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十智(二)

華嚴經云十種智:十種智者,即三世諸佛一切種智也。如來為令一切菩薩,應當修學,而自得開解也。   一、三世智...

十種善巧智

十種善巧智:   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  ...

十種廣大智

十種廣大智:   一、知一切眾生心行智。   二、知一切眾生業報智。   三、知一切佛法智。   四、知一...

十種智明

華嚴經云十種智明:智明者智慧明瞭也。謂以十種善巧之智,明通達一切眾生境界,教化調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覺...

十種智明(二)

前為離世間品之所說,又十明品之所說十種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無礙天眼智明。   三、深入...

七種定名

翻譯名義雲七種定名:定即禪定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二者、出世間禪。而定名不出此七種也。   一、三摩...

九種大禪

地持經明九種大禪:禪梵語具雲禪那,華言靜慮,謂菩薩既憑弘誓,利益眾生,則當進修深廣大行。然深廣之行,莫若禪...

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經云一行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專一行,修習正定也。謂修行之人...

三三昧

法界次第雲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

四種三昧

摩訶止觀雲四種三昧: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眾多,略言其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又云調直定。眾生心行,當不...

五種三昧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雲五輪三昧:輪有運轉摧碾之義,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行者修習禪定三昧,亦必勇猛精進,摧破...

十喻三昧

法界次第雲十喻:此十通名喻者,借事匹理,以曉迷情,故名為喻。今以世間幻夢易解之空,以譬迷心永執難解之空。令...

十種三昧

華嚴經云十種三昧:   一、普光明三昧 謂身土重重相入,週遍廣大,無盡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 謂以如幻...

百八三昧

法界次第雲百八三昧:   一、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三昧者,首楞嚴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

性遮二戒

華嚴孔目雲二戒:   一、性戒 謂殺盜邪淫妄語,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

隨離二戒

華嚴經疏雲二戒:   一、隨相戒 隨即隨順,相即形相。謂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儀,是名隨相戒...

三聚淨戒

菩薩戒義疏雲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   莊嚴論云:初律儀戒,...

十重戒

梵網經云: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一、殺戒 謂慈心憐愍,不斷一切命也。經...

四十八輕戒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第一、不輕師友戒。   第二、飲酒戒。   第三、食肉戒。   ...

六度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波羅密。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

檀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佈施。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施有二...

尸羅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尸羅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略說有二種...

羼提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

毗梨耶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進,欲樂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謂之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二者心精進。    ...

禪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禪秦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繫念,學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二者出世間禪。   ...

般若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智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

廣六度行

成具光明定意經云廣六度行:   一、廣施 曠大曰廣,舍財曰施。謂行施者,既懷廣大之心,應當知身非常,四大不...

十波羅密

十波羅密,亦名十勝行。   一、施 施有三種:    一、財施。    二、無畏施。    三、法施。  ...

三止

修止有三:   一、系緣守境止 繫心於鼻端臍間等處,使心不散也,如猿之著鎖。   二、制心止 隨心之所起,...

三止(二)

止觀雲三止:   一、體真止 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實相之真,是名體真止。   二、方便隨緣止 方便猶善巧...

九住心

大乘莊嚴經論雲九住心:   一、安住心 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或數息、或觀心,當須系緣一境,念念相續,安住...

三觀(二)

金光明經玄義雲三觀: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也,觀即照了之義,觀達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也。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

三種三觀

宗鏡錄雲三種三觀:三種三觀者,謂以觀觀心,不出次第圓融之義,故有三種不同也。   一、別相三觀 別相三觀者...

法界三觀(二)

華嚴法界觀雲法界三觀: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經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

圓覺三觀

圓覺三觀者:   一、奢摩他 梵語奢摩他,華言止。止即止寂之義,謂欲求圓覺者,以淨覺心,取淨為行。而於染淨...

南山三觀

止觀輔行雲南山三觀:即終南山宣律師之所立也。   一、性空觀 性,即性分也。謂聲聞緣覺小乘之人,觀因緣所生...

二種觀法

占察經云二種觀法:   一、惟識觀 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知惟自心。於念念間,悉以三觀。...

