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淨土或問

第一講

好,各位正法學堂的同修,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大家精進念佛。今天是週一,我們依然來展開新一輪的聞思學修的內容。前一段時間,一直在講《金剛經》空性。今天我們算是再回歸到淨土,希望這樣的課程安排,有助於諸位學子們,能夠解行並進的來進行自己的學修生活,也能夠一如既往的,更上層樓的邁步在成佛之道上。

今天我們再講新的內容叫做《淨土或問》,這部以問答形式而展開的論典。在講之前我們利用一點時間,再明確一下。我們線上的聞法道場,稱之為「正法學堂」,希望每一位立足於求解脫的佛子們,要把「正」要守護,要長養好。當時一念興起,想到「正法」。我們前面聽《金剛經》,大家已經明瞭,「法」其實哪裡有邪正嘛,也沒有偏圓嘛。可是對於我們學習把握或者就現有的資歷來講,附之於宗教體驗,它就成了決定性需要的狀態,要心存正法。不管大家發心學佛,從初入門開始,我們都聽得明白佛法是真理,行得也成竹在胸,修行法門能夠精進不懈。

總歸就是在我們這裡,大家能夠得到法的利益,我希望不要迷信,不犯糊塗,也不追求神秘,不賣弄玄虛等等這些。只管聽聞,樹立正見,然後你去修。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說這樣很難得,其實這樣不難,但凡有耳根,有時間坐下來,就可以達到。真正難的,保持正法在心是後續的,或者是在修行的路上,甚至比較精進的、勇猛的更難,你能不能夠守成長養護好這個正,太難了。

所以希望大家既然在「正法學堂」建立學修的緣起,我們就是要把它守護要長養好。至少我們在這個群裡面聽法,最基本的一個指標就是疑惑越來越少,不是說茫然不知所措,疑惑越來越少。大家聽清楚,業障可以多一點。有可能你修行修的比較好,把業障煩惱等等,甚至逼出來這都很正常,但是業障可以多,迷惑不能夠多,只能少。最好就是能夠聽法聽的心裡有數,不管你在法喜的時候,或者說你在煩惱現前,乃至業障現前的時候,你都能夠心裡不迷。大家有的可能會覺得怎麼會有這種情況,有的用心的會有共鳴,就是不管我們身在煩惱還是清淨中,「心不迷」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指標。漸漸的我們聽的從身心上,慢慢的脫離一些世俗的習氣,世俗的見解,至少不那麼熱衷於世俗法。甚至聽的相應以後,希望他人也能夠如此的知道,然後有序的並不是瘋狂的去分享給別人。

所以我想在今天開講之前,我們還是按照慣例,做一個心性上或者說發心上的一個整頓調試,唯一的目標就是希望,讓我們現有的聞思因緣,能夠讓大家產生真實的利益,而並非例行公事,或者漸行漸遠。所以希望大家來聽聞,第一個要整頓的就是要調整我們的聞法心,聽聞佛法是真的想聽,覺得有用,想知道,你認為應該聽而聽,不是為了聽法而聽。也就是說為了法、為了道、為了求解脫,我們來聽,聽完了按照正常的效果的話,應該是有助於我們對於法和道和解脫的增進。

首先一點就是讓大家明白,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依法不依人。我們大家來聽法,在正法學堂建立這樣的一個緣起,大家的護法居士來發心,這都是大家一塊的功德。那我們之間都是以道法來相交來結緣,雖然不是說不食人間煙火,好像毫無禮儀吧或者是完全沒有關懷,但是不必要太濃。否則有時候我們聽法聽的以人為本,會退失信心的。就是我們對於法的了解求知或者說一種期盼,你一定要建在法上面,不能建在人上面。包括我本人,講法的所謂的宏海法師,包括我們的護持的同修,你們對這一系列的主法者也罷,護法者也罷,要產生法上的相應,而不是人情世故私交甚好。

特別是我說一點就是以我為例吧,我非常明確的跟大家講,我是一個凡夫,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我跟大家一模一樣,只不過就是現在相信了佛法,然後真的想求解脫,有這個因緣,我們一起手把手的走在解脫的成佛路上。所以我也在修大家也在修,而且有時候好有時候壞,或者這段時間我好你們不行,或者過段時間你們修的很好我不行,這都有可能。

