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

我們經歷過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以後,內心世界留下了很多好的一面,但是也留下了很多不好的一面,就是善惡夾雜,真妄交攻。我們今生有幸遇到佛法,開始立志要做一些改變,當然改變就必須從內心世界去改變,因為它是根本。

我們原來的內心都是向外攀緣的,我們其實不在乎自己是怎麼回事。但是當你學佛以後,你的眼光開始轉了一百八十度,就是所謂的迴光返照,你開始面對自己了。面對自己的時候,你有兩件事要做:第一個,處理善惡的問題,第二個,處理真妄的問題,內心世界就兩塊而已。

我們剛開始會佈施持戒,做慈善事業,做一種斷惡修善的工作,這時你不研究教理亂不了,你只要信心就夠了,因為你沒有做比較深層的改變,不可能觸動你內心的無明,也就沒有所謂的反彈的問題。但是這時你跟其他的外道差別沒有很大,因為你要做的,基督教都會做。

如果你慢慢地深入更高層的經典,比方說《楞嚴經》、《法華經》,慢慢地深入內心世界,從一種斷惡修善要提升到返妄歸真時,這個問題就很複雜了,你會發覺不是那麼簡單,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你看看《楞嚴經》你就知道了。我們離家太久,回家的路不是很順利的,絕對不是很順利的,我們回家的路充滿了凶險。

這個時候只有乖乖地聽先聖先賢的開示,就是「欲知回家路,須問過來人」,你別無選擇!人家都把路規劃好了,你照著這個高速公路的指標開就好了,你不用自作聰明。因為你沒有失敗的空間。你做生意失敗了可以重新再來,修行失敗了就糟糕了,你要付出多生多劫的代價,因為你得到這個魔種以後,比一個愚癡放逸眾生還糟糕。

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那種大威德力,外道看到佛陀,照樣不想學佛,因為他邪見已經太重了,佛陀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連佛陀都拿他沒辦法,你想想看,他的問題多嚴重。他不是生長在我們看到佛像,他可以看到真正的佛陀,你就知道他中毒多深,就是修行失敗,一念差池嘛。

所以,當我們開始注意了生死這個問題時,從一種善念要轉成正念時,諸位!你要知道,問題開始來了。你開始要打開很久很久沒有打開的臭水溝了,真正面對自己了,因為你遲早要面對的。這時道法——佛陀所說的這些真理的引導,對我們就很重要了。

戊三、結勸

我們往下看。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大慈悲的佛陀在臨走之前,把他所覺悟的道法放在音聲當中,放在文字當中,讓我們接觸這個佛法,產生一種道的種子。只要我們不斷地醞釀,就會產生道的水果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在《涅槃經》上說,「大士所以舍全身而求半偈。」這個大士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講到,他過去出生在一個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不是佛陀不想學教理,是沒有教理可以學,這是個黑暗時代。已經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大家都盲修瞎練。

這位修道的仙人在山中打坐時,當然修行從一個好人變成道人,他開始要迴光返照,去注意自己內心的活動,面對多生多劫留下的顛倒妄想,他一籌莫展。這個妄想難在哪裡呢?因為它有菩提在裡面,妄想你斷也不對,隨順也不對。你把它完全斷了,那就錯損菩提了,因為它的寶物就在裡面;你隨順它,就流轉生死,所以妄想難就難在你是隨順不得,斷滅不,難在這裡。所以這位修道仙人不知道怎麼辦,也沒有人引導。

但是,他很用功地打坐,感動了釋提桓因。釋提桓因說:喔,這位修道人這麼精進,減少飲食,減少睡眠,要考驗考驗他。這個釋提桓因,諸位知道,天人的壽命很長,所以古佛出世時,釋提桓因也偶爾下來聽聽經。雖然他回去以後忘掉了,放逸了,但是他至少聽過佛陀的經典。所以他就來到了這個山洞,變成一個羅剎鬼。這個羅剎鬼就講出了半句偈,叫作「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我們一般人聽了也沒什麼感覺,但是一個經常在研究內心世界到底怎麼回事的人,他一聽就知道,哎,這是一個道,他已經道出了我們內心世界的一個相貌。我們內心世界是無常變化的,因為我們老是跟著感覺走,感覺是變來變去的。但是他只說出了病相,沒有說明解決的方法。就是這個生滅法怎麼辦呢?是要把它斷掉,還是應該保留,還是要怎麼引導它呢?這第一句話說出了人生的病相,但是沒有開出藥方。

