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六面,壬二、中品中生。

在《阿彌陀經》講到往生的因緣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這兩種因緣得生彼國。那麼我們看本經的九品往生當中,他所強調的善根,是有兩種善根:

第一個是大乘的善根,特別是一種摩訶般若波羅蜜──正念真如的善根。在臨終的時候,你能夠萬緣放下,憶念你的真如本性,這是第一種善根。第二種善根當然就是淨土的善根,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佛號是無疑無慮,當你跟佛號相應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的懷疑、沒有任何的憂慮,那完全跟彌陀的本願打成一片叫順從本願。

這兩種善根是往生的必要條件,缺一個就不可能了。沒有一個人說沒有大乘善根可以往生的,不可能。淨土法門不攝受人天種性的、也不攝受二乘人,它只攝受大乘善根人,當然這當中要包括淨土的善根,兩個都具足。

第二個就是福德資糧。你善業的修學包括:人天的善業、二乘的善業當然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品的持戒,人天就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做這些慈善事業等等。那麼,大乘的善業,當然就是讀誦大乘經典、修六波羅蜜等等,這就影響到你品位的高下,你的福德資糧越殊勝,往生的品位就越高,你見到阿彌陀佛以後成就越快,越快成就。

好,我們看中品,中品的是怎麼回事?善導大師他對於九品的看法,有一句話很重要,他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他說這個九品的人,其實通通是大乘善根的、通通是大乘的佛弟子,但是他今生所遇到的緣不同,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他就變成大乘的善根,起現行就上品;有些人他一學佛的時候,他遇到的是一個聲聞的善知識,所以變成中品;有些人學佛以後,遇不到善知識,那就可能造了惡業就變成下品。他說只是遇緣有異,所以造成了九品差別,但是如果論其根本,其實都是──大乘善根人,是這個意思。他認為說他是今生所遇到的緣有所不同如此罷了,是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是合理的。

我們看這個遇到聲聞法的這個行者(中品中生),他一生可以說是盡他的力量去持戒,那麼他臨終的時候,我們看他是怎麼回事?

這個人自聞空中有聲,在這個時候不是阿彌陀佛替他說法,他自己在空中聽到一個音聲,那麼是什麼音聲?就讚歎說善男子!就像你這樣一個如此持戒之人,你能夠隨順三世諸佛的教誨,我來迎接你。所以他這一段的開示跟前面一段就不太一樣。前面的中品上生,這個佛陀跟比丘僧的說法,還是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他還講一些理觀的智慧給他。但是這個臨終的人,他完全講事修,說你能夠遵循隨順佛陀所制的戒法,你這個人很不錯是一個善人!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一生當中是理觀相對薄弱,但是事修強。

好,我們看最後的結果:

(3)舍報往生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修行者,他聽到空中開示之後,他就自己覺得自己就一瞬間就坐到蓮華上面,這個時候蓮華是在娑婆世界的蓮華,是臨終的時候的蓮華就合起來,那麼屈伸臂頃就到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到了極樂世界。

到了極樂世界,他在七寶池當中待多久呢?

(4)華開遲疾

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

待了七天,蓮華才打開。

(5)華開得益

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三)總結

是名中品中生者。

打開以後,開目合掌,讚歎世尊、感恩世尊,而且他聞法歡喜。這個時候佛陀應該為他說法,而且說的應該也是聲聞的四諦法,所以他先證得初果。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理觀薄弱,對於無常無我的真理相對比較生疏,所以先證得初果;那麼在極樂世界慢慢熏修半劫以後,才證得阿羅漢果,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往生的有三種人,前面兩種: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屬於聲聞種性,中品下生是屬於人天種性。聲聞種性當然他在修習是以持戒為根本,持戒的功德。這個持戒的功德跟下面的中品下生做慈善事業還不太一樣,因為你這個慈善事業那是通於所有的人,你看外道沒有遇到佛法,他也可以做慈善事業,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才有、你必須佛弟子,只有佛弟子才有辦法持戒。你說基督教、一貫道他有辦法持戒嗎?他不可能去受持如來的戒法,所以他們這些人叫做慈善事業慈善家。

