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繼燈錄

凡六卷,另有目錄一卷。明代僧永覺元賢(1578~1657)著,清順治八年(1651)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四...

藻井

我國古代建築樣式之一,佛教建築亦採用之。又稱綺井、承塵、天花板。即於建築物內頂棚凹進部分雕刻或彩繪藻紋等圖...

藹吉支鬼

又作藹吉鬼。為起屍鬼,即受咒力控制而殺人之鬼。使用咒力,令起屍鬼殺人之法則稱為毗陀羅,故此類起屍鬼又稱毗陀...

蘆葉達磨

由菩提達磨託身蘆葉渡揚子江之故事,而有所謂「蘆葉達磨」之繪圖。禪宗初祖菩提達磨於梁普通元年(520)來華,...

蘇伐刺拏瞿呾羅國

梵名 Suvarna-gotra,巴利名 Suvannagotta。意譯為金氏國。大唐西域記卷四(大五一·...

蘇合香

(一)梵語 turuska。音譯作都盧瑟迦、突縮迦、杜魯瑟劍。又作酥合香、合諸香草。為燒香用之香料,或為藥...

蘇我馬子

為六世紀日本敏達天皇之大臣,乃日本佛教史中極力護持佛教之重要人物,曾協助敏達天皇、用明天皇、崇峻天皇、推古...

蘇怛羅

梵語 sūtra,巴利語 sutta。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羅。(一)意譯為綖、線。即通貫於物,使之連綴...

蘇拉派

蘇拉,梵名 Saura。印度教之一派。此派沿襲雅利安人古來所行之太陽(梵 Sūrya)崇拜,並受一世紀左右...

蘇油

梵語 ghrta。又作酥油。略稱酥,或蘇。系由牛乳所提煉之油,或食用,或塗身用。為藥物之一種。據十誦律卷二...

蘇門答臘

梵名 Sumarra,為 Sumutra 之轉訛。又作蘇門答剌、須文答剌、須文達那。位於印尼諸島中大巽他群...

蘇陀

梵語 sudhā。又作酥酡、修陀、須陀。意譯作甘露。由樹汁液而成之食,為天上之食物。瑜伽師地論卷四載,有食...

蘇陀夷

梵名 Sudāya 或 Sudāna,巴利名 Sudāyi。佛陀弟子,為古印度舍衛國王旃陀越之子。又作須陀...

蘇陀扇陀

梵語 sudhasyanda。良藥名。傳說病人眼見此藥,各種疾病即得痊癒。[大智度論卷六] p6783...

蘇剌佗國

蘇剌佗,梵名 Surāstra。又作蘇剌吒。西印度古國名。隸屬伐臘毗國。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該國居民殷盛...

蘇息

扶蘇休息之意。天台宗於所判立之五時中,謂第五之涅槃時,先隨順權機,追說華嚴、鹿苑、方等、般若等前四教之當分...

蘇息處

(一)巴利語 assāsaniyā dhammā。又作穌息處。意指安慰之方法。雜阿含經卷四十一(大二·二九...

蘇婆利師部

梵名 Suvarsaka。意譯善歲部。又作蘇跋梨沙柯部、柯屍悲與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亦為五部律之一。據異...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梵名 Suvāhu-pariprcchā。凡三卷。唐代輸波迦羅譯。略稱蘇婆呼童子經、蘇婆呼請問經、蘇磨呼經...

蘇婆胡菩薩

蘇婆胡,梵名 Subāhuh,意譯妙臂。又稱蘇婆呼菩薩、蘇波胡菩薩。位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第二...

蘇婆師多

梵語 subhā?ita。意譯妙語。乃讚稱經典甚深微妙之語。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載,印度僧眾誦經,先取經意...

蘇婆訶

梵語 svāhā。乃真言、陀羅尼結句之語。又作僧婆訶、塞嚩訶、沙婆訶、莎縛訶、薩婆訶、娑婆訶、娑嚩訶、娑嚩...

蘇悉地法

又作蘇悉地羯羅。意譯作妙成就法。即根據蘇悉地羯羅經所修之秘法。為日本台密所立三部大法之一。蘇悉地(梵 su...

