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好,各位蓮友,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大家下午吉祥,那麼今天是我們這部《觀無量壽佛經》的第多少講了?十四嗎?第十四講了。十四還是十五。

第十四講了,好,在聞思講堂這也講了將近快有幾年了,快三年了吧。有時候我自己也想,人這換位思考,因為自己上來開始這說了,就反正說起來說著說著就把一個多小時就說沒了,以前我記得還是上下場,將近兩個多小時,那麼坐在下面聽的,不知道聽得怎麼樣?有時候我自己想想說假如果我是一個聽眾,我坐在這裡,然後能夠每週這樣來不斷地堅持,確實還挺難的。

因為我們這剛才講到這麼難遭遇的法呀,它就是為什麼,有一個層面就體現在說,不是能夠相續,就偶爾的有時候這麼碰撞一下,或者相伴地走這麼一小段時間,他就由於這個無常的這種因緣中,過去因果這個相續中他就有時候會有舍離心、有退卻心、不想親近。

所以為什麼說老是要常憶念,今天我們也會講到六念,常憶念三寶,常憶念這個佛、法、僧。如果你不憶念形不成相續,那麼在我們的凡夫心中,決定就會生起這種隔離感。所以說現在我們在這個娑婆世間,每一次的佛事,每一堂的法會,都是我們可能是將來的一個品位資糧,你看最近可能咱們知道,線下在咱們福慧慈緣這邊講,線上現在又開始又多了兩個群,就是反正就每天不斷地講、不斷地講、不斷地說,現在講法確定對我來講,好像是一個法門了,也就不管不顧的就天天這麼講了。什麼時候大家,我覺得這裡邊有的同修就是這樣,不管不顧他就只管聽,反正聽到有法會了就來,聽到講法了就來參加,反正天天日子就這麼過,這大概也是一種修行的境界吧,所以今天我們繼續,還是《觀經》。

那麼我們今天開始要往下講了,上次給大家講了三顆心,說我們要發願往生,一定要具足這三顆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個是至誠心、一個是深心、一個是迴向發願心,說白了,把它攪在一起就跟剁餃子那個包成餡兒一樣,實際上說了就是一個願往生心,如果你離開這個心,你的往生大業絕對成就不了,沒有橋樑,搭建不起來。那麼你看在上一講的時候,大家把這個法本翻到三十三頁,上一講的時候我們只講了這一小段段,不過進行了一個發揮,說到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講到這裡了。今天呢,我們從下面開始,大家一起來貫讀經文: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我們來看這一段,上一講我們講到要圓發三心,再給大家說一下什麼叫做圓發三心,我們有時候聽到說要開圓解、要圓滿、要圓發三心,圓發三心就是你在任何地、任何時候,你的這三種心是同時具足,同時發揮的,就叫圓發三心。也就是說這三顆至誠、深心和迴向發願心始終都在,伴隨著你的心路的,這就叫圓發三心。那麼如果說圓發三心能夠往生,這是上品上生的往生條件,大家記住,這是上品上生。發了上品的三種心的話,可是必然一定會有行呀,大家想我們常說讓大家發心發心,那麼心發出來要幹什麼?首先我們就要想到要幹什麼?就是又要三種行跟它匹配,這三種行,這裡講到的你看一個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再一個修行六念。

其實這跟我們前面講到的淨業三福是有點呼應的,還記得前面的淨業三福嗎?那麼這裡講到的你看第一個慈心不殺具諸眾戒,下次講到中品的時候,也會提出來這個戒的重要性,任何修行法門一定是要以戒為繞不過去的基礎。而且呢,你看我們這裡講到的,這是修行咱們淨土是大乘法門,大家知道,小乘法一般都是我們稱之為解脫法,那麼小乘法,解脫法義,根本以什麼為標準?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要舍一個什麼心?舍一個什麼心?我們怎麼到欲界來的?有什麼?生死輪迴的根本是什麼?都不知道嗎?你們都聽了這麼些年了,都不知道這個。都講的去哪了,徹底放下了,準備往生了是嗎?

到欲界來的生死根本就是淫慾心呀,情見嘛,你的感情嘛,這個感覺這個舍不得,那個感覺可憐,另外一個感覺非常疼愛,就是這些牽引著我們到欲界來的,生死的根本就是淫慾心,這是從解脫法來講。那麼為什麼這裡的,你看這裡的戒,具諸眾戒,首先提出了一個慈心不殺,慈心不殺是以大乘佛法的菩薩戒為出發。菩薩心裡邊最怕的是什麼呢,有殺心,不慈悲嘛。

有殺心就跟大慈大悲相違背了,所以這裡首先提出來就是什麼呢,慈心不殺為首推,值得注意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叫做具諸戒行,所以這裡都不但有這個小乘戒法、解脫戒法,還有大乘戒法、利益眾生戒法、四弘誓願戒法都在這裡邊了。那麼這裡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可能我們沒有聽過什麼叫作方等?方等在佛法裡面就是對於大乘法的形容,方是什麼意思,方就是週遍。

哪裡哪裡都離不開這個核心的這個義理,他是統一的,等是什麼呢,就是本具的,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常說的緣起性空,等等這些大乘經典就是講到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本自具足的,這個佛性是遍一切處的,所以由這個內涵,把它有時候稱之為方等,方等部類。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讀誦就是對著文,我們這樣就叫讀嘛,離開經典,還能背下來就叫誦。

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覺得說讀誦經典、讀誦經典,就是照著這個經文讀一樣,那麼最高的境界就是讀的時候呀,不要管它的意思,只管這樣一個字一個字誦去,這樣就是屬於修行法門。可以修的這個就是消業長智慧,而且這個福慧增長的特別快,這就屬於一個讀誦的一個狀態。那麼第三個叫做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修行六念,這是我們在常法裡邊,次第裡邊有這麼一個法門叫六念法門。

也就是我們一個行者來講,我們所有的身心,特別是身體力行的以念頭為根本,那麼我們的這個念頭每天要搶灘佔據在什麼上面,就是清淨的法義上。你比如說這裡咱們常說到說念佛念佛,我們常規一講到念佛,無非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有時候有的會念消災延壽藥師佛,有的會念彌勒尊佛,這裡的念佛六念是指的什麼呢,六種我們的念頭的繫念方法。

一個是念佛、法、僧三寶,再一個就是念佈施、念舍,再一個是念戒,持戒的戒,再一個是念天。佛、法、僧、施、戒、天,這叫做六念,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受過八關齋戒的?有受過八關齋戒的。一般在受了八關齋戒以後,就讓你念這六念。你隨自己的意願,你把這六念念起來,一般我們都是念佛。

那麼通常的講六念的功德是怎麼積累,它是指的說,比如說念佛是念佛的相好莊嚴,還有佛的功德。什麼叫做功德呢?就是說成了佛以後,你具有什麼樣的能量?有什麼樣的威德?有什麼樣的境界?你比如說佛的十力,十種力量,還有呢,四無所畏,諸佛比如說有一個叫講法的時候是無所畏的,他鐵定認為佛法講的真理,絕對不會改,絕對不會錯。所以我們一般稱之為作獅子吼嘛,這就不會生恐怖心,四無所畏。還有十八不共法,這十八種不共法這個概念就不能一一細講了,大家下去查,這十八種不共法就是說,跟菩薩都要別然開來,達不到這種境界,唯有佛能夠具足。

