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

庚三、不邪淫戒

辛一、解釋名義 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八頁,我們講到庚三不邪淫戒。這條戒是五戒的第三條。

辛一、解釋名義

首先我們解釋什麼叫邪淫,把這個定義作一個說明。我們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淫慾,什麼叫淫慾?它必須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從內心來說,它必須是一個染情逸蕩,這個逸蕩就是放縱。放縱什麼呢?放縱我們貪染的情感。也就是說,揀別它不是在一種安住調伏引導的狀態。就是說你這個內心染污的情感,是處於一種放縱的現行。這是第一個條件。就是內心有染污的情感在活動。

第二個,你有實際上的污穢交媾,有身體的結合。依止內心的這種情感,去推動你身體做種種地結合,這樣子就犯到不淨行。

就是說這個必須有心、境兩種的具足,這是第一個,簡單地解釋。

從五戒的角度不邪淫,就是自己妻子以外的叫作邪淫,夫妻之間叫正淫。在五戒是不斷正淫,斷邪淫。這種妻子以外的邪淫我們開展有三種情況:

第一個,人跟人,若男若女。若男若女就是人的對像,找一個人的對像有三種情況:第一種,男男,男眾對男眾;第二種,女眾對女眾;第三種,男眾對女眾,這三種情況就叫若男若女,就是人跟人之間。

第二個,人跟鬼之間。你是一個人,找一個鬼道眾生來做邪淫也是犯到。

第三個,人跟畜生之間。也是這種情況,都不可以以染污心而有身體的結合。但有干犯,併名「邪淫」。

這個淫戒我們看它的定義,可以知道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說,在殺生跟偷盜,它要犯到根本是很重視對像的,你看殺戒,一定要針對人;偷盜也是要面對人,這個東西是系屬於人的,妄語它也是針對人才犯根本。邪淫戒,它不管你什麼對像,是人也好,是鬼神也好,是畜生也好,只要你合乎染污心,有身體的交媾,全部犯重。它不管你什麼對像,它是不揀別對像的,這是值得注意的。

有關邪淫,在《俱舍論》又講出比較高的標準。第一個,他人妻,這個前面說過了;第二個,自己的妻,但是你是非道,非道從女眾的角度,所謂的正道必須是大道。非道就是大便道跟口道,這個叫非道,你入了這個非道也算邪淫,這也是一種說法,不過這個是中品;第三個,非處。你不是在房間裡面,這個是非處;第四個,非時。你在懷胎乳子的期間——在懷胎期間或者是在哺乳孩子期間,或者八關齋戒期間(當然八關齋戒就是犯重戒),這樣子都犯邪淫。但是這幾種情況,非道、非處、非時他只犯中品,這個待會會說明。這個是補充說明的情況。

辛二、具緣成犯

在淫戒有四種情況,是成就犯戒的根本。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從意樂的角度有兩種:

第一個是正境。正境我們在律上簡單地說就是「道」。這個道,有男二道、女三道,男眾是大便道跟口道,你的男根入了大便道跟口道犯重,或者入了女眾的大便道、小便道跟口道,女三道,也犯重。男二處、女三處這個叫作正境。

第二個,你是興染心。揀別不是在睡眠無知的狀態,你是在清醒的狀態,這個是有犯罪的意樂。

第三個,加行。你用種種的方法。

第四個,究竟。與境合,男根入女根乃至於入毛髮許,那麼這個就犯到根本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殺、盜、淫、妄四根本裡面,它的犯罪條件都有一個——它會考慮你心中的轉想,對不對?偷盜,你要作有主想,你如果作無主想就不犯了;這個人你要作人的轉想,你如果認為他不是個人就不犯了,至少不犯根本;邪淫它不管你作怎麼轉想,它不管你,只要是個道,你只要進去,不管你怎麼想都沒有用,通通沒有用,這是根本,只要你受樂就犯根本,不管你過程作什麼轉想,通通沒有用。所以邪淫:第一個,不揀別環境,不揀別對像;第二個,也不揀別你心中是怎麼想的,它完全結重,這個地方值得注意。

辛三、犯戒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非己妻入道」,什麼叫入道呢?就是男二處、女三處,這個是上品不可悔罪,這個就破戒。

那麼「己妻」,如果是自己的妻子,如果是「非時、非處、非道」,中品。如果是非己妻只有身體的接觸,但是沒有入道,只有身體的接觸——中品可悔罪。這個比較簡單,對首懺就可以。

