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吉祥。從這篇論文的內容上,已經只剩下三個問題。基本上講剩下的前兩個問題是第二十四講。

我們一直給大家強調,天如惟則法師是從禪門尊宿這樣一種大成就轉弘淨土,所以他的道風上,一個是見地是非常犀利的;再一個,有這種慈悲,婆心切切、苦口婆心地給大家講;第三個,就是雖然惟則法師是引經據典,乃至是從其他大德著作裡邊摘出來的,但是我們一定也要同步了解到,是他從真實心地修行的風景中,融會貫通了以後,再進行的開示。

所以我們現在來聽法、學法也最好如此,既要在經典或者論著的原文上能夠貫得下來,又要再加著自己平常在聽聞佛法中積累的一些佛學的知識也罷,名相也罷,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真切的就是需要我們的這種仰信,這種信心和修行的境界。當然,這種境界也是不斷的在提升,所謂的境界其實就是心得吧,這麼表述更加的恰當。把它揉在一起,化為自己的道糧。這才能夠免去,我們聽來聽去依舊還是這樣子,沒有撥動心弦,也沒有增上信心,總是結緣一場而已的狀況。當然,結緣也比不結是好,因為你不結法的緣,那你一定是在世間結那些俗緣去了。所以緣分也很重要,看大家在哪個層面受用吧。

今天我們先從二十四問講起,這一問其實是一個補充提醒,篇幅非常短。我們在二十三問裡面,講到針對有一些在家眾,在世間的因緣網中,不能夠頓舍,所以有的閑有的忙,有的甚至極為繁忙,故而提出了「兩門一行」的修法。也就是觀想、繫念和稱名,繫念就是稱名,再一個就是十念法,這叫兩門一行。因為祖師也是面面俱到,他不能只導俗,還要顧僧本位。所以這一問,其實是就著世外的修道者,來進行回應,但是也是重複前面的,就不在此多說了。

「問曰:世網中人,隨量指授微細方法,靡不詳明矣。然則我輩世外之人」,這就是以一個修道者,甚至以出家人的口氣,說我們已經不在世緣中了。「又當何以加其工焉。」專業的修道者怎麼樣來加功用行,精進不懈呢?

「答曰:前不雲乎。」祖師爺覺得這是自己的僧弟子,也就不客氣,你沒聽到前面我已經講過了嗎?諸位佛子們,請大家也要多多的去聽聞和憶念,別再講過的問題繼續又問,問完一遍再答一遍,答完一遍,下次還問。如果你聽過法了,經過了就要銘記在心,哪生了疑情,就用它來解決就可以了。如果你忘記了,那再聽一遍,因為再聽一遍還有再一遍的心得。所以祖師爺說:「你沒聽前面講嗎?」

但是,「修有多類,攝成三門。如是三門,門門可入。」前面講到的觀想一門,憶念一門,眾行一門,這三門在一開始前幾問就講過了。

「或單或兼。隨意之所取耳。」你也可以就依著一門不斷的深入,或者兩門同時兼而一起來進行。但是大家要記住,因為這種「兼」,它是屬於同在淨土法門中而言的。不要搞錯了,並不是說讓你去再舍了這三種念佛方法,或者說迴向萬善同歸,再去修另外的別道,不是這意思。在修淨土中,比如觀想的時候,口裡也可以稱名,你行眾善之道的時候呢,當然要以念佛為根本,這就叫做「兼」,隨自己根性好樂。「之所取耳」就是你自己看著辦無妨,希望大家也能聽進去。

我們下面來看第二十五問。

「問曰:圓觀之修,唯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門。華嚴十願,寶積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對,則功行之難成。」

這個問題前提說的非常好,實際上是屬於向祖師爺陳白,說我見解對不對,是不是應當這樣認為。「圓觀之修」,就是前面講到的,念佛不是具足了一心三觀嘛,包括「唯心之念」,也就是說這是上根器的。我們常會提及到根器這個詞,說到上根器,一般都覺得好像人家就生來會賺錢一樣,這個也是生生世世賺來的。上根器怎麼來的呀?為什麼我們是中根下根呢,積累的太少了。

