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好,今天是三月十五,良辰吉日,我們《淨土或問》的第七講。現在我們已經講到第三個問題,篇幅比較長。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著一個禪師,他總是覺得開悟了以後,好像大事就已辦了,為什麼還要強調說往生更加的需要。就這個誤解,天如惟則禪師展開了一系列的論證,從法也罷、從人也罷、從高也罷、從下也罷,總之是講到這麼多的大聖者,大祖師、西天東土,無一例外都有往生的意向和事實。作為我們而言,不管從信解行證也罷,比信心、比修行、比證量,甚至比因緣,都比不過人家,所以我們為什麼還在這盲目自大說不求往生。

特別是我們要找到一個點,就是關於開悟的里程碑。其實說從成佛之道而言,此前給大家講過「六即佛」,開悟是最低水平,就跟小孩學走路學說話一樣,才開始會叫媽會叫爸,會邁步子站立起來了,是因為我們現在身處末法,所以說開悟已經稀有難遇了,就是從這兩個認知點上產生的矛盾。所以上一講就講到這麼多的大人物,乃至佛的親屬都往生了。

今天我們依著《淨土或問》的論文再往下講解學習,好大家來聽:

「向謂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今其父王親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則如來護持保養之意,豈不深且遠乎。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摩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淨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何其鄙哉。餘嘗論其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

我們來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進一步的勸誡,因為在上一講的時候,不是說到淨飯王還有七萬釋種,乃至韋提希和她的五百侍女,全部都當場聽法就證到無生法忍了。一般依照常法的話,證到無生法忍,就有了混入世俗乘願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能力和資格,這裡講到的「混俗度生」就是我們常說的示現。特別是在菩薩的法門中,「四攝」裡面有一個叫「同事攝」,就是等於典型的「混俗度生」。

這就是依相看來的話,這樣的地步是可以的,但是已經有了能力,得到了基本的身份保險,不被惡世界所轉了,為什麼佛還讓他們先往生西方?所以祖師講到他的護持保養之意是非常深遠的,也就是說證到無生法忍了還不行,你給我先往生西方,成佛以後徹底覺行圓滿了再說,這才叫做如來的護持和保養。就一直要護你,直至成佛,護持就是覺行圓滿,保養就是成佛的聖胎。

大家想想,已經到了無生法忍甚至到了等覺的菩薩,等覺菩薩的話就是覺行與佛已經同步了,只不過是沒入佛的門,沒有在法界舉行一個登基儀式,就是稱「無上士」還差了一步,沒有徹底的大雄大力大慈悲而已,在這情況還讓先往生。所以大家要知道這是佛不僅僅保養證無生法忍的人,而且是給我們此世界、此時代的人表法,證到無生法忍了還要求往生,我們都不知道無生法忍是什麼意思,不要說證了,不求生的話臉往哪放嘛。

所以這裡再一轉說「多見今之禪者」,說到現實的情狀,這一問的緣起,就是針對性回擊這些所謂的禪人,因為他們盲目的有法慢。法慢不是世間的這種貪著,或者說目中無人的傲慢,他是法慢,自恃佛法已經得到了非常高妙,而生起了傲慢,就會導致常用的一個詞叫做「空腹高心」,看不起修淨土的人。所以這裡兩句話就把他弊之,一個是「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摩之玄機。」我們讀過來知道好像只是對他們一個批判性的總結,其實這裡面說的是真實的情狀。為什麼說「不究如來之了義」呢,就是他沒有看出來淨土法門是最了義的行門。大家想一想,佛說了這麼多的所謂的萬千法門,全是方便。方便就是說引導你往上面走,但是方便的引導途中不是上,不是成佛的佛境界,並非是本身。就將來成功以後,就像《金剛經》裡面講到的,你成功了以後連船也要舍去呀,你不能把船帶著而生起了個慢心。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時候,已經就舍了法與非法,不管「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筆勾銷就舍盡了。所以就是最簡最圓頓的法,了義法,行佛的行就是念佛行。

再一個從十法界來講,他直接是住的佛的境,不住九法界的境,九法界的事都不去染指了,還有比這了義的嗎?而且蕅益大師不是講到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在五濁惡世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南無阿彌陀佛」當體就表的是實相法,就是佛的法。所以你看行的是佛的行,住的是佛的境,表的是佛的法,還有比這了義的嗎。大家不要聽我好像用的排山倒海的句子,念起來好像很過癮,一定要把這裡面的甚深法義聽出來領會了。念佛是佛的行,念佛是佛的境,念佛是佛的法,這個「佛的法」表的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佛法,而是只說「成佛的法」,這才叫做「如來之了義」。