如果只是念頭的活動,發心淫慾連身體都沒有接觸,那就責心懺——下品可悔罪。

所以它這個犯罪輕重,不揀別對像的,不管是人也好,鬼道也好,畜生道也好,它完全從入道跟非入道來判斷輕重,這個地方值得注意。

辛四、開緣情況

我們看第四科的開緣情況。有三種,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邪淫的開緣有三種:第一個,你是被怨家所抓。就是一種強大外力的盜賊,用強迫的方式,在你不可抗拒的方式而犯到,但是關鍵是你的內心也不能有樂受,「如熱鐵入身,惟苦無樂。」所以在律上說,即便是為怨家所執,只要你樂受,也是犯到邪淫戒了,這個要注意。

第二個,熟睡不覺知。你是在睡覺做夢當中發生的,這種情況是不犯,因為你沒有清醒,你是在一種沒有清醒的狀態。

第三個,狂亂壞心,這個是不犯的。

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持犯得失。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犯戒,它的主要的果報在三塗。它的餘報:第一個就是生死熾然。我們會創造很強烈的生死業力,這個對往生是很大的障礙。第二個,障道,障礙出離之道。這個待會兒我們會再說明。

你能夠持戒清淨,它的功德從近處來說,得生人天;從遠處來說,乃至於往生淨土,乃至於成就佛道。它的餘報有三個:第一個人天敬重。在律上說,鬼神特別尊重這些持不淫慾戒的,這種修梵行的。

律上舉了很多例子。說有些女眾,她年輕時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婦,她堅持守住貞節,那這個房子有鬧鬼,她一去那個地方,她跟鬼說:「仁者!你要出去,你不應該住在這裡。」她講一句話,那個鬼就離開了。因為什麼?他尊重她持不淫慾戒。所以這個不淫慾戒,受到人天鬼神的敬重,在律上有強調這一點。

第二個,染欲微劣。我們沒有這樣的行動,慢慢慢慢染污的慾望煩惱淡薄了,當然生死業力也比較輕了,所以堪修聖道,很容易修學出離之道。這一點我們解釋一下。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殺盜淫妄有四種清淨明誨,這四種清淨明誨,它牽涉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業力的問題;第二個,心態的問題。如果殺盜淫妄你是偶一為之,你就做一次或者兩次、三次,在三次以內,叫偶一為之了,你犯了以後馬上懺悔,那這個問題不大,頂多也就是業力的問題,你就在心中創造一個業力。因為你不再造作這個業力了,慢慢慢慢懺悔,也就會變成不增長業,至少不障礙你往生。

但如果你經常數數現行,這個造業——殺盜淫妄,最可怕是什麼?就是無慚無愧,最麻煩,這個火一直燒,燒到已經不是業力,它怎麼樣?破壞善根,這糟糕啦!《楞嚴經》它所害怕的就是在這裡。你本來是在造業,造業頂多是痛苦,但是佛教徒最怕的不是痛苦,就是說,你破壞我的善根,那糟了!你的善根還在,你只是造了罪業,你還有希望,因為你心中有善根,還可以去教導你,你還可以產生生命的反轉。

所以臨終往生的人,他帶業往生,不能破壞善根。他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一定要懺悔。你不能放縱這個業力。已經侵蝕到你的根,到骨頭去了,那就糟糕了。

什麼叫破壞善根呢?以殺生來說。你殺生,殺完了以後,你趕緊懺悔,就算你沒有懺乾淨,你有慚有愧,頂多就是多病。但是你身體生病,起碼你還可以修學佛法,還是走在菩提道上。

但是,你這個殺生一直造,造到最後的時候,你已經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無慚無愧地造業,那是變羅剎鬼。你很努力地做義工,很努力地做施舍,所有的善業是使你變成鬼王,你的生命已經是本質上的改變了,這糟糕啦,殺生變成去鬼道。

所以很多所謂英雄好漢,革命烈士,他這個殺業造得無慚無愧。但是殺生沒有理由——你不要說什麼維持正義,那個都是廢話,殺生不能有理由。當然也有例外,例外是什麼呢?殺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擊。你知道這個人他要發動一個恐怖的攻擊,要殺很多人,那律上說,殺廣大的人數,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溝通,他完全聽不進去,而且時間緊迫,菩薩做如是思惟:我必須犧牲我的戒體把他給殺了,救廣大的人。這個時候,菩薩的善根沒有破壞,而且多諸功德,這個是例外。這個人他已經起顛倒了,你跟他說什麼都沒有用,他要啟動炸彈了,你趕緊把他殺了,這個是殺戒的開緣。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說,乃至於有殺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殺戒,因為他們過去有他們的業報。