五觀

五觀者:    一、真觀 觀真諦之理,斷見思之惑之空觀。    二、清淨觀 既除見思之糞穢,則為清淨之身,...

六門觀

妄盡還源觀六門:此觀門者,乃唐賢首國師,以華嚴大經之義,富博宏深,質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由是統收...

一行

涅槃經云一行:一行者,如來所行之行也。行以進趣為義,能行此行,則能趣向佛果。雖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經明五...

二行

華嚴經疏雲二行:   一、頓成諸行 頓成諸行者,即依圓融法門而修行也。謂諸菩薩,若斷一惑,則一切惑俱斷。若...

二觀行

宗鏡錄雲二觀行:   一、尋伺 謂推尋伺察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觀觀之,是名尋伺。   二、真如 真...

三種忍行

諸經要集雲三種忍行:   一、身忍行 謂菩薩修行時,舍身命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

四安樂行

法華文句雲四安樂行:謂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乃能進行,故名安樂行。   一、身安樂行 謂身...

入道四行

正宗記雲入道四行:達摩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一、謂理入者,則藉教悟...

五行

涅槃經云五行:   一、聖行 聖即正也,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聖行。   二、梵行 梵即淨也,謂菩薩...

修忍五相

菩薩善戒經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薩為化度一切眾生,而諸眾生,雖以種種諸惡加我,悉無嗔恨,故有五種相也。 ...

六調伏

菩薩善戒經云六種調伏:   一、性調伏 謂菩薩宿有善根種性,故能修習善法,調伏身心諸煩惱障,由是得證菩提,...

二種資糧

寶積經云二種資糧:資即資助糧食,如人欲涉遠道,必假糧食,以為資助。蓋譬菩薩修行,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

四善法

涅槃經云四善法:   一、近善知識 謂善知識常談善法,若人親近,則得滅除一切惡法,增長一切善根也。   二...

四善法(二)

大寶積正法經云:   一、樂住林間 謂修菩薩行者,當離憒鬧,住於山林空閑之處,寂靜宴然,思惟正道,而廣集一...

修行四法

大乘四法經云菩薩修行有四法:   一、不舍菩提心。   二、不舍善知識。   三、不舍堪忍愛樂。   四、...

十種修三昧法

大集賢護經云十種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見,慢即憍慢。謂修行之人,當先摧滅我慢之心,而於佛法僧...

三業供養

三業供養者:   一、身業供養 身至誠敬禮也。   二、口業供養 口至誠讚歎功德也。   三、意業供養 意...

菩提心

佛學大辭典曰: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維摩經曰:菩提心是...

二種菩提心

往生要集言二種菩提心者:   一、緣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願為體。   二、緣理菩提心 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

發三心

大乘起信論雲發三心: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懺悔

懺悔二字,乃梵漢雙舉之詞,梵語懺摩,華言悔過,言懺者乃懺摩之略,言悔乃悔過之意也。總之懺摩原意,乃請他忍恕...

三種懺悔法

三種懺悔法者:   一、作法懺 向佛前報陳過罪,身口所作,一依於法度者,為滅犯戒之罪。   二、取相懺 於...

三品懺悔

往生禮讚曰懺悔有三品:   一、上品懺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   二、中品懺悔 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

發願

佛學大辭典曰:梵語尼底,譯曰願,志求滿足也。法界次第曰: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法窟曰:於...

總願別願

總願別願者:   一、總願 四弘誓是總願。   二、別願 如藥師之十二願。千手觀音之六願及十願。普賢之十願...

四弘誓願

法界次第雲四弘誓願:   一、未度者令度 度即超度也,謂眾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

觀照(三)

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是為觀照。   觀行 於心觀理而如理身行。   觀察 即觀念觀想也。   觀念 觀察思念...

二利

金剛般若經取著不壞假名論雲二利:   一、自利 謂於如來所說經典,自能受持讀誦,聽聞思維,如理修行,成就勝...

轉依(二)

楞嚴經義海雲二轉依:   一、轉煩惱依菩提 煩惱者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一切眾生,無明妄惑也。梵語菩提,華...

