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講)

期中座談(五)

我們這堂課是課程的研討。研討的重點偏重在四諦跟?二因緣,也順便研討前面的人天乘。今天的研討主題,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

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培養一種淨土的善根,憶佛念佛,但憶佛念佛在平常的時候可能問題不大,如果說憶佛念佛的功夫要在臨終表現出來,這個地方就會牽涉到一個障礙的問題了。

為什麼我們平常念佛不見得會有障礙,到臨終會有障礙呢?因為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要脫離你的身體,也就是說阿賴耶識的門要關之前,它會有一種算帳的功能,它會把業力先表現出來。我們平常阿賴耶識的門是打開的,所以你丟什麼好的壞的,它都吸收下來,但是它不會馬上把業力釋放出來。

問題是到臨終的時候,當阿賴耶識的門要關之前,它會把我們重大的業力跟重大的妄想,先釋放然後再關閉。所以這個就導致臨終的人,有些人很順利往生,有些人不容易往生,因為這個障礙衝不過去。所以我們淨土宗的人要達到臨終的正念,除了你淨土的憶佛念佛的善根力以外,你要注意你的障礙勢力不能太大。

這種障礙,從佛法的因緣觀,有兩個:

一個是外在的業障,業力的障礙。就是我們曾經造作過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但你造了,你可能也忘掉了,你也沒懺悔,到臨終的時候罪就出現了,這是一個業障;第二個,就是妄想障。我們平常經常打某一個妄想,可能是對某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打妄想,那麼打完以後你就去做你的事,但是到臨終的時候它表現出來,障礙你。

所以這兩塊:一個是業障;一個是妄想障,這兩個很麻煩。我們必須在臨終之前,把這兩個重大的業力跟重大的妄想都要調伏掉。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研討的重點,所以我們選了六個題目,就是有關業力跟妄想的這兩塊,也就是破障,破除內外的障礙。

我們先談外在的障礙,就是業力這一塊。這一塊我們從現場的學員跟網絡班的學員問的重疊性比較高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三個問題。

我們先看第一個。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如果一個人,已經受了五戒而又毀破根本重戒,那麼他透過懺悔,真的能夠恢復清淨嗎?

【師父答疑】就是造罪了,這個業已經成就了,但是它還沒有表現出來。懺悔當然就是這個業還沒有成熟,才有懺悔。你今生業已經表現出來了,那就不是懺悔了,那叫認命了。

那麼懺悔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業已經造下去了,但是還沒得果報,還在儲存當中。這個業力到底是什麼方式來儲存?我們先解釋一下。

理論上,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的,我們本來是沒有業力的,這個是很重要一個概念。但是我們一念清淨心有一個問題,就是一種向外攀緣的心,突然間受到外境刺激的時候,會一念妄動。當然妄動也可能往好的方向動,也可能往壞的方向動。如果你是往慈善的方向動,那這個問題就不大;但是我們有時候是往比較邪惡的五欲的因緣去動,那麼就帶動了煩惱,煩惱就造罪了。

業力在造作的過程當中是有相狀的,但是當它造完以後,你表面上就看不到業力了,因為它造完了。那麼業力跑哪裡去呢?跑到內心深處去了。這個時候它形成一種種子,一種潛在的功能,這個種子就附在清淨心的上面,就好像一個鏡子,它上面沾上很多灰塵,這就是所謂的業種子。

當然如果你的業造得有點重,你那個力道經常地造作,你就會感覺得出來,它的勢力就慢慢地醞釀,你會覺得你身體不舒服,整天昏昏鈍鈍的,經常躁動不安了,這就是這個業力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了。因為業力將滿的時候,它會有徵兆——山雨欲來風滿樓。

所以業力它快要滿的時候,你不要等來生,你今生就有感覺了。那個勢力的風已經開始在吹,你就知道暴風雨要來了。這個時候是你懺悔的最後時機了,就是你的時間不多了,因為你業力將滿,暴風雨將至,這個時候採取懺悔還來得及。只要你的頭腦清楚,你的身體、神識還清楚,都可以懺悔。

這個懺悔為什麼能夠把你清淨心的業種子把它洗掉呢?古人說,因為你懺悔有三種力量現前,你不管拜八?八佛,不管拜大悲懺,有三種功德力:

第一個,你的心力不可思議。懺悔的人,他一定有一種慚愧的心,他是一種反轉的心。你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必須把它發露出來,這很重要,你不能把它藏在心中。我們造完罪以後,那個業力的門是關起來的,你可能不想去面對它,但是它還是在。

所以懺悔之前,要先把業力的門打開,就像你要清水溝,你肯定要把水溝打開嘛。你要向佛菩薩發露,你在什麼時候造了什麼罪,發露以後,要訶責懺悔,要訶責自己,而且立誓改過,這個是很重要的心靈的力量,你那個心力是反轉的。以前你是向外的一種攀緣,現在是思惟道理的一種反轉,心力不可思議。

第二個,懺悔的人,你不能只有慚愧,你要採取行動。你一定有一個法門,八?八佛、大悲懺,一定有佛菩薩所製定的法門,它有一定的規矩,它會告訴你怎麼做,法力不可思議。

第三個,佛力不可思議。懺悔的人基本上的懺法裡面,都一定有一些佛菩薩的聖號,要你去憶念、去禮拜,所以你就會去觸動諸佛菩薩的本願功德。

所以你在懺悔的過程當中,是依止三種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的本身的心力、法力、佛力三力的結合,然後慢慢地把你鏡子上面的灰塵洗乾淨,這就是所謂的「罪從心起將心懺」。

那麼「罪從心起將心懺」,這個理論就說明了在心力、法力、佛力當中,你的心力是關鍵,你那個反轉的力量很重要。理論上你用多大的力量去造業,你所懺悔的力量就要多大,才可以滅罪。你不可以說你造業的時候是主動積極,懺悔的時候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那不可以!最好是你懺悔的那種慚愧的力量,是強過你造罪的力量,那最好,那你馬上就見到好相。

所以懺悔的成敗就在於你的心態——你是不是準備好要懺悔。所以你懺悔中間如果再做一次就完了,因為你根本沒有反轉,你那個水流沒有完全反轉,你還是在順這個造業的勢力在跑。所以懺悔的關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

我再講一次,你要能夠快速地滅罪,如果你覺得你的時間不多了,你要用很快的時間滅罪,你懺悔的心力一定要強過你造業的勢力那個心靈的力量,你一定可以見好相。因為你心力強,左邊有法力加持,右邊有佛力加持,肯定見好相。因為你造業的時候,只有一個力量,也只有靠心力;你反轉的時候,是三種力量在加持你,所以一定可以很快懺悔成功,但關鍵是你的心態要準備得夠。

好,我先回答到這裡。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快速滅罪,很多人都問我說如何快速滅罪?快不快,看你的心理素質。如果你的心態準備得好,你不但是有慚愧心,你還有空觀的理觀智慧,你能夠不斷地正念你的本性清淨、業性本空,更好。除了事相的懺悔,你還有理觀的智慧,那就更好了,你會懺得更徹底。

其實,如果你真正懺悔,經論上說,甚至於我們在佛學院輔導過很多的學生也證明,一般來說經過懺悔恢復的清淨,會比以前更好,因為你有免疫性了。一個人曾經跌倒過,如果他透過懺悔再恢復清淨,其實他的功德是超過他沒有造罪之前,如果方法正確的話,他會增上。但是你的方法要對,心態要準備夠。

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這是我們這堂課對懺悔的最後一次的回答了。當然你不能夠只懺悔三天、五天,不可以!力量薄弱。理論上你懺悔的心要很懇切,比方說你一天拜一部八?八佛,平均一個小時,你要拜一百天,相續。你中間突然有事可以請假,但是不能超過三天。今天請假,後面往後補,反正你要拜滿一百天,但是你請假的時間,連續不能超過三天。你拖太久的時候,你的心態就受影響。

好,這個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我以前拜懺的時候,那個所謂的好相是有夢到佛菩薩,可是佛菩薩沒有放光,也沒有跟我說:我這一個罪消滅了,只是站在那裡,就是一尊佛像而已,這樣算不算見好相?阿彌陀佛!

