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阿彌陀佛,請各位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淨土或問》的第四講,上一講的時候,講到了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被提出疑問的禪者有一點誤會。所以天如惟則法師就告訴他,真正永明延壽禪師並沒有用淨土的弘揚的這種熱情,傷害到宗和教的存在,而且恰恰反過來有助於有功於宗教的弘揚。所以為了讓大家能夠深入的體悟到這一點,也依著印光法師的解析,把禪和淨,有禪和有淨做一個了解。

今天開始我們就要講到天如惟則法師下面回應的一些話,前面是說可惜永明延壽禪師只說了綱宗沒有發明,也就是沒有詳細的深入的去展開,所以就「故未能盡遣禪者之疑也」。一般禪人的疑惑,一般都會有這個誤會,所以就一併說明了。

後面開始,就是天如惟則法師對於淨土的見解和講說,我們來看。

「餘忝學禪,未諳淨土。然亦嘗涉獵淨土諸書,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

你看這個總結的,就是禪師說雖然我是個禪師,也有愧於學禪,對於淨土也沒有深度的了解。但是我也涉及了一些淨土的經典特別是論著,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情況。總結這兩句,一個是「易行易入之方」,就是這個法門這個教法非常容易就能夠進入,但是它是「難說難信之法」,說也難說,信更難信。

大家要知道這是天如惟則法師,他還曾經說涉獵了一些淨土之書。現在大家學修淨土法門,一定要去了解一下淨土的經教,像根本的五經一論要常去翻一翻,讀誦之外常要去翻一翻,思維一下。對照著自己的信心和願力的這點質量這點功德,看看跟經典裡面講的是否投緣,有一些對於比如說阿彌陀佛過去因地的這種願力、修行,釋迦牟尼佛這樣苦口婆心地勸誡,四十八願中的種種淨土功德,乃至《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的「若一日」、「若七日」,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說臨終的時候那麼重的罪,只要能夠生懺悔心,有善知識給他開示都可以往生。「往生」這個概念我們要考慮清楚,它意味著什麼?所以這就叫做「涉獵淨土諸書」,大家也要學習。

除此之外的論典,像這樣非常重要的《淨土十要》、《印光法師文鈔》、還有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乃至再想知識性的了解,比如說還有道綽大師的《安樂集》,甚至還有《樂邦文類》,裡邊把淨土的樂邦,就是極「樂」、聯「邦」,「文類」就是關於寫淨土這些書,裡邊都有一些羅列。你要想去找到學習就從這裡去下手,當然越學越不是增加知見,而是越學越要歸向求生西方,念阿彌陀佛,這才是對的。這才能叫做「稍知其概」,能夠了解一下大致的裡裡外外。

為什麼講到是「易行易入之方,難說難信之法」呢,你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已經人人都會說了,所有的人都能夠起修,會念就行。不擇貴賤,不說有沒有文化,甚至你不了解一代的教法,先念起來也行。只要你念一句佛號,一念就入到了彌陀的大願海中了,一步就正宗的踏在這個成佛道上,這就叫「易行易入」。

可是最簡單最圓頓的法,它可能顯現得非常的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它一定是一個非常巧妙,及其幽微的,背後一套體系把它簡化出來,呈現出在我們這個世間,流通的簡單的樣子。可是,不是通常的解釋就能夠說得通的。他要就機就緣來講,問題是我們一般人緣不到這麼深廣的境界,所以就難講呀,緣不到這個境界是非常無奈的,但是也是很現實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我們只能憑信來先啟動呢?緣不到。就像讓一個,說不客氣的話了,一個蛆蟲,它的緣分就在糞坑裡邊兒。你讓它向外緣到不在糞池子裡在糞坑的牆壁上,它還可以緣到。或者好一點的讓它爬出到糞坑外面,蹲的平面上來,也可以有能爬出來,或者爬出廁所的也有。但是你讓它緣到整個我們這個星球的情況,這個法界的構成,你說一個蛆蟲能緣嗎?緣不到呀!所以對它來講就叫深廣。就像我們人也是這樣的,你說讓個猴子來緣人的法界來講,它還挨著比較近。你讓顯微鏡下的那些細菌緣人的世界,緣分來往這兒緣它緣不到呀,想都不敢想有這種世界。

