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諸位放掌。

我們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週一依然進行天如惟則法師《淨土或問》的學習。今天是第五講,上一講的大概內容,我們主要是講到永明延壽禪師,曾經列了十條標準,來衡量一個禪者是不是已經處於開悟的境界,也就是這裡面講到的「悟達之士」。

當然我們也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比如說含德見性,辯才無礙,境界中不動等等諸如此類的。但是惟則法師講的這裡,可以說是更直接痛快,也就是就看他有沒有自行化他,勸人、自己來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所以從這點來講,可以說勸別人往生或者自己修淨土法門,是不能夠證明這個人有沒有開悟。但是如果這個人要說他開悟了,反而不去自利利他中用淨土法門來結緣來成就,可以說他保證沒有開悟。大家把裡外的一個先決條件搞清楚,以後就一目瞭然。

今天晚上,我們要開始從惟則法師回答的第三個問題來講起。第三問是篇幅非常的長,也可以說是一篇鏗鏘有力的論文,這個問題就是對於第一問第二問,延伸出來真正才做了詳細的解答和回應。今晚的大概內容,我們先給大家做一個交待,因為比較長,所以做了一個總的介紹。如果把它真的當做論文,首先的內容就是立論點,其次才呈論據,論據裡邊以法來論,以人來論,以數字來論等等這些,最後才得出證明論點。

我們開始先從論點講起,論點有幾個部分。

第一個就是總的比喻,如果先說去度化眾生,放開了去度化,為時尚早,這是總的比喻;

第二個部分就是我們不要錯解「悟」和「證」就是一個水平了,「悟」和「證」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解和行還是需要並進才行;

第三個是反詰,就是反問說難道久修的大聖者,反而還不及你這個初心菩薩嗎?這是第三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就是進一步說沒有到不退的地步,不可以輕易說所謂我在度化人;

第五點就是讓我們明見娑婆濁惡世間苦海的深廣,淨土這樣的清淨法界的境緣都是非常殊勝。

這是大概這幾個部分,我們從具體的內容開始來學習。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學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當行佛教,隨類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廣度生靈。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則厭苦趨樂,不顧他人,此非吾所願也。」

大家來看這是問題。意思就是佛祖出世,我們都知道「出世」這兩個字在佛法裡面代表什麼,由佛菩薩乘願再來,示現的這就不必說了。佛祖佛祖,從祖師來講通常比如開悟以後,開始起修,這輩子修的到了一個點上了,世緣盡了,下一世因緣再起,把今生的因緣續上,繼續自利利他,然後弘法的事業也生生世世越來越廣大,領眾修行正好。這一類人我們把他稱之為再來人,這叫做「出世」,應世。我們常說誰誰誰那是再來人,祖師爺再來,乃至再高深一些的大菩薩,佛菩薩再來,這是一種「出世」,我們叫做出世為人。

另外一種「出世」是就這一期而言的,比如一心一意苦修密參,終於得了一個開悟了,歇處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長養聖胎,這輩子因緣時機成熟了以後,出世為人,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名聲大噪廣利人天,成為出世丈夫。像六祖慧能大師,大悟了以後又在獵人堆兒里長養聖胎,後來終於因為什麼風動幡動呀,就一下子天下聞名了。還有印光法師這都知道,一篇《宗教不宜混濫論》可以說一鳴驚人,從此不可收拾。等等這一些大祖師、佛菩薩們都稱之為「佛祖出世,為度眾生」,總之都是為度化眾生,這是總綱。

所以修行的人他就怕開不了悟,這就是這裡指的「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如果開悟了,就應該去踐行前面的總綱,就是行為應該去「隨類化身」。大家想想「隨類化身」這個本事得要多大,隨著眾生的種類化作匹配的身形來方便度化,我們總以為說人的世界就是充滿的世界。有時候覺得人還很莊嚴、很漂亮、很威嚴等等,其實人的身形可以說在法界來講根本拿不出手。我們看看大金剛大護法等等這些天王天的人,有時候到廟裡面還覺得金剛怒目,其實也許在法界來講人家更帥,呵呵。所以眾生的身形呀各種身類,我們人類想想,「隨類化身」,哪兒都去,一模一樣的跟著你。「入泥入水」,這個入泥入水就是,你想有泥水的地方通常就是我們人嫌棄髒亂的地方,甚至我們說泥就是泥犁就是地獄,水就是人天道。總歸還是在泥水交叉的六道裡邊,這個時候「不避生死,廣度生靈」,就是不要再說什麼生死苦海呀,要跳出三界外呀,就在三界中度化了,讓已經開悟的這樣的一種大丈夫,你讓他去求生西方這種自顧自的修行法門,這樣的事不是發大心的人幹的,不能幹。所以說「不顧他人,此非吾所願也」。

