的事件或者人物,或者四大名山,總是說四大名山之一,或者說十大名景之一,十大人物之一,都不說唯一,如果真說到唯一的時候,這就程度非常高了,而且是專行這一門。所以這裡你看,韋提希說唯願,就是只要這一門,唯一專心求生的極樂世界,其他的不考慮。專修法,專修此法。那麼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什麼叫做思惟,什麼叫做正受呢?有的祖師給這個,下面不是應該講到這個淨業三福嘛,後面還有十六妙觀。一般在判別上就是說,講的這個淨業三福屬於散心思量的,就是在我們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去做的,沒有定心,所以叫做思惟。後面的十六種觀法屬於正受。當然我們這裡理解這個思惟觀法,這個正受,就是初方便的時候,大家一開始修的時候,作意觀緣叫做思惟;觀想久而久之既成了,可能就任運,慣性就出來了,能夠住到這個裡面了,隨意動不了了,搖擺不了的時候就叫做正受。

這個可能如果大家平常有用功夫的人都有這種感覺。你比如說我們說修這個淨土法門的話,思惟就是說我們一開始從道理上明白以後,真的有極樂世界,那你就每天憶念著,舍開現前的境界,心掛在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到底怎麼個好法,依報是如何如何,正報是怎樣怎樣,每天講經說法,清淨海眾,不斷地心在念想這個東西。但是在念想的途中他一定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很多人是只能想一會兒或者一剎那,又回來了,回來時居多,心掛在、心向西方時候居少。那麼慢慢慢慢修著修著,久而久之的很可能就一半一半了,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功夫了。

慢慢慢慢再隨著你的修觀,不斷地繫念的話,就會覺得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越來越清晰,那麼自然而然這個娑婆世界的貪瞋癡就桶底脫落一樣,一點一點地甩了,不知不覺就沒了。這可以就是說一個從思惟到正受的過程。最後如果真正住到這個觀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就是完全是正受了。所以你看,這裡韋提希講的這個其實也是一個修法的次第,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就是帶有我們常說的琢磨的範疇。這個正受就是有了一定的程度就住在其中,正受了,住在其中。那麼我們怎麼樣來區別這個正?因為受也有正受或者邪受,或者偏受,不是正的。

那麼大家要知道,後面我們每一觀的時候大家都會看到有一句話就是說,能夠隨著佛語這麼觀的是叫做正觀,如果離開這個觀的就叫做邪觀。就是一定要隨順佛語,特別是修這個觀法,佛說怎麼觀就要怎麼觀。你看從日落開始,到水,到地,一樣一樣的,或者直接從第十三觀,觀佛的劣應身,乃至三輩九品等等這些,你一定要隨順佛語,如果不隨順佛語的話,可能就出來邪思惟和邪受了。現在我們有時候說的盲修瞎練是什麼意思?就是自己在那兒覺得不錯。那有的人他煩惱比較薄,他在那兒端坐一會兒,自己琢磨一個道理出來,他天天守著守著守著,慢慢地他真能入到一個寂靜的狀態中去,那比一般人定力好,可是他這個未必是正受。

如果大家讀《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出來的時候,那全部都是非常危險的邪受,可是從一個凡夫而言來的話,那就特別了不得,為什麼呢?如果把色陰給破了,想見什麼就見什麼,想見佛就見佛,想見菩薩就見菩薩,想見淨土就見淨土。這個時候還不是這樣的,還不行,特別是在這個修觀之中,一定要隨順佛語。所以你看韋提希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觀想。善導大師從這個行門和覺受而言,對這個思惟和正受也進行一個講解。大家以後有機會的話,去看他的《觀經四帖疏》,他說的非常到位,就是大概這個意思。他說思惟屬於定前的方便,開始進入思惟狀態,那麼就是思想憶念彼國的依正二報種種莊嚴。

正受就是說前面的思想漸漸地微細了,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聽懂,什麼叫做前面的思想漸漸微細呢?就是我們在思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時候,一定覺得說我得好好想想,對吧。我的這個念頭一定要鎖定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斷地想,還有自己的一些琢磨感和分別感。那麼慢慢地前面思想漸漸微細,這個他是一種描繪的什麼境界呀?依我理解,就是說你自己自以為的這個分別和思想越來越少了,消卻了,而是完全依著佛說的那個境界就直接貼上去,不假自己的思索了,能明白吧?

就是我們在思惟的時候,肯定還是用我的一個自以為是的主觀能動,好像一定要設計這麼一個東西出來。可是如果你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慢慢地隨著這個思惟,久而久之它就微細了,微細了以後是什麼呢?就住到佛說的依正莊嚴中了,就住到這個莊嚴中了。一旦住到這個莊嚴中就是定境聚,就沒有了,那麼你自己的覺得說我這會兒很法喜,或者是我在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中觀得不錯,這些想法全部屬於妄想,都沒有。