這裡講到的念佛,都是念佛的相好和這些功德。那麼念法念什麼呢?念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一切的律典,一切的法門,一切的行門。就是在你的念頭裡面,充滿著,哎,哪一部經典這個義理,你很相應,這一段話,你覺得極其殊勝,那麼在你念頭裡面,就時時刻刻把它憶念起來了,把自己的心行跟它,達到它描繪的這個水平,這也是一種觀法。

那麼念僧,也就是包括凡夫僧、聖賢僧、聲聞僧、菩薩僧,念他的功德不可思議,念出家的功德,念出家的清淨,念僧人的慈悲,念僧人的難能可貴,難遭遇等等這些,總歸你把三寶給念起來。那我們一想起來就是說,覺得是這念,天天念這麼多,念得過來嗎?大家要是歸根結底,念三寶念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凡夫心它是這樣的,一般情況下就在沿著這個地面走。

我所說的地面,就是我們凡夫的貪瞋癡嘛,執著分別嘛,那麼一般我們的常態就是在這個貪瞋癡執著分別,就貼著這個地面走,所以讓你念佛法僧,念佛法僧,它是出世法,就讓你說高起來了,大家嘗試著有時候自己反思一下,當我們的正念起來的時候呀,你感覺到很法喜,這會兒覺得說這種感覺自己法喜充滿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清淨度也有了自信了,還覺得修行特別難能可貴,覺得這個這輩子解脫往生指日可待,都覺得這是可以達到的事兒。

這個時候正念就提起來了,為什麼?就因為你的念頭裡面肯定在念佛法僧的功德。就是一定是跟他們在等於說就是倶會一處一樣。那麼有時候你的心力又下來了,這個時候就是正念沒有了,馬上回到凡夫界。那麼左顧右盼一想起來都是失望、絕望、懈怠、散亂等等這些,這就是你的念頭又沒了,不念出世法。

所以所謂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讓我們念這些功德,把你的正念始終恆守在這個狀態。還有你看下面的三個叫做念施、念戒、念天,佈施嘛,隨時隨地的要有這種舍心,這個修行你只要會一招兒,能夠始終能夠憶念得起來。你比如說佈施來講,從物質來講,你對哪個物質產生了貪心了,有時候讓你噌的一下把這全給別人,你也給不了,那麼你就想著,比如說你剛買套房子,剛買了一個新車。

那你就想著說這個房子你這麼想,你舍不得給可以,你先對著它這麼想,說這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肯定最後我也帶不走,這個時候你的正念就在了,其實就是在發生舍的心念。買了車子你也知道,刮一下、蹭一下心疼的時候你就想想,這個車子跟我的因緣肯定是有期有限,今天是買了新的了,將來要破不溜丟,還得報廢,那麼你就從念頭上先把它舍了,不是讓你真的給。

你先把它從念上這樣對治著舍,包括我們貪著的人,你說也不是說舍了舍了,那把婚姻也舍了,兒女也舍了,即刻就離婚、即刻就出家,都能這樣嗎?但是你內心在修出世法你得解脫的時候,就要念這些舍。你就對著它念,當一個在乎的人,你全身心地撲上去的時候呢,你這個時候如果學了佛了,你得反觀一下,正在全身心依附上去了,你就想想,這也得分開。

最後包括甚至說實在的,在我們常規的修行中說,我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解脫等等這些,這些想法始終貫穿的時候,它在我們懈怠精進的時候有一種引發作用,這是善法欲,但是你一定要記著《心經》裡面叫最後是什麼?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一直是直到什麼?無智亦無得,就是連佛都不能得。

成佛也是一個最後要舍的狀態,從始至終舍的究竟徹底了,成就了。所以我有時候我還問問同修,我們那些師兄弟們,有時候問我師兄,我說師兄我這個,你覺得我是不是快開悟了,我覺得我最近我覺得感覺不錯。他說海師父呀,說你這個肯定麻煩了,說你這個開悟的時候,我說這樣有沒有可能?他說這估計沒可能,什麼時候你覺得開不開悟都不重要了,有可能。

你說要了生死,了生死,這是給我一段開示啊,要了生死了生死,他說你老抱著這個,那估計還成了障礙了。說你該幹嘛幹嘛,就把自己舍出去,然後我聽了又當時又明白了,就舍出去。可是當時說的時候明白了,過段時間又收縮回來了,這就是我們的念頭。所以為什麼呢,就是要時時刻刻地念,念這個舍,念這個舍,大家聽過沒有,舍跟什麼一樣?就跟上樓一樣。

你上樓一樣,你現在上的這個樓的這個台階,你不舍下去,不離開它,你上面的一個台階你上不去呀,就是這個道理。把樓下的台階舍了,樓上的才能登到最高。要不然你就在原地踏步,這就是念舍,常要念舍。再一個念戒,剛才我們就說了,第一個就是慈心不殺,常要念戒律。

戒律這兩種就是說,身為佛弟子不能幹的絕不幹,不能越雷池,不要現在說什麼空法呀、自在法呀、不執著法,不能幹的就是不能幹,應當幹的必須要幹。特別是受了菩薩戒的。這就叫念戒,始終有這個軌則。大家想想一個佛弟子如果我們修法的話,修的是無為法,解脫法,解脫法是無形無相的,那麼佛法的形相靠什麼來表達呢?除了法,法裡面最有形相的就是什麼?戒律呀。

我給你們打個比方,這是我每次出去必然要遭的,要碰到的遭遇,除非在素食館。那有時候不是遍地都是素食館,那有時候出去講法呀,或者有時候到了哪裡,這個出差的時候呢,你總得吃個飯吧,那麼吃飯的時候點幾個菜,坐在這吃上了,餐廳裡面進進出出有人呀。

一定會有人,而且是每一撥人,幾乎都是,一進來看見這坐一和尚,馬上就湊近來,用眼睛,他是用眼睛瞟。那麼有的那種人,性格比較不管不顧點的就趴上來看,看什麼?就看你吃不吃肉,他不是看你,就看你的盤子裡面是什麼。大家想想這是為什麼?當然我們也有時候就覺得這對出家師父不恭敬,或者是什麼,但是這裡面有一個根本的要素就是他覺得你不能吃肉,他看你有沒有在吃肉。

所以大家想想因為世間人都認為不吃肉是一種戒律,確實素食、獨身、僧服嘛,所以他就用這個來勘驗標準說你是不這樣的,他就必須看一下,如果你是這樣的,他說你是個和尚。這就是戒要表佛法的相就是這個意思,他就用戒,來認識你修行的相。

所以要常要念戒,守護清淨戒定慧,戒定慧,是得定慧的根本。再一個就是念天,這裡的念天呢,不是狹隘的說我們說六道輪迴的天,一般在佛法裡面,曾經的翻譯有一個年代裡面,把第一義,就是真如實相翻譯作天,而且有時候這個念的天的這個天人的意義呢,他是就是說這個最中道的正理。念天的話有時候也就是說念的十地的菩薩,從初地到十地的這些菩薩們,才真正稱之為天人,一生補處,不是咱們六道裡面的天人,是十法界裡邊的天人,最靠近解脫嘛,最靠近成佛。

