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面,庚三、後三觀明三輩往生。

佛法對人生的解釋,是從因緣的角度來解讀人生的,說諸法因緣生。當然,這個觀念世間慈善家也提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但是世間人在提出因緣觀的時候,它的內涵只有今生──今生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今生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佛法的因緣觀不是這個意思,佛法的因緣觀是三世兩重因果,所以佛法的因緣觀是隔代受報。是你前世造業今生得果報、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它要經過一個時代的成熟,先有種子慢慢去成熟,最後才得果報。所以這個思想就變成一種生命相續的思想。

佛陀曾經用流水來比喻我們人生,說人生就像無止盡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麼這個地方比較重要的是,過去是怎麼回事我們就不談,佛法很少談過去,因為過去不能改變,往者已矣,佛法所重視的人生觀是:你未來要去哪裡?你將往哪裡而去?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來生的規劃。

我們生命的水流有兩種力量在引導著我們,每一個人,不是每一個人,修行人有兩種力量:

第一個力量,是過去業力所變現的相狀。這個地方特別是指五欲的相狀──財、色、名、食、睡。這些有漏的相狀在刺激我們內心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感受、一種樂受,這個樂受就會對我們產生一種牽引的作用。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修學,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裡──誒,你為什麼這樣?因為我感覺很好就去做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很難跳脫過去的業力,因為你太重視你的感覺,所由感覺產生的思想,這個是趨向於生死輪迴,這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生死輪迴的力量。

你看《楞嚴經》破妄顯真,它破的妄是什麼呢?就是感覺引生的思想,全部是虛妄的。連阿難尊者出家,是緣佛的相好──佛陀問他說:你為什麼出家?我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很歡喜而出家的。佛陀說:這樣的發心是屬於生死業力,即便是善,也是生死的有漏果報,因為你是感覺嘛,感覺很好就出家了。這種力量在我們生命當中,是一個很強大的一種引導。

另外一個力量是佛陀出世之後,佛陀也創造一個相狀來引導我們,就是種種的波羅蜜的相狀。比方說佛陀施設佈施的相狀,來引導我們行佈施;比方說佛陀施設很多持戒的相狀、忍辱的相狀,來引導我們,乃至於從淨土宗的感應道交,創造了──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來引導我們;或者是本經所說的蓮華觀、寶樹觀、樓閣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依正莊嚴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那麼,佛陀出世以後他為什麼要用相狀來引導我們?而不是用他自己的功德來直接傳送給我們?這一部分,在《法華經》佛陀有說明,佛陀說: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佛陀說:我把我的功德,我把我佈施的這種智慧送給你,你沒辦法接受,因為你有著,凡夫的心不能直接趨向真理,不能趨向無相的真理。他要有一個相狀來引導,他要有所住。說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一念不生、阿彌陀佛也一念不生;阿彌陀佛的心是如、我的心也要是如;感應道交我們做不到,我們要有一個相狀來攀緣,攀緣音聲、攀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能構成感應道交,這就是本經修行的主要觀念,叫做借相修心,或者說借假修真。

剛開始我們在攀緣蓮華的時候,它是一個假相,它不是極樂世界的蓮華。但是這個假相你不要忘了,它是佛陀施設的假相。大智慧的佛陀──為實施權,施設的假相,這種假想能夠引導我們趨向真實的功德。

在東晉時代有一位大學者叫劉宜民,這個人大家可能都聽過,在當時很有名。他自中年以後,就不想做官,不想跟那些貪污的官吏同流合污,就罷官返鄉,然後參加慧遠大師東林寺的白蓮社,這是專門在念佛的。不過慧遠大師跟善導大師不太一樣,慧遠大師的念佛是修止觀,持名跟觀想配合,所以他在寺裡造了很多的蓮華池。

這位劉宜民居士,他一生當中見過阿彌陀佛三次:第一次看到阿彌陀佛放光;第二次在修止觀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摸他的頭;第三次的時候,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蓮華現前,這個時候,虛空中就有一個音聲告訴他說:你可以喝喝看!他果然拿這個水起來喝,特別的甘美,而且全身的毛細孔放出香氣來,他就知道他的淨業成熟了,所以他隔天就召集大眾,跟大眾告假說:我要往生淨土了,我的淨土的業成熟了。他就拿了三炷香:第一炷香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炷香供養阿彌陀佛,第三炷香供養十方諸佛跟《妙法蓮華經》,供養完以後,拜下去就往生了。

