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好,各位同修,我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諸位放掌。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開講《淨土或問》的第二次課程。我們現在是回歸到淨土的法門和對於它的討論、理解以及修持上來了。上一講的時候,稍微的把一些前序,注意的和一些匡正的東西,大概的給大家講一下,繁瑣了一番。

今天開始,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淨土或問》題目的解釋。講到淨土,這已經南無阿彌陀佛,誰不知道極樂世界,好像是成為學佛人的一個標誌,會念佛。但是真正意義上對於淨土的概念性的理解,我們還是要從幾個方面做一個划算。

首先從現象上講,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宇宙、時空中,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數不清的無量無邊的清淨佛土。就像在經典裡面描繪說國土與國土,然後無量無邊的數量就像點塵劫。把三千大千世界磨為微塵,磨成微塵以後,過一個世界撂一顆微塵,過一個世界撂一個微塵,什麼時候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磨的微塵撂完了,這叫一個點塵劫的概念。就是經過了這麼多國土,所以大家看看有多少。由於每尊佛的功德、願力差別,修行所成圓滿,所以呈現出不盡相同的各種各樣的殊勝狀態。雖然同為淨土,但是各有千秋,這是從現象上而言。

從境界上而言,這就換了一個角度了,可以看我們的修行圓滿與否,而呈現出不同的染淨狀態。通常我們都知道,比如我們這個國土是染土。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染土,可是在他的視野中,其實娑婆世界這個染土跟十方諸佛的淨土是同樣的莊嚴,同樣的殊勝。由於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凡夫居多,所以他示現在凡夫的視野中,出現的境界就是染濁的,漏劣的。在釋迦牟尼佛的視野中,完全也是非常莊嚴殊勝的淨土,由於境界不同,所以所見不同,這是從境界上而言。

再換一個角度,比如從理論上而言,一個現象,一個境界,理論上而言,就應該從因果上論。這一點的說明呢,如果大家有學修過《維摩詰經》裡邊講得最為透徹,裡面有寶積長者子去問,如來的淨土之行。佛不就給他說了嘛,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不諂眾生來生其國,就沒有諂曲虛偽心念的,這個菩薩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佈施是菩薩淨土,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攝心不亂是菩薩淨土,一切正定眾生來生其國,等等這一切。總歸從理論上而言,就是我們通常都能夠講兩句的: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是整個一代教法的核心理論,也是我們從染到淨,不管是心還是國土來講,一個通常的手法,就是這樣修行,就是一個鏡子,讓他淨。這是從理論的主脈絡上而言。

我們如果再從因緣,大家都知道種種習性、種種因緣不可思議,從因緣而中,我們要知道,雖然說有點塵劫這麼多的國土,上下左右四維十方。但是,這些淨土並非都為我們所熟知了解,而且從本土的眾生來講,因地我們可以說共業所感,教主,就是在這個國土裡的教主,由他的願力所發,就會呈現出一種偏有因緣的這樣一種聯繫,這個國土的眾生往生到他這個佛的淨土,這就是從因緣上而言,去緣生到一個國土中,我們常說的往生淨土,這其實是一種緣分,必須的緣分。稍微了解一下,像東方也有淨土呀,阿閦佛,藥師佛。南方也有,像龍女不是即刻就去南方無垢世界去成佛嘛,等等諸如此類。我們今天講《淨土或問》這個淨土的意義,大家不必有這樣多層的理解,只是做一個鋪墊的知識性的背景而已。我們現在很明瞭,最直接的就是極樂世界西方淨土,我要把目光鎖到這個上面來。為什麼這麼說呢,確實再再地跟大家講過,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的格外的,不要說因緣了,就是整個體系上而言,是最容易直通的。