可是大家想這一問其實是緊扣著上一問,就是開悟的人更加應該知曉急切的求生極樂,但是這一問就反對了,說你沒有開悟且不說,可以理解,開悟的人怎麼還能去求生西方呢?我們大家理解一下,這個問題也是情有可原的,為什麼呢?因為開悟的人已經悟到無生法了,見到了法界的實相,他往生極樂和當下娑婆,如果從理上來講他是平等的,不應該有取舍呀,從道理上而言。

從事上而言,一個號稱成佛道的行者,發菩提心度人是明擺的事,為什麼不度化眾生,這有違大悲心呀,不是成佛的正道,只求自己去淨土逃避,一個安身之地。所以看似這個問題好像還非常的有理有據,自以為知道所以然,其實他連然都不知道。為什麼呢,見解太淺了。

特別是從這一句「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則厭苦趨樂,不顧他人。」就一句「不顧他人」就把尾巴給露出來了。所以你看這裡成時法師點評了六個字說「果然大事未明」,就這一句話就見分曉了。大家想想為什麼說「果然大事未明」。我們自己理解一下,肯定是說他一個是理論上講的可能明白了,但是他事上還沒有入進去;第二個就是從修證上來講,還有點火侯欠缺,我們世間法不是講到「事非經過不知難」嘛!他在事上還沒有去歷練,就好像效果圖非常好,造一個地方工程,真正涉及到具體要造的時候,這個環境、資金、人工進度全部都是問題,他這裡就這麼說的輕巧。「不顧他人」最露馬腳的一句是什麼呢,為什麼說他「大事未明」呀,大家想如果開悟的人還有自他的分別嗎,無自無他,即自即他,就是一個平等法界現前一念心性,不生不滅不動搖,哪裡還會有什麼自和他的分別呢。所以他這裡說了一句,「不顧他人」就證明自己「大事未明」呀,露餡了。開悟以後無自無他,自他不二的嘛,所以這裡成時法師就非常不客氣的點評說「果然大事未明」,所以說「此非吾所願也」。

那好我們來看一下惟則法師怎麼回答的:「答曰,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

這句話就是總的比喻你太迫不及待了,不符合實情。「見卵」就是見到母雞所生的雞蛋,就「求時夜」,「時夜」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雞能為人守夜,天亮了打鳴,就想著它長大好就是為人守夜打鳴報時,說你這個計劃也求得太早了吧,還是一個雞子兒呢,你現在就想把它當雞來用。所以這裡總比喻就是「何太早計耶」,這是第一個部分,叫總喻迫不及待。

其次有幾點連環的回應,我們來看非常精彩:

「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這是第一問;

「汝將謂一悟之後,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第二;

「汝將謂一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耶。」第三。

你看三個反問,就把他給回應到位了。首先第一個就告訴他,我們也要知道悟後以後,除非修行淨土,如果憑自力通途法門,沒開悟之前都是在盲修瞎練,你再怎麼使勁,就是只能夠保證你不離得太遠,但是絕進不了,登堂入室進不去。所以悟後方起真修,並非不修了。認為他認識錯誤了,錯在哪裡呀?

第一個錯是悟後確實是知見跟佛是一樣的,可是問題是還有曠劫以來的習氣呀,才開始慢慢的對治,讓他越來越改進,對治消除。而且悟後以後對治習氣還沒有斷,假如你沒有斷過煩惱,沒有斷的話還不能到不退呀,這是一個錯,以為悟後就沒有煩惱了。

第二個錯就以為一悟就一勞永逸了,很多人都錯把開悟以後,所謂的所作已辦,就是所謂的「大事既明」,就以為就成佛了,可是大家要知道,才真正步入真修正修。我記得講《楞嚴經》時講過,到那個時候才算是修證了義,了義修證了。也就是瞅準了踏對了,不是盲修瞎練而已了,見到法性了。所以見到法性以後,不管是學呀修呀行呀證呀等等,反正法法頭頭的都在正道上了。不是像咱們現在,如此真切的作為一個凡夫在五欲六塵中去生活了,人家就是見到法性了,上一次講到了了的見到法性了。可是絕不是一勞永逸了。