所以就這一點來講的話,緣不到這麼深廣的境界,所以就難講。如果難講必然就「難信」,要求的信根是專業的、精英的這種水準,不是泛泛的平常之輩。或者是我們修其他的修法,你可以怎麼樣呢,走著瞧瞧著走,自己有感覺。可是淨土法門,這個往生法是瞧不見的,你只能走,一直走到終點才能瞧見了瞧全了,前期的話就得相信有終點。所以我們常說到易就易在這個難。因為對於佛說的你能夠信受,能夠念佛,就已經登堂入室了。很可能在其他的法門中怎麼走,很難做到這種境界,在淨土裡邊一下子四兩撥千斤就把你撥到中間了,這叫「易」就易在「難」。

「難」就難在「易」,為什麼呢?你說不相信像白菜價這樣的東西,能夠達到這樣全面的營養,這樣的待遇。所以一切法都是一模一樣的,就比如我們一直認為世間的養生、健康、補身體,都不會相信是白菜的營養最好,白菜的營養確實是最好的,蔬菜裡面。然後就去吃各種高檔補品,實際上也許這些補品的作用正在提醒我們,要注意身體好好吃飯,白菜最好,就像我們法門一樣都在提醒淨土最高最妙最簡單。是這樣子的。

下面我們再看法師怎麼講呢,「所以釋迦慈父現在世時,為諸弟子說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

這是講到釋迦佛「現在世時」,就是示現在我們國土的時候,在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就在祇洹精舍講的《佛說阿彌陀經》。而且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大家都讀了最長的一段篇幅,我記得那會背五堂功課的時候,還說這個好背,就是一個套路,什麼東方有什麼什麼佛,南北上下有什麼什麼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當信」。你看在講這個淨土,就這麼一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動用了整個六方佛其實也是代表整個法界的十方三世諸佛,像華嚴世界的這種宏闊的境界裡邊,所有的佛都來讚歎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法門,信這部經典。在祇洹精舍當時講的時候,就是在我們地球上那個地方,可是在同步的他方國土裡邊就會有這樣的境界來同步讚歎。

大家想,不要說一部《佛說阿彌陀經》了,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都現講極樂世界的都有,「唯說彌陀本願海」嘛。所以佛在當時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你看後面又說「及於經末,因諸佛所讚,乃復自言。」佛讚歎了之後,「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有時候我們也體悟領一下佛的情,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這真是像訴苦一樣的,說你們要知道,我在這樣濁惡的世界裡邊居然行這個事,就是我成佛了,成佛以後我又同樣還是在濁惡的世界裡面,更難的講難信法。

為什麼「行此難事」,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的情況。從環境上來講,就是這個樣子,成就我們造惡業是根本的一個常態。從壽命上來講,也就這樣一輩子浪費的時間太多,修行你說要即生成就的,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講,哪裡有這樣的根器,來不及緩衝呀。哪怕說你能把這個病情穩得住也好,現在就我們這個貪、嗔、癡煩惱,這個病情穩都穩不住呀,拚命的勸念佛,要修法要修善法,都控制不住這個惡法在流淌奔馳。

大家想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裡講到的「說此難信之法」啊,我跟大家講真的是把死馬當作活馬醫。沒有辦法了,末法時代眾生就這樣的,索性把最高妙的圓頓的簡潔的法就全配套的給你想出來。然後你能夠上道的還能上,也就是等於這個時代你自己去修,醫不了自己了,都成死馬的根器了,都是地獄的節奏。你現在當作活馬醫,也就是說只要死馬能夠配合,還能夠醫活,把死馬能夠醫活,這就是淨土法。只有這個法門能夠醫好,這就是淨土的妙處。阿伽陀藥呀,一句佛號。

