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8頁)
問: 大勢至與觀世音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協侍,共稱西方三聖,大勢至更被尊為法王子...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因為要改造你的想像力。其實布施的本身重點不在幫助別人,叫...
這個憶念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講到這個憶念,這個感應的功德。我們看經文: 【若...
我們看甲二的懺悔方法。前面講到懺悔的善根,這個是滅罪的正因。這以下是滅罪的助緣...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
問: 佛法是超世間,也是救世間的,若念佛人都往生到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布施...
問: 有許多居士以腿不彎曲、類似蹦的形式來幾天幾夜地繞佛,且阿彌陀佛的阿(音ā...
問: 法師您好,我是被家人拖到群裡來學《文鈔》的。我知道念佛要有出離之心,可是...
念佛這樁事,總得不緩不急,否則易出毛病。當初釋尊有一弟子,擅彈七絃琴,此人學佛...
問: 尊敬的宏海法師,我的問題可能比較基礎,佛教說人世間都有因果輪迴,但是對於...
修行人順順境境的、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定要逆境呢?那麼蕅益大師...
我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各別種類的眾生,聞信我的名號,悉能證得菩薩...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
問: 從《楞嚴經》所看到說,山河大地都是佛的法身所變現。弟子就以此觀想都是阿彌...
四聖諦是基礎的佛學,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別的莊嚴,也特別的大,敲起來...
問: 祖師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我是一個小道場的執事,當看到同修不好的言行...
問:在坐念的時候,有些人的身體會隨佛號節奏而快速的震動,或者是打拍子,這樣是不...
我們看第一個,開合寶掌來證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經文: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
持經利益隨心論,以今人受持經典,了無敬畏而發。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敬畏中求,能竭...
問: 法師,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宏海法師答: 修行中,能夠達到一...
「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 就著這個往生...
一 菩薩學處釋名 佛教經律,說二學處:一曰比丘學處,是指比丘應學習的律儀言,規...
普賢菩薩,梵語音多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或邲輸跋陀,亦譯遍吉。普賢菩薩被尊為華嚴三聖...
問: 請問淨土法門執著有相,那怎樣契入中觀法門、緣起性空呢? 大安法師答: 其...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幹的,總有一些事情要做,這個時候或...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眾生能見的功能當中,來開顯...
佛陀把我們一念心開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個是雜染生死的根本,第二個是清淨涅槃...
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馬上就得不退?這個不退的點在哪裡?理由在哪裡?事實發生在哪...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心淨則國土淨,與厭離娑婆有沒有衝突。請法師給我們分解。 ...
談起《華嚴經》我們還得了解龍樹菩薩的功德。龍樹菩薩是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生的,...
你不修空觀,除非你保證:我臨終的時候,沒有太多相狀來誘惑我、來干擾我,你最好是...
下面把妄想作一個總結: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
你用這種(地藏菩薩聖德大觀)觀想力,還是不能入、也不能夠一時成功,那怎麼樣呢?...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我們看現瑞許說: 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
第四個偈子: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這個無禪無淨土,不...
六祖慧能大師的故事...
星雲大師著,林鉅晴繪。...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們看到有一種人,他得到了富貴...
問: 請益法師,很多人平時很用功念佛,但年紀大或者病痛發生時,常顛倒不念佛。如...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國中菩薩智慧辯...
我成佛時,國中菩薩,於諸經法若受持、若讀、若諷誦、若憶持、若解說,悉能獲得無礙...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我...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准《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
這個人天乘,你可能要經過三年五年的時間,必須要掃除你生命中的地雷、重大的地雷,...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這個清,是大清了,清朝。蕅益大師出生的年代是明朝的萬曆年...
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
