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那麼今天我們是《觀無量壽經》多少講了?

第十五講。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這個中品的三生了。那麼我想我們說學《觀經》,說從前面的觀法,到後面的三輩九品,其實最後還有一句話就是歸根結底要大家念佛。那麼一個淨土行人,他一般修著修著會出現這樣的兩種情形,一個就是說,確實也是信願行,但是他會越來越修著修著,就是說他的厭離娑婆的這個情態上有兩種:一個就是說極端的好像是一種早點想死的感覺,就是還不如早點,一有什麼不測,馬上就說還不如往生了算了,早點死了;還有一種就是鐵定了我肯定要往生,對照這個經裡面的聖言量,那麼已經具足了往生的因緣。

在這樣的情況下,心打開,就是對現前的這個,反正我遲早要離開這兒,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能夠隨緣隨分地去分享一些,勸誡一些也可以,那麼實在不行了,就這個地方就再怎麼陋劣,我也不在乎,這又是一種情態。所以我覺得後者可能從事相上信願的體現比前者更為強烈一些。如果說一定要從質量上來衡量,我們有時候要思察一下,就是說我們一旦有了這個什麼情形,恨不得說算了早點往生是不是真的?或者一旦說,常說到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往生,這輩子我就是,這樣念念叨叨,念念叨叨,弄得心態很,有時候會走極端,很那個時候,你也得反觀一下,是不是真的?這個時候容易自欺欺人。

所以大家想想如果這輩子要往生真是三六九等,如果你是一個最上上的人,可能你這輩子真得舍棄今生,那麼最佳的弘法,就是在你臨終往生的那一剎那,大家都知道了瑞相盈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你往生了。這確實是上品的人,而且他的利益眾生的真正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因為大家都現見的。那麼其次像我們今天從中品開始講,乃至下品,往生也可以往生,但是很可能你就最後就是自己覺得真的往生了到時候,但是在這個染土中呢,很可能給人的感覺不是很確定。

所以我們有時候也不能光看臨終的瑞相,但是一個上上的人來講,確實你往生的時候,你看有那些,包括居士在內,這個很好的瑞相,身體柔軟,乃至頂門還熱,特別是還有的坐著,站著的都有,這都有。我不知道你們了解,像咱們北京周邊地區,這個順義、門頭溝、昌平都有,就是你因緣好能聽聞得到,那麼基本上我們如果說你還苦樂參半,對這個世界還有些在乎,或者說平常的狀態比較好,那麼有時候起了煩惱了,還是那麼左搖右擺的時候,那最後可能就是說從中品以下也能往生,但是可能就是說這個規格不高了,不管是你往生那是自己的事,就是留在人世間的規格也不高,一般而言。

所以就看看我們這輩子走的怎麼樣,真要是上根人你確實得舍棄今生。很可能在你有生之年要歷盡艱辛,或者說這個身邊人,甚至六親眷屬的這種不理解,那你也得迎刃而上咬著,那麼每天就是要把這個念佛要念起來,憶佛念佛真的不能斷。大家知道我們光聽這些教呀,如果這個教的最終作用迴向不到我們的行上的話,是肯定肯定會出問題,我這個一懈怠就肯定會出問題,就是終歸最後最好就是菩薩加持你,就是不念佛你都煩惱的不行,逼著你一定要念佛,這個時候就好了,那你就老老實實念佛,心掛在極樂世界,一定要知道心掛在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現前我們所有一路走過來講的這些情形,就是極樂世界的情形,我們心就掛在這裡。就這樣明明白白等著順理成章的往生,但是始終你的心要掛在這裡,你看如果我們大家每一天抽一點時間,那麼一定要這個時間段你要保持住,就是二十四小時我們分別心上覺得一天又一天,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命進行中隔一段你要來這麼一下,你不來這麼一下這個味道就沒了,這就是每天要保證功課。那如果說你的根器別具一格的話,那就管它天天,反正可能生活中煩惱現行也會有,什麼因緣業障也會發生,但是你有一個很高的規格就是一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比較清晰明瞭,而且心貼的比較近。

這樣就是在你,幾種情況,一種是法喜的時候,這是最佳狀態;還有一種是比較心逼迫的時候;再一個就是你無聊的時候,大家知道這是一個功夫,特別是你在無聊沒事幹的時候,能夠想起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其實是把時間無聊沒事幹過去了。就跟學誠法師開示的,來的時候我在想,他說很多妄想就是閑著出來的,閑著給打出來的。所以這些我們就這麼說,大家平常看你往哪用功,就往這會就可以。今天我們開始講到這個中品的三生,首先我們來隨著經文三十六頁,大家來看: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第一段。那麼我們這裡再從中品開始定一下格,就是這個中品的上中下裡邊,在中品的整體範疇內是屬於什麼呢?是屬於小乘凡夫的根性,上品三生裡面是屬於大乘凡夫的根性。那麼中品裡面,基本上這個範疇內往生者都是屬於小乘凡夫的根性。下品是什麼?是惡劣凡夫的根性。下品三生裡面。那麼這裡面就,你看從往生以後證得的這個果位情況,或者依照往生前來看,他們的發心修法都是有差別的。中品上生的差別主要的特色就在於持戒,所以你看一開始我們看到這個詞:佛告阿難及韋提希,這個佛告有兩層意思,為什麼分三輩九品呢?