這個淫戒的問題在哪裡呢?尤其是求生淨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礙出離的。其實殺生所障礙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論上對淨土的往生來說,它的障道還沒有像邪淫那麼嚴重。因為淨土宗它稱感應道交,大悲心還不是重點,出離心才是重點。那麼你造了邪淫以後,有什麼問題?當然你有一個罪業了,那如果你繼續造下去,無慚無愧,那糟糕了!你的出離的善根破壞掉了,變成魔道。

在《楞嚴經》上說,魔道——你心中貪戀生死,臨終時你就發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一個繩子把你綁住,你這個腳根本走不開,就是你那個邪淫的業造得太重了,已經侵損到你的善根了,這就危險了。

所以這個業,你即便造了都有辦法懺悔,只要你發現得早。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在侵損到善根之前,你趕緊把它懺掉,讓它變成不增長業,讓它沉澱下來帶業往生。

所以學戒的好處就是說,你發現你有問題了趕緊處理。它本來是表皮的這個肉受傷,一個外傷而已,侵損到業力,折損你的福報而已。以邪淫來說,它折損的福報就是:你本來有功名,本來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這個高官功名沒有了,如此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後,你菩提的善根裡面那個出離心破壞了,變成貪戀娑婆了。那這個損失就很難去算了,它已經傷到你的骨頭了,傷到根了。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就是邪淫為什麼會障道。就是說,如果你這個是無慚無愧的話,那就傷到深層的善根;如果有慚有愧,它頂多也就是一個罪業,透過懺悔,這個罪業是可以不起現行的。

庚四、不妄語戒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庚四的不妄語戒。前面的殺盜淫,是一個身業的過失,這個地方講到的是口業的過失

辛一、解釋名義

我們先把妄語的基本定義念一遍。請合掌。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

妄語的基本定義有兩個:第一個,心口相違;第二個,言不稱實。當然最重要就是欺誑他人。心口相違就是你心中所想的,跟口中所說的是違背的。也就是說,你所說的言詞,跟實際情況是不合的。這是第一個,約外境。第二個,約內心。你有欺誑他人之心,這個是妄語。不過這個地方,佛陀在制戒時,偏重在欺誑心。因為有時候我們講出的話雖然跟實際不符,但我們不一定有欺誑心,可能我們智慧判斷錯誤。

在律上,佛陀舉一個例子。佛在世,毘舍離國發生了旱災,好幾天都沒有下雨,這個是很嚴重了。古代的農業社會沒有下雨,農作物都沒辦法活了。所以外道找他們的師父,佛弟子也找自己的師父,來問問看什麼時候可以下雨。

這時目犍連尊者,剛好在毘舍離國游化。佛弟子就問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說:我們應該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下雨呢?我們要早做準備呀。目犍連尊者入定觀察後說:七天後就會下雨。大家就想,七天也不久,就等吧。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下雨。這時佛弟子就譏嫌了,說目犍連尊者打妄語。比丘去托缽的時候就聽到了,回來就把這件事如是如是地稟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連尊者請來說:「你是不是跟居士說七天後下雨?」目犍連尊者說:「是的。」佛陀問尊者說:「你是用什麼心情說的呢?」目犍連尊者說:「我用正直的心說的。」佛陀說:「目犍連尊者沒有打妄語。」為什麼呢?佛陀就補充說明:「目犍連尊者入定的時候,他看到遠方有一塊雲飛過來,根據它的速度,他合理地推斷,這塊雲七天後可以飛到毘舍離國。但是中間出了插曲,阿修羅王看到雲,把它撥走了,所以就變成他講錯了。」

這個地方就看得出,佛陀跟阿羅漢的神通有所不同。諸位要知道,如果是佛陀,要麼不說話,佛陀只要講七天後下雨,它一定下雨,沒有任何例外。阿羅漢就不一定了,因為阿羅漢的神通不一樣,這個我們到果證的時候會說明。阿羅漢因為他斷的煩惱是有限的,神通力也是有限的。

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就是,這個人他講的話跟實際不符,你不可以就判他是妄語。他有時候是智慧不夠,缺乏經驗,或者這中間有變數了。所以妄語的關鍵,除了心口相違以外,關鍵在於「欺誑他人」,他有欺騙你的心情,這是業要成就的一個重點。