什麼叫做「達摩之玄機」呢?達摩祖師是禪者的祖師爺呀,當時為了應時弊來到東土,他來傳的這個法可以說既是總持法門,可是在表達上是非常的,怎麼講呢,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極端法,是一個我們常講到的休克療法,讓根機成熟的人先把根本悟到了,得了根本就不愁枝末,常講到的根本智和差別智。達摩祖師來就是為了破我們的相,對於相的執著,顯我們本來的心性。可是一定要知道,不是見到了性就沒有相的作用,他只是對相沒有相的執著。所以這個全面的圓融之法,只有開悟了的人他自己知道這個道理,可是他在表法上只表的是單刀直入,不說差別只說根本。

所以這裡妄談般若,就是這些空腹高心的人,就以為達摩祖師說的這個,就已經佔盡了制高點了,他不知道其實他們只論覺沒有論行呀,覺和行要配起來。達摩只是說了「應無所住」,他們聽了以後就破這個「而生其心」。這個一定要聽懂,所以說這就叫其中的「玄機」。這個玄機還可以進一步引申說,如果達摩祖師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來應機說法,那他絕對不說禪法,只講淨土,一定是如此的,所以大家在這上面一定要明確。

見到修淨土的人,就在法慢的這種愚癡下就笑話說這是「愚夫愚婦」,所以惟則禪師就說,你其實可以說太低級趣味了,這不是看不起「愚夫愚婦」,你這是從根本上看不起文殊、普賢菩薩,龍樹、馬鳴菩薩,所以這裡導致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你看這裡講到了什麼呢,「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說太可憐了這種人,我們一般在世間覺得說流浪漢呀、要飯的呀、缺胳膊少腿的,這個只是在色身上缺胳膊少腿,福報不足。在法身上缺胳膊少腿福報不足的人,是更為可憐的。有時候眼看著跟佛法有緣,他就緣不到正知見上,這真的是佛菩薩來了也沒有辦法,因為他緣起中就不圓滿。

所以說這段講到的其實講了兩個點,我們要把它給總結出來。一個就是輕慢淨土者,失大利益,失去了大利益,經典裡面講到的「易往而無人」就是這番情形。為什麼說上智反而不如下愚,弄巧反而弄成大拙呢。且不說實修的功夫需要死心塌地,就是從知見上而言,我們也見過太多了。通了一門或者稍微通深入點教理的,就對念佛要麼是明確反對,要麼還有一種態度是表面上不反對,但是他就不讚嘆,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講呢,不讚嘆就是看不起,因為人的本性,你真的看得起發自內心的覺得他好,你怎麼可能不讚嘆。明明在世間法裡面,我們覺得好我們就會追求他,想方設法的自己因緣中緣到他,跟他掛上一點鉤。怎麼可能在法門上,如果你真的認為好,你自己不去得這個好處。

所以看上去不反對,本質上他還認為這是愚癡人的法、下根人的法。其實也透露出自己是有別於一般人的,超出於一般人的這種「空腹高心」,真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適用於世出世間法。唯有釋迦如來才能夠真誠以待,說了一句「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這樣的知心話。娑婆世界太丑惡了,為什麼呢?真人面前說不得假,假人面前說不得真嘛,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偽假的世界,那大家在世間的現在已經無以復加了。真正的心性比較純厚的人,最容易入道上道,但是因為他的心法都在佛法上,他世間法裡面不入道不上道,就往往弄得下場很悲催。所以為什麼到五濁惡世最後就人見人都殺,只留了一萬個人種,最後看不下去了,逃到人群少的地方,這才又開始反思,才開始修善法了,要不然就惡得無以復加了。

所以說一般的人,那不是看不起「愚夫愚婦」,而是目中沒有前一類的這些大菩薩。所以這裡用了幾個詞「自迷正道」,「正道、善根、慧命、佛種」這都是修道人常備的資糧,保障嘛。你得走在知見的正道上,有這個大乘圓頓的善根,心境上開發自己的法身慧命,讓這個佛種不斷的生根發芽。那你把這上面都讓它有問題的時候,就是自毀成佛的前程。所以這裡佛視為「可憐憫者」。

