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一頁。我們講到發菩提心。

佛法的修學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就是佛法的修學是由內而外的。我們是先重思想的教育,然後才有行為上的付諸行動。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佛法教育就可以修行的,沒有!因為我們的思想無量劫來全部是顛倒妄想。

其實你看佛法的道理,經典看多了你就會發覺,我們現在的思想沒有一個可以用的。佛法是全面地改造思想,等於是一個大革命,大清掃。你看《楞嚴經》也好,看《法華經》也好,從頭看到尾,你會發覺我們生命當中所留下的思想,沒有一個是可以用的,沒有!全部否定。我們過去生是白活了。所以不改變思想,你只是跟三寶結緣,根本沒有上路,關鍵在這兒!

為什麼佛陀說了那麼多修行法門,到《法華經》佛陀只講一件事情?佛陀出世重點在於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因為你先有佛的思想,才可能成就佛的功德,關鍵在這兒。否則你所修的善業,都沒有資格叫波羅蜜,因為它沒辦法超越三界。

所以佛弟子不共於外道的地方就是,他們做慈善事業,我們也做慈善事業,但是結果不一樣。我們的思想有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有佛陀清淨的傳承。這一點外道吃大虧了。他們沒看經典,怎麼會知道呢?

我們得到佛陀清淨的傳承,先調整思想。所以修行是先內,「內聖外王」,先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再付出行動,歷事煉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發心篇、正見篇中的理觀講這麼久,這個就是心理建設。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幫大家打基礎。

在佛法當中,出離心這一塊最重要。走出心中的顛倒妄想,因為這個地方沒有人可以幫你。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都準備好了,但是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有本事在臨終時走出妄想,你才能得到。你走不出你的妄想,阿彌陀佛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自己要跳到三界去,阿彌陀佛拉不住你,說實在,他拉不住你的。你要起顛倒,誰拿你也沒辦法。

淨土宗沒有叫你斷煩惱,已經算很不錯了。它只叫你走出妄想,你要是走聖道門,那就不是走出妄想而已。不隨妄轉只是第一步,你要把煩惱給斷了,就必須要禪定。所以阿彌陀佛慈悲,他的標準就是臨終的正念。這個正念,套一句印光大師說的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不隨妄轉很困難嗎?你覺得很困難嗎?不要認為很困難,認為很困難到最後果然很困難。你要告訴自己:我做得到!修行要有信心,因為你本來是清淨,本來就沒有妄想,是你自己惹來的,你就可以遠離它。所以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不斷妄想,但是要遠離。你跟妄想搞在一起,那阿彌陀佛救不了你。

你要不隨妄轉,不隨妄轉的關鍵就是:你要知道妄想的可怕。它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們生生世世跟它在一起,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生死輪迴,其它什麼都沒得到。我們一生一生地受生,每一生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為什麼?因為有妄想,就是這個原因而已。生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妄想帶我們觸動生死業力,生生世世流轉。雖然輪迴是由業力,但是你要不起妄想,就不會觸動這個業力,關鍵在這裡。

我們生生世世臨終時對娑婆世界產生愛取,不斷地去碰這個地雷。說實在的,我們改變不了業力,但是我們可以不要去碰這個地雷。你必須要知道妄想的可怕。我們真正可怕的是在心中,外面的都不可怕。所以我們透過無常觀、苦諦觀,慢慢知道,跟著妄想走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生生世世輪迴下去,永遠承受三界火宅的痛苦。

走出妄想以後,接著要幹什麼呢?我們要立定一個志向。佛法的修學它不是走一步算一步,你一開始就要規劃好。就是走出妄想以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要先規劃的。如果你只是走出妄想,到最後變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沒有發願,他走出妄想,啥事也不想幹就入偏空涅槃。雖然沒有生死,但是也沒有萬德莊嚴,壞的沒有,好的也沒有。

在大乘佛法,當我們開始走出妄想以後,同時就要規劃未來。為什麼呢?因為要成就佛道,下化眾生,要把佛道跟眾生放進來。當然這個地方還分兩部分:如果是悲增上菩薩,他偏重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塊;如果是智增上菩薩,偏重在佛道無上誓願成。淨土宗是屬於智增上,因為我們是先選擇成就佛道的功德,成就以後再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沒有對錯。悲增上和智增上哪種比較好,不用辯論,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從淨土宗的角度,是先成就聖道然後再度化眾生,是把成就佛道放第一位,把度化眾生放第二位。但是你一定要把眾生放進去。

諸位!你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不能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思想,你可能連往生都沒有辦法,因為你跟佛陀本願不相應。佛陀是為了淨土宗大乘善根界,天親菩薩說的,它是大乘善根的法門,不攝受二乘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佛道放第一位,把眾生放在第二位,一定要放進去!

