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的學子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淨土或問》第十七講了。很快十七個星期就過去了,那我們在這樣的一個三伏天裡邊,能夠從法的受用上得幾許清涼,這也是跟諸位共同擁有的一個莫大的福報,本人也非常歡喜,也很欣慰。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平靜且法喜的再把這一個小時聞思的功德圓滿具足。

今天我們要講到的內容,可以說是比較熟了。以前在講每部經論講座中,都再再的提及到這兩個問題的內容。概括一下,第一個,為什麼非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個,為什麼非要念阿彌陀佛。當然行文上其實比較簡單,我們今天就循著天如惟則法師的開示,把我們的心能夠同步的相應到來。

先看第十二個問題。

「問曰,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偏指極樂,而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因為十方三世國土很多,染土淨土無邊無際。既然說極樂世界稱之為同居淨土,像這一類的國土也比比皆是,為什麼非要獨指極樂世界,偏讚極樂世界的正報依報莊嚴殊勝,快速成道。

我們在此之前首先要明瞭,就是極樂世界是淨土的代表。我們相應到在無邊無量的國土中,就在西方十萬億的定位中,它是極樂國土的核心點展開處。所以我們了解它的背景的時候,已經知道了它是二百一十億個國土的種種情狀,國土裡面所在的眾生的種種善惡,來思維攝取的精華結晶,是這樣的一個集中點。

但是這個集中點,也正是它的集散處,為什麼呢,因為往生西方是通一切國土的,是一切淨土的窗口。如果往生極樂世界的話,就等於生這一個國土,就已經生一切國土,因為能夠頓見十方的他方世界。見一尊阿彌陀佛,就可以說,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都是一念間的事。

所以,佛在每一部經典裡面顯說也罷,隱說也罷,正說也罷,旁說也罷,菩薩造論,祖師的言教,皆是如此的指歸導向,正所謂千經萬論同宣。我們就是要隨順著佛的見解,領悟佛的用意,承擔佛的指示,證明佛的導歸,這是我們當下作為佛弟子的一個根本弟子相。

其實下面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此土的苦和彼土的樂,而展開的一個對比性的訴說。

「答曰,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我們常講到極樂極樂,「極」就是究竟、無以復加的意思,已經徹底了。所以由極樂世界作為我們的對境,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咱們國土裡面這麼講,我們要反觀到,其實我們娑婆世界,還有一個異名是當之無愧的,就是「極苦」。你不要以為說墮到無間地獄的才叫極苦,整個娑婆世界它的苦也是究竟的,不斷重複的,無有了期的。

以為是樂的,結果會樂極生悲,我們常講到的「壞苦」,就是這個意思;渾然不知之際,以為是在天下太平的這樣往前走,經過生命的流淌,殊不知在悄然之間,我們已經在節節敗壞,這就是「行苦」;最明顯的就是隨時都會無常,來不及適應,還不給你觀照的機會,即刻就陷入了這種大的業力果報,不通知的,突然襲擊的,這就叫「苦苦」。

所以大家修得越久,越能夠知曉在本質上就是苦的。我們所謂的壽命,就是忍受的「受」,也有這個內涵。在生死之間,受不能夠隨順自己意願的苦逼,逼迫。本質上就是苦的,無量苦逼身,這是真的如此。這個苦怎麼來的?就是因為「有」,有苦有苦,你有一念有所得,有一念執著心,有一念分別念,這就是苦。它是有為法,是有漏法,是顛倒的,只要你有,它就是苦的。所以這就是娑婆世界的真實,當下現實中的情狀。我們不要以為,後面講到的層層遞進,好像是在書本裡的話,離我們很遠。

「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是從娑婆世界的苦和極樂世界的樂,來對比的。如果是上乘的法器,一聞到就便相應。