所以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可能我今晚說的,大家覺得為什麼把我們根性貶得這麼低。你試試吧,其他的不說,你就回想今天一天你在幹什麼,你的起心動念外緣糾扯,你幹了啥了?有沒有今天有一念想說我得死,有幾個人今天生過這一念?所以說「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是「此皆苦口叮嚀,勸人信向矣。」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佛說阿彌陀經》淨土法門才擔當了、標誌了正法久住法輪常轉的實際作用。你要獲得解脫,成就佛道,這就是正法的標誌。講的這個難信法,在正法存在的時候,大菩薩大祖師爺都能夠乘願也罷,修成就也罷,都是非常多,很稀鬆平常的時候。講往生淨土,到了我們末法時期,對於這樣的根性同樣講往生淨土,可是就同一個法門,不管是正法在成就或者末法才修成就,雖然是在曾經的或者說在十善業世修,或者我們現在的五濁惡世修,只要你成功的往生了,修的效果都一樣,你說這是不是正法久住嘛,效果是一樣的。從這點來講就叫做「苦口叮嚀,勸人信向。」

我們再看下一段:

「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獨於淨土之說,則間有疑者。何哉。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而至於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下而至於愚夫愚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迷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也。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故雖智者,亦不能無疑焉。」

這一段比較長,首先我們分開來論。前面這段是勸誡什麼呢,就是我們不可偏信。偏信佛法,這是很多同修們,現在可以說是更加明顯的一個煩惱。這裡就講到釋迦牟尼佛在末世出來救世度化,以廣長舌金口所說的教法,哪怕一句一個偈子,所有的弟子都能夠信受奉行,就是對於淨土來講懷疑的力量特別大,偏於淨土有懷疑。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有碰到這樣的人,這就叫偏信。

偏信彼法就會懷疑此法。不管就人而言就法而言,我們都要知道都是佛說的,我們為什麼信說的這一部分,就不信說的這一部分?有的人相信佛說的《十善業道經》,他不相信說的《地藏經》裡邊的輪迴因果。有的人相信有輪迴有因果,他不覺得還存在解脫這麼一回事,更不認為自己能夠解脫。所以點點滴滴都是過去開始起緣的時候,不是入的全面的圓頓之門。

大家想想我們過去世跟佛法結緣了 ,如果是從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教法開始結的緣,那這個基礎打得多麼的有備無患。一個人講的法,信這個不信那個,這就是對佛陀這種大圓滿覺大悲心,對這個智慧沒有做到全情的投入、皈依。為什麼我們有時候還要常念三皈依呢,皈依太重要,特別是皈依「法」,是成佛和僧人的生活主旋律,要皈依法為根本。但是我們有時候就偏信,不能皈依。

不要說佛了,且不說了,現在很多對於講法的大德,我們去聽法都不是說依止他的法,而是讓他依止我的法。相應的好,這就講得好;聽不進去的或者覺得不如自己的意了,就覺得這麼說不對。當然我們去聽法也要善於抉擇辨別,不是說盲目地隨從。可是你真的要是碰到具正知見的大德講法的話,就不可以偏信。只要他講的是信願行為根本,一切教法就是一個以信願行為根本,這就對了。或者說結個緣攝受,培個福人天法,只要不讓幹壞事,這也就對了,就再不要懷疑這個法了。因為大家有時候還好提一些問題,這種情況對不對呀?聽說那樣的法師請指點一下,上面的合掌很多,多麼地虔誠。可是當我說點實話,他又覺得不相應。因為其實好壞事,我們是個人就能分得清,你沒有那麼多的問題。你就是覺得不如自己的意了,才成了問題。所以因為人而有信與不信,因為法而有對與不對,這都屬於偏信。