【師父答疑】這樣也可以,你見到佛菩薩,見到哪一位菩薩?

【學員提問】觀音菩薩。

【師父答疑】你自己感覺知道他是觀世音菩薩。

【學員】就是夢到佛像。阿彌陀佛!

【師父答疑】也可以說是好相,但不是一個圓滿的好相。因為一個好相,它一定要有光明,這是很重要。光明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要見到光明,佛光,而且最好是金黃色的光明。

見好相,真實地徹底地見好相,有兩個標準:

第一個,見到佛光。佛陀身上一定要放光,如果沒有放光,你還有努力的空間,你還要繼續拜下去。

第二個,你看到這個佛光,你醒來以後,會身心非常地法喜,非常地歡喜,莫名其妙地歡喜,沒有理由地歡喜,就知道你這個夢境是證明你的罪消除了。而且一般來說,只要見到佛光又法喜的,不但是滅罪了,你那個善根又生起了。

所以一般來說徹底的圓滿的好相是兩個條件:第一個見光,第二個法喜。你內心看到佛菩薩以後,身心世界非常歡喜,有時候會相續一整天,從白天一直歡喜到晚上,一整天都歡喜。因為那個功德力剛出現的時候,它會主導你的身心世界,慢慢慢慢它才會消失掉,又變成種子位了。

所以你剛開始懺悔產生身心反轉的時候,那個功德力很強的,你自己會感覺得出來,你自己會知道,我已經見好相了,你自己會知道,因為那個歡喜不是一般的歡喜。我們一般人的歡喜是外境刺激你的,你吃一個美好的東西,別人對你讚美,不會持久,這種外境來的不會持久;它那個歡喜是從內心自己生起,發自內心。所以見好相,要有光明相,要有法喜的感受,這是一個判定標準。

【學員】請問師父,那個我們懺掉的是什麼東西?懺掉的是讓它惡果不現前,還是種子可以懺掉?另外如果這個業力受報了以後,它種子還存在嗎?謝謝師父!

【師父】當然這個時候懺悔是這個種子還沒有形成果報,形成果報就沒辦法懺了,形成果報了,你怎麼懺呢?它已經成熟了,就不能懺了,成熟叫作認命。懺悔的最佳時機就是,當它還是個種子,但是勢力很大的時候,你要把它懺悔成功的話,有兩種可能:

第一個,是徹底地消除,就見好相。徹底消除,這是有可能的。

第二個,是你沒有見好相,比方說剛剛這位菩薩,她看到了觀世音菩薩,但是沒有光明,她可能也沒有什麼法喜的感受,這樣嚴格來說不算好相,但是起碼他的業變成不增長業了,不障道了。你只要不去刺激它,它會慢慢沉澱下去。

我們最起碼的標準是達到不障道,它不障礙你了,但是關鍵是你後面的保護,你就不能再造作了。這是第一個,就是沒有得果報之前;第二個,你剛第二個問題是說得果報以後,得果報就沒辦法懺了,因為它已經現前了。你看釋迦牟尼佛,他釋迦族被滅的時候,佛陀也知道這個業力已經成熟了,沒辦法反轉了,他還是盡人事聽天命,他還是去阻擋琉璃王,但是還是阻擋不了,琉璃王照樣把釋迦族給滅了,那個業成熟了,沒辦法。

所以懺悔,你的時機要快,因為你等於是跟生死在賽跑,你不能拖。第一個,拖得越久它的勢力就越來越大;第二個,你不知道你還有沒有機會,所以要及時。

好,這個懺悔主題我們就過去了。我們看下一個,下一個也是跟業力有關係的,這個是跟迴向有關係。

【學員提問】請法師開示,若有生重病者他沒辦法學習佛法,若別人把替他修懺放生等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子有效果嗎?比方說你有家人,你的長輩年紀大了,他不能拜懺了,他也不能修功德了,你幫他做,你幫他做了以後,把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子有沒有效果?

【師父答疑】我們解釋一下。

理論上修學佛法要自己去做,要用你的心去造作,才能夠產生反轉的力量。但是這個人已經沒辦法造作了,他的心力可能羸弱了或者闇鈍了,那麼他透過別人來造作,造作以後再把功德轉回去,這種情況,就牽涉到他力的思想。

諸位!凡是他力的思想一定要感應道交。所以只要是他力的感應,一定要被迴向的人對這個功德要順從。如果你爸爸沒有學佛,他完全不相信因果,你迴向給他幾乎沒有效果,因為他沒有順從,他是抗拒的。

《地藏經》裡面講一件事情說,你的爸爸媽媽快要臨命終了,那你這個孝順的子女怎麼辦呢?把他的東西拿去變賣換錢,去幫他做佈施。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告訴他,讓他知道這件事情,然後你要因這一份功德讚歎他,讓他的心不但了知,還要順從,他對這個佈施的功德要有一種隨順服從,他就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而且這是在臨終的時候做的功德,因此加持力更大。

所以你替你的長輩、替你的子女做的功德,對方是不是得到,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方的心是不是對這個功德是一種隨順服從的。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幾乎沒有效果;如果他是陪著你去做,那最好。你帶他去做,他眼睛看到,念念地順從,那這個效果就很大了。

一般是這樣,修福報比較容易有感應。他今天身體不舒服,你幫他去放生,他把錢交給你,你放完以後把過程告訴他,他聽得非常歡喜,念念地隨喜順從,這個他得到的功德,幾乎跟他親自參加一樣。你如果能夠善加描述,帶動他的歡喜心的話,修福報的時候容易順從,容易得到跟他自己去修的相同的效果。

但是你要幫別人懺悔這個事情就很難。因為他很難完全順從那個懺悔的力量,除非你拜八?八佛,整個一個小時他就在旁邊看,從頭看到尾,然後他對你的拜懺念念地隨喜,念念的地順從,這個有可能。

如果他都沒有看到,你要替他懺悔,幾乎就很難,有限。因為他沒有看到,他很難順從這個懺悔。這個懺悔的心態很複雜,很難生起,跟修福報不太一樣。所以功德迴向就牽涉到這個被迴向的人的內心,是不是有對這個功德的順從,這個就影響到效果了。

好,那麼迴向這一塊,有沒有問題?就你替別人做,然後迴向給他,你最好告訴他整個過程,讓他知道。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好!那我們每次法會之後的迴向,迴向給誰,誰也不知道,那他怎麼感應那個功德呢?

