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爛脫

又作亂脫。錯亂離脫之意。即為防止慢心者恃智妄解,自損損他,乃故意變亂經典文句,使義理不相聯貫,令彼自以智力...

犧牲

指祭祀天地神祇之祭品或行為。通常以各種動物或稀有珍奇之植物獻神。相當於英語中 sacrifice 一語,此...

瓔珞

梵語 muktāhāra,hāra 或 keyūra。音譯作吉由羅、枳由羅。又作纓絡。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

瓔珞粥

指雜糅野菜之粥。因野菜之莖蔓牽連,狀如瓔珞,故稱瓔珞粥。 p6856...

瓔珞羯磨

羯磨,謂授戒之作法。指瓔珞經大眾受學品所明授戒之作法。乃梵網戒宗之相宗,天台一乘家之所遵循者。 p6857...

梵語 paryavasthāna。指心之纏縛,能妨礙修善。為煩惱(尤指隨煩惱)之異名。無慚、無愧、嫉、慳、...

纏報

生死苦報能纏縛有情眾生,而令其不得自在,故稱纏報。 p6857...

纏無明

為四無明之一。纏,纏縛之義。無明煩惱繫縛眾生,使不能出離生死苦海,故有此名。[法華玄讚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

纏縛

有總別之分,總,指纏縛眾生而令繫於三界生死之一切煩惱;就別而言,纏有三纏、八纏、十纏乃至五百纏等,縛有三縛...

續一切經音義

凡十卷。遼·燕京崇仁寺希麟集。又稱希麟音義。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本書系繼唐代慧琳之一切經音義,將開元入藏...

續日本高僧傳

凡十一卷。日本真言宗道契撰。繼師蠻所著之本朝高僧傳,集錄日本近代高僧之事蹟。分為法本、淨慧、淨禪、淨律、樂...

續古今譯經圖紀

全一卷。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輯錄譯經緇素二十二人及所譯經...

續光世音應驗記

全一卷。南朝張演撰。本書為劉宋傅亮所譔光世音應驗記之續編,在我國已散佚,今日本京都青蓮院尚傳有鎌倉中期之古...

續扶桑隱逸傳

凡三卷。日本義堂撰。續元政法師之扶桑隱逸傳,記述日本古今隱士之事蹟。所收多為僧侶,共九十三人。有寶永四年(...

續命神幡

祈禱藥師如來所用之五色神幡。以得延命增壽之益,故有此名。據法苑珠林卷三十六、經律異相卷六等載,阿育王曾於重...

續法

(1641~1728)清代僧。浙江仁和(杭州)人,俗姓沈。字伯亭,號灌頂,又名成法。九歲從學於杭州天竺山慈...

續金山誌

凡二卷。清代秋崖纂輯。金山位於江蘇鎮江城西約三公里處,山之西麓有江天寺,東晉時創建,歷代高僧輩出,建置迭興...

續指月錄

凡二十卷。清代聶先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三冊。記述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凡...

續貞元釋教錄

全一卷。南唐恆安集。全稱大唐保大乙巳歲續貞元釋教錄。又作大唐保大乙巳歲續新譯貞元錄、大唐續貞元釋教錄。收於...

續高僧傳

凡三十卷。唐代道宣著。又稱唐高僧傳。為銜接梁之高僧傳,至唐貞觀十九年(645)止,凡一四四年間之僧傳。收於...

續崇福寺志

全一卷。清代章庭棫撰,懋成訂。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嘉慶六年(1801),朱文藻纂修崇福寺志,至道光...

續淨土宗全書

凡十九冊。日本續淨土宗全書保存會編。乃收錄有關淨土宗重要典籍之叢書,輯淨土宗全書所未收者。內容包括注書、傳...

續祥

(1910~1973)湖北漢川人,俗姓李。名野萍。十三歲依心波法師出家。宿根深厚,曾親近持松、來果、諦閑諸...

續善根

為「斷善根」之對稱。撥無因果之邪見者,斷其善根,稱為斷善根;斷善根後,對因果之理,或疑為有,或再起正見,肯...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

凡二十卷,或作十六卷。唐代慧苑撰。即續賢首大師法藏之遺稿,註釋新華嚴經者。略稱華嚴略疏刊定記、華嚴經刊定記...

