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好,各位同學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正法學堂的同修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淨土或問》的第三講,在上一講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是把蕅益大師說明為什麼要編輯《淨土或問》,然後把《淨土或問》跟前面一些弘揚淨土的大德們內容的一個相比較。讓我們觀察到時代的變遷,越到末法時期弘揚淨土其實越是辛苦,因為邪見太多了。

所以我們今天要接著最後這一段講到淨土和禪宗,合在一起就是雙贏雙美的,如果一定要把他離開,分開來做個比較,論個高低,就把這兩個法門其實就是都給傷了,一損就俱損。所以蕅益大師在這裡,後面的這一段說明中就講到,其實大德們雖然在極力的弘揚淨土,有一些淺見的人,他就會覺得下意識的就會認為在貶低其他的宗派,特別是禪宗,他不知道實際上是在扶持禪宗。大家現在的內容還沒有展開,你還可能聽不到這個味道,在扶持禪宗和其他宗派。

所以在後面內容的開篇,就講到永明大師雖然做了《四料簡》這個偈子,看上去是主攻的在弘揚淨土,實際上是非常有助於宗門教下的匡正,就是除去流弊。但是這樣的說法如果不是一個真正的道人,有悟性能夠會通能力的話,他就會有偷心、有邪見,不能夠理解祖師的這個層面,他就會生出來一種異議。

所以,可能我們大家這會兒一聽這個還聽不到這,剛開始就給我們已經鋪墊過了,這個《淨土或問》它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論典,是非常精練和高妙的。所以你看這就如同說當時印光法師在的時候,後來往生,只有弘一大師才能夠看到和理解,印祖在「明弘淨土,暗護諸宗」的這個手法。有的人他一聽到《印祖文鈔》他還來氣,我就見過這樣的人,聽到他說印祖婆婆媽媽的勸人修淨土,修你就修就算了吧,你要沒完沒了的勸別人幹什麼呢?受不了,所以你看這就是有邪見,知見不正。唯有弘一大師這樣的人看出來了,印祖其實是在八宗並弘,有的是在用「面子」弘,有的是在用「裡子」弘,就像衣服一樣裡子、面子是一件衣服,是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

所以蕅益大師後面的這一段話,咱們今天把他展開來看看,其實也很重要。他怎麼說呢,他說,如果是宗門教下都屬於上上根器的人,也就是說學習佛法特別的靈光,一聽就能夠悟,還能夠舉一反三,是通透的。我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一種遭遇吧!有的人在佛法包括知識名相也罷,或者說一些需要他有一些悟性的也罷,他一聽了就通透。有的人呢不要說掰開了揉碎了講他都入不進來,甚至有時候來三皈依的時候,念個「往昔所造諸惡業」他都念不全乎,為什麼,就是過去的熏習。

所以蕅益大師說,從心地上能夠參破最難理解的這些禪宗的公案,容易誤會的這些禪宗公案,能夠用差別智慧講清楚,讓大家純粹的能夠明白了最難說明的差別名相,佛教的名相。而且能夠超越凡夫還有外道,甚至一些小教等等,這都屬於歧途,都是繞遠的路,不走這些遠路,直接踏上成佛之道,這樣的人。蕅益大師說的就是有這樣的人,能夠從見解也罷,修行也罷,就是這麼一路走過去,永遠再不會誤入歧途,這個十分的不容易啊,大家想想。為什麼蕅益大師這裡提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認可有功於宗教的極力弘揚淨土,因為十分不容易呀!

就是什麼叫做參破禪宗的第一公案呢?禪宗的公案,他不是按套路出牌的,他雖然也是講出來的話,可是你是不能用文字去理解的。理解都不了,雲裡霧裡怎麼都不懂,你怎麼去參破呢。大家知道什麼叫參破,參破就是要找準這個領悟的點,既得了禪宗公案文字的引導,但是又不隨著他所說的語言文字,所謂的意境生起執著心,他讓你一下子就離開心意識的作用,頓然就跟騰空魚躍一樣的,這樣的叫做參破第一公案,就是開悟。