【師父答疑】從凡夫的角度我們迴向,其實都是在借境修心,增長你的菩提心,增長你的功德,其實眾生是不是得到就不一定,不知道了。如果他不順從其實效果有限。

但是當我們迴向給法界眾生的時候,有些鬼道眾生他是一時的罪業墮入鬼道,他有善根,他如果在旁邊見聞到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順從,會隨喜讚歎,他就得的到。所以這效果很難講,但至少我們把那個訊息釋放出去。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某種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得到。

今天淨宗學會打了一個佛七,我們的佛號無量光無量壽,就往這個世界釋放,可能我們沒辦法釋放到世界,起碼我們可以在加州釋放一道祥和的光明。但是有些人、有些鬼道眾生他會感受到,喔,有一道光明照射到他,如果他有善根的話,他順從,他就得到了;但是有些人他邪見煩惱很重,看到光明他不當一回事,就對他沒有效果。

但起碼我們身為菩薩,我們把這個功德釋放出來,迴向給法界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只要有這樣的一種作意,就可以把每一句的佛號,那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變成無盡燈,就在虛空當中現出很多的蓮花來。當然我們沒有神通看到,但是有神通的人他會知道:哇!這個地方打了一個佛七了,它釋放很多的蓮花光明在虛空當中,有緣的人就得到了。

我們先不要管別人是不是得到,重點是透過這個迴向,我們自己功德由小擴大,擴大自己的胸量,是這個意思。所有的大乘法門最後都要迴向,要普皆迴向。一般我們前面叫作發願,中間叫正修,最後的收尾是迴向。迴向你可以迴向給你個人的親屬家人、冤親債主、父母師長等等,但是最後一定要加一句法界眾生。你只要加這一句,那麼其他跟你沒有緣的、不認識的眾生,他也可以得到,如果他順從的話。

迴向這一塊有沒有問題?迴向是很重要的法門,大乘佛法必修的。迴向在經典上說,它可以把你微小的功德,透過這個迴向的法門,轉化成廣大的功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本來是一顆小蠟燭,打佛七就參加一天而已,但是你如果認真地迴向,你那個一天的那個小蠟燭,它會變成無盡燈。

所以你要會用迴向的話,對你是很有好處的。這個迴向法門是非常好用的,回小向大。但如果說你是替別人做的,你做完以後,要把你的過程告訴他,讓他隨喜讚歎,那他也可以得到你對他的迴向。

我們再看業力的第三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曾經有位師父說,他可以把眾生的業力帶走。請問師父這樣子是不是違背因果的道理?

【師父答疑】這個牽涉到業力可不可以帶走,別人能不能帶走我們的業力,這是一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業力到底去了哪裡?就是說它到底在哪裡?我們再來談談業力是不是可以帶走。我們造業的時候,造完了當然你就沒有再造作,你可能去做其他事了。那麼這個業造完以後,那個業到底跑哪裡去了?

諸位!你們猜猜看跑哪裡去了?對了!跑到內心中去了。那麼跑到內心去,有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到你的內心世界,然後把你心裡面那個業力的門打開,然後把業帶走,有沒有可能?不可能!

我們做一個反向思考。如果有人可以進入到你的內心世界,去改造你內心的狀態,比方說把你的業力帶走,比方說把你的智慧提升一點,就是他有辦法侵入到你內心的系統,然後改造你的內心,如果這個是可能的話,諸位你不用來上課了,真的。因為?方諸佛菩薩正想做這件事情,每一尊佛都想做這件事情,每一尊佛都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但結果我們還是這樣子,你就可以知道這件事做不到。

沒有一個人可以進入到我們的內心世界,去改造我們。為什麼?因為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佛陀只能夠告訴你一個道理,或者是一個法門,讓你的心去接觸這個道,這個法,讓你遵守這個道法去自我改造,但是佛陀不能進入到你內心的這個系統裡面,去幫你調整內心的世界,他做不到。這就是為什麼你要來上課,沒辦法,因為無人可以取代。所以這個法師發願把眾生的業帶走,當然我們不知道他的心態,如果他發的是菩提心,他有這樣的願望,那當然我們隨喜讚歎,但事實上是不可能。

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我們修行,業力這一塊你要知道,有些事情是你自己要做的,有些事情是可以別人幫你做的。只要是跟福報有關係的,一般來說別人都可以幫你做,你只要隨喜就好;但是如果是一種智慧層面的、善根這一塊的、你的心理素質這一塊的,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比方說懺罪,這個別人很難幫你做。

那麼有關業力的這一塊,我們就討論到這裡。

我們來談談從人天乘進入到四諦?二因緣,這裡有三個問題,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二乘人修四諦跟?二因緣法,那麼四諦跟?二因緣有什麼不同呢?

【師父答疑】四諦跟?二因緣,他們目標相同,過程不同。他們兩個都是同證偏空的法性,同入偏空的涅槃,這個目標相同。過程有什麼不同呢?聲聞人,他偏重在苦諦這一塊;緣覺人,偏重在集諦,他偏重在處理煩惱這一塊。

我們解釋一下。可以這樣講,聲聞人是比較感性的,他在厭惡生死的時候,對於人生的痛苦感受比較深。他是先從對三界果報的一種感受的厭惡,才啟發他無常無我的思惟,而調伏他內心的愛取跟我執的顛倒。他完全是因為苦諦的刺激,才產生這樣的觀行,所以他這個人是比較感性的。但是這個人有個問題,因為他對痛苦的感受太強,相對來說,你要他發菩提心會比較困難。

所以經典裡面形容二乘人「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其實就說盡了一個聲聞人的內心世界。他自己的生活經驗、他所學習的佛法都是過度的悲觀,他把人生想得一文不值。所以他一旦離開娑婆世界以後,永遠不想再回來,因為他不想再面對過去的痛苦了。所以聲聞人他對苦諦是有強烈感受的,這是第一個不同。

緣覺人他比較理智。緣覺乘的人會離開三界,大部分都是修禪定。這種人都是煩惱淡薄,所以他對痛苦的感受也不深,但是他完全是從智慧的層面去解脫的。「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或者看到佛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他悟到無生的道理,他就走了。那麼他對人世間的痛苦的感受相對比較薄弱,所以這個人要發菩提心相對容易一點。

他如果得到更深的道理,他就會把自己的層次提升,因為他知道只是思惟空觀是不圓滿的,他會從空觀裡面從空出假,開始從空性裡面觀察緣起,看到佛菩薩的功德而生起好樂,重新調整心態,啟動他第二波的修行,開始追求無上菩提。

所以結論:聲聞人是感性的人,是比較鈍根的人;緣覺乘的人是利根人,他比較理智。當然這兩種人一旦發了菩提心以後,聲聞人就比較偏重於悲增上菩薩,如果他轉得過來的話;那麼緣覺乘的人就比較偏重於智增上菩薩。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四諦跟?二因緣的操作,四諦是偏重苦諦,?二因緣偏重在愛取,他直接調伏愛取,不需要理由,不必因為三界是痛苦,他只知道愛取對他是一種障道,他就把愛取滅了,不必由痛苦的理由來刺激他,這種人利根,智慧比較利根。

這個四諦?二因緣的操作有沒有問題?這兩個對我們淨土宗都很重要,我們待會兒會說明。我們看下一個。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從大乘淨土宗的角度來修學四諦?二因緣,和二乘人的修學在心態上有什麼不同?

【師父答疑】我們淨土宗的人,可能會重視人天乘的這個懺悔、吃素、不殺盜淫妄等等,但對四諦?二因緣是比較忽略了。但這一塊忽略掉以後,問題就嚴重了,就是你破除了外在的障礙,但是你內心的障礙沒有對治。

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四諦?二因緣,我們可以把它的系統升級,不是完全忽略,是升級。因為四諦?二因緣的操作有助於我們調伏愛取,但是問題在於它是單向思考。人天乘的法也是單向思考,二乘法也是單向思考,它只有調伏沒有引導。如果你要進入大乘佛法,諸位!你一定要培養你自己的雙向思考,就是調伏跟引導。

我不知道諸位日常生活中你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你遇到痛苦的時候,第一個,你對人生的厭離;第二個,你要立定志向——我一定要求生淨土,我一定要成佛,才能夠做出改變。如果你只是一路的遠離,其實你沒有合乎大乘種性。

大乘佛法遇到一個因緣刺激的時候,他一定雙向思考,有所調伏,有所引導。他一定要立定志向——我成佛以後我要對這個事情做出改變。當然不是現在,你要發下一種引導自己往無上菩提的力量,而不是只有厭離娑婆。

所以二乘人他們修四諦?二因緣這個法是沒有錯的,錯在他們的心態太自私了,這個是心態。所以我們到下一堂課會知道一佛乘,一佛乘這個「一」就是貫穿,會把前面的法貫穿。其實佛陀講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它是可以貫穿的。