法是對的,擇一門而入也是對的。所以這裡就講到了,為什麼淨土法門就偏有這麼多疑惑呢?就是他的教門至廣至大,至簡至易。

就廣而言,不挑人的。現在說實在的,你去朝個山差別相都出來了。前幾天還跟同修們一起,剛好來普陀山了,認識碰見了那說一說,就滿懷的朝山感慨。因為現在普陀山一過年後就到了旺季了,遊客香火香客一多,就需要吃住。人一多了就成了賣方市場了,人家就可以把這個價提高點。本身世間人做生意的常情,誰到了這開個旅館都會這樣子的,但是就把這賬就算到佛門上了。普陀山窮人就不能來拜佛了?這個太勢利了。我也說了一句,我說窮人為什麼窮呀,你想過沒有。誒,這就好了。所以你看我們現在朝山還要擇根器,有錢了能買得起門票進來,沒有的話,路費什麼這一路的花銷真的還是比較可觀的,所以這就叫揀擇。就淨土法門,修法了生死的這個功能來講,都沒有揀擇的,都行。

就大而言,成就的高,待遇的高,所有的修行的容易在往生之後你就知道了。就簡易來講,就一句阿彌陀佛,會說話就能修,可以說不會說話也可以修,活著就能修,就這麼個法。所以說下手易成功高,讓人太難以置信了。所以這裡就講到,廣大到從等覺菩薩到五逆十惡的凡夫,中間就再沒有差一個根基,都在其中。那麼簡單的話,你看「初無艱難勞苦之行」。這就是說白了,我們去修法很多時候加行很重要,加行沒有了你入道都入不了,上道都上不了。就是你不要說開悟後的真修了,就是你真正要頂事的去修,你都修不了頂事的法。所以這裡講到的沒有「艱難勞苦之行」。

有一個坐禪法要叫《童蒙止觀》,大家有的也可能在實踐也修過這個法,這是智者大師那會兒為他在家的哥哥,看著他要死了,給他說的這個法讓他修坐禪。修這個法,不要說真正的入到開始這個十乘觀法等等這些。就外面具足的因緣,什麼因緣?持戒清淨,閑居靜處,衣食無憂,遠離城市的紛紛擾擾,就是這些因緣都具足了你才能去修。我們現在的人來講的話,不要說多麼的艱難勞苦的行了,就光這個都不具足。再一個還有迷悟差別之緣,你看很多時候我們好打坐或者好觀照的人,他修著修著出境界了,自己搞不清楚。教法上自己又沒有去了解,再去問,問的話說實在的,我不敢說別人,你像問我我也搞不清楚,我也沒有圓滿到是過來人的地步,我就不知道你這個禪法境界是怎麼樣。

當然總原則我們總說隨它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肯定還會大進。所以真正入了高境界的這種差別之緣,你如果點不開,是修的佛道還是入的魔道那一念間的事。所以這都是很危險,很難上道,就是表達的。但是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名號就能夠離娑婆生極樂得不退,直至成佛而後已。你想這樣的好事當然要懷疑了。

後面天如惟則法師說了一句:「汝如此知,則知永明之讚,深有意焉,而非過也。」說你真正的能夠了解到這個地步,對於淨土的真情實感生起來了,你才能知道,原來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並不是像他們叫的傷害宗教的,而是把淨土也罷,宗也罷教也罷,綁在一起來弘揚,是這樣子的。這是第一個回合的問題,算是到這裡。

上次給大家講過《淨土或問》二十幾個問題,它是一環扣一環的。第二問接著就開始了,反正禪師說了這樣,那麼我又問了,「問曰,廣大簡易,既聞命矣。如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其肯復求淨土之生乎」。

