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講)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六十六面,附表第四十九。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

前面的《法華經》講到跡本二門的正宗分,主要是佛陀說法,講到跡門的開權顯實、本門的開近顯遠,所以我們在前面叫做依法修學。到流通分的時候,佛陀舉出六大菩薩。菩薩跟佛陀最大的差別,佛陀是圓滿的。圓滿的佛陀當然就沒有特色;菩薩是不圓滿的,是因地,所以菩薩就有特色。前面是依法修學,後面佛陀要我們依人修學,就是要我們向以下的六位菩薩看齊。

這六位菩薩包括誰呢?藥王菩薩,還有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淨眼、淨藏菩薩。這五個菩薩是講到化他,他們在化他的時候我們怎麼跟他們學習。那麼從自利的角度,我們應該跟誰學習呢?跟普賢菩薩學習。就是講出六大菩薩,這六大菩薩表達了菩薩的悲、智、行、願四大門。

你道理懂了,你就要看諸大菩薩是怎麼操作的。你明白了一心三觀,你明白了你的目標是法身,那你懂的是理論。佛陀要你實際看一看,人家是怎麼操作一心三觀,人家是怎麼樣操作清淨法身的,就向他們學習。那麼藥王菩薩的特色是什麼呢?就修苦行,這是他的特色。我們看「經文要義」。

二、經文要義

本經正宗,乃本師將諸佛所修證之一乘因果,和盤托出,以開示眾生。如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然而佛又恐末世眾生志力下劣,難以成就,故特於流通分中,舉六位菩薩之修學,以發明悲、智、行、願四門之修學,以為勸勉。首先舉藥王菩薩之難行苦行,以為無量行門之首要;次召妙音菩薩,從東方來會,以表具始覺智,方能開顯本覺理,彼此契合成佛;再以觀音菩薩,慈悲利生普門示現,作為悲門代表;更以淨藏菩薩、淨眼菩薩,轉化邪心,及普賢之廣大行願,以為願門之代表。普令一切末世眾生,依此四門修學菩薩道,則必得成佛。

我們解釋。本經的正宗分,就是跡本二門的正宗,乃本師將諸佛所修證的一乘的因果和盤托出(一佛乘的因就是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觀;一佛乘之果就是法身),開示眾生,就好像經文所說的,「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到了法華會上,佛陀不跟你講什麼諸法因緣生了,佛陀直接告訴你,「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無生。所以佛陀直接講本來面目,就是回到生命的原始點了。

道理是很圓滿的,但是我們面對我們個人的業報身,面對煩惱障、業障、報障的時候,我們容易放棄,「志力下劣,難以成就」,所以佛陀舉出了六大菩薩,來當我們修行的一個模範。這六大菩薩,你從他的身口意可以看得出來,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來勉勵我們,做我們的勉勵。

首先佛陀舉藥王菩薩的難行苦行來當作行門。行門要的就是什麼?就是行力跟忍力,這個都是要靠苦行慢慢磨練出來的。再召妙音菩薩。妙音菩薩表示智慧,就是始覺智去開顯本覺理,所以妙音菩薩表示智慧門。然後,觀世音菩薩慈悲利生,表示觀世音菩薩的平等大悲。我不管你是誰,你只要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我就能夠平等地尋聲救苦,就普門示現。這是悲門的代表。再以淨藏、淨眼兩位菩薩,轉化邪心,當作過去的願力。還有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作為願門代表。淨眼、淨藏菩薩偏重在下化眾生,是化他的代表;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是偏重在上求佛道,這個地方不太一樣。所以把淨眼、淨藏菩薩的願判作約化他勸流通,把普賢菩薩的這個行願判作約自行勸流通。

總而言之,「普令一切末世眾生,依此四門」,向六位菩薩學習,來學習菩薩道,「則必得成佛」。

所以,前面講的是跡本二門的理論,這以下就是菩薩的實際操作,來給我們作一個模範。

丁一、宿王請問

我們看講義的三百二十七面,丁一的「宿王請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游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 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這個時候,宿王華菩薩就白佛言了,他以下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世尊,藥王菩薩云何游於娑婆世界」。這一個是通問,通問游化。就是說,藥王菩薩過去在娑婆世界是怎麼樣去游化教化眾生的?這第一個,通問。