人家也是生生世世積累的,能夠將心行觸探到這個地步,這就是所謂的上根器。所以不要一聽上根器、中根器,有差別相,就以為肯定有投巧之法,沒有投機取巧之法。只不過在生生世世的節奏中,這一世我們跟人家併列一起的時候,人家積累的多,這個沒啥。我們只能也說,見賢思齊,百尺竿頭,迎頭趕上。就是人家能把心調到這,修到這,積累到這。就像有的人修行為什麼快呢,般若緣深呀!你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又說「多時」。所以,所謂的「似乎上器之行門」,為什麼上根修的起來呢,他直接就把心就對接到那個高層次,高境界了。

「華嚴十願,寶積十心」,前面都講過了,《華嚴經》裡的十大願王,《寶積經》講到要生十種心,這十心、十願雖然心行非常的殊勝,比如說禮敬諸佛、普皆迴向,確實是非常的大功德海。問題是我們凡夫心很難到這裡呀!比如寶積十心裡面說,「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損害心」,一切眾生都不會去損害,特別是他損害你的時候,你還不去損害。「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這些凡夫心很難做到。所以為什麼要聞熏十願、十心這些教法,就是把凡夫心直接調頻到和菩薩同步的這個層面,直接給你撐開。

「亦乃大根之功用」,又是為什麼大根性、大根機的人才能用得起來十願、十心呢,因為人家也曾經撐到過點上呀,今生有可能作用連續起來了,所以叫大根。大根是什麼,就是根已經紮得很穩了。現在讓你不惜身命去守護一下正法,哎喲,可能想想一股激情,一念還可以,真的動真格的時候就嚇死了,歷史上有這樣的例子,特殊的時代出現過這樣的情形。所以如果根器不對,功行很難成就。你就想「五停心觀」裡邊各有對治呀,嗔恨心重了對慈悲觀,散亂心重了修數息觀。如果你不對機,就很煩惱,就不能夠相應所得的法。

當時應該是阿難吧,阿難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打鐵的,一個洗衣服的,他讓打鐵的修不淨觀,讓洗衣服的修數息觀,他倆就怎麼修也修不出來,不能相應。結果佛陀知道了以後,就呵斥阿難亂點法門譜,說:「洗衣服的盡是給別人換衣服,給死人墓地裡邊弄這些,死相看得多了,你讓他修不淨觀,白骨觀、膿爛觀都能修的起來,馬上就相應了;打鐵的錘子一下一下的,燒風箱讓火越來越旺,呼的進去呼的出來,這不正好跟數息觀相應了。」這麼一調包,他們倆就都成道了。所以這就叫根器不對,則功行難成,不是那塊料。

問題最後說,「今吾自揣其根,觀吾自好。惟在專持名號,暇則或加禮拜懺悔而已。師以為如何。」我現在揣摩揣摩,看看自己的習性、愛好呀,幾斤幾兩,利根、鈍根自己其實是知道的。因為畢竟修行人都有一個反觀的能力,有時候看看自己的業處,就能夠知道大概過去世好什麼,什麼煩惱比較重,適合什麼體驗,你體驗過一番以後,最後就剩一個堅持自己最喜歡的,最相應的。不必說真的得去無限度的都嘗試,也沒有必要。

所以才說「自揣其根,觀吾自好。惟在專持名號」,這是第一個,是根本法,根本宗旨就是專持名號。如果再有閑暇的時間或者鬆快一點的,加一個「禮拜懺悔而已」了。大家要讀懂,念佛之外實在還想再修一些其他的法,就是磕頭拜懺最相應,就可以了。「師以為如何」,祖師爺您覺得怎麼樣?

「答曰」,祖師爺答,「善哉善哉,汝知量矣。」

修行人其實最難得的品質就是自知之明。我們平常也在耳聞目染,常道聽途說,多少人還不服氣。現在身處在五濁惡世,多少人發願要生生世世常在惡世間度眾生,他覺得這才是最上。當然是最上,可是行不行?多少人認為,這輩子大丈夫要證聖果,或者乃至說再次一點,明心見性,行不行?

