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講)

己六、意根功德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百零七面,我們看己六的「意根功德」。

佛陀在本門的流通分,從理論上來說,列出了一個《法華經》的因跟果。《法華經》的因地佛陀列出兩種,叫做現在四信、滅後五品。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利根從一念信解下手,直接到達六根清淨位。這當然是利根,因為他不用太多事修,他煩惱輕薄、善根深厚,所以他在調伏六根、淨化六根的過程中非常順暢。但是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我們六根染污太厲害,陷入太深,不可能只靠一念的信解或者一念的隨喜而已,所以必須要不斷地熏習,讀誦、書寫、為人解說等等。所以他的初品因功德有兩個,一個是一念信解,一個是一念隨喜。

一念隨喜基本上又分成兩個部分。往淺處說,它是一個信解好樂,就是名字位的,好樂聽聞,他也護持大家聽聞;往深處說,他是觀行調伏,他能夠調伏五住煩惱。就是名字位、觀行位,這兩個都是因位,初品因功德。

在初品果功德的時候,諸位要注意,佛陀的定位並沒有把法身當作果位,而是在成就法身之前安立了六根清淨位。這個階位是非常重要!因為它介於凡夫的業報身跟菩薩的法身的中間,他等於是功德已成,業報未轉。就是他理觀的清淨功德已經成就了,但是他還是凡夫的眼耳鼻色身意的肉眼、肉耳乃至於意根等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給我們一個激勵,就是說,即便你沒有成就法身之前,你的六根一旦淨化以後,你的六根會有很多很多殊勝的功能出現。佛陀預先告訴我們,對我們能夠產生一個鼓勵的作用。所以他把這個一念隨喜當作因地,把六根清淨當果地,而不是把法身當果地。這個大家要注意。

當我們透過一念隨喜,再加上讀誦、受持、書寫以後,我們看看意根產生怎麼樣的變化。看意根。

庚一、長行

這個地方先看第一個,長行。長行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個,總標。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如來滅後」,有人受持《法華經》,乃至於讀誦、書寫、解說,未來當得千二百意功德。先總標。

這以下別明,意根到底有什麼功德。分成兩段。第一段,總持法義。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這個意根清淨第一個特色就是,它能夠總持一切的佛法的妙義。就是說,他以清淨的意根,他今生乃至於聽聞一偈一句(就是佛法當中能夠表達完整法義的最小單位,就只要聽一個偈頌),他就能夠舉一反三,能夠推演出無量無邊的妙義。因為什麼?因為《法華經》的思想就從意根下手,法法消歸心性。他基本上融會貫通,所以他聞一知三,乃至於聞一知十,他只要聽到一句話。像六祖大師就是這種情況,他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所有的佛法道理全部打通了。你問他所有經典的東西,他全部能夠用中道實相解釋出來。

通達以後,他不但能夠自受用,他還可以他受用,他還可以把這個他所懂的道理講出來。他怎麼講呢?「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他可以廣說,也可以略說,就開合自在。他可以講一個月,也可以講四個月,他也可以把它開展出一年。就像智者大師一樣。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的經題,一個妙字講九十天。當然聽的人也不可思議。他把這個妙字分成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當然就整個佛法都在裡面了。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都是妙,會歸到一念心性也妙。所以他能夠開合自在。

「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他講空,他也不會忘了提醒你妙有的存在;他講有,他也會告訴你,其實有是從真空顯現出來。所以他跟中道實相的那個分寸搭配得非常好。即便用有來對治你,他也會把空放在旁邊提醒你。

即使他宣說世俗的經典,四書五經,乃至於「治世語言」,這種修身養性的一些哲學的道理,都能夠隨順正法。你看蕅益大師,他註解那個《四書蕅益解》,你去看看蕅益大師《四書蕅益解》,那個四書當然是世俗的語言,但是蕅益大師用一心三觀來解釋,那講得跟中道實相是完全相符的。或者是「資生業等」,他為人家講授一些經營世間事業的種種的學問,都能夠會歸一念心性,都能夠跟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相應。所以這個人是不可思議了,完全是把佛法融會貫通。