那麼慈善事業跟持戒有什麼差別呢?諸位可能聽過一個公案,叫做茉莉夫人的持戒,我們簡單講一下:

說是在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一隊商人到海中取寶,取寶以後,這個商人因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貴的珍寶。回來以後他就把一部分的珍寶,供養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這些珍寶很奇特起歡喜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來。他有六萬個夫人,福報大,叫出來以後,只有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沒有現前。當然這個時候,波斯匿王的心情是想要展現他的恩德,請你出來又沒出來,他有點不太高興,派侍者再請一次,結果茉莉夫人還是沒出來;所以波斯匿王有點生氣,就親自到茉莉夫人的寢室去看看怎麼回事。

他本來是要來責備茉莉夫人的,結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莊嚴,她這個時候沒有化妝。這個時候本來是生氣就起恭敬心,說:夫人你今天是修什麼法門,如此大威德?茉莉夫人說:沒有!我今天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因此而對八關齋戒起了歡喜心和信心,他說:這個八關齋戒怎麼功德這麼大?茉莉夫人回答說:我也不知道,要不我們一起去問佛陀吧!佛陀就開示持戒的功德。

佛陀跟波斯匿王說:你看我們整個印度十六個國家的珍寶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說:很多!光是我們國家的珍寶就很多,何況是整個印度十六個國家的珍寶。佛陀說:你用所有十六國家的珍寶去佈施,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問題──為什麼少時間的持戒,能夠超越這個慈善事業呢?在戒律裡面提出了兩個差別,他說持戒跟慈善是有兩個差別:

第一個有本期誓:因為持戒你要有願力,每一個人受戒一定要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他有願力。我們都知道有願力去生起的行為,以願導行這個心力強。你們兩個人同時去大殿掃地,功德不一樣,有一個人是我一定要去掃地,有一個人是可有可無,反正你找我去,我就陪你去,我有去也沒關係,沒去也沒關係,這個人功德就小了,因為他沒有決定性、沒有產生決定想。

所以你今天要產生一個強大的善業跟惡業,都一定要產生決定性,所以在戒律裡面,在《唯識》的業果篇也講到:說一個人他偶爾造了一個罪業,罪業以後他趕快起懺悔,他一時的失念,斷相續心,這個業力薄弱的,因為他沒有一種相續心、沒有一個決定想。所以一旦要產生強大的業力,一定要有願力。

第二個遍該生境:持戒的所緣境是普遍含該一切有情眾生,慈善事業不可能有這種胸量。比方說我持戒,我持不殺生,我是對誰都不殺生,我對一切的有情不是人而已,包括天上的飛鳥、包括地上的螞蟻。我是對一切有情我釋放一種不殺生的訊息,我等於是佈施它們遇到我的時候免於恐懼。但是你做慈善事業做得到嗎?不可能,你去放生的時候,到了菜市場看到這些眾生很可憐,你頂多救一些刀下的眾生,你當時的所緣境也就是當下的所緣境,所以所緣境有廣略的不同。

第一個心力強弱的不同,所以持戒的人第一個他願力強、心力強;第二個所緣境廣。所以你們兩個人同樣去做慈善事業,一個受了菩薩戒,一個沒受菩薩戒,兩個人造同樣的善業,功德完全不同不一樣。而這個緣起法,跟你內心的活動是有關係,你的心的造作。那麼這個持戒的人,他一生受持清淨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迴向到淨土去,當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業的人品位高了。

我們再看往下看,下面這個人是一個比較偏重於人天善根的人,他一生做了很多的慈善事業,但是他也求生淨土的,好,我們看第一段:

壬三、中品下生

(一)標名

中品下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好,到中品下生這個人都還是一個善人,起碼的資糧力都還是善人的標準。說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他平常做什麼事?他在家的時候孝養父母,他對父母親有感恩心、孝養父母;出外做什麼事?行世仁慈,他歡喜做一些慈善事業,幫助一些弱勢團體、做佛教的義工等等。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遇到淨土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跟他說了兩件事:

第一個、廣說阿彌陀佛國土的樂事:我們都知道人天種性的人,是喜歡快樂的,所以這個善知識知道他的根機,就讚歎極樂世界安樂的功德,你看極樂世界往生以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比方說你這個人身相莊嚴、國土也莊嚴,而且你一生的身心世界受諸妙樂;極樂世界人民的快樂,超過三禪的快樂,壽命久遠、神通具足等等,把極樂世界快樂的事情,這個果報都講給這個人聽,他起歡喜好樂,這個是啟發他往生的願力。

第二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這個地方應該偏重在啟發他的信心。極樂世界我可不可以去呢?這個地方應該偏重在第十八願,因為這個人他人天善根,你跟他講種種的禪定三昧,可能對他不是太有用。但是跟他講第十八願,臨終十念往生,那麼能夠啟發他的信心。

所以這個人就是讚歎極樂世界果地的安樂,來啟發他的好樂;也讚歎極樂世界因地修行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讓他產生信心。

(2)舍報往生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人聽到這兩段開示以後,尋即命終。這個尋就是馬上。臨命終的人得到善知識的開示、生起正念以後,這中間不能有任何的差錯,也就是說他提起正念以後,這個正念以後不能再起妄想。所以古德說他無後心,他必須在保持正念一直下去,在他死亡之前,不能有任何的差錯的妄想再進來,不可能,他的正念一定要相續到他往生為止,這個正念要相續一段時間,這叫尋即往生、尋即命終。也就是說他提起正念以後,這個正念一直相續到他往生為止。這時候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就像一個強壯的勇士,他有很大的能力,展開手臂的速度這麼快,就往生極樂世界。

好,我們看往生以後的相貌:

(3)華開遲疾

經七日已。

(4)華開得益

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這個往生的人,他經過七天以後蓮華就打開了。打開以後,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而且為他說法,這個法應該也是屬於聲聞法,所以他證得初果。經過了一小劫時間成就阿羅漢果。前面(中品中生)是經半小劫,這個地方是經一小劫成就阿羅漢果。

(三)總結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這個中品下生的人,他一生比較喜歡做人天的善業;那麼人天種性的人有兩個特色:第一個他好樂善業,智者大師說人天種性的人,聽到慈善事業他就會很自然生起歡喜心,即便他做不到,他也會去隨喜。說哪一個地方需要做義工、要去做什麼佈施的事業,他就特別的歡喜,他聽到善業就有一種衝動想要去實踐,這種歡喜,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貪著樂果,對於世間快樂的果報,家庭和樂、身體健康,這種榮華富貴、對世間快樂的事情有所貪著,也就是沒有出離心,所以叫人天種性,他就喜歡過一個平常人的生活。

人天種性,如果我們從中國的文化的思想來看,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屬於比較溫和型的,一種是屬於強悍型的。

溫和型的:中國文化裡面比較溫和型的慈善家,都是屬於孔夫子論語的思想。論語他的種性是以仁愛,他的善根是以仁愛為根本,就是慈悲心。我們台灣人是很有慈悲心,台灣在所有世界裡面一個特點,台灣人的慈悲心特別強,這個是屬於溫和型的慈善家。

第二個是屬於強悍型的:就是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不是慈悲心,他是正義感;他看到不平的事情,一定要跟你爭到底,他遇到弱勢團體被欺負他絕對不允許;不管他能力好不好,他一定要站出來講話。

孔夫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本,那麼孟子的思想是以義,這兩個都是屬於人天種性的,一個是仁,一個是義。當然除了人天的善法以外,他還必須要有大乘的善根,也必須具足憶佛念佛、順從本願的淨土善根,因為這是往生的條件。