戊二、別相分十

這是一個總相,別相有十個。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

三念師長恩故;四念施主恩故;

五念眾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

七尊重己靈故;八懺悔業障故;

九求生淨土故;十念正法得久住故。

這個地方,我們看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他把淨土宗發菩提心匯歸成十種方法:

第一個,念佛重恩故。因為佛陀的出世說法,所以我才能夠得到智慧。為了感佛陀的恩,我應該要向佛學習,這是第一個思考。

第二個,念父母恩故。父母對我有生育養育之恩,我要趕緊成佛,才可以幫助他們。

第三個,念師長恩故。由於師長的教導攝受,我才明白道理。為了感念師長的恩而發菩提心。

第四個,念施主恩故。這個偏重在出家眾,因為施主的供養護持,所以我應該趕緊成佛,來報答所有的施主。

第五個,念眾生恩故。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是過去的母親,我現在能力不夠,要趕快成佛,成就無量的方便力,才有辦法度化他們。

前面的五個,都是依眾生而發心,這個就是屬於依人發心。

那麼下面就依法。

我們看第六個,念生死苦,而怖苦心的發心。淨土宗很喜歡用生死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有兩個觀察:

第一個對輪迴的觀察,它是痛苦的,就像火宅一樣。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在起火燃燒的房子待著,每一個人都想要趕緊離開火宅,去樹下乘涼。所以輪迴對我們只有傷害,什麼都沒有得到。我們在六道當中生生世世輪迴,每一次的受生都受盡了老病死的折磨,沒有例外。這是第一個充滿痛苦。

第二個毫無意義。我們在痛苦當中,得不到任何的增上,關鍵在這裡。我們是越輪迴越愚癡,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這個夢越做越難醒過來。你輪迴越久,就像睡覺,越睡越喜歡睡。所以從生死的痛苦這個法,怖畏而發菩提心。淨土宗的祖師很喜歡用生死來激勵我們求生淨土,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七個,尊重己靈故。這個就比較難,理觀要強一點。就是說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成佛的可能,佛陀也是從凡夫一路修過來的。既然佛陀做到了,我們也可以做到,否則就糟蹋了我們一念心性的功德,這個是尊重己靈。

第八個,懺悔業障故而發菩提心。藏傳佛教很喜歡用這一塊。它有傳承,尤其一開始,密勒日巴尊者成就以後,他的弟子問他說,您怎麼這麼用功?您老人家今生從凡夫直接成大成就,動力從什麼地方來?因為密勒日巴尊者,諸位知道他年輕時造很多罪業,他學的邪咒殺了很多人。他說,我以前沒有學佛之前,造了很多殺業,我心裡有準備,如果今生不成就,來生直接到地獄去了。所以他這種「已做地獄業,云何安穩住?」是他修行成就的動力。

我發覺善導大師也是大智慧,他善於運用我們的業障。你看善導大師,他的皈依也是這個思考:相信我是業障生死凡夫,求出無門;相信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功德,他一定能救拔我們。其實善導大師講這句話沒有錯,沒有誇張,我們的確業障很重。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我們的過去,也就不知道怕。所以眾生只在乎現在,不管來生怎麼樣的暴風雨,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來生,就很難精進,只執著眼前。人生最大的盲點——把今生看得太重要。這是個大問題。我們死亡到來時什麼都沒有,來生又把今生看得太重要。所以如果能夠想想自己的業障,對成佛求生淨土會有激勵作用。

第九個,求生淨土故。淨土宗就是為了要求生淨土,必須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就啟發自己,把眾生跟佛道放到內心裡思考。