看第二個,善知根機。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三千大千世界的六道眾生,就你這個人只要在他前面跟他講幾句話,他聽你講話,他的意根就能知道你過去生「心之所行」,他可以感受到你內心的靈動。他可以知道你這個人的過去生有什麼樣的執著點,你是屬於貪煩惱重,瞋心重,或者是愚癡重。貪煩惱又屬於是貪財,還是貪名、貪色。你的內心的固定的活動的地方,他清清楚楚。「心所動作」,他也可以知道今生你各種造業的情況,你喜歡造什麼樣的善業,你也習慣容易造出什麼樣的身口意的錯誤,你今生的善惡的造作,他了了分明。他也可以知道你的「心所戲論」。他也可以從跟你溝通講話當中知道你未來有什麼樣的希望。

你看佛法每一個人都在修行,但是每一個人對未來的希望不一樣——有些人可能只想要得到人天的快樂,有些人喜歡往生淨土,有些人是希望直接成佛,而他都能夠清楚。他的內心,那個意根清淨,他只要跟你接觸,他可以知道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你內心的各種的活動狀態,他能夠完全「皆悉知之」。

看第三個,結示功德。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這個人六根清淨的意根清淨,雖然沒有成證真正的法身的無漏智慧,但是他因為意根清淨的緣故,所以他所有的思惟,乃至於為人演說佛法,演說的各種語言都是隨順於佛法,而且都是隨順於中道實相的佛法,也都是諸佛所說的,跟佛陀修多羅的法義相符合的。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總持法義。我們前面講到因功德的時候,因功德包括名字位、觀行位。諸位!你是名字位、觀行位的時候,你學習中道實相一定要遵循文字。因為中道實相是嚴重違背我們凡夫的思考,嚴重違背。我們比較容易去在空有兩邊選一個,要麼諸法因緣生,人天乘的人喜歡諸法因緣生,就追求創造快樂。二乘人是悲觀主義者,二乘人說這個生沒什麼用,它遲早要滅掉,所以他強調諸法因緣滅,他強調滅相。那也沒關係,你就專心修空。這個是我們一般習慣性的空有的選擇。所以很多人的操作是,有時候修有,有時候修空。

只有即空即假即中是不思議境。為什麼他因地只能講「一念」隨喜?我們只能瞬間地相應。那怎麼把這個相應的力量擴大呢?只有依止文字相,沒有其他方法了,沒有其他方法。就讀誦《法華經》,靠佛陀的文字般若來帶動我們產生觀照般若而入實相般若,就是把一念隨喜變成念念隨喜。所以諸位!因位菩薩不能離文字相,不可以!因為中道實相不是我們可以心思口議出來的,那完全是你過去的善根跟今生的體悟,得到那一念的短暫的光明。

但是,到了六根清淨位不一樣了,他可以超越文字了。你看六祖大師就是這樣。六祖大師他也沒讀書,你不要說他讀經典了,他連字都不認識,他就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這句話你去查經典,佛陀沒有講過,佛陀從來沒有講過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文字。但是你看這個義理,跟佛陀的義理是完全相符的。他的清淨是本來清淨,不是修來的清淨。

佛在《法華經》講這個清淨,也是自性清淨,就是你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本來就是大富長者,你只是一念的迷失。所以他這個跟《法華經》的思想一對上去,是完全相符的。但是他今生沒學《法華經》,他也不認識字,但是,很多跟他參學的人把《法華經》念一遍給他,他馬上就解釋出來。他解釋出來,跟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的註解一看,完全相符。達到這種六根清淨位,他能夠怎麼樣?我們凡夫是文以載道,從文字裡面尋求道,他是從道裡面而生出無量文字出來,他可以不遵循文字了,對他來說文字相就是圓融自在,融會貫通。所以六根清淨是這麼一個情況。但是,我們是一個因位菩薩,我們現在是要尊重文字。現在是因位,但是你以後可以超越文字。先給你預先講到這麼一個六根清淨位。

