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觸金剛菩薩

觸金剛,梵名 Kelikila-vajra,音譯髻離吉羅金剛、髻利吉羅金剛、計里計羅金剛。又作金剛喜悅菩...

觸指

意即不淨之手指。指左手無名指、小指。印度之習俗,如廁後以左手無名指、小指洗淨,故稱觸指,忌觸及食器。入眾日...

觸毒

謂觸塵害人,猶如毒之傷人。觸塵,為六塵之一,指身根所對之境,共十一觸,即地、水、火、風四大種(以堅、濕、暖...

觸背關

禪宗公案名。又作祖心背觸。為黃龍祖心禪師(1025~1100)接化學人之機語。禪苑蒙求卷下(卍續一四八·一...

觸桶

禪林用物之一。即糞器。又作淨桶。原為不淨之器,今名淨器,乃因廁所為觸穢之處,而以淨潔為要,故稱淨桶。又指盛...

觸瓶

觸,不淨之意。為清掃廁所而攜至廁中之瓶,稱為觸瓶。 p6805...

觸落牌

觸,不淨之意;落,遺落之意。為禪宗修行道場懸掛於廁所之告示板。廁所內若污穢狼籍,自己不加清洗,則掛牌,報之...

觸鼻羊

禪林用語。原指羊,於禪林轉指不識法之昏昧學人;蓋羊目不能辨物,凡有觸於鼻者即食之,故有觸鼻羊之喻。臨濟錄(...

觸樂

觸,指根、境、識和合而生之精神作用,計有六種,即眼觸、耳觸乃至意觸。觸樂,即指因觸而發生之樂情,如男女觸身...

觸禮

又作略拜、即禮、速禮。指摺疊坐具置於地而行叩拜之禮。依大鑒清規載,古法規定小僧見大比丘時,須兩度展折坐具而...

觸穢

謂觸於不淨物。印度婆羅門法中,嚴立觸穢之條制,且有祓除之法。大日經疏卷二十(大三九·七八○上):「觸穢時者...

觸類是道

為洪州禪之修行主張。觸類,指人類之各種行為;道者,指佛道。意謂人類之任何思想與行為均為佛性之表現。據宗密之...

觸鐘

於鳴鐘時,最初一聲與最後一聲稱為觸鐘。禪林象器箋唄器門:「凡鳴鐘法,其起、止一聲,名觸鐘。」[百丈清規抄卷...

譬喻

略稱「譬」或「喻」。為使人易於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稱為譬喻。其梵語有四,即:u...

譬喻師

梵語 drstāntika。又稱譬喻論師、譬喻部師、譬喻者。指經量部之本師鳩摩邏多(梵 Kumāralāt...

譬喻部

指印度小乘十八部中之經量部。以其本師鳩摩邏多嘗造喻鬘論廣說譬喻,世稱譬喻師,其傳承之部派則稱譬喻部。 p6...

譬喻經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本經系佛陀於舍衛城為勝光王(波斯匿王)所說之譬喻。謂往昔有一人,於曠...

警玄

(943~1027)宋代曹洞宗僧。湖北江夏人,俗姓張。禮金陵崇孝寺智通出家,後游化諸方,至湖南梁山參謁緣觀...

警策

(一)警覺策勵精進修行之意。黃檗清規諷誦章(大八二·七七一下):「維那唱警策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

警韶

(508~583)南朝陳代僧。會稽上虞(浙江紹興)人,俗姓顏。字德安。十五歲從叔父僧廣出家,後參謁莊嚴僧旻...

譯經

即指翻譯經典。又作翻經。廣義而言,並不限於經藏,如律、論之翻譯亦皆稱為譯經。蓋以印度各種方言流傳之佛典(經...

譯經院

北宋開封太平興國寺之官設佛典漢譯機構。又稱傳法院。設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我國之佛典翻譯工作始於...

贍部捺陀金

梵語 jambūnadasuvarna。又作閻浮檀金。贍部,為樹名;捺陀,為江、河之義。謂流經贍部樹大森林...

贍部影像

以贍部捺陀金所造之佛像。又作贍部光像。據有部尼陀那卷五載,釋尊未與眾相處時,眾無威肅,故給孤獨長者請願作像...

