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頁,我們講到八相成道的第七科:轉法輪相。

佛法的道,分成兩種:一種道,是不能解釋的,離言說相的,是唯證方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道是不能加以形容的。所有的聖賢,成道以後,他心中的道是沒辦法表達的。因為語言文字是片段的,你說是這個,你就失去了那個,所以語言文字是有缺陷的。真正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的確是不能說的。

但是不能說就有問題了,不能說那就不能引導別人了。如果道只有他自己受用,那麼這些眾生怎麼辦呢?你得有個樓梯讓他上去,所以佛陀必須要施設方便,這在《法華經》說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雖然這個門不是真實相,但是你必須透過這個門,你才能夠進入真實相。就好像說我們坐船到彼岸去,船不是彼岸,但是你沒有坐船,你怎麼到彼岸呢?

有些人說,學習經典,你不要這個文字相。你不要文字相,你怎麼覺悟到道呢?這個道就在文字相裡面。只有利根人不需要文字相,比方說禪宗。禪宗很少講話的。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就指這樣子,他覺悟啦!你看他指一個一,但是我指一,你也不懂,對不對?我們要用文字,一般人是要文字的。

但是禪宗這種人特殊,所以禪宗只有祖師住世的時候,他是以心印心。只有祖師住世的時候,才有資格用禪宗,因為我懂你也懂,就夠了。這是第一個,有祖師住世。第二個,這個弟子跟祖師的關係非常密切,他不要透過文字,幾個動作,他就可以把他的道傳給你,這種傳承不可思議,特例。所以你看禪宗傳幾次就斷了,因為它一定要祖師住世嘛。他要以覺悟的心來印一個覺悟的心,兩個人都是覺悟。

但是教下就不一樣了。我是個凡夫,但是我講的話是正確的就可以了。我可以跟大家一起學習,我講的法是「如是我聞」,佛陀如是宣說,我也如是地學習,而且我也如是地把這個法傳下去。你接受這個語言文字,你也可以成就,某種程度你也可以向道邁上一步。所以用語言文字所詮釋的道是比較安全的。禪宗是很容易錯認消息。因為祖師的話講得太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很多人解釋了,一真法界也是這樣,一心真如,這個大家講得都對。所以佛陀施設方便的時候,主要是用音聲。因為娑婆世界習慣用音聲來傳遞觀念,所以佛陀必須隨順世間,在六塵當中選擇用音聲說法,當然佛陀也用身業的威儀來攝受眾生。

音聲的說法,佛陀講八段以後,經典做一個總結,「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佛陀經常是只要眾生有善根、有得度的因緣,佛陀就宣說真理來覺悟世間的凡夫。佛陀先開方便門,先用音聲的道來引導你。就是說,剛開始聽聞佛法以後,我們心中也會出現一個道,但這個道是帶有語言文字的,沒關係,我們再從語言文字去找這個道。但是你慢慢覺悟以後,語言文字自然會脫落,等到你覺悟到那個道時,是沒有語言文字的,這時你的道跟心就完全打成一片了。但是過渡過程一定要帶語言文字,因為我們的思想要運轉,一定要語言文字的帶動,叫名言分別。佛陀是用音聲來帶動他的道,透過音聲把他的道,傳到我們凡夫的心中,這是口業的說法。

再看下一段的身業。

佛陀在身業顯現神通有兩個:第一個光明,第二個震動。就是對於這些甚深的義理,佛陀講完以後,很多眾生心中產生疑惑:是這樣子嗎?佛陀顯神通,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透過這種神通的假相,讓眾生產生敬畏,哎呀,佛陀不可思議!他有這麼多的神通力,肯定他說的話一定有道理。有些人一定要經歷這種神通的過程,他才能夠產生信仰,尤其是外道。你注意看,佛陀度化佛弟子,對比較有善根的,是直接說法。只要是度化外道,佛陀都是先顯神通,調伏他的憍慢,然後再說法,因為外道他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什麼道都沒有,叫作愚癡而已;但是外道叫邪見,更可怕!他心中已經有一個道在裡面了,只是這個道是錯的。所以佛陀面對外道時,是用光明跟震動來調伏他的憍慢,使令他對佛法產生信仰。這是身業說法的內容。