第二個,就別問苦行。那這個藥王菩薩他到底在因地的時候,有若干個百千萬億那由他的難行苦行?就是藥王菩薩他喜歡嘗試各種各樣的苦行,從這個苦行當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來強化他修行的行力跟忍力。這是他的特色。

宿王華菩薩說,善哉!世尊!具足福慧圓滿的佛陀,希望您能夠為我們簡要地解說。不是為我解說,因為不但是我,包括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種八部鬼神,人非人等,還有他方國土來的諸大菩薩,還有本土的娑婆世界的四眾弟子,聞皆歡喜。

蕅益大師說,為什麼「聞皆歡喜」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好樂修苦行,他也特別崇拜修苦行的菩薩,所以契合十方根機。

這個地方古德提出一個問題:在娑婆世界游化的菩薩很多,為什麼在《法華經》的流通分特別指藥王菩薩,要先提出這一點?

他就回答了,藥王菩薩的修學有兩個特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個,他的精進力。我們從<法師品>看到他的精進力。就是佛陀因藥王菩薩而告八萬大菩薩,表明藥王菩薩是一切弘經法師的精進的模範,因為他精進力強。佛陀告誡諸大菩薩發心的時候,還要依托藥王菩薩這個名號才勉勵他們。所以,第一個,他是精進力的代表。

第二個,他的忍辱力強。怎麼看得出來呢?你看<勸持品>。<勸持品>中藥王菩薩於佛前主動地發誓:於佛陀滅後,在五濁惡世當中,不惜身命弘揚本經。

從<法師品>、從<勸持品>都提到藥王菩薩,所以他是精進跟忍力的代表,而精進跟忍力剛好是修行的成敗關鍵,所以在六大菩薩當中列為首,就是行門的代表。

我們看丁二的「如來垂答」。垂答當中分兩段。

丁二、如來垂答 分二:戊一、正答苦行;戊二、嘆經功深

第一段,正答苦行。分成兩段。

戊一、正答苦行 分二:己一、明事本;己二、明本事

己一、明事本

先看「明事本」,這裡說明這件事情當時的環境背景。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幡,寶瓶香爐,週遍國界。七寶為台,一樹一台,其樹去台,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 。諸寶台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嘆於佛,以為供養。

我們看這個藥王菩薩當時修苦行的環境的背景。當時,其實他是生長在一個有佛出世的時代。在過去無量恆河沙劫當中,這尊佛叫做日月淨明德佛。就這尊佛他的特點,他的身相的光明能夠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這個光明不是放光,放光的話那每一個佛都可以照十方世界。這個是常光,就是恆常性的,正常情況佛陀頭頂後面的圓光叫常光,不是放光。就他的圓光就能夠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這跟阿彌陀佛是很接近的。

他也十種名號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德號具足。

這尊佛出現的時候,他有什麼樣的眷屬呢?他有八十億個法身菩薩摩訶薩,還有七十二恆河沙的這些大阿羅漢,聲聞眾。這是他的眷屬。這三乘弟子眷屬非常的龐大。

看他的壽命。「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的壽命也是一樣。這壽命長久。

那麼,他的正報有什麼特色呢?這個國土沒有女人,也沒有三惡道,所以它是一個清淨的無漏的國土;而且是沒有諸難。這個諸難,我們一般說,小三災就是飢餓、病毒、戰爭,因為這種傷害對我們身體是局部的,比方身體有病痛或是有戰爭,這局部的,它可能某一個區域才有的。那大三災就是普遍性了,火災、水災、風災,說是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這個國土就沒有大小三災,沒有這種災難。