(一)釋迦之略稱。釋迦即釋尊出生種族之名稱。故皈依佛教之出家弟子稱為釋子,取釋迦佛(釋迦族出身之佛)之法孫...

釋三破論

全一卷。又作答道士假稱張融三破論。南北朝沙門僧順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八。三破論系道教人士假託主...

釋三報論

全一卷。又作三報論。東晉廬山慧遠(334~416)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

釋女

指釋種之婦女。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載,昔流離王征服釋種,並選五百釋女充實宮闈,釋女憤恚,怨言不遜,王聞之而...

釋子

釋,釋迦之略稱;釋尊出身於釋迦族,故指依釋尊出家之弟子為釋子。或指釋尊入滅後之教徒。又作釋種子、釋迦子。四...

釋氏

釋迦氏族之意。即出家僧尼舍其本姓,而以釋為姓。轉為僧尼之總稱。系東晉道安所倡。蓋魏晉沙門皆依師為姓,故姓各...

釋氏六帖

凡二十四卷。又稱義楚六帖。五代僧義楚該覽大藏三遍,仿白居易之六帖而著本書,自後晉開運二年(945)至後周顯...

釋氏要覽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誠輯。系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識而編。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為有關佛教...

釋氏通鑒

凡十二卷。宋代本覺撰。全稱歷代編年釋氏通鑒。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一冊。為一編年體之佛教通史,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

釋氏疑年錄

凡十二卷。陳垣(新會)譔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本書系考據歷代僧侶生卒年代之著作。共收錄兩晉至清初僧侶...

釋氏蒙求

凡二卷。清代靈操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四八冊。仿後唐李翰所編蒙求一書,以四言韻語記述漢魏以來佛教高僧之事蹟,以...

釋氏稽古略

凡四卷。元至正十四年(1354),寶州覺岸著。略稱稽古略。為編年體佛教通史。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本書敘述...

釋王寺

位於韓國咸鏡南道安邊郡雪峰山。韓國佛教三十一本山之一。創立年代有諸異說,據太祖御制釋王寺記所載,應創建於辛...

釋名

即解釋名目之意義。古來註釋家以釋名、出體、義相等同為解釋上之一科目。智顗於經典之解釋立五重玄義,其第一即為...

釋名字三昧

梵語 adhivacana-prave?a。為百八三昧之一。又作入名字三昧、等入增語三昧。即能解釋諸法名字...

釋老志

全稱魏書釋老志。北齊魏收著。載於魏書卷一一四。為我國釋道史志之濫觴。全志分佛、道二部分,佛教佔極大篇幅。佛...

釋老傳

全稱元史釋老傳。明代宋濂等撰。載於元史卷二○二。記述元代佛教、道教之情況。前半部記載皇室崇信喇嘛教,以及歷...

釋典

即釋尊說法,經結集而成之經典,後世遂以佛門經籍,統稱為釋典。 p6821...

釋宗

謂依人師之釋文而立之宗旨。如天台宗依天台智顗之三大部、五小部及荊溪湛然、四明知禮之著述而立宗旨,即為釋宗。...

釋門

又作釋家。即奉行釋尊教法之門派。與「佛門」同義。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乙(大五二·三七四下):「五眾釋門減三百萬...

釋門正統

凡八卷。宋代宗鑒集。為天台宗之記傳史。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冊。初由鎧庵吳克己執筆,未竣而歿,後由宗鑒增續完成...

釋門自鏡錄

凡二卷。唐代懷信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搜集有關因果報應之故事,以警勸世人。分為十類,計有七十三條、雅誥...

釋門孝傳

全一卷。日本黃檗宗僧高泉性潡撰。簡略敘述印度、中國、日本三國佛門孝子之傳記。分為蘭盆勝會、啟佛供親、啟母斷...

釋門事始考

全一卷。譔者不詳。收於日本續史籍集覽卷四十七。記述有關佛教事物之起源。有教法流通、東西遊化、度者出家、火葬...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

釋門歸敬儀

凡二卷。唐代道宣撰。略稱歸敬儀。詳述佛教禮拜歸敬之法則。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分為十篇,即:敬本教興、濟時...