但是這句話也夠這位修道人震驚的了。他走出山洞,就跟羅剎鬼說:「剛剛那半句偈頌,是您老人家說的嗎?」羅剎鬼說:「是我說的。」他說:「這半句偈是你想出來的呢,還是有人告訴你的呢?」羅剎鬼說:「我哪有這個智慧想這句偈頌呢?那是我以前親近過古代的佛陀,聽他講出來的。」

這修道仙人非常歡喜!他說:「你可不可以把下面那句話也告訴我?」羅剎鬼說:「可以啊!但是我現在肚子很餓,你得讓我吃飽飯才有力氣講。」修道仙人說:「那你吃什麼呢?」羅剎鬼說:「我吃人肉。但是最近我接觸的人都是福報很大的,我沒有辦法吃他們。」

這時修道仙人就想:我與其愚癡過一生,倒不如把我的色身供養給他好了,成就道法,追求永恆,以這個短暫的生命,換取永恆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就跟羅剎鬼商量:「這樣子,我把我的肉給你吃,你把半句偈告訴我。」羅剎鬼就說:「那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騙我呢?」他說:「這樣子,我跑到山上去,你在下面等著。你講半句偈,我聽到以後就往下墜,墜了以後這個屍體就歸你吃。我在空中的時候聽到你半句偈,這半句偈就歸我。」

這個時候羅剎鬼就說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修道仙人聽了大歡喜!這個仙人快要墜地時,釋提桓因被他感動了,馬上變成一張寬大的床座,把仙人給承接起來。然後向仙人頂禮說:「你如此精進,有一天成就時,希望你來度我。」

那麼後半段就很重要了!就是我們一開始修行時,要做一個好人,鼓勵自己多做善事少做惡事。但是你看到自己內心世界就像猴子一樣妄想紛飛,怎麼辦?你壓它是壓不過的。所以,在《楞嚴經》中,就是先安住,生滅滅已,你在生滅的心中,其實有一塊不生滅的田地,你把它找出來。我們的內心世界不全部是生滅,也不是如此地不堪,我們的內心世界有一個光明的地帶,只是沒找到而已。你找到那個地方安住,就可以站在不生滅的角度,去調伏生滅的這一塊。最後的結果就是寂靜,一種安穩的寂滅為樂,那種快樂是真實的快樂。

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他自己做出了榜樣,為法舍身。佛陀在因地時求法,不是說兩個眼睛一閉,雙腿一盤就是修行了,他也是要遵守道法的引導。他就是為了這個道法,寧可舍掉生命來追求心中的道法。

「今佛法流佈,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閑。」

我們今天生長在末法,佛滅度後兩千五百多年,能夠看到佛陀道法的傳承,有兩個人是值得我們感恩的。第一個,迦葉尊者。佛滅度以後的第一個結夏安居,迦葉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羅漢,請大家暫時不要滅度。他說,我知道諸位的心情非常地悲傷,都急著要入滅了,因為佛陀的光明失掉了,這些小星星留在世界已經沒有意義了。身為阿羅漢他沒有徹底地發菩提心,所以也沒有太大的悲心。要滅度之前迦葉尊者就打板集眾,請阿羅漢暫時不要滅度,因為要結集經典,把佛陀的道法傳給後世。

另外,阿難尊者也做了同樣幾件事情。在大乘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一塊,他們也做了大乘的結集。所以這兩位祖師,一位初祖的迦葉,一位二祖的阿難尊者,才使令我們可憐的末法眾生看到了經典。所以我們不能當作這是一般的因緣,這是很特殊的因緣。

我們看總結:「殊不知恆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我們要想想看,在無量的因緣當中有多少個世界。這個恆沙世界指的空間,有多少個時空當中,多少的眾生糊里糊塗地一天過一天,根本沒辦法得到佛陀教法的引導。「妙法名字」,就是佛法的名相引導,沒有得到佛法教法的引導,當然不能做出改變,只能活在妄想。所以,這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能夠遇到教法,是不簡單的因緣。過去生也結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我們必須繼續地努力。就是說,我們面對一個錯綜複雜的思想(妄想就是思想)。那麼佛陀對思想,看經典上是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個人會起貪瞋癡的煩惱是有原因的,他一定先打妄想。你想石頭為什麼不起煩惱?因為它不打妄想。所以妄想是可怕的,這是第一點。它是一切罪禍的根源。