這個是約著正報的身心。這以下看依報國土。

它的國土,「地平如掌」,沒有高高低低的山谷。它的大地是清淨透明的玻璃所成,四週有各種的寶樹莊嚴。在寶樹上面還有七寶所成的寶帳,這個寶帳是覆蓋在寶樹上面。這個寶樹一看去就是閃閃發光,因為它是七寶所成的寶帳把它蓋起來。在寶樹的四週,又垂下了非常美麗莊嚴的花幡。就是這個幡是七寶所成的幡,但是四週又點綴很多的香花,所以叫做花幡。這個大地上,這個琉璃大地上,有寶瓶做成的香爐,點著各種的香。而且這個不是一個地方,這個寶樹、花幡、香爐是週遍國界。

七寶為台,一樹一台,不是在寶樹下面,是寶樹中間隔了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寶台。寶樹跟寶台的中間距離,是一支箭射過去的距離。那麼寶樹之下是誰在坐呢?寶樹下有菩薩、聲聞,就坐在這個寶樹下修習止觀。那麼這個平台上是誰在那裡運作呢?這個平台上有各式各樣的諸天在那個地方演奏天樂,用天樂來讚歎佛陀的功德,以為供養。我們看這個國土,就是藥王菩薩他過去生做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時候的依報環境。

我們看他的正報。那正報是怎麼回事呢?壽命久遠,沒有三惡道,也沒有災難。這個是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一個正報身心。那麼依報國土呢?琉璃為地,寶樹莊嚴,寶樹旁邊還有這個寶台,有各種的天樂來讚歎佛陀。那表示,當時這個菩薩所受用的依正果報是非常的清淨安穩的一個國土,所以揀別他燒身臂不是因為厭離心。不是說,有些人生長在五濁惡世,身體滿身的病痛,他厭惡自己的色身,把色身燒掉,不是這樣子。他生長的環境是一個非常安樂、非常清淨莊嚴的依正二報,他是在表達難舍能舍的這種苦行,是這個意思。因為他環境太好。

己二、明本事 分二:庚一、彼佛說法;庚二、廣修供養

我們看己二的「明本事」,就是說明這個事緣的主要人物。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段,看「彼佛說法」。

庚一、彼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在這麼一個清淨安樂的國土當中,日月淨明德佛就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就是藥王菩薩的前身,還有其他的三乘弟子,說《法華經》。這個就開權顯實。就是說,這個日月淨明德佛過去先為實施權,讓弟子們成就三乘的權果,那最後就開權顯實,把因緣觀回歸到無生觀。

而當時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的定位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在日月淨明德佛的定位,等同舍利弗尊者相對於釋迦牟尼佛,所以他是一個首座弟子。但是他是一個菩薩,所以他是菩薩比丘身份的首座弟子。所以他當時已經斷了見思,成就權法的三賢位了。

那麼成就權法三賢位以後,當然他聽了《法華經》是關鍵了。三賢位在權法叫三賢位,就十住、十行、十迴向,那你聽了《法華經》以後就變成六根清淨位,所以這個是很關鍵的。諸位!他聽了《法華經》以後,他從因緣觀而回歸到一心三觀了,這個是他未來修苦行的關鍵點。

庚二、廣修供養 分二:辛一、現生供養;辛二、次生供養

我們看第二段,「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分成兩段。第一個,現生的供養。因為他來生又供養一次,他兩生供養。

辛一、現生供養 分二:壬一、修行得法;壬二、作念報恩

先看今生的供養。看壬一的「修行得法」。

壬一、修行得法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本身的修行,我們說過菩薩都是有特色,他的特色,「樂習苦行」。

這個苦行有三個特點:第一個,增長你的行力;第二個,增長你的忍力;第三個,破除你的身見。所以他特別喜歡修苦行。他從因緣觀到一心三觀以後,就嘗試修一種特殊的苦行。

修什麼苦行呢?「精進經行,一心求佛」,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常行三昧,就是九十天當中不坐不臥,常行精進,憶佛念佛。那麼他修了多久呢?修了一萬二千歲。

諸位要知道,你成就理觀以後,你就要從事修去歷練了。而這個事修歷練,那就各有各的因緣了。有些人喜歡拜懺,他就知道,雖然內心本來清淨,但是有如夢如幻的業障,他就以懺悔業障當事修。所以有各式各樣的事修,像淨土宗就是憶佛念佛當事修。