一個是輕慢淨土會失大利益,另一個輕慢淨土失了大利益還不行,你要成大罪過的。我今天把這個罪過羅列一下,有點聳人聽聞。大家看這裡講到的說「且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不客氣的講,如果誹謗淨土就是犯五逆之罪,這個不是牽強附會,真的如此。犯娑婆世界的五逆之罪,過失尚小,犯往生西方的五逆之罪,過失太大了。為什麼?九品蓮花為父母,你阻礙別人蓮花化生,是不是殺父殺母?淨土中人清淨海眾裡面,皆是大羅漢數不清楚,你阻礙往生,是不是殺阿羅漢呢?佛以正法為身,有法才能顯佛的法身呀,那我們現在誹謗成佛究竟了義的正法,你是不是在揮刀砍佛的法身,眾生的佛性,出佛身血呢?「六和敬」中是以「見和同解」為和合的根本,你現在不解淨土的真義,一味的揚禪抑淨,門戶之見這麼強,這是不是破和合僧呢?所以真正的誹謗淨土,直接就犯五逆之罪,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罪過更大,就是阻礙別人成佛。你想你說一次淨土的讓人生不相應心的法,就是阻礙人往生,你阻礙人往生就是阻礙人成佛,特別是淨土,他是阻礙一個凡夫成佛呀!阻礙一個聖人成佛,像大菩薩成佛還比較容易;你阻礙一個凡夫成佛,多難得的事,你讓人家弄不成,大家想想這個多缺德呢。

所以這裡惟則法師一一剖析,一點都不以為過,大家要吃透這個過患,心裡要有數。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又提出來「於是永明和尚,深憐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張淨土。」就是《四料簡》裡邊把淨土這麼推長出來,是他的一片大慈悲婆心切切呀,這才叫「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

「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臨終,預知時至,乃有種種殊勝相現,舍利鱗砌於身。嘗有撫州一僧,經年旋繞其塔。人問其故,僧曰,因病入冥,閻王以陽數未艾,得放還生。乃見殿左供養畫僧一幀,閻王禮拜慇勤,遂叩主吏。吏曰,此永明壽禪師也。其修行精進,逕生極樂上品。王故圖像而禮敬之。」

這一段是講什麼呢,把永明延壽禪師又給引發出來善知識的重要性。永明延壽禪師表的法,一個是自修一個是化他,自利利他,皆是以淨土法門來相告,來引導大家修行。第二個怎麼說明他是對的、成功的呢?有驗證。第一個是表法,自他皆修淨土;第二個是驗證,自證,從自己證的角度來講,「臨終預知時至」這是最根本的。

永明延壽禪師老年走之前的最後一次,在天台山傳菩薩戒,當時有一萬人來求戒。大家想想那會的交通、通訊,能有一萬人來求菩薩戒,那是什麼召感力、德行。後來就專心念佛了,到了臘月二十六的時候跟大家告別,盤起腿來一坐坐化了,舍利非常多,這是從他老人家自證來講。

從他證來講,因為永明延壽禪師圓寂以後,他的弟子給他立了一個塔,叫大慈山的地方,當時宋太宗還給他賜了一個匾,上面寫著「壽明禪院」。這裡講到當時有一個僧人來了就不走了,一直在那繞塔。問他為什麼呢,說因為有病入到閻王殿去了,入到閻王殿以後,說這個病他還沒到死的時候又放他走,結果看見一副情形,說閻王老爺朝著一個僧人的畫像,不斷地在磕頭。那他好奇心一問說這是誰,大概這旁邊的判官給他說了這是永明延壽禪師,人家修得好,命終以後根本就沒來陰曹地府,直接往生西方了,這裡叫「徑生極樂上品」。所以閻王老爺就敬佩他的德行,天天禮拜。這是佛教史上淨土宗的真事,也是一大奇聞,這是從延壽禪師的身體力行而言。

再從他的《四料簡》起的弘揚法的作用上而言,你看「既悟達摩直指之禪」,已經悟到達摩,見到本來面目,開悟了。說明永明延壽禪師,他這裡以身作則的自行化他的來修淨土,對於宗和教的弊病,而起到了匡正的功效。

你看他的功德,第一個是「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法之勸信」。「解禪者之執情」,為什麼禪者還有情執呢?當然這種情執,不是我們一般世間的這種粗顯的煩惱,七情六慾,更多的是在法上的這種見地上的執著,禪宗最難的就是最後徹底把「禪」也放下。