蘇悉地院

為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十二大院之一。位於西方第三重,即虛空藏院下方。蘇悉地(梵 susiddhi)為妙成就...

蘇悉地經

梵名 Susiddhikara-mahātantra-sādhanopāyika-patala。凡三卷。唐...

蘇悉地羯羅五莊嚴法

據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一載,蘇悉地羯羅五莊嚴法即:(一)精進,謂入真言門之菩薩應先發菩提心,被慈悲之甲冑,於...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

凡三卷。唐代善無畏譯。又作蘇悉地供養法。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系記述蘇悉地經供養持誦之法,其內容包括讚歎法、...

蘇悉地羯羅菩薩

蘇悉地羯羅,梵名 Susiddhikara。意譯妙成就業者。又作蘇悉地伽羅菩薩。位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虛...

蘇悉地灌頂

指依蘇悉地羯囉經而修之灌頂。行此灌頂時不另建壇場,僅面授密印。所授印明即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

蘇軾

(1036~1101)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自號東坡。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詩詞,並擅書畫。開詞中豪放之一...

梵語 skandha,巴利語 khandha。音譯塞建陀。舊譯為陰、眾。乃積集之義,謂許多物事聚集一起,係...

蘇槃多

梵語 subanta。又作蘇漫多、蘇曼多。為「丁彥多」之對稱。指梵語中名詞、形容詞等語尾變化之語。即依八轉...

蘇蜜

蘇,梵語 ghrta,音譯伽里多,謂以酪精製者;有生蘇、熟蘇之別。蜜,梵語 madhu,音譯摩度,謂蜂採花...

蘇摩

梵名 Soma 之音譯。又作素摩。印度婆羅門教之酒神名,為蘇摩酒之神格化。蘇摩原為一種蔓草,摘其莖以石壓榨...

蘇摩浮帝

梵名 Soma-bhūti。為古印度王舍城賢護長者之子。又作蘇摩浮抵。意譯真月。據大寶積經卷一○九載,昔佛...

釋迦大缽印

略作缽印、如來缽。缽乃諸佛大仙之寶器,釋迦如來特以之為三眛耶形,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以此為一菩薩,列於釋迦院...

蘇摩祭

梵語 somayaja。印度婆羅門教將蘇摩酒奉獻於神或祖先而舉行之大型祭祀。始於吠陀時代。祭祀時須有四位祭...

蘇樓波天子

蘇樓波,梵名 Surūpa。意譯妙色天子。據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七讚歎品載,佛於宣讚勝天王般若時,蘇樓波天...

蘇盧都訶

咒名。意譯作梵音決定。七佛所說大陀羅尼神咒之一,乃惟越佛所說。此咒能治一萬八千病,禳除日月失度、風雨失時、...

蘇頻陀

梵名 Subinda。為十六大阿羅漢中之第四位。與七百位羅漢眷屬共住於北俱盧洲,護持正法,饒益有情。或即...

蘇囉多

梵語 surata。(一)又作蘇喇多。意譯為妙適、妙住、妙樂。男女交媾之娛樂,稱為蘇囉多;轉指金剛薩埵之內...

攝嚩

梵語 ?ava。稱死亡不久而尚未腐壞之屍體。慧琳音義卷三十五(大五四·五四二上):「攝嚩者,唐云新死人,未...

蘊不攝無為

蘊不含攝無為法之意。蘊具有積集性,非積集性者,蘊即不攝;而無為法非積集性,以義不相應,故不攝於蘊之中。俱舍...

蘊能

宋代僧。眉州(四川)人,俗姓呂。號慧目。生卒年不詳。少習儒學,博究經典。年二十二,校書於村落,偶閱禪冊,似...

蘊處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略稱。舊譯陰入界,或作陰界入。通稱為三科。為諸法分類之名目。 有關於三科之由來,據俱...

蘊落

蘊,積集之義。蘊落即謂五蘊之聚合猶如人之集居於聚落。釋摩訶衍論卷一(大三二·五九五中):「四者厭患最,已過...

蘊聰

(965~1032)宋代臨濟宗僧。廣東南海人,俗姓張。出家後,參禮百丈道常,繼之參禮首山省念,大悟。後歷參...

