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九頁,我們講到在菩薩道當中如何來修學佈施的方便。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諸法因緣生。就是說,你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不同的過程你會創造不同的結果。比方說,你同樣佈施一百塊美金給三寶,那麼到底你會得到什麼果報呢?答案是不一定。你的心態、你的意樂很重要!

我們可以這樣講,整個修行的過程是由兩種力量構成:一個是心力,一個是法力。心力不可思議——能念的心;第二個,所念的法。我們在前面人天乘的時候,其實是偏重在法力,你的心理素質不高,你這個人感受很強,情緒很重,妄想很重,執著很重,沒關係,只要你做就好,你把事情做完就好了。在人天乘,只要你的心願意隨順法去修學,人天乘就及格了,不要要求太多。

但是你走入了菩薩道,它的要求是要雙向力量,你的心持法,法持心。它不但要求你法力不可思議,它要強調你心力不可思議,你慈悲的願力要生起來。所以到了菩薩道,你要慢慢知道,你的生命是兩種力量的操作:第一個是對法的遵循順從;第二個是你內心的安住、調伏跟引導。

從佈施的角度我們先談談它的結果。這個結果有三種差別:

第一個,當一個人佈施成就來生安樂的時候,有辛勞跟非辛勞的差別。你看有些人,他得到安樂的果報很輕鬆。一出生他爸爸就是很有錢,他媽媽也很有錢,所以最後他自己也很有錢,輕鬆愉快,他做一個富二代很輕鬆。但是有些人的錢財得來是很辛苦。白天上班八個小時,晚上還要加班,他也有錢,但是得來多辛苦。

為什麼呢?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都有道理的。因為有些人因地佈施的時候,他心甘情願,起大歡喜。他那個佈施種子種下去的時候,是用歡喜心把種子種下去,得果報開花結果的時候是輕鬆地獲得財富。

有些人他在行佈施、做義工的時候,他也很認真,但是做的時候心不甘情也不願,雖然他也做了,得果報的時候卻是障礙重重。因為因地的時候,你是夾雜著煩惱來行佈施。你這個果實開出來的時候,雖然有甜美的一部分,但是也有痛苦的一面。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這個會影響到你的果報。這是第一個,辛勞、非辛勞。

第二個,圓滿、非圓滿。

同樣佈施,有些人是盡心盡力,親自來參加佈施的善業;有些人是把錢拿去就好了,那麼到最後,你的因地是不圓滿、有欠缺的。你就會覺得你的福報跟別人比起來就少一塊,不圓滿,有所遺憾,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沒有盡全力。

第三個,這個福報有堅固、非堅固的差別。

有些人的福報很堅固。你看他的福報,他那個房子買在第三棟,地震的時候破壞第一棟、第二棟,他那一棟就不會破壞,因為他沒有後悔。千萬不要後悔,因為你後悔的心,會破壞那個果實。即便你佈施的因緣是一個錯謬的,比方說你佈施一個假和尚,你後來知道他是個假和尚,你也不要後悔。

如果你懂緣起法的話,你真佈施,不怕假和尚。因為當初在緣境的時候,你心中緣他是一個三寶的境界,你起了一個慈悲的願力,心境和合,你當下就成就了,這跟他是真是假沒有關係。

但是菩薩戒提到一點,如果你事先知道他是假和尚,那就不對了。你事先知道了,你看到他穿俗服,在那個地方玩樂,那你知道以後,就不能佈施了。你沒有證據證明他是假的之前,你心中緣他是清淨的三寶,你去佈施,你的功德是圓滿的。至於他怎麼樣,跟你沒有關係,因為那個相是借你用的,你借他的相來修心嘛。所以你千萬不要後悔,否則你的果報會不堅固。

這就是為什麼在佈施的時候,我們的態度很重要。我們要有歡喜心,以慈悲心來帶動善業,我們的果報就是比較圓滿的。

辛 三、修習佈施差別內容

我們看第三段,修行佈施的差別內容。這個地方有三段: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就是財物佈施,得到豐盛的資財;法施,就是佛法的佈施,為了要開導智慧,成就智慧;無畏施,前幾天會長說過就是放生,我們在它生命當中,因為它面臨死亡是很大的怖畏,我們救一個刀下的眾生,讓它遠離被殺的怖畏,這個會成就身心的安樂,身體健康。