從大乘角度,所有法門你都要學,只是用不同的心態。四諦法重苦諦,?二因緣法重愛取,這個對淨土宗是很重要的。你在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過程當中,把它激發到往生淨土,圓成佛道,有所調伏,有所引導,這樣就對了。

四諦?二因緣這一塊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是想問,如果是一個大乘的修行者,他的心態是大乘,可是他的行為是二乘可以嗎?就是把心態調整成大乘的,可是行為上沒做到。

【師父答疑】他是心態是大乘,他的行為就是大乘。好,請坐。她的意思其實是這樣,我們智增上的菩薩,他的行為很像小乘,所以我們很難從他的行為去判斷他是大乘小乘。因為你看菩薩戒,初心菩薩他是要共聲聞學。本來我們大乘是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但是他大乘佛法可能在初學階段會放棄度眾生這一塊,但是他放棄只是放棄行為,沒有放棄心態,就像你說的,他還是大乘。

我們這樣講好了。我們要到某一個地方,大乘佛法要到一個某甲的目的地,二乘人也要到一個地方,但前半段會走得一樣,但是到了後半段就各走各的。初心菩薩的行為會等同聲聞人,是相同,沒有錯,但是他是大乘,因為他心態有調伏力有引導力,他種下的種子不同,他種下的是一種大乘種性的種子;聲聞人他的心態狹小,他整天只想到自己,所以他種下的種子是小乘的種子。

諸位!現在我們很強調法門的不可思議——五乘法門,所以大家的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還沒有建立一佛乘的思想。到了一佛乘的時候,就不談法門,談心態了。心力引導法力,不是法力引導心力,法力只能夠加持心力,它沒辦法引導心力,不可以!這個觀念我們還沒有上,我們下一堂課五乘講完以後會講到一佛乘。

我們現在的概念是這樣:我們認為五乘是片段的,人乘是一塊,天乘是一塊,聲聞是一塊,四諦、?二因緣、六度好像這個之間沒有關係,好像一個念珠散滿地。你先有這個觀念沒關係,但是到最後我會幫你找一條線,把這五個念珠串起來。到一佛乘的時候,它是一條線的,它不是一個法門,它只是一種觀念。我們把五戒、?善、四諦、?二因緣、六度這麼一個散亂的法,把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思想了,這個對大乘佛法很重要!

法門沒有高低,就像藥,你需要你就要吃。你這個人很少造罪,五戒對你來說就不重要了;你這個人世間感情重,雖然你行為很好,你感情太重,四諦?二因緣對你就是良藥,因為它專門治感情重的人,這個藥對你來說就要吃了。你不是說:「欸,這二乘人修的。」誰跟你講二乘人要修的?你用不同的心態去修,在修這個調伏的過程同時迴向無上菩提,所以它同樣能把你引導到成佛之道。

我們到了最後,會把諸位片段的佛法概念,五戒?善?二因緣,要把它串起來。串起來以後,你接觸到五乘的時候你就知道要怎麼去為自己調整。

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你必須為自己配藥。如果你還記得我說的話,我們剛開始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說,我可以講一部通途的《佛法概要》,但是我沒辦法講一部屬於你個人的《佛法概要》,這個我做不到,我不是佛陀。

所以《佛法概要》即將上完的時候,你要去思考怎麼佈局你自己的一套《佛法概要》。這個法門的加減,你要加重哪一塊,可能你自己要有一個佈局:這個五年之內,我先吃哪一塊。我先懺悔,那麼我就先佈局三年懺悔;最後第二個三年,調伏愛取,怎麼樣怎麼樣,你自己要有一個規劃。那當然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的問題出在哪裡。

這五乘法門,每一個法門對你都意義非凡,沒有一個法門跟你沒有關係的,絕對不可能!只是你怎麼去取舍,怎麼去調配而已。這就牽涉到你對自己有多了解了。末法時代,有法無人。我們遇到很多很多的法都還在,但是,沒有一個善知識可以幫你配藥。醫生不在了,所以你自己要知道怎麼去調配。但是我只告訴你,到最後會把它貫穿起來,這五乘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跟你沒有關係的,都有關係,只是你的輕重緩急而已。

我們就不休息了,看這個樣子,可能今天會提前結束。

這個四諦?二因緣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我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都不夠了解自己,很難配藥,我們也不是醫生,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淨土法門的原因。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了?阿彌陀佛!

【師父答疑】如果你的煩惱輕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願力堅固,可以!因為你都不需要,你沒有那個病嘛。法門是治病的,你有那個病,你就必須吃那個藥。當然你沒有那個病,第一個你業障不重,那你就不需要懺悔了,人天乘對你就沒有藥了,你自然不會去造殺盜淫妄,這五戒你也不要守,「心平何勞持戒」;其次,你對人世間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情感,你也不需要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個藥你也不需要了;第三,你很自然安住真如,你就不需要修大乘安住空性,那這五乘法門對你通通不需要。但是這個條件是——「如果」這個成立的話。也就是說,三個「如果」你都具足了。

如果你有這個病你不吃藥,問題就麻煩了,因為它不會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號衝得過去衝不過去了,因為臨命終的時候充滿變量。人的心是很複雜的一個東西,非常錯綜複雜。佛陀,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後,他才給你授記說:你會怎麼樣。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給你授記的。你沒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會發生任何事情,連佛都說不準,真的佛都說不準。

如果你一定要求往生的話,其實你對自己要很了解。我看很多人對自己不見得了解,為什麼?你很少靜坐。你看我們很矛盾,有沒有覺得我們對別人很了解?你隔壁的人是什麼心態,你講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講一個小時這個人怎麼樣,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這是問題,因為我們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沒有迴光返照。你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煩,因為你遇不到聖人,就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薩做師父。文殊菩薩說:「你前面三年,給我老老實實地拜懺;後面三年給我修四念處,再後面你念佛就夠了。」其他都別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鋪好了。你很幸運,生長在佛世,生長在聖人出世的地方。

但是,到了末法時代,你還蒙著眼睛到處走的時候,就糟糕了,因為沒有聖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學這個法門幹什麼呢?我就不知道了!你這沒有醫生,藥你都亂吃,現在大家都亂吃藥了,你不能憑感覺在修行。

佛陀沒有說法,什麼意思呢?《金剛經》說的,你說佛陀有說法就謗佛,佛陀沒有說法,那這個法怎麼來的呢?佛陀是應眾生的需要而說的,這個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說的,所以這個法就沒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有沒有需要,他就講一句話出來,這個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緣,但事實上沒有。每一句話都是你需要他才說的,所以佛陀沒有說法。

那麼從這個概念我們就知道,這個法是用來治病的。諸位!你沒有事的時候會吃感冒藥嗎?不會,對不對?所以怎麼為自己調配藥,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議你每天要有個靜坐的功課,你就會慢慢了解自己,你那個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爾把它調整一百八?度,看看你的內心世界的活動,它是怎麼活動,喜歡往哪裡跑,它有一個軌道的。

其實我們內心裡,你慢慢會發覺它有一個習慣性的軌道。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人的內心的活動,它的確有習慣性的活動,每一個人不一樣。你要把那個脈動抓出來,你就知道你問題在哪裡,然後你就會減少很多自我摸索的時間,在這麼多法門當中(我們《佛法修學概要》已經講很多)你就知道自己最需要、最迫切的是哪一塊。所以當《佛法概要》學完以後,接下來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怎麼做取舍,這個就是諸位的工作。

還有沒有問題?理論上,我不知道諸位的根機,有些可能是聖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時代出世,你的對治法門要越多。你會在這個時代出生,某種程度你是共業,這個法,越到末法時代,眾生的病越重的時候,你靠一句佛號就越不夠。

諸位!你看看歷代淨土宗的祖師,你會發覺有變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時候善導大師淨土的概念,它很簡單,他叫你「一心歸命」就夠。你相信自己是業障凡夫,相信阿彌陀佛有無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導大師講來講去,都在講這個概念,「一心歸命」四個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麼時代?唐朝的時代,距離我們將近兩千年。