我們前面講的從現象上而言,最為殊勝莊嚴,由阿彌陀佛過去的四十八大願所成,攝取十方的眾生前往去修行,去成就佛道,這是從現象上,就是我們能夠想像來的這個事,這個情景。那麼從境界上,我們剛才不是講了境界,同樣的國土,我們看見是染的,釋迦牟尼佛看見完全是淨的。可是極樂世界跟我們的關係,從境界上而言非常獨特。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在通常的境界中,他是不能夠互用的,就是佛看見的是佛的,凡夫看見的是凡夫的。佛所見是佛所見,凡夫所見是凡夫所見。縱然佛所見的,讓凡夫所見,也一定是在佛的這種巨大的威德力,圓滿的覺照力,加持下給他顯現下,一時一會。

就跟剛才講到《維摩詰經》裡邊,釋迦牟尼佛當時說了,既然說這麼多淨土,為什麼我們看見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是這樣的染濁、這樣的漏劣呢?結果,釋迦牟尼佛就說沒有啊,我看見的世界是非常七寶莊嚴等等,諸如此類。結果他當時就腳在地上一點,加持了以後,把所有他所見的境界,現給當時在場的佛弟子們看,可以說這就是一種能夠加持下,讓不能夠見的、沒資格見的眾生能夠見到他的清淨國土。

縱然是這種特殊的因緣,也是一時一會,剛才講到。唯有極樂世界,不但能夠互用,就是凡夫和阿彌陀佛乃至觀音菩薩,在彌陀願力的加持下,往生者所見的跟佛所見的,佛所享受的跟往生者所享受的,在同一個水平,大家一定要明白這是淨土的最特別之處。也就是說往生以後,一個眾生往生以後能夠長期的不間斷的見佛所見,就能夠享受佛所成就的功德。這是從境界上,剛才我們不是講了境界,一個羅列的差別相。

特別是要講一下淨土的因緣而言,剛才講到淨土的因緣,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算是最有因緣。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應該是我們的第一選擇,這個是毋容置疑的。咱們其它的理論上也不必多再去解析了,只僅僅說句俗話,大家想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在成就之前,阿彌陀佛修成之前在哪裡修成?在娑婆世界修成的。不但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是從娑婆世界成就的西方淨土,大家想想,我們這如果說句俗話就是娘家呀,先照顧娘家人。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諸經中格外的讚歎,大家要知道娘家人的這個因緣,還真是跟世俗就是這麼個狀態。因為我們是娘家人才有這樣的優待的,這樣的一種因緣,我們有時候身在這個因緣福中,我們還不信這個福因緣。大家要知道確實多少國土,甚至國土裡面的多少菩薩,由於聽不到淨土法門而喪失掉修行的動力,退失了信心,得不到加持。

所以我們再再的說,淨土法門的三資糧就是信願行,往生的前提就是信、願、行。如果我們一定要再往前推一點,得度的前提,是什麼呢?是能知道有極樂世界,能知道阿彌陀佛度生的情形,接引的手段。如果你沒有因緣知道這個事情,就真的是可以說是白瞎了,不知道呀。我們現在稱之為信息時代,大家要知道整個法界最關鍵的就是信息,他知道。你如果沒有因緣知道有極樂世界,你怎麼去了解憑信願行能夠往生呢,前提都沒有啊。

所以這往生的因緣,再往前推得度的因緣的大基石,就是能知道有這個事情,能知道有阿彌陀佛。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娑婆世界的因緣是太得天獨厚,就沖著這點,我們一定要珍惜,不能錯過。就是我們信佛了,大家今天晚上這不是就在講嘛,淨土。可是現成的能知道有這個淨土,這太難了呀,這麼難的事我們已經把它變成現實了,想想看我們的這個緣份接到怎麼樣的平台上來了。

既然有了這麼多得天獨厚的先期條件,我們剛才講了,從現象上、從境界上、從因緣上,現在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再回到我們還是要步入理論來指導實踐的層面上來,就是要知道心淨和國土淨怎麼個關係。