這三種法最後的結果有兩種:第一種,廣結善緣;第二種,資財富足,這些都有助於調伏我們慳貪的煩惱。

這個佈施是這樣,就是說,菩薩的願力他是透過智慧觀照的。因為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異熟果。你不是馬上佈施,馬上看到果報,這樣就會有問題。有些人佈施很久,他還是很貧窮,所以他是來世得果報的。

這個時候佛陀就講了一個國王跟醫生的小故事,來激勵我們。說有一個國王福報很大,威德具足。他年輕的時候就即位,所以他過的是非常奢華放逸的生活,到晚年的時候卻全身是病。於是,他就把國家裡面最優秀的醫生請來,他說:「你要幫我治病。」這個醫生當然不敢說不要,因為他是國王,大威德。

那麼醫生就住在王宮裡面慢慢替他治病。治的過程當中,國王都沒有提到報酬的事情。他說:「你幫我治就是了。」醫生當然也就在國王威德的震懾之下,慢慢地幫他治。治好以後國王也沒說什麼,就讓他回去了。

回去以後,一進他住的村莊,突然看到一棟非常漂亮的別墅,在所有的村莊裡面是最漂亮的,而且前面有很多的牛羊在別墅周邊圍繞。他就問一個農夫,說:「我去給國王治病的時候,沒有這棟別墅,這別墅是怎麼來的?」

這個農夫說:「這個人是一個醫生,他替國王治病,治好的時候,國王就把這棟別墅幫他蓋上。而且聽說,他每次給國王治好一個病,國王就添一個設備。」

這個醫生進房子一看,說:「 唉呀!早知道,我就把國王的病再多治幾個。」所以千金難買早知道。

我們會很羨慕別人現在的果報,我們真的有時候很想回到前生跟自己溝通說:你應該多做一點,我的房子就大一點。尤其是天人更明顯。天人,他很快樂,但是他那個嫉妒心很重,因為他的比較心太厲害。天人他好就好在有神通,壞也就壞在有神通,他有宿命通,所以天人的比較心很重。他一到天上的時候,他知道他是怎麼來的,他前生是修什麼因。但是天人每個人身相的光明不一樣,住的宮殿不一樣,他所受用的快樂也不一樣。他就會說:「欸,隔壁的房子是三千平米,我只有住一千平米。」那他有時候就會起嫉妒,後悔了!「我前生為什麼不多做一點?」

所以異熟果就是說,我們最好是透過道理的推敲,你要先知道結果,然後從結果來激發自己,以願導行,你經常要有一個目標在前面引導你。菩薩道是先設定目標,然後再激發自己往目標走。不是說做多少算多少,菩薩道沒有做多少算多少,你如果是這種心態,你沒有資格去行菩薩道。菩薩道只有一句話,叫作盡心盡力——「凡事盡心盡力,時時反省自己」,整個菩薩戒的精神,這兩句話就講完了。

所以當我們慢慢地從一種佈施的善業,提升到一種波羅蜜的功德的時候,你要慢慢地做心理溝通,做心理的教育。好,我們佈施講完了。

己二、持戒度 分三:庚一 、持戒自性。庚 二、趣入修習持戒方便。

庚 三、修習持戒差別內容。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庚一、持戒自性

我們先把持戒的體性念一遍。

《廣論》云: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尸羅。

持戒是怎麼定義呢?從損害它,就是你要避免兩個行為。我們對兩個行為要產生厭離、棄舍之心:

第一個,惱損眾生。在整個菩薩戒裡面,有很多都是你不能損惱眾生。我們慈悲心建立的第一個基礎,我們在還不能夠對眾生釋放善意給他幫助之前,起碼你的身口意盡量不要去損惱對方,這是菩薩道的一個基本精神。

第二個,不要傷害你的根本,就是傷害菩提心。我們對於損害眾生跟傷害根本這兩個產生厭離棄舍,那種能調伏的心,就是持戒。

這個六度是後後超勝前前,越後面的功德,越後面的菩提心是越加的圓滿。

庚二、趣入修習持戒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我們看持戒的加行。就是我要怎麼去做好心理建設,才能夠很如法地去持戒。這以下有四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攝波羅蜜多論》云:毀戒無能 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非應理。

菩薩道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有些偏重利他的人,他就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思想,他說:我在幫助眾生,我在弘揚佛法,所以我的戒律可以稍微緩一緩,但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