釋侶

有廣狹二義,廣義乃泛指所有佛教徒,狹義則指僧侶,意謂釋門中之徒侶。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三(大四○·一四...

釋迦

梵名 ?ākya。意譯作能仁。釋迦牟尼所屬種族之名稱,為佛陀五姓之一。又為釋迦牟尼之簡稱。釋迦族為古印度民...

釋迦八相倭文庫

凡五十七冊。日人萬亭應賀(1818~1890)作。以婦女為對像而改寫有關釋尊一生之傳記。書中之人名、地名皆...

蘭香梢

又作蘭香梢。舊譯作阿梨樹枝。蘭香花開時,梢頭之花子分為七分,以此比喻鬼神碎罪人之頭為七分。慧琳音義卷三十五...

釋迦方誌

凡二卷。唐永徽元年(650),道宣撰。又作釋迦方誌。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全書分為封疆、統攝、中邊、遺跡、...

釋迦氏譜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又作釋氏略譜、釋迦氏略譜。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冊。內容分所依賢劫、氏族根源、所託方土、法王...

釋迦多寶

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之併稱。據法華經卷四寶塔品載,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經時,由地中踴出寶塔,多寶佛於塔中出大...

釋迦如來成道記

凡二卷。唐代王勃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冊。系敘述釋迦牟尼一代教化之事蹟,及其入滅後教法之弘通等。明萬曆六年...

釋迦牟尼

梵名 ?ākya-muni,巴利名 Sakya-muni。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

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

全一卷。唐代法成譯。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記載于闐國等之佛教歷史。即于闐國第七世毗左耶訖多王時代,僧伽婆爾...

釋迦夾侍

夾侍,又作挾侍、脅士,指侍立於中尊兩側之侍聖。大乘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釋迦佛之夾侍,由勝劣之次第,文殊在左...

釋迦念佛

謂唱念釋迦牟尼佛之名號,回願證大菩提。為念佛法門之一。又稱釋迦大念佛、大念佛。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大九·...

釋迦法

供養釋迦牟尼佛之壇法。為密教修法之一種。即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尊,為增益、除障難、治病而修之秘法。陀羅尼集經卷...

釋迦毗楞伽摩尼寶

梵語 ?akrā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釋迦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勝摩尼寶、毗楞伽摩尼...

釋迦院

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之一院。位於東方第二重,即遍知院之上方。此院表示大日如來說法利生、方便攝化之德,以釋迦...

釋迦曼荼羅

密宗修法中,以釋迦如來為中心而建立之曼荼羅。此類圖像,諸經所載各有不同。據大日經卷五秘密漫荼羅品所載,釋迦...

攝相歸性唯識

華嚴宗所立十重唯識之一。謂八識皆相,無有自體,乃真如隨緣顯現者,其本性除本覺之如來藏外無他,故攝識相歸於本...

攝相歸性體

法相宗所立四重出體之一。相,指現象差別之事相;性,指其實性之真如。謂除一真如之外,別無萬法之自體,故攝現象...

攝食界

三種結界之一。特為烹煮或貯藏食物所劃定之界區。此界區須與比丘住處隔離,以避免比丘違犯「宿煮」之罪。宿煮,謂...

攝益

引攝、利益之意。俱舍論卷二(大二九·七下):「住此依彼,靜慮等至,見色聞聲,輕安俱起,有殊勝觸,攝益於身。...

攝假隨實體

法相宗所立四重出體之一。又作攝假從實體。假,指假立之法;實,指其所依之實法。即攝假法而歸於實法,以實法為體...

攝教未盡過失

謂作教相判釋,當於判釋中,攝盡一切教而無所缺遺,若未能攝盡,即成過失。 p6849...

攝淨土願

攝取淨土之願。為三願之一。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關莊嚴淨土之本願。又作得淨土願、求佛土願。慧遠之無量壽經...

攝眾生戒

梵語 sattvārtha-kriyā-?īla。三聚淨戒之一。又作饒益有情戒、饒益眾生戒、接生戒、利眾生...

攝眾生願

攝取眾生之願。為三願之一。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關利益眾生之本願。又作攝生願、利眾生願。慧遠之無量壽經義...