我就是想從一個凡夫,全憑這輩子出家了,然後又讀了幾年佛學院,現在有這個因緣來應景講法,將來想成就往生成佛,僅此而已。切莫把我當做神,也更不能把我當做佛來要求。你只管聽法,法是真的,法是無漏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不要造神。如果把你的修學情態,沒有依附在法上,而依附在人上,你必然會退失信心,這是明擺著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搞清楚我們來信仰而不是來依賴。

當然我也非常感恩大家,這是以我為例,我相信每一位都要以自己為例來這樣想,來這樣去進步。你比如以我為例,我每次講法,大家每次來關注,但是有時候我也是在猜想,因為我沒有一個反觀功夫,我就猜想說大家聽法的時候,到底在聽什麼。如果真正聽法,聽的相應了以後,我覺得應該說都不知道是誰在講,只是在法的法喜中,甚至不知道這會在哪裡,旁邊前後左右還應該做什麼事,將要曾經發生的都不知道,就是相應這個法,這才叫做聽進去相應了。

你不用說有時候我咳嗽一下,或者吸了一聲鼻子,喘氣有點喘,哇,一下子非常心細,馬上講完法以後就回饋回來了,說今天又怎麼了,哪不舒服等等這些,特別感恩大家的護持。可是我有時候會有點小小的失望,說難不成聽法的時候都在聽這個嗎?所以說從心地上來講,我們應該聽在法上緣到法的歡喜,讓我們增進了又有所領悟,覺得原來如此,這是對的。或者說在聽法的過程中,乃至我們應當做到的一些具體的實修功課沒有做到,而心生慚愧,乃至說你在聽聞的時候能夠攝心如如不動,能夠專注聽聞,這樣它也是一種好的狀態。就是切莫在人上面去尋思,這樣的話真的把每一週就這麼一個小時,非常寶貴的時間,你從緣起也罷,發心也罷,所產生的因果相續效應也罷,都非常浪費。這是一點,調整聞法心。

再一個這是跟大家共勉的,希望我們漸漸能生起更多的利他之心,這一點好像在此之前跟大家講法的時候很少提及,今天也算是提升一下吧。我們自己聽的相應,覺得真的特別的難得,那一定要發心就是希望,至少願力上能夠讓更多的眾生,希望他們知道,能夠結上佛法之緣。來這樣的為此而聽而講,我來講大家聽,這一念心發出了,我跟大家說,從我們自己的成佛路上,真的是猶如快馬加鞭。

如果從大乘種性上來講,這才叫真正的發起大乘心,為一切受苦的眾生。可是我們也深知說因為是凡夫心,你不說久久的這樣持在法的這種願力上,你動這麼一念都覺得很難。因為我們可以說是自私自利的太久了,大家不要牽強,但是我們可以慢慢的調到這個層面,哪怕一念一念的。包括我們自己,每次我開始講法,今天我就是在講之前,知道自己的心地上還是說,講法到了這會又到了週一了,這是我的一個責任,應該幹的事,在這個基礎上你反觀自己的心,就是要說服自己這是太小的發心,太有漏的一種發心。我們應該把心擴到真的希望現前,你看這會有無量的眾生,其實在有這個因緣,你把願力發出去,很可能就成就了他的緣分,就跟我們成就人道上的某一位同修也罷,有緣人也罷,他來皈依三寶一樣的道理。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哪怕我們機械性的說服自己,機械性的生起這麼一念,刻意的調整到這麼一念,功不可沒,會讓我們聞法的功德,這個本身功德會倍倍增長。

第二點就是今天開始講《淨土或問》,它的主題就是在講淨土法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聽聞調頻自己的心,我再說一次要徹信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什麼每次總是把無休止的,好像說罪過的話一樣,陳詞濫調都說出來,就說信心信心,說我們已經信了呀,這不是都皈依了,念阿彌陀佛了。我告訴諸位,也許可能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早已經相信,可是信心或許連一個情況都禁不得風吹草動,或者還勘驗不起有些情況的風吹草動,才發現原來並非信以為真。

