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的學子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大家放掌。

諸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個週一,我們講到《淨土或問》的第十二講了。因為途中外出有一次參訪的法務,所以耽擱了大家一期的學習。也不知道諸位耽擱一次是覺得,哎呀,終於正好能夠歇一次了;還是說,一落落的一個星期節奏沒跟上,心就會散。反正我的感覺是,常在佛法中有節奏地去護持自己這顆心,一旦不在節奏中了它就會散。特別每次開示,我們都好像例行公事,反正有心無心地都念一遍「無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見聞得受持。」希望能夠解如來的真實義,真實義不是那麼好解的。

一個,這次因為出去到澳大利亞,更加感覺到我們生在佛法的核心地,大乘佛法的流行輻射區內,這是非常慶幸、千載一時的事情。但是在這個輻射區內,如果第一點我們不能夠當下珍惜,因為聽得太多了,來得太容易了,那麼往往人就容易這時候忘乎所以,就不能夠當下珍惜了,這就叫難遭遇,因為你在其中遭遇不上了。

再一個,有時候我們的心力進、退、強、弱之間,不是隨時隨地都能夠跟法相應得到的。為什麼?如果你念念都能夠解如來真實義,那當體我們自心就是如來,就是佛了,念念覺嘛,那就圓滿了。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比如說聽不懂,比如說聽不對,比如說雖然聽得明白了,可是信心沒有用水一樣的把它給浸透。諸如此類,都是我們解如來義的障礙。

所以,特別是從上一講開始,因為我常遇到這樣的人會有一些勸誡,說你道理講多了這麼枯燥,有什麼用呢?好像自己沒有方便善巧,沒有接引的智慧,這個確實如此。但是大家也要了解到,人呀,最怕「認真」兩個字。我們一輩子生活在人世間,做這個夢,至少有一件事你是要認真的。一切都可以不認真,但是至少你自己的本命元辰中,應該有一件事我們去認真,而且一直到底,否則的話真的人生沒有什麼意義。

所以我想,雖然好像一開示老是講,一開口就講什麼無明呀、真如呀、菩提呀、觀法呀等等這些。因為我太愚鈍了,真的沒有方便接引的能力,也不想用世間法來自欺欺人。所以,哪怕我們當下聽不懂,你過後有所悟,也不失一場法上的因緣。再有一個,我覺得聽不懂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一種藉口。為什麼?因為你不做功課啊。聽不懂你得自己想辦法讓他懂,世間法不懂的事多了,都是一樣一樣的學會的呀。世間法學的能那麼精那麼純,為什麼佛法反而不去懂呢?是真的佛法的難在障礙我們?還是自心的懶在障礙自己?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所以在此之前一系列的講解,特別是上一講,行文、義理都比較深奧,引出了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觀來配合解釋念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麼我們也要了解,心作佛、心是佛,它是一個佛法的核心區。它的要義最終解答出來,就是讓我們繫念、諦觀阿彌陀佛而已,大家不要跳出這個核心力。實際上你聽懂了,怎麼講,就好比說自己心裡有數了,心細了,掌握自己的狀態了,漸漸的進入修法。我們不懂也沒事兒,為什麼呢?只要你憶念、觀想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已經同步在所謂的空、假、中的觀法中。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核心點要掌握住,要控制住。

上一講主要是引出了《觀無量壽佛經》中的一段核心經文,我們也給大家講過,釋迦牟尼佛跟聽法眾因緣狀態最好的時候宣說出來的,應該一心繫念諦觀彼佛,為什麼呢?因為「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我們心想念佛的時候,當體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八個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四個字,「心作心是」,僅此而已。後面有了智者大師的註釋,又有了四明知禮對這個的再講解,等等這些,反正無非就是用念阿彌陀佛這麼簡單的法門,把它匹配到天台教法最嚴謹的觀法次第中來,它是一樣都不少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念佛為什麼是總持法,它是一樣都不少的。所以「心作心是」,其實就是修這三種觀法,修這三種觀法,是所有佛法修法、法門的總後台,就是這個說法,也是佛說這段經文的根本宗旨,就這麼簡單。再給大家複習一遍,十分鐘的時間,我們算是一次複習。