轉蘊成身

三藏法數引請觀音經疏云:轉五蘊成五分法身。蘊,即積聚之義。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也。五分法身,身,亦聚...

轉蘊成德

攝大乘論云:轉五蘊成三德。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脫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

轉識成智(二)

教乘法數云: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教理行證四法門

萬行廣散,攝持不易。行者行於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攝一切行,而總持於一行。約之不出四種法門,謂教理行證四者是...

教理行果四法

法寶中有四種:   一、教法 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之聲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詮之義理也。   ...

教行證三法

教行證三法者:   一、教法 釋迦一代所說之十二分教是也。   二、行法 依教修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是也...

境行果三法

境行果三者:   一、境為所觀之境,行為修斷之行,果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審詳分別,觀察三性,有體無體,有...

境智行三法

天台所立跡門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軌也。以三法可為軌範,故名三軌:   一、真性軌 無虛偽謂為真,不改謂為性...

總持

梵語陀羅尼,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起之義。口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維摩經註曰:總持...

教觀

佛學大辭典曰:教觀者教相與觀心也。教相者,釋一代之教法,由自己之宗義,而分別判斷也。觀心者,觀念自宗所立之...

持律

保持戒律而不犯也,寶積經曰:誰是持律,誰持阿含。...

參禪

參入禪道,是謂參禪。但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佛學大辭典曰:禪宗以禪那為宗。禪...

念佛

念佛有總別之分,就總言之有三種:   一、稱名念佛 口稱佛名也。   二、觀想念佛 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

持明

梵語陀羅尼,譯曰持明者,真言之異名。持明者,陀羅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謂之持明。演密鈔曰:明者明咒,真言...

八不淨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八不淨:初佛在世時,誡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許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貪戀計著之心,染...

四病

圓覺經疏雲四病:   一、作病 作者即生心造作之謂也。謂若有人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

佈施十種利益

月燈三昧經云佈施十種利益:佈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慳吝...

持戒十種利益

持戒十種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門。菩薩能堅守護持,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滿足智願 謂修菩薩行...

慈忍十種利益

慈忍十種利益:慈即愛念,忍即安忍。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違順等境,皆能慈忍,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火不...

精進十種利益

精進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勤無怠,故有十種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謂菩薩慧解精...

禪定十種利益

禪定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善能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安住儀式 謂菩...

般若十種利益

般若十種利益: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菩薩由此智慧,通達無礙,故獲十種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謂菩...

多聞十種利益

多聞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於世間出世間一切邪正之法,無不聞知,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知煩惱助 謂修...

說法五福德

賢者五福德經云說法五福德:   一、長壽 謂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一一皆善。若好殺者,以聞法故,而能止殺,...

聞經八種功德

大莊嚴經云聞經八種功德:   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謂人以正信之心,嚴潔其身,聽聞佛經。以是功德,報得...

講經四益

金光明經云講經四益:經云:虛空藏菩薩梵釋天等白佛言,若諸國土,有能講說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於其國土,獲四利益...

五淨德

諸德福田經云僧五淨德:   一、發心離俗 謂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習佛菩提,而能懷佩道妙,為世福田...

法師十德

華嚴經疏雲法師十德:華嚴經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作大法師。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

日喻菩薩十善

寶雨經云日喻菩薩十種善法:菩薩出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舍迷就悟,如日出現世間,照臨萬物,一...

月喻菩薩十善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云月喻菩薩十種善法:菩薩塵緣淨盡,體性圓明,慧光普照,有情歸仰,咸令發菩提心,成就種智。如...

有漏四種過失瑜伽師地論云:有漏四種過失,有漏者,即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不寂靜過失 謂諸眾生,隨逐根塵...

發相

發相有善根發相及惡根發相,善根發相又有二種:   一、外善根發相 所謂不殺盜淫妄語綺語,不貪色聲香味觸法,...

魔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

四魔(二)

法華明三魔:一、煩惱,二、五陰,三、生死。大論開四,於上三中,加一天魔:   一、煩惱魔 貪等煩惱,能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