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用苦行來事修。所以他從苦行當中突破最後的法執,而證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現一切色身三昧就是普現色身三昧,就破無明證法身了。

我們說明一下,三昧有四種:

第一個是常行三昧。常行三昧就是般舟三昧這樣,你只能夠走,你也可以站,但是你不能坐、不能臥,九十天。這個是標準的苦行。

第二個,常坐三昧。禪宗的禪堂主要就是修常坐三昧。我聽我過去的老法師達公說,他說過去的禪堂一天要坐十六個小時。當然中間一支香結束了可以起來走一走,但是整天要坐滿十六個小時。這個是常坐三昧。

第三種是半行半坐三昧。我們打佛七、打佛三就是這樣子的。先拜佛、經行,然後再打坐。打完坐以後再起來,再拜佛,再經行,再打坐。所以他有走有坐。這樣子方便我們調和身心,所以這樣的半行半坐三昧對我們是比較好的,因為身體坐太久了或者太動了都不適合。

第四個是隨自意三昧。隨自意三昧就是你個人修行了。你要拜就拜,要坐就坐。

這四種三昧,他選擇的是常行三昧。當然諸位!他這個地方的經行,關鍵在一心求佛,他可不是因為修苦行而證得普現色身三昧。他是聽了《法華經》以後,他一方面理觀,正念真如,一方面事修,憶佛念佛。所以這個苦行是一個助行,使令他突破他最後的障礙。就是有些人的障礙是色身,對色身執著,所以他透過苦行來幫助他修理觀,最後破無明證法身,成就了普現色身三昧。

壬二、作念報恩 分二:癸一、三昧供養;癸二、燒身供養

成就三昧以後,我們看壬二,他開始要報佛恩了。因為佛陀為他說《法華經》,他才有辦法修理觀;修理觀再配合苦行,所以才有辦法成就普現色身三昧。所以他就用三昧力來供養。

癸一、三昧供養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這一段是說明他入三昧來供養佛陀跟供養法寶。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得到普現色身三昧以後,內心生大歡喜,他就作如是念言:我之所以能夠成就這個普現色身三昧,主要是來自於《法華經》的加持力。我們前面說過,他成就三昧不是因為苦行,苦行是一個助行,要是因為他的理觀的一心三觀,再有苦行的幫助,突破他色身的最大的極限。所以他供養佛陀,供養法寶。

他怎麼供養呢?

他不是用財物供養,他用三昧力。他首先入於三昧當中。這個三昧,大乘的三昧,一定是有禪定有智慧的。不像小乘、外道,外道的三昧只有禪定。那麼這個時候在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適意花),還有「摩訶曼陀羅華」(大適意花),還有「細末堅黑栴檀」(就是烏沉香,黑色的沉香)。這個時候「遍滿虛空」,就像大雲覆蓋整個虛空。又雨非常珍貴的「海此岸栴檀之香」(這個就是牛頭栴檀)。這個香只要六銖,就是四分之一兩,四分之一兩就價值整個娑婆世界所有珍寶。雨各種香來供養佛陀。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三個東西的關係。第一個,法身;第二個,三昧;第三個,神通。

我們過去在講到跡本二門的時候,尤其是本門的時候,我們對法身只是一個粗淺的概念。就是,反正修行幹什麼呢?就是把業報身轉成法身。那這法身是怎麼回事?這以下後面的幾品,就講法身是怎麼回事了。法身是「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是名法身。其實法身是一個體。因為你有法身,你才能夠成就各種的莊嚴。

就好像我們凡夫一樣,我們凡夫為什麼那麼多業障?因為你有業報身。你要沒有身體,那誰去受罪業呀?所以從有漏的因緣,所有煩惱罪業的彙集處就是業報身。你造了業誰來受?就是你來生的業報身要去承受。