第十個,令正法得久住故。護法心。這種一般偏重出家眾。

當然「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發出來的菩提心,結果是一樣的,我們臨終時這句佛號能提起來。臨終的正念嚴格來說,要有三種力量現前:安住空性,不隨妄轉;調伏愛取,思惟苦諦,調伏力;第三個就是引導力。

淨土宗的引導力有兩個:第一個引導到淨土;第二個引導到佛道,這兩個都要!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淨土宗的發願是把淨土當過渡,我們為了成佛,先到淨土去,因為在淨土不會退轉,娑婆世界容易退轉。這就是臨終時三力都要具足。

諸位要知道調伏力跟引導力是有關係的。你沒有理想、目標,很難離開你的妄想。前面沒有東西來引導,你很難放棄現在的東西。但你調伏了愛取以後,也會對你的菩提心有幫助。所以真正開始操作的時候,調伏愛取跟導歸極樂這兩個是有關係的。為了要求生淨土,就必須放棄你的愛取;放棄你的愛取,就幫助你求生淨土。互含互攝,這是一個良善的循環。

丙四、結示發心功德以勸修分三:丁一、發菩提心功德;丁二、發菩提心十種譬喻;丁三、勸修

丁一、發菩提心功德

我們設定了一個發菩提心的目標,所有的修行,就有一個明確的引導。發菩提心有什麼功德呢?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餘諸妙行。】

——《華嚴經》——

我們作一個說明。《華嚴經》說了發菩提心,先讚歎菩提心,它有什麼好處呢?成就無量的功德。什麼叫無量功德呢?簡單地講就是成就一切諸佛的功德。為什麼我們今天在修行、調伏煩惱時,為了要度化眾生而調伏煩惱,為了要成就佛道而調伏煩惱?把這兩個目標放進去,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為菩提心能夠出生一切諸佛的妙行。整個菩薩道,都是因為你發菩提心以後,才帶動你的菩薩道,是從這個地方開始。

所以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就是說三世如來過去生,一開始也是跟我們一樣,也是顛顛倒倒的,但他們為什麼成佛呢?就是他們願意跨出第一步,在調伏煩惱時,把眾生放進去,把佛道放進去,來引導他。

那麼阿羅漢這一點就做得比較差。阿羅漢是為了調伏煩惱而調伏煩惱,沒有眾生跟佛道的引導,結果成就偏空涅槃。佛陀不然。佛陀調伏煩惱時,同時用眾生跟佛道來引導自己,所以他成就萬德莊嚴。我們要發菩提心時,已經在醞釀無量功德的因種。雖然功德沒有出現,但這個種子已經種下去了,能夠攝受一切菩提的智慧,功德都在裡面。

所以我們看總結:「發心功德不可量。」發了菩提心,雖然我們什麼事也沒做,但是這件事情就不可思議。怎麼不可思議呢?就是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用他的智慧「共說」——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也讚歎不盡菩提心的功德。那麼光是發心就這麼多功德,何況依止菩提心創造出來的佛號所帶動的佈施、持戒種種的妙行,那更不可思議了!

也就是說,佛法就是注重你的因地。淨土宗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能夠慎始;第二個善終。淨土宗是很重視臨終的。臨終就像期末考一樣,你沒考過就沒了。但是臨終怎麼來的呢?這跟你剛開始有關係,你的種子要播得正確。

經典上說,因地心,果地覺。你果地臨終時,是叫作採收水果。你看我們每一個人,你念一句佛號,我念一句佛號,這叫作栽培因地。但是臨終時,水果長出來不一樣,就是你的發心不一樣,看你怎麼引導這句佛號。

所以最圓滿的方式,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就是說佛陀內心是怎麼想的,我們沒辦法學習佛陀所有的行為,但是我們先學他的思考模式,這個很重要!就像祖師說的: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古人說話很有道理的,為什麼?因為你是他的「兒子」。你看這個胎兒在母親胎裡是怎麼呼吸?諸位知道嗎?他跟母親一起呼吸的。就是說,你今天發菩提心,就是受生在佛家,你等於就是佛陀的兒子。這個很重要!這個種性,印光大師說發菩提心叫作什麼呢?叫作「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你是王種。你不發菩提心,修得再好,你還是個大臣,難不成你敢篡位不成?是吧?