什麼是「禪」呢,大家想什麼是「禪」?什麼都不是,才叫「禪」。如果真的把「禪」還看得老高,非常的痛快直接,真的有個直指法門,這才是禪宗最難斷的執情呀,最難斷的就是這個。就好比說過了河,你又放下船了,但是你還要放下根本沒有河也沒有船這麼回事。禪者最難的不是放下船,而是放下河和船,全部放下。唯一的辦法,最巧妙的辦法是什麼呢?管他呢,放下,過了河你就只管走,河這邊也只管走,過了河也只管走,就一直走,這就已經渡了。就放下了這個已經度,曾經度和正在度,都放下,這才叫真正的度。怎麼度?就念佛呀。不要管其他的,只管念佛,就恰恰起到解禪者的執情的作用。

所以說永明延壽禪師的《四料簡》深深的有功於「宗」。其次「以此為末法之勸信」什麼?深深有功於「教」,什麼叫教呢?既然我們念佛,念佛是怎麼來的呢?佛說的呀。那就順佛之教就好了,依教奉行。依之信解行證,依之信願行就好了。所以這裡講到的「故餘謂」,就是天如惟則禪師,所以我上面說了這麼多,才讓你明白永明延壽禪師是真正意義上有功於宗教的弘揚者,《四料簡》。這是通過一番舉例論證以後,又回到永明延壽禪師這裡的一個陳詞總結。

下面話鋒一轉,等於說不僅僅起來這一浪,而是整個大海上所有的波濤,都是在弘揚讚歎淨土法門。我們來看,「豈特永明為然」這一句話就是,你以為就永明延壽禪師一個是特例,是這樣的做法嗎,是這樣的弘揚風格,偏讚淨土嗎?不是的,不是光他一個。怎麼樣呢?「如死心新禪師作勸修淨土之文。有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這是誰呢?死心新禪師,死心就是死下心來。他叫「悟新禪師」,悟新禪師寫過《死心和尚淨土文》。他也是特別的對於淨土的弘揚不遺餘力的,你看這裡講到「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就是為什麼說彌陀這麼好念,淨土這麼好生,但是大家就是不修,為什麼?因為它難呀!就因為這兩個太容易了,所以反而註釋成他的難度了,難就難在太容易了。

特別是他這裡講到的,參禪的人正好念佛,最好念佛,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還真是實在話,參禪的人他的優勢是生死心非常切,出離心異常的猛,而且真正的是了生死鐵漢的話,他的意志很堅強,他知道用功的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把他的知見扳過來的話,所有參禪的根性中,反而成了念佛的優勢,容易得一心不亂甚至念佛三昧。

但是他的問題在哪裡呢,為什麼讓念佛?就是因為你參禪有可能你的根基是鈍根呀,鈍根的話,今生如果不能夠大徹大悟就比較麻煩,如果你不借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的話,你的這個不到之處就沒有辦法彌補。所以這裡為什麼講到參禪人最好念佛呢,就是補你這個不足。假借彌陀能夠往生,這個可以說保險到什麼程度,死心禪師就打了一個比喻,他說如「世襲蔭官,不憂落第,爵祿現成」。什麼意思呢?我轉化給現代的語言給大家聽,就是說當官的人呀,要提拔他的時候,他朝裡邊有人,這個人是誰呢,就跟我們說的有阿彌陀佛攝受我們一樣,所以他去考官的時候,根本不擔心會成為落第的才子。我們古話不是講「落第的才子笑是哭」,為什麼。因為失落呀,沒有考上最傷懷了,十年寒窗付之東流。所以念佛的禪師就沒有這個憂慮,如果不求生,你不以淨土法門補得的話,有可能就是在選佛場裡面你會落第,沒考上嘛!所以淨土的禪者的話,反正開悟我就算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了。那我沒有開悟,我也沒有落第,為什麼?因為我朝裡有大官罩著我呀,就是阿彌陀佛願力接引我們。所以說「爵祿現成」,爵位和俸祿現成的,不要擔心。這就是為什麼這裡講到參禪人最好念佛,還有這個好處,你看這個比喻多麼巧妙。

所以說為什麼淨土好生呢?因為本具的極樂不在我們心外,為什麼佛好念呢?因為「清淨在音聞」,因緣最深,這兩樣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攝,好修,就是難信啊。所以這裡最後講絕了,「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我要說謊話了,你念佛念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的話,我也墮拔舌地獄,天天拔他的舌頭,那個苦楚來講。大家想想死心禪師有如此大的悲心,為什麼?因為他有鐵定的信心、智慧。他不是靠他的呀,他靠阿彌陀佛,靠釋迦牟尼佛,他對佛語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時候對於佛語沒有信心,你因為有斷,所以就不堅定,有很多說害怕往生不了的話,就是由此而生的。