祖師說,你一旦毀壞了根本重戒,你連成辦自利的功德都不行。因為根本重戒是保住人身,菩薩毀犯了四根本,你來生到三惡道去了,那三惡道你怎麼行菩薩道呢?你看過有一隻狗可以行菩薩道的嗎?不可能。

所以你行菩薩道,一定是先保住人身。所以你一定要持四根本。就是說,你一定要不墮惡道,這個是自利的基本思想。一旦墮入惡道,你的威德勢力就去掉了,就不可能成辦利他了,你的菩薩道就中斷了。

所以佛菩薩勸勉我們在廣修利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殺盜淫妄的根本重戒,這是能夠保證你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這是第一個,成辦利他的基礎。

再看第二個。

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

持戒第二個很重要的一種心理建設,就是你要預先的思惟到當來的果報,怖畏當來的果報。就是第一個,思惟業果,你的罪業一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第二個,業果不失,罪業它絕對不會自己消失掉;第三個,增長廣大,我們雖然是小小的過失,可能我們講一句話去觸惱對方,但是你不改,你這個罪業的力量是不斷地增長。因為罪業最可怕的就是相續的力量,你偶一為之的一時失念,這個罪業問題不大。

所以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自我反省時,你要把自己已經養成習慣性的罪業抓出來。殺盜淫妄,尤其是口業,你經常習慣性站在對立面,講一些別人不舒服的話,這種業雖然不重,但是可怕的是它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就像這個水滴整天滴,滴久的時候它變成大海,你都不知道。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從怖畏當來的果報當中,去抓出自己的小毛病,然後思惟它的過患,慢慢把它調掉,這是持戒的第二個心理建設。

看第三個。

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

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

一個持戒莊嚴的人,他不一定要講出很多的話,他也不見得有很大的福德資糧,他就能夠具足種種生活的資具。一個持戒的人對來世是無所怖畏的,而且得到世人的恭敬供養。所以說,他即便沒有其他的福德資糧,他也能夠在生命中得自在。

這個持戒,也可以成就人天的果報。它是這樣:佈施跟持戒是不完全一樣的。你今天有佈施,沒有持戒,你的福報就不尊貴,你可能會到三惡道變成一隻狗,這個狗得到主人的愛護、照顧,你在狗的這種卑賤果報裡去享受快樂。這就是佈施不持戒,果報卑劣。

持戒不佈施也有問題。在經論上說,忉利天有的天人,是靠持戒生天的,但是他沒有佈施,他佈施得很少,那這有什麼過失呢?他雖然是尊貴,但是食常不足。他吃的不太夠,經常跑到人世間喜馬拉雅山,去吃生果,吃水果,吃完以後再回到天上去。這就是持戒不佈施存在的問題。

所以,持戒是成就尊貴身,佈施是一種資財的豐盛,這兩個不能完全取代。一個是影響到你來生尊貴不尊貴,一個是影響到你來生資財豐不豐富。

我們看第四個。

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

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尸羅為勝種。

一個持戒的人,他的威德力達到什麼程度呢?佛菩薩說他走過的塵土叫作吉祥土,而且他受到天人的頂戴恭敬。你看有些女眾,她先生往生以後就守住貞節,守住不淫慾戒。這個房子鬧鬼,她一去那個鬼馬上就離開了。

鬼神、護法神跟人天對持戒的菩薩特別地尊重,他是頂戴受持來恭敬持戒的菩薩。他不但是頂戴,還禮拜,還做種種的供養。持戒之人受到人天的禮拜供養,所以成就戒波羅蜜,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一切勝種。

所以智者善自思惟持戒的功德跟犯戒的過失。思惟持戒者自利利他,毀戒者自他俱損,則持戒之心任運而生。所以我們還是講到以願導行,所有的波羅蜜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設,你要產生強大的意樂才能夠付諸行動,一定有誓願力、觀照力,才能夠有行動力。這個是菩薩道的一個基本次第。

辛二、正修

那麼應該用什麼心態來持戒呢?這有四個方法,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持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有尸羅為所願境,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特當了知十不善業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宗喀巴大師講到持戒的四種重點。因為戒很多,我們要把握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保護你的菩提心。保護菩提心的方法,使令菩提心增長:

首先,遮止損害一切有情。持戒的內容很多,但是以瞋心所發動的業力最重。從菩薩道的角度,先消滅這種對立心,瞋恚心,因為這直接傷到根本。

菩薩道,你一個微細貪愛的活動,比如你這個人喜歡喝喝咖啡,喜歡吃吃甜甜圈,亂不了,這個喜歡享受不影響你菩薩道。但是你脾氣很大,障礙菩薩道,因為菩薩道最怕的就是那種依止對立所發動的瞋恚。這個我們在下一個忍辱波羅蜜會講到。