所以我們跟佛陀感應道交,是來自於順從本願,不是靠佛號感應道交的,佛號是工具而已,是靠你臨終的心,你是用這念心去推動佛號,佛號只是個橋樑。是心心相應,感應道交,叫順從本願。雖然我做不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但是我的心是隨順。講一個現在很容易了解的話,我走上了菩提道道路上,走上了成佛之道,雖然走得很慢,三不五時還要去休息站休息一下,但是不能否定,我已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每天在進步,關鍵是這個目標是成佛。學佛最怕就是你還沒上路,還在市區打轉,就糟糕了!你還沒有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心地法門,你還活在妄想當中,這就很糟糕了!真的。你跟佛法是結緣,你今生很難有成就。

所以當我們知道調伏煩惱的時候,同時一定要有個目標出來。這樣子你所修的一切,就是成佛的資糧。這個就是為什麼讚歎十方諸佛都是因為菩提心而出生的,沒有例外。這一條路是佛陀過去走過的路,是一條高速公路,是成佛的道路,我們別無選擇,必須這樣走。

我們淨土教觀學苑網絡班,有七百五十個學員,成立了一個討論群。最近我的工作團隊跟我反映,很多淨土宗的人,都問一個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淨土宗要發菩提心?你問這個問題等於是在問:淨土宗到底想不想成佛?就問這個問題。你認為淨土宗想成佛嗎?想成佛你一定要發菩提心,難道你還有其它路可以走嗎?還有其它的快捷可以走嗎?

經典上說,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就是說只有一條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過去的佛這樣子走,現在的也這樣走,未來還是這樣走。你不發菩提心,那就沒辦法成佛了。那你到淨土去幹什麼呢?

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你不發菩提心就只剩下兩種可能:第一個你只發出離心,第二個你只發世俗心。沒有第四種可能了。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是阿羅漢,要不然就是人天。五乘裡面只有三種可能:你發出離心,就是發二乘的心,那你只是自了漢,增上生,跟大乘彌陀本願不相應;你發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為你不會想離開娑婆世界;你發菩提心,才是順從彌陀本願,佛陀是攝受這種大乘根人。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菩提心這種思考模式不能沒有,因為這是唯一的路。成佛之道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了。沒有一個人說,不發菩提心可以成佛,沒有!所以這個地方,觀念要清楚。我們是把成佛分成兩個階段,到淨土然後再成佛,行動是兩塊。但是在因地時,發願就一次完成了。所以求生淨土跟菩提心是一條路,沒有衝突。

丁二、發菩提心十種譬喻  分二:戊一、總說;戊二、別示

我們看最後的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

戊一、總說

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地】

譬如大地是總說。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能生長萬物;菩提心亦如是,於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

大地有兩種功德: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它能夠生長萬物。古時候是農業社會,所以他們的經濟來源都靠農作物。農作物當然要有肥沃的土地,所以你發了菩提心,表示內心開始在增長功德了,這第一個。因為你很可能會遇到因緣,就願意去做,因為你有這個思考模式,就可能會有這個行為。這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生長萬物。

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你能夠荷負眾生,就容易生起大悲,因為你知道你跟眾生的關係密切,跟眾生是有關係的,是互相成就的。所以你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能夠使令你所修的一切佛法的功德得到攝持。佛法講攝持就是它會不斷地輾轉增盛,你就有可能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因為你的心態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你不斷地在進步當中。

這第一個,是總說。以下別示。

戊二、別示分二:己一、因地;己二、果地

別示當中,二到七是因地,後面的八九十是果地。

己一、因地

先看二到七。請合掌。

譬如大藏——取物無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佈施波羅蜜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

