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講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佛見著一切眾生長劫以來,無量劫在生死輪轉當中,非常的疲勞,所以在求佛法當中,佛道長遠,說成佛無量劫無量劫的事,心生疲倦了。化城,說方便法的意思,就是前頭所講的。那麼讓大眾止息一下,因此證得二乘果位的人,他認為他已經得到滿足了,他不知道才走了一半路。因為一證果了之後,認為自己了生死了,不再受生死輪轉了,那六道輪迴都斷了,這就說止息,再不疲勞疲倦了。佛看他們都休息過來了,把這個化城當究竟,把有餘涅槃當成無餘涅槃。佛是智者,所化的,他現在看見這些證得阿羅漢果的,他們都沒有疲勞了,在求佛道長遠的時候,可以向前進取了,就這個含義。佛就向他們說,我現在給你們示現的是化城,還不是究竟。你們得再往前進,寶處在近,佛果就在眼前。過去中間那個大城是我化作的,讓你們休息一下,不是寶所,也不是寂果。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你們大家要知道,給這些比丘說,我是給你們說的方便法門。我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道一切生死煩惱,什麼是惡道,什麼是善道,什麼是險惡,什麼是坦途。現在因為休息過來了,還要精進向前進取求佛道,寶所在近,寶所就在眼前。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假使佛不是方便,教他直至成佛,這些眾生他就生退墮想。他認為險難,佛道長遠,他可能就不願意親近佛了,也不欲見佛了。他又怎麼想法呢?他們的想法是佛道長遠,久受的勤苦,吃苦太多了。因為聽到遠,達不到,成個疲怠心。要久修勤苦才得成就,那就不想修了。「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知道一切眾生心;這個眾生是指著二乘人,他聽到大乘成佛長遠,生起畏懼心,所以就怯劣,膽怯的意思。佛才以方便力示現化城,這才給說四諦、十二因緣,說二涅槃,不是一涅槃。為什麼說二涅槃呢?二死。二涅槃就是二死。說二死永亡,一個分段生死,一個變易生死;一個有餘涅槃,一個無餘涅槃。因此而說。佛教經常顯的中道義,不住二邊的意思。化城能夠斷了煩惱,但是那個煩惱不是究竟的,只斷分段煩惱,斷見思惑,不能斷塵沙無明。塵沙惑沒斷,無明還沒破,所以叫有餘。無餘涅槃,那就是佛果了,諸漏永盡,二死永亡。所以一切眾生住於二地,不是究竟地。所以佛才跟你們說,你們所做的還沒辦。所作未辦,就是生死還沒有徹底了。你們現在所住地不是佛慧,但是與佛慧很相近了。你再發心、再精進,就到了寶所了。現在這個涅槃不是真實的,這是如來方便力善巧,將一乘分說三乘。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大家很疲勞了,休息一下吧!化現給大城,就是斷了煩惱斷了一半,只斷見思惑。休息過來了,又跟他們說寶處在近,佛道就在眼前。這個城不是實實在在的,是我化現的。例如說咱們求生極樂世界,但是你所生去的那個是化城,不是究竟的。三賢十地住實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阿彌陀佛一個人住淨土,那是佛地。極樂世界也是化城,不過那個化城跟娑婆世界化城兩個有差別。娑婆化城,在化城之中你還要輪轉,還有細惑。在極樂世界那化城,直至成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這種道理恐怕聞者還不能夠完全領受,佛又再說一遍。法華經盡是重複,重複再說一道,用偈頌體裁再說。法華經成佛法門,但是最容易懂,語言最接近。第一個,沒什麼深奧的。但是因為它重複一遍,又說一遍,有的地方說三遍,有的地方說兩遍。為什麼重複?怕眾生不能理解,怕你聽沒明白。因為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不是那麼容易的了。譬喻說,因緣說,如實說,如理說,如事說,大概說事的多。不像華嚴經,華嚴經如理說的多。這多在事相上說。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等眾。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經過十劫才成就佛。佛法在,不現前,那觀照的時候就沒有證悟;證悟一直不現前,不得成佛道。釋迦牟尼佛一坐菩提樹下就現前了,當及成佛道。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在這個時間裡頭,雖然沒成佛,因為他將近成佛,所以天、龍王、諸鬼神、阿修羅,八部鬼神眾經常維護佛,等著佛成道說法。但是「常雨於天華」,經常來供養佛。在佛那個時候,沒成佛是等覺菩薩,在那等著成佛,靜待成佛,這些八部鬼神都在供養,隨時供養。在供養的當中,供養佛的時候,天上擊天鼓,散一切華。華吹落了,又散,散了,又吹。隨時雨,隨時散華,盡是新好的,不讓陳舊的。這個時間經過好長時間呢?經過十小劫,「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見佛成了佛道了,這諸天的護法在人間非常高興,踴躍歡喜。「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佛的十六個王子。佛沒成道以前是人王,成道以後是法王。在他作人王的時候有十六個兒子,這前文長行所說的。十六個兒子都帶著有眷屬,言人很多,相當多。再加上天龍八部,千萬億圍繞。有千萬億這些想跟佛學,圍繞於佛,都來到佛所,就是佛成道的道場。「頭面禮佛足」,頭面接足禮。頂禮佛的時候,頭面接近佛足,求。求什麼?請佛轉法輪,請佛說法。「聖師子法雨」,雨是形容詞,佛說法像甘霖一樣的。「充我及一切」,每個都這樣說,佛加持我,說法,我聞法能得到解脫。一切眾生都如是學。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世尊甚難值」,得遇佛出世是很難很難的。「久遠時一現」,經過久遠時間佛才現出世。佛現出世了,我們並不能親近得到。那我們還不曉得在哪一道呢?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我們大家都沒有遇見吧?我們在末法出現。