前面這一段,都在講佛陀說法的內容,以下我們看佛陀說法的功德,這個「法」,它透過佛陀的音聲傳到我們心中,有什麼樣的功德。

功德當中有四段。第一個,調伏煩惱。這個地方有四句:「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

我們學習世間法,世間也有很多道理,科學、心理學、音樂等等,我們去讀大學、碩士,也會學習一些世間的道。但這個世間的道,它都是在相狀做比較:你這樣做會比較好,這樣做比較好聽,那樣做比較不好聽,它分別的活動都是相狀。所以世間的知識進入到你心中以後,它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你的思想不會改變。你讀一輩子世間的書,你的思想什麼都沒改變,貪瞋癡,你還繼續貪瞋癡,就這麼回事。

但是佛法不一樣。佛法的道只要你聽進去,它會產生一個乘,它會運載你,在你心中醞釀,讓你離相即一切法,會讓你慢慢地從相狀裡面跑出來。剛開始我們要做的叫作「動魔宮殿」。這個魔不是外面的魔,是你心中的慾望魔。佛陀說我們心中是有魔王的,每一個人心中有魔王。其實我們一般人是做不了主的,大部分人做不了主。就是說,你起煩惱,起一個貪慾、起瞋恚時,你要做什麼你一定會去做,你控制不了自己。當然現在沒有人刺激你,你心平氣和時也就這樣一天過一天,但是真正起煩惱時,你不是煩惱的對手。正常人煩惱勢力強,正念是薄弱的。

我們剛開始聽聞佛法,在聞慧的階段,我們聽聞道理,其實我們也做不到。但是我們做不到跟世間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可以動搖煩惱,這個很重要,動搖!你明白道理以後,你知道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雖然有時你控制不了自己,造了罪業,但是你有慚愧心,這是關鍵啊!等到事情過後心平氣和時你知道造了罪業,這個慚愧心會破壞那個罪業的力量,就是「動魔宮殿」,它會讓我們的煩惱沒那麼堅固。

所以,我們剛開始知道一個正知見時,我們先動搖魔王的宮殿,搖動一下。雖然魔王還在,但是你的煩惱的勢力相對來說沒那麼粗重了。我們有一種慚愧心,因為我們心中除了煩惱以外,有一道微弱的光明在告訴我們:我做錯了。這種覺悟剛開始非常重要!因為你已經開始踩煞車了,你不敢再盡情地造業了,你有慚愧心了。再進一步,你能夠從聞慧慢慢地思惟,把佛法的道理更深刻地理解,那就「眾魔懾怖,莫不歸伏」,你就能夠把煩惱慢慢地調伏。

佛法就是:你要改變!記得,只有你自己想要改變才行。生命的改變,沒有人強迫你,強迫都沒有用。要是說,我告訴你不能做這、不能做那。——你看,你們教育子女,你用強迫通通沒有用。他只要有一天離開你,他就做他想做的事情。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他自己覺悟!沒有其他的情況。

我們在剛開始時是一種矛盾的狀況。剛開始時我們知道了真理,但是我們有煩惱習氣,這叫真妄交攻,我們控制不了煩惱。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不對,慢慢地只要你肯用功,你心中的光明會慢慢地擴大。因為你要知道,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短時間修學佛法,能夠改造我們無量的生命所留下的習氣呢?因為這些是虛妄的,真理是真實的功德,就好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我們從來沒有聽說哪一個黑暗把光明消滅掉了。所以只要你不放棄,你願意不斷地思惟,這時光明就慢慢出現了,你的煩惱就慢慢地調伏下來了。雖然它沒有斷,但是它相對地輕薄了。

這時你的命運改變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改變了。思考模式改變,以佛法來說就是你已經換了跑道了。我們一念心通十法界。你本來是走上三惡道的跑道,現在走上了人天的跑道,走上了淨土的跑道,就是修行上路了,你某種程度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已經長時間跟自己作深層的溝通,你用佛法的道理慢慢地說服自己、告訴自己:我們不能夠放縱一時的快樂,而招感長時間的痛苦,這個是划不來的。長時間地修學以後,我們就讓煩惱魔產生驚怖,產生調伏,這個就是聽聞佛法的第一個好處——調伏粗重煩惱。雖然沒有斷,但是你這個人相對比較寂靜,比較能夠自我控制了。

