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講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這是安樂行品第十四。誓願,發誓願,為未來世界的時候利益眾生。佛,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我的法在後世,法欲滅時,法不大啥存在了,佛所說的教法逐漸的就消失了。在法欲滅還沒滅盡的時候,有持誦是法華經者,那個時候還有能受持法華經,不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對他們都應當生起大慈心。在末法的時候能受持法華經的人,應當發誓願。證明他能發誓願,才能在末法時候還能夠受持法華經、聽聞法華經。發誓願得有對像,就是緣。誓願的發願,發誓要利益眾生,那你在這個時候對於在家的菩薩、出家的菩薩,對他們生起大慈心,這是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

「於非菩薩人中」,這個跟前文已發菩提心的人不同,對菩薩不同。以前是慈悲所對的境,慈所對的境,把慈跟悲分開。非菩薩人中,就是生起憐憫心。合起來說,就是發大慈悲心的方便善巧。對於那些未出三界的,還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這些眾生,在人間,欲界、色界、無色界,或者在六道,都把他們包括在內吧!就是三界了。沒能夠出離三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超脫的,就是還沒有證得二乘果位的人,這叫在家。不是問你比丘、比丘尼,這樣出家、在家,不是這樣分的。你這個大慈的境界,對待哪些個人?所緣的境對待那些未出三界的,在家的。出了家,斷了三界的欲,那叫出家,以斷惑證真來分的。這兩種人,無論出了三界的、沒出三界的。出了三界的,就是二乘菩薩跟初發意的菩薩。二乘的聲聞、緣覺,初發意的菩薩,因為他們還有無明,還有塵沙,就是對他們要生起大悲境界相;但是他們是發過心的。

這是說誦法華經的人,具足大菩薩行的人,對你所緣的境,一個是對待二乘人或對初發意的,沒有能聞到圓滿的法,沒有行圓滿的道,所以生起大慈心。但是對於已發心的人,他發的心不大,是偏小的,不能如實理,對他們就生起悲心。把慈悲兩個分開,一個是菩薩人發了心的,入了佛道的;一個是還沒有入佛道的,就要生大悲心。為什麼?因為在大菩薩行菩薩道、行方便行的時候,對於非行菩薩跟這已發心行菩薩道的人,他教化的方式、度脫的行為不同。本來是把這些人合在一起,就是發大慈悲心。這是說持是法華經發心的人是有分別的,因為咱們講是安樂行。佛又跟文殊菩薩說,文殊師利,凡是行菩薩道的菩薩摩訶薩,發大心的、大願的,在如來滅之後,有成就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要成就四法才沒有過失,這四法下文要講。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應作是念」,就是把識對於的一切緣的境,對的一切人類,就是菩薩之類;「如是之人」,就是指著不會圓道的人,沒這種圓道的人,指這一類人說。如果應以法華經教授他,以方便善巧引誘他,這是如來的方便隨宜說法。隨宜,就是對的這個客觀現實的境界起慈心之宜。為什麼要起慈心?因為對於這些人應該給他們隨宜說法。因為他樂於小乘,不願意接受大乘,佛就給他們說大乘的方便真實法,得用善巧的方便。因為他不能領會圓道的道理,所以則為大失,不能成佛;不依佛所教授的去學,如是之人則為大失。這是發慈心的原因,就應當給他隨宜說法,令他能夠信、能夠解。因為這些人他不發圓滿心,他不聞不知不覺法華含義,乃至於不問不信不解,就是對這一類。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專指法華經說的。這類人對於法華經他也不問、他也不信,你給他說,他也理解不到。佛跟文殊師利菩薩說,在我成到正等正覺的時候,我是用種種方便,不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我以神通力、智慧的力量,引誘這些人讓他入到法華會,學法華經;「令得住是法中」,令他們都能夠住在法華當中。這是一類。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以慈悲沒有瞋垢的過失,如來成就這些眾生是從不懈怠的。因此說於如來滅之後,成就四法。一個是座,一個是衣,一個是三行,一個是如來沒有瞋垢這個過失,使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不懈怠,無諂曲。

