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戊二、述義(三)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一頁,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第三段。

(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佛陀出世以後,看到我們顛倒眾生心中有盲點,沒辦法去改造自己,所以佛陀講出了三種道法:

對於眾生根機比較低的,先講安樂道。一個人要快樂,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夠深刻地理解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生命就走上了安樂道,因為你已經具足正確的思考。

慢慢地我們從業果的思想提升到涅槃的思想,再以無常無我這兩個光明來觀照世間。人生的確有一些美妙的快樂,比方說身體健康、身相莊嚴、財富廣大,這的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再用無常無我的光明,深刻地去觀這種快樂果報時,我們會發覺,這種快樂是有毒藥的,因為你要付出代價。

從今生來說,你享受快樂,你就不得自在。因為凡夫在享受快樂時,一定會執著,會認為這是我的,會想要佔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樂不是你說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業力在主導,不是你主導的。這弄得我們傷痕累累,因為萬般皆是業,這是業力的釋放,非我們能掌控。所以你從無常無我當中,慢慢覺悟到,這個快樂你要去嘗它,你就要有心理準備,必須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來生的輪迴這兩種代價。

所以從無常無我,我們就慢慢知道,我造了善業,不應該去追求快樂的果報,應該迴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所以這種無常無我智慧的檔次,水平更高了,他從安樂道的跑道轉成了解脫道。他的心慢慢寂靜下來,再也不敢希求把善業轉成來生的快樂,因為他害怕了。他趕緊把善業趨向於淨土,趨向菩提,這個就是解脫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但是,這個還不是最圓滿的。如果我們想快速成佛,我們要把有相的業果跟無相的涅槃貫穿起來。「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一念心貫穿了輪迴跟涅槃。其實生命只有一個東西,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其他什麼都沒有。當它是真實時,它顯現出佛的功德莊嚴;當它是顛倒時,就顯現出六道輪迴,如此而已。

所以離開了一念心性,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訴我們的真實義。但這個道理很深,所以佛陀慈悲,心本來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因為我們凡夫都說,我這一念心性,為什麼它迷的時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時候是涅槃寂靜?這種不二法門,生死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分成「體」跟「用」。他說,體是清淨的,這個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過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過去生造了多少業,這個體是通十法界,清淨本然,不可以改變的。所以,體是大家都一樣,你清淨,我也清淨,佛陀也清淨。

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體而起的,叫稱性起修,它顯出的作用是萬德莊嚴;如果它迷失了空體,用貪愛的執著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體相同,但是作用呢?我們迷失了自體,向外攀緣,自己把輪迴創造出來;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創造出來。我們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為什麼迷悟的不同就會創造十法界呢?這個概念就值得我們了解。當然體沒有什麼好了解,反正就清淨本然,你只要直下承當就好,但是這個作用甚深,我們應該了解一下。

看這個表。「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表很重要。我們先看表的下面,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先看體,有性空跟性具。

先看它的性空。它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它的體性是清淨。但是這種清淨,它法爾——就是它本來就具足十法界的染淨諸法,這很重要!性具就是說,它這個清淨是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是潛在的,就好像唯識種子的概念,但是它不用種子這個名詞,它叫具足。也就是說,你為什麼會出現人的果報呢?就是我們的心性當中本來就有人的法,我們只是假借五戒十善的業力,把心中的法啟動起來。

我再講一次: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就像一個倉庫,它本來就有十個房間,有的房間裡裝的是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有的房間是裝二乘的涅槃,有的房間是裝六道輪迴。如果你造五戒十善的業去熏你的心,你就打開了人道的那個窗戶,就把人的果報現出來,讓你受用,讓你自己循業發現。如果我們憶佛念佛,我們就打開了淨土的功德讓我們來受用,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從佛法的角度,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起,因為你本來就有。所以我們佛法不講生起叫緣起,是因為因緣把它顯現出來。你本來就有的東西,哪有什麼生起呢?只是說它本來是一種潛在的功能,你用五戒十善把它激發出來了。

