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讚歎門

世親淨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五念門,即憶念觀察阿彌陀佛及其淨土,成就自利利他功德之五種修行門;其中,以口業讚...

讚請文

指五會念佛作法時,勸請諸尊之文。據唐代法照之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載,讚請文所奉請者有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

讚題

說法時,先引經論中之一二句,而為講讚之題目者。又不僅限於經論之類,諸祖師之撰述,亦可引用為讚題。 p697...

鑷子

梵語 ajapadaka-danda。略稱鑷。比丘十八物之一。拔取鼻毛或刺等用之。梵網經卷下(大二四·一○...

驢牛二乳

譬喻似是而非者。謂牛乳與驢乳,其色雖同,但牛乳攢聚則成酥,驢乳攢聚則成糞;佛法及外道,雖同有不殺、不盜、慈...

驢年

禪林用語。十二地支中各有所屬之生肖,其中無驢,即無驢年,故以之譬喻永無可期之日。景德傳燈錄卷九神讚章(大五...

驢前馬後

禪林用語。謂隨逐於驢馬前後之奴隸;禪宗用以指斥追從他人言行,而無自己獨特之機用者。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良价章(...

驢鞍橋

禪林用語。又作驢鞍鞽。指驢骨中形狀酷似馬鞍之骨。鞍橋,即指馬鞍;其形狀頗似橋,故有此稱。驢鞍橋雖似馬鞍,而...

鑽水求酥

比喻無理強求。菩薩本緣經卷下(大三·六五下):「譬如鑽水求酥,是實難得。」此外,「鑽火得冰」一語則比喻因果...

鑽故紙

禪林用語。譏諷只知一味鑽研經典,而不知求解悟之僧。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七(大四七·九二八中):「杜門壁觀...

鑽紙蠅

為宋代白雲守端禪師(1025~1071)所作蠅子透窗偈中之譬喻。洪覺范林間錄卷下(卍續一四八·三一三下):...

鑽籬菜

僧人稱雞之隱詞。東坡志林:「僧謂酒為般若湯,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 p6978...

鸚鵡孝養

指佛於因地時為鸚鵡之孝行。據雜寶藏經卷一載,昔雪山中有一鸚鵡,其父母雙盲,不能外出覓食。彼時,有一仁慈田農...

鸚鵡經

全一卷。又稱佛說鸚鵡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昔印度舍衛城有人名鸚鵡摩牢兜羅子,佛嘗乞食其家...

鸚鵡說法

謂鸚鵡宣說佛法以化導眾生,如正法念經載有夜摩天中鸚鵡說法化導諸天之事。又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七上):「彼...

鸚鵡請佛

印度摩竭提國鸚鵡子王請佛於林中說法晏坐,後得生天之故事。據譔集百緣經卷六鸚鵡子王請佛緣載,摩竭提國諸群鳥中...

鐵圍結集

即鐵圍山大乘結集。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佛陀入滅後,文殊、彌勒等大菩薩率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稱為菩薩...

又作簽、櫛。即為卜測吉凶禍福或裁決某事,於竹、木、紙片上記下文字或記號,或捻紙成丸狀,拈取其一,以憑取決之...

郁地延那

梵名 Uddiyāna 或 Odiyāna, Oddiyāna。位於北印度之古地名,乃怛特羅佛教之起源地。...

郁多羅

梵名 Uttara,巴利名同。意譯勝、上。又作優多羅、優多梨。(一)為釋尊過去世為仙人時之名。據賢愚經卷下...

郁多羅僧

梵語 uttarāsavga,巴利語 uttarāsavga。三衣之一,六物之一。又作郁多羅僧、優多羅僧、...

郁底迦

梵名 Uttika。意譯能說。又作嗢底迦、郁胝歌、郁低迦、優陟。為佛世時一外道之名。此外道曾詣佛所,問世間...

郁金

梵語 kuvkuma。學名 Crocus sativus, Linn。又作茶矩麼、茶矩磨(茶為菳之誤寫)。...