從學教的人來講,能夠講透第一個差別名相就更不容易了。因為你要去講法呀,考慮到人的聽聞領悟的能力,你要運用最佳的語言去組織,要保證在此情此景下讓聽眾能夠理解的到位,而且還不能偏離了佛法的正見。大家要知道只靠知識是做不到的,一定要開了圓解的人,所以這兩者就屬於宗通、說通、教通的人,咱們常聽過這個。這樣的人又能去入到十方世界,為在迷的人去引導、去超越。蕅益大師說能夠理解到這個地步的行者,他不認為說從教也罷,從禪宗也罷,從淨土也罷,只不過是完全一味的佛法的三個方面的用處,這三條路其實都是入解脫門,入成佛之道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而且還能夠特別的勸導大家求生西方,你看這就跟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知見了,釋迦牟尼佛講了一輩子法,最後都是勸人導歸淨土嘛。

那說了半天這是蕅益大師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這句話的落腳點?就是我不相信這樣的話,這樣的人會說宗門或者學教來是高妙,淨土呢是低級的,不上檔次的。他說這種人說這樣的話我根本就不相信,言外之意就是說絕不會說這樣的話。所以蕅益大師這裡才把從《淨土十疑論》到《念佛三昧寶王論》一直到這裡的《淨土或問》,為什麼這樣羅列出來呢,就是因為有感於法運盛衰的緣故,所以才把《淨土或問》給列出來,成為《淨土十要》的第六要。

綜上所述,就是蕅益大師對於把《淨土或問》收編在《淨土十要》中的一個態度,這是蕅益大師的說明。

下面我們開始要講《淨土或問》的具體內容了,再說一遍,前面講過了《淨土或問》義理比較深,他的主導線索就是以禪宗和淨土的差別和會通為主的,所以大家聽起來也是非常的直接,開門見山,大家一定要帶著前兩堂課講過的背景來聽,才比較順暢。

這個問題出現的開始他是有一個場景,我們就不再依著文字來逐字逐句的講了,就把這個場景給大家描繪一下。就是說天如惟則禪師呀,他正在禪房裡邊坐禪,這個時候就是有參學的參禪者,他就推開了禪房的門進來,來參學嘛。大家知道參學是古代一個道人的,可以說他生活的主旋律了,在某一個寺院裡面住的養一養道,或者用用功夫用到疑情起來了,這樣的出去尋師訪道,這樣的基本上就是去問法、去求法這樣的態度。還有一些,他是出去以後心裡有問題,提出來質疑,他需要大德給他解惑來安心。另外有一些就是,自己覺得好像已經有所悟境了,就想到處去問問話,鬥鬥法,看自己是不是悟了,這是比較虛心的。還有一些以為自己悟了,他想去看別人號稱是開悟的大祖師到底悟了沒有,這樣去鬥鬥法。有的是以為自己悟了,實際上是「誤」了,誤區的誤。

所以特別是禪宗下的人,我們都把他不是叫做「禪和子」嘛,禪師嘛,他是不拘小節的,甚至不顧禮節的。當然需要是他有真實的見地和悟性,有的人就屬於「狂禪」了。那這個禪師來講的話,他還屬於有一些心中的疑惑解不開,來面見天如惟則禪師。來了以後,他就跟惟則法師一塊兒坐著,一個盤香已經差不多要點盡了,這個時候就等於說時辰到了,才齊整衣服起來提出來疑問,疑問的核心,一個就人而言,一個就法而言。

就人而言,就是我們前面給大家介紹的,永明延壽禪師,他說這個永明延壽禪師得法於天台的德韶國師,又是法眼宗嫡傳的徒孫。這麼有名的人,當時在杭州的淨慈寺(淨慈寺大家都知道,就是濟公老爺在那呆過,而且還有一口井,淨慈寺的那口井想必大家都太熟悉了,就是連夜把木頭給噴出來的,這是濟公活佛給顯的神通嘛),他在那裡領眾修行,光徒弟就有千人以上,所以這是指他的這個人屬於根正苗紅的法脈正統出來的,不會有問題。

就法而言,他的弘法事業也是非常廣大的,他的機鋒禪辯都非常的敏捷。大家要知道,禪師有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就是反應要快,我們以為反應快了,一定是說他這個人比較聰明,腦子轉的靈。其實不是的,為什麼,因為禪是不做思量的,他不是用咱們煩惱子的這種起心動念來進行對答,他是稱性的應機,就地取材來施教的,所以他是下意識的就把法給露出來了。