所以我們在持戒的過程當中,先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因為這個是直接性、根本性地傷害我們的菩提心。你菩提心一傷掉,就沒有所謂的波羅蜜了,就從菩薩道直接打入了人天乘,你這個層次就完全被降級了。你菩提心一旦被破壞,你本來是修波羅蜜的,變成人天善業,變成有漏善業了。你從菩薩道掉了三級,你就連人天、連二乘都不如了,你的檔次就直接被降下來,所以菩提心是不能破壞的。

其次,在整個大地以上所有的尸羅,我們都應該去進止。「進」就是應該去做;「止」就是應該停止。這個止作二持都應該至心學習。你受了菩薩戒,你就沒有哪一個戒法是不能學的,都要學了。所以菩薩戒你就不能夠說:這件事我做不到。不能這樣講!你要說:我盡量去做,凡事盡心盡力。

所以菩薩戒以後,因為你當初緣的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嘛。所以菩薩戒你已經沒有資格畫地自限了,你是向佛學習,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因為你自己在因地的時候,已經站在佛的角度來修學了。其實你站在一念清淨心,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你跟佛陀是站在同一個角度了,你只是因緣不圓滿而已。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不能畫地自限了,所有的戒法、所有的善法,你都應該至心學習。

第三,你除了佛陀所制的戒法不能去犯、性遮惡作諸罪不能去做之外,世間的善法,所謂的十善業等你要盡量地去做。除了佛制以外,世間上所公認的善法,這種慈善的事業,也應該盡量去隨喜、去做。

第四,對於所受的戒律諸根本戒,你特別要去數數防護。

這根本重戒,我們解釋一下。菩薩的重戒有十個:殺、盜、淫、妄、酒、說、毀、慳、瞋、謗,十波羅夷罪。前面四個叫根本戒,後面六個叫作六增上戒。

殺盜淫妄四戒為什麼叫根本?因為它是保護你人身的。你犯了根本,你來生連得人的果報都沒有了。你沒有得到人身,你菩薩道就中斷了。所以這個是根本重戒,是保護你人身的果報。

那麼後面的六增上戒也很重要,它們保護你的菩提心。第五個是酒,但是菩薩戒的制酒戒,不是不飲酒,是不賣酒。不飲酒,是把它判作輕罪。因為酒會讓一個人失去理智,你賣酒的過失影響更嚴重,傷害更多人,所以第五個是不酤酒。

第六個說四眾過罪。這個四眾包括出家的兩眾:男眾、女眾,也包括了在家兩眾。這在家兩眾,特別指的是受過菩薩戒、在行菩薩道的居士,你都不能譏嫌,有過失只能夠私下勸諫。因為你說四眾過,影響到佛法的住世。因為每一個菩薩都有他的因緣,他有他攝受的對像,有他領導的對像,即便他有過錯,我們不能公開批評他,不可以!因為以佛教的大局為重,所以不能說四眾過。

第七個自讚毀他。這個特別指僧團團體跟團體之間,可以自讚但是不能毀他。你賣瓜的可以說你自己的瓜甜,你說我這個道場很好,可以,但是你不能說別人道場不好。所以這個都要注意,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道場之間的對立。

第八個慳惜加毀罪。你受了菩薩戒,只要有人跟你乞請錢財,你多少都要給予,你不要管他是真的乞丐還是假的乞丐。他只要向你乞討,已經遇到你了,表示你跟他有緣;第二個,他出手跟你要錢,你一定要給他。

如果你受了菩薩戒,你最好身上準備一點零錢。真的,你在馬路上遇到這種情況,你多少給他一點錢,重點在於要保護你的菩提心。你不給他,你就拒絕眾生了。因為他已經跟你乞求了,他開口,不管他嘴巴講或者他寫一個紙條,你看到了,你就一定要給他。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第九個,瞋心不受悔。人家曾經傷害過你,但是他向你懺悔了,你一定要接受懺悔,你要有寬恕包容的心。

