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四十二面,我們看癸二的「授迦旃延記」。

我們從前面的「窮子喻」當中知道,佛陀把我們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初地之前的重點就是回歸家庭;第二個部分是初地以後,就是重新出發。所以,我們整個成佛之道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我們想辦法先回歸家庭;第二個,再從家庭裡面重新出發。

為什麼在初地之前是回歸家庭呢?因為初地之前我們有生死輪迴的問題。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所依止的這個果報體叫做五蘊身心,這個五蘊身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你沒辦法控制,它叫業報身。你什麼時候要生病,什麼時候要死亡,我們完全沒辦法主宰。所以,就像一個人在外面流浪,沒有家庭的保護,沒有家庭財富的資助。所以,我們在生死輪迴中的凡夫,在修學佛法的時候,那叫一個內憂外患,外有生死業力,內有顛倒妄想。我們外面要受到風吹、雨打、日曬,本身又是飢餓、口渴、沒有飯吃。所以我們現在只能怎麼樣?既然沒有辦法回歸家庭,就靠打工,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是仰仗法力的攝受,依法修學,因為我們沒辦法依靠自己的心力。

那麼,依靠佛法的修學,當然就看個人的根機。每一個人來到佛法,各取所需。人天乘的就整天顧著拜懺、修福報;二乘的人就整天躲在深山裡面修無常、無我;菩薩道的就開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廣修六度。這個佛教,「我家廣大,種種皆有」。所以佛陀開示了五乘法門,只有一個目的,讓你安穩。所以佛陀是非常務實的,他知道你這個時候內憂外患,跟你講成佛之道你根本就沒辦法接受。所以佛陀對於我們一個凡位的初地之前的菩薩或者修學者,要求不高,只有兩個字,你想辦法讓你自己「安穩」下來。不管你是修五戒十善得以安穩,或者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修空性得安穩,或者你修六度的功德讓你安穩,都沒關係。就是想辦法讓你的身心,在業力、煩惱、老病死干擾你的時候,想辦法找到安穩。就好像一個窮子,你想辦法先打工賺錢。

但是,佛法的高明地方,在於這個法是佛陀施設的。佛陀施設這個法,它有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叫做契機,先以欲鉤牽,先滿足你的需求。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你說我去拜懺,我去參加什麼樣的法會,所以我能夠消業障。是的!這是你所知道的。但是有一種力量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佛陀在權法當中有一種實法的力量。其實,你不管在修什麼法門,它的背後有一種力量,是把我們慢慢地帶回家。你在拜懺,好像得到了懺悔業障,其實你離家更近了;你在聽經,可能在思惟法義,得到法喜,其實你離家更近了。這個就是佛法殊勝的地方,它權中有實、實中有權。

所以佛陀經常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得到了利益,你是不知道的,你真正的利益是不知道的。就好像在〈藥草喻品〉說的,三草二木受到法雨的熏習,我們看到雨水一下,草長出來了,樹長出來了,這是我們看得到的,五乘各得生長。但是這大地以下的根都已經跟大地結合在一起了,這一點是我們看不到的。

所以佛陀的殊勝就是說,他先滿足你的需要,但是這當中有一種力量,叫做「皆得一切種智」。這種力量,會把你往真如的佛性帶。所以你只要修學佛法,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那麼最後一天一定會怎麼樣?慢慢地回歸家庭。

當然它的核心就是《法華經》。回歸家庭以後,你知道,原來所有佛法的施設都是回歸真如本性。佛陀給你快樂的果報,給你涅槃的寂靜,都是先滿足你的需要而已,先安定你的內心。所以,等到你明白這個道理,回歸家庭以後,佛陀又做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給你授記。為什麼給你授記?因為從今以後,你的修學跟完全追求安穩不一樣,你這個時候追求的是菩提,不是安穩了,因為這個時候你沒有安穩的問題,你從業報身提升到法身,法身本來就是安穩的。你要做的是把法身的力量擴大,你要把一百個法身變成一千個法身,你能夠在一百個世界示現成佛,到一千個世界、到一萬個世界、到十萬個世界,乃至於到無量無邊的世界。

所以,回家以後你開始怎麼樣?出外做買賣。你這個時候,買賣當然就是兩個重點:第一個成熟眾生,第二個莊嚴佛土。你買賣越做越大。

◎佛教的四種緣起觀

這個觀念,我們看佛教的四種緣起觀。

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諸法因緣生」,一切法不會自己生起,它要仰仗因緣的力量才能生起。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了,什麼叫做「因緣」?那各自解讀,就不一樣了。諸法因緣生就是說,你到底相信生命的主宰者是誰?