可是後面具體的,「今以娑婆對而比之。」

相對著娑婆世界的苦,來對比極樂世界的樂,給我們一一把它具體細化的表達出來。從中我們也可以反觀到,末法時代我們真的是身在苦中不知苦。本來前面說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一句話就應當相應了,但是我們還不能夠相應,心入不到這個法境,只好再有下面的廣說和分說。就像佛陀當時制戒一樣的,本來制戒的話就是制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略教,就是整體的戒律,就是這一個標準。但是大家相應不了,所以只好再一條一條的殺、盜、淫、妄這樣的制廣戒,別別制,就是人的根器不夠。所以我們看這裡講到的苦樂對比,亦復如是。

「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

大家看禪師講的還是非常接地氣的。首先就是給我們把生老病死的根本苦法,做了一個對比。講到「生」,我們都知道眾生眾生,又說四生九有,四生就是胎卵濕化,胎生、濕生、卵生和化生。其實如果說到究竟處,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不管你是何種形式生,其實總的來講,都是「幻化」的。

可是就是在一樣的根本幻化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生相。我們屬於胎生,因為借著一念的淫慾心的輪迴主線,父精母血就是淫慾的行為,我們一念神識投胎進去,出現了一個胚胎,慢慢的長的十月懷胎,這也是淫慾業的結合。所以在生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娑婆世界,我們這個粗重感太強了,你看這裡講到的「血肉形軀」,這個色身太沉重了,骨呀肉呀血呀相關聯,在這樣的一個暢通無滯的運行中,我們才覺得有生命感,這是「我」的身體。可是這個身體,大家每天心細的用功久了觀察一下,真的你活著每天都是由這個色身所累。其他的不說了,你每走一步都有地球引力啊,就覺得我們每天都拖著死尸。有時候世間常說,人胖了以後跟瘦的不一樣,為什麼,他每天就這麼走,什麼東西都不拿就扛著一袋面,這就是說色身的沉重。

打個比方,我們這個色身就好比飛機一樣,其實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東西,好像輕盈的飛起來,是來源於引擎、發動機、能量不斷的快速運轉,投入能源,才顯現的好像浮在天空。所以一樣的化現,它跟飛鳥或者雄鷹是生理現象就在天空漫遊,自然而然的這種呈現,是兩種概念。當然這個比喻只不過為了說明,一樣的化生,我們這個世界化的是血肉形軀,胎生。極樂世界真的是蓮花化生,化現出來的,輕盈的、逍遙的、自在的就出現了。這就像鳥在天空漫遊一樣,它跟飛機是不一樣的。

「病而言」也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是四大調在一起的,它是造色種,實際上就是我們循業發現的幻質,身體的幻質。可是你要調到四大合理組合相互平衡的一個範疇內,這個狀態是很少的。雖然在合理的範圍內,四大比較調和,好像身體健康,可是問題是終有不相續的時候,而且一定會還要分離。這就是後面講到的「此則七十者稀」,能活到七十還不分離的,已經很稀有難得了。所以「無常迅速」。

然而極樂世界不會死,簡單的一句話「不會死」,我們悟不到這個「不會死」是怎麼一個狀態。由於寒來暑往,老病相催,就是如此的,這是生、老、病、死苦,八苦交煎裡面的前四種。

「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

一般人吃不消這個法,說你家庭都沒有了,親情都沒有了,你還活著有個啥意思。可是我們不知道,家庭是最大的牢獄,每個修道者哪怕嘴上不說,心裡自己最清楚。經典裡面說家是牢獄,父母妻子,或者說父母、先生、子女,實際上是我們的頭號債主。

所以為什麼讚歎出家的功德?他能夠奮力一躍,能夠頓舍這麼一把,這一把舍的時候這個功德種下去,可以持續到往生的時候,都是頂大事的呀。一旦透過去的心力,已經過了那個關口一直在,在往生的時候,同樣還可以兌現這個作用。所以咱們這裡處處都是愛別離,稍微一塊有點緣分,待著熟了,或者久久關係比較不錯了,要分開的時候馬上就會心生惆悵,難舍難分,不管各種感情各種關係,都是如此。