所以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它有十種可能性,有十種潛能。第一個,你有成佛的可能;第二個,你有往生的可能;當然我們也有六道輪迴的可能。這是天台宗很重要的性具思想,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所開顯的。我們這個清淨是具足十法界諸法的清淨,不像二乘的清淨是完全偏空,大乘的清淨是具法的清淨,在天台宗叫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

我們現在的果報,是把自己的法觸動出來,讓自己受用。就是它這個裡面有十種資料,都是你本來具足的,現在是哪一種資料調出來,自己來受用。如果你造了五戒十善,你把自己的人的果報創造出來;你做了殺盜淫妄,你把自己具足的三惡道的法創造出來。

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因為它本來就具足,哪有什麼生?生,什麼叫生?是本來沒有,後來變有,本無今有叫生,所以佛法不講生,講緣起,就是你創造一個念頭,把這種法現出來,叫緣起。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大的信心: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佛菩薩的功德還是在那裡等著,只要你能夠打開佛菩薩那扇門的密碼,你隨時可以把佛菩薩功德創造出來。因為你的心中本來就具足佛的可能性,只是你現在不知道方法操作,你不知道用什麼念頭去打開它而已。

所以這種圓頓思想,是讓一個人很快從罪業跳脫出來,很快進入正道的非常重要的思考——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如果你能夠掌握這個道理,臨命終時,轉這個業力非常快。這種思考模式,套一句佛陀在《楞嚴經》說的,滅業障如翻大地。因為你本來具足佛的功德,你沒有失掉,過去因為傻傻地去啟動了輪迴的開關而已,你現在可以重新啟動。

因此這種性具的思想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清淨。但是這種清淨不是頑空的清淨,是妙有的清淨,是具足染淨諸法。因為我們今生很多念頭的造作,去刺激到不同的法界,所以就顯現不同的果報讓我們來受用,這個叫作緣起論。佛法很少講緣生,因為本來就沒有生,是因緣把它生起,也是因緣讓它消失掉,緣滅。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起,因為你本來具足的。

這個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來看看,是什麼因緣去觸動十法界呢?我們就可以知道了,一念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而且是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這種清淨當中有十種可能性的激發。

先看第一種,瞋恚邪淫。假設我們的妄念經常起瞋恚,起邪淫,而且這個念頭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會把心中地獄的法界激發出來,就顯現地獄的果報讓你受用,是心作地獄,是心變現地獄。

第二種,慳貪不舍,餓鬼法界。我們妄念的方向是往慳貪、自私自利的方向跑,就會激發你心中餓鬼法界讓自己受用,來生就會變成飢餓口渴。

第三種,如果你一生中經常生起愚癡闇鈍,也不學佛法,老是保持那種闇鈍愚癡的心,就容易激發畜生法界。

第四種,我慢貢高,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比較喜歡修善法的,他修善法福報大,但是他那個瞋心、慢心特別重,對立心也特別強,那麼這種人就很容易激發心中的修羅法界。

第五種,堅持五戒,人道法界。他對於五戒的善法能夠堅持,他就激發心中的人道法界,讓自己受用。

第六種,精修十善,十善比五戒更高了,因為他調伏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就產生天道法界。

這個六道輪迴,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全部是妄念。我們把妄念作一個簡單地定義,只要你迷失本體,迷失了空性,這就是妄念。簡單地講,你只要不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全部是妄念;你沒有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就全部都是妄念了。

簡單地判斷,就是你沒有依體起用。從《法華經》來說,你離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離家出走,忘知來時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從什麼地方來,然後在外境攀緣,攀緣到善的、運氣好一點,啟動了三善法界;攀緣到惡的,啟動三惡道的法界,但是本質統統是攀緣。只要你的心沒有安住空性,你起一個念頭,只要認為這個東西是真實有的,那就是妄念;你知道它是如夢如幻的,是空性裡面顯現一個影像,那就是真實。