也就是說,不是讓咱們單純地對號入座,這個大家要考慮清楚,不是讓我們單純去對號入座,他的功用一定還有增上作用,什麼叫做增上作用呢?就是比如說就中品而言,咱們這會兒單從這節課就聽中品,那麼這個中品一見到還有上品,對吧?我們學習了說還有上品,那麼就會鼓勵自己正屬於中品的水平的時候,我們就要舍這個中品而取上品,這就是一個增進作用。那同時還讓中品以下的下品,比如說你可能很符合下品裡面的惡的這個凡夫的這些情形,那麼你這個時候就會改惡遷善,厭下向上,這就是等於說是下品的可以往中品調製。

這就是我們學習它中品的作用,所以每一品你看三生更是作為一個次第,像加油一樣,你再往上走,那麼最好上品上生,你就上品上生,你已經有把握了,你還可以念佛三昧,現前見佛,這是上上上上品,所以大家從這幾點我們要知道,在這個中品的不善不惡之類別裡面呢,這三品不同都有互相的增進作用,上中下品。那麼在上品裡面,我們這裡講到的: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這裡就是要有,從這個上品人中呀,大家還記得嗎?

前面的上品說到這個圓發三心的時候,首先三心就是慈心不殺,具足戒行,就是上品人裡面雖然講到這個教法,也講得很到位,有解有行,但是戒律是基礎,這在佛法裡面叫做什麼呢?叫做戒乘俱急,就是都是比較來的猛烈,持戒也持得精進,那麼教法也聽得明白,這兩個你都是屬於上流的地步,這樣的人才能夠屬於上品人種。那麼這裡就中品來講,大家發現就叫做戒急乘緩,那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戒,什麼是乘,戒就是對於戒律你的持守的清淨度,那麼乘就是你對教法,比如說善解第一義諦,對於大乘方等深義,你了解的有沒有深入。有的人戒緩乘急,什麼意思呢?

就是他對於教法,只要一聞就悟性很高,第一義諦就能透得過來,但是他的戒律跟不上,殺盜淫妄等等這些根本的東西,他比較丟幫跌底的。如果特別是淫慾心特別重,你的戒律守不住,就最後你的教法比較雖然學得很好,有可能就會投身到這些福報大的畜生道,就是投生成大鵬金翅鳥,龍等等這些就有可能。那麼如果你戒急乘緩,就是你的戒律持的非常清淨,但是你的教法上面,你的悟性不是很高,這樣的話人的心性就會比較暗鈍,就是不是很靈,會有這樣的因果。

那麼最好呢是戒和乘,乘就是教法的意思,戒和乘都比較急,但是在中品裡面我們看到,這裡中品往生的根性,都屬於什麼呢?戒急乘緩的人,就是只能以持戒的善根迴向,所以大家在這裡你看,才能夠意識到這個戒律的可貴,這裡叫修諸戒行,我現在有時候,很多時候也是確確實實喜歡成就別人來受持五戒,或者持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我覺得戒律咱們現在來講太可貴了。戒定慧,戒定慧,我們現在有時候是光說定和慧,那麼定有時候也夠不著,就只講慧,那麼這個慧就是幹慧,它不是滋潤的,確實真正的稱性流露出來的智慧,是我們口頭的智慧,理解上的智慧。

所以說,現在我們這個戒律的認知,大家要知道戒律屬於什麼呢?屬於軌則,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家都說過,說你如果說就是只講道德,一味地要說多麼高尚,大公無私,但是你不提倡大家都要人人遵守軌則的話,久而久之這個社會就會走下坡路,甚至他說最後都成了偽君子了,我發現了現在佛門裡面的偽修行就是從戒律上開始缺失的。

講法,聽法,說法,那麼確實是好像高人一籌,記得很多,聽得很足,但是他就是戒律上面他該回去,該幹嘛還是幹嘛,該吃的吃,該喝的喝,業餘生活非常豐富,所以你想想如果你這個軌則不講,你的身心不清淨呀,那麼一旦身心不清淨,你聽法聽得多了,只講有利於自己的,去屏蔽自己找不著藉口的,這樣久而久之就會什麼,變成偽修行。那麼反過來,如果說這個社會,比較大家都不講道德,但是只要我們去提倡軌則。

大家都要比如說要排隊,不能隨便吐痰,要講公共道德,不能在這個公共場合抽煙,那麼大家每個人都去做,每個人都去做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個什麼,良好的社會秩序。那麼你再講道德,大公無私自然而然就具足了,這就是我們就著世間法來講戒律的重要性,為什麼佛門這麼講戒律。所以說呢,這裡你看這裡還有一個講到這個戒律的:受持五戒、持八戒齋,我們常說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那麼這裡講到說的中品往生的資格,所要奉的行法,就是你修持主要是從持戒,以戒功德迴向做往生資糧。

那麼來看經文:受持五戒,大家都知道,那麼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這是居士的五戒。那麼持八戒齋呢,這個八關齋戒我們都知道他是一日一夜而受的,那麼這個是為了佛特別為了想修出世間法,或者為了種將來出家的資糧,那麼而設的一個這個一日一夜戒。其實很多時候,講起來現在我們很多法會叫臨時出家,就是短期出家嘛,那麼現在短期出家有的法師在這個上面還有看法,就是比如男眾還有七次,女眾她只有一次機會,那你這個短期出家到底是不是出家呢?所以有的法師就折中說也可以短期出家,但是受的是什麼戒?

是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而不是沙彌或者沙彌尼十戒,那就好像這裡也就等於說這個調和了一下,因為什麼呢?八戒齋呢是屬於給有出世心的,有嚮往出家人生活的在家人受的,所以這裡的話除去這個不殺生偷盜,這裡就指的淫慾也不能,不是邪淫,而是不能淫了,那麼飲酒和這個妄語再加上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就是這些化妝品呀,整個這些保養品,包括首飾等等這些,那麼再不坐高廣大床,不去歌舞倡伎,再加一條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過午不食一直到第二天的太陽明相出了,明相出就是手張開看見了,這個時候就等於說到了這個期限了,可以吃東西。這就是八關戒齋是這個性質的戒,為什麼叫八關戒齋呢?

