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今日有緣的蓮友們,大家下午吉祥。今天是我們《觀無量壽佛經》的第十二講,從這個一路講來,我們一直在講這種觀法,不管是講觀法也罷,講這個《觀經》也罷,或者在未來的時間裡我們還會講這個淨土的專題。但是講著講著我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我們如何來聽經聞法,然後聽以致用,就是有時候確實有一些擔心,希望我們就是聽聞,特別是聽淨土一門,聽完了消到自己的身心世界中,然後把這個心提在經文上,這樣來用,也就是說,至少不會就是說覺得說陷入到一種聽經的窠臼中,好像說每一次,今天又講法了,誰來講,講什麼。然後是擇人、擇經、擇這個時間段的這樣來聽,轟轟烈烈的、熱熱鬧鬧的,好像反正過了那麼一個多小時,可是對於經裡面勸誡、提倡、策發的這種心力,我們沒有得到。

所以說一直我希望就是我們來聽經聞法,聽經聞法是這裡一個暫時的共修,一定要把這個聽完的這個受用要轉型,大家記住,有時候因為我們聽法,聽得覺得有幾句相應了,好像這一節課就覺得有一些心開意解的感覺。但是一定要把所有的這個內容轉型到你的心念中,心地中去修。要提這個念、要觀這個法。其實說實在的,雖然這裡佛也講到了說這個凡夫心劣,可是我們凡夫心劣他也要講緣法,如果有的人跟這個確實有緣,這個緣分怎麼來確定呢?你比如說今天咱們都坐在這裡,我們一直在學習《觀無量壽經》,就這個緣法已經體現了以後,就足以說明我們確實跟它有緣,有緣的話,必然能夠連帶出一個什麼樣的確定呢?就是說肯定我們在觀的時候,要比不太相應、不太喜歡或者也沒機會來聽《觀無量壽經》的人,在修觀的時候要比他們強,這個大家一定要有自信,就是由於我們跟它有緣,就足以說明這個緣分說,在這方面的能力肯定要超越於一般的人。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回去做過一個嘗試,但是至少我堅信,因為我自己也有這個心路歷程,我從一開始信淨土法門,學修淨土法就帶著觀想,就始終有時候,我記得那會善根顯發的時候,在讀研究生兩個法師住一個屋,躺在那個上下鋪上,晚上躺著躺著就,前面我那會兒作意的是側躺著,剛好我對的就是西方,在法源寺在禪堂裡面住著。那會就感覺到躺著躺著你沒有想什麼,好像阿彌陀佛自己來了一樣。這個倒不是說多麼的神玄,就說明過去在這方面,這個種子有。種子有如果你緣法上,就這輩子努力的加強上,你再往進入住的,它成長得快,所以有時候像我們有這個修觀習氣的人,光念佛確實有時候很難,在那方面不如這方面深入得快,這就是說法無定法,就是藥沒有好壞貴賤,就看你能不能治病,你現在得的這個病對症下藥了,正好把這個病症給摸透治好。

所以說就是希望大家在聽這部經典,而且確實這部經典,我一直也說了,確實不好講。我看古德們給作注的時候,他沒辦法稱性發揮,稱性發揮得太走了以後,他就沒有回到這個觀法上,所以有時候我覺得就這麼讀一遍,甚至如果大家能心力跟上來的,就算咱們至少這十二講,我看差不多有十五六講的話,就算極樂世界遨遊記吧,就在極樂世界能大家一起在那結伴而行,去這麼轉一圈。至少最次也達到這個效果。

我不知道你們看過曾經有一個《極樂世界遊記》嗎?有看過的,確實有個人說,他到了極樂世界,然後還哪裡是上品上生的,下品下生的,有的在地上的飛不起來的等等都有,一切情形都看見了,這個倒是不確立,但是在《淨土十要》裡面,確實寫這個《西方合論》的袁宏道他們三兄弟,其中有一個就是晚上夢見普賢菩薩的,他說是普賢的哥(普慧),就是當時給他講,到了極樂世界的這個情形,確實說已經往生到那兒了,非常殊勝,所以千百年來這些感應多的是,如果諸位有機會的時候,去擇的看一下《淨土聖賢錄》,《淨土聖賢錄》裡面從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開始,乃至這個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覺明妙行菩薩,還有從東晉的慧遠大師開始,包括印度、東土,所有的往生的祖師、居士甚至還有動物鸚鵡,都有往生的在裡面有記載,特別激發信心。

那麼今天我們依然開始,今天的內容不多,有兩段,是指的第十二觀和第十三觀,但是這個第十二觀和第十三觀我們起觀的時候,確實兩個最重要的篇幅,大家翻開經典到這個第十二觀,也就是三十二頁,上面來看。前面我已經講了阿彌陀佛,這種莊嚴的色身光明,還有觀世音,大勢至,兩位侍者菩薩,一生補處,那麼這樣的情形,從第一日落到開始大勢至菩薩觀足了以後,這裡就要開始叫做第十二觀,普觀,這個普觀待會我們看就是它的篇幅很短,可是這個普觀,是一個什麼呢?可以說是掃後一盤,最後是一個決定性的把境和心相結合的一段文字,所以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先來讀誦經文,大家來看: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這是這一句,那大家發現了這有一個細節是什麼呢?前面都是說見此事已,就是觀成了以後,再下一個。這裡講到的什麼見此事時,這個東西有時候,如果你心沒用到這裡的話,可能比較難理解。什麼叫做見此事時,當起自心?因為發現了嗎?前面的觀想,不是一直給大家講,都是我們把心往境上靠,是吧?所有的十二種觀法,到這裡十二種,前面的十一種觀法,都是說境是怎樣怎樣的,但是一定要把心送到那個一個一個的境裡面,去這樣不斷的去鞏固、組合、長養,那麼這裡的時候就是說,前面送心觀他境的時候,慢慢慢慢心境的距離越來越近了,越來越近,那麼前面的境是一個又一個的境,一個又一個的觀,現在已經觀的差不多,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就等於說你基本上有了一種叫做總持的能力了,就是同時把前面的觀並起。