郁密森沈

郁密,形容樹木密生繁茂;森沈,形容樹林茂盛而深奧。為獅子(喻大乘)所住,而狐鬼(喻小乘)不能靠近之境域;引...

郁單越

梵名 Uttara-kuru,巴利名同。又作北俱盧洲、郁多羅究琉、郁怛羅越、嗢怛羅矩嚧、殟怛羅句嚧。為須彌...

郁提屍山

(一)郁提屍,梵名 Ude?in。意譯遠聞山。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載,此山圍繞北印度迦濕彌羅國四週。華嚴經...

郁曾伽

梵語 ucchavga。意譯數千萬兆。佛本行集經卷十二(大三·七○九下):「百毗婆娑,名郁曾伽(隋數千萬兆...

鬱鬱黃花

南朝道生法師(?~434)主張無情亦有佛性,曾以草木闡述一真法界之妙理,而謂(卍續一一三·七五上):「青青...

饒益

(一)予人法益之意。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佛國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 (二)...

饑饉災

梵語 durbhi-ksāntara kalpa。又作饑饉劫、饑饉中間劫。為中劫末期所起小三災之一。三災即...

權跡

乃諸佛所現之權化垂跡身。又作權跡。謂諸佛久遠劫前已成佛,為度化眾生而假跡示現,例如八相成道之釋迦如來。「權...

讀經

即讀誦經典。系為解義或祈願、回向而誦讀經典。讀經包舍多種類別,若為讚歎佛德而讀,稱為誦經、諷經;若為通解經...

讀徹

(1587~1656)明末僧。雲南呈貢人,俗姓趙。初字見曉,後改蒼雪,號南來。從其父碧潭出家於昆明妙湛寺。...

讀體

(1601~1679)明末律宗千華派第二祖。雲南楚雄人,俗姓許。字紹如,後改為見月。幼精通繪畫,尤擅長畫觀...

鑒真

(687~763)唐代僧。又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乃日本律宗之始祖。廣陵江陽(江蘇江都)人,俗姓淳於。早歲...

鱉不慎口

謂鱉於不應開口時而開口,遂遭橫禍;比喻凡夫愚頑,因不慎所言,而遭口舌之禍。據舊雜譬喻經卷下載,昔有一鱉,遭...

鱉謀猴肝

為佛陀本生譚之一。佛世時,有一暴志比丘尼,舍家而從佛學道,然竟違犯戒律,毀佛謗法,復輕侮眾僧。諸比丘共相疑...

龔自珍

(1791~1841)清代仁和人。字璱人,號定盦,又名鞏祚。道光年間(1821~1850)進士,官至禮部主...

氍毹座

以毛織物、毛氈類製成之台座。又作氈氍座。於天等部佛像中,為特定諸尊之台座。在繪畫上,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

悉曇字 (j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又作社、禪、讚、膳、膳、闍、杓、諾、縒、醝、嵯。為降伏惡魔軍眾之聲、...

鑊湯地獄

即以鍋鑊煮沸湯,置罪人於其中,以懲其生前罪行之地獄。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載,此地獄共有十八鑊,每一鑊縱廣皆四...

鬻度

鬻,出售;度,度牒。為政府出售度牒之弊制。唐朝時禁止私自出家,而設有試經度僧制度,合法出家者由祠部發給度牒...

(一)指掘鑿岩崖為室,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又據大...

岩俊

(882~966)唐末五代禪僧。河北邢台人,俗姓廉。出家後,嚴守戒行。遍歷諸方,至舒州投子山(安徽安慶附近...

岩頭四藏鋒

唐代禪僧岩頭全奯(828~887)以事、理而檢討修行境地所用之四種標準。事,為有形有限而個別之現象世界;理...

戀著

謂戀慕於可稱意之外境,而執著不肯舍離。如貪婪女色,乃生死之枷鎖,而凡夫戀著,不能自拔。法華經譬喻品(大九·...

(一)用竹或木所製之尖細物。即頭端尖銳,可貫穿物品之具。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大二四·二一八上):「諸苾芻刺...

蘿衣

系薜蘿之衣,謂僧眾所著陋劣之破衣,或山林苦行者之衣。 p6912...