因為這八條戒由此能夠關閉我們生死門,所以這個八關齋戒呢,有七條戒一條齋,所以叫做戒齋,由於這八條可以關閉我們的生死之門,所以叫八關,就是這麼由來的,這裡講到的持八戒齋具體就是指的這個,沒有錯。那麼修行諸戒的話,就指的以五戒為根本,那麼漸次戒我們還有出家人剃度以後叫沙彌沙彌尼,受戒了叫比丘比丘尼戒,包括咱們的菩薩戒我們也可以受,因為所有的戒裡面就是漸次的一樣一樣的往上受,先從五戒開始,再從十戒,再從比丘比丘尼,但是這個八關戒齋和菩薩戒,在座的有受過菩薩戒的啊,這個菩薩戒今天早上不是居士林還受菩薩戒報名,這個菩薩戒是叫做頓立戒。

就是你其它的都沒有受,可以直接受,所以這裡的修行諸戒,就是這些所有的都包括其中了,只要你受持了戒,以持戒功德迴向,就可以往生。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怎麼樣呢?這裡講到有一條叫做: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不造五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持戒自然而然清淨,不會造五逆的重罪。五逆是什麼知道嗎?就是把親爹親媽給殺了,或者說把聖人給殺了,阿羅漢給殺了,或者說出佛身血,那麼我們現在最容易犯的一條,而且很多居士不小心就會犯,就是破和合僧,你不要以為這一條好像五逆罪離自己遠,這個破和合僧好多人就有這個偷心,一不小心就會錯,就是在僧團裡面去挑撥,離間,鬧這個不合,這是最麻煩的。

有這樣的現象。所以大家知道,在這裡面知道一下。這樣的人,那麼在大家來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這是臨命終時候的情形,這個聖人來迎接的就不一樣了,你看,去的快慢也不一樣了,這裡你看是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了,這就沒有菩薩或者天人菩薩,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裡是小乘根性,所以他發心所感的是小乘眾來迎,是與諸比丘來迎。那麼再一個就是說,他自己內心平常所修的法,所行法的這個水平所感得他就只能見到比丘的形象。

實際上這些比丘也全部都是清淨海眾。那麼這個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這是又是佛又為他們說法了,說法的時候,這個小乘的根性,一般我們都知道小乘修的是四諦法。四諦法的第一個法就是知苦,他的厭離思想,厭苦的心非常濃。對於苦的這種了知,那麼才能夠讚歎這個修道之法是為了了苦的。所以他這個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入涅槃,這個心急切,非常急切。而這裡才講到的說隨順他的根性,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這裡都是屬的聲聞法,隨順他的法。那麼再一個就是:讚歎出家,大家看到了嗎?這裡因為基本上這個中品裡邊修行的話,是以這個戒律迴向。

那麼讚歎出家,就是說出家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在這裡,你看善導大師就講到說為什麼說出家的功德?我們在種種的俗緣,乃至有家庭產業,乃至這樣的這個情形裡面我們去修行的時候,就跟在這個常在火中修一樣。那麼我們出家在這個道場裡面修行,就跟說常在清涼室中修行一樣,所以說,在家和出家的這種區別確實是很大。一般我們確實要得讚歎別人出家,不要阻止別人出家。

因為阻止別人出家有時候發的這個心就跟入大黑暗一樣。那麼成就別人出家就等於說造了一個人天眼目的功德。在這個《賢愚經》裡面就講到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呢,說有一百個人,這個眼睛瞎了,如果說有的醫生能夠把這一百個人的眼睛給治好,另外再有一百個人,犯下什麼罪呢?又有一百個人把人家的眼睛給挑了,把一百個人的眼睛給挑瞎了,那麼這個時候呢,有人有能力解救他挑瞎別人眼睛的這個罪的這個刑罰,就是這樣的人,他讓一個是已經瞎了的人,他給治好。二一個,馬上要懲罰他失去眼睛的人呢,他讓他不受懲罰。

就這樣的一個福德,他說都是有限的,遠遠不如能夠出家的功德。為什麼,就是因為這裡指的,治好的眼呢是肉眼,但是出家是法眼和慧眼,它是不會壞的。所以大家這裡你看講到:讚歎出家,得離眾苦。就是從這點來講,確確實實,出家修行就像這個順水颺帆坐著船一樣,在家修行就等於說在旱地,在陸地上你坐著船希望船往前走,很難走得動。

那麼下面再我們看看往生後的情形,這裡有一點點要說的是什麼呢?這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那麼: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特別有一點點要說的是什麼呢?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這裡有一點很有意思。大家翻回來看,這個上品下生者往生以後是怎樣呢?一日一夜,蓮華才開,對吧?那麼這個中品上生者,反而是一旦往生了,蓮花就尋開了,這是為什麼呢?大家想想為什麼反而中品上生都比這個上品的下生要蓮花開的快呢?雖然他的教法,這裡講的還是小乘教法,那麼上品是大乘教法。

但是這裡的蓮花就開的快,為什麼?就是取決於他的持戒功德。就是因為他以這個持戒的戒香普熏而迴向往生。就這個功德感得他的蓮花就比上品(下生)要開得快,所以這裡特別給大家說一下,那麼首先生到極樂世界聽到的眾說法音,還是隨順著他原來修學的聲音。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生了大歡喜,自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蓮華台,那麼合掌為佛作禮,還沒有,就是說還沒有,就是低頭的那一剎那還在我們這,那麼舉頭的那一剎那就到了極樂世界。

大家想想,就禮拜的那一剎那,拜下去的時候還在娑婆世界,等抬頭的時候已經到了極樂國土,這多殊勝呀。這就是: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開了以後,讚歎四諦法門,應時就證到阿羅漢道。證到阿羅漢道以後有什麼功德呢?大家來看: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