就當下就守在這個西方三聖和依正莊嚴中,如如不動,完全脗合重疊了。那麼重疊的時候就等於說天衣無縫一樣,中間插不進去你前面的那種琢磨感,能明白吧?就是完全合二為一,只有一個定心在執持著那種狀態,他是這麼描繪的,所以叫做正受,就是與佛說的境界完全脗合,住在其中,叫做正受。不偏不倚,中間沒有這個錯位,這就叫做正受。這樣理解。這都是大修行人修行過來的話,可能我們現在聽的時候覺得修觀,因為大家也曉得,我們在提倡修淨土的時候還是在以大家執持名號居多,所以講這部《觀無量壽經》,講這種觀法的時候也是,在後邊的來講,就是我們只能還是依教理這樣給大家過一遍,因為真正的修觀現在我們很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心理經驗吧。

這是善導大師給講的這個,特別貼切到位,我們感受一下。所以這裡叫做思惟正受,這也是有出處的,在這個《觀佛三昧經》裡面就講到,聞是語,思是法,就是你聽到佛講的這個話,思惟佛說的這個法,就會有正念,有正受。但是思惟和正受有深淺的不同,思惟是淺,正受是深。這樣來理解這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好,我們再看一段經文。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我們來看這一段。很有意思,這一段開始說什麼?就是正說這個放光的利益。為什麼這裡世尊要微笑呢?表示說韋提希終於能夠這會兒上道了。什麼叫上道?不在那兒一哭二鬧三上吊地在那兒抱怨了,開始要修法了。所以韋提希為什麼叫做這個善思惟呢?她很有智慧。

他這裡,世尊微笑還有一個原因是什麼呢?雖然他把這麼多的國土現給韋提希看,說我現給你看,由你選擇,但是他心裡藏了一個心願是什麼呢?不管你想修哪個國土,見哪個出色,我最後一定要勸你修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結果韋提希這裡她正合佛意,自己就說出來說選擇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世尊這裡覺得說她非常善解佛意,在這裡微笑。

那麼微笑還要把她搞定一個後顧之憂是什麼呢?韋提希現在最牽掛的是誰?就是她的夫君頻婆娑羅王。所以你看世尊在這裡這種加持,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得讓她的國王,老國王先修法得道,他先解脫了再說,然後這個韋提希才能夠萬緣放下。修淨土得萬緣放下,這會兒就有這麼一個牽絆,恐怕她正受不起來,不能思惟。

所以首先佛就微笑,在這裡放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大家知道這個光明照在王的頂上它有什麼作用?就是讓他加持,令這個道果自然增進,你看後面講到了自然增進,成阿那含。這就是佛力的加持,這個光一照,首先這個頻婆娑羅王蒙佛加持,馬上他能見到佛了,見到佛旁邊的僧了,這個疑情就斷了,心裡的這個煩惱也就釋然了,就自然增進成阿那含了。其次,由這個光給他照到頭頂以後,他就悟到這個世間法如夢幻泡影,剛剛還是國王,這會兒成了階下囚了,這個幾度差點死了,又轉機又死不了又生了,所以這會兒他悟到這個國家也是假的,就算死也跟睡一覺一樣,還得生,輪迴無盡。他把這些法都悟透了,就是佛力的佛光加持。

最後一個加持就是說相信善惡因果不昧。你看嘛,折騰來折騰去,這個情節起伏跌蕩,自己做不了主,業風吹蕩。那麼業風吹蕩他就相信說,這就是前因後果的一個天然關係而已,跟你我他、其中的人物角色、愛恨情仇都沒有關係。我不知道你們有時候觀照到這一點,大概就是說在這個事臨,就是事情發生得多的時候,逼迫性的時候,或者是一件事情促使你情緒發生的時候,如果能夠提起來說沒有善沒有惡。根本上講確實如此,人人皆是一團業力,他就是控制不住地要這麼發揮。所以你說他是個惡人,那是你內心的分別知見。他發揮的是這麼一個形態,他發揮的是那麼一個形態。

由於我們有善惡的分別,就在發揮的時候進行分別取相,你就覺得說這好,那不好,這善,那惡,這對,那不對。但是歸根結底是不是就相互碰撞,就是團業力在那兒窮折騰,瞎攪和,沒有實際的意義。佛光攝照,這個時候,這個頻婆娑羅王是非經過而知空,他才悟到一切都是假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你看,心眼無障,給禮佛嘛,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呀,大家要聽到這句話,自然增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沒有用自力刻意地去用功,而是自然而然得到佛他力的加持,淨土法門是他力本願,成阿那含了。那我們也給大家普個法吧,這個佛放光還是有區別的,由他的出處而所利益的眾生不同。

如果在經典裡面說是從足下,就是腳下,佛的腳下放光出光的話,一般是照攝利益地獄裡面的眾生,是腳下放光。如果是從膝蓋,從膝蓋上放光一般是照攝畜生道,利益畜生道的眾生。如果從這個馬陰藏相出,那麼就是照益這個鬼神道的眾生。各個不同。那麼如果從肚臍眼出的話,一般是攝受這個阿修羅道的眾生,救攝修羅道的。

如果從心口出,心光照射的時候,一般都是利益人道的眾生,那麼光從口出利益誰呢?就是二乘聲聞羅漢,二乘人,利益聲聞乘的人,從眉間出的話,就是照射利益是大乘菩薩,特別是如果這個光,如果從眉間出再從佛頂入的時候,就說明說一定要給菩薩授記要作佛了,每次放光所利益的都不同,所以你看這裡恰好就是說,從佛口放光利益這個頻婆娑羅王,自然增進成阿那含果了。大家了解這個阿那含嗎?知道這個我們說修出世間法,從開始世間的有暖頂忍世第一,最後從世第一這個一剎那間就開始修出世間了,出世間以後就等於說,不是了生脫死出三界嘛,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一共有四個階位,第一個叫做須陀洹是什麼呢?