續開元釋教錄

凡三卷。唐代圓照譔集。全稱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系錄唐開元十八年(730,智升撰開元...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

全一卷。唐代智升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本書為承繼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論衡,收集有關佛教、道教對立之資料。其...

顯揚聖教論

梵名 Prakaranāryavācā-?āstra。凡二十卷。又稱總苞眾義論、廣苞眾義論、顯揚論。印度無...

顯慈

(1888~1955)廣東人。民國九年(1920),依諦閑法師出家,學天台教觀。其後,參禪於江蘇高旻寺,深...

顯聖寺

位於浙江紹興縣南十八公里處之雲門山中。又稱雲門山顯聖寺。於明代,以曹洞宗之湛然圓澄為始,繼有同宗之爾密明澓...

顯過破

因明用語。為因明論議中「真能破」之一。「立量破」之對稱。即不別立論式,而僅指出論敵在論式中之過誤,以破斥之...

顯境名言

唯識宗之教義。以名、句、文等詮表事物之義理,稱為表義名言;而七轉識之心、心所能識別對像,正如名言能彰顯事物...

顯識

系顯識論所立二種識之一。為阿賴耶識之異名。顯識論中謂身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

顯識論

梵名 Vidyānirde?a-?āstra。全一卷。陳·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內容闡明三界唯識之...

顯靈寺

位於西藏江孜。為江孜最大之喇嘛廟,又為西藏紅教主要寺廟之一。本寺依山而建,與江孜炮台遙遙相對,乃半月形之寺...

驚覺

謂驚動覺醒。有二義,一謂諸佛令眾生於不覺與昏眠中覺醒,一謂勸請諸佛從定而起,以救護眾生。大日經疏卷九載,諸...

(一)又稱靈驗。指靈妙不可思議之效驗。由於信仰、祈禱等,於眼前具體之事實上顯現不可思議之結果,即謂之驗。而...

驗主問

汾陽十八問之一。又作探拔問、心行問。主,指師家;學人設計問題以探試師家機略之深淺,稱為驗主問。宋代臨濟宗禪...

梵語 svabhāva 或 bhāva,巴利語 sabhāva 或 bhāva。(一)實體或體性之意。乃法...

體用

指諸法之體性與作用。體,即體性,不變之真理實相,無有分別;用,即作用,差別現象之具體表現。頓悟要門論卷下(...

體用門

為「因果門」之對稱。於唯識宗用以顯示種子與現行之第八識(本識)、七轉識(前七識)間關係之法門中,種子與第八...

體性

指實體,即事物之實質為體,而體之不變易稱為性,故體即性。若就理之法門而言,佛與眾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俱...

體法

於天台宗,謂天台四教之通教三乘人,不待析破色、心諸法,而直接體達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無生,斷盡煩惱,而入於...

體空教

指闡說「當體即空」之教門。就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而言,即指其中之通教。蓋通教繫於方等、般若等二時宣說因緣即空...

體空無生觀法

指直接體達一切諸法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觀法。如金剛經所說(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

體空觀

為「析空觀」之對稱。全稱體色入空觀、體假入空觀、體法入空觀、體法觀。係指不待析破色、心諸法,而直接體達「因...

體信

體者,通之意。即通於他心而能深信。法華經信解品(大九·一七上):「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p6931...

體相

體與相之併稱。本質不變而為差別現象之所依者謂之體,依於體而外現之差別現象謂之相。蓋體者,為一、絕對、無限、...

體相用

說明佛教教義之用語。乃自法之本體(體)、其所顯現之現象與特質(相),及其作用(用)等三面考察時所用者。即起...

體智

指體達真空妙有之智慧。法華玄義卷三上(大三三·七一○下):「通教亦有三人,同以體智觀界內十二因緣理。」 p...

體滅

為「用滅」之對稱。有為法之事體皆由因緣而生,於剎那剎那間其體滅亡,故稱體滅。成實、唯識宗謂其體滅亡,皆為後...