在這種情況下,你看見此事時,當起自心,這會兒就是順勢把自己的心念往這裡安住,讓它們合二為一,合二為一怎麼合呢?你看這裡講到的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前面一一觀成就的時候,沒有總匯地去普觀,那麼普觀成就了以後,還沒有觀想自己的生,生到極樂世界,去親見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就是當起自心,但是雖然是心,連帶著就是我們的身。為什麼呢?下面講到了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去生呢?一定要我們的身行,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呢?於蓮華中,結跏趺坐盤腿坐著,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這是什麼呢?就是並非說,前面所觀的境界,一一個頓然就俱足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什麼呢?也要把我們往生的心,成就到觀的這個法中,那我們諸位揣摩一下,這裡其實它隱帶了一個什麼法?就是抱著我一定要往生的心,也去那兒成就了。

你看當起自心,這個心是什麼心呢?就是我們常說的信願之心。當起自心,信願之心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靠,因為你觀法已經俱足了,這個時候就要往那兒靠,靠的時候怎麼樣呢?你看就是作蓮華開合想,確實在淨土的聖賢錄裡面就記錄過,有一個祖師他什麼也不幹,就天天觀想自己坐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蓮華一會開了,一會又合了,一會又開了,一會又合了,不斷不斷,就後來他修淨土,成功往生就靠這個法,原來他這裡也有經典的依據。

那麼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大家看,雖然現在是讓我們想,一旦往生了以後,到時候就是這樣的情形,蓮華開了會有五百色的光來照觸我們的身,眼目開想,先是蓮華開想,第二個是眼目開想是怎麼樣呢?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這就屬於說,把自己的身心往所觀的境裡面安置了,安置的時候,就要演習你從極樂世界蓮華中化生出來的那一剎那,你看首先是五百色光來照,照完了以後,你的眼目必然開,開了以後就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所有的依正二報都在演說妙法。

記住這是咱們到時候從極樂世界,等極樂世界有你的時候,從蓮華出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你要做好思想準備,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你可不敢到時候嚇壞了。特別這裡有一句話叫做什麼: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大家發現了這叫與十二部經合,首先了解,十二部經知道嗎?好像講過。

十二部經就是我們常說的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就是一個順口溜,回去可以查一查,十二部經怎麼來的呢?就是把三藏經、律、論又劃了十二個,用另外的一個層面把它劃成十二個部類,叫做十二部經,通常咱們就說的三藏十二部。這裡的一個關鍵字是什麼呢?合!你要完全跟,就是演說的這個妙法,你開始極樂世界出來了,你不是到了這個他方的國土裡面,錯認為極樂世界,怎麼樣就看它依正二報演說的妙法跟十二部經吻不脗合。

再一個就是你所觀的觀法、所觀的境界要跟這部經典合不合?講到這個合了呀,我打個小段,什麼叫做與十二部經合呢?經典裡面講的道理,大家知道嗎?它是佛當時由稱性,以佛的境界流露出來的,假借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聖典,所以他裡面所形容的境界一定是諸佛的境界,所講的場景一定是佛眼中的場景,所說的法門一定是從凡夫保證正確修行,持之以恆能夠成佛的法門,所以在這三點上,絕不會有錯。那麼由於我們對於經典,我以前還常說的,像戲論一樣,你看古人的經典,首先都是一行一行的,我們這樣點頭點頭的去首肯,現在我們的時代都屬於橫版,都要搖頭搖頭的去看,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好的緣起,就退了,就必須稀釋了,就必須妥協了。

由此我們想到,我們現在有時候聽法大家知道嗎?往往生出一種錯覺,覺得說既然要契機契理,那麼一定要深入,要淺出,要我們能聽的懂,聽不懂了你講的這個,當然深入淺出,契機契理這是對的,可是我們不要忘了,有時候我們是作為藉口,你不好好學,說聽不懂,這不一樣。大家想一想,經典因為確實很多時候是古文,比較澀,那我們聽的時候,尤其是古文簡潔,又是有時候就是這個言簡意賅,所以它好像一個詞,四個字組的一句話裡面,就有很多意思,你聽了一下,不是我們通常現在人熏習的常態,習慣性的這種表達,一聽就聽不進去,沒意思。

就不去跟經典合了,明白嗎?我們現在下意識地,希望經典跟我合,法師們講法一定要跟我合,這個一塊的居士們一塊討論佛法,你說一會,你這個文縐縐的太深奧了,我們聽不懂,不去我們去合,一定要跟我合,我執太重了,就不想學。我記得我那會兒,剛研究生畢業碰到個同修居士,也是完全是生瓜,生的,直接入到佛法來,那會兒呢,一開始我這不是讀研究生,佛門裡邊泡慣了,老講佛法,就愛說佛言佛語,我有時候有一個詞叫做什麼?相應。我說這事我不相應,或者這個,我說你不要弄了,我這不相應這些。他就一開始,宏海法師你為什麼要講什麼相應不相應,你就是這個事你愛不愛?喜歡不喜歡就得了非要說相應。

他就覺得這詞對他來講太拗了,他不喜歡說。終於打交道多了,我記得那會兒,還一塊結伴幾個法師,他護持著去西藏,拉薩,整個藏地區游了一圈,回來突然某一天他自己開口說,哎呀這個事我特別相應!他就會了,所以為什麼叫多聞熏習,他合到這兒了,合到這兒來了,你習慣性的語感語境裡,你表達這個時候,他就是這麼一個精準定位,你一旦合上去,你就下意識地就跟這個心法,這個境界就投進去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說,非得說讓我聽得懂,很可能是你不好好學習,你說你基本的因果,比如說四諦,阿羅漢的,十二因緣,緣覺的,這些基礎知識我們要懂得,十善業道你總得知道,五戒是什麼你總得知道,你不能我說十善業還要給你一條一條地解釋半天。所以這就是說明我們的心要不斷不斷的跟經典合,你看這裡與十二部合,要我們去合,不是經俯首跟我們合,一定要與理合,要與經合。所以大家這一方面,就是我們有時候常說見地見地,知見知見,就是在這個方面要注意一下,而且還有一個,為什麼呢?一旦只追求與我合,一定會久而久之馬上就心生疲厭,為什麼?人都是喜新厭舊的。你聽著聽著聽幾回還可以,聽得多了,根本就不在話下了,甚至有時候,也許我現在講上句,下句說什麼,大家聽的久的人就知道,那這樣的就是因為你的心始終沒有往上攀,沒有走,如果你的心再往上走了,你是,比如說在仰視的時候,那慢慢你修得高了,就平視了,再修得高了你就俯視了,一樣的話在你的合中,你就會怎麼去跟它合,你有自己的境界,自己的觀點,認知了。這個東西你產生不出來,一定會疲厭,久而久之就放鬆了,不去聽了,不來學了。所以你看這裡講的與十二部經合,我們做一個廣泛的這個領解一下,給大家講,就是要這方面有認知。