法身也是一樣。你各種功德放到哪裡去呢?法身就是一個大倉庫,就「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是名法身。那麼什麼叫大功德法呢?簡單地說只有兩種,一個是三昧,一個是陀羅尼。三昧是粗淺的,你初學叫做三昧。但是你成功以後,熟悉以後,叫做總持,就陀羅尼了。它的範圍更廣,而且不容易退失。所以,你得法身以後,你就有資格修三昧了,有三昧你就可以用這個三昧來顯神通。

舉一個例子。法身,最基礎的法身是什麼?就是初住。你初住就有法身,就是品位最低的法身。而品位最低的法身,它配備的三昧是什麼?就是普現色身三昧。就是你可以在一百個世界現各種的身來度化眾生。所以法身,你成就以後,你成就最基本的法身叫圓教初住,你的三昧就叫真如三昧,最基本的叫真如三昧。真如三昧你就可以開展出現一切色身三昧,那就可以依止它顯神通。

比方說我們看他,他為什麼能夠在三昧當中從虛空當中雨各種花呢?他只要作意就好。我現在要把栴檀香從空中下下來,它就會下下來。他也可以雨珍寶。所以《攝大乘論》上說,初地菩薩有本事下各種珍寶到貧窮地方去。但他為什麼不做呢?因為這樣沒有好處。他本來就沒福報了,你把錢送給他,他更糟糕,他福報花費得更快。

三昧是怎麼成就神通的,我解釋一下。

我們舉這個禪定來成就神通就知道。比方說你得到初禪。你到初禪的時候,在禪定當中你就作意,作意說這道牆壁是如夢如幻的,我可以走過去的。你就在禪定的寂靜當中,不斷地思惟這個牆壁是如夢如幻,我可以走過去。當然,禪定的心力是不可思議,你今天修明天修,突然間一念的相應,你果然就可以從牆壁走過去,叫如幻三摩地。所以,你得到禪定你就可以修神通,但不是說你得到禪定自然有神通,不是,但是你修神通很快。

法身菩薩也是這樣,他成就法身以後,他就會修無量的三昧。比方說這個普現色身三昧,各種三昧。但是如果你是圓教初住,你有你相應的三昧。但是,如果是今天你從初住到二住,哦,就像你這個電腦升級了,電腦升級以後你所相應的軟件就更多了,你修各種三昧,你可以修遊戲神通三昧、海印三昧、法華三昧、楞嚴三昧。然後你從二住到三住,你能夠修的三昧就更多了,因為你電腦又升級了,你能夠灌進去的軟件又越多了。

所以,一個人從初住以後,他為什麼親近諸佛?他跟諸佛學什麼?就是學無量的三昧。為什麼學三昧呢?因為你由三昧,你才能夠發神通。

諸位!藥王菩薩憑什麼從虛空中雨這些栴檀香、雨這些曼陀花?這就是神通。他當然是不能夠從散亂心,他要從作意,入現一切色身三昧。先入三昧當中,從三昧當中顯神通,是這樣來的。

所以說到底,你先要有法身。我們再講一次,先有法身,你才可以去修三昧。你如果是初住,你就修你初住相應的三昧,比方說跟初住相應的普現色身三昧;你跟二住相應的,有它相應的三昧;你到了三住,又有你相應的三昧。所以你親近諸佛,你就是從初住到十住、到十行、十迴向,到等覺、妙覺,你就可以修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而每一個三昧都有它相應的神通。比方說有些三昧能夠成就四無礙辯才,能夠解一切語言陀羅尼三昧;有些三昧它可以天耳遙聞,聽到十方世界有各種聲音;有些三昧能夠他眼睛看到十方世界下多少雨滴,叫做海印三昧。他入這個海印三昧以後,他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十方世界哪一個區塊下了多少雨,他入海印三昧,這個雨下了幾滴他都知道。

所以你有法身就能夠修無量的三昧,由無量的三昧就能夠顯無量的神通。那幹什麼呢?當然是度化眾生。是這個意思。

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成就初住以後,他就第一次使用他的這種三昧力,就是普現色身三昧,就是雨下各種的香花來供養佛陀。這個是他能夠做到的。