體義

有二義:(一)體與義之併稱。體,指諸法平等之理體;義,指諸法差別之相用。(二)以義亦含第一義諦之義,直指法...

體達

謂通達宇宙萬物之真理而無壅塞。亦即窮盡諸法實相之當體而全然通達無礙。又體達之「體」,即通達之意;或謂「體」...

體露金風

禪林用語。體露,全體露現而顯出事物之真貌;金風,指秋風。秋風吹落樹葉,現出樹之實體;如同吾人,滅卻分別妄想...

髑髏里眼睛

禪林用語。又作棺木里瞠眼。髑髏,原指死人之頭骨;於禪林,轉喻人已斷除情識分別,獲得解脫。髑髏里眼睛,即比喻...

麟角喻獨覺

又作麟角獨覺、麟喻獨覺。指獨居證悟之緣覺人。為「部行獨覺」之對稱。二種獨覺之一。獨覺,又譯作緣覺。據俱舍論...

癰瘡刺箭

比喻五欲之害身。眾生因煩惱顛倒,貪著世間五欲之樂,如癰、瘡、刺、箭等之害身。[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摩訶止觀卷...

囑累

囑,為付囑、付託之義;累,為煩勞荷負之義。謂以事囑託他人而令其負荷。宗門中,每以傳付佛祖大法,令後人護持,...

囑累品

囑託弘通該經之品名。通常置於經末,如文殊師利問經第十七品、維摩詰所說經第十四品,皆為囑累品。但法華經二十八...

攬實成權

華嚴宗判教之用語。謂持真實教法而作權巧方便之教。為「泯權歸實」之對稱。華嚴宗智儼、法藏等,將如來一代之聖教...

蠶繭自縛

又作作繭自縛。比喻眾生自起煩惱、自造惑業而沉淪於三界,猶如蠶之作繭,吐絲自纏。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大一...

靈山寺

(一)位於浙江錢塘。隋開皇年中創建,初名南天竺寺,唐時更名後天竺靈山寺,為天台宗之道場。宋天禧四年(102...

靈山淨土

靈山,全稱靈鷲山,為釋尊說法華經之會處。即謂靈鷲山為釋尊報身常住之淨土。據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載,釋尊為度...

靈山會上

即釋尊在靈鷲山說法度生時之會座。有二種說法:(一)指演說法華經之會座。法華經科註(卍續四八·三五五下):「...

靈光

指眾生本具之佛性,清淨無染,靈照而放光明。五燈會元卷三百丈章(卍續一三八·四四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靈光寺

北京名剎之一。位於覺山(今翠微山)東麓。唐大歷年間(766~779)創建,初名龍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

靈妙

指人智無法測知之神妙不可思議之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大四八·四○九上):「但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

靈谷寺

南京名剎之一。位於江蘇南京之東北,鐘山之陽。本名為道林寺。南朝劉宋時,寶誌禪師所建。梁武帝時,建寶誌塔於玩...

靈供

指供於亡者靈牌前之齋食。即人死後四十九日間,設中陰壇,陳列供物。蓋人於死後七七日內,尚未投生他界,稱為中陰...

靈河

指龍所住之河川。又作龍泉。以龍之大力,故雖逢天旱,而河水仍不涸竭。安樂集卷上(大四七·七中):「譬如寄花五...

靈知不昧

謂靈妙之識知,明白不闇。澄觀、宗密各為華嚴宗之四祖、五祖,然亦皆屬荷澤禪之系統。其中澄觀於所著華嚴心要法門...

靈芝

(1048~1116)指北宋律僧元照。餘杭(浙江杭縣)人,俗姓唐。晚年主杭州靈芝寺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

靈姥寺

越南著名之佛教建築。位於順化。阮潢王子於一六○一年所建。十七至十八世紀,在內戰中受到嚴重破壞。一八一五年重...

靈泉禪寺

位於台灣基隆東郊月眉山。為台灣佛教發祥地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善智、妙密、善...

靈界

指亡靈所住之幽冥世界。焰羅王供行法次第(大二一·三七六上):「謹以香潔飲食及錢財幣帛等,先奉獻十方諸佛,(...