所以就常念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他們已經快修完了,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就剩一百劫,就要成佛了。所以大家想想常要念人家的因圓了,果也滿了,因地種的圓了嘛,所以果收穫的就滿了嘛。我們現在還是凡夫,還在這虛生浪死,還有煩惱,還有這個罪障,所以這樣思維的話,更加奮發了,就是向十地菩薩這些第一義諦證實相,證法性的菩薩們看齊。說實在的,人家現在肯定有登地的菩薩曾經跟咱們是同修呀,你信不信?也許這會兒又回過頭來,又在這坐著,所以就要常念這六念。

這裡講到的說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要記得附帶這上面,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大家看到了嗎?一日乃至七日,也就是說,從前面的這個圓發三心後,又有一類的大乘根性的這種修行人,他能夠以戒為根本,以法為根本。

你看第一個是持戒呀,第二個是讀誦,就是以法根本,第三個六念是以行為根本,這裡邊有配套設備,秩序的,不要以為說就隨口這麼一說,戒、行、法,這是這三個裡面迴向發願往生,那麼具足了這樣哪怕從一天到七天的功德,都是往生資糧,那我們現在想想說,有這麼好嗎?

有這麼好。實際上這裡的戒,就是至誠心。你憑什麼守戒呀?為什麼,我們守戒的力量從哪裡來的?深信不疑。這裡的這個修學大乘經典就是深心,深深的了解領悟這個慧,佛法的智慧。那麼這個修行六念,這就是迴向發願,為什麼要六念呢?念念的往極樂世界往淨土。所以你看這個都是配套的,就這麼一下子,一日,至少一日,七日,多至七日,只要你具足了這樣的大乘行大乘解,哪怕一念都是佛種,大家可能覺得說就是這也太便宜了,六念就這麼修一下,一天到七天?就這麼便宜。

但是大家不要以為說真的便宜,你要知道,在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裡面,你能夠具足眾戒,就是能夠持戒清淨,能夠讀誦深解大乘,這在我們輪迴的眾生中,這是極其稀有難得的清淨智慧。

多少人裡邊,掐指一算,百分比裡面有這麼一個人,那麼修這個六念也是我們在通常的染念中,剛才說極難提起來的正念,所以你想想,為什麼說,就一天七天有這樣的念頭,就能夠往生。就像一個烏雲密佈,烏雲密佈的天上不是黑壓壓地壓過來了,你們都見過這樣的天嗎?突然間有一個小亮口,這個小亮口就跟我們說,整體我們都是凡夫的分別愚癡,突然間有一念念頭,念了佛法僧了,那個小亮口只要把亮口,這個有一絲的光,馬上什麼呀?太陽光就直接打過來了,就非常的醒目,非常的晃耀,我們就可以窺到光明,只要我們循著這個光明就可以衝破這個烏壓壓的雲層,一念迴向,就等於說衝破這個雲層一樣,就利用就這麼一點兒,雖然看上去就這麼一點兒地方,但是我們就可以循著它可以得度,可以解脫了,為什麼?因為它的光透過來了,這就是一念發心的功德,這是這樣就即得往生,這是指的往生前的功德。

下面我們就要看到什麼呢,有因必然有果,有心必然有境,有願必然有成。從下面這裡開始就正講什麼呀?臨命終時了,臨命終時怎麼個情形呢?我們來看,即得往生以後是: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授手迎接就是把手伸過來,所以大家來看,這裡的這一段就是形容的我們往生的時候。往生的時候上品上生是最可以說我們去的時候就跟受歡迎的程度一樣,是最隆重的,大家來看,第一個這都跟我們在此土的修行功德有關,你看第一個:生彼國時,那就說明這個時候已經往生已經成了定性了,即刻就要往生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佛國無疑了。

這是決定的了,那麼怎麼樣呀?第二句就是精進勇猛故,你看精進勇猛故才能感得什麼呢,感得這個阿彌陀佛,後面的說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量化佛,大家想想為什麼這裡有無量化佛,無數化佛嘛,就是因為精進勇猛故的一個狀態什麼,我們常說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就是念念都是念彌陀嘛,我們的所有的這個念頭心地上念念都是念彌陀,感得阿彌陀佛和西方他的兩個弟子,乃至無數的化佛。

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的念力足啊,精進就是我們的念頭足,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跟他相應,所以由念而招感,就是這個往生時候就是這個來迎的境界,無數的化佛,可以說就是我們一念相應,念念都是佛國化現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還有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等等這些包括無量諸天,為什麼這裡還講到的說是執這個,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

大家想想為什麼這裡講到的是金剛台?就是因為精進的意思。如果我們念佛念的精進了,念的這個心就像金剛一樣一個妄想都插不進去,一念佛,念念佛的時候,這就是感應,因果相符呀。金剛台就是我們的金剛道業堅固,所以手執的是金剛台,你看這裡差別相就出來了,還有無量諸天,這裡怪的很,你看無量諸天,還跟這個七寶宮殿,就是說,人來了,這些樓閣宮殿七寶的宮閣也來了,大家想想他怎麼說不在極樂世界,都能夠跟著人來呢,你想我們現在這會兒出去,去到王府井大街上,這福慧慈緣這大廳能跟著走嗎?

這裡就是有這個殊勝之處,大家為什麼我們常說到,念佛念得根身和器界,根身就是我們的正報,器界就是外在的呈現出來的依報,根身器界,密隨心轉,為什麼?就是說不要說極樂世界了,在諸天,比如說色界諸天,人家那沒有什麼呀?沒有求不得苦和這個無常之苦。

求不得就是說沒有想有,無常就是說有了以後它會壞,沒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這個天的福報裡面,比如說天人要生出來,化生的時候,生天的時候,他所帶的這個福報就是他住的宮殿呀等等這些隨他的正報出現,化現出來了,如影隨形的。那麼什麼時候這個天的這個正報生出來了,依報也生出來了,什麼時候他的正報要壞的時候,依報才跟著壞。

大家還記住我們以前講到的有引業和滿業嗎,在人道裡面我們的滿業是不圓滿的,為什麼我們的人生會有起伏跌蕩呢,就是你的福報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的生命的這個期限還在,但是你的福報沒了,急轉直下,你比如說突然間這個生意做的賠了,股票跌了,要賣房子了,這房子就不歸你了。但是在天道裡邊呢,人家的福報從始至終,正報在的時候依報如影隨形,那麼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更是如此了,你看無量諸天都是你的侍者了,七寶宮殿來就是迎接給你住的。

一直到你成佛以後,還用這個宮殿去接別人,所以我們娑婆世界才有求不得苦,在天界都沒有,更何況極樂世界。從這個上面我們來理解,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看在這個染淨國土的轉化之際,首先是阿彌陀佛放大光明,這個時候照行者就是照行者身,就是與諸佛菩薩來授手迎接嘛,還勸進行者給他講法,這個由佛光明加被,菩薩說法,這樣的話不管從外境到內心,大幅度地讓這個往生的人做這個凡聖之間的超越,而且是頓超,就在往生的那一剎那,就把凡聖之間的整個的這個超越給你完成了,加功用行,快速到這種地步。那麼在成功往生了以後,行者就得見,你看我們再往下讀: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行者見了以後,經過這種鼓勵,勸進其心,就是給他加持,這種情況下他的疑根頓斷,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大家看到生歡喜以後,才能得自在。這裡為什麼講到說讚歎行者呢,是生起歡喜了以後,他馬上就放下了。這個神超淨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在這個,為什麼說在歡喜的時候容易放下,大家嘗試著是不是你在心情高興的時候,誰跟你要東西說拿走吧,這是一樣的道理。就是我們在這個法喜充滿的時候,跟這個佛法僧三寶,跟解脫法相應的時候,那世間的這個幻象才容易放下嘛,就哪怕說比較平常執著一點的,正這個執著的東西你也可以說算了拿走吧,反正遲早都是要舍的。你這會兒要是心情不好,嗔恨心正濃,煩惱正在熾盛的時候,誰跟你要個東西,你試試,本來能夠舍的也不給了。