第二個,破除邪見。

「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

煩惱是比較粗的,邪見是比較微細的。消除邪見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摑裂邪網,消滅諸見」。這個「諸見」本來指的是整個九十六種外道所有的邪見,當然外道的邪見主要是無因緣論。生命是沒有因緣的,人死如燈滅,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邪因緣論,認為有一個大能力的神,他能夠主導我們,能夠賜給我們幸福,這個就是邪見。這都是心外求法,是比較粗的邪見。

第二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這是比較微細的邪見。所有的慾望有一個坑洞,這個「塹」就是坑洞,「塵勞」也是指煩惱。所有的煩惱有一個中心點,這個我們上一堂課有稍微講到,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在剛開始是調伏煩惱,但是慢慢慢慢在深層的時候,就挑戰自我意識了,這是一個生死關。

我們剛開始在修善的時候,是有一個自我。認為「我」來造善業,那麼來生也是由「我」來享受這個安樂的果報,剛開始是這樣思考的,這叫安樂道。但這個思考是錯誤的,因為你的心中沒有一個「我」。「我」它必須要常一,要主宰,它不能變化,但是事實上我們的心變來變去。你看你小時候的理想抱負跟現在不一樣了。從一念明瞭的心來說,現在你的心已經很難找到小時候的心態了,已經沒有了。

所以諸法因緣生,因為你不斷地蛻變,所以你的心是不斷地變化,沒有常住的。你光是小時候都不一樣了,來生就差更多了。你看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是男人的心態;現在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女人的心態,怎麼會一樣呢?你做轉輪聖王時,你是何等地憍慢。你變成一隻螞蟻時,你是何等地自卑,看到人就跑。所以生命的輪迴,你的心是變來變去呀!你站在什麼位置,你就產生那個心態出來。你哪有一個常一的東西呢?

佛法說,這個心像水流,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其實人生沒有現在。你說我現在很快樂,其實你形容的快樂,你是解釋上一個念頭,你在形容上一個念頭。人生沒有現在這個詞,沒有現在的。你講現在的時候,它已經變成過去了,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呢?

第一個,它沒有不變性,更重要是它沒有主宰性。這個是所有大福報的人最大的盲點。因為我們積集善業,我們就有某種的自在力。你說:我生命有主宰性啊,我要買一台電視我就可以去買,我要買一棟房子我就可以買,這個就是我的主宰性啊。諸位!你的主宰性不是從「我」發動出來的,那是你有善業。你把福報享盡你試試看,你連一碗粥都喝不下去了。我們現在有自在力,是因為有善業的支持,但是我們覺得是「我」在支持,這個是錯誤的知見。你有善業的時候你說了算,但是風水輪流轉,你福報享盡了,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生命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主宰的東西。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在釋放業力,如此而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遵守業力的輪迴。今生你福報大,沒有學佛就開始放逸,放逸了以後,來生福報享盡了,變成住到貧民窟去了;你今生福報差,沒關係,你做義工。懺公師父鼓勵我們去掃廁所,最好是沒有人知道,別人在休息時你偷偷摸摸跑去掃廁所,掃完以後,為善不欲人知,偷偷摸摸跑回來。懺公師父鼓勵所有的齋戒學生,利用中午休息時,偷偷跑去掃廁所,這個聽說對修福報很管用。所以你今生修福報,你來生就變得有自在力了。

當然,這個福報不究竟,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我們是沒辦法控制我們的生命的,我們來到人世間是很無奈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業力的主宰,其實你都做不了主。你自己認為你能夠做得了主,是你自己捏造出來,自己在打妄想。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家庭,你今生會跟誰結婚,你今生會從事什麼職業,只有一句話就說完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教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的,你前生造業,今生得果報。你今生修福還是很痛苦,不要怕,來生你就知道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其實整個生命都是業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變。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其實我們也很難改變現在,今生的業都已經成熟,你很難改變了。

其實佛教的改變是改變來生。佛教是一個來生的宗教,這句話我完全同意。你去看佛陀的經典說的功德,沒有一件是今生的,很少很少。你能夠往生到淨土去,成就什麼功德,都在講來生。很少說你今生本來是一個女眾,修到最後可以變成男眾,沒有這種事情。釋迦牟尼佛的家族,是被滅掉的,諸位知道嗎?身為一個佛陀,連家族都沒有辦法保護!你不要這樣講,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是佛陀發現的,這個真理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不是說你是佛陀,你就可以改變因果。釋迦族他的罪業成熟了嘛。如果佛陀都不能改變業力的話,我們怎麼可以改變業力呢?所以你今生活得很痛苦,沒事!因為你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今生可以做出改變的,在我們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都有機會來改造。有人說,一個人五十歲,生命就定型了,其實這也不一定。你可以隨時把你心中的影像擦掉,重新再畫一個圖樣出來,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機會。但是你一投胎,臨終一動,那又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從佛法的學習,調伏煩惱,改變我們的知見,我們知道生命是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表示我們是可以改造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為我空、法空,我們本來就什麼都沒有。現在的身心世界是業力創造出來的,我們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思想,我們來生會創造另外一個世界出來。這個就是改變常見——常一的知見,叫作壞諸欲塹,改變知見。