但是你不著急消滅它,你再聽聽佛陀講的第二句話。佛陀又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也讚歎了思想,你之所以能夠發菩提心,之所以能夠調伏煩惱,之所以有臨終的正念,因為你有思想,你還真斷滅它不得。

所以,這個時候就很複雜了。你不能斷它,也不能隨順它。那怎麼做呢?後面佛陀會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是有方法的。這就是說,清淨的道法的傳承是很不簡單的。你看釋迦牟尼佛為了求半句偈尚且舍身,那麼我們現在得到佛法,是不是應該珍惜呢?因為這是我們解脫的一個很重要的希望。

這是結勸,蕅益大師勸勉我們珍惜當下的因緣,就這個意思。

丁二、蓮池大師的開示分三:戊一、總標;戊二、別示;戊三、結示  講表整理

前面一段是蕅益大師的開示,下一段是蓮池大師的開示。蕅益大師是九祖,淨土宗九祖,蓮池大師在蕅益大師前面,是八祖。我們看蓮池大師的開示。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一段,我們也是分成三大段。

戊一、總標

先看第一大段,這個總標,首先我們看第一個。

蓮池大師說明,有些禪師的修學,有自負參禪者,禪師當然是「不立文字,見性則休」,他多分來說是以心印心,我們學教理的叫作以教印心。這個「印」有兩個意思:在因地叫引導,在果地叫印證。

也就是說,你如果參禪,一定要跟到一個開悟的善知識,別無選擇,沒有開悟不行,因為他是以開悟的心來引導你。他的方法就很多很多了,他要啟發你內心的覺悟,要把道法傳給你,他不透過語言文字。

比方說德山棒,你去參訪德山祖師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就拿棒子打你一下;臨濟喝,你問臨濟禪師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佛陀到底說了些什麼道理?他就罵你一頓。這個當然都是有用意,在古人說是截斷妄有,因為你打妄想的時候,打你一下就截斷你的妄想。從妄想當中停止的那一剎那,看你是不是能夠悟到不生滅性,看你的功夫夠不夠。當然打你一下,你不能生氣,生氣你就完了,因為生氣你就沒辦法迴光返照了。

當然這個是攝受利根人,他悟性特別高。所以以心印心的傳承不會長久,因為它一定要有祖師的住世,他每一個動作都有道理。你跟著祖師他保證讓你開悟,但是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有善根;第二個你跟祖師要有緣,沒有緣也不行。既然是以心印心,師徒的因緣要甚深甚深。你看禪師裡面,經常有大德來跟他參禪,講一句話他不相應,他說我跟你不相應,你去找某一位祖師。他去找其他的祖師,一句話就開悟了。諸法因緣生,有緣,所以他的法他容易接受。

這個參禪的悟,是非常不容易,很容易錯認消息,因為它不透過語言文字,講得太簡略,表達方式太過簡單。這個傳承當中的標準又很高,它必須是一個開悟的祖師住世。

你看我們這個教法的傳承,就算沒有開悟,但是我們如實地宣說,眾生還是得到利益,只要按章法的說法就可以了,因為道都在文字裡面,你自己去消化。

講到這個八宗裡面,最不重視教理的兩宗:第一個禪宗;第二個淨土宗。「有自負念佛者,輒云: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就是說我心中有佛就好了,為什麼要教典引導呢?

一個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個就是好好念佛就好。這兩種人假設都已經功夫上路了,有真實的心得,也正確地走在道路上,那麼講這句話我覺得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你還沒有上路,妄想還是粗重,你有資格說「不立文字,見性則休」嗎?你能說「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嗎?最後就是不通教理,而袒護你心中的懈怠!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修行有常法跟特殊的個案,我們的確也看到很多特殊的個案,是沒有研究教理的。比方說六祖大師是賣柴火的,他為一位大富長者送柴火,這位有大福報的大富長者在誦《金剛經》,正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聽到這幾個字就開悟了,但是這是特殊的個案。你看淨土宗最喜歡引用的個案就是《觀經》下品下生。你看他五逆十惡,沒研究教理,也不懂淨土法門,臨終時有人為他開示,他就往生了。