別惹我,這就是說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在這種情況下成功地往生了,大家看到這裡: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大家想想自見其身啊,那我們這個時候,大家記住,不是說真的我這個色身走了啊,真正我們的身體舍了,要舍了那個時候自見其身,神超境遇。就是正報依報都轉了,改形換報了,這個時候就舍了我們的這個色身了,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大家想想,有時候我們說舍下自己的色身是,我們的色身光是指這塊肉嗎?我們在娑婆世界的身體有多大?有時候我們仔細想想,幾乎所有娑婆世界都是我們的身體,都把我們拽的就在這兒,把你綁定了走不了,其實我們真正的身體是整個娑婆世界的貪著,我們對它,不僅僅就是這塊色身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能乘著這個金剛台,就跟我們常說的印壞文成,自己見到乘著這個金剛台,不經歷中陰身了,這時候大家要曉得,不經歷中陰身,直接就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這是在往生的時候的一切情形,所以你看我們常知道祖師們作的這個偈子: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一剎那間離五濁,曲伸臂頃到蓮池。就等於說這個胳膊就這麼伸胳膊伸一下腿,早上起來伸個懶腰,這麼一剎那的工夫,到了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這是正在往生中,那麼下面我們再看往生之後有什麼福利有什麼待遇,大家來看: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大家想想,第一個為什麼能夠見佛色身,眾相具足,這跟剛才的慈心不殺,具諸眾戒是有根本的牽連的。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戒行具足圓滿,所以現在見佛色身,色相圓滿,因果絕不會亂。見諸菩薩,色相具足,亦復如是。然後你看在這裡講到的說: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在這就是因為由於我們相信大乘法,讀誦大乘法,深解這個法義,所以這裡才能悟無生法忍,直接就悟初地菩薩證的無生法忍。這是上品上生,一往生,現前就見佛,即刻就證無生法忍,大家要搞清楚,這是上品上生的功德就這麼大,所以為什麼說淨土是圓頓法門,所以你看我們這裡講到的說,第二個再往下看:經須臾間,這又是須臾那就更短了,一剎那的工夫,就這麼很短很短的須臾間嘛,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你看我們現在天天就鎖定了一個阿彌陀佛,還眼巴巴地等著看什麼時候能往生,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上品,須臾間就可以到十方三世去供養諸佛。

即刻一念頃中,就具足了這種功德。然後是次第領受成佛之記,就是每尊佛都給你(授記),你看:於諸佛前,次第受記,他都會給你授記,你什麼時候在哪兒作佛,什麼時候由因地的哪一個,在哪裡作佛,度多少人,國土怎麼樣,正法多少年,等等這些全部給你一一交代清楚,你就照著這個走,去當你的佛去。該示現哪就示現哪,該多少年成就就多少年成就。釋迦牟尼佛,該什麼時候出家,到城外轉了一圈就出家了,雪山裡面六年,該咋的咋的,突然間在菩提樹下成佛。度多少眾生,說了四十九年法,講了三百多會的經,這都是當時燃燈佛給他授記,所以你想想我們一旦上品上生往生,即刻就有資格授記。就入到《法華經》了,你在我們這夢都夢不見,更有甚者,給你授記是讓我們自成就,那麼成佛不是光自成就的,還要度眾生,眷屬成就。所以大家來看: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就是諸佛授記以後,一一去遍訪去參學,那麼所有的這些差別法門,他給你什麼呢,進行了一個總持匯總。就是每一尊佛,在授記的途中你就領略到他的法脈,就等於你接法了。那麼所有的佛的這些法你接到手裡以後,就得了這個陀羅尼門,什麼是陀羅尼還記得吧,叫做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嘛,無量義。門就是說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這叫做陀羅尼門,就入到這個無礙的自在的解脫門中了,大概大家聽了這個陀羅尼門依照著通常的修法,要九地的菩薩才有的功德,我給大家說,就是這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你們知道以前給大家講的智者大師不是在讀《法華經》的時候,見靈山一會沒有散嘛,一下子見到,這就是當時入了這個法華三昧了,修法華三昧就證的這個初旋陀羅尼,初旋陀羅尼就是說不是無量百千。

初旋就是得了一個一點點,第一個台階一樣,他得了這麼一個陀羅尼,就親自見到靈山,佛還在那講法,就這種境界就出來了,而且辯才無礙,講的這個《妙法蓮華經》九旬談妙,一個妙字講了三個月知道嗎,就得了這樣的辯才,你想想一個初旋陀羅尼就這樣的利益,何況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那就說明說,所有的宇宙萬法中,一切法可以設置無量法,就是他可以,你是什麼樣的根機不在話下,來吧,各種角度、各種層次、各種溝通、各種領會、各種操作無量無邊你怎麼修怎麼行,給你一一隨便給你,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怎麼都行。就是這種講法攝受眾生的,到了這種層次,這就叫陀羅尼門,那大家想想到了那會兒就是還用故意地乘願再來嗎,即刻就回到娑婆世界了。然後都到處去找看原來誰跟我是有順緣,結了親戚朋友了,誰跟我是逆緣,原來的仇人,分外眼紅,想方設法湊到跟前來度你來,所以這就是名上品上生者

大家要知道這裡最上行就是上品上生者分了兩個層面,一個是首先第一個就是圓發三心,那就說明這是什麼呢,是圓發三心是最上上行的,一定要具足這三種心,其次就是用這三種行來體現三心,具體發在我們的行門中。那麼這樣的話,那麼就一定能夠得到上品上生的果位,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即刻就見佛,即刻就證無生忍,即刻就得百千無量陀羅尼門。就是這樣的一種修行速度,這是上品上生。

好,我們再來看,這個就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可能我們這麼一說呢,你覺得這個這麼好,怎麼個好法呢,越往下你就知道說前面的有多好,盡管說全部都能往生,可是分這個品位差別,的確是太不一樣了,大家繼續往下看,在三十四頁: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我們來看這裡講到的上品中生的品位要求開始,第一句話就是: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你別一聽說,哎呀這個多好啊,不要讀經了累死了,我就這麼想過,不是這個意思。這裡的不必讀,受持讀誦是指的受法不定,也就是說:不是說沒必要的意思,是不一定要讀,也許讀、也許不讀,是這個意思。因為個人的因緣不同,有的行者他可以深入經藏,有的行者他沒辦法,他過去他沒這個緣法可以深入地去親近大乘三寶,佛法僧三寶,所以他力所不及,他不是不讀。你比如說你沒有機會出家,出了家你開始幹什麼呢,如果說剛讀了幾年佛學院,又混了個研究生就出來趕緊講法,再就沒有時間學習了,就像我這樣的,也沒有辦法再讀了,就只能一邊學一邊讀。那如果你在家諸位的話,那你哪有機會去閱藏啊,三藏十二部教典,你哪有時間拿出來去閱。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沒有辦法,這樣只能少讀的人,那麼少聞,所以生的一些解是從少聞而得解。你看這裡講到的:善解義趣。在這個《大乘起信論》裡面還講到有這麼兩種人,可能大家也知道,一類眾生就是說他一定要廣聞經典,讀了一部又一部,相互自己在那不斷地貫通,然後他在這個義理才能瞭然於心。

