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9頁)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我國中的菩薩悉皆...
第八識又稱為根本識,根本識就是來作為七轉識一切的依歸,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末...
思量能變就是第七意識,老是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永遠恆轉的,執著得死死的,而...
性如體,識如用,性是我們的本體,意識就是我們產生出來的作用,產生出來的作用,其...
這個假觀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開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
當一個人先入為主,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自己在心中打妄想,立出一個知見之後,就...
問: 弟子在《印光法師文鈔》中讀到說: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
有智慧沒有大悲心,那個智慧不叫稱性的智慧,是二乘人的智慧,偏於一面,有了大悲心...
現在講念佛的方便。念佛就是方便。我念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障礙多,一時清淨不了修...
『四、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藏者,後...
你因為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在造罪的過程中形成躁動,其實這是好現象。難...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我們修學聖道。因為菩薩的一切...
序文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
問: 弟子有一個問題糾結很久,萬法都有因果,佛性為什麼沒有因果?本自清淨的佛性...
問: 請問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願持名能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 這個煩惱很...
我們不要輕慢出家師父,人家過去栽培多少善根福德才能出家,而我們身為在家弟子,更...
關於修學位次,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轉字。《楞嚴經》在經文當中沒有講到一...
我們看丁七的普等三昧願。 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針對資糧位菩薩來說,...
這四弘誓願當中,其實菩薩是有兩種: (一)悲增上菩薩:他在緣境的時候,他緣的大...
《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靜坐念佛時,沒念多久就有睡著的感覺。弟子不清楚入定和睡著...
你自我意識太強的人,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因為你這個一切法的執取太重,你很難...
有人問省庵大師:參禪全靠己力,所以多易著魔。念佛則仗他力,所以蒙佛護念,不會著...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薩發菩提心以後,他是怎麼修行...
問: 請益法師,念實相佛,非再來大士,難以即生親證。再來大士即法身菩薩,入登地...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國中所有菩薩悉能演...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這個眾生濁是由行陰引生的。什麼叫行陰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念念造作、生滅遷...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假設我們因地的發...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現在年輕力壯,身體健康,人生一切如常,何必念佛老惦記著死亡...
四煩惱六者: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障善品者,以猶豫故,...
夫佛祖正法,以本性彌陀為體,念佛信願為宗,自行化他為用,乃佛祖之格言,後人之龜...
問: 請問師父,何為我執? 大安法師答: 這個我執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叫俱生我...
問:眾生長久以來,造了無量的惡業。這一輩子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結果又無惡不作。...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義。 【唯識之教,即用顯體】...
感應道交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內心顯現出...
1、惠能大師(公元638年—公元713年),中國禪宗六祖,開創了真正中國化的禪...
【疏】《阿含經》云:聞聲止苦者,凡業有定與不定,故苦有止與不止。若作業必定,聖...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受了菩...
一個菩薩,你要跟三寶結下一個很好的因緣,這個非常重要。即便你來生福報很大,但是...
剛開始觀心時,我們要在佛堂裡把心靜下來,你不能在開車的時候,或者跟人家講話的時...
為什麼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樂的?你看他經常保持歡樂。為什麼有些人經常愁眉苦臉?這...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大藏經》一個最重要的課程,...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行的時候,現行就是七轉識在作...
什麼叫無量層次關係呢?比如說,這是一個zero,這是三度空間的zero,這是一...
【疏文】 《多論》云:受三歸者,先稱法,後稱佛者,不成。若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
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這個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個...
娑婆世界的快樂,理論上是得不償失的。 雖然得不償失,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死了以後還...
淨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只重數目而不重質量。 我們會很容易地把佛號...
問: 我們以真實的信心念這句名號,就往生到一個好地方。這在佛教就是出六道輪迴的...
疏文:增結者,《淨名經》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求懺,優波離為依律定罪,疑心...
阿賴耶識就是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統統去過,哪一個人都當過牛,誰都下過地獄,我們因...
我們一個人不悟到佛法,臨命終那一種執實在是沒有辦法,誰都沒有辦法,那一種對兒子...
【我慢】 這種那就更多了,你講得很有道理,他就不服你,他不能講幾句漏氣你的話就...
問: 請法師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何要把心與佛、眾生兩者併列? 宏海法師答...
【原文】 古人有言:膽欲大而心欲小。膽大者,謂其有擔當也。心小者,謂其有裁酌也...
原文 夫戒德難思,冠超眾象。為五乘之軌導,實三寶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
【原文 道俗二眾,福智別修。理須識其分齊,別知其通局。非謂福智兩異、道俗別行。...
問: 一個朋友每天誦三遍《無量壽經》,不念佛號,這樣修行也屬於念佛法門嗎? 宏...
十五、放逸者。於染不防,於淨不修,肆縱流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即...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先了解什麼是真妄。首先我們看...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什麼東西,比方說你憶念佛菩薩跟憶念五欲的境界,效果是不一...
蘇東坡一生被貶多次,可以說是波折坎坷伴隨著他的一生。他用佛教無物無我心性明靜的...
《楞嚴經》修學的重點,簡單的說就是在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為什麼我們要修習《首...
問: 請問法師,蕅祖說: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裡的全由怎麼理解?這句話怎麼...
【疏】罪從緣生,生便有業。招集增漏,偏非道務。今冒染大度,罪福本空,心同俗染。...
【原文】 《智論》云: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賢聖說法,二者,賢聖默然。 准此...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往生到我剎土...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
問: 省庵大師在《西方發願文注》中說: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簡單多了,你今生才幾十年,能打多少妄想...
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離開我這一念虛妄的妄想,就...
愚癡就是對事理的顛倒,顛倒染慧為性。這個邪見在唯識學叫顛倒推求,還加一個推求。...
內心裝自己少一點 現代人非常強調自我尊嚴,並且很多人對自我尊嚴這個命題的認識很...
【原文】 《淨住子》 說出家有十八法,難行能行: 父母是孝戀難遣,而能辭親; ...
【記】 六念,且制清晨,實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著著,不忘心觀。一心為能除,五...
【原文】 真誠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欲之深著,...
正式打坐的時候,關於調身有九個步驟: 1、對座位的要求 我們走到座位上來,首先...
我們會在這個世間上投胎,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業力,背後有它的業力,就是我們有各式各...
當時,寺裡放生池因年久滲漏嚴重,佛源老和尚決定修理加固。安排分管基建的明桂副當...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
一個菩薩的心,跟大家勸勉一句話:我們的心不能太脆弱。你不能夠說所有的環境,都在...
問: 印祖說過,當人重病時,舍下身心求往生,若壽未盡,則病能速愈。又說,有病苦...
疏文: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定,今生安養,無論高...
問: 弟子承認不淨觀的確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在當下立馬消滅弟子的淫念,但是弟子...
問: 怎樣念佛才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大安法師答: 這幾句...
出家時節,知何不須?然於一食,日別常法。但用步晷一法,足定方隅,縱在山澤,有迷...
佛在人專,故又行實;末代人濫,形服為上。外生物信,於諸僧海,自感僧福;非謂行缺...
問: 有些未聞佛法的人臨終念幾句阿彌陀佛也能成功解脫,是否太過於簡單? 大安法...
(在北京街道托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是明海法師幾年前一次京城托缽的經歷,這是一...
在這無相當中,因為因緣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別──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當它是迷...
你看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為什麼不安?因為你跟你本來的面目不相應嘛。你...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