關於這個公案,在《淨土聖賢錄》裡有記載。這公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剛開始他只是人的果報體,也沒接觸過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對不對?他是依止佛陀所開演的相狀──佛陀告訴我們怎樣觀七寶池、八功德水……用語言文字的相狀,讓心中顯出一個影像來。這個影像是什麼?當然是假相,它不是極樂世界的相狀,但是借假而修真──這個假相能引導我們,慢慢的因緣成熟了這叫做不思議的熏習,結果有一天,八功德水果然出現了,他真的是可以喝到這個水。

佛法的修學,基本上都叫借假修真,不是只有止觀而已。我們沒有佛的功德,我們只有凡夫的煩惱跟罪業,但是我們接觸佛法之後,慢慢的學習、慢慢去改造自己,靠佛法的佈施相狀,慢慢引導我們,唉,我們也出現佛的功德,這個也叫借假修真。所以叫: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佛陀必須要安住我們,用可以接受的相狀來引導我們。

本經亦復如此。我們沒有一個人去過極樂世界,也沒有一個人看過極樂世界,沒關係,大智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在本經當中,安立了很多語言文字,我們照這個文字相去觀想,就能夠把極樂世界的真實功德創造出來,是這個意思。

庚三、後三觀明三輩往生(分三:辛一、第十四上品生觀。辛二、第十五名中品生觀。辛三、第十六下品生觀。)那麼前面的十三觀,都是屬於偏重在因地的止觀,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差別。後三觀,是指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觀,說明三輩往生的差別相狀。三輩包括上輩、中輩、下輩三輩。這當中有三科:第十四上品生觀、第十五名中品生觀、第十六下品生觀。辛一的上品生觀又分成三小科:一、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辛一、第十四 上品生觀(分三:壬一、上品上生。壬二、上品中生。壬三、上品下生。)我們看上品上生的因果相貌,我們先看他的因地─這個人為什麼能夠上品上生?他在做人的時候修了那些功德?我們先看他的因相:

壬一、上品上生

(一)標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正示:

(1)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以及韋提希,所謂上品上生者,上品上生以下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最為重要,因為它是往生的正因。

說有一類眾生,他心中有一個願望,來生希望能夠到淨土去,到阿彌陀佛淨土去,怎麼辦呢?心中你一定要發起三種心,即便往生。這個即便很重要,即便就是當下就能夠往生,也就是說你具足了三心,你就已經成就往生的條件。

這個《觀經》的九品跟《無量壽經》的三輩,它是有相通的。蓮池大師說:《觀經》的九品跟《無量壽經》的三輩,關鍵在這個相通的地方在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相通的。當然修行有差別,因為《無量壽經》的三輩,它的上輩、中輩、下輩全部是修善業,但是《觀經》的下品,是造惡凡夫啊,所以修行上有優劣的差別,但是根本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部分是相通的。

我們先看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有三種心合起來才叫菩提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這三種心態是往生的主要條件,也就是你想要往生,你沒有具足這種心態,你就不可能往生!

這三種心,古德的批註有很多種,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智者大師的註解,一個是善導大師的註解:

一、智者大師:他是從一種廣義的成佛之道來解釋三心,因為智者大師的想法是認為:為什麼要往生淨土呢?因為你要成佛,你不是到淨土受快樂而已,所以他是從長遠的成佛之道角度,來解釋三心。

二、善導大師:他是從一個比較狹隘的求生淨土求往生的角度,來解釋三心。

這兩種解釋,我們都加以說明,它有相輔相成的觀念。

首先,看智者大師廣義的三心:

一、至誠心

這個至誠心是指真實的心。真實的意思是說:你做任何事情,心中不能夾雜任何的顛倒妄想,很真實,沒有任何的妄想。那怎麼做到呢?智者大師解釋真實的心,他以正念真如來解釋。我們的心一般是活在妄想中,由感覺的刺激而產生一種想像,然後就跟著感覺所帶動的想像而轉,叫做心隨妄轉。但智者大師說,我們現在慢慢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察我們內心深處,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正念真如,它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來無所從:我們的生命從什麼地方來?事實上生命沒有所謂的開始。我們的色身、思想怎麼有的呢?是從空性來的。生命是無中生有的,本來是清淨本然,後來打了某種妄想,這個妄想就帶動了業力,這個業力熏習真如,慢慢慢慢就把你現在的色心諸法創造出來,就這麼回事。