所以你看這個人就提出問題,說永明延壽大師這個人,他的法如此的出眾,可是為什麼人人都讚歎這樣的一個大德,「奈何說禪之外,自修淨土之業,而且以教人。」大家聽明白了,奈何就是想不通為什麼,他直說了禪法之外自己又轉修到淨土了,而且還是以這個淨土法門作為根本來教示大家。這是通說他對永明延壽禪師的不解,那麼別說就是具體指出來什麼情況呢,就提到《四料簡》了。

他說《四料簡》裡邊講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他摘了這兩句。摘了這兩句的話,他就讀出來其中的一個味道了,他說從永明延壽禪師的言語中,他就知道他是極力主張勸修淨土,沒有一點點的遲疑,非常的決絕。他就認為說難道這不是自屈門庭,把宗門給淹沒了,而太過於盛讚淨土了嗎?他認為這個不是個小問題,所以就是請天如惟則法師給他說明回答。

所以大家看,從他的這個問題中,和他的心態上而言,禪宗的人的問題呀,可以在他這來顯得比較典型,他也希望自己意見明確的有有威望的祖師來支持和印證。因為確實如此,如果你沒有一樣的開了圓解,見性明心的話,你不知道前面講的,不知道這個相關的利害。他做為一個禪者,往往他見到自己特別景仰的祖師,而做這樣的顯現,他就會很失落,甚至會起退心,這就是在法上的執著點。

為什麼你看在佛門裡面常講到「見和同解」最難,其它的「利和同均,意和同悅」這還算好解決的,只有對於佛法的見解是一個見解,大家一致的,比較難。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出去參學也有這樣的經歷,在著名的禪宗道場裡邊一塊兒的法師們,師兄弟們。一個師兄見到一個師弟,師弟雖然住在禪宗道場,他見人就勸修淨土,勸大家念佛,把他這個師兄給氣得說他見到他就退道心,說我看見你我就退道心,你看生氣了。

所以這個一直是存在的,當時我們淨土宗的十二代祖師,也就是徹悟禪師,也是如此。他後來行歸了淨土以後,從禪宗的重心轉到淨土以後,把他曾經所有的開示都給燒掉了,徹底的來專弘淨土專修淨土,很多當時他的法子心子們就受不了了,這些徒眾就受不了了,以為他的見解出了問題,就離他而去了。

我們現在能引用這個什麼呢,可以把來果禪師的著作裡面,禪宗誹謗淨土,然後淨土做解釋的內容跟大家提幾則,我們就了解當時的情況,是一直這樣流傳下來的。禪宗裡面的人,很多幾乎都是不買淨土的賬。因為禪法來講,是讓你徹底的心在不著相,一念不起嘛。像《六祖壇經》裡面的內容「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等等,就讓你一念都不能起。所以他認為念佛的心不斷,心裡就有牽掛,你老有一個「念」的心,這就是輪迴的業因呀。而且他還看不上淨土人,天天念佛念佛,把珠子拔的巴拉巴拉的響,有時候說著話珠子還在響,說到底是珠子在念呢,還是人在念呢?你靜坐的時候,心散亂的時候,口又在念,不能夠心靜下來,那到底是口在念呢,還是你的心在念呢?說這樣怎麼能夠生西方呢?看不上嘛!所以來果禪師就說,至少念佛的人,他想西方,想他的老家,久而久之,有這樣一種想念心,久久自然跟佛感應,能夠如願以償的。所以你不要笑人家念佛的人,念佛的人有想往生的心,就代表他有出離心。雖然有用「念」在念佛,可是他出生死就有了期限,有了期盼。你無心,你不念佛,那你了生死遙遙無期。

甚至還有一種見解,認為念佛,極樂世界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那一生你的心都在向外求法,不知道佛就在心中。說你天天念佛你都不知道,佛念你不反觀一下,到底念佛的是誰?要參念佛是誰,大徹大悟了以後,那你知道自己就是佛,幹嘛還要念佛呢?又認為除非得了念佛三昧,才能夠保障生西方,否則這一輩子幾十年修了個淨土,什麼都不幹,也不修六度萬行,也不去做一些護持、建道場、安僧眾、廣結善緣,這麼多的生西方的資糧你不去修,那你怎麼能具足經典裡面說的「善根福德因緣」?