四十八大願——(第27願)萬物悉皆殊特

四十八大願——(第26願)菩薩得金剛身

修行從這幾個角度下手,日子就會好過點

神經系統是受心理的影響

如果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

我們的內心是怎樣創造十法界的

寶蓮香比丘尼為什麼會墮無間獄

五種不正見

印祖為何反對女眾出家

見一切眾生,都給它說三皈

自己不相信自己,怎麼了生死

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

你造罪時心安理得嗎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信願稱名,乃是第一無上遣魔之妙法

佛性為何沒有因果,它是如何產生染污的法

犯邪淫戒後,信願持名還能往生嗎

輕視傲慢出家師父就是招罪損福,不可不慎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

為什麼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你是哪一種菩薩

布施滿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入定和睡著有什麼區別

自我意識太強的人,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

念佛蒙佛護念,所以不會著魔,有這麼回事嗎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法身大士為什麼選擇實相念佛這個難行道

四十八大願——(第25願)菩薩演一切智願

四十八大願——(第24願)供具自皆如意願

四十八大願——(第23願)一時普供諸佛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通過專注跟正知來對治菩提心的失壞

何為「眾生濁」

以不生滅心來作你的發心

人生哪有來日方長,時時刻刻是無常

疑者,於諸諦理,猶豫為性

破妄說災福

何為「我執」

為什麼惡業眾生臨終十念也能往生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念佛的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佛教圖片】六祖惠能大師畫傳

聞鐘聲,苦痛止

有受菩薩戒跟沒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

跟三寶結下好緣,這個非常重要

如何觀心呢

人生有好的智慧,就能開展出好的前途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當你擺平自己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不平

皈依時聽不懂能成就皈依嗎

如何知道是真心還是妄想

一般人死後為何還願意來投胎呢

念佛人不要只重數目而不重質量

為何結果是一個往生西方,一個生天道

機深教淺,效果適得其反

寧可活得很快樂,不要贏得很痛苦

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執著

太強的自尊,會蒙蔽你的理性

為何要把心與佛、眾生兩者併列

膽欲大而心欲小

住持正法,以戒為尊

出家眾以修慧為主,在家眾以培福為先

誦《無量壽經》不念佛號,屬於念佛法門嗎

一個人會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以不生滅心提起佛號

憶念佛菩薩跟憶念五欲,效果是不一樣的

【佛學漫畫】東坡居士

淨界法師:楞嚴經

如何理解「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口雖說空,行在有中

僧團如何和合共住

四十八大願——(第22願)菩薩一生補處

四十八大願——(第21願)各具三十二相

四十八大願——(第20願)繫念必得往生

念佛人要把成佛的心發起來

閻王也喜歡別人拍馬屁

經常這樣修行,就能解脫生死業力

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內心裝自己少一點

出家有十八法,難行能行

六念法

客僧來寺,不可遮食

打坐時九個調身步驟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依名號,安住自心

佛源老和尚的故事:祈晴法會與遣蟻法會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一個人太順利,未必是好事情

「捨身心求往生」與「求加持痊癒」矛盾嗎

初心菩薩亟須親炙阿彌陀如來

如何消除貪愛心

怎樣念佛才能都攝六根

吃飯寧早不晚是持護法

仰信三寶,自感僧福

臨終念幾句佛就能解脫是否太簡單

明海法師京華托缽記:一個人挎著瘦瘦的香袋,從住處走到大街上

這條路走得熟悉,臨命終你就容易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