下面再看: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大家看到,這裡就開始等於說,我們就是把這個普觀,為什麼要普觀?就是剛才給大家說,這個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已經差不多修全了,修全了以後,就開始進行這個普觀了,自己在蓮華中,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有的情形我都能一一作觀。大家發現了這一觀裡面有一個什麼?我用一個通常的俗詞來表達,就是進入什麼階段呢?進入試運營階段了。前面我們一個觀一個觀法,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觀,還沒有就是等於說,一樣一樣的把它置辦全了,先放在那兒,就等於說一個一個放在那兒,等著什麼呢?就在這一觀裡面進行整合。

你看先是把所有的境界,等於說自己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就閑的時候,置的下的那些觀法,現在忙的時候就要用了,你前面的這個地觀、樹觀、寶樹觀、樓閣觀、七寶池八功德水觀,乃至華座觀,西方三聖,那你往哪兒生?就要往這些依正莊嚴中生。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已經把它要組合起來,靈動起來,整體的,就當真好像我們就生到整體的極樂世界一樣,你看我們剛才看那個動畫片,那麼假如果前面的觀法如同幻燈片,幻燈片啪、啪一個一個的現給我們看,那麼動畫就是要你自己在身臨其境要把它靈動起來,這個觀法就是有這樣的作用,在這個功德,所以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

到第十二觀的時候呢,就等於說,可以這裡講到的,你看功德,是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如果你修到這個功德了,大家,告訴諸位阿彌陀佛常住其頂,你自己沒有天眼、聖眼,你不知道,聖人來看見了,阿彌陀佛就如影隨形就在那兒,就在你的頭頂,西方三聖,如果你修到這個。就等於說你現在進不進那兒,已經到那兒了,所以大家設想一下,你看就是我們的這個心念平台。

那我們每天觀想,每天觀想,觀想觀想好不容易就把娑婆世界給修成了。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可是這個念起我們再往回,就極樂的所有的這些描繪,它不是一個蒙太奇。它就是讓你跟它不斷地相應相應,相應的如果跟娑婆世界的力量持平以後,就可以跟娑婆來回轉化。慢慢地敵過,就是這個力量大過我們娑婆世界的現前所用的心力,所投入的這個心狀態的百分比佔的多了以後,那你就可以往極樂世界走了,就是這兒還沒有離,那兒就可以到了。

前面說的念佛三昧,無生法忍等等,皆是說到這個裡面,就開始輕易地啟動到極樂世界的這個機製,極樂世界的聖境,就跟我們的凡夫心力可以對接了,就在這上面是分水嶺,第十二觀,大家記住,這些以後就是我們對《觀經》有些認知的時候,你大版塊大版塊的還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的。

那麼縱然前面的這些觀法,十二觀都是給大心的人,給超級善根福德的人,那一般的老百姓起不來怎麼辦?就開始下面的第十三種觀法,叫劣應身觀,就那麼高的身形觀不起來,那麼莊嚴的依正,我們現在一下子鋪不到那個面,那麼開始怎麼樣呢?開始佛告訴你,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觀一丈六的身像,跟我們差不多,一丈六也行,八尺也行,跟那會兒佛為了給誰講法來,他個子矮,佛就顯現的身高,只有三尺,他去給他講法去,顯現的只有三尺高的佛身。

就說明阿彌陀佛的這個色身可以隨大隨小,無礙變現。在這種情況下,這裡釋迦牟尼佛就體悟到我們末法時期的凡夫沒辦法這麼樣去觀,就在這裡給講到什麼呢?給一個第十三觀,是格外的一觀,叫劣身觀,大家知道,佛不是有報身、法身上次給大家講的,還有化身,化身裡面他受用身裡面有劣應身,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就是典型的一種劣應身。

什麼叫做劣應?佛的身形是最莊嚴的,為了示現跟咱們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也湊到跟前,像同事攝,愛語攝,到跟前好跟你打成一片,才顯現的跟我們的身高差不多,活了八十歲,同時也有生老病死,所以這叫做劣應身,這裡就讓我觀阿彌陀佛的應身,劣身像。大家來看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告訴諸位,沒有你的藉口,佛他就面面俱到,這裡開始你不好好修,我給你設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你心一定能到,就是這個觀法。

大家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詞若欲至心,為什麼這裡講到這個詞,添進來說至心,就是表示前面的十二種觀法,有行者,比如說前面的十二種觀法,觀正報,觀依報,等等這些,觀不進去,修不起來,那怎麼辦呢?但是有的人他觀不進去著急,求生西方的這個心更加的急切慇勤了,這就叫做若欲至心,你看佛多善解人意,他就知道說,你到十二觀的時候你還沒辦法跟進佛語,那在這種情況下,又著急說想往生極樂世界,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就先當在此舍聖觀劣,暫且把那個殊勝的境界放到一邊,觀這個劣應身,觀阿彌陀佛一丈六的金色身,這裡特別講到說,在池水上。

為什麼在池水上?因為我們大家將來往生的必然是托這個蓮池化身,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在池水上。如先所說這是講的什麼呢?就是講到前面不是每一尊佛都講到阿彌陀佛的身相無量的時候,就是說到這個佛的身相有多少嘛,這裡雖然要觀丈六的金像,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金像不是讓我們完全就是素像一樣,就是素齋的素,實際上面還有莊嚴,跟前面形容的一樣。大家這個不要弄錯了。