所以,真妄就看你有沒有安住空性。因為沒有安住,你就向外攀緣,就把它當真,就會去取,攀緣愛取。取到善法算你運氣好,快樂果報;取到惡法,你就出現痛苦果報,但全部是妄念,因為你忘掉你的本來面目,沒有安住你的本來面目。

那麼這以下的四聖法界,全部是真實的念頭,從空出假了,只是它的層次不同。我們來看看。

第一種,證悟人空,聲聞法界。這個人空就是我空,他從無常無我的道理悟入了我空,真實的念頭,只是這個檔次不是很高,但至少它是解脫道了。

第二種,知緣性離,緣覺法界。這種我空的智慧,不是從無常悟入的,他是從因緣性空悟入的,這種人水平更高。這種緣覺法界,我們後面會再詳細地說明。

第三種,六度萬行齊修,菩薩法界。

第四種,真慈平等,諸佛法界。

四聖法界都是安住空性,但是小乘的空,它比較偏空,沒有大悲心;大乘的空有菩提心、大悲心,差別在這裡。但是基本上三乘都已經安住空性,所以《法華經》上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當中,有些人是完全出離心,自私自利的空;有些人是慈悲的空,這樣子而已。

所以,我們從空性又分出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這些人都是聖人,不可思議了。他們已經從空的角度來看人生了。只是說有一種人,是比較自私的心態;有一種人是比較大悲心的心態,但是空的本質是差不多了。

關於二乘人,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滅度以後,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佛陀的色身,舍利子的流通;第二件,佛陀一生的法寶。兩件事都很重要,一件是供後世膜拜,一件是供後世學習。佛陀滅度以後,迦葉尊者戒臘最高,統理整個大眾,他宣佈一件事:舍利子交給居士去負責流通,僧團不要插手;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法作一個結集,供後世來學習。迦葉尊者那時是發大悲心,他要求所有阿羅漢,請你們不要馬上滅度,因為你們都是跟隨佛陀幾十年,佛陀說的話你們都記住了,我們必須把每一個人所聽到的話會集起來,作一個經論的結集。

迦葉尊者不但是對僧團,連到天上去的憍梵波提尊者也沒有放過。憍梵波提,諸位知道他是牛呞尊者。因為他過去生批評一位比丘,說他吃飯像牛吃草一樣,這位比丘是位阿羅漢,他雖然向他懺悔,但是這個業太重,還有五百世做牛的果報,所以他變成人時,他的嘴巴就長得不莊嚴,吃東西就像牛在吃草。因為他是位阿羅漢,佛陀怕居士誹謗他,造口業,說你這種長相人家對你不會恭敬,你不但不為眾生福田,卻變成眾生造罪的機會,你乾脆到天上去好了。因為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到他是阿羅漢,會恭敬他。所以牛呞尊者就奉佛的慈命到天上去了。

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就去找牛呞尊者說:佛陀滅度了,請您老人家來參加結集。因為您老人家親近過佛陀,多少聽過一些法。牛呞尊者拒絕這件事情,他講了四句偈: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他說,我至誠頂禮你們想要結集的僧團,憍梵波提稽首禮,你們發慈悲心,願意結集佛陀經典,我隨喜讚歎。但是我不想再到人間去了,如來滅後我隨去,就像小象跟隨大像一樣,我現在什麼也不想做了。講完以後就用三昧真火燒掉自己的身體入滅了。

憍梵波提他也證得空性,但是他缺乏利他的願望。所以我們合理地推論,他已經進入了偏空涅槃。他這個偏空涅槃怎麼來的呢?他自己空性的概念,啟動他心中本來具足的二乘的涅槃。

諸位!我們生命當中,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全部是自己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楞嚴經》上講就是水泡的概念,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水泡。當這個水泡破的時候,你又換一個水泡,只是說有些水泡比較漂亮,比較莊嚴;有些水泡比較丑陋,如此而已。我們不可能離開自己的內心,去攀緣別人的事情!我們一生起了很多的念頭,有善念,有惡念,這個念頭觸動了自己心中的法,然後讓自己來受用,這個就是一切唯心造,沒有一個東西是外來的。當你覺悟時,你只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你的念頭不再觸動你心中的六凡法界。