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淨戒波羅蜜多,出生種種功德故。

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

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

譬如山王——物無能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靜慮波羅蜜多,於諸境界,心不散亂故。

譬如藥王——能治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

這個地方講到,菩提心對六波羅蜜的加持。

第一個,先看它對佈施的加持。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心中沒有任何的引導,反正人家佈施,我也佈施,但這樣的佈施叫善業。如果你內心當中為了求生淨土、為了成佛而佈施,那就不是佈施了,那叫作大藏——一個廣大的寶藏,你就能夠從這個寶藏裡面,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就能夠「周濟有情亦無盡」。你的心量廣大,雖然做得很少,但是你佈施時心量是廣大的,所以以後得果報,就比一般人來得殊勝莊嚴。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持戒的角度,「譬如寶礦」——就像金銀寶礦出生種種珍寶。這個寶礦經過不斷地提煉,它就出現黃金了。「菩提心亦如是」——你因為這個菩提心的攝持持戒,就出生種種的功德莊嚴;因為有願力在引導,所以你就有這個戒體。是你持戒有菩提心的攝持,叫作一種廣大的功德——廣大性、決定性跟方向性。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有一個地方專門講持戒的,我們再來談這個主題,就是持戒跟菩提心的結合,在修行篇再來談。

第三個,「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蜜多。雖遭遇違逆的眾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忍辱跟精進這兩塊太重要了!尤其是忍辱。我們一般人要成就功德不難,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善業,但也造了很多的罪業,所以你修行時,一定要承受逆境的刺激,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你的抗壓性,承受壓力的能力要強。

過去我在參加齋戒學會時,我永遠記得懺公師父有一次在齋堂的開示。他說:我們一個修行者,剛開始要知道怎麼去拜佛、念佛、持咒,接下來幹什麼呢?老人家就對著我看一眼,他說:就是要忍辱,忍辱以積大德。那個時候我聽了以後非常震撼!修行,你要成就大功德,對逆境的包容心要夠。你不要說,老娘不幹了!那你就完了。所以說,我們人生會有很多考驗,你要像大海一樣,大海不擇細流,故成其深,你要能夠包容一切。

第四個,「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蜜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忍辱跟精進,不是法門,是調心的方便,但是它非常重要。一個人能夠在逆境時安忍不動,在順境時保持進步,不管用什麼方法,要讓你永遠保持進步,太重要了!所以你發的願,不能發得太小,要發得大。因為修行它是點點滴滴的。你要有一種願力,有一個願景,才能夠不斷地保持進步。

第五個,「譬如山王」。這個山王就是一個很大的山,它如如不動,所以物無能動,一切的物不能夠動轉這個山王。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在修習念佛時,修習「止」,你心不容易散亂。所以這個佛號,它要從妄想走出來,前面還真需要有一個目標才走得出來,有一個願景來引導它。

第六個,「譬如藥王」。藥王是指智慧,它能夠治一切的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調伏煩惱障跟所知障。

「止」、「觀」我們講一下。這個第五跟第六,止、觀,它開始在破妄顯真。那心地法門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其實只是前方便,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正修,你真實的心地法門,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就在止觀的地方修。

但止觀有個問題,容易有魔障。所以《楞嚴經》講到五十陰魔,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我要講一下。我們過去生結了很多善緣,但也結了很多的惡緣。如果不幸隨這個惡緣跑到鬼神道去,就糟糕了!他就很容易來干擾你。這時你的心態、心理素質就很重要。《楞嚴經》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內魔不生,外魔不起。你心裡面不要受干擾,不要去攀緣,他絕對不可能傷害你的,不可能!

《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你走在佛道,他走在鬼神道,這兩個本來就沒有交集,他頂多現出一個影像,然後你自己取著這個影像,自己傷害自己。就是說他現出一個影像,是你自己要攀緣的,你自己要接受的,叫作自心取自心。不是說他有本事,跑到你的心中傷害你,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誤導你,現一個影像讓你快樂、現一個影像讓你恐怖,然後你恐怖快樂的心態,破壞你的止觀。這時你要能夠安穩不動,你的目標就很重要了。除了調伏愛取的力量,你對未來的目標就很重要了。所以《楞嚴經》講,沒有目標的人在修止觀,很容易被這些感應神通誤導,最後走入歧路。

有人做一個統計,說出租車司機發生車禍,大部分是在什麼時候?諸位知道嗎?就是沒有乘客時,因為沒有乘客,他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就到處轉,結果就很容易發生車禍了。他有乘客,心中鎖定一個目標,他特別有精神,就不容易發生車禍。

所以念佛也是這樣子,修止觀也是這樣子。很多人修行的過程當中,中間就開始被誤導了,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他的心理素質就不好,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都不夠。所以我們為什麼像山王如如不動,像藥王能夠調治一切的障礙,就是跟菩提心有關係。