第三個,是開顯智慧。

前面是破惡,破除煩惱邪見之惡,以下就是顯真,顯現真實的智慧。「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這幾個字就是佛法的修學,透過調伏煩惱,消除邪見,心中的光明出現了。

那麼光明出現是有過程的。第一個,「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我們一定有一個法門來修學。念佛、持咒、拜懺等等,這是一個事修。第二個,理觀。你一定要有一個道來引導你。淨土宗的道,就是順從本願;聖道的道,就是空假中三觀,這是一種智慧。那麼慢慢地透過事修理觀,最後「光融佛法」,心中的智慧光明出現了,你把佛法完全消化了,變成心中的智慧了。這個地方是自利的功德。

以下利他:「宣流正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可以到眾生的世界,成立念佛堂、施設很多的方便來引導眾生,宣流正化。這個講利他。

這段是說明佛法的第三種功德——智慧的功德。

第四個,講成就福報。「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

前面的破惡生善,偏重在佛陀口業的說法,給我們的功德,破惡生善。以下是指佛陀的身業。

佛陀過的是出家生活。在古時代的印度,不但是佛弟子不能從事生產事業,外道的出家眾也不從事生產事業,就是托缽。「入國分衛」這個「分衛」就是托缽。在托缽過程當中,得到種種的饍,豐饍就是熟食,得到了很多的飲食。

為什麼三世諸佛成道以後,都要現出家相,沒有一個例外呢?沒有一個在家的佛呢?因為他出家才能夠過著托缽的生活,給眾生種福田,給眾生貯存功德。我們一個人要成就福報力,先不講出世的解脫道,先講安樂道,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的佈施心要很強,佈施心要很圓滿平等。第二個,與你所佈施的境有關係,這塊田。相同一粒種子,你種在一個很貧瘠的田地,它長出的水果是比較少;你種在一個很肥沃的田地,長出的水果是很多的。所以在經典上說,你供養一個阿羅漢跟供養一個菩薩,功德不一樣;你如果有幸供養佛陀,那不可思議!那是世界上最殊勝的福田!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托缽。走著走著,前面剛好有一群小孩子在玩泥土。這群小孩中有一個是小孩子們的頭頭,領了幾個小孩子,用泥土把它做成一個城堡的樣子。佛陀帶著弟子們威儀具足地經過那個地方。到了這個城堡的時候,佛陀停下來,當然佛陀每一個動作都一定有原因。這時候,那個孩子頭頭看到佛陀特別莊嚴,就起了歡喜心。他不一定懂佛法的道理,但他被佛陀的相狀攝受,就跑到他所做的城堡前,他做的那個城堡有一個倉庫,他用泥土做了很多的珍寶(他自己認為是珍寶,其實是泥土)。他就拿這個泥土的珍寶要來供養佛陀。

這時阿難尊者出來阻擋。佛陀叫阿難讓開,他說:你不能阻擋,你一阻擋,他來生要毀滅佛教的。他叫阿難尊者離開。那麼這個小孩子就拿泥土做的珍寶到了佛前,佛陀彎下身來,用缽把這些泥土盛起來,接受他的供養,貯存他的福德。當然這個泥土不能吃,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你拿這些泥土回去,在我的寮房裡面有坑洞的地方把它填平。佛陀接受這個泥土以後,授記說:這個小孩在我滅度以後一百年,他是印度的轉輪聖王,會護持我的正法。這個人是誰?諸位知道了嗎?阿育王,對了!