今天我們再開始繼續往下講,大家來看:

「又曰。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是方為此經宗致。乃至雲。以此經本為韋提希厭同居穢。求同居淨。故談妙觀。觀彼依正。三觀若成。粗垢先落。非有餘淨。更生何處。」

這段話,「又曰」就是進一步講這個觀法,空觀、假觀、中觀,其實也就是我們觀想阿彌陀佛這個簡單的觀法,簡單來說。我們一般理解為,反正就是為了往生嘛,只要修這個法能夠往生,好了,就算到頭了。這一段進一步的提升說這個修法的妙用,我們只往往能夠短淺的看到往生之前,然後,修這個法讓我們成功往生。我們還沒有看到這個宗旨到究竟極致的狀態,不僅僅是往生前來給我們能往生提供保障,而且是往生後能夠讓我們快速成佛的保障,也在其中。

所以這段話,就是為我們一心繫念諦觀彼佛,也就是暗合「一心三觀」的觀想法門,我們現在在講淨土的修行方法,第一個講到的觀想。它可以不但成為我們成功往生的正業,也是往生之後修行的妙法,就這個意思。所以這種觀法能令四種佛土清淨無餘,大家聽明白啊,「此觀能令四佛土淨。」而且後面加了一個詞,「無餘」,這才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謂觀的直通法門和究極的妙用。「如是方為此經宗致。」為什麼?就是乃至說到,我們前面給大家講過《觀無量壽佛經》,我希望雖然我講的就那麼一遍,大家沒事的時候多聽聽。也許那麼一句兩句三句五句又突然入了心,讓你的境界達到曾經的沒到過的地方,新一輪的法喜充滿又會滾滾而來。所以你看這裡,說本來《觀無量壽佛經》就是為韋提希夫人這個老皇后,她在宮裡面日子過得挺好,結果她兒子要篡位,把老國王給囚禁了,她自己想送點飯,結果差點被兒子給弄死。

在這種情況下,她不想在娑婆世界待了,這叫同居穢土,她想到極樂世界去,那叫同居淨土。因為這個緣起,所以才"故談妙觀。觀彼依正。」所以才給說十六種妙觀法,讓我們觀察極樂世界的好,正報也莊嚴,依報也莊嚴;依報能說法,正報也說法。反正是觀佛,妙觀也是空、假、中,這三觀如果成了,「粗垢先落」,就是粗重的見思煩惱先任運而落,斷掉了。「粗垢」是我們輪迴三界的煩惱,它是粗重的、本能的,先把它斷掉了,一定就跳出三界,那生到哪裡去呢?由此功德,你一定會別無選擇地要生到方便有餘淨土。大家要搞清楚,我們這斷掉見思煩惱所生的是方便有餘土,但是還是穢土(如果你修行的本錢不夠),可是如果你念佛、觀佛,觀的見思煩惱斷了,往生西方就生的方便有餘的淨土,否則你還能到哪呢?也就是你法修成以後境界就現,你不要都不行,不生都不行。所以「非有餘淨。更生何處。」

這一段想說明什麼?就是後面要襯托出,韋提希夫人雖然只想生到凡聖同居的淨土而已,就這麼個發心,但是因為給她講了觀法,觀想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如果這個觀法得力,她往生後依然能夠憑著這個法更進一層。什麼意思呢?我們後面再來跟著講。

「須知正為生同居淨故立三觀。良由觀妙能破三惑。不獨感於同居淨土。隨其惑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土。」

這就是好處來了,說你本來發心只想生到凡聖同居的淨土,可是你修的法好以後,三觀不僅能夠破粗重的見思煩惱,見思惑,還能夠破塵沙惑和無明惑。由於這個法太微妙、很好,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後果,並不是僅僅滿足於你的願望,就是生到同居淨土就可以了。大家注意,我們每個人都是啊,現在講什麼呢,講我們只要觀佛常想著南無阿彌陀佛,就這麼一個法。但是你現在覺得我只要能往生就可以了,往生到凡聖同居淨土,可是他的後續效果「隨其惑斷淺深」,就是觀法起來以後,自然而然久了他會斷煩惱,斷著斷著一斷就收攝不住了,就跟我們造業有時候造的,一造就收攝不住。修法也是修的一下子就收攝不住了。