第十個,謗三寶罪。謗三寶罪就是菩薩遇到甚深的佛法的道理這種不思議境,你不能譭謗。就算你不相信,也請你閉嘴,不能謗三寶。因為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這個地方,貪引起的只有一個,就是慳惜加毀罪,貪心引起的就是不佈施;瞋心有三個:說四眾過、自讚毀他跟瞋心不受悔;愚癡引起的一個謗三寶罪。

我的建議是這樣,即便你沒有受菩薩戒,你最好把菩薩的四重學一學。因為這個保護菩提心很重要,當然你有因緣,能夠受菩薩戒最好。否則你點點滴滴都在漏失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一漏掉,你的根本就崩潰。

我剛剛講過,你本來是一個菩薩乘,就直接掉到人天乘去了。這個時候你所修的善業,都不能構成波羅蜜了,你就沒有超越生死的力量。你那個車乘的力量從一個大車子換成小車子,力量不夠。你這個傷害是沒辦法彌補的。我們一時的過失隨時可以彌補,但是你把菩提心破壞了,你就沒辦法彌補了。

所以我們會有一個專題,專門來講戒律學綱要,怎麼保護你的菩提心。戒律,你一定要清楚,有些事情你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情你做不到,你應該怎麼做?這件事我真的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佛陀會告訴你:你做不到,好,那退而求其次,你應該做到什麼程度?至少保護菩提心。我這個善業我放棄,可以。但是你放棄了善業,你起碼把菩提心保住。

所以你今天研究戒律,就是進可攻,退可守。你做到的部分你不但保護菩提心,你還能夠把善業拿下;但是有些我做不到的,你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至少守住你的根本——菩提心。

所以戒律你要好好學,我們這一堂課講完,未來有一個專題講到戒律學綱要,專門講如何能夠從菩提心的角度來修善,怎麼做到那種程度,你有把握做到的,不但安住菩提心,把善法也拿下;如果你做不到,至少保護菩提心。這一塊我們到下一個主題,慧尊法師再來說。

庚三、修習持戒差別內容

那麼我們看最後的總結:修學持戒的差別內容。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生善,身心莊嚴,引生禪定;破惡,度惡業。

佛陀制的戒律有三個重點:一個叫攝律儀戒,叫作誓斷一切惡;第二個是攝善法戒,叫誓修一切善;第三個是饒益有情戒,叫誓度一切眾生。

這三個戒,佛陀有嚴謹跟寬鬆的差別。凡是斷惡這一塊,佛陀制得非常嚴格。在調伏煩惱、調伏罪業這一塊,佛陀幾乎沒什麼開緣,就是你一定要去做,沒有選擇。你沒有選擇,沒有其他的方法。這件事情創造了很大的過失,你一定要遮止。不能做要他做,不能斷要他斷。你看看菩薩戒,只要誓斷一切惡的,佛陀制得非常嚴格。你不能說的過失就不能夠說,沒有什麼開緣。

但是修善法,佛陀適當開緣,開緣就比較多了。你剛好在閉關,你在研究一個功課,你這次放生不能參加,可以,但是你要隨喜。你要做如是思惟:我暫時不參加,但是我隨喜這次的善法。所以到了修善,開緣就多了。但是開緣的過程當中,佛陀會告訴你,你怎麼去面對這個因緣,去保護菩提心。

到了度眾生,開緣更多了。在菩薩戒,幾乎你可以完全不度眾生,但是你又能夠不傷害菩提心,還是可以。你說我程度不夠,我萬一講錯話,可能會誤導對方,可以開緣。

所以在整個菩薩戒裡面,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是最嚴格了,開緣最少;第二個是開緣稍微多一點;第三個饒益有情戒,幾乎是有很多很多的開緣。這個就是在持戒的方面有輕重的差別。

它的果報:身心莊嚴,引生禪定,調伏我們的罪業。我們前面說過,你來生跟今生,如果你要有一種貴氣、莊嚴,持戒是很重要,不是只有福報而已。

己三、忍辱度 分三:庚一 、忍辱自性。庚 二、趣入修習忍辱方便。庚 三、修習忍辱差別內容。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庚一、忍辱自性

我們先看看忍辱的體性。請合掌。

《廣論》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

忍辱有三個對像:第一個,耐他怨害,這個指的是人。有些人來譭謗你,破壞你,菩薩應該安忍不動,對人的忍辱。第二個,對環境,安受自身所生的眾苦。我們參加一個共修會,參加一個課程,太過寒冷,太過炎熱,有種種飢渴,環境的逼迫應該安忍。第三個,對法,對於甚深的法義,即便你不了解,你要盡量讓自己保持信仰,隨順忍可,不生疑謗。