這是講到中品下生,這個人喜歡做慈善事業、喜歡廣結善緣,但是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把他淨土的善根啟發起來,而往生到淨土,是這樣的情況。我們接下來看辛三的第十六下品生觀:

辛三、第十六 下品生觀(分三:壬一、下品下生。壬二、下品中生。壬三、下品下生。)這一科的三品往生,以我們現在社會的標準來看,那是一個邪惡的眾生。我們看第一段:

壬一、下品上生

(一)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佛陀告訴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我們現在講下品的上生,說有一類眾生他平常做什麼事?作眾惡業,說這個人不是造了一、兩個罪業,而是造了很多很多的罪業,雖不譭謗方等經典。這個地方很重要,在往生者當中,我們看他可以造五逆、他也可以造十惡,只要臨終懺悔善根強,還是可以產生反轉,但絕對不能譭謗大乘經典。古德說譭謗大乘經典,這個人知見就不正確,臨終開導也沒有用。

一個人邪知邪見就沒有救了!你行為有偏差還有救,你的思想沒有顛倒,你行為、煩惱太重了,控制不了自己行為有偏差,這個人還有救;但是你思想已經錯謬了,那這個人就沒辦法了,阿彌陀佛救不了你。所以他這個地方強調不能譭謗方等經典,這句話通於下面三品都是。不能思想錯誤、不能邪知邪見。

那麼這個造惡的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他造了很多惡業,然後數數現行、都無慚愧,就是說他都沒有懺悔。可能也沒有人來開導他,所以他一開始可能有一點慚愧心,時間長了,他就習久成性變習慣了;也沒有善知識來點醒、也沒有同參道友來督導,所以他就把的慚愧心給失掉了。

那麼這個造惡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為他講這個大乘十二部經首題的名字。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有大乘善根;因為他臨終的時候跟他講大乘經題,我們都知道經題總持一部經的要義,能夠身為經題,都是這部經的修學宗旨、綱要都在經題,所以你看天台宗解釋經典,一定要先解釋經題。比方說《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是什麼意思?也就是正念真如,叫你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那《大乘妙法蓮華經》,什麼叫蓮華?就是莊嚴,蓮華有二意:第一個是清淨義,出污泥而不染,第二個是華微妙香潔釋放莊嚴,表示菩薩廣設方便,廣修六波羅蜜,以此波羅蜜來莊嚴他的一念心性。

所以這個人應該是聽了經題以後,啟發他的觀照,依文起觀、依教起觀,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的惡業。這個聞不是一般的聞,要聞持:第一個他能夠深信不疑,第二個受持不失,他把這個義理受持在心中;消除了千劫的極重的生死惡業。

當然,這個人臨終的時候,能夠產生這樣的轉變──從一念心性攝持無量無邊的罪業,到聽經以後產生的消業障,可見這個人迴光返照的力量很強,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迴光返照輪迴頓息。這個人的善根應該是很強的。

再看第二段。這個講大乘善根,第二個是講淨土善根。這個人講完大乘的教理以後,又告訴他一件事,叫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會教導他念佛的功德,一句佛號: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號進入到我們的身口意,在我們心中運轉的時候,的確是像清水珠有滅惡生善的效果。這個人聽了之後,立即生信,就稱念佛名;因為至誠念佛緣故,念念之中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從義理上來說,他要滅罪,除了憶念經題的道理、憶念名號的功德之外,應該還要至心的懺悔,要有懺悔的決心。

這時候爾時彼佛即遣化佛,阿彌陀佛本尊沒有來,就是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當中化佛無數億,他就遣其中一個光中化佛的其中一尊佛,還有化菩薩眾亦無邊。光中化佛旁邊的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到行者面前,就是本尊沒有來,化佛跟化菩薩現前,來的時候還讚歎他:你因稱念佛名的緣故,諸罪消滅我來迎你!讚歎他在臨終的時候能夠懺悔、能夠憶念彌陀的聖號、憶念大乘的教義,所以招感我來迎接你。我們看最後一段的結果:

(2)舍報往生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經化佛跟化菩薩開導以後,這個人聽完以後,他生起歡喜心,這個行者即見化佛的光明遍滿其室,化佛就放光照耀這個修行者,使令這個人消業障,一方面內心能夠產生安穩,生起歡喜即便命終;這個時候,他聽了以後沒有再生起任何的顛倒妄想,一剎那間乘七寶蓮華,隨化佛之後,在七寶池中化生。

(3)華開遲疾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4)華開得益

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三)總結

是名下品上生者。

經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蓮華打開。打開以後他看到大悲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來住在行者的面前,這時候沒看到佛陀只看到菩薩,因為他功德不具足,為說甚深的十二部經典,就是大乘的教義;這個人一聽到大乘教義,聞已信解,就發起了無上菩提心;在極樂世界修了十小劫的時間,成就百法明門,百法明門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得入初地。

你看前面中品的人是成就阿羅漢果,這個人沒有經歷小乘的過程,直趨大乘,所以看得出來這個人的大乘善根很強,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這個下品上生,當然下品都是造惡凡夫,但是這個是屬於善根強、煩惱重的一類的眾生。

智者大師他把人分成四類,有四種人:

第一種是根利遮輕:這種人善根很強、煩惱淡薄,比方說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這兩個人本來是信奉外道,親近釋迦牟尼佛以後,七天證得阿羅漢果,因為他理觀強、煩惱輕薄。

第二種是根利遮重:這種人善根很強,但是煩惱也很重;他來聽經的時候,他聽得法喜充滿,但是煩惱活動的時候,比誰都放逸。這種人比方說央崛摩羅,央崛摩羅他在佛世的時候,本來要殺一千人。他因為受他師父的誤導:殺了一千人,就可以升天,所以發願要殺一千人。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殺到整個城都沒人,不是被他殺死,就是逃掉了,反正他已經沒有人可以殺了,所以他要殺他的母親,就剩下他母親,他回到家要殺他母親,佛陀慈愍他,現前為他說法。

所以你看這個人殺了九百九十九條人命,身負這麼重大的罪業,佛陀的開導只是告訴他放下兩個字而已,他就迴光返照,當下證得初果,所以這個人是屬於根利遮重,善根強但是煩惱也重。

第三種是根鈍遮輕:這個人沒什麼善根,你跟他講佛法他不相信,但是他也不造惡業,算是世間的君子好人,但是他不相信佛法,就是根鈍遮輕。

第四種是根鈍遮重:這種人比較不好,善根薄弱、煩惱也粗重。

其實下品的三種人都是屬於根利遮重,蕅益大師曾經在《靈峰宗論》開示說:下品的三種人,如果不是大乘善根深厚,在臨命終那種緊急情況,甚至於你看下品下生,地獄之火一時現前,那火都燒起來了,這個時候善知識才出現,在火逼迫的情況下,他還可以聽到開示產生迴光返照,這個時候在生命當中出現了一陣清涼風,就把這個火吹走了,蓮華現前。

所以他的生命能夠產生這麼強大的反轉,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反轉,那個車子本來是要往地獄的,結果到了極樂世界,那是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蕅益大師說,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善根強,不可能做到!所以蓮池大師的判教是對的,他說即便下品三種人都是造惡凡夫,但是你論斷一個人不能只看他今生,大乘佛法是講無量生命的觀念,你把他今生,你把他的本地風光打開來,看看他的前生,這種人不是一般人。

所以古德說:你不能把下品當作常法。你說:他造惡業也往生,那我造惡業,我怕啥!不能這樣講,你沒有他這種善根,這個不能當常法,這是特殊情況。其實這下品三生都是特殊情況,善根很強,但是一時糊塗,沒有遇到善知識的開導而造惡業,才有可能臨終的時候,在善知識的開導之下,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大乘善根強、淨土善根也強的人,所以叫根利遮重。