己二、果地

八、九、十是約果地功德。

透過前面的菩提心攝受六波羅蜜,會有三種功德在我們的今生乃至於來生出現,我們把它讀一遍。

譬如倉庫——是財物聚積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福智二種資糧,能聚積無量財法故。

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觀相應,能往安樂處故。

譬如大雲——能變現多種形相,注雨潤澤萬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現八相成道,化度眾生故。

前面我們真實地發起了求生淨土圓成佛道的一種願景以後,生命就出現一個倉庫。什麼叫倉庫呢?它能夠積集無量的財寶,菩提心亦如是,我們在積集福慧兩種資糧時,能夠不斷地增長。我非常喜歡「倉庫」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太好了!修行是點點滴滴的,我們是今天存一點珍寶,明天存一點珍寶,後天存一點珍寶。你看有些人,學佛以後一開始很苦惱,慢慢慢慢到中年時,福報現前,他不修行了,跑道找不到人,菩提道你找不到這個人。套一句中國老話,這個人就這麼點出息。那麼有些人能夠點點滴滴地一直走到最後得到摩尼寶珠,就是他有倉庫、有願景。

諸位要知道,人生的誘惑太多。尤其是你不斷在三寶修行卻沒有目標,你今生的生命真的會出現很多快樂的東西誘惑你。但是你不能說是外境誘惑你,是你自己心理建設不夠,你心理素質不夠,怪誰呢?為什麼有些人他能夠堅持走下去,能夠不斷保持進步?就是他有倉庫啊。你沒有倉庫,你賺多少花多少,就很難成就大功德。所以一個有願景的人,會不斷地激勵自己往前走。這個是約安樂道。

我們再看解脫道。「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觀相應,能往安樂處故。」我們發菩提心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是直接通往彌陀的本願,就是車乘。在台灣很多一貫道是念佛的,諸位要知道,很多一貫道念佛,但他念佛並沒有想要求生淨土,不想要成佛,他念佛是用來消業障的。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目標,所以他沒有叫作乘,沒有資格講。這句佛號對他來說,就是讓他離苦得樂而已。

所以這句佛號要引導,佛號本身沒有方向性,它是一個萬德莊嚴。怎麼引導,就是你的心釋放一個什麼樣的力量,它就往哪裡走。諸位你要知道,是你的心在引導佛號,不是佛號在引導你的心。如果你認為佛號在引導你的心,這個就是邪知邪見了,是他力,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了,那你嚴重違背佛法的因緣觀。就是離開了一念心,有一個大有能力的神或者是主導者,他能夠引導你的內心,這個是標準的外道思想,就是佛號引導你了。你什麼思想都不要準備,交給佛號就好,那你跟上帝思想完全一樣。

佛法是由理觀帶動事修,是你心態準備好了去念佛,這個叫作淨土法門,是你的心在引導佛號,不是佛號在引導你。如果佛號可以引導我們的心這個觀念成立,那應該每個人都往生。為什麼有些人念佛沒往生,有些人念佛往生?那佛陀不是偏心嗎?這樣就不合乎因緣觀。就是說你的心態準備到什麼水平,阿彌陀佛就給你什麼功德,這才合乎感應道交。

月亮是公平的,你準備的是一個臉盆,阿彌陀佛就在臉盆裡面,出現臉盆的光明給你;你是一個大海,阿彌陀佛就在大海里面,現出他的光明,叫作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你的心態準備到什麼程度,阿彌陀佛就給你什麼功德。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佛號叫作乘,超越生死,往生淨土,乃至於圓成佛道,你給佛號一個強大的引導力。

第十個,「譬如大雲」。這個是最後的究竟功德。

大雲,它有兩種功德:第一個,變現多種形相,菩薩的普門示現。這個普門示現指的是菩薩的善巧,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第二個,他有大悲心,普潤一切眾生,因為這個雲,它含有水,慈悲的水。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來念這句佛號,到了淨土以後,我們的佛號還會繼續產生作用,因為你一開始在念佛號的時候,你的佈局就是成佛,所以這個無量。這句佛號到那個地方還沒有停止,繼續引導你,讓你成就普門示現,成就大悲心,普潤眾生,直接到成佛為止。