因此值遇世尊非常難,世尊甚難值,很難得遇到,久遠久遠才一現人間。現人間,你又不在人間,你不曉得到哪道去了?還是見不到。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等著見彌勒佛。但是為了見下一佛,我們在末法時代就要修。修什麼呢?銷業障。業障銷了,就能見佛。見了佛要聞法,聞法了要修道,修道完了要成道。為什麼修道成道呢?也是為度眾生。「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佛降生,他的目的、願望就是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開示佛之知見。震動於一切,什麼震動?佛的威光震動。大通智勝如來威光震動。一邊讚歎佛,一邊說。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並奉上宮殿。諸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從東方說起吧!咱們一說就是四方,有的說六方,有的說十方。說四方也是十方,十方是圓滿的。說個東方,就包括東、西、南、北、上、下、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是十方。這先一個一個說。「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從東邊說起。東方有五百萬億這麼多國家,在東方五百萬億國家的上空,梵王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以前沒有這種現相,現在有了。什麼有了呢?光照。他的宮殿上顯現的光明跟平常的不同,有特殊感。那些梵王見著這個相,又生歡喜,又要尋找這光的來源。說過去沒這光,現在怎麼有這個相呢?找這個光明。一找就找到佛所住的道場,佛所。遇見佛了,就散華供養,說讚歎偈子。見佛了,供養佛,完了就讚歎佛。供養就是持誦禮拜,香華供養,完了還把自己所住的宮殿也奉獻給佛。行供養的目的,請佛轉法輪。這些梵王都用偈頌讚嘆,都請佛轉法輪。

「佛知時未至」,大通智勝如來知道時間還沒到,還沒成熟。機,機的感,機感、機感,就是眾生的機,感佛,佛因為要應,應的時間沒到。受請,佛允許了,默然許之。前頭十方梵天都如是請,佛都默然答,沒說話。默然,就是沒有語言,心裡頭已經答應他們了。「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四維,上下,就是三方及四維。三方,因為前頭說過東方,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就是八方。加上下,十方。有的經就是十方世界皆震動,一句話。這個把它分開來說,前頭說個東方,後頭西、南、北,十方上下都如是。這十方梵王都是散華奉宮殿。一樣的,這前文都說過了,重頌再說一次,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遇見佛很難。咱們這有佛出世,像八難之一,遇不到。所以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佛以慈悲為懷。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見佛就是求法。請佛轉法輪,請佛說法。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垓。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就是受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這前頭講過了,不再重複了。「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無明至老死就是因緣法,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這四諦十二緣是說眾生的過患。過患,就是業流轉,起惑造業說的眾生過患。「宣暢是法時」,佛在說這個法的時候。「六百萬億垓」,眾生有六百萬億這麼多。說法聞法就要行,行就證得果。「得盡諸苦際」,斷苦了,沒有苦了。四諦斷了苦了,十二因緣也如是。要證得二乘境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慕滅寂滅理,就是佛所說的化城,到化城裡休息,成得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初轉法輪,二轉法輪。四諦,初轉。十二因緣,二轉。這時候千萬的恆沙眾,一切諸法不受。不受,就是得道了之後,所有那些個法就再不含受,再不流轉的意思。這些成道的,就是得到二乘果的,於法不受的,得到阿羅漢果,不受生滅法。「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以後這些得道的,得什麼道呢?這是二乘道。「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這些聞法開悟成道的,聞法頓悟生死,不是究竟的,聞法得道的,這是二乘人。以下說大乘法。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前頭講菩薩沙彌。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修道的時候,作國王的時候,他有十六個兒子,前頭長行這樣說。他一出家,他十六個兒子都出家了,叫菩薩沙彌。他們請的不同,跟前頭請的不同。前頭是請的二乘聲聞緣覺法,四諦因緣。這些沙彌菩薩他們請的,「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我們本身及隨從我們的,也有信仰的,都想聞的是大乘法。就是十六王子身邊的那些人,叫營從。「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我們不求二乘法,要像佛一樣。「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他這十六個兒子,都是童子,童子就是沒有結婚,就出家了;過去無量生就是行菩薩道,大通智勝佛知道。