希望大家要調啊,要信就修這個信心,修這個信門,通往極樂的門徑,清淨我們這個信根。我們常講到佛法說到悟性悟性,說點化一下,多少次小悟,多少次大悟,好像祖師爺也說過悟門不可限量,我跟大家講,信門同樣也是不可限量的。在我們沒有具足的現證念佛三昧,當下就具足了隨意可以往生,主動權已經在自己手裡的這種能力、功德,我們的信門永遠還是有欠缺的。

所以可能我自己的法境跟大家的因緣吧,為什麼就是一直勸生起真信,由真信而自然的帶動願力。你看吧,你不相信自己反觀一下,很多時候我們這些老修行者呀,其實根本不是由自然的帶動願力,搞得就弄得好像強扭的瓜不甜一樣,你說信嗎,當然信呀,雖然有時候深有時候淺,有時候比較誠,有時候比較懈怠。可是為什麼我們覺得號稱信仰淨土,有時候又想來點別的,去放開手腳去廣大圓滿的去學習一番,又好像違背自己往生的誓言一樣,把自己弄得裡外都不是人,這就叫強扭的瓜不甜。所以一定要在信心上加固,一方面要從教理的聽聞來擴充你的智慧的生起,第二個方面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多多的培福,去增進你的福報。當然這兩個合二為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我可以很慚愧的告訴大家,我現在還不精進,我覺得我太不精進了,可是我很慶幸自己就是這個信根的福報,到現在有時候我捫心一下,我覺得沒有牽強過。我跟大家說,這不是前三天在五台山磕了幾天頭,第一天因為剛剛感冒了一段時間,途中有這麼幾個台階磕下去站起來有點眩暈的很,可是呢沒有恐懼心。因為以前我也有類似的經驗,總是說這後腦勺一個翻身下去,都是石頭台階,下意識的會扶一下旁邊的石頭扶手什麼的。但是這次我就覺得,突然間下意識的生起一股無比的欣喜之心,就覺得當時如果是當下正好,真的是好因緣來了,這不就即刻就往生嘛,中間沒有緩衝下意識的生起一股欣喜。給大家匯報一下,這就是我雖然是這麼不堪的一個粥飯僧,但是就因為我在佛門裡邊,日復一日的當著和尚的功德,包括講法的功德,法供養的功德。所以你看這個信心永遠有提升的層面。當然我當時也生起一種,包括現在給大家講的時候,還有一種沾沾自喜心,這就是障道因緣又出現了。我們當下這就在發露、在懺悔,大家一起在共修。要徹信,不要說你已經信了,稍微考驗一下你是否是一個真的淨土行人,有時候太失望了。所以第二點我們光把信心提出來,就要徹信淨土。

第三個我們再可以重複一下,叫鞏固知見、固正知見,什麼叫正知見?今天都是老調重彈,一定要明瞭:要成就淨土,假如只是為了往生,是真的為了超凡入聖到極樂世界去,不是為了搞名堂、也不是為了做學問、也不是為了留一個好形像在此世間。一定要明明白白的知道,往生西方的這件事情的元素、資糧,不能少、也不能多,就是信願行。

特別是從行門上而言,就是憶佛念佛是正行,其他的都是助行。要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念佛為行門,最正的行門。從往生的條件上來講,我們努力的方向,當然是上品上生。可是大家要知道,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念佛,再沒有其他的。不要你做什麼功德,不要你修什麼禪定等等,沒有、一點都沒有,不要憑空設障,太可怕了。現在我們有時候,真的是跟大家說,本來有時候好好的,因為弘揚淨土,我自己不知道這算不算個風格。包括弘揚佛法就是「勸信」。我覺得就是信心可以別人幫忙。修行精進別人幫不了呀。所以有時候我們本來好好的,這會自己還比較相應,一直這麼走。可是突然間一聽,或者同修說你哪不對,這樣下去往生不了。好啦,這一提醒,越想越不對,原來曾經都不對,到現在一直不對,然後心地裡生起一種恐慌,又覺得應當精進。結果呢,業果、業習、煩惱等,福報又不夠,精進不上去。最後弄得灰頭土臉,把自己原來的道,原來的坦途上面給設障了。或者原來以為已經能往生了,說這個是可必的,一定會的。好像一聽說哪哪不對了,又恐怕往生不了了,從此就成了他的一樁心事,拼了自力去修行。淨土法門是自力和他力結合,以自力去感應,以他力來接引為成功的元素、對接的橋樑。所以有時候往往我們容易會覺得,對佛的願力接引突然間就繞開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主導力量,他沾不上手了。後來發現是什麼呢,就是福報不夠,開始動搖了。