第二個、去無所至:你是從無中而生有的,所以我們是從空性而來。說那我死了以後,我到哪裡去了呢?我們也回到空性去。所以人生在《楞嚴經》講到從真如的角度來看,人生是沒頭沒尾,我們沒有一個人有結果的!你做得很成功,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我們只留下業力這個東西,其他通通沒有,其他只要跟果報有關係的全部都沒有了,只留下人生的過程;留下點點滴滴,你面對人生的心態,你面對人生的業力,人生只有留下過程,結果通通沒有!因為你也往空性而去了。然後來生又創造另外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相貌出來。

所以正念真如它的思想是空觀,讓我們離一切相。因為這所有的相狀都是暫時的──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將往空性而去,所以真實心是一種空觀的智慧,讓我們遠離妄想,這叫真實。

二、深心

這個深心是屬於假觀。智者大師解釋什麼叫深心呢?就是:佛果深高,發願祈求成就,就是深心。你看到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你內心產生一種願望,要能夠成就這種功德。那麼有古德解釋就更簡單一點說,什麼是深心呢?就是樂集一切善法!我們對於種種波羅蜜生起歡喜心、積集善法,那麼這個深心,其實就是一種善巧方便、積功累德的一種假觀,叫深心。

三、迴向發願心

回身發願心就是大悲心,心中發願救拔一切眾生的痛苦。

這個就是智慧的心、善巧的心和慈悲的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當然還要配合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以上是智者大師解釋三心,他是從智慧跟慈悲的角度來發明三心的內涵。

我們再看看善導大師,他是怎麼解釋三心:

善導大師解釋三心,他不談長遠的成佛之道,他先談談說,你現在是一個生死凡夫,你如何能夠往生淨土?先談這一塊。所以他的三心的主要思想,已經不是建立在智慧跟慈悲,而是建立在順從本願這四個字,他以順從本願來貫穿三心。

首先,他說什麼是至誠心呢?這種真實的心怎麼做到呢?

他說:阿彌陀佛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每一個念頭所起的三業,都是從真實心去造作的──以真實心來上求佛道、以真實心來下化眾生。所以我們身為阿彌陀佛的弟子,我們也應該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隨順彌陀的本願的關係,我們依止真實的心,願離娑婆一切雜染的因緣,我們也依止真實的心來欣求極樂世界的功德,乃至於以真實的心來身業禮拜、以真實的心口業稱讚、以真實的心來意業讚歎彼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

智者大師他引導我們真實的心,是從智慧跟慈悲這兩個角度切入,他是比較屬於智慧型的;那麼善導大師這個真實心,說我憑什麼能夠遠離妄想呢?我憑的就是我要聽阿彌陀佛的話、我要跟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的因地,依止真實心修習種種功德,所以我也應該如此的去做,他是這樣講的。

二、深心

智者大師解釋深心,是樂於修習一切善法,但是善導大師解釋深心,是一種信仰的心,對阿彌陀佛功德的一種真實信心,叫做深心。這個真實信心有兩個內涵:

第一個,你身為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是生死凡夫,從現在開始每天用功不吃飯、不睡覺,以我自己的力量,我決定不可以往生,不可能。那怎麼辦呢?

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必得往生。我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所以我對阿彌陀佛通身靠倒,產生真實的信仰,這叫深心。深心不是去廣修波羅蜜廣修功德,就是說: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已經夠了,他救拔我已經夠了,我只要相信他、依靠他就可以了,這叫深心。

三、迴向發願心。

所謂迴向發願心,就是把前面種種真實的心跟深心的功德,至心迴向發願,把所修一切的善根,迴向──願生彼國,這個叫三心。

善導大師的三心,完全扣著彌陀的本願來發的,就是順從本願,你不要有個人的想法,這個就是三心具足。

這兩個都不錯,這兩個都可以有需要。因為你為什麼說一定要善導大師呢?因為你不依善導大師的心,你臨終的時候,你那個皈依的心不夠,所以善導大師的三心,是以一心歸命、感應道交,先求感應道交。但是那為什麼要發智者大師的三心呢?你到極樂世界你幹什麼呢?你還是要成就佛道,所以你必須把菩提心的種子,先把它成就。所以一個是短期目標皈依的心,一個是長遠規劃成佛之道的菩提心,這兩個三心都很重要。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所以具三心者必生彼國,這個地方再加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必生彼國了。