(一)梵語 parināma。從甲物產生乙物,稱為變。一般稱變作、變化、變現。唯識宗認為,一切現象之存在均...

變化

(一)梵語 nirmāna。指變化種種形相之意。又作變現、化作、化現、化。即佛、菩薩為教化眾生,而以其神通...

變化人

指變化之人。即經由神通力而變化顯現之人。如佛、菩薩為濟度各類眾生,常隨機變化為各種人形。法華經法師品(大九...

變化土

為三土、五土之一,或系唯識宗所立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稱化土。即佛變化身所住之土。據成唯識論卷十載,變化土...

變化生

即化生。系四生之一。以業力之故,別於胎、卵、濕生,而變化生者。據俱舍論卷八載,五趣眾生中,地獄、天及一切中...

變化身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稱變易身。即法、報、應三身中之應身,為應身之分身化佛,係依應身所化現之佛形...

變文

為唐代以來,受佛教影響而流行之說唱文學作品之一。佛教用以講述佛經故事,宣揚教義。變,為變更、改寫之意。取材...

變成王

又作卞城王、變性王、變城王。為冥界十王之第六。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舉,亡者在冥途中,於六七日(...

變成男子

女子變成男子之意。與「轉女成男」同義。據諸經論載,女人身有五種障礙,即障礙成為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王、...

變成男子願

又作女人往生願。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五願。即阿彌陀佛未成佛前,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如來所,曾經...

變易

指因移果易、前變後易之意。為變易生死之略稱。天台宗以無色形之勝劣,壽期之短長,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

變易生死

又作無為生死、不思議變易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二種生死之一。為「分段生死」之對稱。即阿羅漢、辟支佛及...

變易身

即變易生死之身。為「分段身」之對稱。系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等三乘聖人於界外淨土所受之正報。華嚴經探玄...

變相

指依經典之記載,描繪佛之本生譚,或淨土莊嚴、地獄相狀等之圖畫,用以宣傳教義。又作變像、變繪。略稱變。變,乃...

變食真言

系變化食物為諸天及餓鬼餚膳之咒語。又作變食咒、變食陀羅尼。即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所記載(大二一·四六五上)...

悉曇字 (l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羅、攞、囉、砢、呵。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佛本行集...

邏吃灑

梵語 laksana 之音譯。又作邏乞灑、攞乞尖拏。意譯為相(即事物之諸相)、特徵。大日經疏卷七(大三九·...

鑠乞底

梵語 ?akti,巴利語 satti。又作鑠訖底、爍訖底、鑠底。意譯作槊。即指槍戟。密教以之安置於曼荼羅中...

鑠迦羅阿逸多王

鑠迦羅阿逸多,梵名 ?akrāditya,意譯帝日。為印度笈多王朝之國王。又稱鑠迦羅迭多王。此王約於西元五...

靈

唐代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高宗干封(666~668)年間,住西明寺,後往終南山參謁道宣,研習律法。其後並...

顯文

(1856~1909)湖南人,俗姓楊。字魁印。十一歲禮浙江高明寺覺實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至溫陽紅螺...

顯加

為「冥加」之對稱。指佛菩薩對眾生所施顯而易見之加被。如佛陀於華嚴會上,以身業摩菩薩頂,增其威力;以口業勸說...

顯本

系天台宗所說,謂釋尊於法華經壽量品顯示如來久遠之本地。天台智顗以「開跡顯本」一語闡明法華經之旨趣,其中,跡...

顯正

為「破邪」之對稱。意謂彰顯正義。又作申正、立正。如三論宗以「破邪顯正」為一宗之軌要,因本宗所依之中論、百論...

顯示

謂顯露曉示。一切眾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緣、四諦、八正道等教法顯示,令彼眾生開悟,得以...

顯示因

為無始以來六種妄想的習因之一。即以一念妄情之生,必有所作善惡業之相;猶如燈之照物,顯然可見者,稱為顯示因。...

顯色

梵語 varna-rūpa。指顯然可見之色。為「形色」之對稱。於一切色法中,其相狀顯著,可使眼見而識別者,...