你看,說的這個雖好,我知道了,可是你求生西方是為了什麼呀,不就是為個成道嗎?那這個目標又是在娑婆世界就已經達成了,你還要去求生西方嗎?沒有必要了。他這裡因為是禪人,你看他一出口就帶著,一個是對於禪宗的這樣的一個主人翁的一種自以為是吧。另外一個,其實可以說他還是不了解禪,說的這話你看,「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就不要生淨土了。

我們都聽了這麼多了,也知道了禪宗的修學手段,就是以明心見性為根本。當然我們還要知道明心見性本來是最低的水準,因為一直也是最低的水準,就是因為現在明心見性的這個最低水準我們都達不到了,所以就慢慢好像成了一個最終目標了,後面就提也不提了。所以很多人就誤以為一旦見性了就成佛了,見性、成佛,上一次講的不是一回事兒。是在一條道上,不是一個境界。所以大家要知道禪宗,不是明心見性以後就不修了,「明」心了以後還要「淨」心。但是他呢,這裡就提出了明心了以後還幹嘛生淨土?那我們看天如惟則法師來答曰:

「汝未之知耳,悟達之士,政願求生。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則汝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

你看這就是過來人說話,是擲地有聲的,他就給定了個乾坤,你說的這個一聽就不是個內行話,真正已經了悟、明心見性的人,如果真是這樣的人,他正要求生淨土,正需求生淨土。大家想想為什麼?因為明心見性的人才懂得淨土的廣大簡易的捷徑。你走捷徑,何樂而不為嘛!所以「悟達之士,政願求生」。他這裡引了一句話:「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關於這一句話,大家不要光從表面來看,好像就是說那你不生極樂世界,那你還就不對,你還想去哪兒?當然這是其中的一個意思。

可是另外一個意思,大家要知道,學習佛教這也是教法的一個核心點。「不生淨土,何土可生」。就是從全面的來看,從凡夫到聖者的修行過程中,我們知道他所見的國土是什麼?代表著什麼?就是代表著他修行境界的呈現,對不對?你如果修出跳出三界所見的國土就跟凡夫時候所見的不一樣,你登地以後乃至你到了不退位了,八地以後你所見莊嚴土跟登地以前的也不一樣。所以國土呀,依報隨著正報轉是什麼意思?就是跟你的心性或者說空也罷,或者說淨的程度有關。不知道我這麼說,大家聽出來一點這個意思了嗎?說白了每一位修行人,只要你是修行,不管在修什麼法門,你一定是在修著淨土,要往淨的這個地方走。只要是淨了,那麼你唯心所現,你的國土也會越來越淨。所以說我們理解「不生淨土,何土可生」,就說如果你不是在國土越來越淨的這個過程中,這個道上的話,那可以說你就不在修行的路上,一句就把你的總原則給框死了。這就叫「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你還想到哪裡?

所以說,其實每一位修行者,不管你修行什麼,就是在修淨土法門。因為無非就是一個心也要淨,國土也要淨,所以你隨著自力的修行,心慢慢的淨了,你的國土能不淨嗎?你還能往染土去嗎?這麼深入的剖析一下,其實淨土也沒有離開一代的其他修行法門,它是一體的,這就叫「不生淨土,何土可生」的內涵。

不要說遠了指從凡夫到聖人這樣高的境界了,也不要說什麼明心見性,大家想想就是我們在生活中,你調整個心情轉個念頭,其實都是這個淨土的原理嘛。你想為什麼一樣的世界一樣的事情,我們只要念頭或者心情調整一下,就變成兩種觀感了。這樣尚且如此,何況進入到真修的這種轉世界的染淨?所以說念念都在生淨土而已。

這是現世的也有分明的例子,我們不善於觀察,不善於把佛法用世間來論證。我們常常修行的人,喜歡到廟裡邊寺院道場清淨伽藍,覺得一進山門就不一樣。那大家想想這裡邊你有沒有修,有沒有行呀?有呀,你發心想去到寺院裡清淨一下,那你往那兒走了,然後環境改變了,就從你一個比較心亂心煩的地方進入到一個心清淨的地方,你對於外界的煩惱中的紅塵事跟道場裡面的這種加持力,它就不一樣。你去了寺院裡發心去拜佛,這不也是在生嗎,往那兒往嘛。