為什麼「汝知量矣」,就是你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多少量呀。說實在的,我們現在的根性已經差到極點,為什麼,可以這麼說,現在所謂的好修行人、好佛弟子,跟正法時期或者在佛國淨土裡面,那攀比一下子簡直就是,哎呀,說過分話,五逆十惡的人一樣,在那個類比裡邊,就這麼差勁。到了末法時期,反成了修行的根器了。

可是就像印祖所言的,我們要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只有通身的業力。我們知不知道自己的量,因為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認為自己是上根器,哈哈,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都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自己學修的未必別人能到此處,但是我到了,都覺得自己是上根。比如修淨土也是這樣,我們修淨土當然也會讚歎淨土是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學修時雖然口裡說「哎呀,我不行就念念佛就好了」,實際上還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因為淨土法門是最方便上乘,末法最適合的法門,被我給修了,那我比一切人都強,這個也算是不知量。

由於這樣的話,業力太重了,念念的荒廢光陰就怎麼也上不了道。稍有點清淨、感應,馬上就會有違緣來牽扯,比什麼都靈。久久用功呢,福報又不夠,對於三寶,有時候生噁心,對佛菩薩生惡願,真正用過心的人都有過這個體驗。而且到這個時代,斗諍堅固的情況越來越烈。好不容易好像自己等到有點希望,感覺要了生脫死的時候,結果又要死了,接不上前生後世的這個茬,這一切都是業力在作怪。

所以「汝知量」就要承認自己真的不行,不是說客套話。哪怕說有一點行,不說修了,就聞思而言,你能不能夠聽進去,把法能夠聽穿了,聽相入了?都不行,所以只能念念阿彌陀佛。這是「汝知量矣」。

祖師說「觀汝之言」,就是聽你所說的呀,表態「正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矣」。我們正好後天要在線上直播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在此書中,還有觀念法門中都講到過念佛應該專修,無間修。《觀經四帖疏》裡面主要講觀念,觀法和持念,在這一類的行者中有一類人比較適合「專修」,其實是基本上都是這樣,為什麼?原因就是境太細了,心太粗了,這裡形容的「識揚神飛,觀難成就」。

「專修者。謂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為什麼心粗的人入不到細境呢,為什麼觀難成就?一個,心的凝聚定力不夠,大家反觀一下,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心的凝聚力不夠呀,守不住呀。現在說實話,不要說修學佛法了,你看看就是世間法,比如聽一首歌,你都未必能夠把旋律從起到最後的落聽完,聽著不對胃口馬上就換。甚至連看一集電視劇、電影、一本書的定力都沒有了,每天圈裡都是這些小視頻,什麼抖音都是剪成小段才能聽起來,為什麼?就是神識越來越飛揚了。

說實在的,現在一個多小時的講法,大部頭長篇大論的講有幾個人能聽?打個比方,現在錄一個小視頻很簡單,針對最基本的初機,這樣弘通流佈佛法,點擊的還可以,一下就上千了。真正其實我自己最相應,也花了心思,也真的是付出了的心血講《彌陀要解》,你再看看那個點擊率就很少,上不了千。要是在微信裡面說幾句發幾張照片,馬上就蹭蹭蹭的點讚,來個三四百都有。為什麼?就是我們現在難以成就這種相續,凝聚力、定力不夠,神揚識飛嘛!

再一個就是為什麼觀難成就了?跟佛言不能夠甚深的相應。其實觀要成就也不難,他是好幾種力量的走向來成就的,雖然力量是一個力量,看你怎麼走入道之道。比如修觀你能把《觀無量壽佛經》裡邊佛的開示,深深的烙在自己的心地上,那依著佛說的就去相應就行。什麼叫相應,就是同步,就這麼作意。再一個觀難成就,就是不能夠參與大量的時間,我們舍不得時間,其他浪費的時間都能舍得,就是修學佛法的時間集不起來。好多時候就是玩票,感覺一下。再一個因緣中呢,我們這些散世緣,太散了,不能夠專注。

這就是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觀難成就。所以才要大聖悲憐,勸專門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觀不起來也無妨,因為還有個最好的法子就是稱念,稱念容易啊。