我又想起了,我們普陀山這次「觀音大佛開光二十週年紀念會」的時候,下雨呀。那我們和尚對來的人說不會下的,明天不會下。我自己心裡還嘀咕的心虛了,他說起來給別人說的,那就跟說決定不會下一樣,下了才怪呢。後來再說起這事的時候人家也說,哎呀,我說不會下,不要以為說我有神力,或者說會掐會算的。他說我就是對觀音菩薩有信心,他說絕不會下,為什麼呢?這麼多人可能就憑這一次法會起信,菩薩的慈悲怎麼忍心斷大家的信根嘛。所以就是這裡的「老僧當墮拔舌地獄」,以這樣的期許來作證,所以你看大家領不領這個情,這是死心禪師。

我們再看第二位列舉的,真歇了禪師「作淨土說」,說什麼呢,「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逕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這是他說的第一個,真歇了禪師是屬於曹洞宗,所以他講到「洞下一宗」,其實說白了,就是說人人都懷揣著淨土已經成為風氣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他說這是大眾的共許、認同。「徑路修行」,就是說它是一條小路,可以抄道著走,省事呀。並且他說淨土法門首先是接上上根器的,這位禪師才把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是芬陀利華,是領悟到了。說淨土法門不是下根的人,是上上根器才能直接聞即信受,中下之機那你一直念佛也能往生也可以。所以這是他的一個陳述。

第二個陳述,我們來看「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開悟了,悟到佛性了。「秉志孜孜於淨業者」,還是急切的精進的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為什麼呢?「得非淨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什麼意思呢?就是修淨土見佛,速度、時間、容易度上比宗門禪宗的修法,既簡潔又容易而且特別快。說白了就是說淨土見佛易,宗門見佛難。從難易上來講,也是說淨土為上上根器,禪宗反而成為中下之人了。

第三個話講的是什麼「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都匯到淨土中了,為什麼呢「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是總持法門嘛,一切法門可以說盡在淨土中。從真歇了禪師這幾段話中,我們真的可以得出理論上的引證。其實淨土宗的第十二代禪師徹悟禪師,他在理解《觀無量壽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法語。所以他就講到「念佛的法門,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接痛快。」我們聽起來說,禪宗不是直指人心嗎?怎麼念佛比禪宗還痛快直接呢?大家想為什麼,禪宗還有個直指人心見佛,就是說禪宗還需要指月的「指」亮,指月亮的時候,先得循著他的指才見月。淨土是什麼呢?直接就把月給用起來了,就享受月的光芒。所以才講到「以見性難,而作佛易」。你看,見性難呀,一個參禪的人要離開自己的心意識,讓那個靈性本性能夠顯露出來,得多難,苦參密究呀,真的就跟地球上脫離地球的引力,得多難!

為什麼說「見佛作佛易」呢?持佛名號,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莊嚴,就作佛了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易。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是故汝等心想佛時,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不就是想佛就作佛了嘛,「心想事成」是法界的根本手段。所以你看,徹悟禪師反而把這裡的真歇了禪師這幾段話,講得非常到位。

我昨天看語錄的時候看出來,今天我們拿到這裡講講,「見性和作佛,難易差別太大」,所以念佛比參禪更為直接痛快。而且他說到《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句話,不僅僅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核心眼目,內容綱要,它也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綱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藏綱要。這個法你能透過來能明白的話,這裡真歇了禪師講到的這些,說淨土是上上根器,傍接中下。然後說宗門的「大佬」開悟了以後,還這麼拚命的修淨土,因為見佛比開悟容易。雖然說有難有易,實際上淨土法門開了以後,所有的法門都在其中,一個都跑不掉,這就是淨土的法界。

所以大家聽到這了,才能知道為什麼祖師們都這樣,他們也倒不是故意非得要表法,你來弘這個我來弘那個,各有千秋等等。他們是真的覺得淨土快,就要抄這個近路,你不修行沒開悟,不知道抄小路近路的重要性和下意識的,因為大家都在拚命的想趕緊了卻,成就佛道,了卻生死嘛。所以大家誰只要真的知道它的道理、好處的話,都不會錯過的。捷徑呀,越是修越想快,這是人之常情道之常情,包括菩薩聖人之常情。