怎麼樣?自然而然隨著你斷煩惱的功德淺深,就會生到方便有餘淨土,或者實報莊嚴淨土,乃至常寂光淨土。所以說「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土。」就直接把後續的功德給你說出來,不要以為只能往生,後面的成佛路上也是省了比往生更省的力氣。大家要聽明白這個法,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成佛路上,比往生還省得力氣更多。所以這裡就打了個非常微妙的比喻,特別好。

「如病須藥」,我們生病了,應該吃藥,「本為身安」,就是為了四大輕安,身體舒服、正常嘛。「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輕骨。」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四大不調了要吃點藥,本來就是病治好就行了,四大調和了就滿意了。但問題是得到的這個方子很妙啊,它還有更加妙的作用。如果你按著這個藥方去吃這個藥,不但能夠治好我們的病,而且還能夠長生不老。記住我們在開始治病的時候,只想病好了就好了,沒想過還能長生不老,但是它可以讓你長生不老。我們一開始只想著哎呀這個藥讓我的四大調和了,地、水、火、風均勻了,那我就沒有病痛。可是現在發現這個藥還讓你證到四大本空,這個比喻非常妙,本來為了四大調和,現在還能證到四大本空,這樣的一種比喻就是,「身安」比喻說我們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滿足了,可是不但讓你身安還讓你輕骨。「兼能輕骨」就是沒想到往生後直接繼續修,還能夠見到上面的三種淨土,這是大大的意外收穫,而且直接聯繫到我們現前修的法門。

「只是一藥。效乃深勝。如一妙觀能淨四土。」

就是只是用這個藥,沒想到他後續的效果這麼好。就這麼一個微妙的觀法,就能同時清淨除了凡聖同居淨土的另外三種淨土。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嘔心瀝血的,那麼多平等法門中,他就讓我們念佛,就說讓我們求生,他深知這個好處呀!「我見是利」,他知道這個巨大的利益在哪裡,我們能夠感受的到的,很多我們還感受不到的。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選擇淨土法門,我們所見這點好處,佛告訴我們說怎麼怎麼個好法,說實在都是因為我們的心力太漏劣了,才講了這麼一個好,這麼一段好,根本的好講來了,我們都心力承載不了,弄不清楚搞不上去。但是只要你聽信了這一點點的好,你去修,根本的好全部都會跟進。我說的這個話,如果大家能夠生起信心,我是照著祖師的解釋和佛的教理在說,誰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突然間一念相應,誰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華,人中的芬陀利華太稀有難遇了。

我跟大家說實在的,比如說我在這裡講我未必能夠全部的相應,雖然我也在調足了十二分的心力,這個是要因緣福報善根的。未必諸位在此時此刻聽的人,他有可能相應的多,那麼他就得利的多,不用懷疑。甚至說有的聽了以後覺得,講來講去反正法師我也聽不懂,反正我就相信阿彌陀佛就念,我就信將來一定要往生,那你就得利了,就是為了這個。

所以大家知道為什麼這個法就帶有授記的性質了,諸位,帶有給我們授記的性質。大家還記得在講《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為什麼講到觀到第三觀諦觀的時候,就給我們後面打保票,說能夠「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到第六觀的時候,能夠「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第八觀的時候,就可以「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而且「於現身中」,就是當即這輩子就保證你能夠「得念佛三昧」;第九觀,保證「生諸佛前,得無生忍」;第十觀、第十一觀,能夠「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從此以後,「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妙國土」。就是只要你修到這個地步,他就打保票給你相應這樣的功德,因為你自己的功德已經擺在那了。所以大家想想,按照本來的初衷,我們憶念觀想佛只是為了往生,然而一觀修成了,引發的意想不到的殊勝境界就是這樣。所以四明知禮法師在上面所有這些道理,就是表達這個意思,不僅僅是往生,往生後依然會節節高陞。