「此則仇敵怨仇,有怨必會。」冤家路窄,狹路相逢嘛。但是極樂世界「彼則上善聚會,無怨憎會苦也。」「此則困苦飢寒,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丑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

這是後四種。可以跟大家講,我們現在不論老少,生老病死苦呀,我們已經就是麻木了,大家的目光已經被這種躁動的心不投往那了。我們現在飽受的是後四種苦更多,特別是年輕人也有。

剛才講到愛別離、怨憎會。怨憎會來講,現在人的怨憎會苦是太多了。因為好多同修反饋的問到,一塊工作的人或者好像是原來關係很好的朋友,他背後捅冷刀子。或者說一樣的工作,有時候碰到頂頭上司老欺負他,我是力爭要去跟他說點啥呢,還是一味地忍辱?實際上反應的內心就是,想去說呢怕得罪,不去說呢自己又受不了,就這樣天天的憋屈著,這就是「怨憎會」。

大家都在這樣的一股大的氣場中,以拜金為(價值觀),現在我們基本上都是把能賺到錢,作為一個人綜合能力的一個極端的衡量,所以幾乎所有的心思都用在這了。可是問題還是貪求不足呀,你看看我們這些年,我這歲數我還能記得,就這三四十年吧,現在特別是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為什麼呢,因為貪求不足,滿不了自己的願,越要多越嫌少。其他的就不用說了,光吃的呀,穿的呀,包括有點小錢了,還在汽車上面在乎點兒,換個車呀,越來越好呀。就光說房子,這些年都快把中國人給弄瘋了,不必多說。

可是極樂世界呢,「衣食珍寶,受用現成。」大家要確認這個法,在極樂世界,一念就成就物質的提供,而且是源源不斷的,應你的心,所求遂願的。

我們這呢,你說是六根具足了,可是有的人確實長得丑的,這個不知道過去也是一種惡業吧。長得丑的拿不出手呀,要不今天去割雙眼皮,明天去墊鼻子,又嫌老了再把肉給割開再往上縫,把那下巴呀什麼的已經徹底變樣了。你想想這個業力,業習啊真是如此,有的整的差不多點,好像還稍微比原來提升了一點顏值,有的是越整越都不像個人了。所以大家想想,這就是一種業力,他管不住自己,所以只能越長越丑,越長越老,越長越衰。

但是極樂世界相貌莊嚴,都是紫金身,童男子相,而且身體有光明,不像咱們這都黑乎乎的黃乎乎的,縱然很白其實是白癜風,所以一點光明都沒有。可是極樂世界,色身非常的殊勝。

這是後面的四種苦,這是八苦。

我們再往下看,進一步來講,總的而言,「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從前面一直到這裡,這都屬於正報的苦。前八苦屬於一條一條的零碎,後面的輪迴,上下的這種上升下墮,這是指的一個總的規律。但是但凡這都是屬於有情而言的,特別我們現在在人道來學法。

後面就講到依報了,「此則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大家仔細觀察,真的是說透了。

現在其他的不要講,就看建築垃圾,哎呀,走到哪,滿目都是。那個水泥混凝土把它建起來,然後大家都去追求,好像好好的房子。結果再一規劃再一拆遷,那個東西就碎不掉了,甚至裡面還有的鋼筋。建房子的時候質量都不過關,可是你拆房子的時候,拆下來這個還敲不碎,一堆一堆的沒地方放,就堆在那裡了。我記得那會在五台山朝山的時候,到那個村裡邊邊上,家家戶戶拆遷的那些,實在是破壞整體的道場莊嚴,名山的清秀。把它毀的是,大家都不管,反正只要說我院子裡好就行了,出了我這門,哪怕臭成個天,髒的慘不忍睹,都不管的。這就是我們現在這樣的一個情形。