第二個,因地修諸功德,這個修諸功德就不是必要性,因為你的功德優劣、好壞,就影響到品位高低。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這個三種指的是三種差別,三種的功德,而可以而得往生,所以這個當得跟即便往生就不一樣,即便往生就是說它是一個必要的主要因素,當得往生就是次要因素。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慈心不殺,前面說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是人天的善業;具諸戒行,是受持三皈、具足戒行,這是屬於二乘的善業。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依止大乘經典而發起菩提心、成就菩提善根,這是屬於大乘的善業。

前面這三個就是淨業三福。

三者、修行六念

這個六念,古人解釋說只有上品才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但是在菩薩戒裡面說,我們在佛的三身當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哪一身?對了,應化身。你看我們拜的都是本師的應化身,很少人早晚課會拜佛的法身和報身,很少。為什麼?雖然佛的法身、報身功德甚深廣大,但是真正對我們很大恩惠的是在兩千五百年前他示現出生,陪著我們成長、為我們修行成道說法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是這一期的應化。對我們恩惠深重的是應化身,因為他陪伴著我們成長。

所以在念佛當中,我們憶念佛陀有說法之恩。假設沒有釋迦牟尼佛從大悲的涅槃當中,示現八相成道、來到我們人世間來說法,沒有一個人會知道真理,那就完全活在自己的感覺跟妄想中,就跟著感覺走,那就不知道該往那裡去了?就不知道!我們沒有一個光明的引導,所以憶念佛陀有說法之恩。那麼法呢?這個法,主要是佛陀宣說的語言文字的大小乘經典,法有開慧之恩,開啟智慧。僧有住持之恩,這些剃髮染衣的僧寶,佛陀滅度以後,佛法之所以不會斷滅,就是靠僧寶住持正法、續佛慧命。

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是憶念他力的加持。那麼憶念自力是憶念自己佈施、持戒的功德。念天,這裡的天是指真理,真如的道理,真如本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一個人修行六念,就算這個人不出家,如果你一個人經常憶念六念,你的心大概也不會在世間名利上打轉,也是很淡泊。

所以古人在把三輩九品配合起來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問題:說《無量壽經》的上輩是出家的,佛陀親口說出家才可以上輩往生,但是《觀經》的九品,沒有提到出家,而且它的當機眾還是居士韋提希夫人。但是你注意看,他想修行六念,他就是說,他的重點不在於你的外表現在家相、出家相,但是你一個人能夠修行六念,六念是出家比丘、聲聞人每天要憶念的,所以這個你一個人能夠修行六念的人,大概你的心已經不在世俗上打轉,那種出世的情操,已經生起來了。

那麼你把前面的三種功德──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這個很重要!因為這三種功德,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要透過迴向,你還要多一個迴向。前面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用迴向,因為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它本來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主要因素,但是修諸功德,就要透過──迴向發願。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這是講修學的時間。你發菩提心、修學三種功德,最少是一天乃至七天,就能夠往生淨土。

所以在上品上生的因地,講到兩個重點:第一個是菩提心的強弱,第二個是修學功德的優劣;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所修功德,積功累德的這個資糧的優劣;這是講到因地的修學。

我們看上品上生它果地的功德,看經文:

(2)所感聖緣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我們看這個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迴向發願,願生彼國的菩薩,他在臨命終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他,因為平時特別的精進勇猛,對於菩提心、積功累德,特別的勇悍、無所畏懼,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招感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光中的化佛、阿彌陀佛光中化佛,還有旁邊的大比丘僧眾,還有無量諸天,這個極樂世界的天人眾,乃至極樂世界的七寶宮殿,這個時候在臨終的時候,皆悉現前。這個時候現前以後,觀世音菩薩就執金剛蓮華台,上品上生是金剛台,上品中生是這個紫金台,金剛台是最高級的,大勢至菩薩到行者面前,就是這個觀世音菩薩拿金剛台在行者的面前,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我們看上品往生的人,阿彌陀佛一到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不是先說法,都是放光照耀你。這一點,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先放光照耀我們呢?因為臨命終的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所畏懼,所以必須要阿彌陀佛光明的安慰、引導,才能夠生起正念。所以阿彌陀佛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就是來消除我們這種憂慮的心情。