還有一類眾生大家可能也能夠發現,是什麼樣,他不太能夠聽經,就是聽的很少,但是你自己聽了很多,說一句話,他馬上就給你會上了,有這樣的能力。他聽的少他悟的深,這就叫做善解義趣,所以在《起信論》裡面說,一類眾生是廣聞經論而深解,這就是從文句和義理他同時能夠受持;還有一類人他太多了他嫌煩,就是讀多了以後他反而障了他的悟,這個悟門,所以他這樣的人的話,少聞就能夠得多解。就是雖然聽的少,他解的深,也有這樣的根性,所以這裡就等於說文不持,唯從義理上去持。

這也可以說是說受持方等經典不必讀誦,一種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善解義趣,大家想想這裡的善解義趣可不是從文憑上來論,不是你世間讀了一個文憑,到了研究生了、博士了、博士後了,論文寫了一大堆,學術成果,根本不在這些上面了。善解義趣就是善解佛說的無為別傳法,就是咱們禪宗說的什麼呢,明心見性,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什麼叫作於第一義,心不驚動,善解大乘的畢竟空義,聽到萬法皆空的時候,覺得這個說的是對的,能受得了。

聽到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時候能受得了,然後還用功不懈有所領悟,這就是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一般有時候你如果對於佛法完全沒有了解,一聽到說《金剛經》講的空法,《心經》的空,般若裡面講的空,一切都是假的,如幻如化,他受不了,馬上就心裡覺得難受,這可不是在這吹牛的。

這個第一義,有根本第一義,還是後得第一義,像如果就著我們這部經裡來講,什麼是於第一義心不驚動呢,就是你聽到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時候,求生淨土,心不驚動,能夠吃得消,受得了這個法,就等於說於第一義沒有驚動。就是從這來見分曉的,確實有這樣的。釋迦牟尼佛講法都有這樣的情形,當時在講到從《阿含經》講完了以後,邁入大乘的時候,小乘定性根性的人呢,聽到佛說畢竟空,就像刀子傷他的心一樣難受,為什麼呢,因為說生死即涅槃,就是涅槃也是空性的,也不可得。執著涅槃,執著生死,這只能得阿羅漢果,所以當時的阿羅漢就聽了受不了了嘛,覺得說原來涅槃也是空的,他受不了了。

對於畢竟空義吃不消,聽了以後就像刀子割他的心一樣。在《華嚴經》、《法華經》上都有這樣的情形。講《華嚴經》的時候呢,阿羅漢聽起來如聾若啞聽不懂,講《法華經》的時候,裡邊有五千比丘退席。

你想想佛法有多難聞啊,第一義諦,當時講《法華經》的時候,佛在講法,有五千個人就聽不懂,覺得佛講的這個與平常有違,就不聽了,佛就默然過,說讓他們走,為什麼呢?因為聽了以後,會更生疑謗,越謗越離得遠,就讓他們走了。所以大家想想這個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有多難。那麼下面這是從第一義上來講,從事相上來講,還要用什麼?深信因果,不謗大乘,這是又一個層面了,就是深信就是深信深解,有信有解,從因推到果,從果反觀因。

能夠隨順著世間和出世間的苦樂因果,不會生疑謗,不會誹謗因果說這是假的。不會說有因必然有果他不相信。所以從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深信因果,不會誹謗大乘。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問大家,你們也悟一悟,到底比如說我們說因果,前輩子造的因,感到這輩子感的果。前半生造的因,後半生感的果,或者今天造的因,明天感的果。

就在這個因果,因到果的這個不斷的從因感果的這個轉化中,所有的因果法是真實的嗎,是真實的嗎?如果真是真實的,因就是因怎麼轉成果,因果法就是講的緣起性空,就這個緣起的層面叫做因果,就性空的層面就叫第一義諦,所以如果說真正把因果給信透了,我們現在幾乎是沒信透因果,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呢,說是信因果,行的時候還不依因果而行,所以就沒有這個因果的法味生起,你真正地死咬定了誰的都不聽,連自己的都不聽,就聽因果的。

那麼將來如果你隨順著因果這麼行,將來就馬上能夠徹悟第一義諦,所以以前的這個徹悟禪師就講過,深信因果者必然要大明於心性。就是一定會大大地明白這個心性這個道理,這就是第一義諦。

大明心性者,就是證到空性,見到第一義諦的人,必不棄於因果,一定不會說因果是不實在的,一定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這裡講到的深信因果就是心不驚動。大家不信試試,如果你真正地深信了因果了,果來的時候你還會驚,還會動嗎?為什麼?因為它是因果很自然啊。種因的時候,你還會說我該怎麼辦,無從選擇,你種善因種解脫因麼,就不驚動了。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看上去分兩個層面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然後深信因果,其實因果就是第一義諦,甚深法義,大家悟一悟。那麼如果說真正能夠深信因果,自然而然就不會謗大乘了,這是就這一品主要是以這個明白悟到這個道理,這是從修證有功夫的人而言,如果以這種能夠迴向,那麼會怎麼樣呀,就會求生極樂世界,可以往生了,你看他憑的功德,這裡就是不必這個受持方等經典。

也就是說沒有前面的說這個: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只是善解義趣,那麼這裡講到的為什麼你看這裡講到的讀誦和解義,前面應當我們一般的話叫讀經,叫做比如說這是一般人的修法,誰都會讀嘛。但是這個善解義趣的話,好像是一個很高的水準,一般人達不到呢。為什麼反而是上品裡邊需要的是讀誦大乘,而中品裡邊才需要的是善解義趣,好像難道這個善解義趣還低於讀誦大乘嗎?大家想想為什麼?這就是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讀經的方法,有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理解去讀。這叫做善解義趣,因為你隨文起分別,起作意,了解,這就比什麼呢,依著這個字,一個字一個字只管讀誦要次了一等。

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一般都以為說善解義趣這多有智慧呀,所有的經他都懂,他雖然懂都不如他不去分別地只管誦,因為佛法是無為法,非關文字義。究竟的第一義諦是從這顯現的,所以你看讀誦在前,這個善解在後,讀誦在上品,善解在中品。所以我們以後知道讀經,真正的珍貴之處,就像印光法師那樣開示的。

那麼這樣的話,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能夠感得怎麼樣,我們再往下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變化這裡就開始: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那麼這裡我們首先看第一個叫做行此行者,什麼叫行此行者?也就是說,如前面所說的這樣修行佛法修到這兒的人。如前所說這樣修行的人,這兩種情況。