所以天台的思想:佛陀不斷性惡,佛陀只是覺悟了。佛陀性裡面六道輪迴的惡法並沒有斷掉,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你就沒辦法斷掉了,它不是後來有的,它本來就法爾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你怎麼斷呢?那麼為什麼他這樣講?他說如果佛陀斷了這個惡法,那麼佛陀為什麼能夠到三惡道顯現三惡道的果報,來度化三惡道眾生呢?他如果把惡法給斷了,佛陀用什麼因緣到三惡道去呢?那麼佛陀到三惡道是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顯現三惡道,他得自在,差別在這裡。

沒有一個東西是離開你這一念心另外存在的,沒有!所以人永遠活在自己的妄想。我們今生是怎麼回事?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當然有的妄想是勢力薄弱的,有些妄想是很堅固的。那麼這個妄想,觸動你心中的染淨諸法,然後讓你今生受用。你今生的果報是你前生的妄想觸動出來。

所以合理地推論,你今生要檢查你的妄想,如果覺得你的妄想不滿意,你現在還可以調整。我們必須要打求生淨土的妄想,打善良的妄想,你才可能去觸動安樂的果報,往生淨土的果報,這個就是生命的現象。所以,改造你心中的妄想變成是生命全部的工作了,因為所有的業力都在妄想裡面,大乘佛法的緣起論就是這樣安立的。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一)

我們來看看其他的說法。前面的思考模式,講到心中有真妄,所以觸動了不同的結果。那我們來看看其他的說法。

會通諸說,首先用最有名的天台思想。天台的思想是最容易理解的,比《華嚴經》簡單多了。從天台的思想來解釋這個諸法實相,什麼叫一切唯心造?我們把它念一遍。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餘,豈非即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則為六凡,迷即假則為二乘,迷即中則為別教,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於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咸非心外施設,勉之!

——《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諸法實相,蕅益大師慈悲,用天台的思想把它講得更詳細。

我們看第一段的總標,有三小段。

先看第一小段,蕅益大師把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學問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說世間的學問,比方醫學、科學、文學等等,它的義理是非常淺薄,但是頭緒廣大,所以看起來容易,實際上很難,因為世間的學問都是在打妄想。世間的學問,以佛法的角度,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因為它安立很多名言。所以你看,現在的人讀書越讀越傻,因為他安立很多名言,就產生障礙了。很多特別大智慧的人,他沒怎麼讀書,反而心識更靈巧。當然讀書可以創造中等人,但是創造上等人很難,因為你的名言太多了,你心中的那個概念把你限住了。所以世間的學問安立在名言分別,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

但是,佛法剛好相反。佛法是破名言,破妄想,所以它義理深,但是線索只有一個——把我們的心帶回家。就是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緣,不要老是安立很多名言去觸動六道輪迴的法。

世間的學問,天台宗叫作無差成差,本來沒有差別去創造差別,所以生命弄得很複雜。佛法是差即無差,它是把你從複雜中抓回來,把心帶回家。如果你的心越來越單純,你的修行就對了。這個很容易判斷。你如果學佛學了幾十年,你的心還很複雜,就糟了!是方法錯誤了。因為你方法複雜,表示你妄想打得重,你的生死業力強,同樣念佛你就比一般人不容易往生。因為你跟自己心中的六道輪迴感應道交了。

一個人要往生,諸位!你一定要想辦法把你的生死業力降到最低,對人生看得越來越淡。所以蕅益大師講,佛法從淡中求,世間從濃中求,世間是不斷地刺激你的感受,刺激你的妄想。因為物質的世界就會刺激你的受,五花八門,所以你妄想打得重,就觸動了生死業力。

如果說你要往生,除了跟阿彌陀佛感應,憶佛念佛以外,你娑婆世界的妄想要少打一點,因為每打一個妄想,都是一個業力。一切萬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就是這個妄念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世間學問是刺激你的妄想,出世的學問是調伏妄想,這兩個方法不一樣。