來果禪師也給他進行了解釋,說沒有悟的人,才分東分西。已經悟的人了,還分什麼心在內,心在外,什麼心內求法。說已經悟的人,就沒有個「內外」了,向外求,外也不離開內;內心來念,念念也直通極樂世界之外,所以說這就是見解不圓。而且他認為,為什麼人家念佛的人這輩子只修念佛,就能往生呢?說六度萬行的資糧過去世已經造就。所以大家聽明白,就是一個念佛行者,這輩子只念佛求生西方,意味著什麼呢?他的六度資糧宿世已經積攢夠了,多生積攢的已成了,今生呢就不用再置辦了,才能到一心一意念佛的這個表現上來。

所以淨土和禪宗自古以來就是相互有一些出入,那當然這不是法出了毛病,都是人的見解不圓,人知見上有了問題。所以這個人向天如惟則法師提出來,你要給我解釋解釋,否則我心裡實在是想不通,那天如惟則法師就給他開示。

這裡「答曰」我們讀一下,他是怎麼回答的。首先感嘆,說「大哉問也」,說你這麼提問應當知道什麼呢,「當知永明非過讚也,深有功於宗教者也。」

這句話說白話是什麼呢,你應該知道永明延壽大師,他並不是在有意的一定要讚歎淨土,而是他說這個話恰恰是為了護持禪宗和教下,就是參禪和學教的人。所以這裡才講到「深有功於宗教者也」。這個「宗教」不是咱們說的有宗教信仰的宗教,那個可以說是從外圍的一個形容,這裡的「宗教」,我記得給大家講過《宗教不宜混濫論》,那裡面就提過這個概念。「宗」就是指的禪宗裡邊,徹悟現前的一念真心;「教」就是依照著他設的次第、解行並進,慢慢慢慢從教法上面一步一步的往真心上走。

所以從這裡我們來理解一下,為什麼天如惟則法師說永明延壽禪師,實際上是在護宗護教呢,因為佛法是「歸元無二路」之法,雖然說「方便有多門」相輔相成,但是他重在讓你「設教選修」,並不是宗門和教下乃至淨土就是死對頭,所以這裡才說實際上是在護持宗教。

那其他的我們不多講,從宏觀上而言,大家都在學淨土,淨土雖然很簡單的信願持名,可是大家想想,淨土的教法從哪裡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具足的嗎?我們不管在線下線上,一直給大家講過《淨土三經》,這裡面的每一個道理、每一個名相、每一個內涵,都是要運用釋迦牟尼佛一代說的法,進行組織說明,來詮釋淨土。所以如果沒有其他的教法,怎麼來凸顯淨土呢?這個既不能夠混亂,也不能夠截然分開。如果你不去依著教法的難行道的次第去學,就不知道易行道的橫超法的殊勝。要想了解淨土這麼的殊勝方便,你先要知道教法中是怎麼一個修行次第,才能夠知道這個方便比那個方便,要更加的方便多。所以大家想想,從淨土和教法的關係來講,如果沒有教法了,淨土也就沒有說明與襯托了呀。弘揚淨土就需要弘揚教,不可以離開教的。離開教法的話,怎麼來說明淨土的殊勝方便呢?這是明擺著的事。從宏觀上而言。

從微觀上,具體上而言,這裡天如惟則法師就給他講到什麼呢,可惜永明延壽當時只是說出來他的綱目,就是把他的總綱粗線條的說了一下,而「發明未盡」,就是沒有具體的講解。這是他給這個禪師說的,你並沒有意識到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真正的深度。

既然這裡天如惟則法師講到永明延壽禪師粗淺的舉,沒有細細的說。我們很有福報,我們在這個時代的流淌中,中間又出了一位大祖師——印光法師,他把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已經發揮到位了,正好我們今天借這個機緣來學習一下。