為什麼這麼讚歎執持名號,就是念佛號的法呢。這裡幾點:第一點,「正由稱名易故」,容易上手上口,從能起行的角度來講,入道快,念起來其實就入道;第二點,「相續即生」,就是效果是一樣的。觀法上來講,修觀的話你觀到了才成就了。稱名的話,只要你相續起來就成就,反正一樣的往生;第三點,就是打保票的狀態是什麼呢,「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這個就是在打保票了。念佛念的「念念相續」,「畢命為期」,我們聽過盡形壽,對吧,那就全部生,不會有落下的。

那為什麼是這個原理,真的要從法上了解一下,說的這麼好,甚至最後能夠打保票,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前面也一直在講,現前法中唯有此一念,就我們現前這一念用來念佛,一直念佛,那就說明,就一直在佛,佛一直在,就一直這麼佛佛佛佛。大家想在這樣的相續中,還哪裡有染污呀,沒有染污,那你能生到染土嗎?只能生淨土,直通淨土。

現前這一念一直相續,「畢命為期」在佛號上,在念佛,那還能夠見什麼,能夠見三途、見八難嗎?你連二乘都見不了,只能見佛呀!那念念在佛,還是這現前一念,已經用佛把它填滿了,你還能做什麼?其他的都幹不了,只能作佛。念念向佛,念念是佛,就是這麼一個行願原理。這就是為什麼可以打保票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幾個能夠修到這樣,有幾個那往生幾個,絕不會有閃失的,這是這一點。可是怎麼辦呢,就是不念呀!

「何以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後面講到了,第一個「無外雜緣」,在這一念現前法中,再沒有第二念取虛妄的煩惱,一念是清淨的。「得正念故」,一直能夠提起念佛之念,一直在入道,在道。不會起顛倒邪念,輪迴下墮之念,都不會起的,所以說「得正念故」。

第三句,「與佛本願相應故」,這才是核心的開示。什麼叫「與佛本願相應」,這是一個大靠山、補品呀,我們淨土行人就靠這個全營養素來活命啊!因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來補我們的願行不足的願,正好凡夫願行不足,也是當下的實際情況,正好與佛願相應。它就是這麼一個不可思議,而事實存在的天然配套的設備。凡夫跟佛,成就往生。凡夫往生,佛來接引,就這麼一個配套。所以說稱名發願往生,就是與佛本願是相應的,能夠得蒙佛來護念,這麼一個狀態。

第四點,「不違教故」。什麼叫「不違教故」?所有的淨土行法,乃至其他一切行法、法門,都在其中,不違教。不是說淨土跳出來跟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是相背道而馳的。我們有時候會講好像淨土已經殊勝得,甚至連釋迦牟尼佛所有的法都超越了,好像言外之意就是其他的都不行了,不好了。這不是這麼說的,這是一個錯解,不是說其他的不好。但是確實淨土之廣大,一切的行門法門都在其中,是教海總持,所以不會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第五點,「順佛語故」。順佛語,隨順佛的開示,佛之知,佛之見,佛之教,佛之行。就是依著佛之教而行,一定能夠入佛之知見,這就是「順佛語故」。

所以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再這麼一講來,大家就知道了,能夠知道自己量的行者,正好修此易行好修之法,專修持名嘛,這一段就是主勸專修。當然前提是只修持名,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若舍專修,而修雜業,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那這就是反過來說了,如果你沒有專修而是雜修,雖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閃失就大了,保險係數就特別低了,百分之一二,千分之三四而已了。修的多往生的少,為什麼?