我們有時候叫做預流,預備的預,流水的流,就是說明他已經預入聖流了,到了這個須陀洹的階位的話,已經一定會把三界的見解上,見思就給斷乾淨了,三界的煩惱有兩大類:一個是見惑,一個是思惑,迷惑的惑。那麼第二個階位叫做斯陀含,又叫做一來,他這個級別就是不但把所有三界內的見惑煩惱給斷了,而且進斷欲界的思惑一共有六品,他也斷乾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頂多在我們這個人世間再來一次,就注定要成阿羅漢,最究竟的上極果。那麼第三個就是阿那含,我們這裡又叫做不還,人家雖然還沒有了生脫死,但是一定是上升在天界不到人間來受生,不再生人間來了,所以叫不還,到這個地步,再斷欲界的思惑三品,思惑三品斷盡了,就成了阿那含,其實也就是最後斷乾淨以後馬上就證阿羅漢,四果阿羅漢,所以這裡的頻婆娑羅王所證的果就是指第三果阿那含,也叫做不還,這個我們從教理的知識上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這是這段經文。

我們再往下看: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你看終於開始由這個王宮裡面的一段恩恩怨怨,引發的兩個人要尋死覓活,最後到了釋迦牟尼佛這給她現所有的國土,挑了一個極樂世界,現在開始要說你怎麼樣才能去,法門要宣說了,那麼首先給她一個信心是什麼呢?很巧妙的你看,先要給她說淨土法門,但是已經把她最放不下的夫君已經給搞定了,讓他先去證了果了,你就萬緣放下的來修吧,那麼一心一意思惟正受的時候,首先就告訴韋提希,說你知道嗎?阿彌陀佛去此不遠,那麼我們諸位如果稍微讀過這個淨土三經的都知道,明文在《彌陀經》裡面怎麼講呢?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怎麼這裡又講說,去此不遠呢?那這不是矛盾的嗎?這有幾點我們要了解一下,首先第一點,在這個《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就說了,十萬億佛土是就著我們的凡夫生死心量而言的,我們現在本來該一切萬法都是一念心中所顯現的物。

可是你說我們現在出福慧慈緣的門口那就得走個幾十米,為什麼?心有煩惱障礙,有十萬億煩惱就有十萬億國土,煩惱生障,這是從凡夫的生死心量而言。

那麼如果從佛的心眼而言的話,大家要知道,我們如果證到天眼,天人的眼,看這個一個大千世界,就像掌中拿著一個芒果一樣,就像拿著一個果實一樣,一目瞭然這是天眼。

那我們大家要知道,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最究竟圓滿的是佛眼。所以這裡講的去此不遠是佛的見解,佛的視野。他給韋提希說去此不遠,這是從這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來講,就是要大家都知道,這個心念。我講《圓通章》的時候也給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們的這個念頭,它的功德和力量大得不得了。為什麼到了極樂世界應念即至呢,那極樂世界的這些天人們,也是每天到他方供養十萬億佛,一頓飯的工夫就回來了,怎麼到的呢?為什麼?都是用的念力。

這個念力我們,你看我再再地也讓,有時候現場都做實驗,你想一個什麼場景,想一個什麼境界,它馬上就在腦海中現行。當然我們形容為自己的腦海中現行,其實就是我們的念力已經到那。為什麼身體沒有到那兒,就是還對這個身體有障礙,自我的感覺在這,可是念力它是灑脫自在的,念能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現前一念,人人具足。所以這裡講的去此不遠,說明我們為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念是無礙的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最主要的是什麼呢,由於佛力有加持,雖然你看她沒有得到這個神通,但是承佛的神力,前面就光你的寶台上就那麼多的世界都能現給她看,何況說極樂世界去此不遠呢。是由此而言,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還要從這個約這個根機和心行上來簡別一下。什麼叫做心行上來簡別,就是說,如果你從心而言,你現在迷這個心,覺得這個佛和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在你的心之外,我是我,他是他,好像真的相隔了十萬億國土,你就是把這個心給迷了,沒悟到。如果你見到這個明心見性,見到這個萬法唯心的,悟到這個道理的話,那就全在我一心中所具足的,當然不遠了,這是從心上而言,我們說心行。

從行門上而言,這就看大家的善根了。為什麼有的人一聽講淨土法門,他絲毫不懷疑,即刻聞即信受,你們是不是這樣的,肯定有這樣的。但是有的人就好說歹說他生不起信心,不誹謗就算可以了,就算給面子了。為什麼呢?就是從行上來差別。