一個是如前所說這樣修行的,一個是行這樣的法,已經行到這種地步的人,那麼可以打保證,臨命終時的情形,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但是有一點開始變了,持紫金台,為什麼是紫金台呢,三聖中會有一位手執紫金台,稍略於上品上生。就是金剛台,比如說這個金剛寶,它是生於在也是出在這個金裡邊,但是它是百煉都不消的,在這個《尼乾經》裡面說只有帝釋天能夠滅阿修羅,就是玉皇大帝,帝釋天,帝釋天跟阿修羅打仗的時候憑什麼滅阿修羅呢,就憑的是金剛寶。

他的武器就是這個天上所最注重的寶就是金剛寶,所以這手執金剛台,這是最上的。那麼到了我們紫金的話,一般在咱們人世間的話,紫金是金中最尊貴的了,但是紫金是人間最尊,為什麼這裡講到紫金,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在這裡解第一義諦。

由於他解第一義諦,也就是在因果法上,在我們的有為法中,他能夠透得過第一義諦,所以在人間最尊的,用紫金台來接引,人中最尊的。雖然比金剛稍微略一點,但是其它的金根本沒辦法跟紫金比,這是接引的金台不一樣。第二個是什麼呢,你看這裡就講到了說,由他解第一義諦的這個功德,所以這裡稱之為法子,至行者前讚歎說法子,從法而化生,所以稱之為法子,由於汝行大乘,解第一義諦,是故我來迎接汝。

就是害怕他平常只一味地向上會第一義諦,這個時候怕行者懷疑驚恐,所以說我來迎接你前往極樂世界,而且這裡是什麼呀,從上面的無數化佛,已經成了多少了?與千化佛,大家看到這一句了嗎?與千化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行者自見坐在紫金台裡面合掌恭敬,然後讚歎嚮往這個諸佛。

一念間就往生到七寶池中,雖然前面上品沒有再說生在七寶,生到前邊花開就見佛,但是中品要到七寶池裡邊,要在七寶池裡邊生。所以這裡才說: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那麼這是生的正在往生過程中的情形,那麼咱們再往下看,往生了以後,就是表明說生到彼國以後,花開的時節就不同了,由於你的行門強,則能夠去了就見佛;那麼行門弱,大家看: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就是你在那住了一晚上,要經一晚上,這個花才能開呢,這就是上品和中品的差別,那麼這裡就是從這個行門上來定的,因為在上品裡邊是有信、有解、有行,但是中品裡邊有信、有解,行稍微略弱了一點。對由於修行稍微弱了一點,大家聽到了嗎,所以這裡到等一晚上才能夠開。

當然,我們這裡也跟大家說一下,這個極樂世界的一晝夜跟咱們這的時間怎麼換算呢,是娑婆世界的一劫,大家知道嗎?是娑婆世界的一劫,那麼等於說一晚上,一宿就是咱們娑婆世界的半劫,我們知道一劫那得有多長,那這樣的話,我們就覺得說這經一晚上開的話,在咱們這有一半劫的,一小半劫的時間了,那還不如在娑婆世界修行算了。

去了你說這個熬不到那花開的時候,那要經過半劫啊,世界成住壞空這麼一輪迴,要經過一半兒時間才能夠開,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這裡講的經宿則開,就是等於說什麼意思呢?別搞錯了,在極樂世界的一晚上雖然是咱們娑婆世界的半小劫,可是娑婆世界的這半小劫在極樂世界就等於說一晚上一樣。那就等於說,還跟咱們在極樂世界的一晚上,還跟咱們娑婆世界用人的心量體驗我們過了一晚上,就這麼快,過一晚上馬上就開了。

開了以後怎麼樣,你看這裡是行者身作紫磨金色。大家想想花開以後行者都從這個身體,馬上我們就改形易報了,不是現在這個肉身,這塊臭肉這個樣子了。都是童男子相紫磨金色,從這個蓮花下來以後足下亦有七寶蓮華,自然而然托著我們的足,然後這個時候佛與菩薩俱放光明,照著我們。目即開明,大家想想為什麼這裡說目即開明呢,就是你從蓮花裡面生出來後,一定要有佛菩薩的光來照的話,這裡指的目可不是我們的眼睛,不是用眼睛看一下極樂世界這麼美妙,山水極好,出去玩一圈吧。而是當下心目就開了,不是眼目。也就是不是用根,是我們的本性顯現出來了,等於說什麼?具足神通了。

就跟那個阿那律一樣,雖然他的眼根瞎了,可他的天眼開了,雖然不是用耳朵聽聲音,用心目來聞聲音了,一切的都是這個空性所顯現的殊勝情形,所以這裡是心目不是眼目。那麼因為這個行者他在往生前,他比較注重修這個第一義諦的般若空慧,所以這裡你看: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而且這裡: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這是前面的一句話,給大家補充一下,為什麼這裡呢,聽到大家說法都是說的第一義諦法,這就是因為他在這個世界的修行的時候呢,喜歡大家也可能聽過有一些同修們他喜歡講空,或者往心性上會,講到說這個不執著呀,無分別的這些,他喜歡往這會,往第一義諦上講,那麼隨順著這個他從蓮花裡面出來以後,還是隨順著他講這些法講的多。

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他從金台上下來,給佛禮拜,讚歎世尊,七天以後就能夠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大家想想這就是開始不退轉是什麼啊,不是說還會退到輪迴裡邊,這裡的不退轉就是不退小乘,不退修行的心念,不退正念,不退戒行,都不會退,不是說退到三惡道,已經不存在三惡道了。這樣的一個境界,而且這個時候: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同樣,還是去親近一尊一尊的佛,在諸佛的加持中,在這個清淨海眾的修行裡你看:修諸三昧,經一小劫,這裡開始,這一小劫就是咱們娑婆世界一小劫的時間了,那麼經一小劫能夠得無生忍,這也夠便宜了。大家要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能夠得到,就是哪怕初地的這種無生法忍,要到多長時間呢,要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呀。

那我們想想這裡一小劫,對,這是只是一小劫的時間,一小劫就是說八萬四千歲到十歲,十歲到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不是剛才說的,不是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叫一大劫,一小劫就是這個一大劫的八十分之一。八萬四千歲到十歲,十歲到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這樣的一個劫數。那麼這裡講到的經一小劫能夠證到無生法忍,而且現前受記,也是諸佛給他授記的,依著自己的這種神足通,去親近供養諸佛,不論學什麼法門他都能夠會到第一義諦,這是他原來的強項,所以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也隨順這個他,讓他往這個上面往上修,能夠速速得不退轉,得無生忍。啊這是上品中生者,講到上品下生者我們來看。

首先,這裡講到:亦信因果,不謗大乘。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裡就是: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大家想想這裡開始亦信因果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你所信的因果,不知道你信還是不信,不定,而且一會兒是深信,一會兒有可能是淺信,這叫作亦信因果。就是要麼你同前面一樣,也是深信,要麼你雖然信,但是你不深。

剛才給大家講了不深就是說善心容易一次又一次的退,惡念容易一次又一次的生起,我們每個同修也是這樣,你說我不信因果吧,我覺得信,可是問題是你說我信因果的話,可是在這個剛才講到說行的時候,他跟不上去。那就說明你的信不是深信,是淺信了。不能夠完全由內而外的跟因果同步,這就叫做亦信亦不信,亦深信亦淺信。就是這一類所有這樣的人,這一類的人只要是什麼呢,只要他不誹謗大乘,對大乘佛法有信心,就可以了。