第一點,「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如果不是專修,你想凡夫的那點小本事,顧不了多頭,拚命的才能保一頭,你還有幾頭。雜緣多了就亂動,那正念能提起來嗎?甚至這個正念,不是說你沒有在修佛法。你在修其他的法,成就不了的法。當然也是一直生生世世修下去,肯定能成就,可是是這輩子成就不了的法。那就屬於雜修,雜修的話,從往生法上而言,那就不在正念上。不在正念上,但是大家要把這個聽清楚,不要誤會搞錯,「乃由雜緣亂動」,失去了正念;

第二點,「與佛本願不相應故」,因為佛的本願就是讓你稱名,「與教相違」;第三點,「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你沒有隨順佛的教導,怎麼入佛知見呢?再一個,「繫念不相續故」,夾雜、斷裂的,「心不相續報佛恩故」。這是善導大師的開示,惟則法師那真的是從心地上這樣走過了的,「心不相續報佛恩故」,為了報佛之深恩而念佛速求淨土,廣度眾生,滿菩提願,這麼個次第。你衡量、掂量完滿了以後,才確定說,為報佛恩,生西方淨土。也就是才能把內在的關聯,其實是一個直通的關聯,認出來、透過去,知道是這麼回事。一般心沒有在法上,沒經過的,都說你為報佛恩,跟相續不相續好像關係不大。

你看這裡特意講到,「雖有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一聽我馬上就有感觸了,「雖有業行」,為什麼呢,雜修的人有的是真修實幹,可是凡夫真修實幹的時候,想要討點巧,買點好,甚至一天做多少多少功課,生怕別人不知道呀,想自誇又不想明說,故意想種種套路在那顯擺。各種各樣暗渡陳倉的法子,心就陰暗。為什麼?因為名利擋住了,自然而然就雖有業行,也不能夠相應,不能往生。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生淨土故」,喜歡這一下那一下,什麼都要嘗一嘗,面面俱到的人了,就犯這個過失,這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都知道,如果真是心地上用過功的,也都甚至有過這樣的情形,吃過這樣的虧,或者現在還在其中不能自拔。

所以講到這兒,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善導大師說的真正的專修、雜修。雜修好像就是很懈怠,很不修行的意思,不是的,有可能他很精進、如法,但是對於往生法來講,他沒有修或者半調子修。所以善導大師講到專修,講過有五種正行,大家要聽一下。一心一意讀淨土的經典,尤其是淨土三經,這叫讀誦正行;一心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淨土的種種依正莊嚴的果報,微妙、香潔,一心一意觀想,這叫做觀察正行;一心一意的禮拜只阿彌陀佛,叫禮拜正行;還有一個叫做一心讚歎供養阿彌陀佛,叫讚歎正行。

所以,從法上來講,只是淨土三經。從人上而言,只是阿彌陀佛,不管你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這都叫做正行,但是,大家聽明白,這些在正行裡邊還只屬於助行。真正正行裡的正行就是一心稱念彌陀佛名號,這叫做專修,專又專。所以這樣講來,這五種行中其他的四種還都叫助行,實際上禮拜也是在禮拜阿彌陀佛嘛,他都說這算正中的助。為什麼?因為只有稱名是正中之正,所以這些還都叫助業,只能稱名才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才叫正行。

你看善導大師這種專修的見地多麼的高妙和獨到呀!一般人都不敢這麼說。又會被我們現在的人說,你這也太極端了吧?

什麼樣叫雜行呢?是指正行、助行之外其他的萬善之行。比如讀誦雜行,這個雜行前提還是為了往生淨土,只不過修的比較雜。比如說你為了往生極樂世界是沒錯,但是你誦淨土根本經典以外的經典論著,這就叫讀誦雜行;觀察其他國土的殊勝,或者其他佛的莊嚴,但是你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叫觀察雜行;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禮拜阿彌陀佛以外其他的佛菩薩,如東方琉璃世界或者妙喜世界的阿閦佛等等,這都叫禮拜雜行;念其他佛菩薩的名號,就不念阿彌陀佛,但是還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叫稱名雜行;為了往生西方,讚歎、供養其他佛菩薩,這叫讚歎、供養雜行。

所以大家搞清楚,這些雜行不是說懈怠或者偷懶,而且他一直在修,修的也如法,也很精進勇猛,大量的在投入,但是他沒有修正行。所有八萬四千法門中,除了稱名,其他的都叫雜行。雜行就是說,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就不按著西方的正修而來。所以從這一點就明白了孰重孰輕。