然而,「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這是從依報國土。

那後面再是從修道的條件上而言了,「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

這是從聖尊者而言的。就是講到我們釋迦牟尼佛,就在八十歲的住世的因緣。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是佛前佛後佔了主要的時間段,佔了主流。「雙林已滅,」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雙樹林中已經涅槃。彌勒佛還得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在龍華三會,那會咱們要是修得好了,還能湊個數,當然如果不往生的前提下而言。你要是修的不好了,像《地藏經》裡面說的,「輾轉相寄」,你都不知道到哪裡去了,還參加龍華三會,會不到自己的。

但是一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現在說法」。就跟我們在法堂裡邊老師教課一樣,你有什麼問題可以親口問他,他肯定一對一的給你解答,這樣的一種。我們這的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聽個名號,不知道就說要獲多少的無量功德利益,可是你還是只能「徒仰嘉名」。一到極樂世界就成了同學伴侶了,這是從勝友上而言的。

從邪友上而言的,「此則群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

這個是最麻煩的,現在就是。這些魔還好說,外道或者說附佛外道是更加的麻煩。因為外道他也修道,其實不乏有的人,他一開始也是以為在修佛道,甚至他還有一些悟處。《楞嚴經》裡面講到他有悟處、有境界、有功夫的,可是一旦走著走著他夭折了,一旦入到我慢心、我執心,一念摻著進來的時候,全部就轉為邪知邪見了。問題是他還有點功夫,他還能領眾,甚至他還有一些邪定、邪通,這麼一弄,這就叫群魔亂舞了。

這「惱亂正修」嘛,正經八百的世間紅塵這些凡俗事的話,我們還能分得清楚,可就是學修佛法往往容易跟著邪乎的人走。這個很麻煩,最麻煩的就是這一點了。但是在極樂世界的話,你沒有這個機會,都是由大圓滿覺、正遍知、調御丈夫、佛,現前來「佛化一統」。

我們這裡,說實在的,你到寺院裡邊來親近,沒有因緣的話,只能在各堂口或者路頭路尾見了師父。格外有因緣的,還可能跟師父別有因緣,坐下來給你開示開示。特別有因緣的,才能到廟裡邊或者見見長老呀,大德呀。他是有這個差別相有緣深淺的,這一重又一重其實就是等於重重的障礙。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

「此則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

最毀我們道行的一個就是淫慾。因為欲界的眾生,要修道出離,最力拔頭籌的,就是最障礙你最粗的繩子就是欲,你最後一定要砍斷的也是欲。可是一個修行人他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還行,再稍微有的人性格見解比較,比如聞法聞的見解入心了,那麼定力就出來了,在一般的情況下他也能夠防守的住。就怕是碰到宿世最親最近的冤親債主,一旦出現的時候,可以說你即刻就全盤皆輸吧,再守不住,為什麼?「迷惑行者」嘛。為什麼要講這麼厚十卷的一部《楞嚴經》,就因為里面阿難的一念。

而極樂世界正報清淨,沒有這些邪門外道。從欲上來講,「實無女人」,諸位女同修們又不要再生悶氣了啊,這個女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古來中國來講,男女中常講女色作為代表,其實就是一個淫慾心的表達,一個情慾的表達。那麼投放到極樂世界,「實無女人」的內涵就是,每一位菩薩、清淨海眾都不會生起對另外一個人的情慾之心,可以這麼平等的來說。

「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

我們這個國土不修了還好,修的話途中各種魍魎鬼魅。住山修的這些苦行僧們,他們有很難的一關,就是一塊住山的這些仙呀道呀精呀怪呀,這是真實不虛的。有的你要是把他得罪了,他要害你的,甚至要奪你的性命的。或者有的修的功夫可以了,宿世冤親債主還在神鬼道,他追著你不放。乃至我們有時候修的功德還行,就有眾生來求你幫忙呀,求幫忙的時候他就提醒你,有的他也是要稍微的惱亂一下你,讓你警覺到這個層面。