所以安忍有三個重點,這就是忍辱的自體,就是安忍不動,就是遇到人、環境跟法三種刺激的時候,你能夠安忍不動,這叫忍辱波羅蜜。

庚二、趣入修習忍辱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 ;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我們怎麼來做一些心理建設修習忍辱。先看第一段。

《行論》云:

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毀。

在《入菩薩行論》,古德說:「千劫所施集」,一個菩薩經過一千劫的時間積集了佈施、持戒的善業,包括什麼呢?包括供養佛陀這種殊勝無上的福田,你積集這麼多善業,你可能會一念的瞋恚心把它完全破壞,就是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菩薩道,第一個你要知道怎麼去種樹,你要把這個功德林種起來;第二個,你要避免火災。有些人很可惜,他會佈施、持戒,他會積集善業,但不知道怎麼保護這個善業,就是遇到事情太衝動。我們積集善業很辛苦,往往犧牲睡眠,犧牲很多的體力,犧牲資具,我們點點滴滴把這個樹林建立起來了,但是你可能一把火就把它燒光了,這非常可惜,也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除了會種樹以外,你要避免火災的發生,瞋心的火盡量不要發動,這個殺傷力太強了。你說我拿了刀子把一棵樹砍斷,沒什麼大不了,你還有很多樹嘛。但是你這個火把它全部燒光了,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菩薩道你貪圖享受,亂不了,不會把你的功德林都燒掉。你拿幾個水果來吃吃,損一點福報而已,水果照長,但是你發脾氣,這個就很嚴重,非常嚴重!要避免。

我們看下一個。

又《攝波羅蜜多論》云:

若有棄舍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

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

假設有一個菩薩,他遇到了逆境的刺激,想退失菩提心,他說:那我不做菩薩了,我自己退到人天乘好了,我就修有漏的福報得了,我不要什麼波羅蜜了。佛陀說:那就慢一點。他說:其實你可以試試修修忍辱,事情沒那麼糟的。你應該以忍辱為方便,來克服這個障礙,你不一定要退轉的。也就是說,凡是世間圓滿的功德,都是由忍辱來調伏過失的。

以前我們在蓮因寺的時候,懺公師父對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開示,我永遠記住。他說:「忍辱以積大德。」我當時聽到以後,內心非常震撼。懺公師父說:你要修一個小福報小資糧很容易,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眾生的共業,你面臨很多考驗。

所以一個人如果不能夠修忍辱,你一生就幹不了大事,就成不了大氣候了,你就是做一些小小的善業就得了。凡是要成就一個大功德,都不是簡單的。你最好要培養你自己那種安忍不動的力量,所以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

菩薩道,諸位!你要慢慢體會。它不是很強調那種一時的激情,你情緒來了做,不是這個意思,它是透過理智觀照才能夠持久的。

我們看第三個。

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

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

忍辱波羅蜜,它是一種穿戴很漂亮的「服裝」,讓我們產生莊嚴。忍辱波羅蜜就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服裝。「是難行者最勝力」,是遇到所有困難產生突破的最大力量。力量不是來自於對立跟爭執,而是來自於安忍不動。它是消滅瞋心野火的一個最重要的甘露法雨。我們今生、來生的種種過失,是靠忍辱來消除的。就是你必須要有忍辱,你才能夠成就大功德;你必須有忍辱,才能夠把你生命當中的過失降到最低。

我們看下一個。

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

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

忍辱波羅蜜,這以下有種種的讚歎:它是一種大丈夫的行為,一個大丈夫所成就的一種保護的鎧甲。一個菩薩面對惡人粗惡的言辭,他有這個鎧甲,就不能夠被穿透,它是種自我保護。他不但自我保護,還可以轉逆緣成菩提道。本來是一支毒箭,卻變成一種讚美的妙華。它的名稱,就是一種功德花鬘,讓我們感到舒適愉悅。

如是菩薩善自思惟,其中過患及勝利,則於「忍辱」當勤修學。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次的結夏安居是在拘睒彌國。拘睒彌國當中發生了一個很嚴重的僧團的爭執。因為那個時候佛陀剛成道沒有多久,佛陀的弟子當中大部分來自於外道。你看三迦葉、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他們都有廣大的眷屬,他們三個人的徒弟都跟他們的師父來皈依佛陀,徒弟加起來有一千多人。這些人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思想,所以難免發生衝突。