第三個錯是錯什麼呢,錯在他悟後只是起步,然後就反問他,就以為「便可上齊諸佛,出生入死」。就以為到家了。沒有到家呀,還嫩的很呀,不是說像諸佛菩薩一樣就可以入生死海,做大舵手,隨心所欲地大做佛事,一點障礙都沒有,不是的,還差的很遠。

所以這就連續幾問,一個你就以為習氣已經永遠除了,就得了不退轉了;另一個就以為沒有再修因證果的這種事就沒有了;第三個你以為就跟佛一樣的,可以隨便的所謂的「不避生死,廣度生靈」,生死就對你沒有作用了嗎?所以這個誤區可真的太大了。真正學法呀,這種知見一旦流露出來,就可以說還不如一個學佛的初心的人,還依教奉行,隨著做點善事,慢慢的建立知見。很可怕。所以你看這裡後面講到「審如是」,就是假如果是這樣的話,「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恆河沙數劫者,反有愧於汝矣。」反而對不起你。所以你看你這些見解的話,那些深位的大菩薩無量劫的願行,把六度萬行的事幹了個遍,難道反而是生事兒多此一舉嗎,他們的水平還太差,反而不如你高明?這一目瞭然的事。

所以講到這裡,我們要給大家插一個知識。這個知識很重要,這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創天台宗後來形成這樣的一個見解,非常的合理,就是「六即佛」。我記得以前也給大家講過,但是不曉得還能記得多少,今天正在這裡,我們再給大家講一下。把「六即佛」的脈絡釐清以後,這幾句問題一下子就能夠見分曉,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六即佛」的內涵非常有針對性和指導性,如果我們經常能夠熏習,就會在知見上不會犯大錯和走偏。所以請大家不要嫌這個理論好像太專業了,認真聽一下其實也是一種複習。

「六即佛」首先我們常說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六個次第。

為什麼說理即佛,名字即佛等,就是中間都是一個「即」呀,就是即是的即,就是相即不相離,這個相即,六即。為什麼要「即」呢?因為從圓融的理上來講,凡夫和佛是相即的,也就是說佛性是一樣的。所以有這個「即」呢,就是我即是佛,心即是佛,這樣的話就是讓一個凡夫都有充分的信心,說我一定能成佛,因為我本來就是佛,不生退卻下劣之心。就像我們大家現在在聽法,其實從根本理上來講,每一位同修其實都是佛,都有佛性,當體就是。在這個上面是不涉因果修證的,就現前一念理性,法爾就是這樣的,我本來就是佛。可是本來就是佛,你現在來不了呀,你來的全是凡夫的事呀,你的心性是佛,你的行為是凡夫嘛,那怎麼辦呀。

所以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成佛,但是也要有次第慢慢的修,不能夠混濫,一下子就拍胸脯子我本來是佛,啥都不幹。所以從差別相來講,還有六個次第。從平等相上來講,「我即是佛」,但是又有六個次第。說「我即是佛」,讓我們也生起自信,說要有六個次第,不要以為凡夫就等同於佛,你看這裡說以為開悟了就是佛了,完全是錯的。

所以為什麼那個時候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呢,一個是為了好這些文字的法師,死守名相,他不敢認為自己本來是佛,就推功說你們都厲害,我自甘退屈,我不行。為什麼又分「六」呢?有一些暗禪呀,就是「狂禪」的這種,上次給大家講過「狂禪」,自以為悟,自負就是即心就是佛,他廢棄了真修實幹,覺得一切現成沒有位次,就墮入到「狂禪」,也就是妄談般若。所以這裡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理即佛」就是指的一切眾生現前的一念心性。(你聽不明白你要聽,慢慢的熏習就會明白。)道理上來講你就是佛。可問題是事相上,你現在還不是佛,那怎麼辦呢?