在《印光法師文鈔》的《淨土決疑論》裡邊,就講過這個道理。當時也是有人認為,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說話說的支離破碎,所以甚至有的人還以為,這不是永明延壽禪師的著作,這樣說的都有,不足以為正見法門。永明延壽禪師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有的人就認為難道在禪堂參幾天禪,坐幾次禪堂或者再到念佛堂裡邊打個佛七,你就成為現世為人師的祖師爺,來生能夠成就佛道的這樣的根器嗎?永明延壽禪師又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說見了彌陀倒是能開悟,可是你們念佛的到處都是,也沒見幾個人臨終都有瑞相、蒙佛接引呀?所以他就認為永明延壽禪師這個話不足為信,這就等於說天如惟則法師這個時代再往後延續,大家的邪見就更加的多了。

所以我們今天藉機說永明延壽禪師「發明未盡」,我們看看印光法師是怎麼「發明」的。印祖認為這種一般都是囫圇吞棗,沒有真正的嘗到滋味,就跟向天如惟則法師提問的這個人,表面看呢好像是有點道理,但是深入的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他沒有悟到透處。

那我們今天要講這個呀,按照印祖的交代,他認為其實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的偈文,可以說是整個一個大藏經的綱宗。原話叫做「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就是我們所放心可以借鑒的一個道理,依附的一個法統。但是要發揮理解《四料簡》的道理,你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禪」?什麼叫做「淨」?什麼叫做「有禪有淨」的「有」?什麼叫做「無禪無淨土」的「無」?大家想我們現在也是粗淺的這麼說一說,其實因為搞不清楚這些。就因為搞不清楚,所以導致見地也不清楚,禪宗與淨土反而就日漸衰落下去。

所以首先印祖就解釋什麼叫做「禪」,大家想想什麼叫「禪」?我們現在也常說參加「禪修」,到底什麼叫做真正東土的佛教的特色,在於祖師的禪法,大乘禪法。「禪」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有時候也叫真如心,大家想想「吾人本具的真如佛性」,這是印祖的原話,從這裡面我們就要讀懂,這個「禪」不是求來的,也不是修來的,因為它是本具的,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不是修來的。宗門下面,禪宗常常表達成「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實這句話也就是這麼說一說,真正意義上他並不給你說破,因為說破就偏掉了,禪是不能說的呀,你一開口就錯了。所以大家要知道,禪宗的禪法,就是讓人去參,自己去得。你自己得到了,離開這個對待了,沒有這個主觀客觀的,離開這個念頭,靈知靈覺顯現了,心意識不起作用了,靈光純真心體顯現出來,這就叫開悟了,得了禪法。

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有時候就搞不清楚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宗門」,「禪宗」。那大家實在是搞不清楚怎麼說這個「禪」,什麼叫做「禪」呢,我可以告訴大傢什麼不叫「禪」。你用你的思維心、意識心、有自我感覺的存在的這種心,一定不在「禪」中。你今天感覺良好,大家坐了一會兒,很舒服,腿倒是盤了一會,也許有點兒酸,坐在那精神上很享受,喝了幾杯茶,在榻榻米又有很多蒲團,還穿了幾件漢服,只要你有舒服的感覺良好,就絕不是禪。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打坐打的還有點力量了,甚至在坐中可以出來很多非凡的境界,乃至特異功能,什麼通。可是只要你有感覺,覺得「我」有了什麼什麼,「我」做出來什麼什麼,你還沒入到「禪」。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只要你起一念分別心,對待心,你一定在煩惱中,而沒在「禪」。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說在「禪修」,其實在「纏」,糾纏的「纏修」。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才叫做「禪」,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記得此前也給大家講過,本來面目一直就是這樣子的,就怕你不敢認,不敢信。所以大家看,其實禪宗也是要有絕對的信心,生死心切,才能夠現前的。

什麼是淨土呢?印祖就說了,「只有信願持名,求生西方。」大家要記住,就這一句話,就這三個條件。什麼唯心呀,什麼自性呀,什麼每個人都有淨土、人人有座靈山塔等等,這一切說,都不屬於淨土的「專業說」。就是要你老老實實的相信,願意求生西方念佛,這才叫淨土。