因為修行也需要福報的。修行投入的力量和需要你的福報支撐的量,比我們在世間法裡邊,享受一點五欲六塵等要大得多。所以有時候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為什麼不能夠當機的精進這一段時間,乘機的再上一個台階。結果你還是晃晃悠悠的修了,把時間、精力、福報都搭進去了,效果沒出來。這個時候一旦你的福報不夠支撐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是旁邊出來聲音,然後自己心裡感應,一脗合,不對了。

馬上開始更加的心向外求,要覓一個高超妙法,來彌補自己好像修行淨土的不足,完全忘卻了阿彌陀佛接引的鐵定願力。可是大家要聽明白,不能斷章取義,我不是在弘揚本願法門,說完全就是不念佛什麼,要念佛。可是大家也要知道,我們往生是由我們的念佛力,來所應證的信願力,感通佛的慈悲願力,而兌現出來的接引力,這是一套成功體系。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特別不相應有一種聲音,我相信我們同修道友、居士裡面都會講起,他一旦看見別人的狀況,馬上給下個定論「你這樣往生不了」,我特別不相應這樣說。我就覺得淨土法門只有勸往生,不要去說「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大慈悲父,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如此的婆心切切,唯恐怕一切人認為自己不能往生。

所以從來不說「絕不可以往生」,而是說大家要求往生,怎麼樣能往生,甚至最後講到了「唯有誹謗正法」。你想想就舍不得說一句有一些人可能往生不了,這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你把淨土根本經典翻開,舍不得說這麼一句。而大量的去讚歎,他方國土裡成批成批的往生。我們現在有時候一下子就給人定論「這樣你絕對往生不了」,你說的算嗎?甚至說到了「唯有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那我可以說一句,其實就是只要一切人,承認佛法、修學淨土,就能往生。這種長養呵護一切上、中、下人的信心之心,大家可見一斑呀。所以我們現在不以佛的知見為知見,為什麼,就是沒有福報,太可惜了。

從所謂的講法而言,我每次內心堅決地、真誠地發心,護持大眾,只要跟我有緣的信心,護持大家的信心。縱然我自己好像修為不好,但是我認為淨土法門真實不虛,極樂世界就在西方,我一定要護持大家的信心。至於說你的信願我來護持,行門只能各修各的,希望大家自己保證今生能夠往生。當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因緣,成就我們的線下的共修,這是未來之事。講到這裡了,我想說一說,本來我最好避免說這個,一直是希望反正念佛嘛,道理講給你了信心勸給你了,你就念去就好了。可能我們有時候呀,真是手把手的習氣太濃了。

今天也略微說一下,就是實實在在講到行門。這個是我自己的知見,你相應可以依之嘗試一番,不相應也莫說不好。因為沒有好不好,只有說適合不適合。念佛我們現在來講,有兩種方法比較有操作性。第一個就是執持名號,這是不變的主題了「南無阿彌陀佛」。可是有時候,可能我們念佛,相信現在大家也會在數量上,大家也會常說到數量改變,才能達到質的改變。可是質的改變在哪裡響應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像印祖開示說「竭誠自可轉凡心」。我們念阿彌陀佛,時間也念得夠,數量也念得夠,在這裡固執的說一句,還是信願不夠。

如果說你已深信,當真深信佛力名號功德為基石,在念念生信之下,執持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四字「阿彌佗佛」。讓他念的熟,心地盡量的專注,這種狀態就是你每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都覺得我想念,我特別想念,而不是我應該念,我需要念,雖然我不想念。這兩種心態相應的功德上快慢差別,乃至效果差別非常大。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在這種狀態上,念這句佛號,各念各的,不要把你念的境界,你念的比較相應的,讓別人朝著你學。雖然我現在講,也只不過是給大家說,這個行門,就這麼行。你可以利用你的行,但是效果一定要有這樣的效果為最佳。