所以講到這裡呢,我們常要迴向。為什麼菩薩地有一種叫十迴向,《普賢行願品》裡面叫普皆迴向。最好就是迴向的時候,不要太顧及自己的這點小家小戶了,所有的功德包括我當下現前迴向的功德,就點滴不剩的全部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福慧增長。然後自己就空空如也,這就道行又高了,自己也自在了。

你要是不迴向呢,有時候你做功德,每天功課這個真的是積呀攢呀,攢攢攢攢的,那旁邊有一些受苦眾生他看著你,說實在的就跟你身上背了好多錢,然後你又不花就天天在那兒晃蕩。還繼續在賺,那旁邊沒錢的人呢,他看見了,就心生想跟你弄點,想方設法各種手段一樣的道理,法界人與人,人與鬼,人與神仙等等天人都是如此。所以這就叫做「魑魅」,往往容易在這個上面。「惡獸」也是如此,其實貪瞋癡是最重的惡獸。「交扇」,就是不斷的給你投放這些邪知邪見的信息。

但是在極樂世界呢,「咸宣妙法」。

這一比比的,這幾個回合,從分段八苦,到正報依報。乃至教主同行善知識,或者這個國土裡面的境緣,就是外境呀,提供的因緣。我們這天生的都是障道因緣,極樂世界天生的是助道因緣。所以這麼一段一段的講下來,希望大家一個,說的這麼苦楚,就我們娑婆世界前半句,每一段的前半句,那我們一定要把正念提到這個苦的層面來講。

很多時候我們不太明瞭,就以為苦哈哈的非常不吉祥,或者不自在,他就不願意。你試試,真的有苦境、苦相逼迫你的時候,我告訴你,你如果不修行還算了,你也永遠嘗不到這個味道。你要是真修行的話,這是一個莫大的加持,你會上癮。你會修的覺得這個特來勁兒,修的是長驅直入,突飛猛進,慢慢的到了一些無記的境界,或者有時候來點善的誘惑呀,你都覺得沒意思,覺得修的不過癮。

所以講這麼多,首先我們要把這個苦楚,祖師給講到這個層面,那大家也一定要把心相應到這個苦楚上來。否則他說那麼一些,你總是覺得與己無關,實際上自己念念身心皆在其中。

後面看,「二土較量,境緣迥別。」一個是依報正報提供的因緣,境界的因緣。再一個就是修道的增上。一個境一個緣,就是這兩點相比較而言,差別太大了。

所以,「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未暇悉舉也。」就是真的是極樂之樂,莫能名喻。娑婆之苦,苦不堪言,就是沒辦法一一再說。這就回到前面,為什麼這裡偏指極樂偏讚極樂,讓你往生呢,最後總結了兩句話。

「其境勝者,」就是指的依報莊嚴。「可以攝眾生取淨之情」,國土殊勝可以讓我們生起要往生西方,嚮往各種外境的清淨殊勝的好樂之情。

光去了以後他還給你有一個好的待遇,什麼呢,「其緣勝者」。就是主也罷,伴也罷,主就是指的阿彌陀佛,伴就是指的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廣義上說就是所有的清淨海眾,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都是一生補處,諸上善人等等諸如此類的。你就混在人家堆裡,我們不修都活不了的。

因為緣勝,「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對我們的修行有一個天然的增上,無間的增上。所以「雖同居淨類甚多,唯極樂修行緣具,故偏指也。」雖然這麼多的凡聖同居淨土,但是為什麼這裡就說了極樂世界呢,大家也要常說到阿彌陀佛的願力願力,就是在因地發願的時候,誰都沒發的過他。

他把極樂世界圓滿到什麼程度呢?「唯極樂修行緣具」。就是修行的緣分具足。具足,換一個詞就是圓滿的意思。

大家要知道修行緣具足是很重要的。因為他方國土雖然殊勝,甚至有的很莊嚴,可是未必是不間斷的成就我們修行的。說白了,咱們娑婆世界也是有修行緣,也是具足的。你看皈依三寶,有這個事,有這個門,到處都是寺院,有這個道場,流通經書,也有人人都可以接觸的機會,這都叫修行緣。問題是他圓不圓滿,具不具足,甚至有的雖然有修行緣,可是娑婆世界的下墮緣更為猛烈。