(一) 業感緣起

我們看第一個,最淺的就是業感緣起,就是業力。有些人相信「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生命就是由善惡的業力主導的,你會快樂是因為有善業,你會痛苦是因為有罪業。相信業力主導人生,你就會產生兩種結果:要麼走上人天乘;要麼你高明一點,走上二乘。因為業力,你去做有相的追求,變成人天果報;如果你今天認為業力是一種干擾,你走上極端的出離,那就是追求涅槃寂靜。

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前提,我們總是以為說人天乘很容易,諸位!要記住,〈藥草喻品〉強調的善根。就是說,所有的草也好,所有的樹也好,你要不斷地增長,有一個前提:你必須有根。你今天買一束花插在花瓶裡面,這個花是沒有根的。有人說,反正我修學佛法,我總有一天可以成佛。未必!你要成就人天的善根,而不是成就人天的善念。

善念跟善根差在哪裡呢?三個重點:信解,你對業果的思想要信解;觀照,對它深入地觀照,產生勝解,從信解提升到勝解;第三個,要發願。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佈施。我們以為我們在佈施就是人天乘,不對!你可能只是在佈施,還談不上人天乘。這個乘,它是有一種力量到彼岸的。如果說你對佈施的法是可有可無,人家找我去佈施我就去,沒有因緣我就不做。也就是說,你對佈施這個法沒有得到堅定的理解,你沒有發願說:「我一定要佈施。」你沒有。你沒有的時候,你造佈施也會得快樂果報,但是你來生不會繼續佈施下去了。也就是說,你作為一個沒有根的、花瓶中的花,你的生命不會因為你今生的造作而不斷增長。就是說,你今天做的,不表示你來生會這樣做。

但是,如果你今天的佈施的行為是來自於對理論的理解——因為我深信善業可以得到安樂的果報,我深信不疑,所以我堅持一定要佈施。你是從內心的願力所發生的,那恭喜你,你叫做有善根,你就是〈藥草喻品〉裡面那個草。雖然你是個小草,但是你不斷地生生世世會受到雨水的滋潤,向上生長枝葉花果,向下跟大地結合。

所以諸位!你今天要得到佛法的攝受,前提就是,請你先成就善根。就是你有一些動作要做的,你要皈依,要信解、觀照、發願。這是業果的思想。

總而言之,有些人願意相信業力,這個也不錯,就是從業力產生人天善根或者產生二乘善根。

(二)賴耶緣起

但是有些人學教理學得深一點,他想「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觀念是對,但現在有一個問題,這個業是誰在造作?造業者誰?說你今天在拜懺,誰在拜懺?你身體不會拜懺,身體是個工具。得果報者誰?你拜懺以後,你得到人天的快樂,誰在受果報?所以他就思惟了,原來是那一念心。所以業感緣起是很粗淺的,其實是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叫做心為業主,找到主宰者。

所以,我們慢慢地從人天跟二乘的教法變成大乘的佛法,知道萬法唯識。就是說,其實你的佈施,不是你身體可以佈施,是那個能佈施的心跟所佈施的境,心境和合產生一種善業的種子;因地是內心去做,未來果報也是內心所變現,所以妙因妙果唯是一心。所以你知道,改變業力這種修行速度太慢了,這個車開太慢了,重點是改變思想。所以它建立兩種思想,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個,空正見;第二個,菩提心。當然,它的核心思想在菩提心,空正見主要的是要保護菩提心。所以菩薩乘就是以菩提心修六度而得到安住,以菩提心、六度的功德得到安住。