庚二、重頌

我們看庚二的「重頌」。這地方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那麼,這個成就意根清淨的人,他有什麼好處呢?總持一切的法義。所以他心中特別的明利,而且沒有任何的障礙。這文字相對他來說根本不是障礙,他能夠以此微妙清淨的意根,通達一切的上中下法。上是指菩薩法,講六度萬行;中就二乘法,四諦十二因緣,講我空的;人天乘的,講五戒、十善。他能夠對這種上中下五乘的佛法,知道它彼此的差別相,也可以知道彼此的共同點,他能夠完全地融會貫通,知道常同常別。這個人乃至於聽聞一偈一句,就是你在讀誦《法華經》,他從旁邊走過去,他聽到一句話,他就能夠從這句話開演出無量的妙義出來,而且能夠次第地為人宣說。怎麼個宣說呢?他也可以講一個月,講四個月,講一年,他可以開合自在。他的意根到達這種程度。這個是講法義的深入。

這以後看觀機,善知根機。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他不但通達一切的法義,他還能夠觀察眾生差別的根機。他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內外一切的六道眾生——這個眾生包括了天、龍、人道、夜叉、鬼神等等——這個六道眾生只要跟他一接觸,他就可以知道你這個人過去生有什麼樣的執著。每一個人過去生有他的執著點、盲點。他也可以知道你今生容易造什麼樣的業力,哪些善惡。他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果報。持《法華經》的功德,「一時皆悉知」。他跟你講幾句話,看看你的表情,他馬上就知道你這個人善根的厚薄,煩惱的輕重,你未來修行的走向,他馬上可以判斷出來。這是很重要!因為知道你的根機,你馬上在用藥的時候,那就是非常有效率了。不像我們現在不斷地嘗試,他馬上能夠應病與藥。

看第三段的善巧說法。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他能夠善知法義,又能夠善知根機,當然他就有資格說法。「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就是十方諸佛從清淨的法身現出各種的應化身,這種百福所成就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化身。他為眾生說法的時候,這個六根清淨位的菩薩只要聽過一次就能夠受持不失。而且不但能夠受持不失,他還能夠把這一句話深入無量義,能夠把這個話給表達出來,正確地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當中,始終不忘失,也不會錯謬。為什麼呢?以持法華故。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從一念的隨喜受持《法華經》,不斷增長他的一心三觀的智慧。由於「悉知諸法相」,他能夠了達五乘佛法的各種差別,所以他能夠隨其義理而次第地宣說。因為通達佛法的名字語言,所以他能夠有各種的方便來說法。

此人不管用各種內容來說法,甚至於講一些世俗的事業、世俗的學問,都能夠跟過去先佛所說的中道實相相應,以善巧方便來演說這種中道的妙法,而且「於眾無所畏」。於眾無所畏就是因為他融會貫通了,他法法消歸心性了,所以無所畏懼了。

「持法華經者」,就是你未來的功德,意根清淨,如前面所說的功德。雖然沒有成就真正的法身,而先有如是相似的意根的功德出現。

我們看最後一段的結示功德。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是人持此經」,這個因位的菩薩透過一念隨喜以後受持《法華經》,他慢慢就能夠安住在如此的希有之地,成就六根清淨的功德力,是故能夠為一切眾生心中所歡喜跟愛敬。而且,如此的法師能夠以千萬種善巧語言分別而說法,以「持法華經故」,就是讚歎文字般若的殊勝。