為什麼這個論典,《淨土或問》是一篇論文,可以說這麼講,論典。為什麼叫淨土或問呢?或問,就有疑問呀,有問題。現前的這一套接引解脫方案,最大的麻煩就是難信,不能夠信,所以在後面的內容中,天如惟則法師在講的時候講到「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你看看難呀。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解佛所說的苦心,不了解心地法門的風情,心淨和國土淨的關係,我們全部把它一邊倒的劃為「心淨則國土淨」。這樣的話就成一種半調子的信,為什麼?只信心淨國土淨,不能夠靈活地制動方案,或者必然國土淨心也能淨。

大家想想為什麼?一個,因為凡夫的這種集體有時候無意識的慣性思維,我們學教法也是如此,很多時候只能夠學到面子,忘了裡子。裡子也是面子的裡子,面子也是裡子的面子,就忘掉這個正反之間的來回,自如的圓融這個知見。所以每當聽到「心淨則國土淨」,就依照教法理論,心淨國土淨,一味的求這個心。他就沒有同步的運用到國土上來,反而成了「心外求法」。不知道說國土就是說心,說心也不離國土,這種半調子,就天天追著說「心淨則國土淨」,而他完全不了解心與國土之間的關係是圓的,是相即而不相離的,這樣的話就自己造成障礙,所以我們其實根本的見解透不過來。還是在淨土的理論上,也可以說在佛法整個理論上沒有透過來。

再換一個角度,為什麼「心淨則國土淨」呢,這個概念就一直被固執了這麼久。因為在佛陀時代,我們都知道正法包括像法時期,其實大部分的修行人,他就是依照這個套路修。修「心淨則國土淨」,因為他有門呀,能修的起來,當下是可以的。可是大家要知道到了末法時期,我們「心淨則國土淨」修不通了嘛,因為你心不淨,你的心不淨又陷入到娑婆世界的漏劣,越來越漏劣,反而牽制得國土越來越染。不但你心淨不了,而且被國土牽制的是越來越染,而不是越來越淨。你說現前的業,這種共業、這種煩惱、這種無常顯現,誰能在這種惡浪滔天中,還能夠啟動古時候常用的小木船呢,開不動了呀。所以在末法時期,只有修什麼,修「國土淨心淨」才有門,修「心淨則國土淨」基本沒門。

但是其實大家發現了沒有,為什麼我們也可以說,其實末法時期只要正法在就是正法。為什麼,因為你真正的明白了正法末法的相狀,把這個訣竅用在時代的這種因時制宜上來,其實就是一個法,只不過分成兩種見解而已,修的就是一個法。所以我們修「心淨則國土淨」,如果這個時候沒門了,我們修「國土淨則心淨」有門,還是在踐行「心淨則國土淨」,而且又有修行的可能性。

所以為什麼我老給大家說,其實末法時期要顯現出來正法的能量,就是要修末法時期能修起來的法。我的用意以前講過這個話,沒有解釋,今天給大家交待一下就在此處。所以往生淨土,就是修的「國土淨則心淨」,並沒有真正的離開心,但是善生於淨土,這樣的一種巧妙的方法。所以大家看為什麼《淨土或問》「心淨國土淨,國土淨心淨」,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淨,只有淨才能得度。

為什麼淨土又叫做淨度淨度,其實古代淨土是有時候嚴格的講叫淨度的,只為度呀。要解這個風情。所以難信而產生了這麼多的疑惑。為了擺平這些疑惑,故而有了我們要講的這篇《淨土或問》,這篇著作。

或問是什麼意思,我們就索性從字面上理解一下,「或問」,就或許你有這樣的問題,就顧名思議一下。法師開示時候告訴大家,沒有問題,就是你也許會有這樣的問題,也許沒有。或許會來如此之問,就是真的有而且還來問,告訴你不必擔心給你解解解,怎麼樣,或問。再一個或者說,你有這樣的誤解,由或問的內容來引導,匡正我們釐清佛法的教法的名相,領悟它內在的法義,所以建立起來正確的知見,這就是或問。