(三)真如緣起

總而言之,五乘佛法各有各的安住方法。以善業為住,以空性為住,以六度的功德為住,都沒關係,但是你要知道佛法的修學不是只有安住,重點你要回家。

從安住到整個回家的關鍵:真如緣起,就是法華的思想。為什麼《法華經》對我們凡夫這麼重要?因為,你從生滅的因緣回歸到不生滅的真如本性,一個最關鍵的轉捩點就是真如緣起。你前面整個五乘的修學都是心外求法,靠外在法力的攝受;你認為我作為一個小草、作為一棵小樹,我能夠生長,那是因為空中下雨。你忽略了大地給你的養分。所以這個時候你的修學就不一樣了,上有雨水,下有大地;內觀真如,外修五乘。所以,學《法華經》以後,你的養分來自於兩種:第一個,空中的雨水;第二個,大地的滋養,大地的礦物質的滋養。

所以你回歸到真如本性以後叫做「一佛乘」。什麼叫一佛乘?這個「一」,就是它可以成功整合你過去的法門。說我喜歡拜懺,你照樣去拜懺,站在沒有罪業的角度,站在清淨心去拜懺。因為罪業是唯心所現,從真如的角度你本來就沒有罪業,所以你這樣子的進步更快。就是說,三草二木要增長,兩種養分缺一不可:來自於法力的雨水,來自於真如的大地。

(四)法界緣起

所以你從向外攀緣法力到回歸真如以後,你開始生起的是清淨心,安住清淨心,發起菩提願。這個時候你菩提願一發起來,佛陀給你授記了,這個時候你叫做稱性起修。從回歸家庭到重新出發,開始去外面,開始做買賣。那麼這個時候你的修學,初地以後叫做法界緣起了。法界緣起的特色就是,什麼叫法界呢?就是每一個法都是法界的主體。所以它怎麼樣呢?一多相即,互含互攝。你佈施,佈施為法界。我們過去在凡夫修佈施,就只是佈施了。你以前做義工,你現在改做持戒,對不起,重新開始,因為持戒跟佈施對我們凡夫來說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你會佈施,不表示你會持戒;相同的,你持戒很清淨,不表示你會佈施。

但是初地菩薩不一樣。初地菩薩他以佈施為下手,他這個佈施就具足六度,他這個佈施自然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是初地菩薩不可思議的地方,因為他從真如出發,真如本身就是互含互攝的。所以他做兩件事:莊嚴佛土、成熟眾生。

初地以後就沒有所謂的根機的差別。說,你以前是人天乘的。沒有這回事情。初地以後只有一個乘,叫做一佛乘。就是不管你過去是怎麼來的:你是往生淨土的;你是修聖道門的,很辛苦……通通不管!方便有多門,回家以後大家都一樣。就是你入了初地,你過去的經歷不管是什麼,反正你以後就做兩件事情,每一個人都一樣:第一個叫做莊嚴佛土;第二個,成熟個人的相應的眾生。你就是做兩件事。

這就是所謂的授記。

那麼為什麼要授記呢?我們說過,因為這是一個重新的修行方法,所以佛陀必須要給剛剛入初地的人一些指導,一方面給他保證。就是說,沒關係,你重新出發,你未來的因果我給你保證。佛陀親自宣說出來,安定剛成就初地的那些菩薩的心。

這就是整個緣起。我們佛法就是先把一個不安穩的眾生帶回家,然後再從家庭裡面重新出發。

癸二、授迦旃延記  分二:子一、長行;子二、重頌

我們看講義,看今天的主題,癸二的「授迦旃延記」。

首先,我們看迦旃延的佛土之前,先回顧一下他的過去的重點。迦旃延過去的修學,他在初地之前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他是佛弟子當中「論議第一」。他善能分別教法,又能夠善巧論述法義。因為過去他是生長在一個婆羅門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婆羅門的論師當中最高級的第一論師,所以他從小跟他哥哥兩個就通達整個婆羅門的四吠陀的經論。他成年以後,他爸爸覺得沒辦法教他了,所以就把他帶到他爸爸的一個親戚那裡,一個阿私陀仙人,就讓迦旃延尊者跟這個仙人學禪定跟神通。學了幾年以後,阿私陀仙人年紀大,就要往生了。往生以前,他就跟迦旃延說,我這段時間看天空的星宿,未來不久即將會有一個聖人——佛陀要出世。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趕快去找他,拜他做老師。阿私陀仙人過世以後,果然佛陀就在菩提樹下成道了。所以後來迦旃延尊者就跟佛出家。