「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大乘的菩薩神通的事業,假種種因緣譬喻,說大乘法的時候,說六波羅蜜法,說神通法。「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這個就說方等、般若的時間。方等是大乘法,波羅蜜經是大乘法。「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最後才說法華經。法華經偈頌很多,啟發菩薩無量偈頌,像恆河沙似那麼多。佛受請了,說法華經。「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大通智勝如來說完法華經,進入禪室裡靜坐,入定。「一心一處坐」,坐了好長時間?「八萬四千劫」,經過這麼長時間。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知佛進去坐禪定。說完法,說法是智慧,智慧是從定出來的,還歸於定。那這十六王子就代佛傳法,說佛的無上慧。十六個法王子都坐法座,「說是大乘經」,專演法華。「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這十六王子輔助如來宣揚法華經。「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十六個,一個一個他們所度的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這都是重頌。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後一代一代宣傳法華經的,十六沙彌收了很多弟子。十六沙彌如是宣傳,他的弟子也如是宣傳。十六沙彌都具足佛道了,也成佛了。那就說十六個沙彌來源,這十六個沙彌就是一住佛的歷史,包括釋迦牟尼。那個時候的十六沙彌,「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釋迦牟尼說的。「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一到說法華經的時候了,以佛的一乘教來教導他們,這就是授記的原因。「我在十六數」,釋迦牟尼佛說我就是十六沙彌之中一位。「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那時我就給你們講法華經,現在成熟了,給你們說真實的佛慧。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聞大乘法要能領受,不要生恐怖感。「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怖畏的地點不但沒有人,沒有水草,畜生也沒有。「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要想在這個險道走過去,形容我們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苦,這就是險道。要想度生老病死苦,這個道很長遠,很難得走。「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導師不一定是佛,路上有善知識。「強識有智慧」,對於這個險難的路,他能度過,他有智慧。這個導師有這種智慧,能領你過渡險難。「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發大心度這些人。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這些人都疲倦得不得了,不想再往前走了,走不動了,累了。「而白導師言」,與領導他們的導師說,我們今已經疲頓了,疲頓到極點了,我們還是回去吧!這個險路不好通過。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都走到這了,為什麼要退回去呢?在險難路你已經走了一半了,雖然沒達到究竟,已經超越生死了,這就退回去太可惜了。導師就想給他們個方便吧!以神通力,化作大城郭。這是化城。「莊嚴諸舍宅」,光空城不行,還得有個房子,周匝還得有林園、渠流,還得有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二乘人已經達到無漏了,不再漏落三界,這些園林就是形容詞,就是法林,九次第定,八解脫,七覺支,八正道。現在他雖然沒達到法空,人我空就空了。這叫化城。「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佛說你們大家不要生退墮想。在前面有個大城,休息一下吧!走得太累了。「各可隨所樂」,你喜歡什麼,到城裡休息時享受去。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高興了。「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了了生死了。這化城就是二乘果位,了了生死了。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導師知息已」,大家休息一會兒就好了,這一休息就恢復了。就把大眾召集起,「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不能在化城就不往前走了,這個不是真實的。我見到你們都疲極了,怕你們退還,所以方便力權巧的化現這個城。現在離寶所不遠了,離成佛就快了,了了一半了。「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這就是法華經的要義,達到都能成佛。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我現在作你們一切的導師。我成了佛時候。「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我看一些發心求道的、求究竟了生死的,了了一半就不想做了。因此才說方便力,「為息說涅槃」,這樣才給你們說的二乘涅槃。「言汝等苦滅」,你們現在苦滅了,所作已辦了。在這所作已辦就是化城。「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現在都做了不生不死了,斷了分別的生死。但是這些不足,還更精進。