後面進一步說「解雲」,這個「解」還是指前面一講我們講到的「融心解」,融於心的解釋。「解雲」什麼呢?「韋提本欲舍穢取淨。而佛示觀法。舍穢必盡。顯淨無遺。」

這就是韋提希夫人的初衷,我們前面也講了半天就是這個意思,只要能離開凡聖同居穢土,生到凡聖同居淨土就好了。她就是想到個無憂惱處,不想見惡人,不想聽惡聲,目標就這樣。但是佛陀給她開示不可思議的修法,不但能夠舍穢,還能夠把這個穢給斷盡。也就是她只想帶業往生,但是佛給她講的法能夠徹底把這個業給盡,業盡情空,她只想帶業往生,佛陀教的法可以業盡情空。她只想往生到那,到凡聖同居就行了,但是佛教她的法可以讓她把淨能夠發揮到極致。你看這個話說的多好,「舍穢必盡」,盡頭的盡,「顯淨無遺」是一點都沒有遺漏的遺,這就是佛給她示的觀法。

後面又打比方說:「如月蓋為免舍離果報之病。故請觀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故一心三觀求生淨土者。」

這個等一下我們講。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呢?就如同月蓋長者,在經文裡邊有月蓋長者為了免除在毘舍離城瘟疫的果報,所以她祈請觀音菩薩給她宣說神咒,結果她得了這個咒的法以後,不但能夠治病,就是免除了瘟疫的病苦,而且治病反而成了最低效果。最佳效果是還讓他「消伏三毒之根」,就是熄滅了貪瞋癡的煩惱。「具足五眼之果」,現前就得了五眼圓明的果報功德,也就是最次的連神通都同時有了。所以「故一心三觀求生淨土者」,大家不要被這個「一心三觀」嚇壞了,我可以改一句,故諦觀彼佛就是心裡常觀想阿彌陀佛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能夠怎麼樣呢?

「以三惑為穢土之因。以三諦為淨土之果。故別惑盡則寂光淨究竟三諦也。別惑未盡則實報淨分證三諦也。云云。」

就是我們觀佛求生淨土,因為我們有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有這三惑所以才成為我們生到穢土的因,有這個因所以才常在穢土。如果我們斷了這三種煩惱,就證到真諦、俗諦、中諦。一般在天台教法裡邊修空、假、中觀,能夠證到真、俗、中諦,證三諦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就行了。就能成為淨土之果報,也就是往生到淨土,同時得三種果報。所以「別惑盡則寂光淨」,就是你的無明惑,這是最底盤的惑,最麻煩的惑,能夠斷盡了,就生到常寂光淨土。這樣的話就能夠證得究竟的三諦,真、俗、中三諦之理。如果你修觀法就是念佛,念的還不行還差點。「別惑未盡」無明沒有盡,但是你見思或者塵沙正在盡,就生實報莊嚴淨土,這不是證得究竟三諦之理了,而是分證三諦,就是次第三觀證入的,不是一心三觀證入的,就是這樣的。「分證三諦,云云」,就是大概這麼個意思。大家知道了嗎?你要把這個核心精神聽明白,說來說去就是要告訴你什麼呢?一心繫念諦觀彼佛有多好,意味著什麼,將來怎麼樣。

下面我們再貼一段文字出來,繼續往下貫解,這段是一個總結了:

「如上所明一心三觀能破三惑能淨四土。其或未破而生安養同居者。托勝增修。則有餘等三淨可待矣。且教有云。五濁輕重同居淨穢。而圓觀輕濁所感同居依正最淨。比修戒善及餘經眾善感安養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圓觀為定善也。」

這段總結我們要了解一下,因為它是在經過前面的講解、論證,和相比較的襯托出來以後,這裡告訴我們,如上面所說的不思議的一心三觀,也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能夠破三種煩惱。論典《大智度論》裡面講其他的三昧都有缺憾,有的能夠治得了這個煩惱治不了那個煩惱,只有念佛三昧可以同步治一切的煩惱。大家也不要把念佛三昧想的,我們現在是摸也沒摸到邊,但是你也要知道念佛三昧誰都能修的。這個話有時我們聽聽很可怕,因為誰都能修好像覺得離自己很遠,你要能修成,那你就是祖師爺,管有沒有出家、在家,我們誰都有可能會修成,只要你修。所以能破三種煩惱,能淨四種淨土,是它的全體作用。