這是從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持名上來講。但是我有時候也會嘗試的更多的觀念。也可以說憶佛念佛的前一個「憶」吧,憶多。怎麼講呢,記得那會給大家講淨土三經的時候,剛好先講的《觀無量壽經》。所以可能我本人,就跟觀想佛的法門比較相應。首先,你要以阿彌陀佛的莊嚴相為力量,就依著第十三觀,就是跟我們,哪怕人或者略微比人高一點的,金色的,最相應的哪一尊佛像。像我原來,可能大家有去過我在北京的寮房,就掛著那張阿彌陀佛,就是他。以這個形象為力量,要以他為力量。希望大家聽對吧,因為這都是我創的詞,為了表達這個意境。

如果你鐵定了在哪裡,一定要搞清楚西方在哪邊,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因為將來我們往生西方在十萬億國土,可是我們感通成功往生的時候,就在現前一念中。所以可以說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清淨海眾,此時此刻你只要心念觀得起來,在西方就這樣鎖定。很可能剛開始觀或者憶念的人,會覺得必須要主動一些,主動出擊。慢慢地久久地養成這樣的一個慣性,也許到某一個(時候)就是念得熟了以後,慣性會養成什麼呢,有一天可能你是被動的,佛是主動。他就如影隨形的跟著你,就在你感觀的西面顯現。這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細化。佛的猶如鏡滿月的莊嚴相,捧的蓮台,伸下來接引的兜羅綿掌,下面的蓮座等等這些,讓它清晰起來嚴密起來。但是憶佛念佛,剛開始我們主要的起觀,慢慢的好像佛成了一個主動的顯現。這個時候就算是有一點深力了。在兩個力量,就是你跟佛的力量加在一起、合二為一。

怎麼講呢,有時候法啊,不可說不可說。我罪過的打個比喻,就跟人世間的男女談情說愛、戀愛一樣。一開始好像是我們去追求,慢慢的和諧了,養成了一個默契以後,他也會來看你,最後兩個人終於走到一起,綿綿密密,就是這個時候。兩個力量在一起,自然而然久久養成慣性就叫綿綿密密。這個時候就相當於戀愛成功,已經成家結合到一起,過「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日子。就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就是手牽著手,平平淡淡的過日子,這才叫綿綿密密的進入修行念佛的最佳狀態。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總的來說剛才我們講的念佛,在這種狀態下你去得一心去入三昧,都不是拚命來的,拉扯來的。而是順手牽羊一般就來了。不要去拚命去卯足了勁。大家要知道,禪宗裡也是這麼講的,其實淨土法門也是這樣。真正用勁蠻力的修行,都不是真修,都是緣修,緣法,往上緣。這就是最簡單的,這麼去用功就可以了。我們聽教法,除了這樣用功以後,其實更需要補課的,幾乎都是信願,因為信願不真,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這次講《淨土或問》講記,有助於我們增長教史見聞,以教史為鑒。我們有一句話叫「以史為鑒」。就跟自己在那個時代中,到了那個情形。對照祖師們的法語,你去跟自己的心地碰撞,引發自己的思想觀點,思維模式,要跟教言要同步、要相應。所以特別是《淨土或問》這種問答的體裁,一切祖師們的開示,都是為了匡正不正之風。雖然像我們講《淨土或問》這篇文章的問答體,它是在元代時候的事情,可是要知道,既然為人道的眾生,煩惱基本上都相同,疑惑都是同一個風格,就是從古到今毛病都出在這,只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表達方式語言運用上有些差別而已。所以教史中的開示,對治我們當下現實中的疑情,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以史為鑒。

當然另外有一點,這點是我個人認為特別重要。就是為什麼我們每次開講,以前有時候開講座性的,或者總結性的,現在越來越只敢照本宣科,已經幾乎不敢手舞足蹈的信口了。為什麼呢,我們總是以佛說的經典、菩薩說的經典,最低最低是開了圓解的祖師,以他們的言教來進行學習,我們其實是一起在學習。為什麼,因為只有他們能夠擔當普被的功能,他們有糾正時代性錯誤的獨到眼光。也就是說,他們的言教是有力度的,有真正的圓滿的具足了指導性和思想性。