在印度,佛滅度以後,護持佛教有幾個:迦膩色迦王是一個,阿育王也是一個。阿育王他有好幾個兄弟,這個人從小就很有志向。不過他早期的時候也到處打仗,因為印度是分裂的國家,十六個國家,到處打仗,他造了很多殺業。他中年學佛以後,蓋了很多的塔,在經典上說,蓋了八萬四千塔,福報很大。那麼他為什麼今生能夠做轉輪聖王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佛陀。

其實一個人要修福報是靠機會的。你看我們現在很多人住豪宅,諸位,你認為他們這些人經常佈施嗎?不一定喔!你要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人的富有是因為經常佈施,今天佈施,明天佈施,他是以多取勝,那麼他一定養成一個佈施的習慣,對不對?但是你看今天,很多有錢人,今生他沒有佈施的習慣,這是矛盾啊!他前生有佈施的習慣,他今生應該等流,應該繼承前生的功能。那只有一種解釋了:他前生只佈施一次,但是他遇到好福田,他遇到大福報的境界。在佛陀這塊福田裡面,很多國王都是佈施一次,就那一次,他剛好供養到佛陀,或者是辟支佛、阿羅漢等等。所以佛陀的出世,除了說法以外,他也用他的威儀來攝受眾生,讓眾生成就福田。這個是佛陀的身業,讓眾生種福田。

這前面的四段:調伏煩惱,破除邪見,開顯智慧,成就福報。這個是說明說法的功德。為什麼要說法?就是讓眾生成就智慧福報。

最後一段,說明說法的次第,有四個次第。

第一個,是歡喜。「欲宣法,現欣笑。」佛陀說法的時候,他會先用功德相來攝受我們,讓我們歡喜。如果你看《阿彌陀經》你會發覺,很明顯地有這樣的一層意思。你看佛陀講《阿彌陀經》一開始,先讚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極樂世界的依報妙。依報有三個主題:寶樹樓閣,寶樹、樓閣、蓮花;各種的寶物、光明、音樂等等;五塵的微妙殊勝。那麼正報就是佛陀菩薩的莊嚴。諸位!佛陀在講因果的時候,是先講果報,你看,苦集滅道先講苦諦,佛陀先講痛苦的果報,然後再告訴你,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先講涅槃的功德,再告訴你涅槃的功德是怎麼成就的,講道理。那麼佛陀在引導我們亦復如是。他會先告訴你,有一個世界怎麼好,然後再告訴你,你想不想去呢?那你想去,應該要記住什麼樣的方法呢?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佛陀在說法之前,先講來生的功德讓我們歡喜,歡喜益;再破惡,用各式各樣的法門來破除心中的煩惱;再生善,生起智慧,「顯現道義,無量功德。」最後入理,「授菩薩記,成等正覺。」我們成就道理以後不再退轉了,佛陀跟我們授記,授成佛的記。說這個人經過什麼時候,會在什麼地方成佛,他的國土是什麼名稱,國土裡住些什麼人等等,授成佛之記。

整段的轉法輪相,就是說明了三個主題:說法的內容、說法的功德跟說法的次第。佛陀度化眾生,他知道一個人改變,只有通過思想的轉變,所以佛法是從文字上用音聲來說法。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佛法,在佛教歷史上轉法輪要切成兩塊來看:第一個,佛在世的時候轉法輪,佛陀是主動的,「為諸眾生不請友」,主動積極的。所以我們看佛陀在轉法輪宣揚佛法的時候,是佛陀的應化身還在;第二個,佛滅度以後,那就靠經典。那就不是主動,就化主動成被動,你就要主動去學習。

我們講一講佛陀在世一個主動度化的因緣。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看起來非常丑陋,在經典上說,他看起來不像一個人,像一隻豬,根本不像一個人的樣子。這個大富長者把他生下來了也就沒辦法,只好養養到稍微大一點,就把他丟到森林去了,讓他自生自滅。這個小孩福德力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福報是綜合的,他雖然過去生有譭謗三寶的過失,所以今生丑陋,但是他有善業力,所以把他丟到森林,他也不會死掉。他吃這個森林裡面的生果活下來了。但是這個人因為長得丑陋,就有自卑感,看到人很怕,就跑。