如果只是先得到它的部分作用,比如「其或未破而生安養同居者」,就是我們不但是無明煩惱,連見思煩惱都沒有破除的情況下,也就是像咱們這樣的,只要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的淨土,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仗著極樂世界殊勝的境緣而增進修行,則後面的三種淨土,「則有餘等三淨可待矣」也就是說指日可待的事。這又是一種有點授記性質的法語,所以大家要知道圓修和次第修的差別就在這。

我打個比方吧,未必每個人都相應,一個人一個相應法。次第修就好比我們每天都念佛,反正就是十萬億佛土外,阿彌陀佛。反正他說了「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那我就依著這個念阿彌陀佛,每天都阿彌陀佛,非常好,對的。但是我依然還具足前面的一種信願,我又再加一個什麼呢?我念阿彌陀佛,一切現前皆是阿彌陀佛。一切世界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我見的人都是阿彌陀佛化現,這麼多的人一定是阿彌陀佛和清淨海眾互為主伴演的一齣戲。在我跟前不斷的一個局又一個局給你設,就為了成就你的修行。我們念念一切的因緣,一切的人事都是阿彌陀佛化現,你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放下,越來越覺得,怎麼說呢,這個貪、嗔、癡的波瀾就越來越擺平了。就等於我們現前一切「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在這樣的一種修行中,這就叫做「托勝增修」。就仗著這種殊勝的境界,其實也是我們自心所具備的福報,才能這麼觀起來增進修行。那麼這樣的修法非常快,真的比我們就鎖定一個方隅,這可是不一樣的。

所以「且教有云」,也就是經教中講了,「五濁輕重同居淨穢」。「五濁」我們都知道,我們這叫五濁惡世,也就是大家所每天面對的一切境緣,五濁染污有輕有重,有這樣的差別。所以才有五濁重的人生到凡聖同居穢土,就如同咱們;五濁輕的人,就會生到凡聖同居淨土,就如同清淨海眾。由於淨穢輕重的差別,所以才有同居淨還是穢的國土不同。要說明什麼呢?「而圓觀輕濁所感同居依正最淨。」就是我們修一心三觀,也就是念佛,能減輕五濁的污染,讓我們生到所感的凡聖同居淨土,那裡的依正最為清淨,就是國土最為清淨,就是指的極樂世界,依正最淨。

這個修法「比修戒善及餘經眾善感安養土。其相天殊。」就是比起我們修行五戒十善,和其他經典裡面講到的眾善,來迴向往生西方,也就是說品位也罷,或者說國土莊嚴的程度,到時候有天壤之別。說白了也就是定善和散善的差別,我們這裡講的觀想法就屬於定善,所以「故天台宗以圓觀為定善也。」這個散善、定善,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很明確,散善就是淨業三福呀,後面的下品上中下生呀。十三種觀法就是後面的九品,不是上、中、下品裡邊都有上、中、下生嘛。前面的十三種觀法就是顯的定善的功德,就是往生同居淨的極樂世界,那麼到時候由於你修法的不同,它顯現召感的極樂世界的相狀,也是不一樣的。雖然同往生到那裡,所感的功德是一樣的,但是修法不一樣,所召感的境界是不一樣的。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講完了前面講到的淨土修法有三種,一個觀想,我們到此講完了。從上一講到這一講這一段論文。

下面開始講到第二個,憶念。雖然觀想祖師給進行了這麼多微妙的講解和匹配的觀法,好像觀想很高妙。憶念,應該我們講到的就是念佛吧,口業居多,首先要提醒大家,也並不是不在這樣的微妙觀法中。所有剛才的這個妙法義呀,憶念的時候也是同步具足的。那好,我們今天先來看憶念的修法,先看一段論文:

「二曰憶念者。或緣相好,或持名號,皆名憶念。而有理有事。如華嚴解脫長者雲,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我若欲見,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