我們再看大妄語戒。這個地方講出妄語的兩個項目,先看大妄語。請合掌。

大妄語——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誑惑世人,名大妄語。

這個「大」指的是它的過失、它的罪業特別重,它影響的層次也特別廣,叫作「大」。大妄語的情況,我們可以會歸成兩種:

第一個,妄談個人的果證,這個是佛教徒的大忌。就是說,你在宣揚佛法時,你應該只有如法地宣說,如是我聞,如是我說,祖師怎麼說我們怎麼說,但是你不能牽涉到你個人的果證。因為不管有沒有果證,我只要如法宣說,眾生聽得懂,每一個眾生如法修學,就能夠得到利益了。

所以佛陀在《楞嚴經》裡面,在大乘經也是,嚴格禁止所有的弘法者妄談自己的果證,乃至於你是真實地有果證也不能宣說。當然真實的果證不叫大妄語,這個只是擾亂佛教的秩序,這個罪比較輕。但是如果你是沒有的而說有,那這個就列入大妄語了。

我們看看妄談個人果證,有三種情況:

第一個,「未證四果,妄言已證。」這個是聖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第二個,「未得四禪,妄言已得。」禪定也不可以,禪定還是凡夫。

第三個,乃至於未開悟,說你已開悟,因為這都是過人之法。

所以修行,你打一個佛七,一時的相應,你都不要講出來,最好不要講出來,最好是閉嘴。只要跟自己修行有關的,你最好閉嘴,對你絕對沒有好處。

智者大師說,修行人稍有好境界你講出來,你下次再打坐就沒了,障道了。除非你這個境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好是壞,你不是跟一般人說,是請教善知識來判斷是非,你是跟你的上師說,可以。因為你要抉擇是非,到底我修行出了什麼差錯?為什麼出現這個境?這種情況可以。除此之外都不能講,跟你修行有關的東西都不能講。

人家來問你佛法,你就照佛法怎麼說;你問我個人,我無可奉告,這個是我個人的事情。絕對不能妄談自己的果證,這第一個。

第二個,宣談感應神通。「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這是大妄語的第二種情況。你沒有談你果證,但是你說在拜佛時、打坐時有天人來跟你頂禮,或者是龍來了、鬼神來了,乃至於你說在夢中釋迦牟尼佛親自跟你加持灌頂等等,這種都是過人之法,一般人做不到。宣談感應神通,這第二種。這種情況是虛而不實,那你的目的幹什麼呢?「誑惑世人」,這就大妄語了。

這大妄語的罪是很重的,甚至於影響到佛教的興衰,這個我們待會再說明。這個影響的層面很廣,因為你擾亂了整個佛法的秩序,而且你對眾生產生嚴重的誤導。

在《楞嚴經》說這個大妄語,你去讀讀《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你講感應神通,講個人果證,它認為這不是妄語而已,在《楞嚴經》,他是犯兩條罪:妄語戒跟偷盜戒。

為什麼講感應神通是偷盜罪呢?《楞嚴經》上說,你盜取三寶。三寶的目的是建立大家一個正知正見,緣起的正見,如是因如是果,結果你這樣一講,三寶的功德都破壞了,他再也不相信三寶了,怎麼如法修學,斷惡修善,他根本不信這一套了,我怕啥?我做什麼事情,我師父幫我加持一下就好了!你給他一個錯誤的知見,他再也不老實修行了,所以你等於是把他三寶的功德從他心中奪走了。他本來是一個如法的修行者,每天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結果你這麼一宣說,把他的知見擾亂了。他本來心中還有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結果你這麼一誤導,他聽到感應神通以後,他的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消失了,所以你盜取了他心中的三寶,你就知道這個罪有多重了。

所以在《楞嚴經》上說,說大妄語犯兩條罪:第一個,大妄語戒;第二個犯了偷盜三寶功德的罪——盜戒,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看小妄語戒,請合掌。

小妄語:

一、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

二、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

三、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

四、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

小妄語戒,就是它的過失比較小,影響的層面也比較小。有四種:

第一個,妄言,「心口相違,欺誑他人」。這是我們說過了,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你講出來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是要欺騙他人,得到一些個人的名利,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綺語。你經常講一些「世俗浮辭,增長放逸」。你經常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當然在菩薩戒有開緣,就是說,他這個人心情不好,你說說笑笑講一些開玩笑的話,一時的方便,為了解他一時的煩憂,可以。除此之外,你不要講太多綺語。