光明照了之後,阿彌陀佛與諸菩薩授手迎接,阿彌陀佛就伸出了右手。阿彌陀佛的接引相,左手是拿蓮華,右手是伸下來,來接引這個修行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無數菩薩,這個時候都來讚歎這個修行者─勸進其心,讚歎他平時修習很多的功德、發菩提心,也勸他萬緣放下而求生淨土。這個地方所發生的時候是在什麼時間?是在臨命終還沒有死亡的時候。

我們解釋一下:淨土的往生是沒有經過死亡的,所以你往生是在今生成就的,今天生沒有經過死亡的階段。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有三個階段,一個人即將死亡的時候:

第一個是明利心。明就是明白的明,利就是利益的利。明利心就是他死亡到來的時候,他的頭腦清楚的時候,頭腦很清楚。你看一個人他生病很久,他突然間清楚了,這個人準備要往生了,這是一種迴光返照,你看那個蠟燭,快燒完的時候,會特別亮起來。所以你看這個人平常都不太講話,突然間醒過來清楚了,這個人差不多要往生了,就是明利心現前,而你要往生是這個時候,這個是大好時機。你將死未死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頭腦很清楚,就是明利心的時候,你這個時候要趕緊憶佛、念佛。如果明利心這個時間過去了,可能是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的時間過去了。

第二個昏昧心就現前了,你開始昏昧了,內心開始暗鈍,那心就提不起來,往生的機會就慢慢的降低了,幾乎不太可能。因為你明利心的時光錯過以後,到了昏昧心的時候就很難提起佛號。

第三個,到最後階段悶絕,第六意識完全不活動,你明瞭心沒有了,只剩下第八識一種微細的心識在活動。這時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不可能,因為你的心沒辦法感應道交,只能隨業流轉!

反正你臨命終的時候,你不是用心力來引導,就是由業力來引導,兩種情況而已。你心力強─正念分明,就以心力來轉業力;你心力薄弱,那就由業力來帶你走,那就隨業流轉,看你造什麼業就到哪裡去。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往生的人前面所發生的事情──阿彌陀佛現前、觀世音菩薩用手執金剛台、阿彌陀佛放光授手等等,都是在臨命終、頭腦清楚的時候,就必須要現前。所以往生的人沒有經過死亡。因為死亡的定義是從悶絕開始──第六意識不活動,乃至於第八識離開身體就叫死亡。所以你沒有經過死亡的階段,你是今生的最後一個剎那往生淨土,還是一個人的果報往生淨土。這個地方是講到臨終的狀態。我們看往生以後的狀態:

(3)舍報往生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行者見已,就是這個修行者在臨終的時候,見到前面的種種莊嚴勝相,內心非常歡喜。然後自見其身,這個見不是用眼見,是內心自覺,自己感覺自己,因為你自己的願力信願去跟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或者第十九願感應道交,所以你自己就感覺到自己安坐在金剛台上,隨從佛後,在一彈指那麼短暫的時間,就往生彼安樂國了。

(4)生後利益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往生之後,見佛色身,眾相具足。所以上品上生的蓮華是沒有關起來。正常情況,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手拿蓮華來接你的時候,在娑婆世界蓮華是先合起來,到了極樂世界,可能是七天、可能是幾劫才打開來。上品上生的人,他的蓮華沒有合,直接的,沒有所謂的華開見佛,就是華本來就沒有合,直接就到極樂世界,然後見到佛陀的身相莊嚴,也見到菩薩的色相莊嚴。因為這個人菩提心強,而且他修的資糧也殊勝,所以可以直接見佛、見菩薩。

具足光明寶林,種種的光明、七寶樹林,這個有情無情,有情的鳥類、無情的樹木,乃至於八功德水等等,演說大乘妙法。那麼這個人就在見到佛菩薩的莊嚴、聽到有情無情演說妙法的當下,證得無生法忍,證得我空法空的真如,到了初地菩薩。就是這個人一到極樂世界,當下證得初地,證得初地以後做什麼事呢?