關鍵是,我們不是六祖大師,不能用特殊的個案來高估自己。永嘉大師證道以後,在《證道歌》裡講了一句很懇切的話:我也曾經累劫修。他說,你看到我今生的開悟是頓悟,但是你看到我前生的過程沒有?你沒有看到!你看到六祖大師的開悟,看他聽一句話就開悟,你看到他的過程沒有?你沒有!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看到五逆十惡的人造業,臨終時念佛往生,你看到他的前生沒有?你沒有!我們看到的只是片段的信息,事出必有因,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前生的修學。

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這種人臨終能夠在極度的地獄火現前時產生這麼大的轉變,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今生只是一時糊塗而已。我們不見得有這種功力,在臨終時產生這麼大的扭轉,在顛倒妄想當中就幾句的開示,內心就產生這麼大的轉變,不容易喔!你看你發脾氣時,人家講幾句話,你能夠把那個瞋心的火轉成金蓮華嗎?你不見得轉得過來。

所以,我們應該假設自己是正常人,假設自己是業障凡夫,然後一步一步地走,這樣最安全。你不要假設自己是六祖大師,就像祖師說的,他有師子奮迅三昧,善根強,他跳得過去,你不一定跳得過去。學佛通通是個案,不要抓住一個特殊的個案,對事相的東西不能當常法。道理是放諸四海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但是某一種特殊的個案,不能當常法,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前生,只看到他最後一個結果而已。他以前怎麼樣,你怎麼知道呢?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前面是什麼狀況,最好還是老實一點,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把該學的學完,消化以後,再判斷哪些是你今生要做的,哪些是未來的佈局。你要全盤地學習,因為你生長在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來看你過去的善根,所以我們必須全面地學習,學完以後你再過濾作取舍,選擇一個自己要走的菩提道,就是這樣子。

戊二、別示

我們再往下看,看蓮池大師的一個說法。

他說「予」——就是蓮池大師自稱,他說:我一生崇尚念佛(他是淨土宗的祖師),但是我同時也懇切地勸修行者要看教理,因為你念佛,那顆能念的心要調伏、要安住、要引導,這都必須要有佛陀的道法作引導的。

為什麼呢?因為「念佛之說,何自來乎?」我們念佛,念佛的傳承是怎麼來的呢?是佛陀的「金口宣說」,然後經過歷代祖師的記載,今日的末法眾生才知道,十萬億佛土外有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淨土宗其實不是不重視教理,淨土宗的教理其中有幾塊是很重要的:你對極樂世界的了解,你對娑婆世界的了解,你對妄想的了解,這三塊很重要。

但是,你不能漫無目標地研究教理,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你必須要有目標地研究教理。當你有目標時——往生淨土,你以這個目標去選擇你要的教理。我不同意一個人沒有目標就研究教理,那就變成學者了。你的生命那麼短暫,佛陀講那麼多法,你能研究得完?不可能!這部分交給學者去研究。身為一個宗教師,我們先設定目標,然後從目標去找我們要的教理,這個很重要!沒有一個法門是不要教理的!只是說每一個人需要的教理不一樣,是這樣子的。

參禪的人藉口教外別傳,他說:我這個道法在語言文字以外。但事實上離教而參是邪因緣,離教而悟是邪解也。你的過程可能沒有經過文字的引導,可能來自於祖師的善巧,但是最後的結果,你要用修多羅來印證。

我們再往下看。「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

禪宗的修行者,在過程是以心印心,但最後還是要以教印心。你看洞山良价禪師,曹洞宗的祖師,他主持一個結夏安居的參禪。結夏安居三個月以後,大家要離開時請祖師開示,他講一句話: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當然祖師講東西都是有它的譬喻的。在禪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東方是邪惡的,西方是清淨的淨土。他說:你的心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都不是最好的念頭。最好的念頭是「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無念是最好的念頭。

我們綜觀所有的經典,沒有這句話,佛陀沒有說「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對不對?沒有這個話。但是它的義理跟修多羅是合的,它掌握的思想是對的。你看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這句話經典也沒有,但是你用教理來印證,這個義理是對的,可以。所以最後的結果還是要以教印心。你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不能有義理的差錯。