我們先把這裡做一個停頓,先講一下。其實這段經文前面的這幾句是總括,就是「二曰憶念者。或緣相好,或持名號,皆名憶念。而有理有事。」到這裡是總的一個概括講法,後面「如華嚴解脫長者雲,」這是開始從理上進行分別論述。所以大家先把這個起頭的這個次第分明一下。

後面我們來看,「圓觀」相好莊嚴,就是用你的心去緣阿彌陀佛的莊嚴妙相跟執持名號,這兩種都叫做憶念。因為我們通常的凡夫的分別心中,就會覺得「憶」的角度來講肯定是多於心識的觀察吧,那麼「念」呢,更多的是口業的執持。可是大家要曉得實際上「憶」和「念」是同一功德,再說白點就是要把你的身口意鎖定在一個境界上不動。這樣產生進入境界,這就是入淨土所顯現的一個方便。這裡講到的「有理有事」,我們在此前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的時候,也講過「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的差別。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遇到這個概念,不太能夠釐清什麼叫理、事,這是佛法的根本。真俗二諦,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但是我們最難理解的就是二諦的妙義。

說白點吧,實際上「事一心不亂」就是從認知上,在念佛的時候有我、有佛,念的佛一直真的為我所念,反正一直念,這就叫事;從理上來講,就是已經悟到、了知或者相信佛我的平等無差別,這就叫理。入了這個理,但是他依然並沒有廢棄我一直要念佛,他只是在念佛的同步中已經悟入了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沒有能所的對待,但是不廢具體的事修。只不過也就是說,從認知的層面,同樣也在念佛中,一個是透明的,一個是朦朧的而已,就這樣。

那麼後面的這一段引的經文呢,惟則法師講法呀,古德來真的是在講法的時候不亂說,什麼都是要有理有據。先說佛說的經文,再說權威大祖師的註釋,還有更權威的再註解,這一系列說下來就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了。大家發現了沒有,天如惟則法師的原則也是述而不作。所以他這裡說,「如華嚴解脫長者雲」,《華嚴經》中有這麼一個角色,解脫長者他陳述自己的功德海,說如果我想見極樂世界,「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的話,「隨意即見」。而且「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那就說十方所有諸佛「我若欲見,隨意即見」。這是個什麼境界?他想見阿彌陀佛,隨自己的意念即就能見的到,一念發心即刻就現前,而且十方諸佛皆是同樣如此。

那我們這種境界覺得真的太高了,其實一點都不高,我們可以從一個角度理解,就是他的信心是徹底清淨,所謂我們常說的「一念淨信」,當下就往生。實際上就是當下隨意見十方諸佛,當然也是包括阿彌陀佛,而且還同步能夠了知一切諸佛的國土莊嚴、神通妙用、度化眾生、放光現瑞等等,一切盡在眼底,心上。他怎麼有這個功德的?除了我們說的一念淨信,我們也只相信極樂世界,人家的這一念淨信,信什麼呢,信一切法本有的功德。大家仔細體悟這個。他已經入了這個佛法了,就是一切佛法都是唯心所現、應念即至,包括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景象,其實都是我們本具的功德。

他怎麼入的這個,從哪裡悟呢?這就需要智慧了,就是他「能了知一切諸佛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但是他這是看見的末,我們說但得本不愁末,枝末才顯現出來的一切的妙用、神通、智慧自在等等這些根本法他要先得。

「無所從來,亦無所至。無有處所,亦無住處」。

這是他感受到佛的根本,根本境界。那我們在理解這個時候,非常的抽像化。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聽法讓大家特別是聽這種心性心地法的時候呢,盡量不要用思維,而用悟性、覺性、直覺。因為我們本有的覺性都在的,跟佛是一樣,只要我們本有的覺性調動的同步跟語言表達的境界一樣了,沒有障礙了,讓自己的一念心就相應進來了。所以為什麼解脫長者能夠入這樣的法界,他已經用自心跟佛心同步,「無所從來,亦無所至」,沒有住相呀,沒有住處呀,沒有定見呀。為什麼「無有處所,亦無住處。」就是沒有一個時空也罷,概念也罷,能夠把佛給作為一個標籤給他標註,那就他成了一個在處,一個來去了。他只有無處不在的大圓滿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徹底顯出來國土莊嚴神通妙用。