所以你念這句佛號,你發的是菩提心,不是帶你到淨土而已,能量還沒有釋放完,它會不斷地引導你親近十方諸佛,讓你快速地成就無量的三昧,無量的波羅蜜,讓你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這個佛號才停止下來,因為你一開始給佛號的,就是這個力量。有些人這句佛號把你帶到天上,這句佛號的力量就消失掉了,因為你一開始給它的就是這種力量。

所以我們要給每一句佛號一個圓滿的力量,因為你要求生淨土還要圓成佛道。這時阿彌陀佛的佛號在你的心中種下去,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它不是帶你到淨土而已,它會在你的成佛之道產生很大的加持力。所以諸位!你要注意你的因地。因地對我們的生命會產生很大的牽引的力量,是這個意思。

丁三、勸修

我們看最後省庵大師的總結。

請合掌。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惟願大眾, , 愍我愚誠, , 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這一段開示,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對我們最後的結勸。我們把它分成三段。

看第一段。省庵大師講完前面的發菩提心的功德跟發菩提心的方法以外,他說「愍我愚誠」,你要同情我一念真誠的期許之心,憐我苦志啊!能夠發此菩提心。那麼立此菩提願,怎麼做呢?「未發者今發」。發菩提心永遠不嫌太遲。已經發的,讓它更堅固;已經堅固的,讓它相續下去,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調伏煩惱是一輩子的事情,可以慢慢來,但是菩提心,這個生命的願景一定要早點規劃。有些東西要早點做,比方說菩提心,因為你每一句佛號,都必須有菩提心的引導,這個佛號的力量才會圓滿。

以下別示有五段:

第一點,「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就是說,不要產生退怯而輕浮的心,這個基礎打好了以後,你未來受用無窮。

第二點,「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這個很重要!就是說菩提心發了以後,你要保護菩提心,不能操之過急。菩提心是個願景,你只能夠讓自己慢慢進步,不是一次達到的。修行不要太過火,太過的時候,你看有些人一直衝一直衝,不對啊。修行是馬拉鬆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誰能夠跑得久,不是跑得快。你看很多人跑得很快,跑到最後,跑道上找不到他。你是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修行,不是說三五年。

所以修行你要善調,像調弦一樣,寬鬆要適當。祖師說,七分自然,三分勉強。修行要帶一點壓力,你不能做得好像很輕鬆,很輕鬆也不行,但是你壓力很大也不會持久。你把自己搞得壓力很大,絕對不會持久,當然你偶爾閉關加行,例外。但是正常情況的功課,帶一點壓力,帶一點自然。懺公師父講得太好了,點點滴滴啊!修行不是暴風雨,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所以你不要太過於急躁,弄到你的菩提心容易退轉。

第三點,「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你要把握今生,要發菩提心就趁現在,不能再拖了。

第四點,「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也不能自暴自棄。因為像種樹,你只要種了,它就有根,有根它慢慢就增長;又好像磨刀,你不斷地去磨,它就會變利。不能說,你的根太淺了就不種,你的根機太鈍了就不去磨。就是說,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要先跨出第一步,先把願景種下去,才有一個正確的引導。

第五點,「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這個地方講得太好了!心力不可思議,生命的改變,就從你一念心的轉變開始變化。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其中有一段他真實發起菩提心的因緣,這是他生命的關鍵。就是那時釋迦牟尼佛到地獄去。那個地獄不是一個很深層的阿鼻地獄,是比較淺的淺層地獄。在地獄裡面的那些獄卒帶了地獄的罪業眾生在搬石頭,做苦工。怎麼搬呢?是兩個兩個一組。釋迦牟尼佛跟另外一個的罪業眾生,身體很羸弱,走沒幾步,搬的石頭就倒在地上。釋迦牟尼佛就去扶他,看他扶也不行,乾脆就幫他搬東西了。獄卒就很生氣了,說:要你多管閑事!就打釋迦牟尼佛的前生。釋迦牟尼佛當時生起了大悲心,這時他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保持生命;第二個保持大悲心。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思惟:我生生世世愛著這個身體,結果到最後還是死掉;我顧著我的菩提心,我未來有無量的希望,所以他寧可堅持自己的菩提心。後來釋迦牟尼佛就被獄卒打死了。打死以後,這一念的菩提心,就彈到忉利天去了。這是佛陀第一次發心的因緣。