但是他有善根。有一天,佛陀知道這個丑陋人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就變現一個大丑陋,跟丑陋長得一模一樣的,當然身高高一點,來到丑陋的面前。這個丑陋一看,哎呀,這個人跟我長得一樣,大歡喜!就跟他做朋友。兩個人一起生活,一起去採生果,一起活動。有一天這個大丑陋就跟小丑陋說:我今天帶你去一個地方,好不好?他說:好啊!因為這個小丑陋跟他變好朋友了。這個大丑陋就帶著小丑陋走到河邊,兩個就在河邊坐著,這條河裡就映出兩個人的相狀:一個大丑陋,一個小丑陋。大丑陋就拿出吃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丑陋吃。這個東西快吃完時,這小丑陋突然間看到這個河上面的影像,看到另一個丑陋突然間相貌變得很莊嚴。這時小丑陋就說:欸!你以前跟我長得一樣,你現在怎麼變得莊嚴了?大丑陋說:我跟你本來是一樣的,但是我跟你吃東西時,看到遠方有一隊出家眾,坐在那邊打坐,我就用讚美的言詞,不斷地讚美他們,所以我就變得莊嚴了。他說:你也可以試試。這個丑陋因為對大丑陋有信心,他就用美好的言詞讚歎:這個出家眾很莊嚴,身相很具足,內心很寂靜!他就不斷用美好的言詞,讚美前面的出家眾。欸!他的相貌也變得莊嚴了,他起了大歡喜!這個時候佛陀從人的相狀,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出佛陀的原來相狀。這個丑陋非常感動,拜下去。佛陀就跟他講四諦法門,這個丑陋當下證得初果。

諸位!這個丑陋根本不想學佛,他在森林裡面,佛陀主動去找他的,但是他有幸生長在佛陀的時代。諸位!你要是生長在佛的時代,你不用來上課了。你該幹啥幹啥去,佛陀會去找你。但是你在佛陀滅度以後,那就沒辦法了,你就乖乖地來上課。因為佛陀在的時候,佛就是法。佛能夠主動地出手,「為諸眾生不請友」。只要你善根成熟,你不管學不學佛,都不是問題。但是佛滅度以後,佛陀的法變成文字相,你只有從文字去學習了,因為道都在文字裡面了,它不會主動來找你,不可能!我們知道法滅惡生善,但是有主動跟被動之別。佛世的時候是主動地說法;佛滅度以後,我們必須要從被動中努力地學習思惟,才能夠獲得。

八、入涅槃相

好,我們看第八段的入涅槃相。

佛陀轉法輪以後,既然示現是一個凡夫,就必須要示現老病死,這個才是正常的情況,所以佛陀也有死亡的一天。我們看看佛陀死亡是怎麼回事?

我們請看經文,請合掌。

經云:「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殖眾德本。」

我們先看佛陀入滅的因緣,再說明佛陀入滅所產生的功德。

他的因緣:「示現滅度,拯濟無極」。佛陀的滅度,或者我們說佛陀的死亡,它有一個因緣。在藏經上說,佛陀八十歲的時候,吃了一種東西,很像現在的菇類,洋菇、蘑菇這種有毒的菇。當然佛陀也知道,他的因緣成熟了,就吃下去,吃下去就生病了。那個菇類聽說是劇毒,所以非常嚴重地病痛。佛陀病痛就躺在床上,這時魔王出來了,魔王不是請佛住世,而是請佛滅度。說:佛陀啊,你一成道的時候,我就叫你趕緊滅度,你說你要度化眾生,那麼你三十歲出家,現在八十歲,已經度化眾生五十年了,你也該休息一下、入滅了吧?佛陀說:「止!止!不須說,我自知其時。」就是你不要說了,我自己知道我入滅的時間,就把魔王打發走了。

魔王走了以後,阿難尊者進來了。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諸位知道,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講一件事,他說:我聽說得到四禪定的人,他的壽命是可以達到一劫(一劫時間很長),佛陀已經成就四禪定了。暗示阿難尊者請佛住世。但阿難尊者那時沒有請佛住世,當然這個也說明了眾生的共業。佛陀講了三次,暗示他說:「得到四禪定的人得住世一劫,佛已經成就四禪定。」講了三次,暗示阿難尊者要趕快請佛住世,但是阿難尊者三次都沒開口。佛陀就知道他入滅的時間成熟了。這時魔王再出現,佛陀說,你不用說了,我三個月後入滅。魔王歡喜地離開了。這就是佛陀入滅的因緣,度化的緣已經盡了。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度化,從經典上可以看出兩件事:第一個,「其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佛陀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其可度者,皆已得度。」你有幸生長在佛世,他不管你煩惱多重,他也不管你業障多深,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可以「月映千江」,他可以同時到一千個地方、一萬個地方,度化已經善根成熟的人。所以跟佛陀同世的人,有善根的幾乎都度化了——「其可度者,皆已得度」。那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怎麼辦呢?沒事!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的因緣。佛陀有所交代,他交代弟子們:把法整理流傳後世。佛陀的音聲相轉成文字相,會流傳到佛陀的像法跟末法,就是為未來的度化做了佈局,這個我們待會兒再做說明。總而言之,佛陀看這個人世間裡面該度的都度過了,沒有度的佛陀也把這個文字留下來了。