衝突發生以後,佛陀就把舍利弗、犍連尊者跟三迦葉以及他們的眷屬通通集合在一起,佛陀也沒有說誰對誰錯,佛陀就講了一個偈頌,種種的呵責爭執的過失。佛陀說:「若以怨止怨,是怨終不止。唯忍能勝怨,是古聖常法。」

他說,人跟人之間很多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以怨恨來對治怨恨。你對不起我,我也對不起你,那不可以的!因為這樣子會讓怨恨相續,那生生世世就沒完沒了。菩薩不這樣做,菩薩用「唯忍能勝怨」,菩薩他強調是忍辱退讓,那麼這個是古代聖賢所傳下來唯一的方法。

我們現代人是這樣,你看現在世間人,他是對立的思考,看誰福報大。我福報大,今生就我破壞你,但是福報會享盡,到了來生你福報變小,他福報變大,來生他破壞你。所以這個彼此的怨恨就沒有結束的時候。

所以人跟人之間的對立跟怨恨,消除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安忍不動。這個時候雙方的對立就消失掉,這個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先要求從自己做起。

辛二、正修

正修當中有一個偈頌,先看一個偈頌:

《行論》云:

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敵。

《入菩薩行論》上說,一個菩薩從空出假以後,他又來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雜染世界有什麼問題呢?「惡有情如空」,很多眾生都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善惡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著感覺走,一刺激,他就起煩惱。這種眾生像虛空一樣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變任何一個人,不可能,「非能盡降伏」。

菩薩不能夠去改變外境,不能改變別人,那憑什麼菩薩能夠安忍呢?因為菩薩做了一件事情,他調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於調伏所有的外境。這是佛菩薩的一個開示:你能夠調伏自己,你就戰勝了所有的外境。根本問題在這裡。

那怎麼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我們把這個三道智慧念一遍。

謂一切逆境惡緣現前,菩薩皆悉觀察,此等逆緣皆是自己過去惡業之所感招,而生慚愧之心,逆來順受。又當思惟,此乃 菩薩及善知識之所示現,教化於我,我若不患此苦,定當陷入現世安樂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當思惟,境無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薩於中善自思惟,則為堪修忍辱。

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們遇到了惡因緣的時候,第一個,我們要知道這些逆緣都是過去的罪業之所招感,我們自己要勤修懺悔。

我們行菩薩道,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業力,這是基本常識。你看到這個人,感受很不好;你聽到這句話,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業力。你如果沒有罪業,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句話,你沒有感覺。雖然表面上是他講這句話,事實上他只是用這句話來刺激你的罪業起現行而已,他只是一個增上緣。

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緣起論,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也沒有一個人會讓你快樂,沒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樂痛苦都跟你有關係,你最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是別人決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個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業力。如果你是快樂的,那就是善業起來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業起來了,別人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

沒有一個人會給你痛苦,也沒有人可以傷害你,不可能!這是佛教的因緣觀,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顯現了善業,顯現了罪業。所以,既然是跟別人沒有關係,我們只有多多懺悔自己,去改變我們的罪業。罪業改變了,你的感受就改變。

第二個,這個是更高級,歷事煉心。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薩的示現來教化我。假設我們不墮入這種痛苦,我們就會落入這種安樂當中,忘失正念,因此,我們應對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實從菩薩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圓滿。因為你太圓滿的話,你就很難生出離心。你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一個居士說:「師父,我的家人怎麼樣,我子女多麼的不孝,我的身體有多少的病痛。」怎麼怎麼的……印光大師說:「你要感激這個逆境,這個逆境剛好給你一個當頭棒喝,讓你厭惡生死,生出離心,這個比你讀經典來得更貼切一點。」

當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會失去大悲;痛苦得剛好,最好。就是你人生裡面,有一半是快樂的,一半是痛苦,這種是最好,非常好。因為快樂會給你信心,你能夠得到某種安定,但是逆境它會激發你向上。所以,適當的痛苦,其實對自己有幫助的。

我們最後再思惟,「境無好丑,唯人自招」。在我們身心當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執著的境界呢?這個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觀,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面對煩惱。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對。你沒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對了。因為這個境界一來,一定夾帶業力而來,來勢洶洶,來者不善。

諸位!生死業力,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業力一來衝擊你的煩惱,就無解。單單有業力還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動,業力的衝擊一下就過去了。因為你造業的時候,你也不是經常造,你偶爾造一個業,所以它會過去的。