這個地方,其實六根清淨位要告訴我們什麼事?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你要處理所有的六根、六塵、六識的你的生命的問題,一定有一個方向,就是由內而外,沒有例外。你現在人事上有問題,身體有病痛,你都不要從外面處理,就是先從一念的隨喜,先從讀誦《法華經》,先成就一種內心的清淨心的安住。然後你的心清淨故,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故,六塵清淨。它是這樣,這個六根清淨就是告訴你這個道理。

諸位!你想想看,當我們在因位的時候我們做了什麼事?我們只做兩件事:第一個,一念隨喜;第二個,讀誦《法華經》。就在佛堂裡面完成這件事情。等成就果地的時候,出現了六根清淨。其實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六根這個事情,我們是改變我們內心,但是你心轉則根轉,根轉就塵轉。《法華經》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從根本下手。所有的問題都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所以《法華經》處理問題,它不從枝末上一個一個處理。

那現在重點來了,六根清淨這句話最關鍵的在哪裡?

在「清淨」這兩個字。諸位!你學《法華經》學到這個時候,你最好知道什麼叫做清淨。你現在還不知道什麼叫做清淨,那你就沒有下手處了。因為《法華經》它先成就清淨,再成就莊嚴。莊嚴那是法身的事情。就是你沒有成就萬德莊嚴之前,你起碼先成就清淨。

這個清淨,諸位,很重要!清淨有兩種清淨,一個是理觀的清淨,一個是事修的清淨。

我們先講事修的清淨。事修的清淨就是說,你這個清淨心是透過你不斷地調伏所出現的,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種清淨對我們凡夫來說可遇不可求。你怎麼知道你臨命終的時候是在順境的情況下?萬一臨命終的時候你的情況是很複雜,可能在加護病房急救,也可能是有各種的狀況,所以你如果安住在事修的清淨,那你就糟糕了,這個業力的東西誰都說不準。

所以我們不能以追求事修的清淨為目標,我們只能夠追求理觀的清淨。這個理觀的清淨是什麼情況?就是你本來就清淨。所以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清淨。而這個清淨是怎麼樣?你只有信解。你相信你本來就清淨,你就是清淨。

所以,臨命終的正念是建立在理觀的清淨。所以印光大師講一句話,什麼叫做正念?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就是你臨終的時候,你不要去管煩惱。所以很多人就是落入了因緣的一個迷惑,就是臨命終的時候看到妄想就很害怕,就用佛號跟它對治。你這個是做白費的功夫,你怎麼可能對治妄想?

我再講一次,你自己從真如走出來,面對因緣法,那你就是一個業障凡夫了,那你就很弱勢了。你等於是用你每天念兩個小時的佛號去跟你無始劫的妄想抗拒,你哪是它對手呢?臨命終,把所有的決定勝敗的戰場拉到本具的清淨,這樣子對你最有利了。就是先回家再來處理事情。心常覺照,覺照什麼東西?當然是覺照真如本性,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說,你平常就要訓練你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先把它拉到你本具的清淨,然後再來處理。

諸位!修行真的是有捷徑。就是說,同樣的煩惱,同樣的業力,很多人容易過關,很多人就是過不去,就是有沒有掌握那種本性的清淨。你沒有掌握本性清淨,那你就落入了因緣所生法,那你就是「時時勤拂拭」。時時勤拂拭就表示什麼?當然,你要不了生死那就算了,那就什麼都不著急了,那就準備輪迴了,積集一點善業就算了。

你要了生死,表示什麼?表示你希望能夠在你短短的幾十年去處理你無量劫留下的煩惱跟業力。從因緣看就是這樣子。你這個廚房很久沒有打掃了,你要十分鐘把它打掃乾淨,就是你用事修來求清淨。你追求事修的正念分明,你這個觀念,你就不可能保持正念了。但是如果說,我追求理觀的清淨,我只要不隨妄想而轉了就好了。妄想本來就是唯心所現的,如夢如幻的,我走我的路。我不隨妄轉,就能轉物。