「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說法華經。「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本無二。法本無二,因境而說的。只有一佛乘,沒有個二乘,那個二乘是方便,止息的。「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你們得那個不是究竟涅槃。非滅者,就是非究竟涅槃。應該求佛智,應該成佛道。「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就是再發菩提心,再行菩薩道。「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你再發菩提心,再向前進,才能證佛的一切智,證到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具足一切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成了佛果了,那就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為了讓你們止息一下,中間休息一下,這樣給你們說的涅槃。這個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既知是息已」,你休息完了,夠了,該往前進了。「引入於佛慧」,再引導你們進入佛慧。佛慧就是成佛道,具足佛的智慧。

化城品完了,以下是受記品。前頭那授記是一部分一部分授記,這個授記專給五百弟子受記。這是第八品,受記品。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翻華言叫滿慈子,他是迦毗羅衛人。在別的經上說,滿慈子因為他的母親,為母而得名。滿慈是他媽媽,滿慈子是他媽媽的孩子。印度翻譯經文上這類話很多的。他是迦毗羅衛人,他的爸爸給淨飯王當國師,他是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印度四大種姓,婆羅門種族。婆羅門種族,類似我們中國的儒教。剎帝利就是王宗,國王家的。他家里人做過國王。滿慈他是婆羅門種。他生下來相貌很好的,一小就聰明過人,印度的一切的陀羅尼等諸論他都能了解,有大智慧。長大了,到成年了,他對一切世間厭離,想求解脫。

在釋迦牟尼佛出家,他也受感動。他跟他的朋友,大概集合有三十人吧!於波梨婆遮迦,一個外道在雪山上修道,他也出家去跟外道修道。行苦行,精進,得了五通,得了四禪。佛教講的四禪跟外道通的,所以四禪八定都一樣的。但是佛教所說的出世禪定,那就跟外道不一樣了。那個時候所有這些佛的大弟子,迦葉、須菩提、目犍連都學過外道。佛也跟外道六師學,佛認為他不精進,舍棄他了。他得了四禪八定、得了五通,最後遇著佛,又跟佛出家。他的辯才無礙,說法無礙。他現在看見迦葉、須菩提、舍利弗都受了記了,他心裡也很歡喜,也希求,得未曾有的意思。「得未曾有」,以前沒聽說過。富樓那也希求,希求什麼?希求佛給他授記。「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為什麼奇特呢?為什麼希有呢?「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佛能夠以法隨順世間不管他哪一個種性,都給他說法。以這種方便給一切眾生說法,不分別,不論哪個種性眾生。佛法的目的拔出眾生處處的執著,讓眾生不執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我想把佛的功德說出來,說不完,說不到。雖然有語言,佛的功德我是說不盡的。這是讚歎佛的功德。先讚歎佛,完了又跟佛說,「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只有佛你才知道我們眾生心所想向什麼。因為富樓那他過去無量劫助佛宣化說法。說法,說佛法,就是支助佛的宣化。在釋迦牟尼佛他也如是助佛宣化。他在先跟佛要求授記,不是明說的。佛,你知道我等深心本願。我跟迦葉等都一樣的,他們都受了記了,我的本願也想求佛給我授記。沒有說,言語很巧妙,意思就是這個意思。他這麼一請,佛就給他說了。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嘆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佛就對著大眾的法會當中說,「爾時佛告諸比丘」,你們等看到了沒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他向我來這說,你們大家都看見了。「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我過去不是常跟你們大家說,在我弟子當中,富樓那是說法第一。我讚歎他種種的說法功德。這個種種功德指說法說的。「精勤護持助宣我法」,來協助我宣佛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這個四眾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他已經具足了解釋佛之正法的智慧,在說法當中,大饒益一切同梵行者,就是同道者,修梵行的。佛先讚歎他說法第一,說法的功德。「自舍如來」,除了佛以外,沒有能比上富樓那的言論之辯才。就是說法辯才無礙。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大家不要這樣想,不要想他光是幫助我來宣揚佛法。他曾在過去,「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他幫助九十億諸佛宣揚佛的正法。在這九十億諸佛前,他也是說法第一。不只在釋迦牟尼座前說法第一,在這九十億諸佛佛所富樓那都是說法第一,助佛宣化。又於諸佛所說的空法,特別提出來空法,他演說的特別好。「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樂說無礙、詞無礙、義無礙、第一諦無礙,四無礙辯,這是演說的辯才。「常能審諦清淨說法」,說法清淨,說法以法銷諸眾生的疑惑,銷諸眾生一切修道的障礙。但是你必須得說法明瞭。一個法明瞭,一個對眾生機的明瞭。佛法得對機,不對機,白說了。因為他具足四無礙辯才,常能審諦清淨說法,沒有疑惑。說法就給眾生解除疑惑的。