唐朝過去了,宋朝永明大師慢慢提出了「有襌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當然他也同意「無禪有淨土」,他提出兩個概念。

宋朝過去了,到了明朝的時候,就很少有祖師提到只要一句佛號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觀事修了。

祖師在演變一個法的時候,都不是隨便的。他一定知道這個眾生的平均值已經變化了,因為你這個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機性嘛,上契?方諸佛實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變的。你不能說,這個道理跟那個道理不一樣,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們現在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契機性就不一樣了,在取舍。

諸位!你看看淨土宗的?三代祖師,比較一下,你會發覺有一些變化。越到末法時代,開的藥就稍微多了。這到底說明了什麼事情?你們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藥已經不夠用了,藥輕病重,早期開的藥已經不符合後世人使用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有歷代祖師,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斷地要調整。如果說佛法沒有契機性,那歷代祖師通通不要了。

有些人說:看佛經就好了。這句話不對。佛陀是原則性的開演,祖師是有時代背景,他會做微調。祖師在這個時代出現,他知道怎麼調整你這個藥方。看祖師的法是契機,看經典是契理,這兩個都有需要。當然你也不能完全看祖師。蕅益大師說:你看看祖師,也要看看佛陀,你至少了解「佛世芳規」,佛在世的時候是怎麼教弟子的。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我還是不明白,就是說像我們在家居士,那按照師父的說法,就是說我們要按照自己的根器,來排一個適合自己修的法門。那我們在家居士如果真的是配藥配錯了,我們去哪裡問善知識,我到底配的藥是對是錯?我這樣子修對不對?

【師父答疑】你起碼大方向不能錯。我們的根機是這樣子,你的藥至少在你的吸收範圍,你不能落差太大。至少你要知道,你是屬於理智型的,還是感性型的,這至少你知道吧?理智型的,你要多鼓勵自己,觀眾生的苦,擴大胸量;你是感性的人,你又觀眾生的苦就完了。所以悲增上菩薩,佛陀說悲增上菩薩不能修太多的慈悲觀,因為你這個根機已經往慈悲方向跑了,你又修慈悲觀,修到最後你乾脆淨土不要去了,陪眾生流轉算了。所以你這個就是對治嘛,要合乎中道。就是說,至少你大方向要抓得出來,微細的地方,藥跟病落差一點,至少亂不了,是吧?你不能落差太大。

所以你不能跟著感覺走。諸位!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理智地面對自己?你喜歡度眾生表示你就有這種根性,你過去有這種等流習性,但是你不能濫慈悲。就像我們以前考試,德智體群要四育平均發展,你不能夠說你體育考一百分,其他都是三?分,這個就不對。因為你要往生淨土,你臨終的時候是平衡的,你每一個東西都不能太差。任何一個事情出了差錯,你就完了。你業力出了差錯,你這個人修得很好,但是有一個重大業沒有懺除,也不行;你業力沒有出差錯,愛取出了差錯,你這個人是一個謙謙君子,一生沒有造過傷害別人的事,但是你情感太重,你也完了。

【學員】對,所以我就覺得像末學,上課這一段時間,就覺得聽師父的講課,然後回去打坐,也覺得念佛好像有進步,就是有師父的引導。

【師父】表示你有用藥下去。其實這個藥你只要用得下去,就有效果,一定有效果。如果你覺得吃一個藥沒有效果,絕對不是佛陀藥開錯了,你操作有問題。理論上藥是可以治病的。

【學員】我的問題就是說,有的時候我們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所以有的時候就偏了。

【師父】所以你要去了解自己,不要老是了解別人,對不對?你要多花點時間了解自己,是不是?

【學員】可是就是要聽了課之後才會去了解自己,平時就好像難做到。

【師父】還有靜坐,其實靜坐很重要,你要內觀,觀察一下你內心是怎麼活動的,你起碼要把自己是屬於感性型、還是理智型抓出來,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兩個用藥是完全不一樣。理智型的,你要多強調眾生的苦。好,請坐。

因為你現在面臨的只有佛道跟眾生兩個,上求下化,用藥只有一個原則而已,取其中道。你英文考八?分,數學考三?分,你要去補英文,補碼學?當然現代人比較重視培養專業,那應該補英文。其實從淨土宗往生的角度,你要補數學,補那個不及格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這個人多生多劫來,慈悲已經太重了,已經變成濫慈悲了,帶有愛取的慈悲了,你就要管管自己這一塊了,告訴自己:慈悲的結果就是後患無窮,你就是要對治自己了。你這個人本身已經很理智,很理性了,你還告訴自己這個攀緣是痛苦的,結果你更理智了。

所以你至少知道應該多用佛道來引導自己,還是多用苦諦來調伏自己,這個至少你要知道。調伏跟引導這兩塊要保持 balance(平衡)。調伏的包括什麼?四諦、?二因緣,包括人天乘也是調伏,它調伏罪業也是調伏;引導的——大乘佛法都是引導的。

來,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聽到四諦、?二因緣的時候,起大歡喜的舉手。好,理智型的;你進入大乘佛法聽到菩提心,起大歡喜的舉手。好,我知道。所以這就對了,這就對。你看到一個東西,突然間似曾相識燕歸來,就表示這一塊你以前學過;如果你對一個法很陌生,你就要注意,這一塊可能是你欠缺的,營養不良,我們要去修正過去留下的東西。

你臨終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出大差錯,業力不能出錯,妄想不能出錯,真如也不能。你要安住真如,你不安住真如你的心就向外攀緣,緣那個相狀,你臨終是何等境界?外面有人在哭,內心要離開娑婆世界,內憂外患,你那個感情的錯綜複雜,能禁得起那個刺激?!所以臨終的時候,懺悔業力、調伏愛取、安住真如這三個功課都不能太差。

第一個,業力不能出差錯。

第二個,妄想不能起顛倒。你可以打妄想,不能打顛倒妄想,這個太厲害。你可以打一般性的妄想,一般性的妄想你念佛就好了,它不是你的對手。但是你那個堅固妄想就要小心了!那個沒有處理掉的就是地雷,所以妄想也不能出差錯。

第三個,真如也不能出差錯。你忘了安住真如,你就四面楚歌了。你要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臨命終。你臨終的時候要走得瀟灑自在,安住空性、安住真如很重要。這個人世間本來就不是你的,嚴格來說你本來就不該來的,我們就不應該來人世間的,真的是這樣子。我們是一時糊塗一念妄動,才把今生給創造出來。

【學員提問】師父好,剛才師父說,四諦、?二因緣是對重感情的人,就是說是一個治病的良藥。那如果我們是重感情的人,我們應該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經?

【師父答疑】多思惟苦諦。

【學員提問】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經或者是祖師大德的哪一本書來對治呢?謝謝!

【師父答疑】好的,這個問題問得不錯。我會建議你,如果你去看經,可能要看《阿含經》。因為《阿含經》專治苦諦。你去讀《阿含經》,所有的話都是不淨、苦、無常、無我。色——不淨、苦、無常、無我;受(感受)——不淨、苦、無常、無我;想——不淨、苦、無常、無我,都是這樣子。

如果你要去對治你的感情,最簡單,你把蕅益大師的《四念處頌》背下來。沒有事的時候,你就一個字一個字的把那個文去體會一下意思,你就會進步。你把文字裡面的道理消化出來。你就觀想你是隻牛,把每一根草經過多方的咀嚼把營養釋放出來。這個文字相就是草,你用你的思想能力去思惟佛法的文字,你的心中就會出現道的光明,你會覺得你進步很多。

你把蕅益大師的《四念處頌》背下來試試看,沒有事的時候就把它吐出來——觀察、勝解、舍離心相,不斷地去觀察、去思考,你發覺你心中會出現一種調伏的力量出來。你就知道佛菩薩所施設的法力不可思議,這個藥真的有效果,以前我們只是沒有去吃它而已。

當然你最好一天有一點時間靜坐,念念佛,然後在寂靜當中,去思考法義那最好。如果你要讓藥效來得快一點的話,你最好在靜中思考。

好,還有沒有問題?我們回答最後一個問題。這個也是有關修止觀對治妄想的。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在修止觀的時候,如果觀身不淨是否打斷了我所有念佛的功德?又者,觀身不淨它是一種對慾望的強制壓抑嗎?