蘊識

蘊蓄心識之意。與「含識」同義。即指有情眾生,以一切眾生皆蘊蓄心識之故。大唐西域記序(大五一·八六七中):「...

蘊魔

梵語 skandha-māra,巴利語 khanda-māra。又作陰魔、五蘊魔、五眾魔、身魔。為四魔之一...

(一)梵語 bodhi,巴利語同。音譯菩提。即證悟涅槃妙理之智慧。舊譯作道,新譯則作覺。以區分「法」與「人...

覺了

覺悟了知事理,指證悟佛道之真理。楞嚴經卷五(大一九·一二七下):「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

覺人

指覺悟佛道之人,即徹見佛性之修學佛道者。頓悟入道要門卷上(卍續一一○·四二六上):「如來道者,即一切覺人解...

覺力

(1881~1933)福建廈門人,俗姓林。年十九禮鼓山湧泉寺萬善和尚披剃,名復願,字圓通,號覺力。嘗親近本...

覺天

梵名 Buddhadeva。音譯佛陀提婆、勃陀提婆。為說一切有部之學者,婆沙會四大論師之一。主張過去、現在...

覺心

(一)本覺靈妙之心性。即覺證本具之真心(佛性)。圓覺經(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

覺心不生心

日本真言宗判教所立十住心之第七。即覺知自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之位。指三論宗所立八不中道之境界。不生,即含有...

覺支

梵語 sajbodhyavga,巴利語 sajbojjhavga。又作覺分、菩提分。覺,指菩提、開悟;支,...

覺王

覺者之王。又作覺皇、覺帝。為佛之敬稱。佛圓滿覺悟一切諸法之真性,具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以其為覺行圓滿...

覺他

佛陀所具三覺之一。謂佛之大悲具有覺悟一切眾生之德。即自覺之外,又說法開悟眾生,使脫離生死之苦。(參閱「三覺...

覺母

又稱佛母。(一)指般若菩薩。此菩薩乃三世諸佛覺悟之母,故稱覺母。般若心經秘鍵(大五七·一一上):「覺母,梵...

覺生寺

位於北平安定門外。俗稱大鐘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敕建,其建築式樣頗異其他諸寺,尚保有明初建築之風格。...

覺光

(1919~)東北遼寧人,俗姓谷。自幼茹素,不沾葷腥。十歲依鄞縣(浙江)天童寺清一和尚出家,十一歲於天童寺...

覺行

指自覺覺他之行法。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稱為佛。大乘義章卷二十末(大四四·八六四下):「覺行窮滿,故名為...

覺位

正覺之位。即指成佛之果位。 p6797...

覺岸

(一)迷譬如海,覺猶如岸,破迷而開悟,即稱為登覺岸。即一般所謂之涅槃、彼岸。 (二)(1286~?)元代僧...

覺性

(1575~1660)李氏朝鮮時代僧。俗姓金。字澄圓,號碧岩。九歲喪父,師事雪默,十四歲出家。後隨浮休善修...

覺者

為梵語 buddha 之意譯。又作覺、知者。即已舍去迷妄分別,自徹真源,開顯真理,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自覺...

覺臥佛

覺臥,西藏語意為王子,用以稱釋迦牟尼,取淨飯王子之意。相傳以釋迦牟尼佛十二歲時之身量造像,唐文成公主曾攜之...

覺城

(一)覺悟之心,眾惑不能入,猶如城垣能御外敵,故以之為譬。圓覺經(大一七·九二○上):「一切諸眾生,皆由執...

覺苑

(一)指佛所居之淨土。又喻指心。僧清珙閑詠詩:「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長開智慧花。」 (二)遼代僧。山西人。...

覺悟

覺醒了悟之意。即體得真理、開發真智。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載,覺悟乃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相。又六十華嚴經...

覺悟智

即佛智。以佛智能了達諸法,故稱覺悟智。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一(大一八·三四一中):「為一切金剛...

覺海

(一)指悟界。覺性甚深,湛然如海,故稱覺海。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大一九·一三○上):「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

覺域派

西藏名 Good-yul-pa。西藏佛教派別之一。覺,意為能斷;域,意為境。此派之教法源於入藏之印度僧人丹...

覺堅

六堅法之一。謂覺了之堅固。即指別教妙覺果佛,覺了一切法皆為中道,其覺了堅固,無能毀壞。[三藏法數卷二十六]...