那什麼叫做「有禪」的狀態呢?認真的去參究,參究到力量已經用到極致了。大家要明白,我們一般以為說力量用到極致的時候,肯定是卯足了勁兒,出了一身汗,其實是徹底不使力氣,放下了、放開了,這個境界現前了,這才叫做參究到極致。甚至你的心念中,連「我追求解脫,追求禪境,追求寂靜」的這個心、念頭也得沒有了,求一個好境界的心也沒有了,這才能叫徹見了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才稱之為「有禪」。

大家記得我們現在在講什麼是「禪」,什麼是「淨」,什麼是「有禪」。那什麼是「有淨土」呢?真實發菩提心,有信願,持佛名號,一心求生西方,就這麼修著,就叫有淨土。

所以我們首先依著印祖的介紹,為了能夠理解永明延壽禪師說的這個《四料簡》雖然在讚歎淨土,其實在護持禪宗和教法,我們要了解。先要把這些名詞分組的進行理解,什麼叫「禪」,什麼叫「淨」,什麼叫「有禪」,什麼叫「有淨土」。我想稍微有點邏輯能力的人,這會兒就分清楚了,禪和淨土的解釋,他是從教理的角度來展開的,就是告訴你這麼一道理。

有禪和有淨土的這個解釋,是從你真實修行所得的境界,擁有了這個以後而論的。所以教理永遠就是這個理,不管你有沒有修,有沒有得,理就是這個理。但是有沒有禪,或者有沒有淨土呢,他的標準是一定要你修到這個層面,擁有了這個境界了,做到這個地步了,這才能叫做有了禪,或者有了淨土。

所以這兩者特別的容易讓人理解錯誤,實際上他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說,只有開悟了才能叫做有禪,不是說弄個話頭呀,照著說點公案,就稱之為「有禪」。如果參禪沒有開悟,或者說悟得不徹底,都不能叫「有禪」。如果再從念佛來講,老是偏執以自力為根本,老想著什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而沒有真正的生起來真實的信願想往西方,或者是你的信願好像是有,但是也不真切,晃晃悠悠的,這是一種狀態。

還有一種,你也許念佛念得很精進,我們在群裡面現在有好多同修,可是我也看得出來的是,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咱們一樣的這個效果,一樣的這點本事,雖然也許你念得也很精進,可是心裡還貪戀塵世間,下意識的就去求果,求生天。有的人還要求來生出家為僧,弘揚佛法、普利眾生,我告訴大家這都不能叫做有淨土。

這個話這個內容,對我們今天來講特別重要,所以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淨土,就從這來見分曉。其他的宗派都可以講,說可以生生世世呀,住在娑婆世界,發大弘誓願度化眾生,可以。只有淨土不容許有這個知見,你連來生的這個念頭都不能起,不要來生了,就是這輩子要往生,這才能稱之為「有淨土」。

什麼叫「有禪」,什麼叫「有淨土」,所以大家看,通過這樣的一個系列的解釋,我們才明白了不是你參禪了就叫做有禪了,也不是說念佛了就算有淨土了。必須是已經開悟,這叫做有禪;或者已經有把握能夠往生,這才能稱之為有淨土。

所以大家看看,也就是說你已經成就了這個法了,你才能稱之為「有」。所以大家如果能把這個道理釐清以後,大家看是不是深深的有功於護持宗,有功於護持教。你看不管是「有禪」也罷,「有淨土」也罷,都是重在一心一意。你如果能夠打破這個一心一意,打破這個一心了,那麼你就親自見到自性了。如果你能保持這個一心念佛,那麼你就將來能夠親自見到彌陀,就是這個很簡單的道理。所以我們先把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淨」,什麼叫做「有禪」,什麼叫做「有淨」,先把它弄清楚。