諸位在研究九品往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把三輩往生拿來對照一下,不過三輩往生的內涵,就比不上九品往生開得那麼詳細。九品往生幾乎把一個人善根的淺深、修行福德資糧的優劣,包括善根、福德都講得很清楚,這個人平常是修什麼善根、聽聞什麼教法、平常修什麼法門、他的善根福德都講很清楚,臨命終遇到什麼樣的人開示。我們看中品下生的人,都需要善知識開示,中品上生的人我們看不到臨終有人要去開示他,這個人就自己保持憶佛念佛的正念。大概中品下生以下的人,臨終都是遇到善知識來開導。這個以下的人平常栽培淨土的善根、大乘的善根相對薄弱,所以臨終必須要有人再提醒他一下,中品下生以下都要有人開示。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要把它整個全部講完。

這個善根的栽培,我們講幾句話跟大家勉勵勉勵:

一般說修行有解門跟行門,兩大法門。行門當然是指你的行為,就是身口意、就是福德這一塊;那麼聽經聞法是屬於善根這一塊,是管的你的解門。一般來說,越到末法時代,我們比較忽略善根這一塊,因為善根這一塊,你平常看不到它有什麼好處,往往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在臨終的時候、你臨終的時候,百感交集,一生的善惡念頭全部現前,這個時候就考驗你的善根、你的智慧的觀照,但是平常看不出,你說我今天去聽經了,我聽了以後熏習了善根,但是你回去以後感覺不出來,你該幹啥還幹啥。但是你今天去參加一場消災法會,可能這種所謂的消業障、增福報的東西,你馬上感受得到它的效果,所以對我們會產生激勵。所以我們一般人喜歡行門就是這樣,因為他行門那個懺拜下去,你馬上感覺到身心的清涼,這是事實。但是栽培善根你看不出來,不到臨命終你看不出來。

但是真正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善根比福德更重要!

因為你是隨念往生,你依止正念往生,你看哪一個人往生,臨終不是生起正念,而正念是怎麼來的?當然是靠善根。這裡面沒有一個人是依止福報往生的,沒有。

福報是助緣,如果你起顛倒,福報也救不了你──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所以平常智慧的觀照很重要,你栽培的善根,即便你一時的糊塗,遇到善知識的開導,這個人有善根一開導,善根叫金剛種子,它不會失掉,馬上起現行,你平常聽經的功力馬上現前,那麼善根一現前,光明能破除黑暗,那些煩惱就消失了。如果你沒有善根、平常都不聽經,臨終開示就沒什麼用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我不相信你平常都沒有善根,臨終善知識講三兩句話,你就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印光大師說我不相信,你相信嗎?你也不相信對不對!所以我們平常聽經聞法,點點滴滴,就是在為臨終在儲存能量。

善根,我以前那個教務主任講得好,上慧下天長老說:善根的栽培,你聽經,譬如草裡的冬瓜,不見其大,但是日日在長。你看冬瓜,今天看、明天看差不多對不對!其實它每天都在成長,但是你看不出來。這是一種淨法熏習。所以:善根的栽培很難,但是效果很大!問題是它不是馬上看得到效果,除非你是六祖大師,像那種頓悟的人少,我們一般都是漸悟的,今天進步一點、明天進步一點。所以如果你有長遠規劃的人,如果你有志於臨終的正念,不要忽略善根的栽培。

從往生的角度、從臨終的正念來說,善根比福報重要。

你到極樂世界你福報薄沒關係,你還有時間修;要是善根薄弱、正念薄弱,臨命終那一關你就跳不過去。

問題是:你妄想起現行、業障起現行,善根強的人他可以獅子奮迅三昧,可以越過去,他前面的水溝那個善根強的人他跳過去;你善根薄弱你就跳不過去,同樣的障礙,他跳過去你跳不過去。所以這個地方諸位要想一想,你栽培的善根,雖然平常感覺不出來,但是那個冬瓜每天在長,是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