當然我們現在也有很多大德,從講法的長老法師,到中堅力量,中年乃至青年的法師們也在講,可是還是要告訴大家,是有差別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還沒有經過歷史的洗禮、因緣的沖刷。我們現在說錯也不一定會錯,可是你要知道,有時候應情應景,應機不一樣。不一定能夠說到面面俱到的圓滿,或者在某一個時刻起作用,不一定能夠在任何時刻起作用,能夠彌久愈新。我們在講《淨土十要》的時候也說了,在縱橫交錯中能夠脫穎而出,才是真正的文字般若。有這麼好的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麼好的,就不要自己再弄一套了,以史為鑒。可是我們現代的人,畢竟因緣也罷,福報也罷,他又夠不著,或者他跟祖師他接不上緣,他就聽不來這個法。沒辦法呀,我們就做一個工作,把它用淺白的話這樣交待出來,借這個因緣再一起跟祖師結緣,就可以了,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當然還是老調,就是講到大家要以珍惜佛法難聞,真的是不要以為說現成的現在可以聽,無常中也許說斷就斷,所以我們來發心乘機積累資糧,一個是珍惜二要寬容。因為聽法呢,每一位法師都有他的風格和法境,我就聽過不少這樣回饋來的消息,說到「法師呀,就是跟你相應呀,你講的好,怎麼怎麼樣,聽的怎麼接地氣,每一句都扣在心裡,怎麼怎麼樣。」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反正我就好大喜功的接受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都沒有錯,是吧。那我們聽著相應的你就繼續,聽得不相應的,天底下遍地都是善知識,只管去受益嘛。就是切莫我們在其中挑肥揀瘦,是此非彼就可以了,不要折損功德,這算是這次提前囉嗦這麼多吧。

今天還有一點內容要給大家交待一下,就是我們開始講《淨土或問》的緣起前奏,緣起前奏就是為什麼會出現《淨土或問》,《淨土十要》裡邊的這樣一個內容。這篇問答的緣起非常明確。就是同為道人吧,而且都是大祖師,或者說求法者,他們之間關於法門也罷,用功上面就跟我們一樣,他起了疑情了,由此而他展開討論,確確實實是有具體的人,有具體的問題,而且《淨土或問》它的開篇中引用的還是教史上最具體的大德,他有具體的言教作為論據,他來提出了問答。

所以這篇論文它非常有針對性,今天還有點時間,我們要做的是要釐清一下其中的人物,事件,乃至提問的因緣關係。因緣關係咱們今天就先講幾個人,希望大家有所印象,否則在下一講開始,一開頭內容的切入,你沒有知識儲備,所以我們來了解一下。

首先第一個從遠處往近看,要了解一下蓮宗的祖師,淨土宗祖師永明延壽禪師,眾所周知,一提起誰不知道,都被他用錢放生,最後被押赴刑場都不怕的風骨給折服。那我們都知道隨便說幾個因緣,為什麼現在把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定為彌陀聖誕。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以後,並沒有以他的報身在咱們娑婆世界來過,除非示現或者接引或者因地修行。那我們這個世界來過阿彌陀佛的聖誕,居然把永明延壽禪師的聖誕,給作為阿彌陀佛的聖誕來過,因為說他是彌陀示現,可見這個人對於淨土宗的貢獻有多大。

再說一個,如果大家去過杭州,一坐飛機從蕭山機場往杭州市區走,你一定會路過錢塘江,錢塘江旁邊有一個月輪峰,月輪峰上有一個最著名的叫六和塔,相信大家去過杭州的都見過實物,這是鎮錢塘江潮水的,這就是永明延壽禪師監工完成的。所以他圓寂以後,閻王爺都天天把他的聖像掛出來在那拜。

我們為什麼要先講永明延壽禪師呢,他是可以說在當時唐末的時候,禪宗和淨土開始慢慢起爭執了,就跟現在一樣,你要說我修的不好,我說你的法門太拿不出手。所以永明延壽禪師的貢獻就是,他是禪淨雙修的代表性人物,讓禪者幾乎都歸了淨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他是怎麼把這麼多的人,很厲害的都攝受到淨土宗了,他用了當時的一個融匯貫通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當時盛行的法門,每個宗派的教理,他自己把它詮釋的揉在一起,華嚴,天台,唯識,而又形成了自己別具的獨到之處,就是判是都歸於一心的法門,全部體現在他最出名的巨著《宗鏡錄》中。所以他這樣的教法匯同於一個心地法門,他就發現原來真正的就是淨土,實際上就是大通了以後,挑了一個最好的。