我們再看第二段,燒身供佛。分成三段。

癸二、燒身供養 分三:子一、燒身;子二、佛讚;子三、時節

子一、燒身

看第一的「燒身」。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羅婆、畢力迦、沉水、膠香,又飲薝卜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

我們看他的燒身供養。

前面是以香供養,「作是供養已」,前面他是入了這個普現色身三昧,然後空中雨各式各樣的花、各種香。那麼他覺得這樣子不夠,他挑戰更高的難度。他這個時候,從三昧起來以後他就想:我雖然用三昧的神通力供養佛陀,不如以身供養。

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先淨化他的身體。你要供佛,當然你這個身體,這個有漏的身體要先淨化。就服用各種的香,比方說栴檀香、薰陸(薰陸就是乳香)、或者兜羅婆(兜羅婆叫做香草)、畢力迦(就是丁香)、沉水(就是沉香)、膠香(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松香)。「又飲薝卜諸華」,薝卜就是小黃花,就是小黃花所煉製的各種的香油,就是現在說的精油。他先身體服用各種香,用了多久?滿千二百歲,來淨化內色身。

內部淨化以後就淨化外表,就用各種的香油來塗在色身的外表。在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用珍貴的寶衣把自己的身體纏繞起來,然後外面再灌各種香油。

下面注意了。諸位!他是怎麼燒身體的?不是現在有些人用火去燒,他是入了普現色身三昧。在三昧當中啟發神通,然後咒願。這個時候,因為他的咒願力,就身體生起了三昧真火,就燒他的身體。這個火是「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因為它是一種三昧真火。

我們前面講到,他成就法身以後,他開始操作普現色身三昧。第一個,他先外財供養。就是以這個雨香、雨花,外財供養。第二個,他覺得外財供養不夠,不能表達他的誠意,他開始內財供養,就是用三昧真火燒自己的身體。那重點當然是要破身見,破更深層的身見,就是法執的身見。所以他是入了三昧,生起咒願力,生起三昧真火,而燒掉他的色身。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表法叫做「以觀智火,焚難思境」,他用一心三觀的智慧,來消除他心中對色身的我法二執。

子二、佛讚

我們看佛陀對這件事情是什麼態度。看子二的「佛讚」。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佈施,亦所不及。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

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從外財供養開始做內財供養,供養以後,佛陀對這件事情表示讚歎。這個時候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你這樣子做是真精進,是真實的法供養。假若你只是用花、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乃至於海此岸栴檀,這個都是外財,身外之物,這樣子的供養是不能及的。乃至於外財供養的極限。什麼叫做供養極限呢?你把整個國家舍掉,或者某一個城舍掉,或者你的妻子,把他們佈施出去,即便你達到外財的極限,也不能夠去取代內財的供養。因為我們所有的貪著,最重要就是,根本就是色身。所以佛陀說,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這是最殊勝最圓滿的佈施,在諸佈施中最為殊勝,最為圓滿,是真實的法供養如來。「作是語已」,與會大眾各自默然。

這一段,蕅益大師講到入三昧中燃身供佛,他有三點的說明。我們解釋一下。

第一個,他這個供佛是智慧相應的。他不是一時衝動,也不是因為厭惡色身。他是「內運觀智,觀煩惱因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真法」。為什麼叫真法供養呢?他是先入三昧當中修一心即空的空觀,觀察我們因為煩惱業力而招感的這個果報的色身,所以他用這種即空觀,把這種對色身的執著滅掉。這個是第一個,真法供養。他用空觀消除對色身的執著,這第一個。

第二個,「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故名真法。這第二層意思,更難。前面是修空觀,這是修假觀。他一念心性,他離一切相,顯現清淨心以後,沒有我法二執以後,他要生起妙用。他觀察他所燒的色身跟能燒的火,或者能供的人跟所供的佛陀,這些因緣的假相都是唯心所現,當體就是中道實相。當你的一切的假相從心性顯現的時候,如夢如幻的時候,它就變成真實相了,你心外求法就變成假相。所以他用一心即假的智慧來觀察這些因緣的火、色身,能供、所供的假相當體就是實相,就是即假。這第二段。