第一個功德就是三明,大家知道這個阿羅漢,今天我上午也講過,阿羅漢是有大神通的,這裡的三明六通就是阿羅漢具的神通,那麼在六通裡邊還有一些共凡的功德,就是有的一些凡夫修行修的也能修出來這些通,在六通裡邊,你比如說有他心通、神足通,但是三明是什麼呢?就是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這個是不共凡功德,就是凡夫絕對沒有的,一定是聖人證到阿羅漢才有的。

那麼這些阿羅漢這些神通呢,本來如果依著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自己修羅漢道,你證到這樣的境界是自己都沒資格往生的,哪怕你證到了三明六通,你還是憑自己的力量往生不了。那麼這裡所有的都源於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後他相續的教法還是能夠得到三明六通。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三明的宿命明是什麼東西?什麼功德呢?就是能夠知道過去宿世受生的時候,一件事一件事都能夠知道。

乃至知道一生,乃至多生,自己生在哪個民族,家裡邊姓什麼,給你起的什麼名字,所經歷的所有的事情,受是苦了還是受了樂了等等這些都知道,這叫宿命明。那麼什麼叫做天眼明呢?不但知道自己,而且看到所有這些眾生呢,有情眾生從這死了,又投生到另外一個世界,或者從六道中又到另外一個道,這就叫做天眼通。但是,不但能夠知道這樣,還見到自己和眾生生的時候,死的時候,是因為什麼生的,哪個業力牽引著,他又生到哪一個世界。

死的時候是過去哪個惡業牽引著他的命斷了,是橫死的還是壽終正寢的,為什麼這樣等等這些都一一明白,這叫做天眼明,明和通的差別。再一個漏盡明,就是知道自己和他人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這叫做漏盡通,但是能夠知道漏盡了以後再不要去輪迴生死了,這叫做漏盡明。明和通是有差別的。

也就是說,明的水平比通要高得多,聖人的功德,但是六通只屬於凡功德也有通。為什麼叫做三明,因為你得到三明這個功德以後都是以智慧為根本。有了智慧,才能得到這個功德。所以說這個三種能夠對治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愚癡,無明愚癡,所以稱之為明。下面再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叫六通?這些都是知識,我們了解一下。

證到阿羅漢叫做無學。那麼在阿羅漢之前都叫做有學,還是你應該學習。所以在有學的地步呢,如果沒有漏盡的時候還叫做通。六個,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那麼這個天眼呢,就是見到六道眾生在這死,在那死,受苦受的這些相,種種他知道,這叫天眼通。

天耳通就是能夠聽到六道眾生心中所念的這些事的聲音,他能夠聽得到。這個他心通跟天耳通是不一樣的。他心通能夠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想的。能夠知道這些一切眾生心中所想的,所緣的這些分別事他能夠知道,這叫做他心通。天耳通,只能夠知道這些眾生心聲而已,但是他心通就知道他心裡的想法。

宿命通就是能夠憶念自己過去多生的宿世所經的事。那麼神足通,我們最可能了解的比較聽得多,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顯神通,主要體現的就是神足通,也叫如意通。神足通可以什麼呢?變現種種神妙,可以飛行於山海之間,可以從這個入,從這個世界入,從那個世界出,那麼還可以說從大變成小,從小化成大,隨意變現,這都屬於什麼呢,神足通,也叫如意通,這是我們平常領略的最多的。

漏盡通就是斷盡貪癡嗔的煩惱斷了。這就是中品上生者,往生了以後即時應到阿羅漢道,具的功德,三明六通的功德。這裡還有一個,具八解脫,八解脫大家聽過嗎?有沒有聽過八解脫的?八解脫又叫做八背舍,背就是後背的背,就是背著你不對著你,舍就是這個舍得的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還是舍的意思,有這個提手旁。

八背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八種背離了世間貪著、染著、分別的這種狀態,清淨狀態,所以這裡講到的具八解脫。但是大家要知道這種解脫並不是真正的斷盡了煩惱這種徹底的解脫,而是背棄了煩惱的一種趨向於清淨地步的一個相對解脫,這叫做八背舍。你比如說這八種背舍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第一個,這比較繞口,大家了解一下,叫做內有色想外觀色解脫。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說對自己這個色身還有貪著,那麼為了遣除對自己色身的貪著,可是我們一般內觀很難,就觀察外境,你比如說觀察外境,有些人死了以後,就觀察他死了的這個色身。就像我們上次說的看天葬,那麼由觀察外在的這些青呀、瘀呀、壞爛呀、膿呀、脹呀等等這些想,你把他修成了以後就覺得說,我對自己的色身也相應的生起了這種感觀。

就不會太執著,這就叫做內有色想,因為你內心對自己的色身還有貪著的想嘛,這叫做內有色想。所以為了斷除對內色的想法,外觀色,就是觀察外界的別人的這種不淨色。這樣一種解脫叫做第一背舍,就是觀察別人的色然後對治自己,令貪心不起。再高一點叫做什麼?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就是對自己的色身相對的背舍,背舍,背棄嘛,慢慢這種貪心愈來愈小了。但是你為了讓它更加的堅固,這時候繼續觀外色的這種不淨相,慢慢就讓你對自己內色,令他的貪不是說讓它淡化了,而是讓它比如說伏在那裡不現行了,這也是有的,所以這叫第二個內無色想。就是你對內色基本上貪慾已經很淡了,但是依然觀外色解脫,還是依然觀外色,讓他進行牢固。

第三個叫做什麼呢,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這就聽起來特別繞口,好像沒必要講,我們了解一下,要不然你就不知道,這個觀法是什麼呢,就是不觀不淨色,只觀察這個淨光鮮白的清淨相令貪心不起。說白了就是前兩種是從反面來觀,這一種就是從正面來觀。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修法,就比如說你要觀想這個世界很苦,逼迫你要生出離心,那麼還有一種觀法說,你為什麼把人想得那麼壞,這個世界想得那麼壞呢?處處都是自在,處處都是解脫,那這是又一種觀法。