那為何這裡講到說先當觀於一丈六像,講到先呢?為什麼說先?這裡有幾個次第。就是其中有一些觀成就的再觀這個,有一些觀了一半的觀不上去的,撂挑子了再觀這個,還有一些還沒有觀,完全沒有觀成就的,還初步都沒有邁出去的,還觀這個,所以第十三觀有這個妙用,什麼意思?我給大傢具體講一下,觀成就的,比如說前面的殊勝觀一一成就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為什麼觀大成就了,還要觀小呢?就是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接引的時候,接的根器不一樣,有的要顯現大身去接,有的只能顯現的小身去接,因為他的福德,他的這個所信願的水平,念佛的功夫只能顯現的用丈六身去接。咱們娑婆世界大多數都是這種。其實。

所以這裡就是說觀大能,觀小也要能,觀小能,觀大,大小無礙,使這個德位增長,殊勝也罷,劣身也罷,相互之間沒有差別,隨時可以隱現,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就是盡管你前十二觀觀成了,你在這裡先,還要觀這麼一個觀,這是其一,其二,隨著前面的十二種觀法,我們可能諸位也有這樣的心路歷程,就是這樣想一下想一下,好像不錯,但是再想再想,深入地想,就想不起來,跟不上去了,就撂了個半拉,半調子,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整合,就是修了一半,修沒上去的時候,回過頭來,先把那個擱置放在旁邊,不是讓舍,擱置放在旁邊這個大的殊勝像,在此優先觀這個丈六的金身佛像,先觀成這個,再往那兒觀,而且有個什麼好處?就等於說觀殊勝的十二種觀法沒觀成,可是雖然他觀了一半,他的心力比一般人要打開,再回頭來觀這個丈六的劣應身的時候,一定會比別人成就的快,這個大家也可以去試一下。所以在這裡說優先觀,先觀一丈六像,這是第二個層面。

第三個層面就等於說倒裝了,這十二種觀法從落日開始,他就一點都用不起來功,怎麼也進不去,那沒辦法,好,你實在觀不到了,那就說明你那個先修不起來,那就先不用觀十二種觀法,先來觀這個一丈六像,先把一丈六像觀好了,再說。哪怕觀不好,憑這個一丈六像也可以往生,這就是前面十二種觀法完全沒有能力,這是第三個水平。這三種水平的人都可以在這裡說,先當觀於一丈六像,那麼這裡的如先所說,乃至到這裡講到的必得成就,這段就是正面的在講我們說凡夫的心量狹小,而這個佛證的這個聖量是非常寬廣的,我們佇想沒有一個,就是成不了一個體系,難成,但是不要忘了,阿彌陀佛叫四十八願度眾生。

在這裡如果說有願意,不能夠以大的成就的,那麼他就以小的來成就往生,這是假借彌陀的願力而啟動的這個信心,在此觀這個丈六金身。特別是這裡講到,下面的,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這就是說平常我們但你自己想想,我們平常你看剛才的釋迦牟尼佛,如果我們進來的時候,前面玄關上面供的好像是文殊菩薩,還是四臂觀音,就是只要我們心裡想想,在煩惱的時候,想想我自己供的本尊,不管什麼材質的這種像,都能得無量的福,福氣,何況我們觀佛的真身,具足身相呢,這句話是做鋪墊和補充,怕什麼呢?就怕我們聽到了一丈六的身相以後,生輕慢、小看心。

以為這可不是,前面講了那麼恢宏的境界,突然間退到丈六的金身,就覺得這管用嗎?所以他就退一步又給大家講,大家要知道,確實如此。觀佛像,都得無量的福。為什麼呢?聽過一個詞叫做百福莊嚴嗎,有聽過的沒有,大家修菩提道,成佛,也常我們講到說,三祇修六度,百劫種相好,相好莊嚴是怎麼來的呢?種的呀,拿什麼種?就是心地法門上,善法種子來種,為什麼叫做百福莊嚴?如來的三十二相,就這三十二個相好,每一相好要有一百個福來莊嚴他,就是你一定要把這個數湊夠了,這個相好才能顯現。所以大家看,什麼叫做百福?這裡講一個一般的通常的一個知識。

百福又叫百思,就是思想的思,我們起心動念的這個思,這一百個思怎麼來的呢?十善道,這個都知道吧?十善道從這個殺生,一直到這個貪瞋癡邪見,十種業道裡邊,每一業道各有五思,五個思想,就是每一個業道我們在修它這個法的時候,一定會起五種心態,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每一業道各有五思。

你比如說,就比如說殺生來講,殺生的五思是什麼呢?第一個如果說修行人覺得殺生不好,他想離這個殺業,不再造這個殺業,這就叫做離殺思,思想的思,離殺思,就是離開殺生起了這麼一個心態,這叫離殺思。第二個勸導思,它可以勸導一切人,不要造殺業,這是盡情的去勸別人,這是第二個心態。第三個讚美思,有別人還跟他同樣的持不殺生業的時候,就會這個福德越來越大,不生病,這個沒有橫禍等等這些,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去讚美,就等於說叫做讚美思,用口業去讚美他的持這個不殺生業。

再一個隨喜思,見別人不殺生心生隨喜,他這麼做,我亦如他一樣做一樣心生隨喜。

第五個,迴向思,自己不殺,看到別人不殺或者讚美別人不殺,勸導別人不殺等等隨喜不殺的功德全部迴向大家,都不要殺。

這五種思,在不殺業道裡面,就具足了五種。那麼每一業道,比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等等,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每一業道裡面都會有這五思。如果說,比如說不偷盜的話,就是說離盜思,看見自己首先我不再去犯這個盜業了;勸一切人不要去盜,就叫勸導思;別人不偷了,你去讚美思;還看到人家行這個法隨喜思,最後迴向思,不盜業也有這五種福。那麼十善業道,各有這五思就叫五十思,也叫做五十福,這個算得過來吧?每一善道都有這五種心態,那麼這五種心態,每一道有五種,那麼十種業道,不是有五十種嘛,這就是五十思,也叫五十福。

這五十福是,如果你慢慢這麼修,是叫做修治身器,每天都修這十善業,用這五種心態去充滿我們的八識心田的話,那麼就會修治這個身器,開始慢慢向佛靠攏,身形色身,靠攏以後,最後還有一思,牽引著佛的這個殊勝相出來的時候,後面的五十思就讓這個佛的三十二相呢,逐漸圓滿,就是隨形好都俱足。