第二個就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麼呢?就是開悟的境界。你遇到善知識呀,讀了佛經呀,一點撥你悟道了,圓解開發了。大家要知道這個開悟呀,不是我們好像讀了幾部佛經,覺得哎呀原來因果呀,真的有輪迴,這叫開悟了。是要像這裡講的禪宗的開悟一樣,大開圓解了,從此以後成就佛道,開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修德的出發點。「理即佛」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就是性德,本性就有這個功德。修德就是開始要顯現你的佛性,成就你的佛身,就開始要進入到真修了,這叫「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以後慢慢開始真修,就叫「觀行即佛」,就開始觀照了。開悟了以後,解和行就相應了,就像眼睛得到光明了一樣,一切東西都看清楚了。這個時候雖然能夠照了一切,但是大家要知道,還不能斷煩惱,牽掛著我們必須輪迴的見思煩惱還沒有斷,只能伏。這個地步在圓教來講還在凡夫位,大家要知道。「觀行即佛」已經開悟了。這個時候他就能相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呀,不二法門呀,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這些,對於這個道理他能夠信解了。而且還從一切的知識也罷,信息也罷,道理也罷,慢慢都能夠見到不二法門,一切事上都能夠見,歷緣對境的。還能夠給別人講說,然後自己歷事煉心,就是在六度萬行中,不斷的鍛煉自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見解,這叫「觀行即佛」,開悟了以後開始上道了。

剛才我們的這個問題裡面,有幾位說「大事既明」,就是以為到了「名字即佛」就沒事了。殊不知「名字即佛」完了以後,才開始「觀行即佛」,也就是這裡講的「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就以為沒有煩惱了嗎?才開始學會斷煩惱。「汝將謂一悟之後,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才開始修呀!「汝將謂一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什麼時候「齊諸佛」呢,還要有「相似即佛」,「分證即佛」,最後才到「究竟即佛」,才叫成佛。

「觀行即佛」到了「相似即佛」,是一個什麼地位,就是他觀行的功夫越來越厲害了,正念、智慧現前了,越觀越明,這個時候就跟射箭一樣,雖然射不準核心區射不準靶心,但是他已經離中心越來越近,一切的世間法都能夠與中道的智慧相應。這個時候他就能夠開始不但伏見思煩惱,斷掉了以後,伏根本無明瞭。像圓教裡面的話,開始起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等,十信位裡面到了初信就能夠斷掉見惑,七信就能夠斷掉思惑,八九信十信就斷塵沙惑。這個時候就到了六根可以不染六塵,六根能夠互用了,這就叫六根清淨了。這是在「相似佛」,還沒有見佛性,跟大家講。

什麼時候見佛性,叫「分證即佛」。這才叫入了聖位,開始入到聖人的位置。怎麼樣呢,入到初住就破一品無明,開始佛性的寶藏開顯了,經四十一位最後到「究竟即佛」,破了最後一品無明。一旦到了「究竟即佛」了,才叫做永別了無明父母,成了大菩提、大涅槃了,這才叫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所以這裡講到的「大事既明」,只到了「名字即佛」的地位,後面還有四個次第要完成。

只有到了「分證即佛」的時候,也就是見了佛性以後,這個時候才入聖位了,前面都叫凡夫,你就以為一點障礙都沒有了,可以「不避生死」「隨類化身」,就開始這麼厲害了。大家要知道,只有到了「分證即佛」,也就是倒數第二位的水平,到了初住菩薩,他才能到一百個佛土去八相成道度化眾生,二住才能到一千個,這是有數的,也就是他跟空性相應的這麼廣這麼深,再擴充不出來了,一步一步的來。只有「究竟即佛」才算是六度萬行圓滿了,才算是上齊諸佛,可以入生入死一點都不受障緣了,因為成佛了。所以大家想想,我們橫超生死一生補處在極樂世界成佛,跟娑婆世界差的沒法比,這個理路一定要清楚。

所以開悟只是一個「名字即佛」,在佛法裡面還有一個名詞叫做「素法身」,就不是葷的是素的,當然罪過了,不是我們吃葷的葷,不是說你已經徹底全面了,叫「素法身」,不是了生脫死了,也不是就可以隨類化身了。所以大家要知道,為什麼他錯,錯就以為開悟了以後就一點煩惱習氣都沒有了,以為一勞永逸了,或者以為就到家成佛了,完全不是的。所以這裡最後說到,菩薩們修六度萬行,就在「觀行即佛」到「究竟即佛」之間,這非常的久遠,三大阿僧祇劫呀。人家那麼修難道反而是生事了,還對不起你,所以這就是基本的套路不懂,成佛就這麼個套路大家要知道。「六即佛」呀,放之四海皆准,任何一個法門,包括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很快,就跟刀子砍紙一樣,一張一張的裁很慢,一刀子切下去很快,一疊就切開了,但是也是一張一張要經過的。