出家以後,因為他過去有這種婆羅門的論述的基礎,所以他回到佛法以後也是一樣,善能分別教法,善巧論述法義。我們舉一個例子。

比方說無常、無我的道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有居士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們怎麼理解無常、無我的道理?迦旃延尊者說,我們現在看到一個東西,你看到青山,看到白雲,或者看到一個健康的身體,他說,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假相;但是你知道,這個假相的背後有一種潛伏的、轉動的力量,在不斷地轉動。那種潛伏的、轉動力量就是無常;而這種力量是不受控制的,就是無我。也就是說,諸位!我們現在身體看起來很健康,但是這是個假相,其實它背後有一種力量不斷地在轉動,就是無常的力量在轉動,而這種轉動的力量是不受控制的,就是無我。這是迦旃延過去的第一個特色,就是「論議第一」。

第二個特色,他過去生特別好樂清潔佛殿跟僧坊,就是喜歡打掃環境,所以他生生世世招感身上常有金色光明。就這兩個特點。

子一、長行  分四:丑一、因行;丑二、得果;丑三、國土眷屬;丑四、壽命正像

我們知道他過去的兩大特點,就可以知道他未來成就的第一個應身佛的情況。這地方分兩段。

丑一、因行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這是迦旃延尊者這一期應化身因地的修學。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當於來世」,這以下講出他三件事:

第一個,「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所有的初地以上,剛成就初地的,要成佛,一定要親近諸佛。不過這個地方強調的是供養,親近裡面特別強調供養,他用各式各樣的香花燈燭乃至於七寶,來供養奉事八千億佛。當然,這供養過程當中佛陀一定會跟他說法,所以等於是修福又修慧。

供養以後還沒完,這尊佛滅度以後,他到處地起立塔廟,「高千由旬,縱廣五百由旬」。這個塔廟是用什麼材質呢?它的材料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等七寶。用七寶起立塔廟,這第二點。

第三個,廟蓋好以後做什麼事呢?廟蓋好以後他要主導大眾,供養佛陀的舍利子。用種種的香花、瓔珞、塗香(就是一種塗在身體的香精油)、末香(就是把香料磨成粉末再去燃燒)、燒香(是把整塊的香料經過熏燒的方式來供佛,用整塊的叫燒香)、繒蓋(就是一種高級的絹布做成大型的寶蓋,把它掛在佛的上面,防日曬跟遮雨之用)、幢幡等,這十種供養來供養塔廟。

供養了八千億佛以後又再「供養兩萬億佛」。供養佛以後,當然最後一定是要修菩薩道了。你要成就應身佛,一定是上求佛道,一定要接觸眾生。就再修學六度,廣度眾生,廣結善緣。這個迦旃延尊者的特色就是廣修供養。但是大家別忘了,我們前面說過,初地以上的菩薩修學叫做法界緣起,表面上他可能是廣修供養,其實他每一個供養都含攝著六度的,他這個互含互攝的。

丑二、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迦旃延尊者在因地上廣修供養,又廣修菩薩道,他的果報就是成就了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閻浮那提金光」翻成中文叫勝金光明,這個顏色是一種非常尊貴的紅紫金色的光明。因為他因地有兩個:第一個,他好樂清潔佛堂,所以他身相光明;第二個,他善能分別法義,他心中有智慧的光明。因地兩種光明,剛好果地上莊嚴了他這一個佛身的光明,所以號作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丑三、國土眷屬

我們看這尊佛的依報國土跟正報眷屬。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週遍清淨,見者歡喜。

這是依報。依報有六種莊嚴:

第一個,「其土平正」。第二個,「玻瓈為地」。淨土,很多淨土都是

琉璃、玻瓈地做基礎的。第三個,「寶樹莊嚴」。樹也是依報很重要的一個重點。第四個,「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以黃金來做道路的界限。第五個,「妙華覆地」。這個地方指空中莊嚴,空中會雨下各式各樣的妙花,當然時間到了它會自然消失掉。最後一個,大地莊嚴。大地「週遍清淨」,沒有污穢,使令「見者歡喜」。這講到依報有六大莊嚴。

