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式叉女六法

式叉女六法者:   一、染心相觸不得犯    四、小妄語不得犯   二、盜人四錢不得犯    五、非時食不...

八敬戒

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等。   一、雖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應迎接禮...

八戒(齋戒)

八戒者,又名八齋戒、八關齋戒、八支齋,亦單名八戒等。   一、不得殺生       五、不得飲諸酒   二...

三皈

三皈亦屬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   一、皈依佛 皈依佛寶而為師。   二、皈依法 皈依法寶而為藥。  ...

三皈之二種

三皈戒有二稱:   一、翻邪三皈 翻從來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

持犯

持犯者,持,謂保持。犯,謂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保持戒律謂之持,侵犯戒律謂之犯,持犯併舉,乃總名也。戒...

開遮

戒律有開有遮,開者開許之義,遮者遮止之義。明開遮所以為持犯之準則也。...

名義

戒壇 又曰戒場,授戒之戒場也。梵名曼陀羅,譯作壇,名曰戒壇,為授受戒之道場,亦曰戒場。   戒師 又謂之戒...

三師七證

比丘受具足戒時,要三師七證:   一、三師者    一、戒和尚 正授戒者。    二、羯磨師 讀表白及羯磨...

三無漏學

上來戒定慧三學,總稱三無漏學。此三無漏學,為如來立教之大要。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一不可...

一切行

除上正明三無漏學外,關於一切行門,雜敘明之。是為一切行,先總列,次分列。   總列三業、四威儀、三千威儀、...

三業清淨

三業清淨者:   一、身行清淨 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諸不善法,是名身業清淨。   二、口言真誠 謂凡所言...

四威儀具足

威儀者,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度格物。坐作進退,有威德,有儀則。有威可畏,有儀可則,是為威儀。具足者,具備滿...

三千威儀

對於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該稱其他細行,曰威儀三千。三千者顯數之多,如三千威儀經是。 三千威儀   四   重...

八萬細行

西土之法,顯物之多者,常舉八萬四千之數,略雲八萬。故八萬細行,亦可作總括一切行說。但以法數言之,則將三千威...

分列

分列為身行、心行、理行、事行等。...

苦行

苦行常曰難行苦行,謂敢為身所難堪之諸種行,又謂艱難之行法也。專以苦行為出離解脫之道,本屬外道,但佛教行者,...

長坐不臥

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

三衣

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而分種種。   一、安陀會衣 為五條之...

乞食

比丘離諸貪求,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

釋義

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懺者梵語懺摩,譯當請恕容忍,致謝意也。悔者華語悔罪,...

懺悔五法

比丘懺悔罪時,行五種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大比丘足,說所犯之罪名。...

發心

修行之要,最重發心,發心方有趣向,趣向方達道果。發何等心,修何等行,至何道果也。小乘之人發心者,發趣向道果...

觀照

懺悔垢行,發心趨道,固為要道,然尤須觀照諸行。...

觀照(二)

觀照者,以智慧照見事理,是曰觀照。...

觀念

觀察思念真理及佛體,是曰觀念。...

觀行

於心觀理,而如理身行之,是曰觀行,又觀心之行法也。...

三斷

阿毗達摩品類足論雲三斷:   一、見所斷 謂聲聞初果之人,斷惑見理,名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故名見...

四正斷

雜阿含經云四正斷:   一、斷斷 謂所起惡不善法,斷已復生,更須精進攝受,令不生起,斷而又斷,是名斷斷。 ...

四對治

俱舍論雲四種對治,對即敵對,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藥治之,故名對治。   一、厭患對治 謂眾生見欲...

三慧

成實論雲三慧:   一、聞慧 聞慧者,由於聽聞而生智慧也。謂從經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

大人八念

中阿含經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從無慾,非有欲得,乃至道從智慧,非愚癡...

七方便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儀集註雲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

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於一切教乘者,故行者於此前方便,應須具足也。   一、具五緣 具五緣者:  ...

事行

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經云:十二頭陀行,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蓋比丘當離憒鬧,不樂飾好,心...

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惡念

惡念者,謂惡之念慮也。惡念為一切惡所由起,修行之人,須息滅惡念也。...

惡見

惡見者,謂惡見解也。惡見為一切惡所由生,修行之人,惡見不可有也。...

惡說

惡說者,謂惡言說也。徒為無用之論義者,是為惡說,修行之人,惡說不可有也。...

惡語

惡語者,謂惡之言語。修行之人,凡有所說,當說善語,不應惡語。...

惡緣

惡緣者,謂誘我為惡事之外界事物,是謂惡緣。...

十二惡律儀

雜阿毗曇心論云:十二惡律儀。惡律儀者,謂法所不應作之律儀。   一、屠羊 屠者,殺也。謂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殺...

四德處

成實論雲四德處,論云:若近善人,則聞正法,聞正法已,則具四德處。   一、慧德處 謂由聞正法生大智慧,故名...

七財

十誦律雲七財,財者信等七種出世間之法財也。一切眾生,行此七法,資成道果,故謂之財。   一、信財 信即信心...

洗浴五利

十誦律雲洗浴五利:佛在舍衛國時,有比丘癩病,求治於藥師耆域。耆域告病比丘言:汝可洗浴,病即得瘥。比丘言:佛...

飲酒十過

四分律藏雲飲酒十過:   一、顏色惡 謂飲酒之人,顏貌容色,因此變常,無有善相也。   二、下劣 謂飲酒之...

食肉十過

食肉十過者:   一、眾生是己親 謂一切眾生輪轉五道,互相生育,遞為眷屬。以是因緣,今所食肉,無非親者,故...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三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患。夫坐禪之...