當然,就是這個題目,就著這篇文章內容的步調上一致而言的話,因為《淨土或問》確實有人提出來這個討論的疑惑,所以有當事人這樣問,我這樣來解答。雖然這個是元朝的事,有當時這樣問我來解答,或許有緣能夠見聞到這個問答者的這篇論文的有緣人,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或許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大家學習明瞭了,在此一併解答。就是你的問題跟書裡面這些問題是一樣的,或許你也有我來解答,故稱為《淨土或問》,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理論的了解,我們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點,要給大家講一下這個論。其實講經講的比較多,我記得在此之前光講經,《彌陀經》、《金剛經》、《地藏經》、《楞嚴經》,一講到經了反正就一套一套的。有的就重複說了幾次,但是很少給大家介紹過論。這部《淨土或問》就是屬於論典,也是三藏,除了經和律,就是論。

論是什麼,怎麼個由來呢?是菩薩、祖師爺對於佛言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聖言的,或者是一種註釋,解釋一下,對於經典的解釋。或者是一種他所領悟的形成一種體系的表達,這個就也許開始片面了,比如說宗派就是這麼形成的。那當然大家不要以為佛菩薩祖師有一種片面,他是因為他的修行路這麼走過來,然後徹底開了大圓解以後呢,他希望有緣的人也依著他的這套體系到達這,然後全就通了。所以他才把他的心路歷程這樣表達出來,論典。

所以第三個意思,論典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修行匯報,這是論典裡面也是很有特色的一個內容。因為經典只是佛一直在說,告訴怎樣修,有時候這種次第也罷,這種中途出現的風光無限搞不清楚也罷,得有過來人再詳細一點的指點。有時候我們咬佛經咬的都啃不動了,理解不了,透不過去了,所以這也就是有真正參與佛經並實踐的這樣的大修行人,把他的一路的心路這樣子來寫出來,所以叫做修行匯報。

很多時候論典的功用就是可以引發我們後學作為學修經典的橋樑。大家要記住,論典的再一個主要的,就是我們學習經典、論典一定是搭橋的,就越走越通,通什麼呢?通了經典的這個功德,這個作用。有時我們學習論典讓他註釋一下經,大家學學學,越學越糊塗,橋樑沒建起來,反而給隔了一道屏障。甚至有時候我們去學習論典,學著學著就忘了本了,好像就把論典當作聖言量根本的所依了,把經典放在論典之後。特別是喜歡名相呀,教法呀,深入的這些學修大論的這些同修們,這個還真是得注意一下。因為我們太多的去看這些註釋也罷,註解也罷,疏疑也罷,往往把根本的經典的最酣暢淋漓的表達,反而給它弄的複雜化,或者把它的根本內涵給淹沒掉,這是論典。

那麼第五就是論典的功能在哪裡,就叫「破邪顯正」。論典一定要起到這樣的一種作用,破邪顯正就是,大家都在學佛的教法,可是有些學的他就亂說亂道,有些就學歪了就說邪知邪見,甚至有時候把佛的經典學的入了魔,那不可以。這個時候,祖師們來造論菩薩造論了,就是有破邪顯正的功能。

那麼我們常學習論典,論典的根本意義在哪裡?叫征或者析。征是什麼呢?就是徵求的征,反覆的討論問答,這叫做征;析就是分析,思辨、辨析而形成的讓真理更加的明瞭。所以論典是意為征和析,這是字面上通常這麼註釋理解。

通常我們要理解一部論典,它有兩大分類的一種分法,一個叫做宗經論,一個叫做釋經論,這個可能大家有的聽過。釋經論就是說對一部經典專門的解釋一部經典的這種著述就叫做釋經論。宗經論是什麼呢?是這個菩薩或者祖師爺他對教法已經非常的瞭然於心了,他可以整個在教海里面遨遊,信手拈來,再配以自己的修行見解,綜合而成的這種論典就叫宗經論。