所以這裡叫做百福莊嚴,又叫百思莊嚴。大家想想,佛的一個相好、一個隨形好,就這麼修來的,十善業道裡面念念都是讚歎、隨喜,遠離、迴向,都這麼修的!就三祇把這個菩提道業的成本賺夠以後,光用一百劫的時間就修這個百福莊嚴相。所以我們現在看,當然人家佛相好,人家即不是整形也不是化妝,要知道是種這個殊勝的業力種子,所感的殊勝莊嚴果報。

那我們才這裡,如果你了解這個背景性的知識才知道,為什麼但想佛像?佛像是怎麼來的呀?百福莊嚴來的,那你但想佛像的時候,連帶他修的這個功德,你就把他又,就跟念佛一樣執持過來,但想就是但修,就在全修了,所以這裡講到,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我們平常皈依的都是住持三寶,任何的泥塑,這個木雕、彩繪等等佛像,就觀這些佛像告訴諸位,得無量福。就天天這樣想,想你家裡供的那尊,每天上香就是他,禮拜也是他,念念不離他,這就是功德,就是往生,百福莊嚴。

下面再來看,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這就是第十三觀,那後面你看佛這裡講到的,我們講這個阿彌陀佛,神通如意,變現自在.阿彌陀佛的神通如意是有兩個層面,一個叫做如眾生意,你看如果我們每個人隨眾生的心念,你修到什麼程度。為什麼說往生品位全憑持名之深淺呢?大家知道,我們念佛的功夫將來就決定佛來的是報身、化身,還是來的是大身、小身,就由我們念佛的功夫決定的。

那麼這裡講到,你不要小看說,這觀一個小的丈六金身就害怕,這段話還是一個鋪墊,害怕我們起這個輕慢想,所以這裡進行解釋,為什麼呢?就是阿彌陀佛的神通如意,隨眾生的心念,他可以示現大,示現小。

第二個是如彌陀的這個意,神通如意,如眾生意,如彌陀意,他觀到眾生可以度,這個根器已經熟了,那麼觀到他馬上應該往生了,在這個一念之中,沒有前沒有後,沒有遠沒有近,身心同時可以一塊出去,到許多地方接引,這就叫做神通如意。而且還每個往生者所受的利益不同,如眾生意,如自己意,自己意還是隨順眾生意,眾生意就是可以求阿彌陀佛顯現的這個,他的這個分身散影,永遠都是相對接的。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能理解說,不要以為是小的身形觀一下,好像就比不上一樣,能大能小。

如果說大菩薩或者他方國土人家是以大入,那咱們這本身國土就小,就一個地球,人的身形也小,這一米八就算高個子了,那麼由這點來講,我們就是應該以小入也無妨,不管大入小入,只要你一入,全是阿彌陀佛神通如意,變現自在的法界,你不要害怕,你以小身入,將來都能見大,他以大身入,也必須能夠無礙地變小,否則就不叫做真實大。是這樣來理解。

所以說不論大觀小觀,我們都跟彌陀的這個殊勝的這個身相是無礙同步的,不要懷疑,觀小了,能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絕對可以!下面特別是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這裡大家要明白一點,這裡講到的,剛才我們也給大家說了,所現的身形一定是真金之色,這個不能搞錯。到時候如果你念也罷,觀也罷,觀的到時候來了個其他的顏色,或者花哨的,跟我們現在說彩塑的那些一樣,不可以,一定是真金色,而且有圓光,有化佛,有寶蓮,乃至觀音菩薩大勢菩薩,侍者一模一樣,佛大身,菩薩也是大,佛小身,菩薩也是小。但是這個形狀,這個所來的這個影像狀態,一定要跟前面經文裡面描繪的一模一樣,不能有錯。有錯就不名這個第十三觀修成,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要注意一下。

特別是這兩位還講到說,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怎麼呢?眾生但觀首相,你只要觀他的,就是你實在,這個彌陀中間的這個本尊觀好了以後,很可能你心力顧及不到,那你就記住說,這邊是觀音菩薩,這邊是大勢至菩薩,能把他們的頭,差不多從這上面的頭能夠分清楚,一個是天冠上是化佛,一個天冠上是寶瓶,能這裡心裡有數就可以了。明白這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就可以了,所以今天跟大家講到這裡,最後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就是要跟大家說一下,最好其實我們現在能夠修的,就觀這個丈六身心,就觀這個丈六身,當然觀丈六身的時候,相對雖然是劣應身,你要把真身裡面所有描繪的那個莊嚴殊勝,要給配套上,盡管不像那麼境界廣,但是一件也不能缺,就是麻雀雖小,五臟得俱全,你不要觀一個素身,就是很簡潔明快的一個素描一樣就是,這樣的話心力不夠,盡管你高大廣觀不起來,可是那個每一個前面的微細的圓光怎麼樣,寶座怎麼樣,等等這些莊嚴你得觀出來,這才叫做什麼?叫做方便,是相對前面的正受而言,這叫做雜想觀。

你看這裡叫做是為雜想觀,為什麼叫雜想?前面能觀大,這裡能觀小,這叫做雜想。再一個就是說,這是方便門,相對前面的正受,前面不是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那這裡沒辦法了,就只能修一個,怎麼講?罪過地說就是影映版,影映版的能觀起來,慢慢地從粗糙到微細,往進去入也行,是這樣,所以稱之為雜想觀,因為有一些古來的大德把這個雜想給解釋成什麼?以雜亂的有染淨相合的這個雜亂垢心來去修觀,這個就不對了。因為大家想想執持名號還要講究一心不亂呢,所以有的人錯以為就是說,你反正以這種雜亂垢心,就是待觀不待觀的,就這麼去觀,這修不成的,不要把這個理解錯了,雜想觀不是這個意思。這裡叫做名第十三觀。

講到這裡,下面給大家就是做一個分享,因為今天我們的內容再不會往下講了,做一個什麼樣的分享?就是說關於這個修觀!修觀是怎麼樣的呢?就是說如果你具備這個修觀的習氣、好樂,你自己試一試,你是執持名號自己念自己聽相應,還是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把心繫在西方相應,你先做一個實驗,因為如果你覺得說,打坐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自己念自己聽,完全能夠都攝六根,狀態很好,那也可以。那咱們就不用橫生枝節了,如果說你這個狀態修的比較濃的話。如果說你是一個也有一些修觀,我勸大家最好能依觀,為什麼呢?有時候雖然講都攝六根,我們的心管不住,像猴子似的,有時候就口念彌陀,心散亂,確實是如此。