其實人生你要有這一次經驗,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那一份堅持,我們剛開始聽佛陀說發菩提心,會怕怕的,對不對?但是你要先相信佛陀說的話是對的,先踏出第一步。有因緣刺激你時,堅持下去,你會發覺,佛陀說的話是對的,這時你就有信心了。你這顆菩提心,就越來越有力量。就像這棵樹,根就鞏固了。所以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生命真的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願意跨出第一步。

所以,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未來的成佛的菩提眷屬,蓮華化生,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了。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佛道,則安知未來所謂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百福莊嚴,不是從現在的菩提心而發動的呢?

就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在佛號前面多了兩個引導:第一個引導到淨土;第二個引導到佛道,這個佛號就非常有力量了。同樣一句佛號,你裝了兩個很大的馬達:第一個導歸淨土;第二個圓成佛道,這個佛號你真的有資格叫無量光、無量壽,那就不僅是一個音聲了。那真的這句佛號對你來說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成就廣大的智慧;無量壽,成就廣大的福德。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先做好道前基礎,就是我們的發心。佛法是要有一個願景來引導你,你才有資格去修善的,這個善法叫作波羅蜜,念佛也是這個道理。否則你所修的善法,都沒有辦法超越三界。我們過去生也造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們還在三界輪迴。事出必有因,因為我們的善事前面沒有東西引導,沒有馬車,怎麼出得去呢?

佛陀說的話,都是他自己經歷過的,他從這條路走過來,才會告訴我們這樣走。所以淨土宗念佛也是這樣,你要給那句佛號一個引導。現代人很會創造佛號,但是不知道怎麼引導佛號,非常可惜。佛號都在三界打轉,都沒有一句佛號超越三界,很難到達淨土。這是我們的心理水平太低。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把這個佛號糟蹋了。

所以省庵大師說:當我們心準備好的時候,這一句佛號就是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它有這麼大的引導力引導你到淨土去,引導你到佛號去,每一句佛號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個才合乎諸法因緣生的道理。阿彌陀佛已經準備好了,他為了準備這句佛號,花了五劫的思考。他經歷了多生多劫的波羅蜜,把無量光、無量壽創造出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我們這念心跟佛號接觸時,準備好了沒有?怎麼去引導佛號,這個是我們要做的。阿彌陀佛要做的都做好了。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再給我五分鐘,我回答兩個問題。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悲開示,弟子自從學佛以來,承蒙師父諄諄教誨。但無論是修習空觀或念佛,總覺妄想紛飛,是不是可以兼修拜懺法門,來幫助我突破障礙?

【師父開示】可以的。諸位!我們現在事修還沒有講到,理觀不廢事修,事修不礙理觀,這兩個就像眼睛跟腳的配合。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個是我們心裡的一種觀照,但是你平常拜懺、持咒、念佛,這個事修還是有需要的。

第二個問題。

【學員提問】凡夫發心是否受業力的影響,才有大小的差別?業障凡夫可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嗎?

【師父開示】業力怎麼會影響你的心態呢?業力是影響你的果報;你的心態是受妄想干擾,在煩惱障、業障、報障中是屬於煩惱障。但是你還記得嗎?你還記得你從什麼地方來嗎?你原來沒有妄想的。所以業障凡夫絕對可以發菩提心的。這個菩提心,本來就針對凡夫說的。

諸位要知道,菩提心在發心的時候是理想化的,修行是很務實的。修行你要選擇,因為你時間有限,事修是要有選擇性的。但是發菩提心,千萬不要說你做得到做不到,不要這樣想。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做到而已,那個人是佛陀。但是菩提心是凡夫就要發的,發願時你先不要考慮事實情況,先不要考慮,你就發出來,對你肯定有好處的。但是在實際的修行,你要念多少佛號,要怎麼樣用功,那要考慮你的時間,不要把自己繃得太緊。

所以理觀是理想化的,事修是務實面的,這兩個不一樣。發願先不要考慮現實狀態,先發下去,這個地方很重要!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