【師父答疑】我們講過淨土宗它是大乘法門,一定有所調伏,有所引導。調伏的是對娑婆世界的愛取,引導的是對極樂世界的欣求。當然你在憶佛念佛的時候,你心中現的相是佛的功德相,希求的;那你修不淨觀的時候,你現出的是眾生那種煩惱雜染相。那你的意思是說打斷了你的念佛的功德,其實這個就看你的心態。當你現出了雜染相的時候,你的心如果是訶責的,是厭惡的,那怎麼會打斷了你念佛的功德?

如果現出的是極樂世界的相狀,我們的心態是欣求的心態;如果現出的是娑婆世界的雜染相狀,應該是以訶責厭離的心態,這兩個沒有衝突。一個厭離娑婆;一個欣求極樂,這兩個是一條在線的。

不過我的建議是這樣,一般來說操作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觀厭離娑婆。你如果不厭離娑婆,直接看極樂世界的功德,你不會很欣求,不會珍惜。一個人經常吃好東西,吃久了他就不會珍惜了。所以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觀娑婆世界的苦惱相,然後告訴你自己:我沒辦法處理。你再觀極樂世界的功德,你會有強烈地皈依、強烈地危機感。所以我們一般來說,是先觀娑婆世界的苦惱相,再觀極樂世界的功德相,這個次第會比較好,先厭離再欣求,這是一個操作的次第。你反過來,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個假觀的操作,有沒有問題?就是先求調伏,再求引導。當然我們念佛人先安住,安住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面對兩個因緣:一個雜染的因緣;一個清淨的因緣。調伏雜染因緣,引導到清淨的因緣。兩塊:一個眾生法界的厭離;一個佛法界的欣求。安住空性中,先求調伏,再求引導。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那先調伏再引導,是在一堂功課裡面做,還是說一堂功課做完再引導?就是停留在同一個點?

【師父答疑】最好能夠接著做,因為你調伏會幫助你引導。如果你分兩天,可能你昨天的心情,已經沒有了,會消失掉,因為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還是生滅心。

所以你的功課當中,比方你去佛堂先拜佛、打坐,先靜下來,先把心中的波浪靜下來。靜下來的時候,就是把你的所緣境於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出來,第一個先把娑婆世界的現出來,思惟:我如果不往生,我來生將會怎麼樣?會遇到很多障礙,有煩惱障礙我,業力障礙我,老病死障礙我,我又要經歷一次生死輪迴的痛苦。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種危機意識了。那怎麼辦呢?自己也沒有辦法處理,對不對?這個時候再現出極樂世界的功德,最後會歸到佛號。

有一點很重要,你把所有的修觀,最後一定要多一道程序,這個是《往生論》天親菩薩說的:當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以後,最後一定要會歸到佛號。因為有佛號,所有的修觀到最後都是幫助你修皈依。你如果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完了就沒有了,你沒有會歸佛號,那你這個沒有收尾太可惜了。

【學員】那師父像您說,就是來重複兩三次,一堂功課之中,都是停留同一個情況?

【師父】佛法本來就應該重複。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就不怕重複,對不對?造善也要重複,生轉熟,讓你熟悉,印象深刻,所以要觀察、勝解,勝解就是你要很深刻地體驗,最後舍離心相,把娑婆世界的雜染相舍掉,再現出清淨相出來。清淨相你就會很好樂,你要告訴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呢?因為有佛號。你經過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再念佛的時候,你就對佛號會覺得感覺不一樣,你不容易把它丟掉。就算丟掉,你會很快把它找回來。

【學員提問】我的意思就是說,觀了五分鐘之後再念佛,然後再回到觀那一部分也是一樣?

【師父答疑】如果你念得很好,就不一定要去觀了。如果你念得一句佛號信願具足,堅定、很有力量,就不一定要去觀了,這堂功課就一路念到底了;如果你這個佛號,念得懶懶散散的提不起勁,就是你的觀太薄弱了,心太沉沒。你不知道怕了,那這個時候你就要修觀對治了,因為你念的這個佛號已經沒有效果了。

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勉強。你要引導自己,所以如果你自己覺得這佛號念得悠悠泛泛的,沒有感覺了,這就是你修觀的時候到了。你要引導自己了,觀娑婆世界,你來生只有兩種選擇,只有兩種,沒有第三種:第一種繼續來娑婆世界;第二種到淨土去。這兩種會有什麼後果,你最好先知道一下。

要把你未來的果報事先看到,我們要用未來來引導現在,不要老是想過去。真的,你夠聰明的話,不要想過去,毫無意義。我們一般人都錯用心,老想過去。過去不可改變,只有充滿著悔恨,千金難買早知道,對不對?你再回憶過去統統浪費時間。一個夠聰明的人思考未來,未來比較重要。你未來只有兩個地方:一個到娑婆世界,一個到極樂世界。這兩個會有不同的結果。最後結論:好好念佛。

但是你經過這個過程再念佛,就不一樣了,你會體會到什麼叫作「通身靠倒」,你還會把佛號丟掉嗎?我看你不敢。就是修皈依嘛,不要忽略,你稍微地觀照一下,它產生念佛的效果會非常好。我們的心,要引導它,你不能強迫它。說:你給我好好念佛!沒有用的。你這心跟小孩子一樣,你強迫它做的事情,它統統都會反彈的,沒有效果。

當你開始走入修行的時候,你要知道怎麼跟自己溝通,這很重要!你學那麼多佛法,可以溝通的管道很多。你現在的心已經夠沉沒了,已經是心灰意冷,你老是罵它,罵到最後——乾脆我不要念佛了!心灰意冷時要鼓勵:你做得不錯,至少你還可以念?句佛號,很專注,比那些不想念佛的好多了。所以你需要鼓勵的時候,你就不要吝惜給自己鼓勵,真的是這樣。修行調心之道,只有一個原則:保持中道。你的這顆心這個時候已經脆弱了,你就不要再去罵自己了,給自己一點掌聲;你自己太高慢的時候,訶責自己:我還有很多不足。

所以說你現在學《佛法修學概要》,等於是多了很多溝通的工具。你掌握很多工具,怎麼用,那就看你的經驗。慢慢跟你的內心打交道久了,你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怎麼引導自己,讓它慢慢地保持進步。

不要再用強迫的方式來要求自己做功課,沒有效果的。要引導自己,就像你去引導一個小孩子一樣,他有些時候需要鼓勵,有些時候需要訶責。你學那麼多法門,就是跟自己做好溝通,應該調伏就調伏,應該引導就引導。就是這麼回事,這叫善調其心。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請問在《楞嚴經》裡面,二?五位菩薩有介紹他們的修行,他們是怎麼修行……?

【師父】成就圓通的。

【學員提問】對!那我的問題就是想問師父,我們可不可以用《楞嚴經》去調伏我們自己的妄心,讓我們可以回到比較清淨的本性?感恩!