那麼最好就是給他心用一個境界,一個角度把他填滿,給他攤派個活,你口念彌陀心散亂的時候,心就走了,不歸你管了,那你要管住,你必須給他折騰他,讓他有點事兒幹,在這種情況下呢,就容易最好把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給他配上去。那麼如果說我們最簡潔,最次的根機來講,就是光觀一尊阿彌陀佛像,咱們也不算,說丈六有時候我們現在都觀不起來了,一丈六的身高的話,一丈是十尺,那就十六尺,十六尺的話,是幾米?五米多了是吧?咱們就按現代人來吧,與時俱進,就是我們觀上大估摸一下,丈六的話,如果說相符,很可能其實是跟古人的身形高低差不多,應該是如此,那我們現在,如果按我們現在人的丈六算的話,你就不管怎麼樣,能觀成比我們人魁梧一些也行,圓滿一些就可以了。

你像我的話現在離不開我屋裡掛的一張,就是那個紅阿彌陀佛像,他比人略高一點,非常圓滿,走哪兒我都必須,一旦有什麼情況我就想他。但是就是這個像,你如果我們自己供了一副像,或者一尊像,你相應,那麼你念阿彌陀佛剛開始你就設想著觀他,這是一個初步的階段,慢慢慢慢心裡憶念得久而久之了以後,很可能是一個平面圖,你要慢慢的怎麼樣?就是要給他觀想的要讓他三維起來,明白嗎?就是哪怕西方一下子也找不著,西方三聖不可能同時,更不要說那些依正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先不管,就光說一朵寶蓮上面托著這尊佛像,那麼慢慢從平面的這個供的佛像,要把他立體起來,就像三維一樣,在你的前方此處,或者如影隨形在你下意識的西邊,都可以。南無阿彌陀佛,念著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在那,這是第二個階段。

那麼這個階段慢慢再久而久之熟了以後,就要開始靈動,靈動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原來觀的時候,肯定是一個直起來的一個身形,那他會有點僵,有點硬,你就想方設法讓他的心跟他的身心柔軟對接。比如說白毫相這種宛轉,比如說這個眼睛的這個澄清相,乃至這個兜羅綿掌相,等等這些,你去觀他的身形,越來越柔軟。

淨若無形,像這個四十八願裡面,淨若無形,就是身形像虛空一樣。不是像我們這樣硬梆梆的這種有四大的這種組成。他既不能說完全是一個影像效果,但是,是有血有肉的一樣,但是這種血肉又不是我們這的血肉之軀,這種陋劣的不淨之身,慢慢地這樣觀,這是第三。觀到第三的時候,再往深裡轉,就要開始進行表情對接了,當然這是我自己用的話,就是由他的佛像要來攝受你,要跟他溝通、交流,在你無助的時候他來給你安心,在你想造業的時候他來給你阻止、攝受。而且等你心地功夫,每天懈怠等等,他就始終是慈悲至極,就是微笑的,有威有德地照著你,這個時候就開始攝受力就生起了,那個時候就表情至少你能夠一觀歷歷在目,就是這樣的,如對聖容,就在目前。這是到了第幾了?第四個層面。

進入第五個時候,就練你的這個心力。早上講《楞嚴經》我講到觀空,其實它是一組。因為我們有時候念著佛號觀不起來的時候,突然間有一些粗重的煩惱乃至旁邊的干擾的時候,馬上心就會轉,心轉的時候有這個心就安不下來了,安不下怎麼辦?可以小小的先試一下觀空遣相,我自己是這樣的。就是馬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現前的境界稍微給它破一下、遣一下,遣的把心安住在空性,清淨了以後,再轉頭往極樂世界在那兒靠,這是一個方法。有時候確實觀空比念佛的,如果我們信願力還不滿,那麼這個時候觀空性來得快,當下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馬上就清涼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清涼片刻以後再把心轉向西方,最佳的狀態就是在我目前所到之處,最佳的狀態是什麼?只要你心一作意,不管何時、何地、何處,與人散心雜話也罷,包括在行進之中,或者是今天要做一個什麼事情都不去用心,只要心念一提,皆真金色的阿彌陀佛,馬上就是全方位立體活靈活現地,就阻隔掉我們的現前娑婆境界,能聽得懂吧?就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馬上就跟把它化掉了一樣,挪移了一樣,就這種力量直透過,就一尊非常莊嚴,威德悲德同時攝受你的阿彌陀佛影像馬上出來,身形出不來,面龐一定要即刻出來,這就是我給大家能夠分享的就這麼點吧。

就是只要你特別是假如果夜深人靜,或者你一個人盤腿坐的時候,你就是先要運籌帷幄,就想一下說阿彌陀佛,都是釋迦牟尼佛,我釋迦牟尼佛廣長舌相說的真實不虛,極樂世界就在西方。那阿彌陀佛隨時隨地的來常至行人之所,你就相信他,就跟他對接,不斷地就是頭頂也罷,前方也罷,西方也罷,就不斷地這樣,只要這個心念一生起來的時候,這種穿透力一定要把我們現前的六根門頭給刺破、給打通,然後直接西方聖境,就說那才是真實的境界,當下諸佛菩薩所行的境界,我這樣往上相應,久而久之常這麼練,隨時隨地的可以練,任何時刻都可以練,特別是煩惱生起來的時候,當然很難練,煩惱生起來的時候。那麼你可以觀一下空再往這靠。我不知道我這麼講,大家能聽明白嗎?這就是有時候我會這麼做,只能跟大家匯報一下,因為我們畢竟已經講到第十三觀了。