像我們正在講過也馬上要講的《彌陀要解》,這就屬於釋經論,因為它就是專門講《佛說阿彌陀經》。我不知道大家看過《大乘起信論》,或者還有像上一次講到永明延壽禪師最有名的《宗鏡錄》,非常大的部頭。真的是從教海中遨遊又抽身出來,然後把它組織成自己的心地見解,對後學特別有幫助,這就叫宗經論。宗旨的宗,解釋的釋,宗經論、釋經論。

再換一個角度,這個我們就平常能接觸的到了,一個是叫做著述論。前面講的就是這位大德他坐在他的屋裡或者禪房中,閱藏看的心裡有了一些見解,修行上心地上有了一些領悟,他就坐在那一個人寫寫寫寫出來的,就叫做著述論。

還有一種大家就肯定有學習的時候會關注到,叫做講解論。著述論是坐在那硬寫出來的著作。講解論呢,是大德登座說法,就像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一樣,講講講講的內容被他的門人做了一個整理,就形成一部論著了,比如說就形成《法華玄義》、《法華文句》這些,這個就叫做講解論,是講出來的後來整理的。

我們學習的這部《淨土或問》它叫做什麼呢,叫做問答論,就是回答問題的合集,最簡單了。回答問題,你來問我來答,一個又一個,合成這麼一部文字就叫問答論。不管論著它是一個什麼類型,我們要有一個總的認識,就是論典它到底是有什麼功用,它是幹什麼的?前面講到論典的形式、體裁有這麼多,功用有最主要的破邪顯正。

那麼它的功用破邪顯正,可是具體在操作中,它要形成什麼樣的效果呢?就是為了平息諍訟,就是不是讓你吵架的,不是讓你你來我往、唇槍舌劍說個沒完沒了。為什麼我們常叫做議論紛紛,議論紛紛,現在就一般把論典就以為,論典就是要有論文、論點、論據,好像就這麼去理解一個論。我給大家講,論的真實意義就是讓大家不要再不明白了,不要再懷疑了,不要再爭執。明白了就行了,不是讓你無休止的這樣討論下去,好像越說越上勁,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也是我們學佛的宗旨,學這部《淨土或問》要體悟到這個方向,不是讓在文字上不休、無止境的,而是讓你借著問答能夠頓然明白,了悟在心。了悟什麼呢?不必多說。所以講完《金剛經》這裡又講到不必多說,《金剛經》「不可說不可說」,還不是一樣的道理?就往這個無言之境上我們要去匯,往真實修行上去走。一定要把著力點放在這,你走的好不好你再說,但是你要知道是往這走的。

所以以前的祖師大德們對於論典很平實很巧妙的一個比喻,他說論典它起什麼作用呢,比如說有一顆摩尼寶珠吧。這個寶貝出來以後呢,張家說是他們家的,王家呢,又說是他們家的。所以就是張說張有理,王說王有理,各說各的,說這個寶珠就是他們家的。結果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知道,說這個寶珠從祖上一直傳下來,確確實實說它是張家的不是你們王家的。這個觀點、這個事實一說出來以後,王家也就不再去爭這個寶珠,不去要了。王家不來要,那本來就是我張家的,張家也不必說了,這事就對了,就了了。不是讓我在這個到底是張家的還是王家的,到底在這個上面不斷的爭論下去,那就沒有意思了。所以從中這個論典的比喻,其實是我們學佛的根本宗旨,一樣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就是為了這樣止言,停止你的語言戲論,悟心,開悟你的本有的心地。

第二個,特別是咱們《淨土或問》還起到一個什麼呢,另一個層面的解釋就是斷疑生信。其實這是一回事,你心地上悟了,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對吧。你已經完全相信了,沒有懷疑了,那你還有問題嗎?就不用去「或問」,直接就淨土了。所以這就是《淨土或問》的題解,跟大家交待一下。