下面我們再依著印光法師的,最可以說圓滿的講解來發明一下,永明延壽禪師沒有發明出來的《四料簡》的這個內涵。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條料簡叫什麼呢,剛才讀的「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就是指的這個人已經最開始的條件,就是已經徹悟了禪宗,明心見性了。然後又能夠深入到經藏,去知道佛說的這個法門是真實的,那個法門是權巧的、方便的。在這樣的一種了解下,然後以信願持名作為自利利他的主線,有了智慧,有了辯才,所有的邪魔外道一聽以後都聞名就喪膽了,就像虎有了兩隻角一樣,這不是「如虎添角」嘛,我們常說如虎添翼。這樣的人來了,有的人來了,他就以禪淨雙修給他講法;有的人來了,他就讓他專修淨土給他講法。這種人等到他因緣到了往生的時候,一定是保本就是上品往生,彈指一揮就能夠見到佛,即刻就能夠證到無生法忍,甚至到了等覺的這種地步,再經歷一生即可成佛,這就叫做「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所以大家看看這是什麼水平呢,這是「有禪有淨土」。

縱然沒有禪,只要你有淨土也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雖然你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你已經決定要求生西方,摯誠懇切地念佛。而且往生,甚至包括了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能夠懺悔了,能夠蒙化佛接引了,也能夠成功往生,所以這裡才講到說「萬修萬人去」。一旦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馬上就有修行,都能夠證果,何況開悟呢!這時候開悟就成了小菜一碟了呀。所以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追求開悟,已經如此目標之高,在極樂世界去了一下就開了,不開你就入不進去,所以叫做「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我們再來看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就是雖然你在禪宗下面明心見性了,可是大家要知道煩惱還沒有斷,你還要在這個因緣中去煉去修,慢慢的才能出這個分段生死。如果你有一絲一毫,那麼你還在六道生死苦海中,菩提路你還沒有到家。可是這個時候生命無常,突然間就命終轉世了,轉世了以後,這是過來人給我們說的,大家知道臨終的時候中陰身的境界現前了,還得依著業力去受生善惡道,不得主宰,所以叫做「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就是光開悟了,悟道了,沒有證道,抵擋不了這個中陰身境,就是做不了主。

最後一條叫「無禪無淨土」,這就最慘的了,「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因為法門雖然無量,只有淨土和禪最當機。你既沒有參禪開悟,又不信淨土念佛求生,整天就是只管埋頭造業,不知道懺悔,不修善法,這樣的人因為畢生他還修了點功德,可是他沒有智慧,來生就隨著福報一轉,享受五欲六塵,同時又廣造惡業,招了惡報,一氣不來了,就「萬劫與千生」,「鐵床並銅柱」去了。

所以大家看印祖盛讚永明延壽禪師寫的「有禪有淨土」、「無禪有淨土」、「有禪無淨土」和「無禪無淨土」,就這四個線條,真的就是把我們凡夫的修證,難易、好歹,都已經給羅列得清清楚楚了。所以為什麼這裡這個禪者一問,天如法師就給他說,你不知道這個深淺,你應該知道延壽禪師不是過讚淨土,而是他的這個《四料簡》,恰恰就是扶持宗和教的。這樣我們就把宗也明白了,什麼叫做有禪嘛,那「禪」是什麼,「淨土」是什麼,什麼叫做「有禪」,什麼叫做「有淨土」,如果能釐清的話,這教法你也不是就瞭然於心了嘛,所以這是當之無愧的有功於宗教,匡正佛法。我們今天可以說也是非常有福報,能夠聽聞到這樣的智慧語。

我們再總結一下,印祖的深度發揮可以說到底了,就把《四料簡》講圓滿究竟了。那我們自己在裡面汲取一點知識,就是首先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淨土」,要記住,前面講的什麼叫「禪」,什麼不是「禪」。「淨土」的話,就是指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其次我們要了解,第二點,要學習到,禪宗的開悟呀,一定是不等同於了生脫死。就是開悟跟脫離輪迴不是等號,開悟了以後才開始了生死。當然這個不絕對,在像六祖唐朝這樣的根器以前呢,人家是開悟跟證悟是同步的,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了,慢慢就只開始先悟,但沒有證,證就是徹底把煩惱斷掉。

第三個,我們要明確,大家要聽仔細,後面的總結我覺得非常重要,就是你能不能夠吃透這個教法,禪宗和淨土。第三點我們要總結的是,淨土的修行不是以斷煩惱證空性,為他修行的目標和主要的效果,而是在遇到阿彌陀佛這個緣,你生起的信願,蒙佛接引往生成就是這個套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重在信願持名,以凡夫就能成就。什麼叫「禪」,什麼叫「淨」,禪宗的開悟不等同於了生死,修淨土不是用來斷煩惱的,而是來求往生的。