這個第三種觀法就是觀察這個清淨的色,沒有染著,於這個清淨的解脫身中就是具足住,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清淨狀態中,相對住在這個狀態。這就叫做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這是第三個。那麼第四、五、六就好說了,就是我們的無色界的四重天,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和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是第四背舍,五背舍,六背舍,七背舍。

背棄了煩惱,染著,貪慾然後趨向於相對解脫的一個清淨狀態。最後一個叫做什麼呢?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什麼意思呢,就是入了滅盡定。滅盡定以後,那麼等住於無心了,名解脫,就是第六意識不起現行,這是八背舍裡邊最高的一種,那麼要跟大家說一下,前三種屬於什麼?無貪善根,就是對治我們的貪慾。

那麼四無色住,就是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這等於什麼呢,就是等於說背棄了下界欲界和色界的染著貪心。因為無色界就是對身體沒有貪著了,下界的話,我們欲界和色界都是對這個身體有貪著。那麼最後一個滅受想定解脫就是背棄了所有的攀緣心。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就是不攀緣了,不起心動念了。

整個這八種我們統稱之為叫做八背舍,在經文裡面叫做八解脫。證到這樣的法,了解一下是名中品上生者,下面我們再來看,中品中生者。大家來看: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這是指的有眾生,這個是對的,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那我們受八關齋戒,本來就是一日一夜的功德。

下面還有一句: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你看還是不忘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那大家這裡就看到了嗎?這是小乘裡邊的下善凡夫。前面的上品屬於小乘裡邊的上善,這裡屬於下善。但是他跟中品上生相對,為什麼要劣了一等呢,與前邊相比較的話,前邊受持戒律比較完備,相續時間比較長,但是這裡時間很短。

你看第一個就是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功德,那為什麼這裡還有一個沙彌戒和比丘具足戒也是一日一夜呢?大家要知道,出家沙彌和比丘戒它都是盡形壽,一旦受了就是發心準備這輩子受持,為什麼這裡還有一日一夜呢?有兩種情況,一個沒有福報,出家一天受了戒以後又還俗了,這就只有這一日一夜的功德,外在的因緣不行。我有一個算是師弟吧,在陝北老家他有一個寺院,那麼年前的時候他跟我去五台山拜山,冬天,拜山的話把家裡的這個道場裡的事都給安頓下來。

他只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也都是,一個四十多歲了半路出家,還有一個是年輕人,高考完了來出家的,家裡不同意,是從哪裡偷偷地跑到這個榆林出的。平常他自己在那照看調教了,等到他到了五台山沒帶他們倆,其中的一個就被家人給五花大綁就給騙回去了。怎麼騙回去的?偷偷的就沒有通知他們,就攆到這個寺院裡來,敲門,早上,一早上就去敲門,敲門的時候這小和尚小沙彌還說,這是在幹嘛的,問是誰呢?

不說話就只管敲。大家敲的急了以後說大概有事吧,以為是他的那師兄弟一塊住在廟的,就把門關子一開,又鑽到被窩裡,以為是師兄弟過來他屋裡來看他,結果所有的這七大姑八大姨就開了一輛車,就直接把他給用這個毛巾就五花大綁,衣服都不讓穿就給押到車裡面捆回去了,不讓出家。這就是因緣不到,沒有辦法。或者是什麼呢?還有比如說受持這個沙彌戒,比丘戒,他受了一天,受比丘戒一日一夜,還俗了的也有,這就是因為因緣福報不夠。那麼這樣的功德也算以此功德中的功德。

大家想想。那麼還有一些聞法比較晚,親近三寶出家受戒以後,有的人,你比如說受了沙彌戒或者比丘戒一天以後死了,往生了,或者年齡大了,或者受戒以後突然間有定業不可轉斷命了,那這樣的情形也算是以此功德中的功德,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那麼這裡指的清淨戒體就是威儀無缺。那麼這樣的光一日一夜這樣的功德,只要他在受戒的這個時間段,就是一日一夜的受戒中他沒有失閃,他肯定是清淨受持的,發心也是正的。當然大家不要聽了說這麼好的事,那我就追求中品中生,我趕緊出家一天,受個沙彌戒,或者等到比丘戒,我去登壇受了一天比丘戒下來我就還俗吧。

反正往生資糧就夠了,這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他這裡在發心和受戒的時候必須是你是正發心因緣,但是沒辦法,有不可抗的這個違緣出來了,那麼導致你只有一日一夜的功德。所以說就是說要真心受戒,這個真心發心出家的。你不要說我出的時候就打算回,那不算。那麼這樣的一種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你看戒香薰修,這就是戒的功德,戒的功德有多大呢?大家我們現在有時候發願的時候受五戒,能夠受菩薩戒,這基本上我們在家同修們常受的戒律。或者八關齋戒。

那麼大家要知道,這個戒的功德,我們就拿這個五戒來講,或者說出家戒來講。這個出家戒在佛世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國王,這個小國王他自己也是信仰佛法。但是他的習氣很重,天天就是歌舞昇平,通宵達旦地就去載歌載舞去玩樂。後來佛就觀到他這個小國王只有七天的壽命,馬上就要這輩子就要舍報了,再活不了了,因緣到了,大限要到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看到他跟這個阿難,就告訴阿難說,你跟這個國王有緣,你去度他去,就告訴他只有七天的時間了,你讓他發心出家受個戒。

結果阿難去度這個國王的時候,這個國王一聽,你看那個時候的人信仰因果,對佛有絕對的信心。他聽了說他還有七天的壽命,他說沒事,說還有七天呢,那我再玩一段時間,說再玩一天,度過了之後說還有六天呢,再玩一天,最後說沒關係等我玩到六天以後我一定出家。結果只剩七天了他又玩了六天,又玩了六天最後一天,他端身正念,舍了俗世的這種吃喝玩樂,跟著這個阿難出家受戒,一日一夜,果不其然死了,死了以後半夜天人,他就投生到天道,怎麼投生到天道的?