覺策

醒覺警策之意。謂醒覺妄心,警策煩惱。[摩訶止觀卷四上] p6798...

覺華

(一)為佛名。據大智度論卷四十載,華積劫時,佛皆號覺華。 (二)比喻真覺。覺,即智慧。智慧之開,如華盛開,...

覺雄

佛之尊稱。又作世雄、梵雄。於覺道有大威猛力之英雄,故稱覺雄。明覺禪師語錄卷五(大四七·六九八中):「自西自...

覺圓

(1244~1306)南宋僧。西蜀(四川成都)人。號鏡堂。日本臨濟禪鏡堂派之祖,該派為臨濟禪二十四派之一。...

覺意三昧

謂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覺,意起即修三昧。即天台宗所立四種三昧中之非行非坐三昧,於四種三昧中最為重要...

覺猷

(1053~1140)日本天台宗畫僧。京都人。初名顯智,別稱鳥羽僧正、法輪院僧正。師事園城寺覺圓,究顯密二...

覺運

(953~1007)日本天台宗僧。京都人。為檀那流之祖師。又稱檀那僧都、檀那僧正、檀那院先德。出家於比叡山...

覺道

(一)指正覺之道。又作覺路。即覺證成佛之大道。與「菩提道」同義。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一九下):「始在佛...

覺道支

指七覺支與八正道支。為幫助覺悟、趣向涅槃之正確方法或途徑。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

覺滿

覺行圓滿之略稱。指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乘義章卷二十末(大四四·八六四下):「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

覺劍

形容覺悟之力,能破邪執,故以劍比喻之。此外,類似之比喻如形容佛之妙覺果德,猶如高山,稱為覺山;形容覺性圓融...

覺德

(一)佛陀入滅後,正法住世時之一持戒比丘名。據大般涅槃經卷三載,此比丘有徒眾甚多,能作師子吼,廣說九部經典...

覺樹

(一)又作佛樹、道樹。特指佛陀成道處之菩提樹。因佛陀於摩揭陀國佛陀伽耶之畢波羅(梵 pippala)樹下證...

覺禪鈔

凡一二八卷。又作百卷鈔、小野百卷鈔、淨土院鈔。為日本真言宗僧覺禪所著。本書共分諸佛部、佛頂部、諸經部、觀音...

覺觸

覺,覺知;觸,接觸。由接觸而認識之意。又坐禪時,觸機緣而感得自心之真實體,亦稱覺觸。[瑩山和尚傳光錄第四祖...

覺魔子

指西藏出家之女子。西藏新志:「藏民篤信佛教,所生子女出家者居多數。男子為喇嘛,女子為覺魔子,猶如比丘尼,其...

覺觀

新譯作尋伺。覺,尋求推度之意,即對事理之粗略思考;觀,即細心思惟諸法名義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為妨礙第二禪以...

覺觀三種發相

粗思為覺,細思為觀。二者皆為妨礙第二禪以上之定心者。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載,修禪定者有三種覺觀發相,即...

續燈存

凡十二卷,另有目錄一卷。明代僧箬庵通問編,居士施沛彙集,清康熙五年(1666)刊行。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五冊。...

(一)梵語 spar?a,巴利語 phassa。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俱舍宗以其為十大地法、七十五法之一...

觸功德

極樂淨土二十九種莊嚴中,屬於十七種國土莊嚴之一。謂莊嚴極樂淨土之種種珍寶皆悉柔軟,能令觸者得勝樂功德。出於...

觸光柔軟願

即願佛之光明照觸十方世界眾生,令得遠離罪惡、身心柔軟。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三十三願。又作光明攝益願、蒙光...

觸地印

梵語 bhūmispar?amudrā。又作觸地契、破魔印、驚發地神印、能摧伏印。乃表降魔之印契。其印相為...

觸衣

不淨之衣。指直接接觸肌膚或床之衣類,如裙子、內衣、襪子等。禪苑清規卷一裝包條(卍續一一一·四三九下):「後...

觸事而真

又作即事而真。事,謂事象、現象。即所有生滅差別現象界之事物皆是常住真實之真理。此係隋唐時代佛教之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