佛法的傳承是有所隨緣,有所不變。我們的教理有隨緣的教理跟不變的教理。不變的是它的道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改變。安住空性這個道理不能動,但是你怎麼表達那就隨緣,每一個時代有它的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所以佛法表達方式是可以隨順不同時代。

比方說我在新加坡,我說「我們要發願」,年輕人聽了就覺得好像怪怪的。但是你要說「設定目標,活在未來」,他就能聽懂。你說「活在未來」,他就聽懂了。你不能活在現在,要活在未來。所以表達方式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它的精神、它的道理是不能變的。我把它比喻說,我們今天學習教理,換湯不換藥。藥性不能變,但是這個湯頭,這個面條的湯頭,現在人的口味跟以前人的口味不一樣了,所以表達方式是可以改變,但是它裡面的精神跟道理——那個「道」是不能變的。

這就是為什麼禪宗不管你的過程是經過曹洞宗或者臨濟宗的引導,最後的結果必須以教印證。假設用教理來印,不合,你就是一個邪惡的知見。所以禪宗不管你是哪一個宗派最後一定要從經典上來印證,剛開始是依人,到最後一定要依法來印證。

戊三、結示

我們看總結。

「是故學儒者,必以六經四子為權衡;學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模楷!」

儒家的道法在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當中;還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當中。那麼學佛者的道法在哪裡呢?在整個大乘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裡面。

這個地方說了一件事情,就是說,對於教理的研究,蓮池大師想要表達什麼?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你喜歡研究《楞嚴經》,沒關係;你喜歡《法華經》,也沒關係,但是最後的道理跟大乘的中道實相要相合,這個不能有差錯。

你看世間的道法是這樣,儒家的思想它也是要根據六經四書。當然儒家的道法,它是整個諸子百家中的一種,但是諸子百家裡面,影響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最為重要的有三個宗派:第一個是道家的思想,老莊的思想,崇尚無為,無為而治。你看老莊怎麼說?老莊說:「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他說這個宇宙的真理本來就存在,不是因為堯這個賢明的君王出世才存在,也不會因為夏桀的這種暴君而消失,這個天道本來就存在的,不用多事,只要隨順因緣就好了。當然以大乘佛法來說有點偏空。

你看老莊思想,莊子有一天在湖邊釣魚,楚王就派了一位使者去找莊子。他說:「莊子啊,我們大王希望您老人家來楚國做我們的宰相,來輔導我們楚君。」莊子一想就說:「喔!你是楚國來的呀,我聽說你們國家有一個很大的烏龜殼,是你們先代的祖師在山中找到的,是千年的烏龜殼,這個烏龜殼你們很寶貝地把它供在寺廟。」莊子說:「請問你們,這烏龜殼是用來幹什麼呢?」這個使者說:「我們這個烏龜殼平常不隨便動的,但是有重要的事情,我們君王不能決定時用它來卜卦的。」喔,用來卜卦的。那莊子就說了:「你看身為一隻烏龜,它是用來讓大家卜卦好呢?還是夾著尾巴在泥沼裡面自由自在地打滾好呢?」那位使者說:「那當然是自由自在在泥巴裡面打滾好啊。」莊子說:「我就準備做一隻在泥巴裡打滾的烏龜。」

他意思就是說,治理國家是多事。在老莊的思想,你只要崇尚自然就好。不過這種思想從儒家的積極入世——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一點懈怠。但是諸位不要忘了,當你逆境時,這個思想很重要。所以中國人很厲害,華人自殺率最低,華人的世界是雙向思考。我們不談佛法,就談世間道——得意有儒家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失意有老莊,退一步海闊天空。華人的思考是雙向的,西方的思考只會往前衝,它沒有 back(回來),沒有 backward(後退),它沒有退後。在西方的文化,沒有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它是崇尚英雄的。對失敗者,沒有一個道理來安他的心。

所以,在佛陀沒有出世之前,沒有空性的智慧,這個退一步海闊天空救了很多人。你看我們華人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太厲害了!遇到逆境時知道退一步,這個是老莊思想。所以世間的道法你用得恰當,它的確讓你能夠度過難關。當然你一輩子崇尚這個,就有點消極了。