「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雖然他是羅漢,那個時候在諸佛跟前,他就具足了菩薩說法的力量了。隨他的壽命;一輩一輩壽命不一樣的,壽命不是能增能減的,隨他應得的這一段好長時間,那就是他的壽命;他都盡壽命而說法。「常修梵行」,就是清淨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不論在哪個佛的世界,大家都知道他是說法的阿羅漢。還是聲聞,並沒達到菩薩。「而富樓那,以斯方便」,但是他以說法的方便善巧力,饒益了無量百千眾生。百千眾生有好多呢?無量,無量個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化度的眾生是無量數。阿僧祇,就是無數。「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什麼叫令立呢?就是把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法幢能立起來。而且常作佛事,教化眾生。佛要給他授記,先讚歎他一番。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這是說過去的、無量的。但是現在的七佛,這個七佛說法專指仁賢劫四佛、星宿劫三佛,星宿劫、仁賢劫這七佛。「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七佛是過去三佛、現在四佛,就在這個仁賢劫以後,整個的賢劫當中,在這個諸佛說法時候,他都是說法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都是在諸佛身邊助佛揚化,教化一切眾生。這個也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主,這是究竟。「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授記了。這是給他授記了。這個授記的時間很長,要過了無量阿僧祇劫。不是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還是在這娑婆世界,他成佛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號呢?號曰法明如來。具足十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其佛」,就是法明如來。「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他的佛土大了,恆河沙那麼多三千大千世界為他一個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佛土莊嚴。沒有山陵、溪澗、溝壑,都是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天宮殿都在虛空當中。「人天交接」,人間跟天上兩得相見。咱們現在人天不交接,在人見不到天,天能見到人。富樓那成佛的時候,人天交接。人跟天就是來往的意思。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慾。】那個時候佛土沒有惡道。不但沒有惡道,也沒有女人。像咱們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沒有惡道。一切眾生都是化生的,沒有胎生。沒有女人,就沒有胎生了。他是化生的人,沒有淫慾。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富樓那他成佛他的國家,生到他國家的眾生皆是清淨的。他的國家眾生只有兩種食。咱們是吃飯,咱們是分段食,吃五穀雜糧。他不是,他以法喜為食,聞法,說法。再一個,禪悅為食,坐禪定。飲食,資具身體。若不吃東西,人怎成長?怎能生存?但是那個國土不是咱們人間的分段食,也不是五穀雜糧,法喜,一個聞法,一個修禪定。咱們一天吃兩段,這是分段食,一段一段的。餓了,吃下糧食消化完了,再吃。這是段食,一段一段的。第二種,觸食。觸是接觸的意思。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它都要吃東西,接觸的食是什麼?「色、聲、香、味、觸、法」。這叫觸食。

第三種,思食。思,就是意思的思。六識思念可愛的境,可愛就是喜歡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它思想它可喜歡的境界相。希望的意思。這樣對他六根才有利益。像人飢渴了,到飲食處喝水吃飯,你身才得不死。思食是念到。第四種,識食。這個是指執持為相,執著持之不舍,執著為相。專指第八識說的,阿賴耶識。前三識所有的識,支柱你第八識此識的增長增盛,執持你一切根。就是執著那個執,所以叫識食。第八阿賴耶識吃的飲食,就是藏識。含藏的藏。思惟,八識的思惟就是它的飲食。這個大家可以這樣想,當你想個問題想得很深,把飲食都忘了,那就是識食,以識為食。這是人世間的環境,這四種食。

第五種,禪悅食。專指修行人,入了禪定不吃飲食了。人家說打禪七,打禪七不是捱餓,要搞清楚。打禪七,人有功夫了,他以七天、十七天、一百天,乃至一劫兩劫,他在禪定當中,他就不吃飲食了,那叫禪悅食。第六種,法喜食。法喜是聞法歡喜,得了法的滋味,就是法味,法增益慧命,這也是食。聞法等於吃飯,資持的飲食。第七種,願食。發願的願,願力。修行人都要發願,像四弘誓願那佛教我們發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願,以願為食。發願,就想那個願力,我想達到一個什麼目的,我想消災免難,以願為食。

第八種,念食。護念的念,憶念的念。修行的人靠憶持來支持他的三業,這是念食。為什麼說念念不要斷?念佛,以念佛為食。這是心定的意思,純心定了,護念不忘。第九種,解脫食。解脫食,自在了。修行人修出世的聖道,斷除煩惱;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煩惱斷了,不受生死的逼迫了,善根就增長了。這叫解脫食,以解脫為飲食,出世間的飲食。今天就講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