這個差別相在哪裡,有的人他的善根熟了,有緣,有緣他一聽就覺得親切,到那個爆點上,一說了正中下懷,就等於說正想要這麼一個方法,要這麼一個我的理想著,突然間就聽到淨土法門,看到《彌陀經》了。這就是過去他的行善根熟了,明白嗎,都是累劫勤苦修行積累成的。那麼他沒有緣就覺得遠,為什麼?就是他過去的善根修行還不夠。這是從心行上而言,從心而言,迷悟之間;從行而言,有善有不善,有深有淺。所以說,遠和不遠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如果你跟念佛,念的阿彌陀佛相應了,相應了,念念都不離佛號,那阿彌陀佛常住其頂的,法界藏身呀,就看你能夠應得上應不上,感應。所以這裡給她講到說,去此不遠,是從這幾點來講。

那麼,這裡又給她講到說汝當繫念,汝當繫念是指的什麼呢?就是說你得好好修,不要以為說去此不遠,也不是說說去就能去,你當繫念,為什麼呢?代凡夫之言的呀。我們這裡障重禍深,人心多散,所以說你如果不頓舍這個攀緣心的話,這個淨土的境界,就顯現不了,所以你應該繫念。大家發現繫念法門,都攝六根,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什麼不是講的這個繫念法。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繫念它有一個什麼功德,一個是一直向前;二一個是什麼,就跟我們說的一擺就是把所有的頓然脫落,不攀緣了呀。我們現在沒有一個繫念的狀態,就是東一攀緣西一個念頭,你看你們在這,我不知道你們諸位聽法的時候,能夠保持一心嗎,能夠保持嗎,那這就算心比較靜,功夫不錯了。

真正的這個繫念法,就是讓他一心一意的把心繫在這個上面,安住,安住在這個上面,那其它的自然而然就不向外攀緣了,所以這裡叫汝當繫念。

諦觀彼國淨業成者,諦觀,就觀想嘛。下面就開始還講到說這個法,開始要講修法,講修法之前他還特別說了,你看: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這一句話一點就通,可是咱們現在是不是曾經那個現場而言的,未來世凡夫呢,就是對咱們現在說的。所以這裡講到: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開始下面一個很重要的版塊,就是講淨業三福了。

這可能我們稍微接觸點的,從其他的善知識裡也聽過,自己讀誦經典,淨業三福是《觀無量壽經》裡面散善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共有三條,也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我們來看: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大家聽明白了,這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所說的因行,已經呈現給大家。

這個淨業三福,一者、二者、三者層層遞進,就是漸漸地趨向世間到出世間的一個過程。你看從開始是孝養父母,恭敬開始;二者受持三歸,出世間;第三者發菩提心,從小乘到大乘。從世間到出世間,從小乘到大乘層層遞進。就好比一個容器裡邊,最後要放往生淨土法門的這個法,但是不是說直接這個容器放的時候,你放這個醍醐法,最高的法,你還得先把這個容器要怎麼樣,給洗乾淨了,否則你這個法放進來,染污,其它味道染污得不行。所以這個淨業三福就等於說,漸次地清淨這個容器,每個人去修淨業三福,等於把自己這塊法器先清淨一下,再迴心淨土。

這是這個意思,所以善導大師把這三福和後面的十六妙觀就分為散善和定善。他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就眾生的根性有兩種,你後面的十六種觀法,我們隨著講解,大家都知道說不一定人人都能觀的,有的連一觀都觀不起來。那怎麼辦呢?如果你只攝受這個能夠修定善的根機的話,那這些比較相對劣一點的根機就不救度了嗎,不救度淨土法門就不算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了呀。所以在這裡,特別施設了還有散善,給散善的根機開淨業三福的修法,顯現這個淨土法門統統都能得度。

首先我們總的來看一下這三條。從這個一、二、三來講,第一條是屬於凡夫善,又叫做世間善。因為是感得是人天福,所以這個又叫做世善,有的祖師把它稱之為舊善,你們聽過這個詞嗎,舊善。舊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不出世不講法,那麼這些事做了還屬於世間的善法,所以說原來一直就有的善叫做舊善,後來佛講法以後把它攝進來,世間法。

那麼第二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屬於戒善,戒律的戒。那麼屬於自利的範疇,是出世間的善,小乘善。

第三個大乘不共法,你看首先條件就是發菩提心,其次還要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麼這就屬於利他行了,叫做行善。世善、戒善、行善,凡夫法、二乘法、大乘不共法。世間福、自利出世福、出世間上上福,這是一、二、三淨業三福。再如果說微細的分別一下的話,我們講講,你看這裡這個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這是屬於什麼呢,報恩的行,對吧,向上而言,恭敬。這個慈心不殺呢,修十善業呢,這是屬於下行,向下而言慈悲。那麼特別是這個前兩句報恩行,後兩句就屬於斷惡行,斷惡裡邊慈心不殺,這個屬於這個止行,修十善業屬於持行。