老莊的思想是崇尚無為,當然還有比較積極的兩派:主動積極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是儒家跟法家了。不過這兩個不太一樣。儒家思想是從人性善良的一面來發揮它的道理,它的道是從人性本善這一塊來發揮。它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認為一個人造惡是暫時的,只要你教育他,他就可以改變。所以它大力提倡制禮作樂,就是我們應該把他善良的一面啟發出來,儒家思想是比較鼓勵的攝受門。法家是比較悲觀的,它認為人性本惡,認為人性修善是偽裝的。那麼要讓一個人不造惡,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嚴刑峻法,就是把這個人抓去打一頓,然後關起來,只有這個方法,嚴刑峻法。但是從佛法的角度,兩個都接受。所以我們對於內心是折伏、攝受都要。有時候要鼓勵,有時候要折伏。

諸位!你們知道儒家是講人性本善,法家講人性本惡,你知道佛法認為人性是什麼嗎?

人性本空,對啊!你說人性本善,這個思想有問題——那邪惡的一面就不是你的部分,對立了。你人性本善,那你的內心世界,只有一少部分屬於你,其他的呢?那些邪惡的部分是誰的呢?佛法認為人性是本來清淨,但是你迷的時候它就變成邪惡,全體不變,全體隨緣;你悟的時候它就變成清淨。它因地的安立就比較全面,所以善惡都是屬於你的一部分。惡的部分你要跟它溝通,它的本性是清淨的,它是因為長時間受到外在環境染污的誤導,所以才變成邪惡,你跟它溝通,可以轉識成智。所以佛法的內心世界的道是離開對待的,是中道,是絕待圓融,它沒有對立面的。你說人心是善是惡都是做對立面,功德就不能圓滿。雖然功德不能圓滿,這個世間道對我們也是有一些啟發作用。

那麼大乘佛法的道就更厲害了。它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認為善良的、邪惡的都是你的一部分。邪惡的,如果你經過好好地調伏安住,它可以轉成善良的,這個就是不同的道法創造出不同的結果出來。

丁三、八正道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佛教的因緣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說生命,我們本來清淨,怎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來呢?首先他會得到一個知見,這個知見有兩種可能:第一個生活的經驗,他可能在生活當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驗,或者曾經被騙,他就認為人性本惡;那麼他成長過程當中,得到很多人的資助,建立了人生觀,認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啟發,知道人性本來清淨。那麼由不同的知見經過長時間的思惟消化,就產生一種很大的引導力量,叫作勝解。這就是為什麼人會有不同,因為從人生的經驗當中,得到很多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慢慢累積,形成一種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就帶動身口意三業,就會講出不同的話,造不同的業,從事不同的職業等等。這種情況,不是一天兩天,會數數地熏習,這個境界不斷地相續,點點滴滴地累積,所以年紀越大,自我意識所成就的思想會越堅固,由這種思想會產生一個念頭——你的判斷力,最後變成很堅固的一種勝解的正定,這個到正定就很難改變了。這個正定又加強你的思想。

所以,這個八正道的公式,主要是講佛法,但是這一套公式,也適用於所有的眾生。只是如果它是錯誤的,把這個「正」,第一個「正」字改成邪,其他都一樣。如果你一開始是邪惡的知見,你就會產邪惡的思惟,邪惡的身口意,邪惡的精進,邪惡的念頭,邪惡的禪定,最後又加強邪惡的思想。所以我們的第一因是很重要!一個人會犯罪,內心一定有一個錯誤的思想,才會犯罪。佛法是從思想去推動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隨佛出家以後,他前面幾年是依止僧團,但是後來就自己一個人住茅棚,自己在那個地方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沒有長進,他很苦惱。他說,我修了六年,我的內心,出家時遇到事情是起這個煩惱,現在還是起同樣的煩惱,一點都沒有長進,他就想要還俗回家了。

大慈悲的佛陀看到這件事情,就現出另外一位行腳比丘的樣子,跑到這位住茅棚的比丘那邊說:「我是行腳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的茅棚借住幾天?」這位住茅棚的比丘說:「歡迎啊!」所以佛陀所示現的比丘就跟這位比丘住在一起,每天陪他打坐,跟他一起吃飯等等。

有一天佛陀所變現的比丘就跟住茅棚的比丘說:「我今天帶你去一個地方,好不好?我們在那邊打坐,那邊環境非常好。」這位住茅棚的比丘說:「好啊!」佛陀化現的比丘就帶著這位比丘到了一個海邊,這個地方有很多的石頭,他們就坐在石頭上,面對大海打坐。坐著坐著,在沙灘上出現一隻烏龜,烏龜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動,走動的過程當中遇到一隻野干,野干就有點像狐狸,比狐狸還小的一種動物。這只野干看到烏龜,就過去吃這只烏龜的肉。烏龜看到野干一來,就趕緊把六根收回去,住到它的殼裡面去了。