所以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子的,它是全具的。其他國土,哪怕凡聖同居淨土,它未必是有修行緣,但是不具足圓滿。就是有時候提供可以修,過一會他還得歇一歇,極樂世界就不讓你歇,你歇也罷,不歇也罷,修也罷,不修也罷,所有的都是成就你的無間而修。這是極樂的最勝之處,請大家要聽明白。

所以綜上所述,從正報的苦,生老病死輪迴無常;從依報的苦,國土穢劣;從修道的苦,常不值佛,群魔亂舞。這個境緣而言,我們一對比就知道極樂之樂,真是極樂。為什麼,因為從境界上是圓滿的樂,從修道上給提供我們究竟之樂。

這是對於第十二問的講解,這麼貫一遍。因為文辭並不是很艱澀,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教理或者名相。我們就進入到第十三問。這是第二個話題,就是為什麼非要念阿彌陀佛。

「問曰,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者,何耶。」

確實如此,諸佛無量無邊,佛佛道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就這麼偏心,處處指歸極樂世界,處處勸念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當然甚深的緣起,甚深的願力,甚深的六度萬行,甚深的淨土極樂世界的道場啟建,甚深的覺行圓滿以後,終於可以成就極樂世界,甚深的攝化眾生無量無邊,都是一一難以說盡。可以說諸佛菩薩廣長舌不斷的說,都把這個功德說不完。這裡天如惟則禪師,非常有提煉的智慧,他給我們舉了三個層面,讓我們一目瞭然:

「答曰,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

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就從這三個方面,足以告訴我們最好念阿彌陀佛,一定要念阿彌陀佛,為什麼?

第一個,「願重者」,彌陀的願力深重呀!大家常要相應到,他在因地所發的每一條願,都是跟咱們娑婆世界的情況是相吻對接的。他能夠起到我們正需要的作用,這個就是近水解近渴,所以在這裡才叫彌陀的願深廣。再一個,「重」是什麼意思,就是發願以後他修行的功德非常深重,他把願力願心落到實處了,承載量就非常的大。大到能夠有一句名號,就能夠帶動成佛的功德資糧,大家要知道這是極為少有的作用。所以這裡講到彌陀「誓願深重」。

「經云,彌陀往昔因中,嘗發種種廣大誓願。其略曰。」我們已經學習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了,心裡已經有數了,略略的來講的話,「若我成佛已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

大家讀這幾句話,如果每天讀誦四十八願的,就太熟悉了。這幾句話其實是把一些核心的願條,進行了一個串聯。比如,聞名欲往生,至不退地,聽到我的名號,欲生我國者,如果修諸善本,不能生者的話就不取正覺。特別核心的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這中間已經提到了。還有一些,生到我國以後必至滅度,不住邪定聚。最後一條能夠得到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都是願條的內容。

希望大家常把四十八願的內容熟悉一下,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信願的營養資源就是四十八願,這是最能夠大補的。因為不知道四十八願,你就不知道阿彌陀佛到底承諾了些什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講這個承諾這麼難得?甚至有時候我們以為,有那麼容易嗎?我能行嗎?四十八願一看,真的我能行,就那麼容易。往生後真那麼好嗎,就活的比咱們娑婆世界高級嗎?無以倫比。

「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

這句話實際上還是指歸到跟咱們這有緣,大家想釋迦牟尼佛這麼說了,釋迦牟尼佛跟我們這的緣分,是他當我們的教主。他專門為了度化我們娑婆世界末法時期五濁惡世的眾生。人家別的菩薩都不來,覺得沒有意義,無藥可救了,他還不嫌棄,到人壽百歲的時候來。你說他為什麼?他就是為了來度化我們,他不是來害我們的,也不是來耽擱我們的,也不是來給我們設局迷魂陣的。他就是想讓我們快點得度,早點成佛。為此他一生又一生來了八千次,這都是偶爾的露一個冰山一角。我們作為人的秉性想一想,他不把最切要的、最頂事的、最能夠馬上起作用的法門呈現給我們,他賣那關子幹嘛,有沒有必要賣這關子?大家要設想。