佛法的線索是什麼呢?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法爾具足,染淨諸法。這一念心性,你要操作得當,它就是萬德莊嚴;你要操作失當,它就是六道輪迴,所以整個法界就在一念心性當中。

古人,這個古人就是著《宗鏡錄》的永明大師,他以一心為宗旨,一心而衍生萬法,心是本體,法是作用。就是一念心,它有可能創造六道輪迴的雜染法,它也可能創造萬德莊嚴的清淨法,以一心為體而顯現出萬法,就像鏡子一樣。

這個地方是總說,以下別釋。

我們怎麼去了解一念心性呢?說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想通達一切佛法,你要內觀,讀了教理以後,一定要把所有的理論回歸到你一念心性,回歸到三個方向:即空、即假、即中。

第一個,先看即空。

我們一念心性,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這個指的是空間。為什麼它不在內呢?《楞嚴經》上說,你見不到五臟六腑,所以它不在內。為什麼不在外呢?因為假如心在外面,那跟你有什麼關係呢?所以它不是在你身體之外。它也不是在中間,因為中間的定位模糊,所以在空間上是沒有處所。

在時間上,它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因為過去心已經消失了,比如說你昨天那一念心跑哪裡去了?沒了!因為緣起緣滅,生命如流水,它流過就沒有了。未來未生,明天你的心在哪裡?明天還沒有開始,當然不可能,明天充滿了變數。為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呢?因為你說現在的時候,諸行無常,剎那剎那生滅,你講現在的時候,也已經變成過去了。所以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剎那剎那生滅,所以它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

從理論上推,它不是自生,它自己不可能生起;也不可能完全靠外在的因緣生起;也不可能自跟他和合生起;也不能說無因緣生起,它要有因緣的刺激才能夠生起。

所以既然是因緣生,它當體即空,這很重要!覓心了不可得!我們的心沒有形狀,所以它才可能變現無量的形狀;我們的心沒有善惡,所以才可以去教育它,才可以把它形成善惡。

我們的心,這個即空,簡單地說就是離一切相,它沒有相狀。它要有相狀就固定了,那人生就不能改變了。你說,欸,我沒有相狀?但是我感覺到我心好像有個思想,我有我的個性。那不是你的心,那是你的妄想,那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本體。我們在自己的清淨本然的心裡面,自己捏造一個影像出來,這是你的妄想。所以,我們心的本體是清淨的。

第二個,即假。它又圓具十法界的染淨諸法,十法界、十如是、三千性相。簡單地說,就是宇宙萬法,森羅萬象,都能由於你心的不同作用,而清楚分明地顯現出來,無欠無餘,豈非即假?就前面講空如來藏,這個講不空如來藏。我們一念心是離一切相,又具足一切法。只要你動個念頭,就會去熏習你的內心,就觸動你的心,顯現十法界染淨諸法。

第三個,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於其中間無是無非是,豈非即中?心顯現萬法,萬法是心所顯現,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就好像鏡子顯現影像,影像當然也離不開鏡子。

所以我們一念心它的相貌,簡單地說,即空、即假、即中,這叫作現前一念心性。它雖然清淨本然,又具足萬法叫即假;它雖然即假,又即空又清淨本然。

我們再看下一段。

十法界是怎麼分立的?大家的心都是清淨本然,都是具足萬法,為什麼開顯出十法界呢?因為迷悟的不同。

迷得最深的就是凡夫,他迷了即空。凡夫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處處執著,所以他啟動了六凡法界。我們自己打開心中六道輪迴的門,因為我們執著有相,迷了即空。二乘已經安立空,但是二乘他這個空不具足妙有,缺乏慈悲心,所以他迷了即假,他忽略了心性中有無量的可能性的這個法,他偏空了,所以他執著空,就變成二乘了。菩薩他迷了中道,所以他不能空有無礙,變別教的菩薩。

所以,只有能夠完全了解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才是真實的圓教的圓頓思想。

因此我們一開始先了解人生,才能夠了解宇宙萬法。你一念心性突破了,這個十法界就是你心中所現的,所以它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既然你能顯現的心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所顯現的一切萬法當然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不在九法界外別趨佛法界,也不在佛果外另有九法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