我們看正報。

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淨土的正報,很重要的一個觀察點,就是這個國土有沒有三惡道。所有的淨土都沒有三惡道,它這裡是連阿修羅道都沒有,只有人天。就是,在凡聖同居土,要麼天,要麼人,這一點跟極樂世界一樣。也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人天,要麼就是聲聞,要麼就菩薩,三種人。「無量萬億,莊嚴其國。」有這麼多的人來莊嚴這個國土。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跟我們有關係的當然是凡聖同居土了。在古德的註解上說,所有的佛國土,極樂世界例外,要往生,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善根力。什麼樣的善根力能夠往生呢?三乘的善根力。所以,如果你現在還是人天乘的,那對不起,你就沒有往生的機會。就是往生的最低標準就是出離心。這第一個,善根力。

第二個,攝受力。你跟這尊佛一定要有因緣,你或者是持名,或者是觀想、觀像。因為這個國土畢竟是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創造出來的,所以你要修本尊相應,你要得到佛陀的攝受,透過名號、透過觀想、觀像都可以。

第三個,就是三昧力。幾乎所有的淨土,要往生,都是要進入內凡位,要深入正定,行眾三昧,你一定要有禪定力。就是說,你是要到內凡的加行位,要有正念、正定。

極樂世界只有善根力跟攝受力,因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又多發了一個願,叫做臨終接引,所以他要求的不是正定。極樂世界是把標準降了一格,他只要你正念就可以往生了。你是散亂心的,在散亂心當中創造一個正念的力量。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要能夠三昧現前,它要求的是不隨妄轉。你臨終打妄想沒關係,但是你不要被妄想所轉。就是說,你在臨終的時候正念很清楚,妄想照打,但是你不隨妄轉,就是正念分明就可以往生了,因為他多了一個臨終接引願。但是其他的佛土,都是要從正念到正定才可以往生的。

這個地方是古德這麼一個說法,這是關於凡聖同居土的。

丑四、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講到壽命跟法運,這跟前面的迦葉尊者跟須菩提尊者兩尊佛的壽命、法運完全一樣。

子二、重頌分二:丑一、頌因行得果;丑二、頌國土眷屬

丑一、頌因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這個地方把前面的因行跟得果做一個重頌。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這就是,佛陀的話特別讓大家安定。佛陀要麼不說話,如果你這個事情還沒有決定,佛陀不說;佛陀只要講出來,這個事情就是事實了,真實無異。

那麼佛陀是怎麼說的呢?在未來世當中,迦旃延尊者會親近很多很多的佛,他是幹什麼呢?「妙好供具,供養諸佛。」他用各式各樣的香花燈燭來供養諸佛。在佛陀滅度以後用七寶成立塔廟。塔廟成立以後,又用香花,各式各樣的,也是七寶,來供養佛陀的舍利子,修福修慧。最後再廣度眾生,成就中道的智慧而成等正覺。這個是把前面的觀念再重頌一次。

丑二、頌國土眷屬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這個地方強調兩個重點,就是他的國土清淨莊嚴,更重要的是,「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我們知道應身佛跟他因地是有關係的,這個因地還包括他初地之前。就是他以前特別喜歡清潔佛堂,特別喜歡論述法義,所以他有兩道光明:內有智慧光明,外有身相光明。所以成佛以後他的光明也特別殊勝,就是一種紫金光色。

第二個,我們看他的教化殊勝。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其實其他佛土往生的菩薩,有很多都是凡位的菩薩,聲聞眾有很多可能只是得到初果、二果、三果,但是這尊佛他特別。「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強調的就是說,閻浮金光如來對於權法的教化特別殊勝,所以他能夠使令這些菩薩聲聞斷一切有,就是證得空性。這個是他權法的一種方便攝受。

癸三、授目犍連記  分二:子一、長行;子二、重頌

目犍連尊者的特色主要就是「神通第一」,我們舉一個例子。目犍連尊者神通很多了,當然最有代表性就是他降伏毒龍那一段,我們說一下。

在須彌山的山下有一隻很大的毒龍。這毒龍不但是大,脾氣也特別不好,所以有些做買賣的從須彌山走過去的時候,只要稍微觸惱到這只毒龍,它噴出毒氣,那就是非死即傷,所以居民就不堪其擾。但是這裡又是必經之地,就跟僧團報告。佛陀就派目犍連尊者去處理這個問題。