【師父答疑】《楞嚴經》它主要是正念真如,就是回到自己的清淨心,但是它在回家的道路,開出二?五條。你可以從眼根回家,你可以從耳根回家。當然我們比較喜歡耳根,因為耳根它的功能比較強大。從耳根回家就是反聞聞自性,就是你為什麼能夠聽得到聲音?我們以前是「循聲故流轉」,我們耳根是向外攀緣,所以流轉。現在是逆向操作,就是你這個聽到音聲的功能,那個明瞭性,你從什麼地方來?一直找,找到最後,喔!原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楞嚴經》它二?五圓通,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其實都是回家的路,只是它選擇的路不一樣,它意思就是說你都可以選擇。

不過,《楞嚴經》我們就不採用它二?五這個圓通,不採用,我們只取用它的道理。因為我們的所緣境只有一個佛號,而它的所緣境不一樣。耳根它的所緣境,就是專門聽耳根那個聞性。所以一般來說所緣境要固定,但是你可以用它的道理,那個正念真如——「本來無一物」的道理。這個道理對我們來說有安住的作用,但是它的過程我們不用。它的過程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憶佛念佛,所緣境不同。我們可以用它那個思考模式來調伏,我們引用它的道理,但是我們不引用它的所緣境。

你學少林派的武功,他學武當派的武功,對不對?你打少林派有少林派的拳法,武當派有武當派的打法,你不能學他的,因為他那個招式起式不一樣。但是你可以學學武當派它武功的道理,那個道,它一定有個道理。他這個打法打出來之前,有些人是屬於剛的,有些人是柔的,他太極拳是柔式的,以柔克剛的,它一定有一個道理在攝持這個拳法的。那麼你打少林寺的,你就不可能去學武當派的打法,因為這兩個打法招式不一樣,但是你可以參考武當派的道理來加強你少林派的拳法。這樣懂嗎?這樣比喻可以清楚嗎?這系統不一樣,你這個 APPLE 的跟 SAMSUNG 的系統就不一樣。

【學員提問】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怎麼說他……

【師父答疑】他是走自力法門的。

【學員提問】他是什麼?

【師父答疑】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很多人以為說跟念佛一樣,其實不同。諸位你要知道,來,我告訴你。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兩個:一個能念的,能聽的是耳根,對不對?你聽到是能聽的耳根;第二個,你所聽的佛號。淨土宗它關鍵在你所聽的佛號,注意在那個音聲,因為它代表佛陀;《楞嚴經》它只是用音聲帶動你的耳根,它重點在於我為什麼能夠聽到音聲。

【學員提問】是不是觀無生啊?

【師父答疑】是的。兩條路不一樣:一個是注意那個所聽的佛號;一個是注意那個能聽的耳根,這兩條路不一樣。

【學員提問】但是如果我們是要回家的時候,不是要用這個耳根嗎?都攝六根就是要在……

【師父答疑】但是問題是你沒有用耳根,你回不了家,關鍵在這裡。這就路還家,你當初流轉的時候,本來是清淨心,對不對?然後就從六根裡面跑出來了嘛。那你要回到家,你要照原路回去,這是為什麼說你要就路還家?因為你當初離家出走的時候,是從心裡面——從六根裡面離家出走的,現在你回家也要透過六根回家,叫就路還家,找到你原來的路回去。

【學員】好,謝謝!我回去想一下。(眾笑)

【師父】諸位!你在修行的時候要注意,圓修跟雜修不一樣,題目不能換,所緣境不能換,對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音聲不能換,但是你可以參考有些道理,幫助你調伏引導。假設我們是少林寺的弟子,我們只有打自己的拳法,但是你可以參考武當派、峨嵋派他們的這些好的道理,充實少林寺的打法,這個叫作圓修。題目沒有換,所緣境沒有換,目標沒有換,但是引用別人的道理來做一些調伏跟引導。如果你連題目都換了,那叫雜修,那就不對了。

我個人是這樣想的: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最好把淨土的東西先學一學,學個三年再來看其他的。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我不建議你看太多東西,因為你的根本法寶要先建立起來。佛教的法門真的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路頭,真的,每一個所緣境都不一樣,過程不一樣。

所以我會建議對初學者加以保護,少看其他的東西,先把對淨土的皈依的心建立起來。好,你可能花三年或者五年,你對阿彌陀佛的佛號,對淨土的功德一心歸命了,這個時候我會建議你,你要慢慢學習其他東西,充實你的養分,你可以廣學。在不影響你一心歸命的情況之下,你慢慢學習天台的止觀、唯識的止觀,他們的操作各有各的好處,對你調伏煩惱很有幫助的,你一用就馬上知道,這個方法非常好的,但是你調伏以後,它不會影響你對佛號的皈依,你會對佛號更皈依了。

所以初學者要專。這個就跟種樹的道理一樣,先種起來,再求它的茂盛。初學者你學太雜,我不認為這樣是好的,不好!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該走哪條路了,太多選擇了。但是你對佛號已經建立信仰的,你還閉門造車,那你就吃虧了。佛陀講那麼多東西,對你會有很多幫助,你不要去拒絕佛陀開的藥。只要對你往生有幫助的,你都可以拿來用。「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道理是一個,就看你的次第。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他提出了專修和圓修。專修適合初學者。你對阿彌陀佛信心具足了,你這個佛號操作已經到一定的水平了,你可以廣學。適當地學習怎麼調伏自己,怎麼引導自己,怎麼跟自己溝通,你這個佛號會念得更好,這就是助行,這樣變成正助二行就是圓修了。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我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先去想厭離娑婆,然後欣求極樂,最後回歸於一聲佛號。那回歸這一聲佛號的時候,我們坐下來念佛號,像我們年紀大,念念就沒聲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現在有一個問題,有的時候念佛機它念,我可以跟著它念,就是心裡面我念不出來;有的時候我自己念,在靜坐的時候,我可不可以心裡頭什麼也沒想,我就是念那一聲佛號,還是怎麼樣?這一段我就不大知道。謝謝!

【師父答疑】好,請坐。首先我們要知道,諸位!你們認為念佛的所緣境是什麼?一定有所緣境,對不對?「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但是你要把所緣境現出來,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然後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

那麼你怎麼取到所緣境?所緣境在哪裡?念佛的時候所緣境是什麼?它是音聲,是六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中的聲,它是耳根所緣。那麼你如果都沒有出聲,它就不是音聲,它變成法塵,變成第六意根所緣,那就不一樣。

意根在緣法塵的時候,困難度比較高,因為第六意識它會變動,變來變去;音聲是穩定相。所以念佛法門的最低標準,最好是金剛持,嘴巴震動,因為你嘴巴不震動就列入法塵。你要捕捉法塵非常困難,因為它變來變去,你第一句佛號跟第二句佛號不會一樣。你創造的所緣境都不一樣,你怎麼得到禪定,得到三昧?你在法塵的時候,你念的第幾句佛號的聲相,那個法塵的聲相是大一點的,是明瞭的,是怎麼樣的……,它會變來變去。

所以音聲有個好處,它穩定,它保證每一句佛號是穩定的。那麼你所緣境穩定,你的心也容易穩定。所以最好是嘴巴輕微地震動,叫作金剛念。第一個它不會耗氣,養神,因為你出聲耗氣,但是你完全不出聲又沒辦法攝心,所以這個平衡點最好就是稍微出一點聲。

祖師為了在有聲跟無聲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他創立一個金剛持。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念,這個方法很好。因為你經常出聲,會耗神傷氣;但是你不出聲,你心攝不住,它跑掉了。你第六意識的法塵跑掉,你都不知道,你可能打很久妄想才發覺。

我的意思不是說你每一堂功課都要修觀,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的心已經準備好了,你這個觀可以暫時不修。但是如果你佛號念得很生疏,很提不起勁,那你就要修觀。

什麼叫作正修,什麼叫作助行?正修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提起佛號。但是你如果操作得不好,狀況出來了,你要排除狀況,你就要修觀,善加調伏,善加引導就變得很重要。你怎麼跟自己溝通?先把佛號放下來,因為沒有效果,你要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差錯。要調整心態,跟自己溝通。溝通好了上路了,這個觀就不要了,就繼續往前走,佛號繼續提起來,這個叫作正助合行。