所以大家想想這就叫「不生淨土,你何土可生」,也就是說這麼一條總原則總後台,我們現在網絡不是講後台嗎,你繞不過去。既然這會兒就說開悟了就行了,不要往生西方,說明你不要說淨土法門了,釋迦牟尼佛的法你都沒弄明白。

為什麼我們的國土裡邊還有很苦的地方,甚至下到比如說煤窯裡邊,生命沒有保障,到處一片漆黑,這也是唯心所現。我們都想從小房子換成大房子,又從大房子換成大別墅,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在修淨土嘛,也是在發願往生,只不過是小範圍的,那為什麼我們對大淨土大生就信不起來?所以這就把他說了,「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一看你就沒有理解,一看你就是說的就是行外話。世間如此,出世間同樣如此。地球上人類如此,整個法界也是如此。

所以這裡後面才講到,「汝但未悟」,就是你肯定沒有悟,假如你開悟了,你還說不用生淨土,是不可能的事。開悟了以後生淨土,是一萬條牛都把你挽回不回來。所以從這個論據上,如果你不修生淨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就是不在修行。當然我們也不要說,地藏王菩薩他不是去地獄度眾生嗎?他怎麼不修淨土呢?地藏王菩薩去的地獄,是我們眼中的地獄,在他眼中不是地獄,是極樂世界。就像佛前的提婆達多,佛的逆子。他現生墮了地獄,但是由於他還曾經有修行甚至有神通,到了地獄了,佛說苦不苦?他說不苦,我在這個地獄裡邊受的樂,就像比丘受禪天之樂,受四禪天的樂一樣。

所以大家想想,但凡修行必是在修生淨土,因為淨土要呈現。不修淨土,那你的修行就不知道修到哪道去了,所以說「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保準你沒有悟,悟了的話你生淨土沒人能攔得住你。說明這就是什麼呢,就像我們說的,你不想換個房子不想到個好地方,這是人之常情,不這樣你就不正常。那麼求生淨土來講是法之常情,是道人之常法,你不這樣說明你也不正常。所以你提出問題,不對。

大家要思維,我們今天講的主要的這句法語「不生淨土,何土可生」。猶如就是說你不活到明天你還想上哪去呢,就這樣的意思。「汝但未悟。悟了決定求生」,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就除非你是個死人,不活了。如果你是個活的人,保準你一定得活到明天,你不往明天活,你往那活去,就是這個意思。

並且我們也要說一說,說你是不是開悟的人。這裡講到了,「如禪宗悟達之士」,你是開悟了呢,還是自己錯悟了,還兩說呢。有的這些糊塗之人呀,他自以為開悟了,所以永明延壽禪師,曾在他的巨著《宗鏡錄》裡邊,曾列了十條做鏡子。就是讓修禪的人,自己照一照,你到底是開悟了呢,還是走入誤區了。當時害怕有的人固執己見,不相信佛言了,起了障礙,所以就是有十問以定綱紀。

我們今天,也用一點時間,一起來學習一下,哪怕粗線條的了解一下,到底開悟的人,怎麼樣算開悟。

第一條是說「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否?」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白話了講,就是如果你真的明心見性了,一直在明心見性。不是說觀照這個法性,這個悟境,就像我們沒開悟怎麼找也找不著感覺,向外攀向內觀,總是不對。他見到法性,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就像大白天看東西一樣,一目瞭然分明清楚的,不會糊塗的。