目犍連尊者到了毒龍的那個山洞前面,入火光三昧,就在山洞面前坐在虛空中放大光明。這毒龍一看就生氣了,你敢在我的山洞前面放大光明?毒龍一出來以後就把身體無限地擴大,擴大到把整個須彌山繞了三圈,然後尾巴又延伸到大海的海岸旁邊,用此來驚嚇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也不能示弱,就從空中消失掉,也變成一隻毒龍。他繞了須彌山七圈,繞了七匝以後再把尾巴伸到大海去。當然這樣子只是互相比威德,還是沒辦法把毒龍降伏。目犍連尊者最後就把自己毒龍的身體消失掉,變成一隻小蟲,跑到毒龍的嘴巴裡面去,再從耳朵跑出來,再從眼睛跑進去,就在六根裡面到處竄。這個毒龍就只能夠屈服了,後來就跟目犍連尊者皈依了。

所以我們講,神通第一。其實有禪定、有福德力都能夠有神通,但是它的關鍵在哪裡呢?就是它的變化。神通其實很平常,關鍵是他神通中能夠顯現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個就跟禪定有關係了,就是禪定的深淺跟禪定的運用。也就是說,佛陀弟子當中有禪定的很多,你看那些俱解脫的,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很多,但是目犍連尊者在禪定的操作當中知道怎麼樣去做一些變化。他能夠把這個蟲變化,變成小蟲,然後各式各樣的游動,這是他殊勝的地方。我們看這個禪定神通跟他後面成佛是有關係的。

子一、長行  分四:丑一、因行;丑二、得果;丑三、劫國莊嚴;丑四、壽命正像

丑一、因行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目犍連尊者因地的修學跟迦旃延尊者幾乎都一樣,只是供養佛的數目不同,目犍連尊者稍微多一點,其他都完全一樣。也是清淨供養,滅後起塔廟,起塔以後供養舍利子,也是三種供養。

丑二、得果

我們再看下一段,得果。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一尊佛的特色就是香氣。我們看前面的佛,很多都是依止光明來作特色的,包括這個迦旃延尊者是閻浮那提金光。這個地方是香氣。這個香氣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個,多摩羅跋。這個香的體性清淨而且具足賢德,這個是多摩羅跋。栴檀香,是它所產生的香氣的作用,這個香能夠熏發眾生的善根,使令眾生的善根成熟。

這尊佛用香氣來攝受眾生。當然,這跟他因地有關係了,是什麼關係呢?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怎麼有神通呢?禪定。怎麼有禪定呢?持戒。他是用「戒定真香」招感了果地的多摩羅跋栴檀香。所以,他這個香氣是從他因地的持戒清淨、禪定,有各式各樣的變化來產生的。所以這尊佛的特色是香氣。

丑三、劫國莊嚴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週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成佛的時間點叫做喜滿,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學佛人的共業是好樂修學佛法,而且法喜充滿。就是經常在佛法裡面得到法喜充滿,叫做喜滿。這個是整個大環境。

這個大環境當中,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個別的國土的名稱叫做意樂。什麼叫意樂呢?就是國中的人民每一個人都喜歡修學禪定,所以他那個禪定可以說是特別的殊勝,能夠隨心意樂而自在變化。就是說眾生跟佛是有關係,這個佛因地的時候喜歡修禪定,所以這個國土眾生,不管凡夫聖人,也都喜歡修學禪定。

丑四、壽命正像

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我們看目犍連尊者的壽命跟法運,都比前面三位尊者多一倍。古德解釋說,因為目犍連尊者強調禪定,禪定本身是可以延長壽命的,所以他成佛以後的壽命跟法運,都是前面三位尊者的兩倍。有這麼一個因緣情況。

子二、重頌  分四:丑一、頌因地修行;丑二、頌得果壽命;丑三、頌眷屬眾多;丑四、頌法運正像

丑一、頌因地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舍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這以下說明,重頌目犍連尊者。「舍是身已」,就是在今生這個阿羅漢的身體結束以後。因為他回小向大,已經回歸到清淨心、菩提願了,所以他這個時候以菩提願力的力量,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他為了佛道故,就供養恭敬,於諸佛所,一方面供養,一方面常修梵行。這個梵行特別指的是他的持戒跟修定。於無量劫,又能夠「奉持佛法」。這個奉持,包括他自身的奉持,也包括他弘揚佛法的奉持,奉持中道的佛法。