所以諸位,整個六根清淨它在告訴你:就是因為它清淨,心清淨則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則六塵清淨。而這個清淨是什麼清淨?不是事修的清淨,它一開始是一念隨喜,隨喜真如。就是把你本來的清淨那種力量展現出來,只有這樣子才有可能走上捷徑。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它這個清淨是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心的清淨,不是因緣的修證清淨。

整個《法華經》的因功德、果功德都講完了,這以下我們看下一品,〈常不輕菩薩品〉。我們看附表第四十五,六十二面。我們先看第一段的「解釋品目」。

一、解釋品目

「常」者,恆久相續義。「不輕」者,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即「平等恭敬」意。此菩薩善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常作如是觀,恆順眾生,平等恭敬,故名「常不輕」。

常不輕菩薩,我先解釋一下。常不輕菩薩,他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一個因地的示現。那麼他為什麼叫常不輕菩薩呢?我們解釋這個名號的由來。

第一個,常。這個常就是恆常相續。他修這個恭敬的法門,他不是一次兩次,他是不斷地,一生當中恆常相續地修恭敬法。這第一個,叫做常。

那麼他經常修什麼呢?修不輕法門。這個不輕法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內懷不輕之解;第二個,外敬不輕之境。他這個不輕法門,是從內觀真如的智慧而隨順、尊重自己的真如佛性所生起的,所以,「內懷不輕之解」是指的他內觀的智慧。所以,《法華經》所有修學,只要落入到事修的,一定以理觀作基礎。他因為產生內觀真如,而隨喜、尊重自己的真如本性,第一個,他內觀的智慧成就。第二個,他把這種內觀的智慧推己及人,「外敬不輕之境」,他同時對他人的真如佛性也隨喜、恭敬。所以,他等於是修平等恭敬,他尊重自己的真如佛性,也尊重別人的真如佛性。

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去尊敬別人,那是從因緣上。我為什麼尊重你呢?因為你有福報,因為你有智慧,因為你有善心。那麼依止這樣的尊重就不平等了,因為有些人有福報,有些人沒有福報;有些人有智慧,有些人沒有智慧,有些人連善心都沒有。但是你尊重他的佛性就不一樣了。你尊重他的佛性,跟他有沒有福報沒有關係,跟他是好人壞人也沒有關係,跟他有沒有智慧也沒有關係,因為你有佛性,所以我尊重你。所以他這個平等,是離一切相的平等恭敬一切眾生。

也就是說,常不輕菩薩,他自己內觀真如,知道自己有佛性,尊重自己的佛性;他也知道一切眾生雖然一天到晚打妄想,他也有佛性,所以未來皆當作佛。他常作如是的內觀跟外弘,所以「恆順眾生」,「平等恭敬」一切眾生,「故名常不輕」。這個就是他的名稱的由來。

他這種不輕,這種安立在真如產生的不輕、平等,有兩個好處:第一個,他不會退轉。你看我們一般人對你恭敬,尤其是老外,外國人,他對你恭敬不是說他喜歡你,不是。這是他的修養,他表示他的修養。但是你要罵他,你要觸惱他,他那個恭敬心就消失了。但是常不輕不是,常不輕你打他、罵他,你追他,他還是恭敬你。因為你的真如佛性跟你打不打他、罵不罵他沒關係。第一個,他不退轉。第二個,他平等,跟你有沒有福報、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善心完全沒有關係。所以他這個是既平等又堅定的一種恭敬心,是從內觀的智慧建立起來的。這第一個要知道。

我們看第二個,經文要義。看第一段。

二、經文要義

(一)佛在前三品中讚美人法,普勸與會大眾及滅後眾生,當如法受持流通法華經,則能現世成就安樂,來世圓成佛道。今品佛特舉自身往昔,居於因位,受持流通法華,現報得安樂增壽乃至六根清淨,後報得值無量諸佛而後成佛之事,以證成非妄。