所以你看這佛法的見解一不了解,你不要說開悟,上次給大家講開悟了,可能我們連聽的感覺都沒有。首先要開悟,你得求開悟,要求開悟得徹底萬緣放下,唯生死是事,這樣的情形我們哪裡能做到。今天我去參學到法雨寺,法師帶到關房裡面,我們關和尚裡面有的已經十幾年了,還在關裡面不出來,方寸之間就在那你說怎麼待得住呀,就是一心一意要了生死,這樣就是為的開悟了。就這麼的拚命,才是為了開悟,可見這個時代的眾生到了什麼程度,末法時代是真實不虛的。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告訴大家真的是白搭。

後面有一句更重要的話,我們來學習。這就算什麼呢,你剛剛開了悟,只能算是初機的行人,才開始慢慢入了修行人的道了,可是「古教有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是什麼意思,就是經歷生死呀,這麼猛的把你一悶棍把你打蒙了,經歷生死輪迴就像悶棍把你打蒙一樣。羅漢出胎還要昧,昧是什麼呢,就是忘了,完全不知道上輩子,怎麼修的,修學佛法哪兒去了,為什麼?就是生死這個狂風驟雨呀,像羅漢已經燒成胚器了,菩薩已經都上了釉了,還要昧,還要昏。我們只是一團泥,能經得起這個生死雨嗎?所以這就是「出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

障緣呀,大家知道我們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這三障裡面就有一個最麻煩的就是我們的報障,哪怕我們信佛了,是個修行人,甚至是個大修行人,可是報障現前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比如壽障壽命,當你修得正在可能已經積累得差不多了,正要出彩的時候,你的壽命到了不能活了,一經生死的話羅漢心都昧了。還有戒障,我們現在受戒受了五戒什麼的,你說毀犯的有多少呀,有的毀犯了也不知道,戒障,持不了戒,一切都是圍繞著引誘你成就你破戒有過失。第三個緣障,就是你的因緣未了,有的人出家了過去的緣還未了,找上門來,這個最麻煩。所以大家看,翻譯《佛說八大人覺經》的叫安世高,那是安息國的王子,他兩次來中國幹什麼呀,來償還命債呀。

一次在廣州,一次在會稽,就是紹興,攆著去給人家償還。為什麼?因為不還的話,對於你的弘法,在你的成佛道上,這就是障礙呀。大家想想,已經明明知道他哪兒哪兒欠人家的命,第二天就要死了,頭一天還跟人家說,那個人是因為我欠了他的命,在紹興的時候,明天他把我打死了,你要給官府說我是償還他的,不要治他的罪。去了廣州呢,就看見過去欠命債的小夥子過來,他自己把頭伸出去,結果那個小夥子業力一現前,不說三七二十一就把他的頭給砍了,你看這個業力,這就叫障緣呀!安世高已經到了如此,三世都看得清清楚楚攆著去,當然菩薩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就是還,還還不完欠得更多,菩薩來了就不再欠只有還,大家要搞清楚,所以這就叫障緣呀。

古教有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不要說有沒有羅漢了,就從出家人來講,太多有名的大德,就因為有障緣而功虧一潰。像宋代的草堂清,他就是禪宗的,為什麼後來成了北宋時期著名的宰相,就是曾魯公。因為他當禪師的時候是有名的草堂清,他的一個大施主,一個大功德主,就是一個姓曾的大戶人家,結果他圓寂以後就投胎去了,沒有走成,投胎做了他家的子孫,後來成了宰相。因為他當禪師的話,他修的福報還在,足夠當宰相,為什麼說「山中無衲子,朝中無宰相」啊。

還有歷史上最有名的叫做海印信禪師,也是吃了功德主的虧了,為什麼?他的大施主還是部隊裡面的,叫朱防禦官,結果就是因為朱防禦官護持他呢,圓寂了以後,還去他家投胎,還變成一個女孩子了。朱防禦官他的妻子正在生產的時候,見到海印信禪師就進到產房裡邊,結果生出來以後,海印信禪師當下就在那天圓寂了。當時還有一個圓照本禪師,是海印信禪師的同參道友,他是密修淨土的,我們以前給大家講過。在滿月的時候他就去看,看海印信禪師轉的這個女孩子,她抱出來一看見圓照本禪師就笑,圓照本禪師就說,印長老呀你錯了也,你認錯了呀!大家想想,這從道人來講是太悲催的一件事了,認錯了呀。這個一錯要錯多少劫呀,這個真正是修行未到的丈夫聽到這種事,鐵漢聽了都要落淚的。結果海印信禪師也是,就是這個滿月的小女孩,一聽慚愧難當,一聲大哭就死掉了。大家要知道這是事實,在杭州城裡當時都轟動了的事都知道,印祖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面老說。