這句話太重要了!不在九法界外別趨佛法界,成佛之道就在你一念的妄想當中,離開你的妄想沒有成佛之道。你想辦法讓你的妄想醒過來,這個妄想就是真實的心,這是真妄不二的概念。諸佛解脫從眾生心行中求。

二乘人跟外道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把妄想給斷掉了,這不對!錯損菩提。一匹馬當它失控時,它變成一匹野馬,但是你把馬給殺了,你什麼都沒有了。你如果調伏它,它變成一匹能夠幫你工作的良馬。我問你,這匹優秀的良馬是哪裡來的?就是把那匹狂馬調伏過來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在凡夫法界外另有佛法界,這是很重要的大乘不二思想,就是說,真妄不二。我們不能講斷煩惱,這個概念是錯的,我們叫轉煩惱。所以煩惱是要疏導,你不能壓抑它。煩惱是因為一念迷變成的,其實煩惱的心也有菩提性,也具足十法界,一念的妄想當中也有佛法界,所以我們不講斷煩惱,我們講轉煩惱成菩提,叫「轉」。這個「轉」很重要!古人常講一個譬喻,說黃河的水,要是失去控制時,叫黃河氾濫,那是災難;但是水被調伏時,可以灌溉我們的田地。水沒有好壞,是調伏跟不調伏而已。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責怪你的妄想,要好好地跟它溝通,用佛法的道理來引導它,讓它接受業果的思想,讓它接受無常無我的思想,讓它接受菩提心的思想。以後往生,你靠的還是這一念妄想。所以蕅益大師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只是當下一念心而已。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對望過去,它叫作結果;對望未來,它是一個因地,就是現前一念心性而已,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沒有少法可得。

所以人生就是改變你的心態,這個轉變很重要,九法界的心就是成佛的心,這是大乘的不二思想。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咸非心外施設。」

所以一切的法門,其實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把心帶回家,回歸到我們的清淨本性,從本性裡面重新出發,去創造佛的功德。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以後,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要安住空性了。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如果你安住錯誤,你的心就向外攀緣。修行是先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安住在清淨的本體,才能夠依體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很重要!

我們不能跟妄想面對面地起衝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大智慧。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妄想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你怎麼面對它呢?你不能跟它硬幹,你不是它的對手。佛陀要你告訴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要從根把妄想拔掉——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佛陀這一招太高了!安住空性就是站在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你的妄想。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離家太久了,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我們來自於同樣一個家,就是清淨本然的心,只是我們在輪迴當中打了太多妄想了,打到我們每一個人都互相不認識,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修行真的有快慢。如果你掌握一個錯誤的方法,你就很辛苦。我講實在話,人生短暫,你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嘗試,去 trial anderror(不斷摸索),沒有時間。最聰明的人就是趕快掌握祖師大德、佛菩薩的傳承,掌握一個清淨的道法,趕快修上去。

因為大家無量劫來打了那麼多妄想,煩惱都差不了多少。成功失敗就是誰能夠掌握那個道——菩提道,這是關鍵!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他的妄想比我們少,是他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經典。佛陀出世他一定有事情要告訴我們,不只是顯神通而已。所以佛陀滅度時,把道法放在經典裡面。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就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楞嚴經》給它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叫作「正念真如」,其實就是安住空性。

這個概念對你臨命終太重要了!臨命終時,我們過去生、今生所打的妄想,都可能會現起、會刺激我們的佛號,那這時誰能夠保護佛號呢?只有這句話——安住空性!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你這樣一想,妄想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的根被你斬斷了。

所以諸位!我們遇到煩惱時,不是馬上對治它,你不是它的對手。遇到煩惱,你試試先念三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沒有煩惱。你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三遍,煩惱的力量完全被你擊潰了,你再提起佛號,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先放下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妄想,再去對治妄想。這個是很重要的大乘的概念。整部《楞嚴經》的思想,都在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本來就清淨,這不是外來的,是你本來就清淨的,知真本有,妄想本來就沒有,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二)