那麼,佛陀在前面三品,前面三品包括什麼呢?<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他讚美人法,讚美能修的人跟所修的《法華經》,所以普勸與會大眾及佛滅度後眾生,你在成就四信也好,五品也好,乃至一念隨喜也好,你都要不斷地去受持《法華經》,流通《法華經》。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現生成就安樂,受持《法華經》,富貴、莊嚴乃至於六根清淨。來世圓成佛道。這是理論上的說明。

這一品,佛陀是直接引用自己過去示現一個菩薩的因位。在菩薩因位他是示現什麼位呢?就是一念的隨喜,「隨喜品」的因位。那麼他自己在做常不輕菩薩的時候,他自己受持《法華經》,也流通《法華經》,而得現報壽命增長,也得到六根清淨,最後值無量諸佛,最後自己成佛,來證明這個理論是真實的。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們前面講到初品因功德、初品果功德,是就理論來說的。你因地的時候一念隨喜,然後讀誦《法華經》,然後呢?然後你成就六根清淨。這是講理論。而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直接把他自己親身的經歷講出來,我以前的時候是怎麼怎麼怎麼的,在因地怎麼修,果地會怎麼樣,就是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證明,事修來證明。

我們來看第二個。

(二)本品正顯,受持流通法華經,有大威勢,能令隨順真如佛性而修菩薩道者,疾得成佛。縱遭譭謗損害,亦能令此譭謗惡人,初雖受苦,還因「平等不輕」故,知有佛性, 終得佛道。

前面講理論,那麼到了<常不輕菩薩品>,就講實際修證了。本品正式地顯示,你一個人能夠從因位的一念的「隨喜品」,受持流通《法華經》,你就有大威德力。

什麼大威德力呢?第一個,成就理觀,隨順真如;第二個,成就利他的菩薩道,而能夠疾速成佛。即便你在弘揚《法華經》的時候,遭受別人的譭謗跟身體的傷害,也能夠使令這個譭謗的人,雖然一開始因為譭謗而到三惡道去,最後還因為他所譭謗的是真如佛性而產生一念的內觀,知有佛性。最終,也因為他譭謗《法華經》,因為《法華經》而得度成佛。

這段我說明一下。常不輕菩薩,他修行是要修平等恭敬——我恭敬我的佛性,我也恭敬你的佛性。那麼這樣子有什麼樣的問題?就是他不揀別根機了。因為根機是因緣所生法,你不管是人天種性,你不管二乘種性,你總有佛性吧?所以他這種弘揚《法華經》,就是非正規的方式。所謂非正規,就是跟前面<法師品>所說的不一樣。<法師品>佛陀是告誡我們,如果他大乘善根沒有成熟,你不能為他說《法華經》,尤其是二乘人,法執特別重的增上慢人,你為他宣說,他謗《法華經》故,他墮落三惡道。所以在<法師品>,《法華經》是不宜隨便宣說的,要揀別對像。這是正常的弘揚《法華經》的方法。

但是常不輕菩薩用非正規的方式,當然有他的條件,因為他面對的是二乘的增上慢人。第二個,常不輕菩薩非一般人,他是法身示現。所以到了經文蕅益大師會說,這種方法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的,他有他的道理跟當時的環境。所以常不輕菩薩等於是強熏妙法,就不管你接不接受,強熏妙法於增上慢人,這樣做等於是用特殊的方法來弘揚《法華經》。那麼他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到了經文再詳細說明。這是一種特殊的弘揚方法。

丁三、引信毀福罪證以勸流通 分二:戊一、 長行;戊二、重頌

前面講修行的理論,這以下講實際的引證。我們看丁三的「引信毀福罪證以勸流通」。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引用自身因地當中弘揚《法華經》的親身經歷來證明,信者得福,毀者遭罪,親自引證。這地方有長行跟重頌。

