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面,辛二水觀。

本經的修學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一種善業力的修學。

我們想要成就淨土的人,我們的身口意要具足善業,這個善業包括了人天乘的世間善業,也包括出世間種種波羅蜜的善業。

在本經講到淨業三福,統攝世間的一切善法和出世間的波羅蜜,都包括在裡面。因此,那麼這個積集善業其實也包括了聖道門,因為聖道門它也要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聖道門在修習善業的時候,他心中的希望跟我們的希望是不一樣。一個聖道的修學者,他積集善業是為了來生受用的。因為你要成就聖道、追求增上生,一定要得到人身的果報,六道當中,只有人道好修行,所以他積集善業,併發願來世繼續作人,他的善業就叫做資糧,來生受用的資糧。你要來生變成一隻狗,你就不能修行了。你不是善根你要有善業,你善根再強你變成畜牲道,我這是報障,這個五蘊本身就會把你的善根給關閉了,所以修學聖道的人,他必須把善業迴向到來生,善得人身要得到人身,而且要六根具足,他必須得到一個完美的人身果報。

但淨土宗,我們的來生到淨土去了,那有人問為什麼要修善業呢?淨土宗的善業不是來生來受用的,是今生受用的,是願我臨終無障礙,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在臨命終創造一個往生的條件,就是你必須在一種身心世界沒有病痛的干擾、沒有躁動的心情情況之下,提起正念!所以印光大師警告所有修淨土宗的人,你千萬不能殺生,因為你殺生結下太多邪惡的因緣,臨終的時候身體病痛躁動不安、冤親債主干擾你,你就很難提起正念。所以我們一定要為我們臨命終做好準備──廣結善緣,積集善業,追求我們在一種身心安穩的情況之下來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第一個要求:成就善業力。

第二個,最為重要的就是成就正念力,臨命終的憶佛念佛的正念力。

這個正念力在本經它不是強調持名,當然它最後也是會歸到佛號,但是它前面的下手處是從觀想,從觀想中來啟發內心的善根,然後從這個善根再提起佛號。它是先觀想,再持名,本經的佈局就是這樣。

那麼觀想怎麼觀呢?智者大師有一首偈頌,來統攝本經觀想的道理,他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句話在智者大師的《觀經疏》裡非常重要!他一再的提到這句話。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個,是講到修觀之前,我們的心云何應住?以何為住?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事實上,這句話通於聖道門的所有止觀。我們修習止觀,心是以什麼為住呢?以我們這一念的清淨的心性為住。修止觀的人,絕對不能向外攀緣,因為你向外攀緣,魔王就有機可乘了。攀緣心帶動你的煩惱,帶動生死的業力!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所出現的落日觀、水觀、琉璃地觀、寶樹觀、蓮華觀……都是在心中出現的,跟外境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剛開始先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依止一念清淨心而住;安住一念心性──不迷、不取、不動。這個是你修觀之前先作調整,一定要先把心帶回家。

因為你一開始向外攀緣,就是說:即便你剛開始起觀,可能有個相片讓你看,但是你也要知道回歸心性,所有的相是心顯現出來的,你不能心去攀緣外境,這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在修觀之前,一定是向內安住,這是第一點──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法法會歸到一念心性,先安住下來。

第二個,開始起觀了: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個時候起觀,起觀的時候,你要注意第二個思想:就是借相修心。本經的整個思想就是在修我們這一念的善根的心,但是要借相,借的相不是借眾生相,借佛的莊嚴相,從佛的莊嚴相當中,生起我們的波羅蜜的善根,生起我們一種往生的願望。本經是借種種的依正莊嚴的相狀,來顯現我內心的善根,所謂的托彼依正顯我心性!這個地方是我們要注意兩個重點。

所以本經的修觀:第一個向內安住,第二個借相修心,這兩個思想你清楚了,整個十六觀經的操作,止觀的操作你就清楚了。

我們看辛二的水觀:

辛二、水觀

前面的落日觀,我們主軸的觀想是以光明相為主,當然光明在祖師的開示中,它所表的法是一種智慧。我們假借光明的想像,慢慢培養我們心中般若的觀照智慧。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本經的光明相,它取相不是取正中午的太陽那麼刺眼,它是太陽一天當中,最柔和、最溫和的落日,表示菩薩的智慧是中道的,是一種溫和的智慧,揀別不是二乘人這種對立的智慧,所以這個地方它取落日而不是取正中午的這個太陽,是取它的一個溫和的光明,來表示這個智慧。那麼這個智慧觀察完以後,我們觀這個水。當然水是柔軟的,我們看我們怎麼從柔軟而轉成一種清淨、堅定的願力?我們先看這個前面兩段,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結前啟後

次作水想。

(二)總標地體

見水澄清,亦令明瞭,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

次作水想,前面是取它的光明相,這個水呢主要是一種清淨相,我們觀想水的清淨柔軟,在這個地方,智者大師,看第二段,它有四段,第一段:心作水想,內心當中生起水的觀想,當然我們可以前面擺一盆水,來幫助你借相修心,也是可以的。總而言之,不管外境有沒有擺水,重點是你心中要出現水的想像。怎麼想像呢?

一、見水澄清

這個地方他必須把水的兩種相狀觀想出來;第一個澄、第二個清。就是說這個水要是一個沉靜不動的,你不能觀想那個水是一直有很多波浪的,不可以,因為它是一個寂靜的水。這個水是平靜沒有波瀾的,見水澄,沉靜不動。第二個,這個水要清徹見底,這個水不能有很多的雜質,是非常乾淨的水,是一種清徹而能夠見底的水。這個水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沉靜不動,第二個清徹見底。而且在你心中要清楚分明的把這兩個相狀觀出來,而且是無分散,要相續的、一而再,再而再的在心中出現。那麼這個是你的心出現水的時候,它的水是寂靜不動的,是清澈見底的水。在心中要有一段時間清楚的顯現,這是第一個心作水想。

二、水變成冰

那麼這個水它本來是寂靜的、柔軟的,但是你要觀想這水慢慢、慢慢地堅定,本來是柔軟而變成堅定,而變成一種冰。當然冰也是寂靜、清徹的,但是它從柔軟流動的水,變成一種固態的冰,轉柔軟而為堅定,這是第二個。

三、變冰為琉璃

這個冰雖然堅定,但它還是蠻脆弱的,把它變成一個不可破壞的琉璃。見冰映徹,作琉璃想。那麼這個冰是映徹,就是內外非常的通明非常的清徹,但是這個冰從柔軟而變成堅固,最後變成像琉璃一樣不可破壞,最後轉琉璃成大地。這個琉璃可能是,你可能剛開始觀一盆水,它的數量很有限,將眼前的水觀成冰,再將冰觀成琉璃,但是你最後要把這個量,把它遍滿法界,整個大地都是琉璃──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通明透徹,所以剛開始我們先觀一個小臉盆的水是寂靜的,是清徹如。然後慢慢慢慢變成堅定,然後慢慢的擴大為整個大地,都是琉璃地。

其實這個地方它的目的,主要是觀大地,而不是觀水。但它必須把水的特質引進來,說一個菩薩剛開始是一個柔軟的慈悲心,而慢慢地轉變成一種堅定的願力。所以本科的水觀,主要的目的不是在水,是透過觀水的過程,讓我們了解到菩薩的願力,是清淨沒有雜染的,是堅定不動的,是這個意思,它的目的在琉璃地。

那個這個地方的主軸的概念,本經在這個地方的琉璃地觀出來了,觀出來以後,我們再詳細觀察它有三種莊嚴。其實這個琉璃地就是極樂世界的大地,我們常說黃金鋪地,其實黃金是指道路,是我們走路的道路,真正極樂世界的大地,整個結構是琉璃大地,在經文會講到。琉璃大地,這個地方有三種莊嚴,從地下到地上,到空中。本經是由下往上講,先講地下莊嚴,我們先看地下莊嚴的經文:

(三)地下莊嚴

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

我們先看看這個琉璃地的下方是什麼莊嚴?那麼這個琉璃地的下方,有一根金剛七寶所成的金剛幢,那麼這個七寶的這個金剛幢。這個擎就是把這個撐托,這個琉璃地從下面把它撐托起來,有一個金剛七寶的金剛幢。這個幢長什麼樣子呢?這個幢它有八個面,八方就是八個面,八楞具足,八個角具足,每一角,它有百寶所成的寶珠,每一個寶珠有千種的光明,每一個光明有八萬四千色。這些光明和顏色是做什麼呢?映琉璃地,它從下而上照耀整個琉璃地,有無量的光明、無量的顏色。這種光明跟顏色混雜在一起像什麼?如億千日不可具見,就好像億千個太陽般的光明,沒有辦法詳細的加以形容。

它是以琉璃地為主軸,參雜著種種的光明、種種的青黃赤白的顏色,從下面照耀著琉璃地,這個是極樂世界的一個大地的其中一種莊嚴。我們再看地上的莊嚴:

(四)地上莊嚴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

前面我們講到琉璃地下面是怎麼回事,這個地方講琉璃地的本身—地上,在琉璃地上是以黃金為繩。這個繩,很多註解都沒有講清楚到底什麼叫繩?但是善導大師這個地方講得就詳細:他說這個繩就是道路。極樂世界的大地,基本上是琉璃的透明的大地,但是這個大地總有這個路,人車活動的道路,這個道路就是繩,它是黃金鋪地的道路。這個道路是雜廁間錯,雜廁間錯就是縱橫交錯,有縱的公路,也有橫的公路,縱橫相互地交錯,而且是以七寶為地界。

界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道路兩邊有人行道,就是這個台階,所以道路是黃金的,但是旁邊的台階,是七寶所成的一個地界;使令這個道路,它的左右的界限,因為這個七寶的地界把它標明出來,使令縱橫的道路更加的清楚分明。所以它是一個黃金的道路,七寶的人行道,這個是講到地上的莊嚴。

我們再看第三段空中的莊嚴,琉璃地的上方有些什麼東西,看經文:

(五)空中莊嚴

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

在這個七寶的地界,七寶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人行道,有人車活動的黃金的道路,也有旁邊的人行道、七寶的人行道,那麼在這個七寶就是沒有車走動的這個人行道的上面,有五百種的光明。我們看極樂世界的莊嚴,數量都是表法的,所以我們數量也不要太在乎它是五百、六百,總而言之它是無量的莊嚴。

那麼這種光明,極樂世界七寶地所釋放出來的光明,現出兩種情況:第一個、其光如華,這個光明變成像華一樣,這個華是指蓮華。這個蓮華是怎麼回事呢?它高掛在空中,它本身又會放光,所以又好像是天上的星星,又好像是天上的月亮,懸掛在空中,變成一種光明的蓮華台。這個蓮華台是怎麼來的?是光明變現出來的,光明向顯現出來一種蓮華台的相狀,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它現出樓閣的相狀,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極樂世界的七寶大地,它現出光明,這個光明變出一個蓮華台。第二個變出種種的樓閣,有千萬種的樓閣,也是百寶所成。

在前面說的這個蓮華的光明台的兩邊,有百億種的蓮華所成的寶幢,寶幢的旁邊有無量的樂器,圍繞這個寶幢以為莊嚴,來莊嚴這個樓閣。所以在極樂世界的空中,在這個七寶的大地當中,它釋放很多的光明,光明當中有蓮華台,有這個樓閣。

這個樓閣我們講一下:極樂世界的樓閣有兩種功能,你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有講到這個意思。

第一個、居住的環境。我們剛開始到極樂世界,是在哪裡受生?是在蓮華當中。那要看你的品位,品位高,離開蓮華的時間就愈快,品位愈低你待在蓮華的時間就愈長。總而言之,你因緣成熟了,華開見佛悟無生,然後就離開蓮華了。離開以後,如果你是極樂世界的人,你的的善業力比較薄弱,那你就住在地上的樓閣;如果你福業力強,前面的道前基礎善業力強,你就變成極樂世界的天,極樂世界有兩道,一個天道,一個人道,那你的樓閣,你就住在樹上的樓閣。我們今天會講到樹上的華果當中,有很多的樓閣,是天人住的,這是第一種是住處的樓閣。