我記得我們前年在五台山磕頭的時候,那天從南台往金閣寺磕,磕得遠了,公路實在走不了了,看見公路之間有個小路,趕緊就抄小路下去了,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得快呀。反正功德圓滿就是繞五台磕一圈,這個小路抄過去,結果小路抄下去以後,又走錯了,差點走到溝裡面去,又往上面翻,哎呀,翻的時候,還覺得繞了這麼多冤枉路,下意識的趕緊往回翻,還數了一下有多少步,待會這些多少步我數一下,就少拜這麼多步,等於說冤枉路我不走。這就叫「徑路」,都想抄小路的,你不要以為是祖師們在這光表法了,這是他們的真情實感。

好,我們再往下看,這就不僅僅是引了延壽禪師一位,再引了一個死心禪師和真歇了禪師兩位,而是把各個朝代的大禪師都給點起來,大眾來論證。「至如天衣懷禪師」,宋朝的天衣懷,就是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那位祖師爺;「圓照本禪師」,他是天衣懷的徒弟,我們在講《印光法師文鈔》的時候,也把這些裡邊的幾位都介紹過了,這裡不細說了;還這裡講到的「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淨靄禪師,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唐道綽禪師,毗陵法真禪師,姑蘇守訥禪師,北澗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則不約而同」。

這就講到真的是祖師所見略同,剛才講到他們都落到這個好處了,這裡邊這些禪師確實是有厲害的。像慈受懷深禪師,宋代的高僧,他講到《念彌陀頌》的時候,「萬人同志念彌陀」、「方知淨土勝娑婆」,這是他老人家說的話;那慧思禪師,南嶽慧思這是智者大師的師父,就更不用說了;法照大師,五會念佛法門。

淨靄禪師就更是一位獨特的人物,他當時出家的時候,就是在河南,小時候到寺院裡邊見到畫的那個地獄的場景,生了恐怖心了,就出家了,後來成就以後,北周武帝滅法的時候他曾經進京去勸誡不要,結果抗旨沒成功,就帶著門徒自己入到終南山裡面隱居了。到四十五歲的時候呢,上山把自己身體,一條一條的割著腸子、肚子掛在樹上,捧著心臟朝著西方。第二天侍者上山的時候,見到這番情形,全身舍利,連血都是白色的,這是大成就者的一個標誌,不是紅色的血。他還留下了自己的觀點是,為什麼我自己就是捧著心呢,一個我這個身體有過患,多活一天多造一天業;第二個我沒有力量護法,沒有具足因緣護持聖教;第三個我想快點見佛。

這都是這裡講到典型的這些,像天台懷玉禪師的話更牛,佛都來了拿著銀台他都不行,說我是誓取金台,你來了銀台不兌現,不去。結果三七日二十一天以後,又持金台來了才行。道珍禪師的話,他自己在廬山念佛的時候天天作觀,作《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水觀,結果夢見水裡邊有一百個人乘著船往西方走,他要上去還不讓他上去,說你的業因未滿,你從來不誦《佛說阿彌陀經》,你得誦《佛說阿彌陀經》,我們才要你,再依之而行,後來誦《佛說阿彌陀經》誦得淨土的道業成就了,後來佛特來相告說你決定往生。這些人諸如此類,我們不細講了,大家想了解一下,去查一查,百度上就可以。

發揚淨土呢,不約而同。「不約而同」是什麼意思,我們剛才講的他們都知道好處了,你不用去約了,現在人不是說約不約,不約了,自然而然都往那奔。這是明眼人來見,修行人裡邊的時代性的人物。下面再進一步來講的話,「豈特諸大老為然」,不是說光這些出類拔萃的人才這麼幹,是普羅大眾沒有一個人不這麼幹。不但是明眼人,不但是禪門中人,乃至佛門中人,自古人人皆是求生淨土。

大家來看下面的一段,又是一個例證,這個證明的面就更廣了。我們來看,「餘嘗聞一老宿言曰」,「老宿」就是佛門的宗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這是給天如惟則禪師說他聽過一個老和尚給他這麼講過,「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因問其故。乃曰」,就是他說天下的禪僧,不管你有沒有開悟,都最後歸到淨土了。那天如惟則禪師他聽了說有這麼的普遍嗎?所以他就問他,怎麼能這麼說呢?老和尚告訴他了,「如百丈大智海禪師,是江西馬祖傳道之的子。天下叢林,依他建立,從古至今,無一人敢議其非。天下清規,依他舉行,從始至末,無一事敢違其法」。你看這個評價有多高,把百丈禪師給請出來。