戊一、長行 分二:己一、雙指前品所說罪福;己二、雙開今品往昔信毀

己一、雙指前品所說罪福

長行當中,「雙指前品所說罪福」,就雙向地指出這個信者得福、毀者遭罪的情況,先把它重複一次。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 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爾時」,就是釋迦牟尼佛講完了初品因功德、初品果功德的理論以後,佛陀就親自告訴大勢至菩薩一件事情。說,「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你能夠透過一念隨喜,再加上受持《法華經》,這當中如果有人用惡口譏嫌你,出口罵詈你,乃至於到處譭謗你,那這個人「獲大罪報」。

就是,你是一個如法修持《法華經》的人,結果有人這樣子來譭謗、到處罵詈,那麼這個罪報是哪裡說過呢?「如前所說」,就前面的<法師品>講最多了。你譭謗受持《法華經》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樣?輾轉相續於三惡道當中。這是很特別的。就是你墮入到地獄以後,這個業力沒完,要變成餓鬼;餓鬼以後變成畜生;畜生以後變成人,卑賤、貧窮等等。他這個是要把業報全部受完,所以這個果報是非常重大。反過來,你如法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你所成就的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

所以《法華經》的重點在於這個地方。我們說過《法華經》的特點,因為它超越因緣觀。你比方說,我們自己在學佛的時候也很少人第一次就學《法華經》的,很少,都是你要先修因緣觀,打基礎。那我們以前接受的是生命是怎麼出現的?很簡單,諸法因緣生,生命就是這樣出現。那麼諸法因緣生,會有怎麼樣的問題呢?落入空有對立。因為諸法既然是因緣生,那當然就有因緣滅。諸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嘛。

那麼諸法因緣生,聽到以後就有兩種情況:樂觀的人就偏重在諸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個樂觀的人是誰?就是人天乘的,也可能是菩薩乘的,追求功德,追求快樂。因為因緣是可以創造,所以可以追求。悲觀的人一聽到諸法因緣生,他就想到諸法因緣滅,這個生沒有用,遲早要滅的,所以他修無常觀進入偏空涅槃。所以,諸法因緣生就變成了,你要麼成就人天的安樂,要麼成就二乘的涅槃,變成空有對立,所以這兩個人都不能成佛。就是你的人生觀建立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就是空有對立。

那什麼人可以成佛呢?就一切法本自無生,這個人可以成佛。因為,你能夠看一切法無生,表示你什麼?你已經迴光返照,安住一念心性了。從真如本性、常住真心來看,一切法是如夢如幻,哪有什麼生跟滅呢?一切法只是假借因緣顯現出來,哪有什麼生呢?本來沒有,現在有,叫做生。你本來就性具十法界,你只是假借佈施把佈施的功德顯現出來。所以佈施,從一念心性來說它是無生,它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建立這個諸法無生而回歸心性了,你才有可能成佛。

好了,你現在譭謗《法華經》,你把諸法無生的思想毀滅了,那就沒有人可以成佛了,大家只知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了。沒有人可以成佛,沒有人示現成佛就沒有法,這世間上沒有人出來說法。因為沒有人成就法身,就沒有應化身出現。沒有應化身,那就全世界只有阿羅漢跟辟支佛。沒有人可以說法,就沒有僧寶。所以,謗《法華經》就直接謗佛法僧三寶,讓三寶直接斷滅,因為沒有人可以成佛了。這個問題嚴重性在這裡。

己二、雙開今品往昔信毀 分二:庚一、明事本;庚二、明本事

我們看己二的「雙開今品往昔信毀」,就雙向地開示,來說明自己過去的一段因緣,來證明信者得福,毀者遭罪。

庚一、明事本 分二:辛一、最初一佛;辛二、次第二萬億佛

先看「明事本」,就是這件事情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先把這個背景,當時是什麼情況,作一個說明。