因為經典裡面講,如果我們對大乘法沒有信心的話,那就是一千尊佛天天圍繞著你都沒有用,沒辦法度。所以大家看看上品下生的條件已經到了什麼地步了,只有要心,你看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就是這三種心是要的,前面的圓發三心,但是已經只有說,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了。

也就是說只要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沒有解,也沒有行了,你看也沒有前面講到的說善解義趣,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了,也沒有講到過說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對吧,這裡唯一的要一個主打的業是什麼呢,就是要但發無上道心啊,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好像說這點功德看起來沒什麼,我們都能夠做到,可這一條是決定性的因素,什麼叫做但發無上道心呢?就是自利利他,帶著這一念我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成佛,快速圓滿菩提道業,而且將來的目標還是為了普度眾生,這就叫無上道心。

但,就是只要你有這一條就足矣了,大家不要聽了覺得反正就這麼個道理,你要對治呀,對座,要這個對號入座,看看你到底現在到什麼水平了,最好不要落到我們下下一講要講這些下品去了。臨終的時候造了一輩子的業,臨終的時候才反悔。我們現在就看,我們在盡量能夠生上品,哪怕說中品,我們抱定的是什麼呢?我自己有時候也說,哪怕下品下生也不嫌,只要能去就行。

這是最低的底線,但是一定要在這個底線上頭盡量還能夠好,品位增加。為什麼以前的老和尚圓寂了,我們有時候會打齋啊,供眾,說希望他老人家往生肯定往生了,一輩子的修行,那麼希望什麼呀?蓮品增上,就是給他再增加這個蓮品的功德。所以這裡講到的就是只要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而願生西方淨土中。

這就叫無上道心,可以這麼理解,以此功德,就是只要你有這樣的純正發心、發願,就能夠往生,大家看簡單不簡單?那麼由於這個發的無上道心跟前兩品是一樣的,但是解和行不能跟前兩品一樣,又有一點點羸劣了,所以臨終迎接和去的這個快慢同樣又有了差別。大家來看:行者命欲終時,這是行者命就是將要命終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這裡持的是什麼呀?金蓮花,化作五百化佛,化佛也只有五百位,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這裡也有差別了,由於自己行者自己所感的果報,那麼在臨命終的時候,只有西方三聖和五百化佛來一時授手迎接他,當然還讚歎他說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就是他的這個無上道心的執持,這種加被讓他始終在生死之際,他的念頭是清淨的。

就是死的時候我就覺得說,諸佛來迎,因為我的無上道心不就是為了往生嘛,這個時候,佛菩薩來迎的時候,他沒有恐懼,沒有這個心亂紛飛的這種狀況,沒有。安然地就走了,正好正合我意走了,所以這裡才讚到說汝今清淨,就是在那個生死之際他不亂,發的無上道心,我今來迎汝。

所以你看,就由這一念的發心功德,迴向都能感來說:我來迎汝。這是阿彌陀佛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佛說的話,他們都不會騙人,來迎接嘛。那麼這裡往生以後的待遇是怎樣的呢,大家來看: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也就是自己就看見自己在這個身體坐在這個金蓮華里邊,然後隆隆而合上了,隨在世尊之後,就往生到七寶蓮池中了,那麼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就比這個中品要晚了一點了。

中品只有一夜,他這裡是一日一夜,那麼蓮華乃開,蓮華乃開以後呢,還有障礙了,你看這裡就是解和行的欠缺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說趁著這會兒往生之前,我們的功不唐捐呀。雖然我們有往生的心,急切,這種深心,至誠和迴向心都有了,但是你的解和行要跟得上,這就是聞法的功德而來。你沒有聞法,你解跟不上,如果你沒有法的加持,你的行精進不起來,由於解行有虧,那麼這個時候就不但說一日一夜花開了,花開了還不行,你的功德還不夠,七日之中乃得見佛,七天以後才能夠見佛的相好,但是這樣還有障礙,什麼?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瞭,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

就是雖然你見到佛的眾相好了,但是你自己的心,還不是那麼明瞭,這就是行不具足,福德不夠。福德不夠這樣的時候就是得快速補充,就是見佛了。見了以後,沒明瞭,這三七二十一天以後,快速補充,直到你了了見到了,這說明說福德才到極樂世界給你補齊了,你在娑婆世界的話沒有積攢夠,那麼這裡因為你這是由於我們的行不具足,大家記住,才有這樣的一個障礙,那麼後面還有說: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

為什麼這裡還眾音聲皆給你演妙法呢,就是說你的解還不具足,在娑婆世界的時候,解沒有具足,所以這個要演妙法,助成我們開解。還是把三心發圓了,行也夠了,解也夠了,解、行、心都夠了,其實就是信願行圓滿具足了以後,成了一個什麼呀?才有了遊歷十方供養諸佛的功德。就是說在此之前不能夠跟上品中生一樣,一下子就達到了人家那種水平,要佛菩薩來給你加被。

三七日內才能把它積攢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大家記住這個時間又長了,供養諸佛的時候每一尊佛前都是去聞這個甚深的法藏,為了開圓解,因為你演妙法以後,開了自己的見解以後,還要開圓解。在這種情況下,經三小劫的時間,才能夠得百法明門的功德,百法明門的時候就住在歡喜地。這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那麼我們這裡著重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叫做百法明門,這是今天的最後一個要點。經三小劫以後呢,他能夠證到歡喜地,歡喜地是菩薩修行的十地之中的第一地,叫做初住歡喜地,就是這時候為什麼說歡喜呢,就是因為這個初登聖果,開始破無明證法性,也就是修中道法現前了,在此之前都是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那麼之後中道法現前了,開始破無明證法性的時候,初登聖果,所以心生大歡喜,這個不是我們現在這點兒凡夫的歡喜。

心生大歡喜叫做歡喜地,那麼這個歡喜地經三小劫可以得這個百法明門的功德,什麼叫做百法明門?什麼是法?就是一切的現象、事物或者一切的思想,這都屬於法的範疇,一切的百法是對整個宇宙萬法的就是一個概括總結,各種類別。大家不知道讀過唯識宗裡面有一個叫做《百法明門論》,有這麼一個法本,他就把我們的比如說色法、心法,這個不相應法,乃至無為法、有為法,整個我們現在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到的,他給分了一百位,就是一百個法給羅列出來。

就是包括精神上的,物質上的所有的他給羅列出來了,那麼去讓我們依照世間的世界和我們的色身去分析這一百個法門。如果你每一個法都能夠明白,都能夠會得過去,那麼說明每一法對你來講都是一個法門。我不知道我這麼講大家能不能聽明白?什麼意思?就比如說我們今天來講法,這是一個法吧,大家來聽法這是一個現象,這是一個法。