佛門有句話叫「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馬祖是慧能大師的徒孫,是南嶽懷讓禪師的心子,他在禪宗上可是標誌性的人物。馬祖道一禪師在佛門,他是弘揚禪法的第一人。像他的師父懷讓禪師是六祖的心子,但是他們都屬於淨修禪,淨修禪師。自己管自己修好,隨緣隨份的。馬祖的風格不一樣了,他當時在洪洲的開元禪寺講說,使這個開元寺當時成為江南的佛教中心了,創立的這個著名的叫洪州禪,來弘揚宗風。像他說的平常心是道呀,磨磚成鏡呀,這都是他的典故。

百丈禪師呢,是馬祖禪師最重要的心子,可以也是說佛教史上,特別是禪宗史上,他是一個時代性的人物。為什麼這天下的叢林都是依照他們師徒的軌則,特別是百丈禪師他的貢獻,當時在佛教的住持流傳中呀,一個是原來的舊制度乃至戒律,跟當時的時節因緣已經有很大的矛盾了,就是有些事情已經進行不下去了,不知該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他才寫了《百丈清規》,就是叢林裡邊一天大家怎麼過,怎麼一塊生活,什麼規矩、方圓都給你定清楚。那這裡清規中呢,你看這裡講到的從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不是,敢不聽清規。《百丈清規》完了以後,很多的古清規都是依他的這個做為原版,再進一步的去深化。所以說「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可以說佛門的命脈就是他們這樣給住持下來的,特別是禪宗。

這樣的一個人物,他在立淸規的時候,居然什麼呢,不論是消災吉祥還是超度往生,都是以念阿彌陀佛為根本。「看他為病僧念誦之規雲,集眾同聲,舉揚一偈,稱讚阿彌陀佛。復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迴向伏願雲,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逕歸安養。此非淨土之指歸乎」。這個就講到我們現在稍微有一點點什麼事,像消災免難,吉祥延壽,或者一些違緣遣除等等,不知道要做這個佛事,持那個咒語才什麼呢,你看禪宗的祖師爺說,生病的僧人怎麼消災去除違緣呢,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這一招。

我們現在有事了,想各種各樣的招,你說能算一個淨土行人嗎?人家在叢林裡邊,今天早上為這個病比丘某甲,希望他解這個多生的怨結、冤家,念佛多少聲,再念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迴向的時候說,「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就是你不該絕,因緣還在,住世的話,你就好起來。如果大限到了,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這是給有病的人消災。

給過去的亡僧怎麼去迴向呢,「送亡僧,大眾念誦迴向伏願雲,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此非淨土之指歸乎」。消災還是這樣,那超度就更不要說了,「神超淨域,業謝塵勞」,這是多麼光輝的一個場景。「蓮開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

那完了以後,還有荼毗的儀軌怎麼辦呢,「別無所為」,什麼都不幹,「但令維那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十唱,而大眾十和,總名之曰十念也。唱畢,復迴向雲,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此非淨土之指歸乎」。荼毗的時候還是一門深入,依法荼毗的時候,要說「焚百年弘道之身」,燒了,「入一路涅槃之徑」,往生。「仰憑尊眾,資助覺靈」,就是仰仗大眾念佛的功德,資助你本有的的佛性,回歸西方蓮花化生,然後念佛。

所以大家看看,在叢林裡面天天過日子都離不開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大家同修也是如此,每天你到道場裡面作佛事共修,哪個佛事能離的開念阿彌陀佛?放生能離的開念阿彌陀佛,還是懺悔能離開念阿彌陀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沒有能離開念阿彌陀佛的。合掌打招呼都是阿彌陀佛,步調已經如此的一致到這種地步了,為什麼還不修這個法門,以這個法門為根本呢?

說實在的,在我們不管僧俗二眾,大家在叢林道場裡面住,天天都是以阿彌陀佛行佛事,自利利他,你居然知見上還沒有建立起來,要往生或者勸大眾生西方的知見的話,你簡直就是太,這種言不由衷,跟修行的那種業力翻騰的時候言不由衷,更麻煩,更大忽悠,為什麼呢?就等於說你天天吃著誰的飯,你還不承認。你天天干著這個事,你還說我沒有做,我不是幹這個的,那這就成騙人了呀。在佛門裡邊吃著這個飯,依著這個法,你還要叛變他,不勸人修淨土,那這不是自相矛盾騙人嘛!