止就是我不幹,持就是我還得去做。所以這裡都是一句一句就有差別相了,那麼至於說這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受持三歸就是指的我們說的翻邪三歸,就是原來從凡夫的知見中,我們現在都屬於魔子魔孫啊,如果大家不學佛,不皈依三寶,所有世間的顛倒見解都是跟魔王脗合的,所以我們等於說正受三歸,皈依佛法僧那一剎那呢,就等於說樹立正知正見,就叫做這個翻邪三歸,把原來的邪知邪見給他翻過來,叫做翻邪三歸。後面的具足眾戒,就指的一切戒法,有在家戒出家戒,有這個五戒、十戒、八戒乃至二百五十條戒,菩薩戒等等這些。

那不犯威儀就是指的微細上,行住坐臥中四項裡邊微細上的動作,在佛門裡邊常說二百五十條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一個出家比丘在這個嚴格的來講的話,有三千威儀。三千威儀是什麼啊?就是你在守持這個你出家人的戒律的時候啊,你在三個時間段,初、中、後一天的三時中,三時中還要有四個這個生活狀態下,行、住、坐、臥,各個狀態下都有二百五十條戒,行的時候守這二百十五條,住的時候守,坐的時候守,臥的時候守。那就屬於一千條了對吧。一千條初、中、後三時就等於三千威儀,微細上面來講。

那大家要知道在佛世的比丘有多威儀啊,佛世的比丘裡面有一群叫做六群比丘,他們原來都是這個剎帝利,就是皇族種族出家的,享樂享慣了,所以就老不聽話,時時有時候會有這個毀犯等等,都會有出現,佛就給他們一條一條制戒,這些後來的戒律呢,都是由於有六群比丘才給制戒。但是就這些最不聽話頑皮的六群比丘,他的威儀好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端身正念,頭上頂一碗水,滿滿的,走多少里路都不會灑一滴。大家看看威儀有多好,那現在觀想現在我們這威儀真的是已經太不好了,連二郎腿都控制不住。

所以叫不犯威儀。下面發菩提心,第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屬於大乘善了。發菩提心屬於發大心,深信因果屬於起大信,這個讀誦大乘屬於生大解,勸進行者屬於修大行。這些呢都是前三個屬於自利,後者屬於化他,自利化他。所以整個這個淨業三福,攝盡世出世間一切大小善法,所以叫做淨業三福。這是我們總的來了解一下,下面我們來具體看,具體來看,首先來看第一者,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這兩個,這個佛設教是非常合理的,一開始我們一般都說了,說我們學習佛法要從哪裡開始?從什麼中求呢?從恭敬中求,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體現的就是恭敬。所以你看這個佛講法的所有一切法門從哪裡啟動呢,從孝道啟的,孝順,古人那個是對孝順那是極其地重視。

孝與奉,孝養父母的孝,奉侍師長的奉,就一個是屬於說尊,尊重,一個是屬於親,親近。奉侍師長就是說天天圍繞在他旁邊,那麼這個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慈與善屬於愛物,就是往下而言。所以說供之不怠,就是你天天在旁邊侍奉著,候著,一旦有個什麼情況趕緊去給他解決,給他去這個供養,這就叫做孝養,這叫做孝養父母的孝養。那麼服務無違,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服務,無違就是違背的違。這叫做奉侍,就是你對自己的師長言聽計從,依教奉行。這樣的去服務,就是給他提供一切的方便,沒有一個生起了這個對著幹、抬杠啊逆反心理的這就叫做奉侍。

所以第一個就是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那麼這個慈心不殺,指的說不犯這個十惡,就是指的止善,修十善業的話指的是行善。有時候具體的話,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的除了十善業,十惡業的反面以外,還有放生,佈施,你是誠實的,你的心是直直的,柔軟、慈悲等等,這些都屬於善法,都去修。那麼這個孝養父母,光頭一條孝養父母,善導大師都給這個從幾方面分析說為什麼要孝養父母。一個是我們做為人啊,大家知道我們這人都是胎生的,胎生借誰的胎,借娘的肚子,十月懷胎這個苦楚。我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個雜誌叫做《故事會》,你們知道嗎?《故事會》上就有一個典故,就寫到這個對母親的,八十年代剛剛開放的時候,好像婆媳關係是一個大眾話題中非常主流的一個話題。

那裡邊寫了一個故事,這個兒子娶了個媳婦,就對待他媽媽冷淡,結果這個母親呢就給兒子寫了一個信,說什麼小喜鵲叫喳喳,娶了媳婦忘了媽。然後這個兒子,這個信打開以後又讓媳婦也瞄見了,這個媳婦就替兒子說了幾句,說新社會、新風尚,誰各掙錢誰各花。就回說,我們自己自理了,我不要求非得對你好,給你交錢。後來這個娘就火了,最後又給寫了一封信,我記不得具體怎麼說了,最後一句是說:十個月的房錢你交了?是這麼一句話,說我養了你十個月的房錢你交了嗎?