就是這一日一夜的功德,投生到天人到忉利天,身具光明,作為天人的形象,來了以後向佛合掌禮佛問訊,感恩佛陀讓給他這樣的機會,讓他免墮三途生到天道,做忉利天的天人去,這就是出家一日一夜的受戒功德,就這麼大。你看前六天還在那盡情地吃喝玩樂,這就是受戒功德,大家要有信心。那麼為什麼這裡叫做威儀無缺呢?佛門裡面講到說你要戒律清淨,這個三千威儀清淨,威儀有三千,我們通常說的三千威儀,怎麼算出來的呢?這是就出家人來講的,因為你一個出家人的身形,隨便出去都可以度化眾生。

所以它就是出家人的戒律一共有二百五十條,這二百五十條戒律你得二六時中,就是行、住、坐、臥這四種生活狀態下,你得時時刻刻的持這二百五十條戒。所以在這四種狀態下都持二百五十條,四個二百五十就是什麼?一千。一千個戒律以後,再加上菩薩戒裡邊,菩薩戒裡邊三聚淨戒,就是指的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度化眾生戒叫饒益有情戒。那麼這三個戒裡邊,再乘以一千,三乘一千就是三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千威儀。在這樣的戒香熏修的情況下,這個行者,大家來看,他往生時候的情況: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這個時候不是與眾比丘了,就是與諸眷屬了。那麼很可能阿彌陀佛旁邊的這些眷屬,跟這個往生者原來也有緣。你看這裡面講到有沙彌戒、比丘戒的話,很可能其中有他的同修道友。放金色光,持的是七寶蓮華。這是從極樂世界而來的情況。那麼往生者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你看至行者前以後: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這是往生者聽到空中有聲讚,為什麼這裡叫做隨順三世諸佛教故呢?大家考慮一下,思考一下,不要把腦子僵在那光聽,聽得待會兒又睡著了。

到底這裡講到隨順三世諸佛教故,為什麼這句話只在這個中品中生裡面出現?在中品裡面出現,為什麼?隨順是什麼意思?隨順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依教奉行呀?就是聽話,隨順三世諸佛教故,三世諸佛的教,是什麼教?迦葉佛講的時候,過去的迦葉佛有一偈言叫做什麼?一切惡不做,能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什麼?你們聽了半天就沒聽出來嗎?咱們這會兒在講什麼呢?講什麼的功德?你們在想什麼呢?在想什麼?在念佛是嗎?這裡隨順三世諸佛教故,就是十方三世諸佛所有的教法都是以戒為核心的。

讚歎他就是持的戒。這個戒經裡面有講過:過去現在諸世尊,能勝一切憂,皆共尊重戒,此是諸佛法,就是講的能受持無犯的就是最大的隨順佛所教。所以這裡講到讚歎說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行者就自見坐在蓮華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經了七天,蓮華乃敷了。這個時候就差了一點了,就是七天以後蓮花才開了,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也就是說,七天花開了以後,他聽到阿彌陀佛給他講法,他喜歡讚歎,就能證到什麼?證到初果,經半劫以後才能夠證到阿羅漢,半劫的時間以後成阿羅漢。這裡初果就是,七天以後證初果就等於說逆流了麼,逆生死之流了,預入聖流了,這是這樣一個往生行者。那麼這一段裡邊我們要了解一句話,大家再提幾個問題,我們來思考一下,要不然你們都快睡著了。

行者自聞空中有聲。那麼這個行者他見到阿彌陀佛,這是用眼根見到了阿彌陀佛的色身。那怎麼用耳根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是怎麼聽到的呢?怎麼用耳朵聽到佛的聲音?難道佛真的張開嘴就跟咱們人一樣的說話嗎?怎麼聽到的?這是一個秘密,我們每天讀經的時候一開始都在講,如是我聞。你悟去吧,我也不跟你說了。

如是我聞,就能夠悟到為什麼這裡行者自聞空中有聲。這就是如是我聞的功德。好,那麼我們再來往下看中品下生者。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接到這一點,遇善知識,這是一個決定的條件。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你看,這講到中品的下生的人,這個時候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大家看到了嗎?這裡可不是說若有眾生。是只講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就說明只是世間善裡面的善。那麼這定位要看一下,就沒有提到戒行,只是說世間的一個善。大家看中品下生的時候,他的正機,也就是正對的根機是什麼呢?什麼形式?只是善而已。你看兩條: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那這裡孝養父母,行世仁慈,說白了就是暗合我們經常講的人倫常理,只要你把世間的作為人的一個行為能夠保證,作為人的一個道德你能夠表達就可以了。

就這麼一個叫做善男子善女人,以這樣的善法都沒有受戒功德,只說你在世間你是一個好人。這個人好,善良,真誠,正義,能夠幫助別人,對父母孝順,對一切人都沒有生這個惱亂心,就這樣的人,就可以什麼呢,在臨終的時候,這是主要的問題了,在臨終的時候得遇到善知識為他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事,也要說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功德,所以大家想千萬不要以為說善男子善女人,世間的善良就可以。善良的話,那孝養父母,孝養父母是屬於什麼?大家聽過一個詞叫做,叫什麼?三綱五常嗎?三綱是什麼綱?