靈峰派

清代淨土宗之一派。澫益大師智旭(1599~1655)所創,以住杭州靈峰,故稱靈峰派。師承紫柏真可、雲棲袾宏...

靈祠

靈,謂靈驗。靈祠有二意:(二)又作仁祠。為佛寺之異名。(二)謂祭拜土地神等之祠。 p6938...

靈骨

梵語 ?arīra。音譯舍利。又作骨身。通常指佛之遺骨,亦即佛舍利。又尊稱死者之遺骨,亦稱靈骨。敕修百丈清...

靈堂

謂有靈異之神佛殿堂。又指祭奠死者遺體之室。 p6938...

靈場

指具有靈驗之神佛道場。又指鬼神之壇祠。如我國普陀山向以觀世音菩薩顯靈之道場著稱,故道俗多前往巡拜。廣弘明集...

靈渡寺

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廈村西側之靈渡山(大頭山)上,與杯渡山相對。創建年代不詳,僅知宋、明兩代嘗加修建,清道光二...

靈雲

唐代僧。福建長溪人。即福州靈雲山誌勤禪師。生卒年不詳。嗣法於長慶大安。初住大溈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禪林稱為...

靈源

(一)謂一切之根源。意指絕對平等之佛心、佛性、真如等。參同契(大五一·四五九中):「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靈照

(一)唐代襄州龐蘊居士之女。龐居士語錄卷上(卍續一二○·三一下):「居士將入滅,謂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

靈裕

(518~605)隋代僧。定州曲陽(河北)人,俗姓趙。十八歲出家於趙郡應覺寺。二十一歲從道憑學地論,三年後...

靈詢

後魏僧。生卒年不詳。漁陽(位於河北)人,俗姓傅。少年入道,研學成實論及涅槃經。博覽群籍,文筆華美,工於書畫...

靈像

雕刻或繪畫佛菩薩、伽藍神等形像,以其具有靈驗之征,故稱為靈像。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八五九下):「諦惟形...

靈夢

指不可思議之夢。一般民間相信夢乃諸天、神佛等予人之預示,依吉、凶、正、逆之夢兆,可占卜現實之吉凶,故不論夢...

靈魂

一般被認為是人類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類之知覺與活動。據近代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之研究,推測距今二萬五千年至五...

靈潤

唐代僧。河東虞卿(山西永濟)人,俗姓梁。生卒年不詳。少從大興善寺靈璨出家。後聽道奘講攝大乘論,受具足戒。大...

靈嶠

唐代洪州宗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受馬祖道一印可。後隱居於鼓山(福建閩縣)前岩,即今鼓山白雲峰山麓之湧泉寺...

靈默

(747~818)唐代禪僧。江蘇毗陵人,俗姓宣。參馬祖道一,得契玄機。出家受具足戒。後又參石頭希遷,豁然省...

靈璨

(549~618?)隋代僧。懷州(河南)人。性情平易,人樂親近。師事淨影寺慧遠,精通涅槃經、十地經論。後從...

靈隱山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畔。又稱武林山、靈苑、仙居。為我國佛教五山之一。據寰宇記載,許由、葛洪等名士皆曾隱居於此山...

靈隱寺

位於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山麓飛來峰前。又稱靈鷲寺。東晉咸和元年(326),印度沙門慧理至此,見飛來峰,嘆曰(大...

靈藏

(519~586)隋代僧。雍州(陝西長安)人,俗姓王。少依潁律師出家。文帝敕住京師大興善寺,與文帝為布衣之...

靈簿

即記載每日禮拜之佛菩薩及亡者名之簿冊。又稱過去帳、靈名簿、靈會簿、著鬼簿、鬼簿、常樂記、奠香錄。初唐戒禪師...

靈覺

謂眾生本具靈妙覺悟之佛性。或指靈妙不可思議之智慧。又眾生本具之佛性與佛之智慧無異,稱為靈覺不二。 p694...

靈辯

(477~522)北魏僧。太原晉陽(位於山西)人。自幼出家,常讀大乘經,有註釋華嚴經之志。後入五台山清涼寺...

靈岩山寺

位於江蘇吳縣。相傳系東晉末年,司空陸玩捐宅第改建而成。於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將之擴充為秀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