或問省庵曰:參禪一門,全仗已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
問: 請問師父,如果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那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宏海法...
問: 弟子一直有個疑惑,就是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因為我想我肯定沒有...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根據所觀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的修行: 第一個叫作...
《法華經》當然最重要就是理觀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點跟一般的點不一樣。 我們先談...
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
問: 什麼是三摩地?什麼是陀羅尼道?什麼是得泥洹道?什麼是被弘誓鎧? 大安法師...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幹,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
動和靜,昏和散,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態。新加坡芽籠這條街,各種宗教...
禪宗有一句話,我希望大家好好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說覓即知君...
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要。佛教的觀念是認為我們的生...
智顗【yǐ】 ,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雲煙,迴旋環...
佛法大要,總為戒定慧三學;法海浩瀚,無出經、律、論三藏。通而為言,經、律、論各...
發心應學二事, 一智慧,二慈悲方便。 欲學智慧,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深解義趣...
問: 南無阿彌陀佛!法師慈悲!我們很多的佛子喜歡說隨緣,不要執著,在社會上給人...
有人經常問我這個問題,我布施了之後有這麼多倒霉的事情,師父你看怎麼辦? 我就問...
你的眼根去接觸佛像的時候,產生一個識,一個明瞭性。根塵一碰撞就會產生一種心識。...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波斯匿王─...
先看第一科,約著迷真。眾生因為迷失了清淨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麼這個時候在...
我們修行有三個步驟:第一個一定要先進入寂靜的觀念,寂靜就是你一定要先擺脫這些不...
東林寺丈室衣缽德文法師,於2024年1月22日23時12分,在東林助念團平穩捨...
我家族從祖輩開始,男眾有一種共業壽命都短。我沒有見過爺爺,據奶奶說,爺爺生前從...
問: 頂禮法師!元朝之前佛法興盛,距今千年,當時的佛經用當時的字體,與時俱進,...
問: 南無阿彌陀佛,至誠頂禮宏海法師!家人十多年來,每天早上幾乎都上香禮佛,再...
經論中有法門名為四護:一、命護 二、力護 三、心護 四、正方便護。 何謂命護?...
我們這一科是把遍計執--所謂能遍計的第六意識,它計度分別的差別相貌,作一個品類...
當我們的心靈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我們未來淨土的功德,會有什麼好處呢?...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內心的相貌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說:...
蕅益大師說,一個利根人,七處破妄到第一關的時候就應該開悟了,就是覓心了不可得。...
印光大師,關中人也。宿具善根,幼志聖賢。光緒七年,時年二十一歲,發心剃髮於終南...
一般來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中間有一道牆壁。這道牆壁諸位知道是什麼...
問: 學淨土可以讀其他經典嗎?譬如儒家經典、道家經典,還有《楞嚴經》等佛教經典...
問: 阿彌陀佛!弟子的功課是早課《地藏經》或地藏菩薩聖號,晚課持大悲咒,在《大...
問: 戒律中常見對歌舞的限制,如八關齋戒中,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等。但佛經中...
問: 法師您好!印祖一再強調我們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弟子想請您再詳細開示什麼...
問: 《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持誦大悲章句者,...
外在六塵是講依報的環境。看六塵這當中有六段:色、聲、香、味、觸、法塵。『就此第...
佛陀講出一個實際的例證,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阿難尊者你過去生跟摩登伽女是多...
有些人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打妄想,我就轉念念佛,有些人是試圖用佛號來壓這個妄想...
云何由念如實觀察入息出息。入息就是吸氣,出息就是呼氣,一呼一吸,這叫正觀察。出...
我今天就講一個字橫,橫就是不順當,我們怎麼把橫順當起來?修地藏法門,依地藏菩薩...
命終的過程人人都要經過的,誰也免不了。我們經常說出了家有什麼好處?在這個生死關...
問: 南無阿彌陀佛!善知識說現在能夠學佛,是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世信佛、發菩提心...
我們的顛倒是怎麼產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
中隨煩惱有二種:『十一、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的體性開展出來,有四種殊...
這次筆者在基隆月眉山傳戒。有一天,楊秀鶴居士忽然對我說:法師,你的《普陀山傳奇...
他這一生,顛沛曲折,離奇而又違背常規,如同浮光掠影,既放大了世人對他傳奇一生的...