對,君為臣綱,夫為妻綱是嗎?最後一個就是父為子綱。那麼這裡講的孝養父母其實就是篤行了父為子綱。我們後來的話都覺得三綱五常這些,什麼五常就是世間的仁慈。你看孝養父母其實就是說的三綱。這個行世仁慈就是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裡邊,仁為五常之首,他講到的行世仁慈。

只要這樣能夠做到的,那就說明他只是一個君子心性的善良品質,但是你在臨終的時候,如果你遇到了善知識為你說這樣的話,你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看到了?所以我們在這一點來講,大家都要發心,為什麼老給大家講信願呢?

這裡的關鍵點可不是說一個善人就可以了,主要是他得臨終能夠遇得到善知識,為什麼我們說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就是你的福慧要夠。你的福慧不夠,臨終善知識遇不到,這裡條件臨終要遇到善知識,問題是你善知識遇不到怎麼辦啊?善知識遇不到倒也就罷了,可能你的平時心性上還有信願。問題是到時候來了惡知識了怎麼辦?毀亂你的信心,干擾你的心力,在這種情況下你業障現前了怎麼辦?

那麼明明見有的人念了一輩子佛,走的時候還要吃肉,他就想吃肉什麼都不想幹,這就業障現前了呀,當然吃肉也能往生,問題是你這個時候你最後的業障讓你會突然不信淨土,很可怕呀,突然不信淨土。

所以為什麼我們說,平時蕅益大師說的,平時得有七天的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要訓練這個一心不亂。就這念佛呀,如果平常沒有講到這個至誠心、深心的話,那麼你臨終的時候我給大家說,如果臨終退心,決定是平時的這個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出了問題,肯定平常不到位,要不然就是偽劣的。

如果你平常這個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到位的話,絕不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有時候我們也看這些同修們,到最後走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盡形壽對極樂世界可能從來都沒有過真實的感覺。我們最害怕就是喊了一輩子口號。所以這點講到說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四十八願,但是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是怎麼意思呢?聞此事已,就是你要生起決定的信心,很歡喜。那麼突然間在這個時候,你命終了,那麼就帶著這一念的歡喜,你就跟那個壯士,就是跟睡覺的人突然間伸個懶腰一樣,打個噴嚏一樣,即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簡單就往生了,你看這個功德,這個利益有多麼的大,那麼在這個時候,經七日已,但是也看不到阿彌陀佛,因為功德確實不夠,只能夠遇到觀世音及大勢至,說實在的這也就夠本了,因為見到觀世音菩薩見到大勢至菩薩必然就要見阿彌陀佛,只是遲早的事。

這個時候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那麼過一小劫,成阿羅漢,這就不是半劫了,是一小劫,一小劫成阿羅漢,所以是名中品下生者。大家想想,聞此事已,尋即命終,這得要有多大的就是說這個機緣性啊?所以我們講到這裡呀,告訴諸位,能夠到這種地步,憑的什麼?全憑宿世的培植,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夠碰到這個出世法,能夠聽說有佛,能夠知道有佛國,能夠發起願力。那麼大家想想,這得多難。所以我們仔細再把這個一部經典,從正面這樣往下捋一遍。

再從這個,講到這個地步再往回觀一遍。你們好好想想,這十六種觀法,到底是前面難還是後面難?到底是前面容易還是後面容易?那我們講著講著我們的態度是,前面憑自力這樣去觀法太難了,這個十三觀裡面的前十二觀最難。那麼次一點的,第十三觀稍微容易一些。後來講到三輩九品,那麼上品的三生條件高。中品的三輩條件次一點,你看到了中品的下生的時候已經簡單到這個地步了。到底是越來越難,還是越來越簡單?好像講著講著突然間換一個角度覺得,實際上是什麼呢?越來越難了。為什麼?你能夠碰到這樣的根機,這樣的到這種地步還能夠往生。憑的什麼?全憑四十八願,化難為易。打個比方吧,你們北京吃炸醬面嗎?

下了一鍋面條,下了一鍋面條,你開始撈的時候,拿筷子去撈對吧?拿筷子去撈的時候,一筷子撈的多,再一筷子撈的還不少,慢慢的大家要知道,這面條會斷。那麼再撈的時候呢,斷的面條就怎麼樣?就不好撈了。知道吧?這個時候不好撈的時候最後還能撈起來,比如說半根面,還可以撈。那麼最後只有這麼一小節一小節的這些小段段的時候,你筷子根本就拿不起來的時候怎麼辦?

就只能用笊籬撈了,四十八願就是笊籬,知道嗎?一開始面夠的時候它也可以去撈,最後就剩了半節面了,還去撈,最後剩一小段了,筷子基本上撈不起來了,不可能撈的時候它還能撈。那你說這麼點面都被撈出去被吃了都被用上了,這麼一小段的面,它都起了作用了派上用場了,這得多難呀?這就是我們現在講到這裡,後面還有下品的三輩的話,那就真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了。所以說你想想,最後的這些到底我們說哎呀四十八願,為什麼說痛徹心髓慈悲呢?就如同撈這些面條一樣,他能把根本不可能撈的他都撈出來,那你說這到底是難了還是易呀?

對。換個角度我們說,臨終的時候能夠逢到這樣,真是說一時千載,千載一時。難逢啊!太難得了!所以我們說淨土法門就這樣的奧妙。你說它難易它這般容易,但是隱藏的是極其艱難。你說它極其艱難,它就被這般容易給帶起來了。就很容易就搞定。他可以把筷子換成笊籬,就可以了。所以大家想想,雖然這個待遇比較差一點,但是能夠遇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雖然沒有見到極樂教主。但是,哪怕見到西方,這還見到二聖了,見到西方一聖也行。聽說法音了以後,就能夠得預流果,最後一劫以後證阿羅漢。這叫做中品下生者。最後一句: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那麼通過今天的這一段中品三生,我們就可以得知,特別是下生中,我們就要知道弘揚淨土法門的意義有多大。你看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和四十八願,那大家想想,我們不要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放開了去給別人說。你就得知道說弘揚淨土法門的意義太非比尋常了。我們真的得去介紹阿彌陀佛,去給別人講解四十八願。讓他把這個生前的福德都轉成往生的業因。