那麼如果你從這個,我就光咬著聽法聽法聽法,聽了久而久之,你都得法喜得法樂,得這個覺受,甚至你都聽法聽得入了三昧得解脫,這就是你從聽法這一法,從這個單方面入的什麼呀,這個真實境界,就是入的這個明心見性,大開圓解。那麼除了聽法以後,我們待會兒還會吃飯,這聽完法了以後如果有供齋,大家又能夠吃這個素齋,吃飯跟聽法從根本上來講是一樣的,它也是一個法,那麼你拿筷子不斷地吃,不斷地吃,你這時候觀想說,誰在吃飯,六根門頭誰在嘗味道,這個味道從哪生起的,這個飯的冷熱這個感覺從哪來的,不斷不斷反觀,你就從這一門也可以明心見性。待會兒我們出去回家,吃完飯了回家走路,走著走著你就說為什麼王府井這個大街會有東西南北,那麼我在往南走的時候,到底是我往南走呢,還是這個路往北移呢。

你就不斷地反觀這個心性,這個念頭怎麼生起,怎麼會有東西南北?我在走的時候,怎麼是會動,會往前走,到底是我在進,還是世界在退?反觀反觀一門深入的,也會怎麼樣?明心見性。所以這裡就是把這所有的世間萬法分了一百個門類,每一法都可以讓你什麼呀,入到這個根本法中,這就叫做百法明門,聽懂了嗎?就是每一法都是你入佛法的方便,如果有在居士林聽《楞嚴經》的就知道了,現在正在講這個二十五圓通嘛,就是他每一個聖人修行過來,他說他是通過鼻子聞味道修成功的,他是通過耳朵聽聲音修成功的,他是通過眼睛看物體修成功的,但是所有不管怎麼修成功的,都是百法之中的一法。當然在《楞嚴經》裡邊又是分了十八界,就是這個義理,這個百法明門在《華嚴經》裡邊講到,初地的菩薩,得到初地菩薩證到初地菩薩這個果位的時候,一剎那間能夠得百法明門。

那麼一旦得了百法明門你有什麼樣的能量,我給大家說說能量可能你們更感興趣吧,你光乾巴巴地講這個道理,你也沒嘗到那個味道,不知道什麼感覺。光證到初地,記住,初地是十地的初步第一地而已,剛才我們說的無量百千萬億陀羅尼門,那是九地了,那麼初地一剎那證到初地的時候,能得一百種三昧,就是一百種禪定。能夠見百諸佛,能夠見一百個諸佛國土,神通,他的神通妙用能夠超過一百個佛國,就是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他的神通呀,他的這個威勢力量,就像大勢至菩薩走到哪裡地都動,他可以動一百個佛的世界,就有這樣的神通。

他的光明可以照一百個佛的就是所化的國土,他的成就,就是他的講法的這個功德,弘揚佛法的功德能讓一百個眾生可以知道他們一百劫中的前因後果。都是這個法門,這句能聽懂嗎,就是他的弘化的能量,能讓一百個眾生知道他自己一百劫中的前因後果,得宿命。

而且能入百法明門,能現一百個身,每一身都有一百個菩薩眷屬圍繞,這就百法明門,都以百來作為概論,形容初地菩薩的神通妙用的功德。所以我們縱然是上品下生,到那兒這個七天,這個七日以後花開見佛,二十一天以後了了而見,遊歷十方,供養諸佛,三小劫以後百法明門證歡喜地,但是那個時候的修行境界已經跟現在凡夫都是提鞋都沒資格。

大家想想這就是往生的圓頓法門。所以我們從十三觀劣應觀以後,這個上品上中下生,從圓發三心到上中下品,統共這就是第十四觀,觀曾經有人就是依照著這三種心和這三品成功往生,人家得了上品上生了,觀現在極樂世界很多清淨海眾裡面的一員就是這麼成功往生的,而且往生到那以後,他就是分了上中下三檔,是這麼最後全部成就的。

這就叫他生觀,而且他們現在都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海眾中的一員,阿彌陀佛的徒眾,這就叫觀徒眾。再一個就是說觀這個所有這些往生成功的,都是造了這些因地,作了這樣的一種功德才往生的,這就叫做觀因,前面是觀果觀正報,觀這個這裡是觀徒眾,前面是觀自生,這裡是觀他生。

所以等等這一切,講的總而言之,上品三生是娑婆世界的大心凡夫,也就是大乘人的凡夫依法而修,隨起發心,解行的差別才看到有這樣三種這個品位的,這就叫統而言之叫第十四觀,那麼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匯總,就是在這上品生裡邊,有同有異有不同,就是有不同,還有同和不同裡邊,同時佔的和各自分開的都有一些差別,我們進行一個總結。

你比如說這裡邊不管是圓發三心也罷,圓發三心裡邊不是有迴向發願心嘛,對吧,那麼再說圓發三心裡邊也都每一句都有一個迴向發願生彼國,極樂世界。包括中生裡邊你看上品上生有迴向發願,中生裡邊說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下生裡邊說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必然每一品裡邊決定離不開,所以說願生之心也就是願往生心是往生的門票,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關口,這是唯一的門票可以說。

你看每一品裡邊都有,那麼所裡邊不同的是什麼呢,由於品位的不一樣,有的是心,發心有解有行這是上品的,那麼有的是只有發心,只有解沒有行;有的是只有心,沒有解沒有行。那麼這裡就有差別了。你看在這個臨終接引的上面,上品的就是諸佛菩薩和無量,那麼中品的就只有一千化佛,下品的有五百化佛。你可得記住啊,到時候來接的時候,你點一下,你就知道你是什麼品了。

你不要這會兒來聽的時候這個懵懵的,所坐的蓮華也異,你到時候你看一下,是金剛台還是紫金台還是金蓮華,你的品位就一目瞭然了。你就可以給家人告訴了託夢了,說我是什麼什麼生了。那麼見佛聞法,這也不一樣,上生是到了即見即聞,中生是得一晚上,下生是七天到三七日,這也是有不同的。

第四個是花開不一樣,上生的是去了以後花就馬上就開,中品是要經一晚上,下生要一日一夜,中生一晚上,下生一日一夜。最後證到的這個果位也不一樣,這個上生是到了那兒即證無生法忍,中生是要經一小劫才能證,下生要經三小劫才能證。為什麼給大家說這樣的,就是要如果你現在已經到了下生了,你趕緊往中生走,如果你到了中生了,你要往上生努力,你不要半調子還真地說,我能有個邊地疑城就不錯了。極樂世界還有邊地疑城呢,所以這是我們一個匯總,大家一匯總一目瞭然就知道了,那麼這裡邊有同有異。

你看整個來講,發的是菩提心,圓發菩提心是大乘心;解的是第一義諦,是大乘解;修行的諸行,是大乘行;深信因果是大乘的信,深信因果是大乘的信;那麼迴向往生,是大乘的願。總而言之,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大乘圓頓之法。那麼這裡在上品上生中這五種大乘心、大乘解、大乘行、大乘信、大乘願都有。

但是在這個中生裡邊就沒有大乘行了,缺了行嘛,只有這個解,善解義趣沒有行,沒有讀誦。那麼在下生裡邊就缺了解,缺了行,沒有解沒行。這是有同有異,前面是講的它的同,後面要講它的異,這裡有同有異,從三個角度給大家做一個羅列,我們回去好好地領悟學習一下,這就是教理。這是極樂世界的教理,咱們通常說娑婆世界的教理怎樣怎樣,這是只以極樂世界的教理來判別,所以這是總而言之,咱們今天貫講的就是名第十四觀,上輩生者,也就是上輩生想,這是三個等級裡邊最高等級。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得生上品。好,今天就到這裡,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