下面開始我們就入《淨土或問》的內容,在入正文之前,我們來先關注一下前面的內容。就是前面的一個序,也不是完全是序的這個名字,我們就把它理解為一種說明吧。蕅益大師為什麼把《淨土或問》列在《淨土十要》中,放在這個位置。在這個立場中蕅益大師他也進行一個說明,這段話確實有必要我們來了解一下。了解一下才明白,前面我們講到的要以史為鑒,堅固正知見等等這些的用心所在。因為這段話也是古文,我們就不來讀古文或者看古文了,我把這段話的大概內容做一個流水性的白話的貫解。然後我們再把這段文作為一個總結,看看它的脈絡宗旨有幾個點,我們把它總結一下就可以了。

這裡的內容一開始就是,蕅益大師他觀察到,從古到今咱們中國的法運,我們都會講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國家的國運,咱們佛教佛法來講,這就是叫法運。法運的興衰更迭,這個因緣,特別是在我們中國,大家一定要了知這個具體情況。雖說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可是在中國基本上這麼多的教法,最後落腳點只有兩個行門是最突出。一個就是禪宗,可以說是這樣所謂的上上根器的,上根器的。一個就是淨土,所謂的輻射面極廣的,一個都不落的。就這兩個在配合著、交替著來興隆中國的佛教的教法。

你看很有意思,再配合我們前面講到的從理論上而言,其實禪宗修的就是「心淨則國土淨」,淨土修的就是「國土淨則心淨」,還是這個配套,其實就是一個法。所以蕅益大師他觀察到,自古以來就是這兩個法門在交替著起到主導的作用。可是有很多輕視淨土的人,比如修禪來講,他沒有開悟,光說點有的沒的的這種禪話,實際上心地上沒有開。他根本就是無知者無畏,或者是可以說初修牛犢不怕虎,不知道生死輪迴最要命的利害關係。

大家想想其實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很多時候知見並沒有真的鋪張在輪迴上來展開,六道上展開。我們很多時候還是以人為本,大家相信不相信,你不信試試。比如就說放生吧,我今天又去放了一下生。就放生而言,我們雖然去救這個物的活命,其實我們的立足點發心還是為了人好,我好,大家好,六親眷屬好,真的能夠一邊倒的調在為了救這個活物命上的太難了。你不要以為就這個法你都調不過來,修不成,修不圓滿,不是說一點都沒有。那你想在人的這種淺知淺見上,一直就鎖定以人為本,現在我們也在提倡人間佛教嘛。

可是大家要知道,佛法公共之法是九法界公共之法,六道公共之法。所以只有悟透的人呢,才能把視野和心地打開舖張在整體的大局上,沒有悟的人呢,他就知道人的這點。所以有時候我們覺得,哎呀,要生生世世再來,乘願再來。其實我們說的再來再來呀,是想「再」,而不是說真正的想「來」。你的心根本沒有發到為了度化眾生,成就以後再入到娑婆苦海中來,沒有發在那,你就是不想走而已。所以說是再來再來重點在「再」。可是真正的乘願再來重點在「來」呀,你得先去了,然後再來。你看就稍微這個法稍微剖析一下,我們都修的不過關。所以有時候大家會覺得,哎呀,大不了下一世再來,大不了娑婆世界也能成就,大不了生生世世在此土度化眾生,無知者無畏。不知道輪迴之險之苦之長久,不知道的。一不小心幾乎所有人都會下墮,一旦落入三途難以出頭呀,生到人天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就這麼個輪迴法,就這麼個百分比,一旦進去了無出期,就像《地藏經》裡面講到的,「求出無期」。