第二個、是聽法的樓閣:聽聞佛陀說法或者你自己修行用的樓閣。這個地方所說的樓閣千萬,百寶所成,是光明化現的樓閣。你聽阿彌陀佛說法,可能是坐在空中的蓮華台,或者坐在空中的樓閣,這個樓閣是懸空的,所以你看古人畫的極樂世界莊嚴圖,它的樓閣有一種是從地上畫上去的,有一種樓閣是懸空的,旁邊有很多蓮華台。當然極樂世界的蓮華池也有蓮華,但它的蓮華是懸空的,又像天上的星星、又像天上的月亮懸掛在空中,這個蓮華是光明變現出來的蓮華,是讓你聽法、打坐、休息用的,這是極樂世界地上的莊嚴。

好,我們看最後兩段:

(六)風樂說法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我們在這種光明的蓮華台安住、在光明變現的樓閣安住,來聽聞阿彌陀佛說法,或者在那個地方修止觀。這個時候八種清風,八種就是它的方向,從四面八方吹來種種清涼的微風。那麼,風從什麼地方來呢?從光明中出現種種的清風。

我們看極樂世界,光明代表重要的角色,很多東西都從光明出來,包括七寶、樓閣、蓮華座,也包括了清風,都是從光明變現出來的。這個清風乾什麼呢?鼓動前面所說的空中的種種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這些音聲。這個音聲當然是詮釋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

(七)總結觀名

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其實這個地方,智者大師的判教,把它判作水觀,其實它的目的是要成就大地觀。我們如果比照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尤其《阿彌陀經》說到地上的莊嚴,依報莊嚴,我們可以把它會歸成三個特點,在《彌陀要解》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蕅益大師提出說:極樂世界的依報五塵,它是勝妙五塵,殊勝微妙的五塵。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五塵,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五塵有什麼不同呢?它是互含互攝。你看它光明中含攝著寶物,寶物中又含攝著種種音樂,當然這當中它也省略了很多,其實它的觸塵,它那個寶物是柔軟的,這觸。甚至於這些寶物,會釋放出種種的香氣。它的五塵,你隨舉一塵,是涵蓋其他四塵──互含互攝。我們娑婆世界的五塵,你說那個寶物很莊嚴,但是你看過七寶放出香氣嗎?不可能!七寶的顏色很莊嚴,它會放光嗎?也不可能!娑婆世界的寶物是反射光明,本身不能放光。

所以極樂世界的五塵莊嚴是很全面的,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五塵是有狹隘的。當然這個地方跟因地有關係,因為娑婆世界的莊嚴是業感緣起──因地依止一個善心、修一個善業,所以得果報時,這個業是單方面的。而極樂世界是三世諸佛,在因地時依止菩提心、空正見,所以它的功德是互含互攝的。這第一個,它的五塵是全面的,全面性的莊嚴。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五塵莊嚴是隨心自在的。你往下看,這個相,這種特色越往下越明顯,比方說你跟某人兩個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看到的莊嚴跟他看到的莊嚴,完全不同──它隨心變化,隨心自在,它會隨順你的心意產生變化,有自在力。你在娑婆世界買一條項煉、一個寶物,看久了你就常者生厭,覺得沒什麼意思了。但是極樂世界的寶物,它是變來變去的,你今天的心情想看什麼顏色,它就變成什麼顏色;你現在什麼心情,想看到什麼光明,它就變什麼光明,它有自在力。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往生到十方諸佛的大般涅槃,因為它常、樂、我、淨,特別是這個我,就是指自在。你到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它會隨你的身體狀態、心情,調整裡面的溫度、顏色、光明等等,所以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的莊嚴的時候,你要知道它的莊嚴是全面性的,而且是隨心自在的。

第三個最重要,極樂世界的莊嚴有聖道的功德──它往往會說法。娑婆世界寶物的莊嚴,我們看到之後會生起貪念,貪念生起之後就起煩惱,就造罪、墮落了。極樂世界的莊嚴,能演說大、小乘的佛法,所以我們說圓證三不退,主要是說極樂世界的種種光明、種種顏色,我們接觸之後,產生一種堅定的善根,它有說法的力量。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莊嚴的時候要把它揀別出來,它跟我們娑婆世界的業感緣起是不一樣的。