佛陀的滅度,在《法華經》講到一個道理:佛陀其實是可以住世一劫,但是佛陀沒有這樣做。《法華經》的解釋是說,它講一個故事,講一個譬喻。它說有一個醫生醫術很高明,他幾個兒子都身強力壯。但是有一天這幾個孩子跑出去玩,不小心吃了毒藥,這個毒藥是慢性毒,這小孩子吃了毒藥他也不知道怕。他父親就對每一個人開了不同的藥:這個是老大的,這是老二的,這老三、老四的,就把藥寫上名字發給他們。這些小孩子說,怕啥啊!反正我父親是個醫生,我著急什麼?不吃了,就把藥丟了。父親一想這樣不是個辦法,這些孩子對他依賴性太重了。這個醫生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把所有兒子集合起來說,我要到其他國家去旅遊了,你們的藥都幫你們收好在櫃子裡面,我都標上名字了,你們要吃就自己去吃。兒子也不當一回事。那麼這個老爸就帶著侍者,到其他國家去旅遊了。過一段時間,侍者回來說,你爸爸死在國外了。哇!這個小孩子一聽,不得了了!以前我們都靠父親,依賴父親的,現在父親死了,每一個小孩子都衝到櫃子裡去拿自己的藥,因為父親死了要趕緊吃藥了。

那麼這是說明什麼呢?說明如果佛陀長久住世,對眾生沒有好處。心生憍慢,弟子們不願好好學習了,你靠在佛陀的身邊,你就是依人不會依法了。那麼佛陀示現滅度,大家有危機意識了,沒有佛可以靠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法上學習,從佛陀的法去得到佛陀的道理,有這一層意思,讓大家警覺無常。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不可能!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置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業,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改變,你自己去走你該走的路。所以佛陀必須要入滅,因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跟佛有沒有住世其實沒有關係。如果你好好學習,佛陀對你來說就住世;你不好好學習,你在佛的旁邊也沒有用。你看佛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六群比丘有兩個墮三惡道,生長在佛旁邊跟佛出家,照樣墮三惡道。所以你的修行成功失敗,跟佛陀有沒有住世沒有關係,但是跟法有關係,三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法。所以佛陀既然他不是扮演一個主導的角色,佛陀只是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佛陀的出世只是說法,那能不能改變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在不在世沒有關係。所以佛陀該走的時候他還是要走,這是「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我們再看,佛陀滅度有什麼好處呢?

「消除諸漏,殖眾德本。」佛陀的入滅讓我們知道:人只有靠自己,只有依止法修學。讓我們知道從法當中產生善根,是這個意思。諸位!我們沒有看到佛陀,所以我們不知道弟子們對佛陀的依賴。但是你看經典《遺教經》,那些親近過佛陀的人,在佛陀滅度的時候,那種傷心是非常嚴重的。傷心到什麼程度呢?連阿羅漢都哭啊,這不得了!阿羅漢這種沒有感情的人,都忍不住要感傷!「世尊入滅一何疾哉!」佛陀怎麼入滅這麼快?能有一件事情觸動阿羅漢的心,是非常難的。因為阿羅漢是安住在空,我們可以想像佛在世的時候,弟子們對佛陀那種依賴心有多重!你讀讀《遺教經》就知道了。那個悲痛啊!弟子們悲痛啊,諸天掉的眼淚像下雨一樣。

但是,佛陀不得不這樣做。他要讓弟子們知道:我們真正皈依的是法,人是暫時的,佛陀的出世只是把法帶動出來。所以我們成功與否,跟你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沒有太大直接的關係。你願意依法修學,這裡面就有道,就有往生淨土之道,就有轉凡成聖之道,就有安樂之道。你願意學習,佛陀就沒有滅度;你不願意學習,佛陀對你來說就滅度了。

丁三、結嘆

好,我們再看最後一段的結嘆。

前面的八相成道,是說明佛陀依止八種相狀,來開顯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這種如來之道。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看經文:

經云:「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在經文最後,《無量壽經》把佛陀的身份成兩塊:第一個是佛陀的法身,這一塊天台宗把它判作本門,根本的本,房間的門。就是說佛陀的身,有一個是不生不滅,就是佛陀的法身跟報身,這是佛陀自受用的,不能跟人家分享的。那麼佛陀的法身,沒有所謂的生老病死這一塊,沒有這個問題。佛陀一念明瞭的心,恆常安住在「常樂我淨」四種功德,叫「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是讚歎佛陀的本門。

第二個,「游諸佛國,普現道教」,這個是讚歎佛陀的跡門。佛陀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的一生的事蹟,佛陀一生,他從出生到結婚生子,到出家成道轉法輪,他是到十方世界裡面示現。這個示現,古人有一個譬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的法身就像月亮,佛陀的應化身就像月亮的影子,哪一個地方的水平靜了,哪一個地方的眾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示現八相成道,他可以同時照很多很多的水出現月影。這個月影就是有生滅了,有生老病死。

所以我們了解佛陀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沒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具足功德,微妙難量」;一個是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就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陪著我們成長,陪著我們生老病死「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佛滅度以後,當然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經典的結集。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他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他帶了一個一千兩百五十個人的僧團到處走,活動範圍在現在的印度、尼泊爾一帶。佛陀是採取游化的方式,走到哪一個地方,有因緣就說法,所以佛陀的法是散落各地。

佛陀滅度以後,就是結集經典。這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叫大迦葉尊者,值得我們一提,對我們的貢獻太大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兩大弟子:一個舍利弗尊者,一個目犍連尊者。幾乎所有僧團的事情,佛陀都是交給這兩個來做的。迦葉尊者排行老三。佛在世的時候,迦葉尊者以修苦行為主,他大部分時間是住在墳墓旁邊,沒有跟佛陀的僧團一起游化。佛陀往生以後,他的經典應該由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來主持。但是這兩個是先佛陀滅度。因為三世諸佛的常法,譬如泰山將崩,大石先墜,就是泰山要崩之前,大石頭要先掉下來。所以三世諸佛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滅度。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在佛住世時都已經往生了。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看《阿含經》,僧團是群龍無首,有些阿羅漢看佛陀滅度了,萬念俱灰就入滅了。這時迦葉尊者就很重要了。

他看到了兩件事情,啟發他要結集。第一個,他看到了非法的議論。他本來都是在墳墓裡面修學,有弟子就通知他,說佛陀入滅了,你趕緊回來。他在回精舍的路上,看到六群比丘說的道理跟佛陀的道理完全不一樣。他心想:佛陀剛剛滅度,眾生的法就出現這麼多的分歧,所以他覺得必須要有一個標準。這是第一個,他聽到非法的議論。第二個,他得到佛陀的啟示。在藏經上說,迦葉尊者回來看到佛陀棺木時,佛陀有一隻腳是放在外面的,有一隻腳是在棺木裡面的。那麼等到迦葉尊者見到棺木拜下去時,佛陀的腳再縮回棺木裡面去。迦葉尊者就說:善哉大德!我當奉持正法,廣為流傳!迦葉尊者就知道,這個腳表示什麼?流通後世嘛!他知道佛陀把流通後世的這個重責大任,交給了迦葉尊者。

所以這兩種因緣:第一個,佛陀的啟示;第二個,非法議論。迦葉尊者在佛陀滅度,第一個結夏安居,就昭告所有阿羅漢,請大家暫時不要入滅,我知道諸位遇到佛陀的死亡,阿羅漢傷心很重,但是請你們不要馬上入滅,我們還有一個重要工作要做。我們必須把佛陀一生的法做一個結集。所以這時出現了聲聞藏的結集跟菩薩藏的結集。聲聞藏就是迦葉尊者提起來的,菩薩藏就是由阿難尊者來主持的,同時有了小乘跟大乘的經典。那麼把這些曾經親近過佛陀的小乘的聖者跟大乘的菩薩集合起來,你一句我一句:我在什麼時候聽過這段經文,你在哪裡聽過《遺教經》,他在哪裡聽過《阿含經》等等,阿羅漢把它結合起來,才有我們末法時代這個法寶的學習。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就是佛陀的法身常住,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先把佛陀的八相成道——八個相狀來引導我們趨向於如來之道,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有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