所以大家想想,這裡蕅益大師為什麼要表達這個態度,我剛才講了這麼多。其實蕅益大師的原話是什麼呢,這個人就怕沒有開悟,如果沒有開悟,他就不了解這個生死利害的關係。所以他才動不動就說世世再來,如果他真的開悟了,知道修行的艱辛不容易,容易退。誰會放著現成的能夠一往生,非常輕鬆的就到一生不退,還在這吭哧吭哧的娑婆世界修,說沒有人會這樣做。所以我們有時候還說開悟了得點智慧,就說生生世世再來,反正成佛嘛,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我告訴大家,如果說這種話在此時此刻這個時代都是不負責的,不但對眾生不負責,連對自己都不負責。

你真要信成佛生生世世修三大阿僧祇劫修,真的相信這個法,你說慢慢修。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生個病都想快快好,買個房子想趕緊修好了,快快住,懷胎十月,都覺得快快生,你真的覺得成佛好,你說慢慢修,這是騙誰呢,還是說根本沒有想成佛,只不過是一個口頭活計。

所以蕅益大師這裡的意思就是,只有開悟的人呀,才想著說成佛這回事是個好事,好事當然要快點。在此才提出來,哪有說開悟的人而不關注一生就能夠得不退轉,往生西方得不退轉的好事。所以我們在這裡反理解一下,其實也是這樣,確實如此。開悟了以後才能知道什麼叫做無能為力,隨業流轉,為什麼?更煩呀!最難的修行,在開悟以後,為什麼?你說修吧,你刻意的修你落入到有為心,不隨緣不任運;你不修吧,你的業力還在惡性循環中,你還沒有調製到良性循環,你的業力還在惡性循環中,那你就得順著這個法性,同步的你的這個業習因果,你就有可能就得修惡法,怎麼辦?雖然你心裡已經沒有善惡的差別見了,但是你的行為上顯現出來的是惡是善,別人還在看。所以一定會珍惜能夠馬上就得不退轉這個好消息,而不去追求,沒有這樣的人。所以蕅益大師就說,人只怕沒有悟,沒有悟嘛所以不了解諸佛的甚深境界,真的開悟了以後,哪裡他還跟一般的一個凡夫的這種流俗知見一樣,看不上淨土。

所以你看我們《淨土或問》的開端就是這個人看不上淨土,其實就是流俗知見,自以為是嘛。還受不了永明延壽禪師為什麼寫《四料簡》,把禪宗寫的竟然不如淨土,把淨土寫的甚至成了一個力拔頭籌,他受不了。

所以這裡我們把蕅益大師的見解可以列為兩點,前面的兩點,一共是四點。我們先把這兩點說一下,一個就是中國佛教修學的行門,在主流中以禪宗和淨土為主。第二點蕅益大師說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你能夠領悟禪的話,才能夠深得淨土的真意,就剛才講的,沒有悟的話,你就是流俗知見。根本不知道相關利害,輪迴的麻煩,才輕視一生不退的法門。下面的內容要說什麼呢,要說由於禪宗的衰退,後來禪法也衰了,導致什麼呢,對於淨土的邪見也越來越多。你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嘛,給大家講過,禪和淨他是親兄弟,還是連體的親兄弟。現在禪宗衰敗了,淨土的邪見就多了。所以蕅益大師意思是越到末法時期越是弘法辛苦,弘揚正法辛苦,誹謗者更多。

我們來看下面就是蕅益大師說,其實永明延壽禪師做的《四料簡》,他說的是實情。這裡原話就是「如道自家屋裡事」,就是跟人家說自己家裡的話一樣,為了利益大眾。可是呢,屋外邊的人呢,他見不到屋裡的狀況,他就以為是不正確的,就有異議。而不知道,這樣來讚歎淨土,反而是因為他禪宗徹底大悟了以後,知道了這個利害的關係,才說出這一番道理來。

可是呢,到了我們這個末法時代,你看蕅益大師講到說禪宗的弊病百出,大多數呢,都是吃前人的吐沫。所以對淨土而言呢,邪知邪見就是茁壯的成長,就是成為一股主流的力量,來對淨土有誤解,有偏差的認識。而且還到處宣揚,壞了大家的善根和因緣。這裡蕅益大師講到從唐朝至宋代一直如此。