為什麼說「若舍專修,而修雜業」,那我們一定要知道,「修雜業」並不是不修,甚至很精進呀!今天的內容真的是像講到正脈一樣的。所以說五正行是以念佛為正業,其他的為助業。念佛之外,這五正行之外,兼修其他的助業雜行者,這就屬於雜修了。雜修和正行有一個得和失的差別相,就是剛才講的,專修的話,十個十個生,一百個一百個生。雜修的話,一百個裡邊難得有一兩個,一千個裡面難得有三四個能生,人越多,往生比例越少。這是就專修和雜修而言。

下面版塊開始講到前面說的「專修無間之說」,一個是專修,一個叫無間修。「無間」,顧名思義,那就更加的嚴格或者說嚴謹,乃至要不間斷。

「無間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

成時法師在這裡也有一個點評,說「此緣人一行攝一切行」。雖然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就好了,但是我們又開始生疑情了,說那光拜阿彌陀佛,還要不要拜地藏王菩薩,要不要拜藥師佛,拜釋迦牟尼佛呢?這種問題非常的空洞蒼白,甚至說沒有信心。這裡成時法師一語,「但須於此生信」,就是說這個是好的,你可以到這來。「不許與他生疑」,你不要說另外的不好。凡夫法界裡邊,認為這個好,一定是那個不好。可是在佛法裡面就是偏讚而已了,在講這個法的時候,不是說那個不好,但是當然要說這個好,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佛法才是平等,只有平等才能無限度的兼容,而不生矛盾,不生疑慮。

「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這是指的所有的身、口、意唯阿彌陀佛是我的天地之間,就這麼個意思。說白了,就是融到的徹底,身口意全部依附在阿彌陀佛上,忘我、顯佛。如果凡夫心還會有煩惱來侵擾,怎麼辦呢?

「又若貪瞋癡來間者」,心地上本能的三毒煩惱生起來的時候,「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這個很重要,確實以前講法沒有講到過這裡,就是要「隨犯隨懺」,等於是像神秀大師說的,要「時時勤拂拭」。大家要知道,要入「本來無一物」,一定要先「時時勤拂拭」。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好說「本來無一物」的話聽都不想聽了呀!

我前些天在微信上發了一個感慨,說修行真是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什麼呢?煩惱你一惹它,它更惹你,煩惱真的是也是菩提示現的。為什麼呢?要成就你的菩提呀!就讓你不去惹煩惱,那怎麼辦?「時時勤拂拭」。馬上後面一堆人就跟著說,「本來無一物」。我這個號稱法師的,跟大家表一個真情實感,這種話真的我聽都不想聽。為什麼呢?吹牛呀!如果我再給他還回去一句,馬上他就有東西了,絕不會無一物的,對立的念頭就起來了。

哎呀,所以說跟諸位同修講,全憑弘揚了淨土,我才有點臉皮敢弘揚佛法,勸信而已了。你說空性,說「本來無一物」,不好意思說呀!我們現在都執著的是面面俱到。就包括我現在說這個話,還會有人嘀咕說:「哎呀,法師,你又說這些。」意思說你太接地氣了,讓我們失去信心,有的人還要這麼想。他就希望我吹牛,聽著舒服,然後大家都自欺欺人,就好了。所以說真是人性呀!我們現在是頭出頭沒的罪惡生死凡夫。

所以這個法大家一定要關注一下。「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而且會有一個什麼加持呢?不僅僅你即刻犯了馬上就生起來懺悔心,哪怕只是意識到了,久而久之,在犯之前就會有這種提醒的加持力。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戒定慧,所以就犯了。所以,「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特別是講到隔日隔夜隔時的話,就是一念犯一念就懺,我不曉得大家能不能相應到這個法,就是現前一念中犯,一念中懺。「亦名無間修也」。

後面說,「善導和尚者」,因為前面引的都是善導大師著作裡邊的話,「天竺傳中,稱為彌陀化身也」,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

「觀其專修無間之說,要緊只在念念相續。」祖師爺解讀的好,「無間之說」就是無間修的核心。顯現狀態是什麼呢?「念念相續」,念念相續是需要一種力量,那我們往往會判為一種好像不知道要錨足了多大勁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要訓練你的記憶法,其實就是從信願圍堵過來,讓你不斷的身、口、意跟佛號結緣,無間的熏佛號,所以「要緊只在念念相續」。