你不必等到臨終的時候呀,你有的時候我們多一句嘴,就有可能讓一個眾生,這個不知道還要輪迴多少生的凡夫,馬上就什麼呀,突然間轉變法界的大因緣,這輩子有可能就往生了。所以大家想,為什麼說弘揚淨土法門這樣的重要,特別是在我們這個現在已經沒有長面條了,連半節面條都沒有了,一個個都是這麼短的段,那你要跟大家講,你要一定要相信這個笊籬。

就往這個笊籬裡面鑽,不是你使力,是笊籬使力把你撈出去。確確實實這個,你別說這個命欲終時,給講解佛法給開示太重要了。我們臨終關懷助念,不是也要得敲引磬給他開示。你看我在備課到了這一段的時候,我就想起一個過往的事兒,這事兒我確實很久了都沒有,就沒有記憶了一樣,昨天寫的時候才突然想起來,那會兒讀本科的時候,就是常去放生。在哪裡放生呢?

去門頭溝放生。門頭溝水閘,門頭溝水閘那會兒那就結緣結的,有一些就是跟門頭溝那邊的居士,碰面碰的比較多,所以他有一些居士就跟我們一起一塊常放生。我印象特別深就是有老兩口,那會兒其他的居士都叫他們好像一個叫大爺,一個叫薛姨,她姓薛。老兩口這個老爺子性格非常耿直,你就說什麼是什麼,那麼老太太,看上去精氣神非常好,很年輕,他倆都不像老伴。好像差歲數差十幾歲一樣。那我們常去跟著一起放生。我記得有一年我回普陀山的時候他們倆也旅遊出去就旅遊到普陀山,我們在南海觀音大佛那還碰著了,怪得很。

可是回了北京以後,突然間無常顯現,這個薛姨就是這個女居士,內臟裡邊,我不知道是哪兒什麼地方來著,突然間診斷出來是什麼?癌症。那麼得了癌症以後,就等我再見她的時候,整個這個形狀都變了。人都垮了,去寺院裡邊那會兒見了我一次,當時還剛剛檢查出來,我能感覺到他們那種大恐怖心,可是還是強撐著,因為畢竟學佛放生嘛。那個時候她淨土法門還不是特別相應,總歸是常就是積累這個放生資糧。還可以說沒事兒,我肯定不怕,咱們是佛弟子,有佛菩薩保佑等等這些。那麼第二次的時候再有另外的一個居士去叫我去他們家的時候,我就知道已經不行了。

那那次正好我那會兒,大家現在看碟片上我們講的《佛說阿彌陀經》就在那個時代講的。當時我正在講這個《彌陀經》。那我去的時候天天講經,就記了些什麼,就大概捋了一下,就只把這個《佛說阿彌陀經》捋成信願行,就等於說坐在他們家呢把《彌陀經》就給她一個人講了一遍。我也不管她聽懂聽不懂,反正就在那給她講,情真意切地講。聽完了以後,她的力氣已經很弱,就躺在床上,就等於,很瘦很瘦了躺在床上,就一口氣沒斷。講完經以後,又把老爺子給安慰了一下,那個老爺子到現在還活著。

性格特別耿直,就是別人說什麼,說好!就是這樣一個人。講完了以後又過了幾天,有一天我記得是應該是中午的比較確定,有可能也是晚上,但是這個我不能確定。做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夢。夢見什麼呢,就是夢見還在他們家,還在她躺在床上病床上的那個臥室裡面,但是我就在客廳,我在他們家的客廳,這裡還是佛堂,她呢,我就眼巴巴地就是非常清楚,這個場景我到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就是眼睜睜地看著她還躺在病床上,她的那個軀體,就是又瘦又黑,就是等於說病殃殃的那種,非常難受,就躺在那個床上,還在那躺著,枕個枕頭,還能看見頭。

但是她的另外一個身體,就是活靈活現,又像原來一樣燦爛的笑容,這個色身非常飽滿的,就從那個床上就跟魂牽出來的一樣,就從那起來,從那個臥室,把門開了口出來,還又朝裡邊瞭了一眼,跟我笑一笑,就從這邊走。這是我現在還清清楚楚記得。當時這個事兒,我那會兒還沒有開始講經,也不怎麼愛說神叨的。就是把這事就這麼過去了,你看昨天備課寫的時候想起來。

當時我就想想,現在想想,原來她對淨土法門,還不是甚相應,就那次我給她講了以後,她自己躺在那沒力氣,她說:哎呀,好的師父,我一定要念佛,就求往生吧。放下了就往極樂世界走。所以,你看她走的就是至少這個夢裡邊她走的是非常利索,笑一笑,就從那個尸體上,就跟電影的特技手法一樣,清清楚楚,就從那起來,一個身體走出來,另外一個病體還我眼看著她還躺在那床上。

這是我自己人生中親自經歷的一例。那我想縱然就是最次的她也生天了。而且我覺得她往生極樂世界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別是昨天的時候我對她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原來一個夢就這樣做過去了,特別清晰,這個夢。這就是說,臨命終的時候,雖然算不上什麼這個大善知識,但是就把佛說的《彌陀經》就這麼給她講了一遍。就在那個需要的時候給她講了一遍。

由於她在正需要的時候講了一遍,因緣一具足,一發心,尋即命終,就跟壯士屈伸臂頃。你看,一恍惚就走了,就這麼簡單,所以往生很簡單,往生也很簡單,一念之差而已。希望我們不要盡量等到臨終的時候才遇善知識。盡量自己給自己做善知識,然後也對別人做善知識。當然也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給別人作善知識。多多弘揚淨土法門,多多勸說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今天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