(5)他方得益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過了須臾間,古人解釋說,大概是一頓飯的時間,很短,稍作休息他就離開了極樂世界而供養十方諸佛,到十方諸佛面前幹什麼呢?次第受記。這個授記有兩種,佛陀的口業是這樣子,佛陀要嘛這件事情因緣還不決定、還有變數,佛陀就保持默然;佛陀一旦說出口,這件事情就不能改變了。比方說,你看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佛陀說琉璃王七日後必死無疑,琉璃王還不相信,他造了一艘船,佛陀說琉璃王是被火燒死的,那琉璃王就造了一個船,把船開到大海去,但是他也是一樣,到第七天的時候,莫名其妙這個船自然就生起業力大火,就把他燒死,跑不掉。

所以佛陀一旦是授記,授記是對未來事情的一種預測,那麼佛陀授記有兩種:

第一個是授有餘的授記:就是這個人壽命還在、有漏的生命還在,那麼一般來說,是授滅惡生善、離苦得樂。說你做了這個佈施,你會生到那一天去受樂、經幾劫的時間等等,是針對凡夫這種成熟的果報,做有餘的授記。

第二個是無餘的授記。無餘的授記要初地菩薩以上才授成佛之記。是說:你什麼時候應當成佛、你的國號是什麼、你的眷屬有哪些等等,當然這地方是指成佛之記,因為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

那麼你次第親近十方諸佛,得到授記以後,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你親近了十方諸佛,當然就成就種種陀羅尼。陀羅尼叫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是很難成就的,我們一般凡夫到初地,花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空觀,從假入空以自利為主。所以菩薩在初地之前,修行波羅蜜是以自利為主──我假借佈施的因緣來啟發自心我佈施的功德、我假借持戒的因緣來啟發我持戒的功德。

菩薩真正利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從初地到等覺這一塊,要花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開始廣設方便,所謂的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開始莊嚴他的淨土,利用眾生開始廣設方便─普門示現。這個時候在利益眾生,一個很重要功德叫陀羅尼,說法無礙。陀羅尼要等到九地才圓滿,到善慧地陀羅尼才圓滿。在經典上說,一個人成就陀羅尼以後,這個人看經典,第一個一聞千悟;他:義陀羅尼,他一看到經典,就懂裡面講什麼。第二個過目不忘,他就不會忘掉了,一輩子也不會忘掉;這個大悲咒,他念過一遍,一遍就夠了,就全部記起來,他陀羅尼這種力量心力特別強。

你看智者大師他在修止觀的時候,他得到旋陀羅尼,無量百千陀羅尼,第一個陀羅尼叫旋陀羅尼,最低的陀羅尼,第一個而已。智者大師得到陀羅尼,從三昧出來以後,辯才無礙,九旬談妙;他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那個妙字,他老人家可以講九十天,九旬談妙;這個妙是什麼意思講九十天,那不是用背的,完全是陀羅尼。

(三)總結

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個菩薩,他親近十方諸佛以後,他就成就廣大的辯才,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們看上品上生者到了極樂世界,他的修行有兩個內涵:第一個,他先去見阿彌陀佛,我們華開第一件事情先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為你說法,就成就無生法忍,先成就空觀;成就空觀以後,這個時候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志願、也可能得到阿彌陀佛的鼓勵,開始親近十方諸佛,到藥師佛的國土、普光佛、普明佛的國土去親近十方諸佛,跟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成就假觀,就是陀羅尼。

那麼,在四十八願裡面有提到一個觀念:當你往生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成就無生法忍以後,乃至親近十方諸佛,成就種種的善巧陀羅尼以後,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的大悲心特別重。你在做人的時候,你有很強烈的悲願──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你可以把極樂世界無量的壽命,把它放棄掉──除其本願,游化自在,你可以把壽命放棄掉,我不要在極樂世界待了。這個時候直接回入娑婆度有情,以初地之身、以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之身,而回入娑婆。這是第一種選擇,這種人大都屬於悲增上。

第二個、他不放棄極樂世界的壽命,當然就繼續親近十方諸佛,當然他也可能跟娑婆世界有緣眾生作感應道交,像觀世音菩薩說的: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你可能憶念他的時候,那些跟你有緣、憶念你的名號、憶念你的身相,你可以跟他作一時的感應道交,但是你不可能來到娑婆世界陪他成長,沒辦法;因為你的壽命還在極樂世界。

所以,在四十八願裡面提到:雖然阿彌陀佛給你無量無邊的壽命,但是你可以選擇。你成就初地、成就百千陀羅尼門以後,你可以放棄極樂世界的壽命而回入娑婆度有情,陪著眾生成長,做他的家人、做他的朋友──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繼續待在極樂世界,一直修到等覺菩薩為止,這個兩種選擇,這是上品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