在諸佛滅度以後,他又能夠起七寶塔,來供養舍利子。怎麼個供養呢?「長表金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長表」指的是,供舍利子,他是先蓋一個寶塔;這寶塔的最高的地方,他放了一個黃金的柱子,叫做長表。那麼這個柱子幹什麼用呢?金剎,這個柱子上面就懸掛著黃金做的幡蓋,就把那個幡蓋通過柱子掛得高高的,那表示對佛陀舍利子的恭敬供養。還有各式各樣的「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這個因地我們說明一下。其實,成就初地以後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你選擇簡單方式的成佛,那你就直接到穢土成佛。你不用大費周章去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你就像上一次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就直接隨順眾生的業力,眾生在哪裡投胎,你就跟著眾生投胎,叫做八相成道。就是假借一個母胎,來到人世間,陪著眾生成長,陪著眾生生老病死,然後從這個地方弘法。那叫做穢土成佛。穢土成佛的重點在於大悲示現,所以他本身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莊嚴一個國土,然後再把眾生接到這個國土來,所以他的因地時間比較短。這個是穢土成佛。比方說,我們這一界的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他這一次的應化是選擇穢土。

你如果選擇淨土成佛,那過程就很複雜了。你這個菩薩要先到諸佛國土去參觀一下:這個國土空中飄出各式各樣的寶華,這個好,我就發願,我以後的國土空中一定要下出清淨、莊嚴的寶華;這個國土的每一個天人、菩薩身上都有各式各樣的光明,這個對修行也有好處,可以攝受眾生!所以你就怎麼樣呢?你就收集所有國土的好處,你就一一地發願。當然,你願發得越多,那你這一期的應身佛的時間就拉的越長,因為你要準備好國土,眾生才能投胎的。這個時候你對於你的未來的國土的正報、依報有什麼要求,你就廣泛親近諸佛以後,你認為很重要的事項都把它抓過來,然後就發願,發四十八願、發二十四願。然後你就開始行六度,去把這個願填滿,一一地填滿。填滿以後還有一件事要做,跟眾生結緣。你不能創造一個國土沒人投胎啊!所以你就必須同時以你的同願同行去招感跟你有緣的眾生。你喜歡修光明,剛好有些人也喜歡修光明,他就跟著你走;那你喜歡修禪定、修神通,這些人也喜歡跟你。所以,淨土成佛,他必須要創造清淨的國土,還要招感跟他志同道合的同願同行的眷屬。等到這兩個都成熟了,這個佛土就可以出現了,他的佛身也可以出現了。是這樣子來的。這個就是他的因地。

丑二、頌得果壽命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目犍連尊者的因地,他的特色就是廣修供養,當然他也用廣修供養來號召他那些眷屬。一方面親近諸佛,一方面廣度眾生,慢慢地具足菩薩道已,就在意樂國成佛。就是這些國特別喜歡神通,得神通得自在,號曰多摩羅跋栴檀之香。他的佛,放出香氣,用香氣來攝受眾生。其佛壽命,二十四小劫,相當的長。

丑三、頌眷屬眾多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平常「常為天人演說佛道」,經常跑到凡聖同居土,為天人來演說大乘的菩提心、六度法門。這當中他所攝受的聲聞眾生是「無量無邊,如恆河沙」,而且這些聲聞眾都是俱解脫的,不但證得我空,還深入禪定,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都有大威德。有大威德,要有禪定才有威德。那麼他的菩薩也是一樣,「志固精進」,菩提心特別堅固,於中道的智慧皆得不退轉。

丑四、頌法運正像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這尊佛的法運就是四十小劫,正法、像法都是四十小劫,都是前面三位尊者的兩倍。

我們看這個應化身。當然,應化身的理觀都是一樣,每一個人回歸到真如本性的時候,都是一心三觀。但是他所表現出來的因緣,那每一個人的確是各有特色。所以佛教說「常同常別」是對的,你不但是凡夫的時候「常同常別」,你即便成就了應化身都是「常同常別」。他有差別相、有平等性。

這個地方是為中根的四人授記,到此圓滿。

庚二、許為下根宿世說

我們看佛陀為下根人做了一個開導跟保證,看庚二的「許為下根宿世說」。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我諸弟子」,這個地方的「弟子」,當然是指其他的沒有授記的聲聞弟子。這些弟子都是「威德具足」,都是俱解脫的阿羅漢,是成就我空、成就禪定、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大威德的弟子。「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未來也將是佛陀要一一地跟你們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