有些人一提起佛號就容易昏沉,對不對?他不念佛還不會昏沉,他一提佛號就昏沉。這個你就要知道你要拜懺了,你真的要修懺。因為你能念的心,那個心已經出了差錯了,已經有障礙。我們一般自己不知道,你那個心已經被業障給卡住了,總是覺得我那個心跟佛號中間好像有一個東西障住。你這個效果就很差,因為你每次念佛就打瞌睡。不是打瞌睡的時候還念佛,是念佛就打瞌睡。打瞌睡還念佛那表示你還不錯,但是這兩個分不清楚了。

所以當你一提起佛號就打瞌睡,心一靜下來就打瞌睡,我提醒你:一定要修懺。因為你的造業力薄弱了,你那個能念的心被太多蜘蛛網蓋住了。如果你不把蜘蛛網拿掉,你那個念佛都沒有效果。因為你身體沒辦法念佛,一具臭皮囊何來做功課?嘴巴也不能念佛,是那個明瞭的心念佛,嘴巴是個工具而已。

有些人的心一路走來,他的業力也沒有懺,煩惱也沒有調,他的心很粗重,那個堪能性都沒有,那個造業力,就是那個修行的力量都沒有,不要勉強,先修懺。你這台車子已經是狀況連連了,不要勉強開,先去修理一下再開。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我現在有一個疑問想要請教師父,就是說剛才我們在說念佛的時候,如果金剛持有發出一點點的聲音。可是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就是說耳朵有聽到大聲念佛的聲音,然後有時候那個佛號聲會好像從四面八方這樣過來。

【師父】你是一個人在修行,還是在打佛七的時候?

【學員】自己一個人。

【師父】聽到其他的聲音。

【學員】就念佛聲音從四面八方來。

【師父】那你要小心!

【學員】那我們是要立刻停止,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

【師父】你會害怕嗎?你不害怕就繼續念沒什麼,你不要管它就好了。

【學員】我們就是繼續這樣念下去。有聽到沒有關係,就跟著一起念佛是嗎?

【師父答疑】對,但是你不要跟著它走,你心裡不要攀緣這個東西。

【學員】就是我們聽我們自己念佛的聲音?

【師父】對,你不能攀緣它。攀緣它你就跟它感應道交,不能攀緣。

【學員】繼續念,就可以是嗎?

【師父】只要不是你自己創造的東西,都不能攀緣。不是你自己創造的都不是你的東西。

【學員】那就是我們繼續聽我們自己念佛的聲音,然後繼續念下去,不用停止?

【師父】是的。你自己創造的聲音才能夠安住,別的聲音來都不要管它。

【學員】即使是佛號聲我們也不要管它?

【師父】即使是佛來都不要管他。

【學員】是,阿彌陀佛!

【師父】因為這個東西充滿了變量,你不知道,你沒辦法判斷真假。

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這師姊問這問題後,我就敢問這個問題了,因為我自己也有疑問,我念佛的時候我就聞到香味,我反而怕,我不敢追得久,請問師父這個情況是怎麼樣?

【師父】你是經常聞到還是偶爾聞到?

【學員】經常聞到,現在大概一個禮拜都有。

【師父】你的心情是很想聞到,還是不想聞到?

【學員】不小心它就出來了。

【師父】:這個是好事情,其實聞到香氣是好事情,但是你繼續往前走,增加你的信心就好了。

【學員】我以為是什麼,我就不敢去追。

【師父】聞到香氣是好,是什麼香氣?是花香還是沉香?

【學員】說不出來,很好的感覺。

【師父】那是好事情。

【學員】阿彌陀佛!

【師父】但是好事情你也不能攀緣。

【學員】對,我不敢動。

【師父】對,不迷。

【學員】阿彌陀佛!

【師父】對,聰明。所以,為什麼修行它要正念還要正知?這個正知就是,就像我們今天在帶一頭象,你要往前拉,旁邊要有一個人看著,要有一個人守衛在旁邊看,有沒有出什麼狀況。就像你知道,你念佛的時候雖然聽聲音,欸,突然有個東西出來了,你就要保持警覺了!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觀想我本來就沒有這個香氣,別管它,繼續往前走,千萬不要注意路旁的小花,你要的是後面的摩尼寶珠,記得!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剛剛那個念佛就是聽到佛聲的問題,我有的時候做夢就聽到它在念。有時候自己也知道,但是不知道是在夢中還是真實的狀況。有的時候就是在那坐的時候,自己就會就聽見佛號,但是就不知道是……像有時候在院子裡做事的時候,有的時候就聽到……,假設不是鄰居家有放念佛機什麼之類,這種情況下就是經常有。

【師父答疑】做夢你就別管它,如果是夢境就別管它了。

【學員】好。

【師父】如果你夢境能夠夢到佛號,也是不錯的,但是別管它。

【學員】就都不要去管它?

【師父】對,這個都是夢幻泡影。所以你慢慢要知道,所有的因緣法都是夢幻泡影,但是你只能夠去注意你自己創造的那個夢幻泡影,就是你自己佛號的音聲,你只能夠注意這個。

我們現在有將近兩百個人,你只能夠跟一個人走而已。比方說你到了downtown(市中心),你去逛街,路上很多人,你只能跟著一個人走。不管誰跟你打招呼,你都別管他,你就跟著那個人一路走到底。這樣諸位懂嗎?

但是你也不要拒絕其他人,因為他有權利在外面走來走去。如果說,你覺得外境的干擾對你已經形成強大的障礙了,那你要做兩個措施了:第一個,可能是業力引生的,就要拜懺了;第二個,就是鬼神障,那就持咒。所以你看《印光大師文鈔》,他很強調持大悲咒。你慢慢看,他持大悲咒破障。我們跟鬼神不要起對立心,但是我們有權力保護自己,是吧?

末法時代,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但是你記得,你只能夠跟佛號的音聲,而且是只能夠聽自己念佛的聲音,記得!你跟著佛號走,不要看到有香氣來,你就換題目了,跟香氣走了,你這個就是心隨妄轉,要注意!佛號跟丟了你只能夠做一件事情:把佛號找回來,再繼續跟。你在逛街的時候,不管這個街道上有一百個人、兩百個人,你只能夠跟一個人走而已,跟一個人跟到底。不管中間出什麼事情,都不要管他,這個叫作一心歸命。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一個問題,我一直有疑問,就是我好幾次在夢中驚醒,都在念佛號。

【師父】經行就是繞佛。

【學員】不是,我遇到就是很害怕的事情,驚醒了!

【學員】我驚醒起來,那我都在念著佛號。

【師父】那不錯,那表示你跟阿彌陀佛已經建立一種很好的關係了,你在緊急情況時會想到佛號就對了,那不錯,挺好。

【學員】謝謝師父!阿彌陀佛!

【師父】好,最後一個問題了,你請說。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就是因為我們天天都念佛,所以就是薰我們的這個八識田。

【師父】是。

【學員】就是有時候它那個佛號就會自己跑出來,那我們怎麼知道是外面的鬼神障,還是我們肚子裡面自己在念佛?阿彌陀佛!

【師父答疑】念佛有三個條件叫做念佛:第一個,念從心起;第二個,聲從口出;第三個,音從耳入。這三個條件都要具足。

第一個,你念佛要從內心——我要念佛了,你自己有作意。你在那個地方工作,突然間聽到佛號,這個佛號就不是念從心起了,你就要警覺了,因為你沒有作意要念佛嘛。那這個就不是,第一個源頭就不對了,就不是念從心起,後面就別談。

這三個,是判斷方式,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叫作一念相應一念佛。如果這個聲音是外來的,就不能構成相應,也不能構成佛,那就有可能是魔障。你把印光大師那個念佛的三大要則再想一想: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你就知道這個到底是跟佛菩薩相應,還是外來的干擾,你就很清楚了。只要不是念從心起的都要小心。

好像講到淨土法門,大家就問題多一點。好,我們今天就上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