明病發相

明病發相者,略出不過二種:   一、四大增損病相    一、地大增者 腫結沉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病之因起

行者若修禪時,脫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二種病,通因內外發動。   一、因外發動 若外傷寒冷風熱...

三種病緣

得病有三種因緣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如前說。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業報得病。...

治病

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   一、止 ...

四魔

魔,梵語具雲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蘊魔 蘊猶積聚也,謂...

三種鬼神魔

鬼神魔有三種:   一、精魅 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此諸精...

卻魔

二種卻魔法  二種卻魔者   一、修止 息心寂靜,魔當自滅。   二、修觀 正觀現前,魔當自滅。...

五位修證

明聲聞修行之位有五: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無學位。...

資糧位

資糧位者,資,資助,糧,糧食也。人遠行必假糧食而資助,則欲證果者,必以善根功德為資糧,以資助自身也。位有三...

加行位

加行者,準備入正位之時,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謂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暖位 暖位者,為將發見...

通達位

通達者,已於道為通達,即初果位。從世第一後,心生苦忍真明,次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    十六心中,...

修習位

修習者,已於道修習也。謂於欲界九品俱生(見後文)思煩惱中。    若斷前六品,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

無學位

無學者,言學道圓滿,更無修學也。無學位者,謂斷至第七十二品解脫道時,證五分法身(見後文),名羅漢果。   ...

聲聞四果

前總說修行五位,茲單述四果,金剛經疏雲聲聞四果。   一、須陀洹果 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

九種羅漢

九種羅漢,又稱九無學。   一、退相 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也,謂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者。  ...

因緣二種緣覺

四教儀雲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緣覺有二種,一獨覺...

小大二種緣覺

此二種辟支迦羅,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獨覺辟支迦羅,具有二種:   一、小辟支迦羅 小辟支迦羅者,本是學人。在...

二種涅槃(二)

二種涅槃者:   一、有餘涅槃 新譯曰有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餘者對於惑業曰餘。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

二解脫

二解脫者:   一、慧解脫 智慧能離一切之煩惱障,而證涅槃。   二、心解脫 心識能離一切之定障,而得入滅...

五分法身

以五種之功德法而成身,謂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業,離一切之過非,謂之戒法身。   二、定 息慮...

三明

羅漢有三明,明者知智法顯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證,明證智之境,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 知自身他身之宿世生...

六通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無礙曰通,或曰通力,或曰神通。   一、神境通 亦名如意,有三意:    一...

一切智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十智

小乘以十智,攝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諦下苦...

十八神變

十八神變者:   一、右脅出水    七、身下出水    十三、空中行   二、左脅出火    八、身上出...

大乘

梵語摩訶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灰身滅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為小乘,開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大乘之宗要

佛乘宗要論曰:大乘為超出世間,而又適應世間。則其宗要,在先有超出世間的大覺悟,而後以護念眾生的大慈悲,施其...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趨向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趨向也。大乘之究竟極果,即是佛耳。所謂佛者,其義不可具說。然姑求括略詮解,則曰自...

大乘之四分

茲敘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說之,其義雖已見於小乘篇中,茲為大乘篇說,不妨重複述之。謂信解行證者,是佛道...

信分(二)

信者信受,一切佛法,起原於信。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故信為入佛法之首...

信心(二)

信心者,信受所聞所解之法無疑心也。能深信樂諸法實體,三寶淨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靜,謂之信心。學道之人,...

信根(二)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長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長而不退壞,是名信根。學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進益。...

信力(二)

信力者,謂由信而有勢力也。信根增長,破諸邪信,不為偏小所動,故名信力。學道之人,非有信力,不能精進。...

所信之事理因果

大乘之人,信世間種種差別之現相,其本體一如平等,無二無別,不變不異。雖本平等,然隨種種殊緣,能成一切差別之...

三諦

大乘之人,所信諦理有三,即是三諦。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

三大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一、體大 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

一心

種種事理,不出一心。故須諦信一心,乃為究竟。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週遍,虛徹靈通,散之則應萬事,斂之而成...

佛性

次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一切眾生,皆有通徹因果自體不改的覺悟性,謂之佛性。此之...

三無差別

究竟體性,一切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為大乘之人所諦信。言三無差別者,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

就取行說

就取行上說,大乘之人應諦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一、信知成佛之因,即是發菩提心。   二、信知為菩提...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寶

大乘起信論云: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信佛有無量...

信己(二)

信己略說為三:   一、信己不異於佛。所謂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二、信己...

辨惑(二)

醫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茲述辨惑,惟大乘所辨之惑,不同小乘。蓋凡夫及小乘一切之惑,皆為大乘...

無明

一切惑業,若逆溯之,其源無不歸納於無明。蓋一切惑業,無非由執。由有執故,乃能成障。所以執者,為有著故。所以...

循本以折末

反之由無明而順推之,則無不是由無明演繹而成一切煩惱。蓋由無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著。由有著故,起...

釋義

無明梵語阿尾儞也,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癡之異名也。本業經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曰...

本末二種無明

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又一切煩惱之異名也,有二種:   一、根本無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

獨頭相應二種無明

復次無明又有二種:   一、獨頭無明 又云不共無明。如起信論謂:業轉現三細之間,無明獨起,為獨頭無明。  ...

五種無明

復次無明又有五種,百法問答鈔曰:   一、相應無明 同上。   二、不共無明 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意識相應...

十五無明

髀婆沙論雲十五種無明:   一、根本無明 謂從無始之際,一念不覺。長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諸惑煩惱,是...

計執我法

一切煩惱根本,起於我耳,計執於我,一切生死波瀾,於焉興矣。...

我及我所

凡夫計著於我,有我我所。我者謂自身,我所者謂身外之事物,是為我所有,故名我所。智度論云: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