所以說孝養父母,首先我們是借父精母血因緣而生,所以今緣裡,想娘肚子懷胎,大家是女眾,生養過的都知道的,那個行、住、坐、臥常生苦惱啊,生產的時候就像臨死難一樣,生下來差不多三年內是沒睡個好覺,一會兒換屎換尿的,長大了以後一輩子又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就是父母親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我們現在與父母親處呢,有的還反生這個厭憎。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說濁亂啊,不行孝道,古人就認為說這與畜生無異。古人的孝道母子天性相關的話,說這個孝能夠感動天地的,我們都知道佛門的典故太多了,說這個父母是世間的福報的最極的福報。

就是最能夠把福報福田給你發揮到極致,讓你去供養。在佛世的時候,還有這麼一個典故,就是當時佛成道了以後,去乞食的時候,有一年遇到這個災荒年,到處都是白骨縱橫。比丘們都去乞食,佛也乞食去了,一個人單獨去乞食。那麼從早到了中午,還沒有給他來佈施的,供養沒有,在這種情況下連續三天都得不到,這個時候世尊就非常累,很餓,又餓又累。那麼在這個情況下,當時有一個比丘看到佛的這種飢餓相就問佛說,世尊今天您乞食乞到了嗎?佛就說了說,哎呀,比丘啊,我三天以來都沒有乞到食了,一點都沒得到,現在這個連饑身體帶虛,說你不要跟我說話了,我跟你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所以大家看到,這個比丘一聽到佛的這個話,看見這情景,連哭帶喊就自己控制不住了。自己的本尊,親教師,控制不住了,就自己念說,哎呀,佛是無上的福田,眾生都蒙他攝受,那麼我現在沒有辦法,乞不到,我把自己的三衣給賣了,買一缽飯供養。

大家知道三衣,我這叫做祖衣,這是出家人的命根子。那麼把這個三衣賣了,來供養佛的話,這就等於說發了非常大的心了,結果他就把賣了衣服,買到一缽飯來供養佛,佛知道就故意問他,說這現在人人飢荒,你這個飯從哪裡來的,這個比丘就說了;我是用三衣當過來供養的,佛就說了:這三衣是三世諸佛的幢相,幢就是這個法幢的幢,就是高處是一個標誌,你這把這個,衣的因緣來的極尊極貴極有恩德,現在你把這麼尊貴的東西你賣了,換成飯來供養我,我可消不了這個福報。結果這個比丘就說了:佛你是三界的福田,你是聖中之聖,你都消不了這個福報,那誰能消這個福報呢,這個佛就問比丘說你還有父母沒有,這個比丘說我有父母,佛說那你回去供養你的父母去,比丘就說:你連佛都消不了這個福報,父母怎麼能消得了呢?佛說:沒問題,你去供養,只有父母生了你的身,他有大重恩能夠為你消這個福報。這是佛親口說的。

所以你看佛在成道以後,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七天就死了,上升到忉利天以後,有一天,結夏安居的時候,四月十五這一天,上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報這個十月懷胎之恩。所以大家想想佛尚如此,何況凡夫呢。這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我們說盡弟子的份,因為師長對於我們有教師的這個禮節,我們的學識德行,我們一路走過來積功累德的人生履歷,那都是誰來的呢?都是從師長來的,古人對於師長是看得極重的,因為你看古人叫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叫名字他有一個名有一個字,就比如說,毛主席他的字叫什麼,大家知道嗎?潤之,那這個是怎麼來,就是孩童時期的話,爹媽都可以叫你的名字,爹媽起的名,但是到了二十歲的時候有個成人禮,就是要戴冠、束髮等等這些,那麼從此以後就你的老師、先生會給你起一個字,從此以後就不但說老師,家裡的父母親、叔叔、親戚,六親都要稱你的字,不能叫名。

所以你看這就是尊師重道,師長也是非常,真的我都不好意思講了,現在講這個淨業三福,我們這個年代,真的講的確實就跟說,不算心靈雞湯吧,就是覺得已經遙不可及了,一個孝道,一個尊師這個師道。那還是繼續講吧,所以說,乃至以至成佛,師長,還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師長,那麼世間師長是教我們讀書,經營置業,我們現在不是有老師、導師、師傅,當然是那個傅,就是單人旁過來那個傅,師傅的傅。那這就說明給你一技養生,讓你養活命的一技之長,這都屬於世間的師長。那麼出世間的師長,就是激發我們的善根,滋養我們的法身得活,教導我們,作為善知識引領我們修行之道,教授法門,激勵修行,勇猛精進,這等於說出世間的師長。

我現在也不知道世間的師長是一個什麼狀態,有小孩的肯定知道,我有一次去雲南講法的時候,到一個道場裡面,有兩個居士夫妻都是教師,天天來聽法,我說你們不上班嗎?說哎呀,我們請假了,請假來聽法。我說在教書?在教書,在教小學,我說當老師好嗎?能夠培福。他說師父,好什麼呀,我們早就受夠了,說怎麼受夠了,說當老師,夫妻兩個當時的那種表情,那種語態,就是憤憤得很,說什麼呢,當老師天天要受學生的氣,你看小學都這樣,他們是教小學的嘛,那有這個情,必然有這個景,也許吧,可能現在的小孩,反正是就是越來越顛倒。