你們這個概念懂了以後,我們後面就作個簡單的總結。

我們把它念一遍。

六祖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大家一看就懂。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而具足一切法,但是因為不同的心,所以我們迷了空,迷了假,迷了中,因為迷悟的不同就觸動心中那個法,就顯現十法界的差別,這叫作依體起用,就是這個意思。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三)

再看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永嘉大師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你只要掌握了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之理,你看祖師開悟的偈頌都沒有問題。「覓即知君不可見」,它顯的是空性;「不離當處常湛然」,顯的是妙有。

你看佛陀帶舍利弗尊者經行時,佛陀的心性他顯現的是一種慈悲心,所以他的身影照在鴿子身上,鴿子感到很安穩;舍利弗尊者,他的心還有瞋心的習氣,所以他那個身影照在鴿子身上,鴿子感到害怕。但是請問,慈悲心長得怎麼樣?瞋恨心長得怎麼樣?慈悲心在哪裡?瞋恨心在哪裡?找不到!但是你感受到那種磁場。

「不離當處常湛然」,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沒有相貌,但是它有法,它會釋放一種磁場出來,它有因緣的作用,這是即空、即假、即中。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四-八)

(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六)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七)非一非異。(如水與波)

(八)非即非離。(如空華、水月、鏡影)

前面的思想,我們再把它總結一次。其實這個思想你要懂的話,四到八都是佛法。

(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般來說,佛法講「緣起性空」,它的重點在後面那兩個字,偏重在空這一塊,只是這個空是帶有緣起諸法的空,它不像小乘的偏空。它講「性空緣起」時,偏重在「緣起」。

(五)「隨緣不變」是講體;「不變隨緣」是講用。

(六)「無不從此法界流」是講用;「無不還歸此法界」講體。

(七)「非一非異」就是體跟用之間,它不能說是有差別,它也不能說是無差別。

(八)「非即非離」,體用之間,它也不能說是非即,就是不相同;也不能說分離,就是它們是一念心性顯現萬法,萬法又不離開心性,所以它是「非一非異,非即非離」,是這個意思。「體中有用,用中有體」,就像鏡子離不開影像一樣。這個四到八,都在講中道思想。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九-十二)

(九)常見

(十)斷見

(十一)自然

(十二)神我。(一分常、一分無常)

(如上所示,一至八為佛法實相正印;九至十二為凡外之邪執。)

―釋乙二「正見篇第二」竟―

但是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外道了。

(九)常見,就是外道的我執,認為生命是常的。

(十)斷見,就是凡夫的斷滅見。

(十一)外道,自然外道,有點像道家,一切法都是自然的,生命沒有章法,這也都是違背「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

(十二)神我。神我是認為我們生命當中有一個神我,一切法是由神我創造出來的,那麼這一分常,一分無常,對立的思考,不對。

佛法認為一切法依體起用,它體用之間沒有對立概念,它是體用不二的。所以外道雖然它有一個本體論,但是這個本體論跟一切法是一分常,一分無常,它是對立的思考,這是不對的。

生命歸零

我們把前面的正見作一個總結。

一念心性的概念,它也是強調了業果,因為你業力造久了,就變成強大的妄念,臨終時就把你引到三惡道去了。所以現前一念心性,它也不否定業果思想,因為你不斷地起念頭,它就不斷熏習你的內心,就把六道輪迴的業力觸動出來了。一念心性它只是說,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業果,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煩惱,面對你的業障,面對你的生死,如此而已,這叫稱性起修。

大乘的實相的操作,只需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把生命歸零。但是你做了這件事情,你所有的修行變成日劫相倍,這是《楞嚴經》的話,你修一天超過別人修一劫。你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你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對治妄想。