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的授記是通記,他沒有針對某一個人。他只是說,你們這五百弟子都可以成佛。「我及汝等」,這以下釋迦牟尼佛說,我將要宣說你們五百弟子跟我過去的宿世因緣,我們師徒之間當初是怎麼樣結法緣的,這段因緣即將述說,「汝等善聽」。

這個地方很特別,我們說明一下。我們看上根的舍利弗尊者,他從〈方便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才授記;中根的四人也是在譬說一週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再授記;下根人,其實他們這個時候沒有開悟。其實下根的五百弟子,在古德的說法,他們聽了〈方便品〉跟譬喻說以後,他的內心略有所悟,有一點心得了,知道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回歸真如,目的就是這樣。當然,過程會有一些果報,但是這些都是方便,不過是你回家之前打工賺點錢而已。這都不是佛陀的重點,重點是讓你回家。他對這個道理略有所悟,但是,疑惑不解,慚愧不安,更重要的是慚愧不安。他說,我跟他們大家都是師兄弟,他們都被佛陀授記了,我們五百弟子還不完全理解,都還不能蒙佛授記!這個時候不安的心情佛陀當然知道,所以未說法之前先授記,就是先安定他們的心。就是說,你們別怕,你們沒有聽懂也沒關係,我後面會讓你們懂的。我講因緣說的時候你們下根就要懂,懂了以後我會跟你們授記的。所以佛陀是未說法先授記,這個地方目的是先安定人心。

當然,你沒有開悟,這個是現實問題。你沒有回歸真如,你那個成佛的相就現不出來;你成佛的相沒有現出來,佛陀不能捏造,對不對?所以佛陀只能授通記。就是說,諸位!佛陀怎麼知道目犍連尊者的佛名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佛,他怎麼知道?諸位!佛陀不做預測,佛陀的身口意只有現量,佛陀不做比量預測,他不做預測的。就是說,你的心有沒有回歸真如,是騙不了佛陀的。你回歸真如了,你那個成佛的相就現出來。佛陀是根據你現的相,他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佛陀的話是不增不減的。

當然,下根人離開悟還差那麼一點點,所以他猶豫不決。但是佛陀知道這個時候先安他們的心,所以先授通記。就是說,按照趨勢,你們繼續聽下去,你們一定可以開悟的,我也會為你們授記的,所以你們稍安勿躁。佛陀為後面的因緣說先給他們安定人心,是這個概念。

那當然大家就問一個問題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出現。就是說,我們成就初地以後,從業報身變成法身;那法身我們就為成佛準備,那中間的過程幹什麼呢?除了親近諸佛,我們來到眾生的法界,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呢?扮演的角色叫做「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說,今天你發了很多的願,但是你願還沒有滿,因為你修行的六度還沒有辦法填願;剛好你的同學願滿了,這個尊者他現佛身了,你就投胎做他的弟子,你示現做他的弟子,你護持他。就是一佛出世,其他的佛,還在因地的佛,就護持他。你在護持他的時候,當然你也就積集資糧,你也有你的教化區,你就跟你自己的弟子結緣,成為眷屬。等到有一天這個國土是以你為主了,你現佛身了。你現佛身的時候,其他的佛也來護持你。所以佛佛之間是互相幫助的,這叫做「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是這樣子來的。就是說,誰因緣到了,這個眷屬是跟誰有緣的,只有一個人可以現佛身。

所以諸位注意,一個世界不可能有兩尊佛出現,不可能!佛只能有一尊,而且這尊佛在法運沒有結束之前,他的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法運沒有結束之前也不可能有佛出世。一定要這個法運全部徹底滅了,另外一尊佛才會出世。所以我們大妄語裡面有一個情況:說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犯根本重罪;你說自己是什麼佛再來,中品,因為沒有人會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沒有結束,你怎麼可能跟他重疊?不可能。所以你說自己是佛再來,罪過比較輕,因為影響力不大,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你,稍微有點知見的人知道這不可能。但是你說你是觀世音菩薩,有可能。所以,你說自己是觀世音菩薩再來,那是正式犯到根本罪。

這個就是初地以後他成佛的情況,就是不斷地示現成佛,不斷地擴大他法身的力量,直到圓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