奉侍師長,慈心不殺。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以命根為本的,你看我們一個人要見到惡緣了,見到不對勁的場景,趕緊就走了躲開避開,為什麼?大家想為什麼?就為了護命,就是怕死,怕這不對勁,一下子把自己給弄一下。所以說最珍貴的就是命,最怕的就是死,一切眾生都是貪生怕死的。那麼這裡的慈心不殺,就是讓我們去吃素戒殺,不要犯殺業,你看在《楞嚴經》裡面講到的說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就相互你殺我,我殺你,相互再下次遇到了,再殺呀。那個佛陀跋陀羅過去世犯的殺業,一直到他成道以後,投生到印度,還又攆到中國來,到廣州裡面找到一個少年,宿世他欠了他的命債,但是他已經得了,證道,證果的聖人了,他已經觀到這個因緣了,攆著去把這個命債給還了。所以有時候我們知道凡夫只是一味地去欠,證到聖人了一味地去還,一味地去償,為什麼,冤冤相報。

現在大家知道殺業多重,你看成批成批的這種畜養,那古人的話,說殺生,那都是有財主地主家下面分配的那些佃戶們,給他到了年關的時候進貢一點,說哎呀,雞鴨魚肉,滿滿的一桌子,那就算好日子了,一年才養這麼一趟,一兩年。你看現在,一個月就長成了,成批成批地弄死,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翅膀是翅膀。我見到聽他們說有一個燒鵝掌,就是用鵝掌在那個燒紅的鐵板上,澆上醬油、味精、鹽,撒好了,燒燙了,就把活鵝放上去,讓它在那兒跳舞,跳著跳著,它燙得受不了,就燙熟了,剁下來,正好吃了。現在的殺業確實,預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真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福報在的時候,盛世能夠延續個三五百年,但是就是這些人道裡面的人,他主觀掌握的力量大,欺凌強弱,那麼就是會去殺這個異道的沒能力的畜生,那麼這個看上去你現在是吃它,你的福報在,可是延續到一段時間,它六道輪迴中它會還回來,那個時候就是世界大戰,戰爭就是這麼來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記住這個慈心不殺,也是很重要的,這是三福裡面的第三句。慧能大師當時開悟了以後,隨著這個逃到江南,隱在這個獵戶堆裡,那個獵人每天打出來的這個野獸,栓在那兒讓他給看著,他趁他們睡覺不備趕緊就放了,慧能大師不是在那隱藏了幾年,後來才出世來弘法的。說心動幡動,一下子成名了,要不然在此之前,他在那兒長養聖胎,就在獵人堆裡過日子,吃的是肉邊菜,這也是慈心不殺。

所以弘一大師就是曾經也講過說,問一問諸位,諸君,就是諸位善人,你想不想延壽,你得了病想不想治癒,你想不想免難,生兒子,往生西方,如果你想,有一簡單的方法告訴你,放生。就是不但我們要慈心不殺,還盡量能夠護生,這個放生。現在放生也是障礙大得很,就說明現在不但人道的人業障重,畜生道的畜生同樣重,發個心想放,放不成個景致啊,水又髒,破壞生態,或者一下子放的多了,這都盛不下了,等等這些,北京的水系,就是都是一個整個就是濁亂,濁亂就是說你入到一個絕境一樣,想做好事都做不成,但是我們在見解上還是有,一個是慈心不殺,這是止;二一個一定要戒殺而護生,就是去放。這兩個都要做,那麼從不殺來講,我們去,比如說人人都去吃素,大家都吃素的話,那漸漸的,因為你吃肉,就意味著有人要去殺,那麼大家都吃素,那就說明這就是護生,這是從因上去種。

但是也不能光就這個觀點就一下子說了,就說那就不去放,也不行,放呢,是從果上去救,因果我們都要去發心,不能走偏頗,一定要走中道,不管什麼法,都不能走偏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第一個。那下面的修十善業,當然十善業裡面還是殺業為最,所以你看這慈心不殺列在前面,而且如果世間的大眾修十善業都開始起修的時候,這個世界的共業就開始轉了,人的世界就會往向福報大的發展,所以,十善業很重要。

下面受持三歸,我們已經解到了,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麼具足眾戒,就是指的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條,包括這個出家戒還有沙彌戒、菩薩戒等等這些,都稱之為具足眾戒,就是你受了而且持了,這就是指的戒善,是出世間的,那麼威儀我們剛才講了,就是你在二六時中,應該去操守的一些微細的動作,身為一個佛弟子,出家人佛弟子,你的行為標準,這是很講究的,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別人帶來影響,特別是咱們居士同修也是一樣的,你一旦說你信佛,人家馬上就會給你貼個標籤兒,你是佛弟子了,那每個人信佛不信佛的,他都對佛弟子這三個字下意識的有概念,有輪廓的,應該是怎麼樣,你不在這個怎麼樣之中,那你就等於說不是勸進行者了,壞亂行者了。

第三個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的心,在這個《華嚴經》裡面講到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呀,就是你發了以後,忘了以後,你修這個世間的善,都可能將來轉成魔業,何況我們不發呢。所以有一篇文叫做《勸發菩提心文》,就講到說這個: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成佛道一定要發菩提心,大心,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才能深信因果,大家現在想想信不信因果啊,我估計都是淺信,這信因果有幾個步驟的,首先,我們都知道說,這個世間有苦有樂,苦樂因果,這是確鑿無疑的,造了惡業就會有惡報,造了善業就會有善報,大家都肯定明白。