《宗鏡錄》是他的教理上的貢獻,行門上也是不可思議的,他老人家的行門上一天要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三十歲出家,非常用功地修行。後來出去參學到了天台山,天台山當時有一個德韶禪師,德韶禪師是法眼宗,禪宗的一個宗派,法眼宗創始人文益禪師的徒弟,當時非常有名,吳越王都拜他為國師。延壽禪師在禪門上的成就,就是在他的座下開悟的,成為法眼宗的第三代傳人,永明延壽大師。

為什麼這裡交待呢,《淨土或問》起步就是有人說,他都是法眼宗的親徒孫了,為什麼還要念佛,受不了,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禪定功夫到了什麼程度,在禪定中觀到觀音菩薩的甘露來給他灌在口裡,結果就獲得了大辯才。晚上在那經行的時候,怎麼覺得自己手裡拿著一朵普賢菩薩的蓮花是他拿著。所以他當時就感到是我一輩子到底去歸心哪個法門呢。

做兩個鬮,一個上面寫了一心禪觀,另外一個上面寫了萬善莊嚴淨土,連續抓了七次,信手抓下去起來的都是萬善莊嚴淨土。從此以後每天十萬佛號,這就是大師繫心淨土的根本動力。所以現在叫永明延壽禪師,永明是指的他住過的寺院永明寺,也就是現在杭州淨慈寺的前身,這麼一位人物。所以大家看看,真的是把淨土思想融入大乘的各個宗派行門,第一人的第一個功臣。雍正皇帝看過他的著作以後,說唯東土宗師裡邊,就是禪宗祖師裡邊著述最出色的妙典,就是《宗鏡錄》,這麼一位人物。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說永明大師呢,因為他還不是作者呀,《淨土或問》作者,後面講到叫天如維則法師,不是永明大師,為什麼呢?《淨土或問》的問端就是從他起的。

怎麼起的呢?起源於後邊的學者就是淺見的,對於永明大師的行門不能夠理解。不能夠理解,更想不通的在哪裡呀?永明延壽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留下了一個叫做《四料簡》,來論述禪宗與淨土修行的利害關係。我們都知道像裡面講到說,如果「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如果「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如果你「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這是可以說是永明延壽大師,最根本的一個修行態度。雖然這十六句話,言辭非常簡練,我們一般人一讀就非常明朗,這可以也是說是我們一個學佛者,特別是淨土,怎麼看待淨土法門尊貴廣大的一個準則。當時永明延壽禪師的最初動機,他是為了矯正唐朝以後來到宋朝,宋朝以後因為禪宗一枝獨秀嘛,就大家都重禪而輕視淨土的時弊非常厲害。他為了矯正這個不正之風,結果沒想到他的這個偈子到現在還有大功大用。

你看《印祖文鈔》裡面,印祖就讚歎說這十六句話就是大正藏的綱要。他讚歎起來也是說「字字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就是前後都不能移了。你看看永明延壽禪師,但是《淨土或問》的問,就是依據他這個偈子而起。就覺得這麼一個權威的人,為什麼選擇了修了淨土,他覺得不應當,替永明延壽禪師感覺到不值得,而且到了唐朝以後,說明宋朝真正的禪宗的成就者還是有很多,縱然看不起淨土呢,但是至少禪上是成就的有。到了明代的時候狂禪非常厲害,狂禪就是說根本沒摸到禪的味,更又看不起淨土。所以就在這個情形上,到了元代的時候,元明時候有人提出來質疑,永明延壽禪師這樣的人你為什麼還念佛,你就念個阿彌陀佛,受不了啦。這是永明延壽禪師,我們先了解一下,因為他的一個偈子而引發的問題爭端。