再看下一段地觀,第三觀跟第二觀是相關連的,這裡將前面水觀的琉璃地,做一個總結,我們先看第一段跟第二段:

辛三、地觀

(一)正示觀法

(1)漸想: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

這個地方是把前面的透過水的柔軟、清淨跟不動,慢慢變成堅定的大地。我們把它做一個功德的會歸。我們在修觀的時候成就,有兩種的成就:一種是漸想的成就,一種是實觀的成就。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假想觀和如實觀。

我們先看假想觀──此想成時:這個想是從水觀變成大地,成就以後我們一一的觀,這一一的觀想就是依照前面的次第,先觀柔軟清淨的水、變成冰、再變成琉璃、最後變成堅固的大地,最後遍滿法界。那麼,你必須要一一的、有次第的,由粗到細慢慢地讓心中了了分明的顯現出來,乃至閉目、開目都能夠使令這個相狀能夠憶念不失,唯除吃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最難修行,因為肚子在消化東西,你就很難專注(應該也要說唯除睡覺),其他時間恆憶其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土。

粗是很粗淺的跟極樂世界相見。不過這個見,本經的意思不是用眼睛去見,而是用你的心去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有少分的相應叫做見。

(2)實觀: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

(二)總結觀名:

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如果你是從假想觀到最後成就念佛三昧,在三昧當中見到極樂國土,那就不可思議了。我們先簡單說明一下:智者大師說假想觀跟如實觀的差別在哪裡?

假想觀是片段的,我們要先看到水、然後再轉成冰、然後變成琉璃、然後再變成大地。你在作觀的時候,你要一個一個次第的把它觀出來,如果我們是這種次第的觀,那表示我們現在還是在假想觀。如果你觀極樂世界的莊嚴,是一時頓現,互含互攝,你都不需要依次第,一坐下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一下子就顯現出來,那你就是成就念佛三昧了。你不用從頭開始了,你一坐下來眼睛一閉,極樂世界的琉璃大地、地下的光明地、地上的莊嚴、空中的種種蓮華台寶閣,一時頓現,那你是成就念佛三昧。

所以說:假想觀是次第的顯現,如實觀是一時的頓現,差別在這個地方。好,我們看這個功德利益,後面兩段看經文:

(三)結益勸修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事實上這地方,包括了前面的落日觀,也包括水觀、大地觀。佛陀告訴阿難:汝能夠受持以上佛陀的開示,受持幹什麼呢?為未來世一切苦惱的凡夫眾生,心中有無量的煩惱罪業,招感各式各樣痛苦的果報,他想要脫離他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說這個觀地之法。我們能夠如實觀察極樂世界大地的清淨光明,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這地方的生死之罪是指什麼呢?就是生死重罪!我們平常很難懺悔的。智者大師說,這不是一般的罪:五逆、謗法這種重罪,特別重的罪。就是你這個罪很難透過事相懺悔清淨,必須透過這種觀想來懺罪。

舍身他世,必生極樂國土,心得無疑。你能夠堅定大乘的信心、堅定你這個大乘的願力,你不但是滅惡,還能夠增長你的善根。當然,大乘最重要的善根,就是信心和願望,信願這兩個最重要的善根。

(四)辨觀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你能夠照著經文所說的次第,一個一個來觀,那表示你尊重佛陀的傳承,就是正觀;如果你是自己胡思亂想,和經文不合者,就叫做邪觀,那就達不到滅惡生善的效果了。

本經的修學目的,前面有說過我們為什麼要作觀想呢?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生諸佛前。當然,消除業障有很多種方法,你可以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用你的心力起慚愧心來拜佛也是可以啊!但是智者大師在《觀經疏》中說:《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的持名法門當中,能夠滅除種種罪業,但是不能滅五逆謗法之罪,必須要靠觀想,因為觀想和佛陀的功德是直接接觸的,因為你這個相狀是佛陀開示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個相狀不是一般的相狀,那是佛陀金口宣說出來的相狀。

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自力法門?什麼是他力法門?就是說你按照佛陀的開示,一步一步的觀進去,你已經得到十方諸佛,乃至與阿彌陀佛本願的功德相應了──即眾生心,投佛覺海。