諸位!你要知道,云何應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重要!根本安住錯了,你就很難修行了!這個方法操作錯誤,你就不是妄想的對手。跟妄想打仗,我們是以少勝多,因為妄想打了無量劫,你憑什麼跟它作戰?憑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你用佛號跟它對抗,你哪是它的對手呢?因為佛號熏習的時間才這麼短,妄想打了這樣久。

你要有佛法的傳承,就是先正念真如,然後才有資格調伏妄想,懺悔業障,了生脫死。但是其他的事修該怎麼做都沒有改變,該念佛念佛,該拜懺拜懺,該持戒持戒,只是多了一道手續——先把心帶回家,安住清淨心,多了這一道手續,但是這讓你所有的功德百千萬倍的增加。如果你能夠接受這個思想,對你是大為有利,這個概念很重要!

這個概念我們下一堂課就開始研討了。這個概念太重要了!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是都懂了。要不然你不懂沒關係,你先相信佛陀說的話。當然對這個概念我們很陌生,因為我們老是跟妄想打成一片。我們已經流浪太久,不知道家在哪裡了。但是佛陀說:你還記得嗎?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是你後來才弄成這個樣子的,你本來是清淨的。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回家,但是你起碼要知道你的傢什麼樣子,這很重要!如果你連家都忘掉,你就不可能回家了。如果你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家就跟你沒有緣。

這是很重要的概念,這個道理甚深甚深!很多深妙的道理,只有修皈依。我們相信佛,相信法,就只有修皈依。這沒有辦法論證。業果的思想可以論證,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罪業成就痛苦的果報,這可以論證;無常無我的道理也可以論證,你馬上可以知道,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樣,這個可以論證。但是你的心本來清淨,這個大乘叫不思議境,沒辦法論證。

仰信真如,佛法到最後的時候,只有修皈依了。我們相信佛陀、歷代祖師的傳承是對的,這個沒有道理講的,叫不思議境。誰能夠相信,誰就走上了大乘的菩提道。

【學員提問】……

【師父開示】你要經常去想這個道路,要常走,不能生疏。我們經常忘掉我們心是清淨的,所以一下子就被妄想牽著走。諸位!你看有些人一醒來,他電燈沒有開,就很自然地閉著眼睛走入他的盥洗室去,因為他熟悉了,是吧?這個道他熟,所以他隨手就能抓到他的牙膏,隨手抓到他的牙刷,因為他熟悉。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看你們很不熟悉,對不對?因為你們很少去想這件事情。所以你要多想,這個道你要多走,才能由生轉熟。你不要老是覺得你煩惱很重,這樣想,你果然煩惱很重。你要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妄想,那是後來的。既然是後來的,它就可以改變。

我覺得佛法很高明。凡夫的想像加一個「妄」,就虛妄的想像,妄想這個名詞安立得太好了!它本來就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短時間成佛,臨命終時能很快讓妄想不干擾我們?因為妄想沒有自性。

如果妄想有自性,糟糕了!沒有一個人逃得掉。如果業力有自性,沒有人可以帶業往生了。如果妄想是有真實自性,你打多久妄想,你就要用相同的時間把它消滅。那無量劫來打這麼多妄想,這樣誰都沒有希望了。

還好,妄想是本來空的,清淨是本來就有的,這個概念你先相信它,然後你不斷地思考它,讓這個道在你的心中生根,叫善根,讓它慢慢變成你思考模式的一部分,你就有希望了。你要很熟悉這個思考模式。

當然,有些人是第一次聽到,但是沒關係,覺悟永遠不嫌太晚。其實整個禪宗明心見性,就是悟到兩句話——「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一點對我們太重要了!你生命的反轉,就取決於你是否能夠相信、領悟「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只有相信、領悟了,你才能真正安住空性,不隨妄轉。

我們正見篇整個佛法的思想,業果、無常到清淨心的空性都講完了。我們下禮拜二會針對前面的發心篇跟正見篇跟大家作一個互動。我可能會找幾個問題來作個論述,然後大家來討論。後面還有時間,你就可以自由地回答。我希望下禮拜二你把書本也帶來,可能有些人會問一些書本上的問題。

我們今天就上到這裡。阿彌陀佛!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