所以這裡講到他說天如法師,這裡就進入到說天如惟則法師,是中峰禪師最得力的弟子,所以他才能夠繼承像永明大師這些「大佬」努力的來扶持淨土法門,讓它免於衰敗。但是蕅益大師這裡其實也給說了一句公道話,什麼公道話呢,意思就告訴我們學者,說你不信你去觀察去讀一讀《淨土或問》這一本書,因為古代,他還沒有納入到《淨土十要》中,那是單行本。他提出來就是你不信去讀一讀,說從《淨土或問》裡邊提出來的問題的這個刁鑽,提問的時候帶著知見的這種固執,執著的這種堅固,蕅益大師說比天台智者大師的時代,因為天台智者大師不是寫了一部《淨土十疑論》嘛,我們已經講過了。

從《淨土十疑論》的內容來看,那會提問題還是比較溫和的,還是比較有理性的。後來到了唐代,這不是又提出來紫閣飛錫法師的時代,他寫過《念佛三昧寶王論》,也是針對當時對於淨土的一些不正確的見解,進行一個撥亂反正吧,但是也沒有到這個地步,就是《淨土或問》裡邊問的這種,讓人覺得說居然這樣來問。

我們再往後看一下,到我們現在,我也每天在網上有時候會回答問題,有些問題實在是問的真的是,哎呀,就覺得說怎麼能想成這個樣子呢。或者說你學佛了,你就天天關注的就這一點嗎?你天天學佛就為了世俗間的這點不是事的事,那真的打折扣。所以你看這裡邪見的旗幟更加的像羅網一樣,糾纏在道場、道人之間,這是蕅益大師的感慨。所以蕅益大師得出的結論說,天如惟則大師匡正末法知見更加的要辛苦於兩位前輩。他說了這個是為了證明什麼呢,實在是因為禪宗和淨土都在衰敗之中,你看一損俱損嘛,都在衰敗之中,才能觀察到這個時代的這種變遷變化。

這是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由於禪宗的衰敗,導致淨土的邪見越多,故而越是末法時期,越是弘法辛苦。大家仔細的也去反思反思,是不是如此。現在我們弘揚佛法,弘揚佛,首先要看是不是弘揚的是佛法。有時候雖然是做著佛事,並不是在弘揚佛法。再一個,縱然是弘揚佛法,不知道弘揚的是適合不適合的佛法,是真的是為眾生著想,希望大家能夠立地成佛呢,還是為了就是天天舞槍弄棒的,來一番事業和花樣百出,也是要另說的。縱然弘的是佛法,也適合,就是比如說念阿彌陀佛,可是本人就非常慚愧,跟大家講,真正的行起來,這個環境,這個因緣,自己的福報,所面臨的障礙、業障,真的是太難了,得拚命。所以其實我們的因緣中,希望大家也是,你看雖然我們一直在講法,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也有很多很多。每個人的變化,也在無常中也是在遭遇不斷的這種轉化。希望每次的因緣中呢,都能夠成就我們新一輪的發心,新一輪的精進,新一輪的知見,正知見。

好,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就講一下這個《淨土或問》的題解。然後再一個呢,就是蕅益大師在編輯《淨土或問》為《淨土十要》的內容中,他在前面冠以一個說明,我們講一下。第四點我們沒有講,就是最後他其實要說禪宗和淨土呢,合在一起就是雙美,離開的話,別論就是雙傷。所以說佛法是等同一味的,這裡還有一點內容呢,我們下一次來講。

好,今天時間關係,我們大家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隨喜大家來聽聞《淨土或問》的第二講,如果說聽的有一些不太開解的呢,希望大家下去也再複習一下,而且同時預習一下《淨土或問》進入問答的內容。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