所以大家要知道,是真善知識一定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念的話,不勸的話,已經就虧了一步了,如果反對的話,那就更是罪大惡極了。前面講到的,阻礙凡夫成佛。所以你看這裡一番一番的論證,不管是消災延壽,超度往生,乃至荼毗以後,七日迴向,都是以阿彌陀佛為根本。這不是在表的就是天下的禪僧,五家的禪宗的宗派,不管你悟與沒悟,都是傍在最後的大靠山,往生西方上了。

既然永明延壽禪師是如此,後面的死心禪師,真歇了禪師,乃至舉了這麼多的禪師如此,乃至有名望的,沒名望的,開悟的,沒開悟的,人人皆如此。那大家想想,你在這會還說沒必要往生,這不是公然跟大家抬杠,跟佛抬杠,跟祖師抬杠,跟常住抬杠,說白了就是跟三寶抬杠。哎喲,我們現在人可能抬杠了,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再往下看,這一段講完,雖然內容長一點,但是它比較流暢。「自百丈以來,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則所謂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豈不然乎」。鐵證如山,事實就是這樣的。「以餘觀老宿所引之言,誠有所據而不容辯矣」。這是天如惟則法師的口吻,就是說這話不是我說的,我聽到這個老和尚給我這麼講,引的事實做的論證的話,我就沒辦法再開口反對他了,不容辯了。而且進一步,「又因其言,遂悟百丈祖師立法之意,亦豈無所據而然耶」,又聽他的話的話,現在從百丈禪師的清規的內容來看的話,這不是真的就是證明這個法,確實是其大無礙,確實是一個道人根本,成佛的捷徑。

所以你看後面這一句,等於說我們剛才講到的道理。「汝在叢林津送亡僧,不知其幾矣」。就是你在叢林裡邊你也跟大眾一塊生活,這種事你不知道幹了多少次了。「此等迴向十念,口裡唱過,耳裡聽過,又不知其幾矣」。你不僅僅幹過,而且你跟著大家一起念十聲阿彌陀佛迴向往生,荼毗的時候也念阿彌陀佛迴向蓮品增上。那你一直在口裡也念,也在聽大家念,天天這樣的經歷,現在你反而說不必往生,你說還有比這個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我們剛才也跟大家講了,身在佛門,而反對淨土懷疑淨土者,就是吃著誰罵著誰。所以「汝既不會祖師之意」,你沒有領會祖師的婆心切切慈悲心。「又自不發省覺之心」,自己也不反思一天所言所行,自生障礙。還在這「妄謂悟達之士不願往生。則天下禪者之執,莫汝若矣」,你還帶著開悟了以後萬事大吉就不要求生西方,這種知見來問我。就天下禪人裡邊來講,這種執著厲害的,你這算是一個典型了。

到此一句呢,天如惟則法師也算把這個問題給洋洋灑灑的回答清楚,討論明白了。最後給他了一個頂門針,說你這種典型的狂禪之病,輕慢淨土。

那好,我們把這第三問,今天晚上多了十分鐘時間就講完了。特別是後面的這些人也罷,法也罷,叢林規矩也罷,是非常的鏗鏘有力的,如果大家真的對佛教史,或者這些祖師的生平,有一些了解的話,確實是「不約而同」。既然祖師們都不約而同,那末法時期我輩凡夫更加應該「不約而同」的相約求生西方。這才不辜負天如惟則法師在第三問中費了這麼多的口舌,舉了這麼多的事實例證,不管人、法而言,都可以說把這個禪僧辯的是啞口無言。

我們把自己每個人都觀成這樣的一個禪僧,其實我們很多人還不如這個禪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連法慢都沒有生起,我們現在全是世間的貪慢、嗔慢、癡慢,所以聽這些法呢,有的還真用不到自己身上。那不管怎麼樣,我們咬定一個原則,就是說大菩薩、大聖人都要往生西方,我們就沖著如果我真的要了道,如果我真的要依之而行,追隨聖人,真的要天天見佛聞法,天天入阿彌陀佛清淨海眾的法會,天天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普賢、文殊把手同行,那麼往生西方指日可待,必定實現凡聖的感應道交。

好,今晚耽擱了大家一點時間,就到這裡,我們下週再見。

好,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希望我們能夠早日成就,「不退菩薩為伴侶」。再見,隨喜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