辛一、最初一佛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這個地方講出常不輕菩薩行平等恭敬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是這樣子,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是有一尊佛出世,這個佛叫做威音王如來。這個威音王就是指兩個情況:第一個,他外在的音聲,他說法的聲音特別的明亮悅耳,有攝受力;第二個,指的是他內在的功德,具足大威德力、大神通、大智慧。這叫威音王。

這尊佛他出現的時間在哪裡呢?劫名離衰。這尊佛出現的時候是一個興盛的太平之世,沒有惡法跟種種的衰相,那是非常美好的世界。他依報的國土叫大成。大成就是,國中的眾生所做的善法皆得成就。就是大家彼此都鼓勵、讚歎修學善法,所以你做善法我幫助你,我做善法你幫助我,所以所做善法皆得成就。非常美好的世界。

這個威音王佛在這個大成國中,為天、人、阿修羅六道眾生說法。他怎麼說法呢?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為出離心比較強的人,就鈍根的人,鈍根的出離心人,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來了生脫死,成就我空的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就是為有出離心,但是利根人,直接講十二因緣,講到無明緣行乃至於生老病死,流轉門;也講到無明滅生老病死滅,講到還滅門。所以只要斷去愛取就好,你不要那麼麻煩,修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直接用空觀斷除你的愛取,就直接成就我空了。利根人。

為發菩提心的人,講六度法。

就為實施權,講三乘法。最後臨滅度前,再用中道的一心三觀的實相,把三乘會歸到一佛乘。所以這個威音王佛說法也是一樣,先講三乘,成就了生死的安穩,再講一佛乘,趨向菩提。

我們看下一段。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

前面一段是講到佛陀出世說法,這以下說明壽命、法運、劫數。佛陀就招呼了大勢至菩薩,說,這個威音王佛的壽命有多久呢?四十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千億。這麼多的恆河沙劫,就是這個壽命非常久遠,應該不是穢土,是一個清淨的國土。正法住世的劫數有閻浮提的微塵數,就是南閻浮提——等於是四分之一個小世界——的微塵數。像法住世的劫數是四天下,就是一整個小世界。所以像法住世是正法住世的四倍。「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

所以這個也是一樣的,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什麼?主要是聖道,成就聖道的多,理觀的智慧強。像法就是戒定成就,持戒修定,屬於事修的善根。到了末法就是修福成就了,就是修福結緣。

這一段是講到明事本。明事本就是說,當時的常不輕菩薩用特殊的方法來弘揚《法華經》,他當時的背景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國土清淨。他當時的出現,國號名大成,大家都是修善,鼓勵修善。這是國土清淨。第二個,壽命久遠。壽命久遠表示什麼?就是大福德。壽者,福之基也。第三個,法運昌盛。他那個正法像法時間特別長,表示這些人善根深厚。所以常不輕菩薩當時示現的是一個國土清淨、壽命久遠、法運昌盛的一個這麼美好的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他當時的背景。

辛二、次第二萬億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就在第一尊的威音王佛經過正法、像法,乃至於末法滅盡以後,在這個國土當中「復有佛出」。當然一個世界不能兩尊佛了,所以一定是正法、像法、末法滅盡以後另外一佛出來。這尊佛也叫威音王如來。第二尊乃至於第三尊,乃至於第二萬億佛的應身佛「皆同一號」。所以,這個國土不變,但是佛陀是變化的。就是在因地的時候,這二萬億佛同一個願望,同一個修持,所以招感了同樣的國土。但是他的眷屬當然改變了,因為你這一個時代是跟第一尊威音王有緣的眾生,他滅度以後沒有多久,你也滅度了。第二尊威音王佛開始出來的時候,又招感他自己的相應的眷屬……就是佛陀改變,眷屬改變,國土不變。

這個大成國土,就是經歷了二萬億佛,都是國土清淨、壽命久遠、法運昌盛。

首先我們把這個當時的時代背景講出來,那我們才可以去論述,為什麼常不輕菩薩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來弘揚《法華經》,而可以使眾生得到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