所以,「偏接娑婆眾生。」為什麼,從釋迦牟尼佛的發願和示現就足以證明,因為他來的時候,就帶著阿彌陀佛的秘密來的。你別看他不斷的講不斷的講,可是真的是「唯說彌陀本願海」,他知道我們這跟彌陀的因緣深厚,所以「偏接娑婆眾生」。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這件事情,就足以證明淨土法門是偏接娑婆眾生的。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兩個過去有約,一個在做國王,一個在做大臣的時候,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叫寶海梵志,他當時就勸無諍念國王,國王就是阿彌陀佛,勸他發菩提心構建淨土。你想他成就他的這個緣起,他再來我們這來勸化,是不是「偏接娑婆眾生」?偏呀!這真的是偏著我們的。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有緣者。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講到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大家都在聽,而且常在聽佛說,已經非常耳熟能詳了。淨土就是一個根本法,誰不知道淨土,誰不修淨土呀。大家去聽聽其他的法門,修一修試一試,最後都是說反正有淨土嘛,都不用說。

「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

我們現在有時候講皈依、受戒、四諦、六度,不是人人都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學佛學的糊塗的也很多,就信。可是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

「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

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已經成為一個你是不是佛教徒,你知不知道有佛教的一個標誌了,已經提升到這個廣度和層面上來了。你想想他的緣分有多大,大到已經越位了,阿彌陀佛的因緣跟我們深的已經越過釋迦牟尼佛了。有的不知道釋迦牟尼佛,都知道阿彌陀佛,這是事實呀。

「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讚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叫阿彌陀佛。」

就是不信佛的,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階層,方方面面,小說裡邊,故事之中,現實裡面,甚至這個人很麻煩,可是他有時候突然發生緊急狀況了,乃至看到一件事情,不由自主地讚歎或者感慨一下,都會不覺的不由自主的說,「哎呀,阿(a)彌陀佛呀!」「阿(e)彌陀佛,善哉善哉」,電視劇裡面都演。

「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摶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

就跟我們現在走到哪裡,隨便寫一寫畫一畫,不由自主的就把這個形象、這個名號從心底裡顯現出來了。很多來普陀山千步沙、百步沙的遊客,有的就是來玩的,他不知道佛教,也沒有什麼信仰,但是他到沙灘上說寫字留個念,寫個啥呢?有的畫個心,完了以後旁邊寫個「阿彌陀佛」,這是事實。

「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都是牙牙學語,還不會說話,字還不識,這個層面,「自然能唱阿彌陀佛」。

大家想是不是這樣,這個情景說明什麼呢,就是說他上輩子就帶來的。就跟我們一生下來就會吃奶,能喝水,要拉屎要撒尿一樣的,念阿彌陀佛這已經是他的天然能力。大家發現了沒有。

「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

緣分已經深到這種地步了,你還能否定嗎?縱然你否定,你也否定不了了呀!所以這裡講到與娑婆有緣。因為他們都是從娑婆世界修出去的,阿彌陀佛也罷,觀音菩薩也罷,大勢至菩薩也罷,都是如此,所以極有緣的呀!