「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閑發願,散亂稱名。」我們好不容易有這麼一個福報,發一個菩提大願,好不容易有這點修行的習氣,還能念念阿彌陀佛,可是既然要弄就弄好。就跟我們做世間事情一樣,你不修就不修,你如果在修就把它修成個樣子,不要這種半調子的等閑和散亂的狀態。

「永明亦云」,永明延壽禪師也說了,「直須一心歸命,盡報精修。」你看這講的,這才真正叫做皈依。「一心歸命」,就是把身家性命都給押上去了,盡形壽的修,只要我的這一期的果報還在,我就念一句,賺一句是一句,這一句就是有一句的質量、份量在。

「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正在念佛、拜佛、發願種種諸如此類的這種發心之際呢,要有點加行。怎麼個加行法呢?「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就跟伸直了脖子就要一樣。「無諸異念,」因為這個力量有助於我們相續,所以其他的煩惱插不進來。

「如就刑戮。」你看這些方便講的多好,就像被判死刑,要去執行了,在這種節骨眼上,你念佛是怎麼一個狀態。真還見過這麼一個視頻,好像是兒子犯罪被判死刑了,老媽媽在最後一面哭的撕心裂肺,倒不是世間那種情,她一邊哭喊一邊跟兒子說:「阿彌陀佛保佑你呀,一定要念佛,被接引到西方,不要受苦。」生離死別之際還有情見在,但是知見也沒有倒,還在給她兒子講,我說真的是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就叫「如就刑戮」,赴死去了;「若在狴牢」,關在牢裡面,就想出去;「怨賊所追」,後面有壞人追著;「水火所逼」,發大水了,海嘯了,你在海灘往山上跑,火燒過來了,安全通道你怎麼往出撲。如果用這些心勁,你看成時法師說,「此四喻」,這四種比喻,「真念佛三昧之訣也」,真正助成修念佛三昧的訣竅。所以「一心求救」,就是這四種情境之下,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心理情狀,心理的力量、勢態。

「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方不虛棄。」心要調到這種地步。哎呀,真的是阿彌陀佛,修淨土趕緊修,再不好好修成就的,慢慢兒這麼再輪轉,成、住、壞、空下去呀,在這一期的法中永遠都沒有希望。

「如或言行不稱」,大家都懺悔啊,這是我們現在的通病,言行不相應就是言行不一,不同步嘛!「信願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說的多到位!言行不相應,信願又淡淡的很。說沒有嘛他也有,說有嘛又不頂事,沒起到這種功德力用。又沒有念念相續之心呀,幾多同修都是說,哎呀,念佛念的就念不起來了,一旦有個什麼事呀,就轉走了呀,想不到了、沒時間了、心退了、煩惱多了呀,諸如此類的。

「但為業障所遮」,你看成時法師又點評了一下子,為什麼呢?因為「恃其懈怠,臨終望生。」哎呀,這話都說到絕處了。「恃其懈怠」,有恃無恐的恃,一直知道懈怠不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喜歡它,就要結伴而行。

「臨終望生」,臨終的時候你指望想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怎麼辦?怎麼生呢?因為他前因後果不相應了,不可能後果不朝前因呀。「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現在活著的時候是因,才能召感臨終往生的果。所以說「應須因實」,你現在能夠使得上這種勁,去求生去持念,「果則不虛」,比方打的就是說因果是直通的。「聲和則響順」,發出來的聲音是好聽的,迴響過來的也悅耳;「形直則影端故也」形狀是直的,身是正的,就不怕影子歪,這也是指的因果。

所以說今天這一講,在法上主要是講了兩個板塊。請大家複習的時候提起來,宗旨義趣在哪裡呢?一個是說的專修,另外一個叫無間修。修法是以什麼呢?正行專持名號為根本。所以跟大家講,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沒錯呀!這是佛說的,歷代的祖師解讀的也是正法,這樣才弘揚出來。說一千道一萬,誰念了誰划算。

好,今天的時間就到這裡,請大家一起虔誠發願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