但是問題是,一旦有一個事兒出來就不行了,這個深信淺信,你怎麼鑒別這個深信?淺信的話就不怕,深信一定會怕。這是我們說怕因果,現在就不是說人怕因果了,是因果怕人了,你首先一定要怕因果,為什麼?因為你深信才能夠怕,就是造惡業會有惡果,那麼我們一般是怎麼個淺信,風平浪靜的時候會信,沒問題,我是佛弟子深信因果。一旦有因果險情出來的時候定不住,什麼險情?可以貪污一大筆錢吧?突然間幾百萬,就是順理成章你可以悄悄地拿到手,這境界出來了,或者說排擠一下誹謗一下別人,馬上你就升職漲工資,稍微風平浪靜的時候,大家都信,這叫淺信。稍微有浪起來的時候,你就瞞因昧果了,這就不叫深信了,真正的深信是在這個時候,叫做怕。

另外我們現在有時候還有一種情形,你看,就是總是說,這個惡人,惡業做盡了他還在那兒風光得很,這個善人,從來是本分得很,他怎麼就那麼倒霉呢,說你們因果是假的,這也屬於淺信不叫深信,為什麼?因為,你只信今生不信前後世,一定要信因果,深信因果,還要信三世因果,那麼這裡講的深信因果,最究竟的因果是什麼呢?就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念阿彌陀佛就是為因。

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決定直通,這就叫果,叫做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一般我們讀就是照著書讀,誦就是不看書背,這叫做讀誦,讀誦經典是一種非常高妙的修行方法,你看很多時候祖師開示說,你根本就不要想什麼意思,你只管用你的現量就去一個字一個字去觀他,往過觀,那就等於說把佛的現量境界,稱性說的這個微妙法義諸佛國土現前境界,你就執持過來在你的身心世界,所以讀誦大乘有這個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從文義上來講,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從受持上來講它是一個甚深法門。那麼勸進行者就是做眾生的善知識,勸大家能夠信佛,勸大家能夠相信淨土法門,勸大家發願往生到那兒,圓證三不退,讓他有板有眼心開意解,然後也跟你一樣做同行道友。

你看講到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就是這三種就是清淨之業,淨業就是清淨之業,淨心之業。那麼佛法是心法,依心而起,依業淨心,心淨則國土淨。那麼我們修這三個就是說從世間善,到出世間善,乃至生淨土的所有功德就在這三個層面,繞不過去的。

當然了講到這裡,剛才說到了,我也想再把這個,再退一個,就說沒辦法再退一個層面吧,就是我們現在講到這個修這些淨業三福的這些善法,很多時候確實大修行人能夠修成這樣,就是已經覺得很不錯了,太難了,業障太重。

那麼至少我個人總結,我們從這幾方面,你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等於說叫做敬善,就是我們心中要有一個恭敬心,或者對三寶,乃至這個佛菩薩有個敬畏感,這算一個善,這就是我們平常的心行,這是一點,

第二個,比如說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叫做慈善,就是我們常生個慈悲心,可憐人家,就生個可憐,發這個心,多去發,多去練,或者說至少你不去主動的話,有進,就是有因緣出來你不要退,退避三舍不管,能發一點是一點。

再一個,像這個具足眾戒,這個依佛所制,以戒為師,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叫做止善,就是佛說的不該幹的咱不幹,這也是總的精神。佛說不幹的就不要幹了,戒律裡面制的我就不犯了。

那麼什麼叫做行善呢?自利利他,發這個圓滿的菩提,這就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深信因果,這叫做行善。就是該做的,身為佛弟子一定要去擔當,面面俱到不可能,一門兒你總得擔當吧,這就叫做敬善、慈善、止善、持善,這是我這麼總結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

再次一等,就說我們這個敬善,你不抬舉人家,我們能做到什麼啊?最起碼你不惱亂人家,不奴役人家。父母師長,你不抬舉,首先你不能惱亂,更不能奴役、虐待;再次一點,說這個慈善來講的話,你不去救他,至少我們不去害他,不要發害人的心,這就又次了一等。

這個止善來講的話,好像止就佛說的我不幹了,那你沒辦法讓大家都不幹,至少我個人我是不幹了,這個總做到吧?這就退了無數步了。大家都幹了,我也管不了,那我不幹。對於持善,就是對於行善的來講,就是這個好事大家都不樂意幹,那總歸我去幹。這就是現在佛弟子你就一層一層你自己去挑,自己去立,對治到能把這樣的把自己的心行,發心和行為看好,也算是修行了。所以講淨業三福我都講得覺得高妙得不行了,還有後面的十六妙觀。所以最後你看: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就是一個總結,十方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

大家知道什麼叫做正因呢?就是整個諸佛修成就之路的必由之路,一定要按著這個法則來,就這三個層面,你去接引凡夫,你去勉勵聖者都要從這個方面,一切法門的根本就是三世佛都是以無量法門成就的,可是無量法門都會歸在這三樣。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那就說明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以此為正因,所有的佛成佛就是依這個套路。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成佛以後,再來設教度眾生的時候,還是依著這個套路,叫做正因,這個因有因地的因,有果上的因。

好,請大家合掌,今天就到這裡。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