疏文: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

為何漢傳佛教對觀世音的崇拜遠勝於大勢至菩薩

為什麼菩薩要歷事煉心

夢中見佛的公案

懺悔的必要性——因緣果報有三大理論

法性本來空寂,是誰造業?誰來受果報呢

人人都往生到遙遠的極樂,那人間有情眾生有誰來度

跺腳念佛與念「彌陀佛」如法嗎

是不是要等待因緣到了再來修行呢

念佛應該要不急不緩

怎麼能印證因果輪迴呢

如何知道這個人能夠承擔大事業

四十八大願——(第34願)皆得法忍總持

四十八大願——(第33願)蒙光觸身獲益

四十八大願——(第32願)嚴飾超諸天人

念佛就是聽自己念出的聲音

聖嚴法師:四聖諦講記

從本來面目來發動佛號,每一句佛號都是不可思議

看到同修不好的言行時,當如何去做

身體隨著佛號節奏打拍子,這樣有利於攝心專注嗎

見性是離一切相的,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擾動相

竭誠致敬能獲佛法利益

修行的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一心不亂

不想臨終往生被別人障礙,要準備好這兩點

太虛大師:菩薩學處講要

【推薦】大行無邊際的普賢菩薩

淨土法門是有相的,如何能契入中觀呢

念佛動中修,要修到什麼程度呢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過失

往生到極樂世界為何就能得不退

「心淨則國土淨」與「厭離娑婆」有沒有衝突

龍樹菩薩與《華嚴經》

把這兩個放進去,這個佛號就不可思議

沒有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才會寂寞

身口意常時這樣去觀想

凡夫的一念心被兩種障礙所纏繞

先找到根本,才有資格修學

「無禪無淨土」會怎麼樣

【佛學漫畫】曹溪六祖慧能大師

【佛學漫畫】釋迦牟尼佛傳

為什麼有人富貴堅固得來容易,有人卻要辛苦勞作

如何避免年紀大或病痛時,顛倒不念佛

四十八大願——(第31願)淨國照見十方願

四十八大願——(第30願)智辯無有限量

四十八大願——(第29願)受經普得智辯

虔誠的迴向,讓逆子回頭

懺悔的真實義是什麼

找到清淨本性,這才是成佛的根本

有對錯的概念,你就很難調伏妄想

蕅益大師的生平德業

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的特點

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是否也有成住壞空呢

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念佛法門的殊勝,在於能夠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學《法華經》對修淨土有哪些好處

四土裡面分淨穢

什麼是三摩地、陀羅尼道、得泥洹道

持名念佛的勝妙功用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推薦】對治煩惱的最好方式

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

智者大師的生平與臨終往生事蹟

住持佛法 律為共學

發心應學二事

做事認真是執著嗎?這種算隨緣嗎

代眾生受苦的精神

法性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

從根本上的覺悟,才是真正脫胎換骨

清淨本然的本體,怎麼會有染淨因果呢

心不受任何善惡的干擾,這才叫真修

【推薦】佛佑中陰往生——德文法師的往生紀實

德文法師自述學佛出家因緣

研究經典是依唐宋以前的,還是以後的呢

家人在家吃素,出門吃葷……

妙境法師:四護法門

修行是轉變第六意識,而不是消滅第六意識

念佛消業的故事

高慢心所招感的三種地獄

為什麼叫覓心了不可得

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

學淨土可以讀其他經典嗎?這樣算雜修嗎

持大悲咒是不是更加消業障更滅罪呢

如何從佛法的角度理解樂舞問題

怎樣的狀態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持咒往生需要信願嗎

隨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飯菜不同

佛陀講出例證來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來,臨終才會出現

六妙法門要怎麼修

得了什麼享用,先供養

臨命終時最好別在醫院

為何覺得淨土很難去

「住在外境」對你是不利的,「迴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以善業奪惡業,以善心奪恶心

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

【因果故事】觀音尋聲,救活危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