因為你綺語,你開玩笑話說多了,你有個缺點——言不威肅,你講話沒有力量,以後你再跟你的同參道友講法的時候,人家聽不進去。因為你那個話的力量被你破壞,它沒有攝受力了,你講什麼,人家根本不想聽了,這個從菩薩道的角度就比較麻煩。

第三個,兩舌,「離間兩頭,構起是非」,向此說彼,向彼說此,目的是勾起雙方的是非。那麼這種情況,我們會招感親友的乖離,會招感我們一種不和睦的眷屬。家庭經常爭吵,就因為過去生有兩舌的過失。

第四個,惡口,「罵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惡的言詞來罵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詞來詛咒對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難過不堪。

這小妄語戒,蕅益大師他比較強調惡口,同參道友之間,盡量不要出惡口。因為惡口,蕅益大師說,折損你的福報。這個口德,其實在針對惡口。

我們講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惡口,講到佛陀有一個弟子叫蜜勝比丘的公案。

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有一天帶著弟子,要到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去應供,這家看樣子是很遠。佛陀從僧團出發,帶諸弟子,拿著缽,經過一個樹林子的時候,突然間從樹上跳下一隻很大的猴子。這隻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頂禮。佛陀講了一句話「善哉!善哉!」讚美這隻猴子。這猴子聽完以後,很感動,就伸手去接佛陀的缽,佛陀慈悲,把這個缽交給這隻猴子。這猴子拿到缽以後,就跑到樹上去,摘了很多蜂蜜來供養佛陀。佛陀喝了幾口以後,就把這些蜂蜜分給所有大眾師,大家都喝了幾口。

走了以後,這隻猴子因為供養佛陀蜂蜜的因緣,沒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後,他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錢人,他要卜卦,請所謂的道士來看相卜卦。這個道士一卜卦說:「喔,這個人有大福報喔,而且他的福報跟蜂蜜有關係。」所以就叫作蜜勝,就是蜂蜜的「蜜」,殊勝的「勝」,因為蜂蜜而得到殊勝的果報。

這個蜜勝慢慢長大了,有錢人當然整天就是吃喝玩樂,到處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麼特點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買果汁,他拿一個碗往空中一拋,這個碗在空中翻幾下,下來全部是滿滿的蜂蜜。他吃完以後,他同伴也想吃,沒事,再拋一次,拋上去,轉幾圈下來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個人夠為止。

這個蜜勝長大以後,他跟三寶有緣嘛,他看到佛陀歡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人家去托缽,他也不用去托缽,他肚子餓了,拿那個缽往空中一拋,下來整個缽都是蜂蜜。這個善業就是跟著他。

後來弟子們就問:「這個蜜勝比丘,他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他的缽往空中一拋,下來就是滿滿的蜂蜜?」佛陀說:「這個蜜勝比丘以前是隻猴子的時候,供養過我,所以這個福德力招感這個殊勝的果報。」

弟子們就問:「那這個蜜勝他為什麼會變成一隻猴子呢?供養你以後,它為什麼又證得阿羅漢果呢?」

佛陀說,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有一個年輕的比丘,他很精進地修學,但是有時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個老和尚走路的姿勢不莊嚴,他就譏嫌這個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樣。但是不幸的是,這個老比丘是個阿羅漢,就造下一個很重的口業,造了口業以後他就墮入猴身。直到遇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釋迦牟尼佛懺悔供養以後,脫離了猴身。過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證得阿羅漢果。

在蕅益大師的說法裡面,這個兩舌、綺語、妄言、惡口,得果報的力量最強大的就是惡口,尤其是在三寶的境界,要小心!

辛二、具緣成犯

大妄語戒具九緣成犯,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總共有九條,我們也是分成意樂、加行、究竟。

首先,意樂,是第一條到第五條。

第一條,對境是人。這個人,符合妄語戒對境條件的人,他是聽得懂你話的人。如果他是個小孩,你對小孩說也不犯;你對一個外國人,你講的話他聽不懂,也不犯,必須要聽得懂你言詞的人,第一條。

第二條,你心中也做人的轉想,你也知道他是一個人。

第三條,境虛。你所說的個人的果證跟神通感應,完全是虛而不實的,根本沒有的事情。

第四條,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虛。

第五條,有誑他心,這是關鍵。他不是一時的口誤,而是有心的規劃,就是欺誑心。

其次,他有加行。

第六條,說過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個人的果證,包括感應神通,就是一種過人之法。