在大乘經典上說,佛陀的功德,乃至佛陀的相好,你見到、聞到絕對不會空過。佛陀的功德要嘛你見不到,你只要見到,絕對不會讓你空空的見到。說你見到以後結果沒有怎麼樣,不可能。十方諸佛的莊嚴,你要嘛沒有善根見到,你一旦見到絕對不會讓你空過的。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說明,講到婆羅門見佛的因緣:

有一天,佛陀帶著僧團要到舍衛國去說法,當他要進入舍衛國之前,五百個天人就預先化成清潔工人到舍衛國去,把所有的髒東西全部清乾淨,天人化成清道夫把街道的垃圾全部清乾淨,迎接佛陀的到來。當時那些國王、大臣、居士也到路上去迎接佛陀,佛陀就帶著諸比丘,很莊嚴的、安詳的,慢慢的走入舍衛國。

這時候有一個婆羅門,他本來信奉外道的,他看到佛陀的相好之後,就突然講一個偈頌說:見佛心踴躍,我看到佛陀就心生歡喜;憂者皆消除,所有的煩惱都消滅了;永度生死海,因為見佛的關係,不但是滅業障而且還能夠了脫生死;稽首禮大安,我很至誠的頂禮佛陀。講完之後向佛陀拜下去,這時候因為很虔誠,讚美佛陀又禮拜佛陀,佛陀就從口中放出五色的光明,繞他的身體三匝,然後光又回到佛陀白毫裡。

就在佛陀放光的當下,這些三惡道的眾生,比方說,畜生道的眾生,當下就解脫了;諸天的天人看到佛陀這種光明,也都發了菩提心了。這時候,佛陀就走到婆羅門的面前,為他授記說:你因為讚美佛陀、頂禮佛陀的因緣,你三十小劫當中,不受三惡道的痛苦,天上人間,而且得到人的果報的時候,因為這樣的善根而成就辟支佛。

所以經典上說:我們跟佛陀的功德接觸,是見聞不空過,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解釋一下。蕅益大師說:我們能夠跟佛的功德接觸,這叫做不思議的熏習。在修行當中,必須經常跟佛陀功德接觸的,有兩個宗派:

第一個是密宗,修密宗的人,這個密宗它是觀那個唐卡、觀上師的莊嚴相、觀那個紇哩種子字。

第二個是淨土宗了,直接把佛的功德,直接引到我們的心中來──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名曰香光莊嚴。所以淨土宗跟密宗,都很重視這種清淨法的熏習。就是說:我是一個業障凡夫,但是我可以修皈依,我把佛的功德,引到我的身口意心中,運轉以後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

但是有一個條件:你想要把佛陀的功德引到你的心中,你必須要尊重傳承,它有修習的次第,你要照這個次第做。只有佛陀能夠宣揚佛陀的功德!你看《阿彌陀經》為什麼無問自說?蕅益大師說,因為沒有人有資格問!佛的功德只有佛陀知道,誰有資格問佛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誰有資格問呢?因為沒有人知道,就沒有人有資格問,所以佛陀只好無問自說。

諸位你看看,只要是修行的道理,一個凡夫要修什麼樣的法門?讓我慢慢的滅惡生善?講道理的你看看,大乘經典說的人多得去,不一定是佛陀;舍利弗尊者講幾句、須菩提講幾句、文殊菩薩也講幾句,佛陀都說如是如是,佛陀都可以印證,講道理那很多人都可以講出來,但是講到極樂世界、講到佛陀的功德的事相,沒有一個人有講話餘地!因為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沒有曾經擁有過,你有資格講嗎?你有資格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嗎?你看看《阿彌陀經》、你看看本經,從頭到尾只有佛陀宣說,沒有人敢講半句話,因為只有佛陀徹證諸法實相,他才可以從空出假,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引導眾生慢慢的進入到他的領域去,連等覺菩薩都沒有資格去宣揚佛的莊嚴,沒有資格。

所以一旦是讚美佛陀莊嚴的經典,你打開看看,菩薩沒有一個人講話,就是靜靜的聽,因為只有佛陀有資格開方便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就是說你要達到這種功德莊嚴,你必須要遵從佛陀教導的次第,不能有任何差錯,而這個次第也只有佛陀可以施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