所以生命的現象就是這樣的。我最近看了,泰國有一個高僧,上座部有個阿迦曼禪師,他也是有一個真實的經歷。他有一個弟子一個老婦人,他還對她很有攝受力的,這個老婦人也跟著他禪修,還有點定功夫。有一次呢,她自己禪修中發現自己的心就形成一條線一樣,這個線一直跑跑跑,她的心就跟著這個線跑,心線嘛,就跑到她侄女的子宮裡去了。後來她就請教阿迦曼尊者,這個尊者就讓她,你不可動搖,你再次出現這種境界的時候,你一定要下決心,如如不動的把這個心線給剪斷從事相上。她真的這麼發心剪斷,再坐的時候這個心線就不出來了,當她的禪定功夫把這個心線剪斷了以後,她侄女就流產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她太鐘愛她的侄女了,她就打算,這也當然不是她主動打算,就是這個心的愛慾,這個念呀就流到她侄女那,她就馬上要成形地往她侄女子宮裡去,就投到她肚子裡了。這個事情是四海之內皆是現實的事,不僅僅說修行人,在世間的每一個人都就是這麼來的。

前段時間還好像發了一個視頻,他們新聞裡邊給冠了個名叫做「隔世人」。就是這個女的生出來以後,就清清楚楚記得她的上一世是她的姑姑,也就是她爺爺奶奶的女兒,死了以後呢,她又投生到她的哥哥家,就等於說她的堂兄成了她的爹了,她上輩子父母就變成她的爺爺奶奶了,她自己記得清清楚楚,在電視上接受採訪,一點記憶都沒有散失,這些現象。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就是生命的訣竅。這個心力,一念心就是一個受生之因,你沒有死的時候,其實就跟來生的去處聯繫上了。

所以剛才講了這幾個老和尚呀,後來大家發現了這個生命的現象奇異以後,有的人沒有兒子,為什麼專門去寺院求兒子,有的還直接就專門去供養老和尚,供養的他心順了,生起染心了,那好一念,你老和尚一輩子修的清清淨淨,哪兒都去不了,這下只要生起一念,就只能跟著走,走到他們家到了他們肚子裡了。

所以由此我們要知道,修淨土的重要性有多麼殊勝。要知道我們還雖然沒有死亡,但是已經在參與和決定去處的模樣,這就是為什麼開悟的人萬牛都挽不回他的求生西方之心,因為他慢慢就觀到法界的脈絡了,他觀到法界看了看這個厲害,他都嚇死了,哪有不求生西方的呀,你不求生西方就生生世世要來呀。

三生石的故事大家也不知道聽過沒有,就是唐朝的圓澤禪師,他的禪法非常高明,這是已經是明白的人了。他的護法叫李源居士,他是一個大官,有一天就跟他提議要去朝峨嵋山,但是去的路線不一樣,這個李源就非得要說走水路舒服,可是圓澤禪師就一定說要走陸路,結果他最後沒辦法拗不過他,只好走了水路。水路見到河邊洗衣服的女子,禪師就落淚了,因為他早就觀到這就是他宿世的因緣,已經懷孕三年了,他就不願意見她,因為雖然有緣,見不著這個現形不了,現在沒辦法了,已經見到她了我就要投胎了。所以當下就是跟李源說了,三天以後你來見我,我對你笑,果不其然就坐化了。

李源就去懷孕的這個女家,看到真的生了個小孩,跟他笑,笑完以後走的時候,另外還又告訴他十二年後中秋節在杭州的一個寺院外面見,這是又一生了。那十二年,估計這個小孩兒也比較壽短,那李源還是守這個信,真的到杭州,到那個寺院的門口的時候,來了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兒,正好騎著牛吹著笛子。所以你看,這是這一世還能約的長大了還能見,剛生了也能見。其實他的遺囑早就寫好了,這是李源回到寺裡面才知道,跟他約著往峨眉山走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這也是為了度他。你看圓澤禪師已經到這地步了,可是不往生淨土就是障緣,所以大家想這就是「聲聞尚有出胎之昧」,經不得生死。