第七條,自言己證。你如果說你師父得到初果,沒有犯到根本,中品,因為我沒講我自己,我講我師父。

第八條,言了了,你講得清楚分明。這個地方律上說,你不是用暗示的口吻,就很清楚地說,我證得了什麼什麼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地說:「我聽說有一個人證得初果,那個人剛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證得初果,但是我沒講明白,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講得很清楚明瞭,說你自己證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條,前人領解,對方也理解你所說的情況,這時這個業就成熟了。

這個地方我們把第四條拿來講一講,叫作自知境虛,這是什麼意思我們解釋一下。

大妄語戒有一種例外情況叫作增上慢。就是說,這個人他也沒有學佛法,不知道修行的次第,也不知道初果長得怎麼樣,二果是怎麼樣,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點相應,就以為自己證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這樣以為,沒有騙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學,是無知,從頭到尾都沒有騙你的意思。他沒有學佛法,他哪知道什麼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麼叫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哪知道什麼叫開悟,他都不知道。他以為他開悟了,以為自己得到禪定了,以為自己成就聖道了,然後把這個情況告訴你,不犯。這個只能叫增上慢,這個是他一時的誤解,但是他沒有欺騙你的心情。這個是無知,不能構成罪業。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所以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虛才算。

後面還有一些話要說的,我們簡單回答一個問題。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請法師慈悲,心力的強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所謂的慚愧心,什麼時候生起最輕呢?

【師父開示】就是在造作之前生起最輕。為何說造作之前是最輕呢?因為你造業的過程有三時:方便時、根本時、成已時。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你造罪之前就有慚愧心,你的慚愧心一直貫穿到後面,你三時都有慚愧心,表示你的善根沒有失掉。

諸位要知道,你造罪,你沒有失善根,這個罪是比較輕的,因為你還知道這個是不對的,可見得你的心中還是安住道法、還是深深地相信: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你深深地相信這個道理。但是你控制不了你的習氣,你的關鍵只在於調伏力不夠而已。你的安住力,引導力,希望增上的目標是對的,是有的,你安住道法的心也是有的,但是你調伏力太弱,控制不了一時的情緒,所以這個罪判輕。

當然,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這個是約業果,犯罪跟業果不一定劃成等號,因為在犯罪的角度,它不管你有沒有慚愧心,它不管的,你只要有意樂,有加行、究竟,就是犯罪了。

但是,業果那不一定了,業果不是這樣看的,因果不是這樣看的。因果要考慮你的慚愧心,考慮你的次數,你是不是經常做,是不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是不是起邪見——見是功德深生好樂,你的知見破壞了沒有。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戒律跟業果是不完全一樣的,但是有一個是結合,是一樣的——菩薩戒跟業果是完全一樣,只有菩薩戒。因為菩薩戒的制戒,完全從業果的角度制戒的,五戒、聲聞戒它不考慮業果,一次就犯了,而且有沒有慚愧心它不管的,反正你犯就是犯。

但是,菩薩戒它不是這樣,菩薩戒有的比較輕的罪,你很生慚愧心,努力地對治,你還是去犯,犯了以後回來如理地懺悔,在菩薩戒不結罪,因為你已經開始在努力對治了。當然這個是指輕罪,後面的四十八輕罪。你只要肯對治,雖然一時控制不了自己,你已經在進步當中,菩薩戒不制罪,不制罰你,因為你的生命已經在改變了。

所以諸位,我們在研究戒律時要知道,聲聞戒它是不考慮心地法門的,只要你有那個心,有那個境,你把它造圓滿了,就犯了,不管你一次、兩次或者有沒有慚愧心,聲聞戒,包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戒,完全不管你業果的問題。

但是,菩薩戒就完全要參考業果,它就考慮你的慚愧心有沒有生起,因為慚愧心的生起,牽涉到你的善根問題。菩薩戒很強調你的善根還在不在,你的菩提心還在不在。只要你菩提心還在,在菩薩戒亂不了,皮肉之傷,因為你還有慚愧心,你就知道怕,表示你的知見沒有被破壞,你這皮肉之傷而已。

所以菩薩戒的犯根本要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兩個條件都要具足。但是,關鍵是你受了五戒,你就不是這個條件了,一次就破了,破根本。所以這點諸位要知道。

我們可能在下個禮拜六,會把人天乘做一個研討,因為人天乘很多東西要討論的,先搜集一下問題,我們禮拜六會整理一下,把人天的業果這一塊做一個研討。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