那麼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希望大家都再往上,當然能夠更比這為殊勝。這就是十三種觀法我們就是已經講圓滿了。那由於時間關係,下面要講的從第十四觀開始要講三輩九品:上品、中品、下品裡面又分了上、中、下生,一共有九類。這一段經文對於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的人來說,是更加的重要和應機了。它裡邊描繪的簡直就是說,基本上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是說不要求入定觀想了,而是散心了,大概了解一下極樂世界的狀況。而且是什麼呢,在這個上邊對斷除煩惱、貪瞋癡的要求並不高,甚至幾乎沒有。只憑著什麼呢,就我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但以信佛因緣,乘佛願力,基本上都在這個層面,所以三輩九品的內容,我們著實要認真、深入、長久地去學習。因為這裡邊的種種好處,如果你不到位的認知往往會影響我們的信願之心。

所以這個呢,很可能要我們從下學期開始,就是秋後,我們來再講這個大的篇章,為什麼?因為我馬上要放暑假了,放暑假的話,就是中間有一個多月的阻隔,下面我們還有兩講,兩講我是想發心到時候我們再共修一下,共修一下呢,我們等一下再說。

下面我想跟大家進行一個總結,就是既然我們講到十三觀,一直在講這個觀法,那我們就要吃透這個觀法,再回過頭來複習一下什麼叫做觀?我不知道你們心裡中,一接觸到這個字什麼叫做觀,有多複雜嗎?還是他是一種高妙的一種,一定要端身怎麼樣的一種境界,我告訴諸位,這個觀,其實就等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大家想,什麼叫做觀?我以前也跟大家講過就叫心想事成,我告訴諸位,不管我們在娑婆染土,還是在極樂世界乃至他方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一切凡夫一切聖者,念念都在這個觀字中存在生活運行,為什麼這麼講?遠的我們已經顧不了了,就就近而言就在我們這來講,大家想想,你知道我們每一天太多了,不要說一年一輩子,每一天都太多了,每一小時,每一分鐘就太多了,就說每一念,可以說每一秒吧,這個可以商榷一下,每一秒你反觀我們所起的心念,所造的影響,一念起一念成都是依托外境而起,有親因有助緣,對吧?

那所有的我們心理活動,我們的身體活動,我們的語言活動,整個這些身口意,大家說能離得開觀嗎?能離得開嗎?那怎麼離不開?怎麼個觀法?我告訴各位,再精確一點就是從修行上,首先我們不是常說大家要受持五戒,對吧,說你一定要持五戒,為什麼要持五戒?那假如我犯了五戒,比如說我去殺生,大家設想一下,如果說殺生的時候,你的心念是怎麼樣的?首先是一個超水平發揮,對吧,一般人平常絕不會去殺生,拿刀去噌的捅一下,下不了那手。那麼那個時候業力翻騰牽引,你自己的心念難以自控,這個時候就會想方設法,拿刀子,下毒、勒,讓他勒死,或者扔到井裡,扔到海里,填到井裡,讓他死,大家想想一般人在起心動念造這個業的時候,跟平常的常態一樣不一樣?不一樣。

所以他的果報也是要猛烈的多,要戒殺,為什麼?因為我們在殺生的過程中,想方設法認準對像,拿起工具,令他致死,你想這一系列是不是觀法啊?能離得開這跟我們本質上對著佛像觀,你說有本質上有區別沒有?

善惡上面是天壤之別,本質的原理一模一樣,這就殺生啊。偷盜的時候,你把人家的東西不與而取拿走了,那麼你在拿這個東西,你害怕被別人發現對吧?想方設法怎麼樣繞過,不留下痕跡,這種心猛烈不猛烈,猛烈啊!猛烈的時候,那麼你把東西拿走,記住啊,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是心念,沒有你我他了,這個色身是假的,過幾十年就要滅了,不在這上面計較,只在我們心地的影像上去計較,怎麼計較?你偷東西的時候想方設法把這個東西給沒了,就是沒了,如果你這輩子讓人家沒了,下輩子這個心念啊,他不是管不管你這輩子是你還是他,下輩子這個心念只管變現又一個生命的載體。

問題是我們把這個生命載體錯認為是我,所以雖然假借著外境把人家的偷走,下輩子感得就是什麼?在你的影像觀法中顯現的觀法成就了,你的東西沒了,我說的能明白嗎?就是沒有他沒有自,你那會造業的時候只是你的心念中的影像,這個影像只會存這個東西沒了,而且很猛烈的想方設法地沒了,這就是下輩子盜業犯的多了,求不得,做什麼什麼敗,做什麼什麼亡,什麼也弄不到?為什麼?盜業多啊!

這個大家能理解吧。這裡面跟本質上我們觀佛有區別嗎?又是一種觀法。那麼再比如佈施供養。為什麼說有舍有得,說你供養錢佈施供養,那麼一定會回報就是你的福德資糧,你下輩子未來際你的修行資具具足呢。你想我們供養的時候啊,心對境,比如說對境三寶,或者老和尚,心生恭敬是不是?這個猛烈不猛烈啊,你們見了老和尚歡喜得,比如說五台山的夢參老和尚,跟給一個乞丐塞一塊錢的心力一樣嗎?一樣嗎?猛烈啊,一頭磕下去,感動,這個激動,趕緊全身心,完全沒有一點點怨言的自願供養,就是趕緊掏出來,生怕嫌少今天帶的,這個業造下去,有一個對境,可是依照對的這個境,我供出去的,只造說我供、我給的影像,又把這個影像種下去。

那你感的回來的到時候就是說你境的影像,下一輩子一轉生,你的這個影像再熟的時候,他才不管你是對誰的境,都是你自作自受。就所有的一切就往你這兒來了,這就是為什麼一夜就暴富了,一不小心就發了,為什麼?人家過去世有頓舍,有大舍,偏財就是過去有頓舍,就突然間有一個對境,比如說看到一個可憐的人,把心一橫,算了,算了,給你吧,把自己很大一部分分給他。《鎖麟囊》你們都聽過吧,你看,那是不是現世的報啊,這不就是這麼頓舍來的嘛,所以這個從始至終有沒有離開觀啊,包括我們去頂禮膜拜,拜山,覺得佛菩薩在上,我一拜拜下去,好像是拜佛菩薩,全是種的什麼呢,自己將來名高位顯的種子,所以你禮拜,你是為了出世,你不為出世下輩子就是你的地位很高,所有的人都來抬舉你,成就你,聽你說。這是不是觀法成就了呢?