攝善法戒

梵語 ku?ala-dharma-sajgrāhaka-?īla。誓願實踐一切善法之戒。為三聚淨戒之一。又...

攝意音樂

謂音樂能攝人心,使專注於一緣而不他逸。大日經疏卷八(大三九·六六六中):「言攝意者,如世人見微妙色聲,心為...

攝僧界

三種結界之一。略稱僧界。佛制雖云閻浮洲僧眾每半月集會一次,舉行布薩說戒之儀式,但以境域太廣,不易於定日集會...

攝境從識體

法相宗所立四重出體之一。又作攝餘歸識體、攝境從心體。境,指色等之境;識,指心識。攝一切所緣之境,歸於能緣之...

攝論宗

為我國十三宗之一。依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又取弘...

攝類論

西藏佛教因明著作。為藏人學習因明之入門書,包括略集、中集、廣集三部分。其辯論學風軌範,係由藏族學者洽巴曲森...

覺鑁

(1095~1143)日本新義真言宗之開祖。肥前(佐賀縣)人。號正覺坊。家中四兄弟皆出家為僧,師排行第三。...

悉曇字 (n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那、娜、拏。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謂稱曩字門,一切法...

欄楯

指附於建築物之欄杆,或指圍繞樹木之柵。詳言之,縱者為欄,橫者為楯。禪苑清規卷十(卍續一一一·四六七下):「...

灌佛香湯

灌浴佛像所用之香湯。據浴像功德經載,香湯可用牛頭旃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龍腦、沉香、...

灌佛偈

又稱浴佛偈。即浴佛時所唱之偈頌。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上報本章佛降誕條所載,偈為(大四八·一一六上):「我今灌沐...

灌佛會

指每年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日)舉行灌浴佛像之行事。依摩訶剎頭經等諸經典及印度鹿野苑古石刻圖等,釋尊降誕...

灌室

設秘密壇場,以特定道具而行灌頂儀式之處所。主要指日本台密行傳法灌頂之道場。 p6853...

灌頂

(一)梵語 abhisecana 或 abhiseka。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之儀式。原為...

灌頂三昧耶

三昧耶,為要誓之義。密教行灌頂時宜發堅固之要誓,稱為三昧耶。即就其作法稱為灌頂,就受灌頂者之心稱為三昧耶,...

灌頂加行

又稱入壇加行。指密教傳法灌頂入壇前所修之前行。四度加行雖為傳法灌頂入壇之加行,然四度成滿後而未能立即入壇者...

灌頂印明

日本真言宗行傳法、結緣、瑜祇等灌頂時,由阿闍梨授予行者之印契與真言。其中,傳法灌頂之印一般多用無所不至印及...

灌頂部

(一)為密教金剛界五部中寶部之別名。寶部即功德之寶,係授福德予一切眾生之內證,以是眾生升於覺王之位,取授予...

灌頂經

梵名 Mahābhiseka-mantra。凡十二卷。全稱大灌頂神咒經。又作大灌頂經。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

灌頂幡

又作觀頂幡。略稱灌頂。幡具有灌頂之功德,故稱灌頂幡。或謂高懸其幡而使其端觸人之頭頂,類於灌頂,故附以灌頂之...

灌頂壇

即密教修灌頂法之壇場。又稱密壇。灌頂需要三昧耶戒壇、大壇、正覺壇、祖師壇、護摩壇等。由於在正覺壇舉行灌五智...

灌頂壇曼荼羅

即密教正覺壇所用之十二大聖曼荼羅。正覺壇,係指行者登正覺位時,行灌頂作法之修法壇,故又稱灌頂壇。行者受灌頂...

灌頂護摩

密教修法中,於灌頂過程,為滅除受法弟子之災障,令能悉地成就,乃焚燒香花、乳木等種種供養物而修之護摩法。依經...

灌燭寺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恩津郡般若山。境內有高麗光宗時(950~975),僧慧明所造之彌勒巨石像,為韓國最大之彌勒...

灌臘

灌,謂浴佛;臘,指夏安居期滿之日。每年七月十五夏滿之日舉行灌佛之儀式,稱為灌臘。 p6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