我們再往後面看,這個更妙了,「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大家敢相信這個法嗎?「亦如己身」,就像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體,也是「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的。這個法是不是真的呢?我們現前推究一下。我們每天好像都在行走坐臥,都在進進出出,那大家觀照一下我們的這個色相,這個身體真的有來去嗎?自打我們對這個色身有感知,就從這一期的輪迴而言,大家想我們這個色身有過來去沒有?沒有嘛!你不要以為從這個門進那個門出叫來,可是從這個門進那個門出的時候,離開過我的感覺嗎?我一直在呀!這個「我」,從凡夫來講是煩惱,從佛來講這就是大圓滿覺。沒有啊,一直就在我中,哪裡有來去之相。再說側面一點,就是不管我們到哪裡,都是如影隨形的,怎麼講呢,就精神和物質都沒有分開過,你怎麼去來?你走到哪都是你呀,那就說明你哪都沒走過,一直是你呀,不動的你就在你呀。這個非常的抽像,需要悟性。

「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我們從外相上好像有行住坐臥,可是真的有這個結合點嗎?大家想想我們有過確定的一個時間的過程,或者有過確定一個方位時空表達是真的嗎,沒有啊。說我們一天在行,你哪到哪去呀?我這次剛剛去澳大利亞到墨爾本有個大洋路,就在海邊的懸崖上就這個公路沒完沒了。當時我就走了快一天,就覺得明明車子在開呀,自己坐在車裡一直在動,這個是動呢,是車在動還是路在動,也搞不清楚,又好像一直也沒動。其實真的沒有動,無行處呀,無住處,你說我們這個身體那會在哪兒呢,在東邊嗎,東邊還有東;在西邊吧,西邊還有西。所以這些法語要跟進上來就叫覺呀,這就是念佛呀,所以我們不要以為佛身好像是「無所從來,亦無所至」的,我們的身其實也是「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的,一樣的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

「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

最後落腳的「自心」的背景,其實就是從理體上、心體上而言的,就在這一念遍法界的心中,雖然我們說念佛念佛,我要往生,佛來接引,實際上佛能夠來到我這嗎?我能夠去到佛前嗎?那就有來有去,大家一直都在,都是充滿週遍的,你怎麼去怎麼來嘛,容不下去來的動作呀。所以為什麼說見這個心就見這個佛。「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一切的你來我往,都是從自己的分別心中所生的。

大家要搞清楚,我們現在在講憶佛念佛,就從憶念的角度來講,我們是怎麼個憶念法呢,解脫長者的憶念法是人家隨意一憶念,就能夠現前見。為什麼有這樣的本事呢,因為他悟到了本自覺心的這個理體週遍的,佛我是一如的,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無去無來嘛,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但是整個在我心即佛,整個心地中一切法就像夢一樣,一切的娑婆的苦,極樂的樂,我要往生,佛來度我,信、願、行等等這一切,從此到彼一切的差別相都是從我們的分別心所生的。所以說我們要見一切佛的時候從自心起見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想想從自心起見,那就說明我們這個自心如果打開,隨心即見,像解脫長者一樣;如果封閉,那就只能見到自我。凡夫的瑕劣之心只能見人,而不能見佛了,就這個道理。後面又連續有幾個比喻,今天如果貫完的話,害怕大家吃不消,那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先到這裡。這是第十二講,暫且告一段落。

我希望大家回去再能夠複習一下,然後依然能夠下一次聽之前再預習一下新的論文,這一問,再說一次,是非常理性的。希望我們從理性的角度,建立起來毫不懷疑的對佛法真實感的這種信心,然後再去念佛的時候,就等於說我們前面講到的可以「圓觀」,可以漸漸的讓我們每個人本具的現在這種重的五濁情狀,慢慢的讓他變清變淡。那當然如此,將來就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所見的國土。大家記住,雖然帶業往生,往生後和極樂海眾所具的功德待遇是一樣的,可是所見的國土的境界,那在那時候還是有差別相的。

好,今天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