第二條就是「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就是說你自己跟這個道相應不相應。這也得看,一直心跟道相應的話,他就不會迷失,也不能間斷。而且這個不是說你坐一會兒站起來就沒了,或者你在佛法上相應一會兒,一入世間做其他事就沒了,這是不對的。你看這裡講到的「開眼合眼」,我們大家會想起《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邊講到觀佛觀成就的時候,或者有一些得力的時候,就有一個標誌就是開眼閉眼,阿彌陀佛就在那兒。這是一個要求,這就叫做不迷嘛!平常如果你跟道相應的時候,就感覺到覺性就在,如果你始終覺性在,並不怕我們說煩惱或者業障等等這些,你是了了分明的,就是這些「逢緣對境,見色聞聲,」他是在的。但是你跟道一直相應的,一旦你心迷了,你的覺不在了,那你就通身紮進去煩惱中了。這也是一個開悟,看你有沒有達到。

第三點講到說「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這是第三個,因為包括《淨土十要》,還有永明延壽大師的這些著作,他們那個時代的,確實我們讀起來要艱澀一點。所以我在講的時候,盡量比較通暢的原文讀一遍,大家差不多。如果是有點兒晦澀的,我就直接用白話把道理給大家說出來就可以了。這第三個標誌就是,佛教的經典一看就懂,這個懂不是知識上的懂,是心相通了,心裡話家裡話,就是再妙的法他也知道本來就是這樣,不會生懷疑了。你看一代時教,祖師言語,「諦了無疑」。就像太虛大師那會兒有一次悟境,他當時說的是記性不好,大家想想記性其實就是知識,但是他的理解力好,那我們想他老人家當時的理解力其實就是領悟力。所以他後來自己說那一次悟境以後,原來學習《楞嚴經》、《大乘起信論》,說裡面的這些疑惑馬上就冰釋無痕,這就叫「諦了無疑」了。第三個標誌。

第四個標誌是什麼呢,「差別問難」,能夠「具足四辯」,就是辯才,能夠決了他人的疑惑。就是除了佛經之外,包括各種世間的學問,都能會到法上來。實在我們要通俗的理解開悟的人這個本事,就是誰都問不住他;想跟他說,說不過他。而他所有說出來的這些話,除了問答對答如流,都能歸入法性之外,他還有一個,能解我們沒開悟人的一切疑惑。就是你疑惑在哪裡,他就恰似其分的給你解開,就像解繩子捆起來的一個結一樣。有這個人不會解的話,就越解越緊,但是有的人呢,他輕輕的給你一撥,他就知道勁在哪裡使,一下子就讓你通開了,這就是辯才,開悟的人呢,得有這個辯才。這是第四點。

再一個像第五六點,大概就是,比如說第六點,就是一切的順逆境界現前的時候,你都能「識得破」。「識得破」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最接地氣的一條指標了,我們一旦不順的時候就生氣,生氣就憋屈要發泄,憤憤不平,這個時候勁就出來了。我們遇到順境的時候呢,又感覺稱心得意了,美美的很,這個時候勁兒又出來了。這裡講到的識破,就是說一切境界他都不會攀緣,你好也罷壞也罷,我也不跟你計較,我也不跟你躲避。就是我也不惹你我也不怕你,不為所動,就置身於世外一樣。順逆是我們的妄想,舒服和痛苦是一種妄想,這個妄想在動的時候,就是它動它的,你不動你的。大家要聽對,這個「你」,不是我們自己現在這個小我,就是整個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心念不動,妄想它動它的,心念不動。這個也很難說,有可能說或者聽都會出錯,因為這個只有我們得了那個境界的話,又不要說。說這現在方便語言說這是一個標誌,就是看境界現前的時候,不為他「間隔」,「間隔」就是不被他擾亂,你能不能識破。

再一個這第七點的話,這後面的就比較專業了,像這個第七點是說「百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這個是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我們所有的生活的境界和起心動念,你要知道所有都是因緣法生的。各種各樣類型的法,精神的也罷物質的也罷,色法也罷行法也罷,行就是心念的流淌,你都把他要平等的當作一個法而已。就這些法,你把它拆開的話,一片兒都不留,你把它組合起來的話,它就是個因緣所生,你隨時隨地都知道。具體比如說我們起心動念你都能知道,很客觀的知道,這個跟你無關,它只不過是你的一個煩惱心所或者善心所,或者什麼無記等等這些。反正總而言之,就是沒有一個我的作用,這種起受用。