所以大家想一想,包括我們現在隨喜讚歎人家這也是觀法啊,大家活著每一天,你的生活過程中你就沒有一念能離得開觀法,那麼我們現在觀佛,觀佛的時候為什麼也讓你心猛烈,求生這就叫願力,真實的信心這就叫信心,真實的這個信力生起來,就是以此信願的猛烈之心,信願就是讓我們造這個業猛烈,就等於說想偷人家的東西,想把他殺死,我們這會兒想怎麼啊,想往生,想解脫,一樣的力,這個力匹配上去,造下來以後,就是我們下輩子就是心如工畫師,造的是什麼呢,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誰往生,全是你往生,假借西方聖境,把自己可以說,乾坤大挪移到極樂依正之中。

那麼講到這裡,你對這個心作心是的這個道理明白了沒有?每一念都在心作,每一剎那都是心是,這就叫觀。所以為什麼大家想,我們這算極樂世界遨遊記了,這也算觀了一圈呀。你大老遠的這麼熱的天,跑到這裡來,這也算有信心的表達,願力的參與,這都是力,這些力將來就要起現行。你看我過去老到處去講經,到處去聽別人講經總有一股力。現在感的我講經的時候,你們不是到時就來了嘛。這也是一樣的。你要把這個明白透了之後,你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想幹,就想只想想佛,為什麼,想佛就直接就成佛,就見了。這就叫《觀無量壽佛經》。這就叫觀,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週遍法界。佛也在觀,我們也在觀,我們觀的時候要成佛,佛觀的時候要度眾生,離不開觀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地把這個觀吃透,這個觀狹義的來講我們觀西方聖境,廣義的來講,我們念念都在觀中,你可要把這個觀訣竅要掌握好,你掌握不好,就觀到下面去了。往下也是觀,而且往下觀修成就的多,往上觀修成就的少。所以說大家呢,要把這個今天要瞭然於心,這就是前十三種觀法。又要聽、又要解,還要悟,還要行,一樣都離不得,離開一樣,全體掉隊。所以大家希望這個好好地用功吧。

這十三觀,特別是第十三觀,我給大家剛才也講了那麼幾個層面,依稀彷彿的大家試一試,看看有沒有跟你對接。總歸如果實在懈怠的時候,你就想佛一直在觀著我們,犯業障就犯,犯了就讓它過,然後繼續再提起來。因為修行的過程,就是衝刺一會兒,累了歇一下,有時候貌似又退幾步再往前走,就是這樣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反正你總歸想法設法吧,常覺得說阿彌陀佛慈悲不舍,看著我們,那麼自己也要想想,我這輩子如果不能夠解脫,將意味著什麼?前半生是不是造了好多業,如果下輩子再輪迴,就好成個天,那下下輩子怎麼辦呢,下輩子如果修了行了,這輩子還學了佛,福報還大。那一旦下輩子有時候福報大了,這輩子福報不夠,看見福報大的人,心生嚮往,一不小心造了一個觀法。那所有這輩子福報隨著這個觀法,下輩子就轉成大福報人了,福報一大造業也多,下下輩子又墮下去了,又觀成就了。觀來觀去觀不出去,所以在這上面大家要多用就歷緣對境,依照你所處的境界來提攜自己。

你看我對這方面就是雖然修的不好,可能我就比較會提攜,我每次如果說這段時間懈怠了、麻木了什麼了,這個心地勁使不上,我就想說我不能這樣,我這樣再出去講法的時候,我這不就成了騙子了嘛,那麼多的人眼都看著,聽著,我天天這麼嘚吧嘚的在這兒光說,完了回去自己心上一點都沒有感覺,這不是騙人家嗎?那當騙子自己還是法師,每天這搭著衣穿著,這不該做啊。人總得有點廉恥之心吧,就靠這些,這最實在了,就點點就靠這些提,沒有人真的能幫得了咱們,佛菩薩幫也是看著我們自己得走。這些就得自己走,佛菩薩天天他是怎麼加被你呢,這呵護你、愛護你,旁邊給你管著你,盡量這樣。但是走,永遠他不能替你走。所以大家從這幾點要注意一下。

因為今天還有一點時間就,這麼想起來了說幾句,總歸這兩種觀法其實在整個十三種(觀)裡邊來說,其實是畫龍點睛之筆。今天這才叫點睛之筆,前面的都屬於畫龍。特別是在我們此方國土裡面很難觀起來。那麼再要說的就是說,下面還有兩次法,我希望大家來,或者能叫更多的人來,我們做兩次共修,就是把淨土的五經共讀一遍,共修一遍,讀一遍這個《觀經》、《無量壽經》、《彌陀經》還有《圓通章》、《行願品》,分兩次把它讀一遍,這兩次完了以後,我們就正式放假了。因為害怕說給大家講了半吊子了,中間把血脈割斷了,那麼索性就放到下一期新開學的時候,我們開始再講這個三輩九品,這裡邊的內容是更為的微細和層次感強。

再就還有一點說的是,從講法來講,下兩次的我們在做共修,從講經來講呢,下一個月,就是開學以後,我們是從九月,九月幾號是週日呢?九月五號是吧,九月六號,九月六號是我們福慧慈緣週日下午三點開始講法的第一次課程,大家記住,這個先給大家說到,可以相互通知,九月六號下午三點,就是《觀無量壽經》繼續再續前緣,講這個三輩九品。那麼下兩次我就希望大家能夠堅持,因為修從來都比學更重要,真正地體現,我們能不能坐在這兒,安安心心地把這個經文這麼過一遍,大家一起誦。原來我想著說敲木魚,此前敲了兩次木魚,像《無量壽經》又長,大家有點跟不上。

所以下面呢,我們自己可以先把它熟悉熟悉,就我們一起來讀,讀的時候呢,大家要掌握個平穩節奏,你比如說這裡像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一般的經文,你比如我們常講的《楞嚴經》,它有一個什麼呢,四字一組,如果你習慣了這個,會容易換氣,比較容易一些,你比如說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

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等等這些多一字,少一字沒關係,就以四字為一組為根本,這樣的話,比如說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如果我們通常讀的話說,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但是如果你以四字節奏,佛告阿難,及韋提希,這就很省力,節奏感又強,大家回去自己去練一下。

下一週我們還是這個時間,請大家如約而至,我們來共修種這個極樂世界的殊勝種子。今天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