菩薩也有什麼呢,「亦有隔陰之昏」。我跟大家講,這不是天如惟則法師在這說出來嚇唬嚇唬大家,是菩薩真的有隔陰之昏呀,現前的事兒就明擺著的嘛。大家想不管是蕅益大師還是印光法師,印光法師這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呀,可是他到這個五濁惡世的時候,雖然我們說示現,可是他畢竟在因緣中,他一開始學儒家,先是誹謗佛法的呀,後來見了《龍舒淨土文》以後才開始學習。蕅益大師也是,先開始他們都是誹謗佛法的。

這就不要說了東土的菩薩,西天的菩薩也是。無著菩薩,無著、世親、獅子覺不是三兄弟嘛,世親菩薩就是寫《往生論》的,他是無著的弟弟,他一開始是只學習小乘,誹謗大乘。後來痛改前非了,還要跟他哥哥去尋死覓活的,後來哥哥說你就不要死了,你也不要割舌頭了,你用這個舌頭來弘揚大乘就好了嘛,這才回過神來,一開始也弄不清楚。這不要說他了,再大一點的菩薩,像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一開始怎麼入的佛道呢,他有幻術,進到宮裡面就跟穿了隱身衣一樣看不見他了,結果就去以欲心玩弄宮裡的嬪妃,差點後來被皇帝知道了給治罪給弄死,這才悟到說欲為苦本,從此以後才入的佛道,才成了釋迦牟尼佛以後最偉大的人物。這些大菩薩,這都真的是他們隔陰之昏,昏就是一開始就昏頭轉向呀,慢慢才回過神來。

所以惟則法師說:「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哎呀,宏海法師講到這裡也慚愧啊,我覺得我連個「薄解淺悟」都算不上。大家要知道因為去聖日遙呀,在這個法緣中呢,法越來越淡了,障就越來越深了,所以才成薄解、淺悟呀,大家想想。

我們現在捋一下,就像我們現在佛門來講吧。你不要說悟,就說解,就學習三藏真正能夠通了藏經的有幾位呢,真正閱藏閱得融會貫通的能有幾位?縱然有的不能閱藏,但是可能對一個法門相對的有一些研習吧,這樣執著一門又去執著高慢,法慢也重知見也重,這就更麻煩。還有一些雖然顯現的很精進,可是呢他的知見又不正,這就叫淺嘛,淺行就是盲修嘛。再次一點的那就完全沒有解脫知見了,就是以世間法來結緣的,這就叫「薄解淺悟」呀。這還是從哪怕我們從專業的來講,通常有一些參究的人呀,用了些力,得了一些好處,也就似乎有點相似的悟境,結果馬上得少為足生了竊喜心了。

我跟大家講呀,就現在真正說你是一個禪宗的根機,可是我們現在這種我執的綁定,盡管你在佛法上有一點點小悟,可是不能夠長驅直入,因為你一定會生起竊喜心,會生起增上慢,這就更麻煩了,就是入魔入得更快了,結果就不能再深入了。所以你看明眼人的善知識呀,他都是不讓學人有「住」,不管你是在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只要你有「住」,住在一個窩,他就一定要把你打出來。所以這還算從專業的角度來講就這麼麻煩,「薄解淺悟」。

從業餘來講那我們就見得多了。有時候我是真的見了,總之來了坐一會兒,哎喲,某些時候看過點兒《心經》呀,問了下什麼叫般若啊,什麼叫空,再說幾句,反正從心思裡面想出來點兒迎合話,就說佛法了,萬法皆空。有時候是把舒服就當自在,或者認為佛法就是做善事,又是有時候把不在乎當空,隨便愛咋地咋地。殊不知這個空呀,只要我們是一種,怎麼講呢,是一種平撫呀,把冒出來這種煩惱或者情緒把它平撫了,就是只是找到理由說服自己,用一種執著擺平另一種執著,就以為是空了,修行了。大家知道空它不是擺平,是本身就沒有,要這麼悟這麼解,本身就沒有。哪怕你劈頭蓋臉地發生,它還是沒有作用,不是說好像哎喲自己想開點了,這個自我安慰了半天,就算了就過了。空性呀它不是不當回事,是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所以我們總是解都解不了,你怎麼悟嘛,這就叫「薄解淺悟」。