再一點就是,如果你有禪沒有淨土,是危險的。所以為什麼歷代祖師們都是以禪為先鋒,淨為保本的靠山呢,就是因為禪固然你開悟得好,可是會退會迷呀,雖然你已經見性了,但是果報還是依然的呀,這個我們後面會更加的展開講。見到性以後,也就是開悟了以後,其實修行是更難了,難的修行在開悟以後。這是第四點,光有禪沒有淨土作為保障,你會退會迷的。

第五點,也就是我們做一個會通,就是從禪宗和淨土的選擇上來講,大家還是放心的修淨土。為什麼呢?你修淨土,自然而然就能把禪給帶出來,就是中途附加值一直在,可是你拚命的去參禪,你還未必能夠成功,有這個福報,有這個善根,未必。縱然你能夠參的熟透了,桶底脫落了,開悟了,可是開悟了以後幹什麼呢,這個法一般的人最難以理解。祖師們講到的,悟後還同悟前呀!就是雖然你開悟了以後,該幹啥還得幹啥,念佛繼續照舊,所以修淨土能夠把禪帶出來,可是你辛辛苦苦把禪修得開悟了,依然還是修淨土,不能夠撂開。所以大家從這幾點,我們要知道其中的好歹,利害關係,並把它釐清楚,自己心裡有數,什麼叫「禪」和「淨土」,什麼去做一個「有禪」或者「有淨土」的人,哪個輕哪個重。

所以這個才是這裡天如惟則法師說,你要知道永明延壽大師並非是過讚淨土,而實際上是什麼呢,在給我們深度的講解,在扶持我們對於宗和教的理解,但是就是由於沒有詳細的講解,不能夠大家認識到。

今天我們正好把這句話切在這裡列出來,借印祖的圓滿的講解給大家做了一個貫通,希望大家對於禪和淨土的關係,乃至跟一代教法中的這個背景的溝通下,大家有這個能力,特別是後面總結的幾點要清楚。

今天的內容,時間關係就到這裡。但是我要求大家平常在念佛要有功課,要堅持十念法,在聽法的習慣裡邊,一定要複習,就是你下次來聽法的時候,最起碼是要把上一次的重點你再聽一遍,哪怕你嫌我煩,不願意聽我的,你把這個《淨土或問》的文字看一遍,這樣的話這次再講,那我們就會能夠連貫起來。要不然我們可能在聞思講堂聽《印祖文鈔》,《印祖文鈔》比這個話要白的多,而且就是從道理上來講也淺一些,這裡《淨土或問》就是最直接的禪和淨土的碰撞,特別是開篇。所以這就是關係到我們的解了嘛,只有解的好你才能行的質量高,才能念的痛快,就因為你的教法瞭然於心,你才不至於把美好的希望寄託於他人身上,自己心裡有數了呀。

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一定要悟到這個,就像成實法師講到的說,人們都喜歡向上一路的悟,悟得心地法門非常妙,什麼芥子納須彌,一切法皆是佛法,說悟來悟去都「誤」了,就有一個佛的名號,六字或者說四字洪名,阿彌陀佛的這個功德他悟不到,什麼東西都是佛法,就是一句名號,現前的一真法界他悟不到。所以才導致我們說的娑婆世界的人,就往往是生怕說淨土走偏了,不能光信他力,其實我們真正能夠光信他力嗎?我們一直還是相信自己,信自的多,不信他的,信自己的力量佔主要,而不是說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再一個娑婆世界的人,他喜歡覺得繁了才是高,玄了才叫妙,他不喜歡說簡潔平凡才是真。特別是娑婆世界這個鬥爭呀,只知道鬥,鬥爭,爭了世間法再爭出世間法,總想力拔頭籌,包括修行上也是。你說為什麼這個禪人提出來看不上淨土呢,他就認為禪是高的,淨土是下的,有了分別心了嘛,這能叫「禪」嗎。所以他就不知道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句彌陀就是十方世界現全身足以代表的法界實相,求生西方。

好,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