另外一個,剛才講了這麼多的事實理論。用事實說話,事實才是檢驗因緣生起的現前標準,也就是已經形成事實了,你還不認可嗎?有緣有的已經就跟我們的本能的業習一樣了。本能的業習就來到欲界了,我們就跟欲有緣,就到了這種本能緣了。吃東西天生就會,天生如此的因緣,那是不是偏有因緣了?後面講到了,這是《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因緣已經從頭兒到尾結到盡頭了。

「又如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這是《無量壽經》面講的。「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重在後面一句,「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

經典裡的原話說「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經道滅盡了以後,還讓淨土在那等待一百年,守候一百年,希望還有一些落下的,盡量不要落掉,是不是有緣?   「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是講的《無量壽經》。

後面又更進一步,「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故天台雲,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故天台雲"。

最後經道皆滅了,《無量壽經》也滅了,淨土的經也滅了,就只留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在虛空出現。如果有人能念的,還能夠得度,就是不要生深深的懷疑心誹謗,那要墮地獄的。只要你念這個四個字,還行。真正的在開示裡面都講過,說那會兒的人,就是有的甚至念了「南」,就不會念「無」。念了「南無」,就不會念「彌陀」,就念不全,能把四個字念全的,都是法門第一人的國師級別的大法師。就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那個時候,法已經等於說就最後一點油燈了,馬上要滅了,眾生的惡習已經到了何等程度,連四個字都念不全。

「天台雲」,應該是智者大師說到,阿彌陀佛與我們偏有緣。這是第二點,與娑婆有緣。

第三點,化道相關。就是說兩個人一直是合起來,完美地合作這場度盡眾生的戲。就是把欣求極樂和厭離娑婆,他們兩位各負一責的演繹成型,就是一個趕著你趕緊去,另外一個等著說你快快來,這就叫作「化道相關」。度化這一個套路的,是一個相關,為什麼?

「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

以前的開示中有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們兩個是合作的。「示居淨穢」,大家知道這句話的深度嗎?就是他們兩個結伴而行來此一番,阿彌陀佛就是用極樂世界這個大的國土艙(我們講太空艙啊),釋迦牟尼佛就用娑婆世界這個國土艙,他們各執一艙,然後示居在這兩個國土範圍中。他們本來已經在常寂光土,就因為這個結伴而來,一東一西、一染一淨、一苦一樂的做了一個合作示現,也就等於走這一遭,逛這一圈,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所以叫「示居淨穢」。這個背後有多大的緣起,和多純粹的針對性。

「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用了一個什麼手段呀?

「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故意在娑婆世界講苦法,來折服,讓大家心裡認可要厭離娑婆。「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阿彌陀佛那就專門呈現出有多麼多麼的好,清淨無染,快樂無比,壽命延長到沒有死的地步,而且都不會退轉,這樣來攝受。一個以苦、以染來折服,一個以樂、以淨來攝受。

「俾知所欣」,讓我們知道欣求極樂。好了,這兩個一合作,「既厭且欣, 則化道行矣,」這才叫完美地結合,把這個戲唱圓滿了,大家看明白了,每個人自己的角色該怎樣就知道了。讓我們都有參與感,「則化道行矣」。所以這就叫,苦,讓我們歸心似箭。樂,要知道佛望穿秋水。

最後一段,「又我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中,如果能夠靠自力的度了也算好,你自己有本事。出了苦海了,上了佛道了,到了不退地了,沒有問題,這就賺了嘛。

可是釋迦牟尼佛他的這個局,太殊勝巧妙。你自己賺可以,我保證不讓你賠。這就叫「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

就是最後你實在賺不到這個,好了嘛,我給你拿個福利,一定讓你還是能夠賺。就是有阿彌陀佛呀,他是末後一著,一個底線的保票就給你打在那。所以為什麼六方佛乃至十方恆河沙佛,都舒其遍覆大千世界的廣長舌相來證明,眾生要知道阿彌陀佛功德真實不虛。

「故於諸大乘經,叮嚀反覆,稱讚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

一個,願力深重;再一個,與娑婆有緣;第三個,化道相關。就從這三方面,天如惟則法師給我們提供了,要念阿彌陀佛、就要念阿彌陀佛、只能念阿彌陀佛的有力佐證。所以「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

禪師講法乾淨利落,我們今天聽得也一氣呵成,所以超了八分鐘,借大家的時間又多了八分鐘功德。下面我們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