但是如果業力又加上你貪瞋癡的煩惱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沒有解了!外有業力,內有妄想執著,那就無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但是業力的衝擊這一塊我們不能改變,這個是已經成熟的業力。所以所謂的認命,是安住在空性來面對這個業力。我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那是緣生緣滅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來面對它,再來處理它,這樣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說,我不能控制外在的業力什麼時候起現行,但是我能夠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動,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庚三、修習忍辱差別內容

我們看最後的修習忍辱的差別內容,把它念一遍。

修習忍辱差別內容:一、耐苦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擇法忍。生善,功德不失,成就大力;破惡,度瞋恚。

那麼這個忍辱有三個對像:第一個耐苦害忍,這個是針對人;第二個安受苦忍,這個是針對環境;第三個思擇法忍,這是針對佛法甚深法義能夠隨順忍可。

它的功德:第一個,它的生善功德不失,能夠保護功德;第二個,成就大力,成就大功德、大威德,然後調伏瞋恚。

人生的痛苦是由兩種力量結合: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妄想。當然,首先是有業力的衝擊,一定有一個人事的因緣來衝擊你,這個一定是業力讓它出來的,所以業力會先衝擊我們。衝擊我們以後,第一個妄想不能怪你。直覺性的妄想是合理的,這第一個妄想,在菩薩戒叫合理的妄想,第一念不怪你。

但第二念你沒有生起如理作意,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你的菩提心、空正見沒有生起,你的善根力沒有生起來調伏,你使令妄想跟業力結合在一起,那這個問題就非常複雜。那就不是只有一時的痛苦而已,那就變成障道了。

所以我們現在是這樣,業力這一塊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你造了業,你今生要得果報的。到底是業力來引導心力,還是心力來引導業力,你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用業力來引導你的心力,那你就是心隨境轉,修行就障礙重重;第二個,你用菩提心,用心力,用菩提心跟空正見來引導業力,你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不敢說你有一個美好的現在,因為業力衝擊你,可能會讓你不好受。但是你的痛苦已經開始 stop(停止),踩煞車了。

人生的悲哀,它來自於惡性循環。如果你看輪迴,他是前生造罪,今生墮到不如意處;不如意處的刺激,你又起煩惱,又再造罪,又墮入不如意處。其實輪迴的可怕來自於它是一種惡性循環。你只要把這個惡性循環的力量切斷,至少你保證痛苦到今生為止了。

我們必須用心力來引導業力。我再講一次,業力是不能消除的,我們懺悔只能夠把它降到最低。因為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業力,所以人跟人之間是非常複雜。我們人跟人之間有無量無邊的善業,散佈在人群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散佈在人群當中。你不能老是關在房間裡面不去面對,你一定要走出來,菩薩道你要走出來。

所以你跟善惡業碰撞的時候,「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你先告訴你自己,不要講對錯。因為對錯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銷歸心性。就剛剛古德開示的,這些都是我的業力,其實境界沒有好壞,你一直要是「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經被業力牽著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從你的業力裡面跳脫出來,第一個你要思考: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沒有對錯,你不要墮入對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先求認命,然後你才能夠去改造未來。如果你不能走出過去,你一定會失掉未來。

什麼叫走出過去?你只要對於過去所造的業一分別,你就完了!你就被過去咬住了。要走出過去只有一種情況——安住空性。人生沒有對錯。可能你今生是對,但是你前生犯錯了,你今生要承當。你說:「欸,我今生對你這樣好,你對我這樣子。」你對了,對不對?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所以你今生是對,你前生可能是錯,所以這個對錯已經講不清楚了,不要再講。

如果你想從過去的業力走出來,只有一種情況,不要再講對錯。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走出過去。

第二個,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資格開始創造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來,你跟過去的業力牽扯不清,你還去強調創造什麼未來?你自己就動盪不安,你自己就沒有安住、調伏。所以你必須從過去走出來,不要再講對錯了。你必須成功地走出過去,你才有資格開創未來。你現在的生命叫作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開始在創造未來了,你未來的圖形開始成形了,你的淨土開始在畫了。

如果你跳脫不了過去的業力,你光是人世間的麻煩事就夠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創造未來,不可能!你沒有精神體力,你被業咬住了。你要從業力裡面走出來,你才可以自在地去創造來生的功德。這是很重要的觀念:走出過去,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