顯行示觀

顯行與示觀之併稱。為日本淨土宗西山派之祖證空解釋觀無量壽經中定散二善行之意義時所說,依自力修行所顯現之行稱...

顯戒論

凡三卷。日本天台宗之祖最澄撰(820)。收於大正藏第七十四冊。由於最澄上表請廢小乘戒儀,而立大乘戒儀,並別...

顯宗記

全一篇。唐代荷澤神會作。全稱荷澤大師顯宗記。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內容敘述禪宗之宗要,全篇...

顯明

(一)謂無穢惡垢染。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二)...

顯益

即現世獲得佛菩薩之利益。法華玄義卷七下(大三三·七七一上):「此土他土弘經,論其功德,觀文但明冥利,不說顯...

顯密二教

指顯教與密教。又稱顯密、顯露秘密、顯示秘密。自言語文字上明顯說出教法者,稱為顯教;若秘密說,不可由表面得知...

釋迦異名

謂如來於娑婆世界中有無數之稱號。如一切義成、圓滿月、獅子吼、釋迦牟尼、第七仙、毗盧遮那、瞿曇氏、大沙門、導...

釋迦智

(1354~1435)西藏名 ?ākya-ye-?es,又作釋迦也失、釋迦益西。或西藏名 Byams-ch...

釋迦無師

據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載,優毗伽梵志嘗問佛陀,佛師是誰?依何人出家學道?佛答曰(大二·六一八下):「我亦無師保...

釋迦發心

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等載,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為菩薩時,逢此佛而發心,且願如其作佛,...

釋迦發遣

發遣,為「招喚」之對稱。謂釋迦如來於娑婆穢土勸說往生阿彌陀佛之淨土。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分(大三七·二四六中...

釋迦經

為唐代敏法師所立二教之一。指釋迦佛為應眾生之機根而說方便委屈之教法,如法華經、涅槃經等。為「盧舍那經」之對...

釋迦像

指雕畫釋迦牟尼佛之身像。即思慕釋尊人格之偉大而雕畫供奉其像。釋迦像之造立,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觀佛三昧海...

釋迦譜

凡五卷或十卷。梁代僧祐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內容廣引大小乘經律,記述釋迦族世系之傳說、釋迦牟尼佛一代之事...

釋家

為「經家」與「論家」之對稱。指註釋經論之文義者。又指佛門之修道者,亦即佛家。 p6834...

釋宮

指釋迦氏之宮殿。法華經卷五踴出品(大九·四一下):「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

釋師子

梵語 ?ākya-sijha。為釋尊之德號。釋尊為人中之王,於三界中得無畏自在,如獸中之獅子王,故稱釋師子...

釋教

指釋尊所說之教法。與「佛教」同義,然則特用此稱者,源於我國古來佛教與道教併稱時,各取其教祖之名,稱為釋老,...

釋教三字經

全一篇。明代吹萬老人著,敏修註釋。又稱佛教三字經。本書系作者模仿宋末區適子所著「三字經」之體裁而撰述者。全...

釋教部匯考

凡七卷。全稱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匯考。清代蔣延錫等輯。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三冊。本書為編年體之中國佛教史,由周莊...

釋教匯門標目

凡四卷。明代寂曉撰。全稱大明釋教匯門標目。為「大明釋教匯目義門」一書之總目。大明釋教匯目義門又稱釋教匯目義...

釋梵

又作梵釋。指帝釋與梵王。此二天王歸依釋迦牟尼佛,為經論中常見之守護神。觀無量壽經(大一二·三四一中):「目...

釋量論

梵名 Pramāna-vārttika,西藏名 Tshad-marnam-hgrel。印度因明大論師法稱著...

釋義

即解釋經論等之意義。諸宗解釋經論及真言之文句有種種不同之釋體。如天台智顗解釋法華經,用因緣釋、約教釋、本跡...

釋疑論

全一卷。東晉戴安道(戴逵 335?~396)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廣弘明集卷十八。安道少時即重善行,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