而且像第八點就講到的我們在處理一切事情,這就是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說應在生活中修行嗎,多少人好說這句話,多少人都不說生活中怎麼修呀,開悟了以後才能在生活中叫做修,你沒開悟,那你就是在投入生活呀,哪裡在修呢。所以這裡就是你在「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一能夠辯得真實否?」就是說處理一切事情時候,工作的時候,跟別人打交道,在做項目、匯報、開會等等這個時候,你並不是隨著妄想走,而是什麼呢,把所有的法都能銷歸於實相,「辯得真實」。

像第九點,跟大家說一下,就是還聽說有沒有佛呀,眾生是不是眾生呀,有時候讚歎呀譭謗呀,是呀非呀,你能不能夠得一心不動。就是人家說這個佛法到底是真的假的,你就一點都不用懷疑了,因為你自悟了以後,就是自性三寶已經入心了。不會受外界的影響,他們講世間法也罷,包括出世間法也罷,你都不會為所動了,世出世間法都是一個語言而已。

所以說這些呢,都屬於我們今天要講的「如禪宗悟達之士」,了悟通達的人,你要靠這個來勘驗你真的有沒有了悟通達,不能動了。再給大家講一個,在佛教史上有一個法常禪師住在大梅山的。他去參馬祖的時候,就問馬祖說什麼是佛,馬祖就跟他說「即心是佛」。他一聽呢,悟了以後就去大梅山住去了。馬祖和尚為了試驗他,又派人去給他說,說我們和尚最近學的佛法不一樣了,說的是「非心非佛」了,不是「即心即佛」了。法常禪師就說,這個老頭子隨便的糊弄人,我管他什麼「非心非佛」呢,我只管我「即心即佛」。馬祖聽到侍者給他一匯報以後說,「哎呀,梅子熟了」。

所以大家看,這就是已經具足了自性三寶了,所有的法都是為了方便讓他入法性的。你說「即心即佛」,就是為了讓他不要向外攀攬,消除這種二元的、對立的心上煩惱的源頭,填平我們像染法呀淨法呀、整個的一系列的我執、越來越增強作用的代溝、對抗。所以就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功能是一樣的,入的法境也是一樣的。所以這就叫做,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他說什麼是非,得一心不動。

所以大家看看我們以後,當然現在哪個人開悟了,誰敢說呀。不要說什麼佛菩薩乘願再來那麼些,就光說開悟你看看,從這把他鑒別一下,開悟了得這樣。好多時候,我們也跟大家結法緣,結法緣照著佛祖的說嘛,有時候我也非常慚愧,甚至開悟什麼的就簡直提都不好意思提,有的同修說法師你講法怎麼這樣,你不能這樣太謙虛過度。你就是什麼什麼說得非常高妙,可是自己知道,知根知底的呀,你看這一條兒一條兒對下來,一條都過不了關,沒有嘛。那你再吹牛不是騙人嘛,所以真正的悟達之士呀,我們跟悟達之士不一樣的就是人家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我們還在見煩惱,可是我們跟他一樣的已經齊步的是什麼,他悟後還是求生西方,我們已經就在求生西方。所以大家這個話要了解,那就一樣了嘛,悟不悟又何必去計較呢,要具足這樣的對淨土法門的信心,萬牛不能挽。

好,今天的第四講,我們主要把第二問的問答和第一問後面的部分,給大家做了一個講解,下一講的時候就要開始第三問,其實第三問是跟第二問的一個後續。可以說是更為詳細的一條一條逐條這樣的一個回應。大家有心的話,先預習一下,我們下次再講。

現在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