這位佛陀變現的比丘就跟那位比丘說:「你看這個烏龜很不錯,烏龜有護身之鎧,野干不得其便。」烏龜為什麼沒有讓野干吃掉呢?因為它知道把六根這個肉收起來。這位比丘得到這個啟示以後,知道自己錯了。因為他以前都是空心靜坐什麼都不想,空心靜坐你的煩惱會一時地淡薄,但是沒有產生對治的力量。所以空心出來以後,煩惱原封不動,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諸法因緣生。我們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積,就像流水一樣。如果你沒有做出改變,它就不會改變。就是說,你沒有創造一個改變的因緣,今天就跟昨天一樣。

所以,我們沒有得到道法,內心當中沒有修習道法的觀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樣是很正常的,因為你沒有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個球它滾過來,你中間沒有另外踢一個方向,它就只有一個方向而已。所以這位比丘做了一件錯事,他以為坐在那個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後做完功課就大事已辦了,他沒有去對治妄想,所以他的妄想就跟出家時一樣多。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而這個改變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須從先聖先賢的經典裡面去學習,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這一堂課先講到教理的重要。明天開始會次第地講佛教的理論有哪些,最後我們再做會歸。有哪個思想是可以貫穿的,先開出來,最後再把它做一個整合。

簡單講一下,就是說,將臨終的正念設定為我們的目標是很重要的!因為你有正念,才知道今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有一個目標。但是關鍵是我們現在沒有正念,所以必須要修。

開始在打坐的人,慢慢就發現到,我們內心世界有兩個東西:一個對正念是有幫助的叫作善根;一個對正念是抗拒排斥的叫煩惱。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有寶藏,有地雷,兩個都有。就好像一個房子當中,有很多邪惡的人,也有很多善良的人。凡夫就是這樣。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在佛堂當中,曾經去親近過哪一位善知識,聽過哪一位法師的法,我們內心也的確留下了善根。但是無量劫來,我們的內心也曾經在五欲的境界裡面攀緣,留下很多的煩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情況。

現在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請把電燈打開,你不能再跟著感覺走了。我們一般沒有研究教理,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模式,根據直覺去判斷,那就看運氣了,有時候碰到地雷,有時候遇到寶藏。但是正常的方法,就是當開始要返妄歸真時,你要先開啟心中的光明,就是正知見,哪些是功德相,哪些是過失相;什麼樣的因緣會障礙你往生,什麼因緣是幫助你往生,你要很清楚。

我們不可能在今生把所有問題都處理掉,不可能!因為留下的問題太多了。你必須做出判斷抉擇,因為時間不多。所以打開電燈你才知道取舍。研究教理,全盤研究,你才知道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因為佛陀是針對所有人說的。你才知道今生哪一個法對你是很重要的,哪一個法對你是不著急的。你不打開電燈,就隨便抓了,那就要碰運氣了。修行碰運氣,那就很糟糕!就沒有把握了。

我們現在的確不圓滿,我們有很多的寶藏,這就是善根,它幫助我們的正念。我們有很多的地雷會破壞我們的正念。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電燈打開來。地雷不是我們今生該處理的,今生只要閃過地雷就好,地雷到極樂世界再來處理。但是你要保證今生不要碰觸地雷。你要做的是這件事情,不能碰觸地雷,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老是在那個地方 trial anderror(邊做邊修正)。你不可能人生永遠在那個地方嘗試,因為你禁不起失敗。

所以研究教理就是,人家規劃好,我們要如何閃開心中的魔王。我們心中有魔王,也有佛陀。魔王呢,讓它沉澱下去,不要觸惱它,不要刺激它就好,等到了極樂世界再來處理你心中的魔王;真的是有方法讓你避開魔王,前提就是請你先把心中的電燈打開來,你才知道怎麼辦。

從明天開始,我們試著打開大家心中的光明,後面會有幾堂課研究教理,當然不是所有都是你需要的,但是你要知道,哪些是幫助你往生的正念,哪些是障礙你的,你要很清楚,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