第二個了解的,就是我們本論的作者,叫天如維則禪師。這位天如維則禪師,也是一位可以用我們現代話叫做根正苗紅的人,從他的因緣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傳承法脈的殊勝。大家知道他的師父叫做中峰明本禪師,是元朝最傑出的高僧。高到什麼程度呀,元朝我們都知道是蒙古入主我們中國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比較尊崇的是藏傳佛教比較多,應該就很可能對漢傳會有一些冷卻吧。但是當時元朝的皇帝,對中鋒禪師是多次的去禮請,禮敬他,這個禪師他畢竟就是禪師,他反而對於最尊貴的禮請禮敬,所有這些達官貴人去請,他都是逃避不理。他的行徑就是三十年的時間常常漂泊不定,有時候就住在黃河長江邊上,弄個船就住在裡邊,或者山上搭個茅棚,就這樣的一位人,叫中峰明本禪師。

中峰明本禪師的師父也更厲害,就是天如維則法師的師公,叫做高峰原妙禪師。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一些,他也是位響噹噹的高僧。他當時在宋代的時候,因為形成一種禪味,這就像我們現在這種小資這樣的習氣特別濃,他後來就創建了隱居山林,就一個人隱居山林修行去了,在西天目山的獅子岩他閉死關,這樣的一位大德。所以說有了師父師公,師父的這種加持,天如維則禪師,他也是元朝的可以算是開宗立派的大祖師了,這是他的人。

我們再說說他住的地方,我想必大家都有去過,就是蘇州的獅子林。你看我們民間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蘇州杭州這兩個富貴地,也出了好多好多的高僧。我不知道有沒有去過蘇州獅子林的,非常精巧,這是當時天如維則法師的在家的護法弟子,在蘇州的東北給他買地種竹子,然後到處去廣求怪石,太湖石嘛,請這個大師入住。那為什麼,因為他為了紀念他的師父中峰明本禪師,是當時在天目山的獅子岩修道有悟,所以他為了不忘師恩,就把這個園林命名為獅子林。再一個高僧說法呀,不是叫獅子吼嘛,作獅子吼嘛,林嘛,其實就是寺院的意思,所以這個地方叫獅子林,我相信去過蘇州的應該去過。他住在獅子林的時候,也不亞於他的師父師公。皇帝曾經多次去下詔,請他去京城弘法,他都說自己有病推辭不去,一心一意的推崇像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他們的法旨。所以說他就是一個禪宗開悟以後,又兼弘導歸,弘揚淨土法門,這樣的一位大德。

這篇《淨土或問》就是他的代表作。《淨土或問》是以問答的方式提出了二十六個對答。我們下面講的時候,大家就應該有體悟,就是看上去是一問一答,可是問答之間,它又有一種相扣相承的這樣的一種氣脈。所以讀的時候就會覺得文義比較澀,而且非常龐大華麗,但是又顯得是一氣呵成的連貫式的這樣的,來解析有關淨土修學的理論和行門的問題。

所以為什麼講這篇《淨土或問》,因為在所有的法門中,前面講到淨土宗,它是以信為得度的根本。可是讓人們相信,我自己可以這麼說是一件極難的功德,這也是為什麼《淨土或問》被選入《淨土十要》的一個特色。就是《淨土或問》讓我們斷疑生信的這個技巧,讓人非常的痛快地就接受了。就是排山倒海的這種加持,讓你沒有反駁之力,只有拍手稱快。可以說裡面有一些疑問呢,是非常有高度的,提出來問題,我相信大家這次聽完以後,也會對於淨土又增加幾分不敢小瞧的心理。但是他解答的這些高度的問題,他解答的密不透風,非常完整。

所以說《淨土或問》不但能夠利益到初機的一些認識上的一些見解,哪怕是久修了,經教看了很多的這些行人,他能夠更能夠應該感受到它的這種蔚為大觀的一種文字般若,應該受益匪淺。所以說是一本有思想理論和具體行持並進的這樣的一部淨土專著,這就是我們這次要開講《淨土或問》的一個選擇原由。希望能夠為大家學修淨土,再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好,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裡,下一講的時候,我們再開始邁入到《淨土或問》的第一問,原由和後面相關的問答環節,希望大家能夠聽得入耳入心,一切皆是因緣,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

下面我們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