第三段很重要。「若不爾者,便成無益苦行」,徒取業苦。假設你今天說,欸,我要感激佛陀,我把我色身燒掉。而你沒有跟空假中三觀相應,便成無益苦行,徒遭業力的痛苦。因為你今天一時衝動把色身燒掉,沒有跟智慧相應,那叫做犯殺罪。

諸位!我們回憶一下什麼叫殺罪?叫斷有情命。斷有情命包括你,也包括他自己,也包括別人。你故意把你的色身殺死了,那你不但沒有功德,你還犯了殺罪,這就徒遭業苦。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他這個真法供養,什麼叫真法?要跟一心三觀相應。所以他這個表法就是說,重點不是色身,諸位!重點是那個執取。所以他為什麼今天燒完色身以後,他來生的色身更莊嚴?

我們注意看真如,真如它有個特點。就是說,你一開始修真如三昧的時候,在內觀真如的時候,你會發覺有個很明顯的事。真如,它先給你一個糖果,欸,你不要,沒有多久真如會送給你一個蛋糕;欸,你還不要,它就給你一顆珍寶;你還不要,它就給你七寶了。所以諸位!真如,就是你正念真如的人,一開始會得到一些好處,但你必須要把它燒掉,把它放下,然後它會給你更好的東西。這更好的東西你又不要,你又舍掉,那它會給你又更好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從這個真如的理觀當中,不斷地放棄執著,結果他後來的東西越得越好,他的色身越來越莊嚴,他的法身也不斷地進步。這個就是真如的妙用,你越是放下,它給你越多。

這個跟我們凡夫在追求的因緣剛好相反。我們凡夫說,欸,我得去追求!我去求索,這才是屬於我的。所以這個地方,他的表法就是空假中三觀,消滅我法二執,破除身見。所以,他的過去的區隔破壞以後,他得到真如給他一個更好的回報。

我們看子三的「時節」。

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這個火燒了多久呢?燒了一千二百歲。這個時間過了以後,才把他的色身給燒掉。所以蕅益大師解釋這一段,他說這一段有兩說:第一個,燒身之前他是有作準備的。他先服用香油。他服用多久?他也是服用一千二百歲。諸位!你看前面的經文,他是把身體用各種香油、塗香,乃至於各種的香油灌到身體裡面,灌了一千二百歲。然後他燒身體也花了一千二百歲。那表法就是說,他先用一心即空的智慧消滅界內的分段生死,再用一心即假的智慧消滅界外的不思議變易生死。

所以這個地方,諸位!我們學習藥王菩薩,不是說,欸,他去把身體燒了,我也去把身體燒了。他把身體燒了,他那叫做道業增上;你把身體燒了,叫做一時衝動,然後你就徒遭業苦。因為你跟智慧不相應,因為你根本就不能入三昧。諸位!他是成就普現色身三昧以後,啟發神通,用三昧火燒掉,他可不是用火柴去點的。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學他的精神。

所以我們看法身菩薩做事情,跟我們凡夫不太一樣。我們凡夫是求,他剛好跟我們操作相反,他是舍。你給他珍寶,他舍出去供養佛陀;你給他莊嚴的色身,他把色身燒掉供養佛陀。結果呢?結果真如給他更大的回報。

所以諸位!你看《法華經》後面,沒什麼道理講,你就是看菩薩是怎麼做。哦,他這個觀世音菩薩這樣做,妙音菩薩這樣做,妙莊嚴王菩薩這樣做,藥王菩薩這樣做,最後普賢菩薩怎麼做。所以《法華經》到最後就不講大道理了,就是你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當然,我們只能學他的精神。哦,原來他舍掉色身,他得到更好的法身;他從這個普現色身三昧,最後提升到解一切語言陀羅尼。所以,你的法身成就了,你的三昧的檔次也提高,是這麼一個情況。

那麼到這裡是他第一生的供養。我們今天先上到這,第二生的供養我們下一段再說明。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