但是「薄解淺悟」呢是一種,你再往下看,這屬於自救不了者,縱然已經有點兒水準了,「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志在度人者」。這是什麼呢,已經上道了,有見地有悟境沒有問題了,觀行也在發心也好,但是你沒有到不退,沒有到一個相對保本的境界。我們都知道不退的話,至少你要到行不退。因為我們前面還有一個位不退,就是了生死了,可是你雖然有位不退,不再輪迴了,可是從大乘的角度講,你的行退了你就成不了佛呀。

大家捫心自問一下,反正我就每天都覺得在退,好不容易把自己勸得又生起來一點,應該為常住發心,為大眾發心,可是這個自私心,本能的害怕自己的得失等等,這些時時刻刻都在把我們給掀下來呀,你的行退了就成不了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往生淨土的前提是成佛的,不是光了生死的。所以你要在這個世界度眾生,最起碼最好能念念不退,到八地的無生法忍,這種水平才可以稱之為力用充足。否則你看「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就是你電量還沒有滿,甚至你還經不起耗,慢慢你自己就停電了。

這樣的話,「居此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聖之所未許」。就是你端居在五濁惡世,還想化掉這樣剛強的眾生,這剛強就不用解釋了,自己了解自己了就知道什麼叫做剛強了,這樣的話「先聖」就是大聖人們還不贊同不提倡。

所以大家要知道,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到,就「具縛凡夫,有大悲心」,你看雖然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淨土十疑論》中裡面也引過這個話,「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就是這個樣子。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現今是這個樣子,煩惱重重已經細化到無量無邊了,各種業習每天花樣翻新的顯現,你看看新聞上各種各樣的事層出不窮。而且我們要反觀,就是我們的共業是一個自然的惡業,只要你一下子一念中不去管理,一定就會自然而然地往濁惡的狀態進行,眾生這樣的呈現,陷得越深越難調伏攝受。

很多時候就明擺著就是我就這樣壞咋地,怎麼辦呢,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都不可以太自信,好像是個局外人,你想想,學修的最好的狀態的時候,跟現在有時候比一比有沒有下滑嘛?要拼了命逆這個惡業的流,你才能修點善法。很多時候解脫法想都想不起來,甚至很多人已經適應了,反正佛弟子就是這樣的,根本就沒有解脫的宗教生活,不去面對了。佛弟子就是這樣,世間人間佛教。那這個人間是哪裡的人間呢,就我們現在五濁惡世這個人間嗎?你有本事有能量力挽狂瀾嗎?佛都授記了必然往那滑落,你自己不給佛擔當點少一個人的負擔趕緊往淨土走。

為什麼「先聖未許」呀,一個是你未到無生法忍,二個你就沒有識破這個總體的佈局,說實在的,你在五濁惡世想留在這個世界度眾生,你就在出局。為什麼?因為整體的佈局,阿彌陀佛就是請釋迦牟尼佛宣傳,他來接引大家都往那兒往生,大家都往那往,就已經達到了度的效果。但是你非要出局,所以多麼可怕,沒有辦法。

所以這就是後面講的「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就等於你在建一個渡人的船,還沒有建完成,也不堅固,你就急著下水,想把多人給從苦海中救出來,結果沒救了他們,你船也翻了,自己也淹死了。「其理必然」,就是道理就是這樣的,一定會朝這發展,最後的現實必然如此。

所以大家這裡想一想,為什麼要專弘淨土,要專修淨土。真的生命的這種流淌速度如此之快,我們此時此刻每天不做一點準備呀,做全天候的準備呀,可以說沒有福報,沒辦法。知道念佛好,就不能一天念起來,你每天都要做呀,每天都要想著嘛,至少每天要固定的段,最次最次十念法,二十四小時一次或者兩次。所以這樣的話就等於就這條線呀,一旦形成氣候,那就跟那個坐禪的老婦人一樣,就這個心線把你牽牽牽到阿彌陀佛手裡了,希望我們現在所有的心線都在阿彌陀佛手裡,其實確實在阿彌陀佛手裡。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總是把自己的這一端放開,這就慘了。

好,希望大家再把淨土的信願,心再發的真切一些,猛烈一些,至少這一會聽得,哪怕有一念,這一晚上也沒白講。

好,時間已到,我們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