【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這以下就分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就是常隨佛跟前的來供養尊重讚歎,讚歎此經。「虛空諸天」,這是上界諸天,無色界天,都住在空中的諸天。這些所有的人類天眾為了要聽此經,「亦常隨侍」,常在佛的身邊隨侍於佛。不論在聚落、在城邑、在空閑林裡頭,這些人要來問難、問法的,這個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上來這些人為了聽法都來常時衛護,能令所有想要聞法的,都能使他們生歡喜心。這就是佛的大慈,乃至行菩薩道的行大慈的菩薩,攝受這四眾供養來聽法。因為以慈故成就眾生;這裡是四眾的眾生,前頭所說的四類眾生;為供養聽法,發誓願成就,給一切眾生做擁護。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所以者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一切經都沒有此經殊勝,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加持的、所守護的。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這是讀說法華經殊勝的含義。這個法華經在無量國土中,不是人間,連這個妙法蓮華經的名字都聽不見,不用說學習內容了。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戒如堅甲。定如營壘。慧如利器。七賢中方法為前軍。須陀洹斯陀含中方法為次軍。阿那含阿羅漢中方法為後軍。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萬四千之寇盜。能破者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官兵。】「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這個轉輪聖王力量很強盛、威勢很強盛,能降伏一切其他的國家。例如金輪聖王,沒有敢叛逆他的。拿這個做形容詞,形容一個強力轉輪聖王,那些小國王都得聽他的命令;不聽他的,就被他給摧伏降滅掉了。我們一切眾生的煩惱、無漏的習氣,佛就像轉輪聖王一樣的,降伏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有些個還沒得調伏的、還沒順其命的,佛就強力的攝受他。這是慈悲的由來。對於不聽話的,不隨順佛教的,佛就以降伏力量斷他的煩惱等。就像輪王,有些惡劣的國家不聽他的話,出兵就討伐他、降伏他。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在世間相上,那個國王見他的兵眾有戰功的、有表現的,能夠摧伏強敵的,那個國王就歡喜了,隨功賞賜他;或者給他田園、給他住宅、給他聚落,讓他到某某縣去當官,乃至一個省去當官,管那省。或是獎勵衣服,或是嚴身資具,或是珍妙的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或是獎他像馬車乘、奴婢人民。七種寶,行菩薩道。佛利益眾生就給他說種種的,七寶變成法了,說七覺支、八正道這些法。象馬車乘,就比做二乘人,他還不能達到圓滿,但是他能了生死,能做一半。乃至舍給他奴婢、車乘、象馬,那都表示菩薩以法而得到神通力。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但是轉輪聖王法髻當中有個明珠,不以與之。這種形相在我們漢地沒有。我以前在藏地那個時候,看見凡是四品以上的都給他一個珠子。不是珠子,是嘎烏,就是佛盒。佛盒裝著一尊是佛像,現在都是佛像,並不是達-賴賜給珠子。一定要頂在腦殼上。你看藏人他梳兩個角髻,當中是佛盒。四品以上許可,四品以下的沒有。經典上經常形容這個意思。轉輪聖王別的都可以舍給,髻中明珠不以與之。再有功勞,再大,也不肯把這給你,不能獎勵你。「所以者何」,什麼道理?獨王頂上,這個國王只有這麼一顆珠子,他要給了別人,等於把他權勢都給別人了。他不拿以此為獎勵,都給其他的獎勵。如果要把頂珠獎勵這個大臣,那他所有的眷屬必大驚怪。這是比喻,比喻什麼呢?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就是輕易不說法華經的,比如頂髻不給人。以禪定智慧的力量修諸道,像國王得到國土,能夠王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因為那些魔王不能順伏。

【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就是降伏魔怨的意思。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其有功者,心亦歡喜」,對於有功的人,佛就給他說各種法門、各種經論,令他們得到修行,得到心裡滿足。依著經,佛所說的教法依著修,就能得到解脫,就能得到禪定,就能得到五根五力,得到七菩提八正道,得到諸法的時候。乃至賜與涅槃,這是二乘人所證得的涅槃。說你就得度了,如果你證得此果就安定了,不受生死輪轉了。不過是讓他得到歡喜而已,令其得滅度、得歡喜,但是而不為他說法華經。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文殊師利,如轉輪聖王見諸有大功的,生歡喜,獎勵他,給他們說諸教法。但是不給他說法華經,就像國王不與頂髻一樣的。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一切法教化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就是降伏五蘊了,轉五蘊都成了法身。五蘊魔,就是色受想行識。煩惱魔、死魔。咱們對死魔沒有力量降伏它。你得了禪定智慧了,死魔就降伏,得生死自在了。對這些有大功勳的,能夠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如來對這些弟子生大歡喜,但是只給他說三乘法。三乘法就是讓他知道苦、知道樂,能破一切的蘊魔,能夠斷一切煩惱,不再計一切煩惱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涅槃理了。但是不會給他說法華經的,為什麼?還認為他機緣沒成熟的意思,就是他不能接受的意思。「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佛說若學法華經,能可以令你達到究竟成佛。因為一切世間對此經多怨難信。多怨難信,多怨你可把它解釋就是業障很多的,沒辦法信此法華經之法。因此如來我以前沒有說,「先所未說」,以前沒說。以前沒說,為什麼現在說呢?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法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尊重法華經。在一切經中之上,於諸法之中的最深,因此沒有給弟子們說。現在末後賜與,到了因緣成熟該說的時候才說。就像那個強力之王,他久護的這個頂上明珠,現在可以賜給那個最有功的人。「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咱們大家都想學密宗、學密法,一學就成佛。現在這法華經公開跟你說,法華經就是密法,你學了法華經才真正的無上密,一切經中最上的,一切法最上的,是諸佛如來長夜守護,不隨便就說的,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現在機緣成熟了,才給大家說。這是一乘教,圓滿無礙教,這是教密。理呢?法華經就是說大家都能成佛,都給你們授記成佛。這是理,這叫密藏。以前佛沒說過眾生都能成佛,說二乘人焦芽滅種;但是現在都給他們授記了,他們也都發芽了。這個芽是佛芽,佛的根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佛從此又跟文殊師利菩薩說,把這個道理用偈頌體裁再說一遍。「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忍辱,佛在前面譬喻像衣服一樣的,著上這個戒衣能夠忍一切的。就像我們披這個三衣,這是忍辱衣、理懺衣、般雜衣。般雜衣,翻過來就是忍辱衣的含義。哀愍一切眾生,因為哀愍一切眾生,現在讓他們都能成佛,給他說甚深的法華經法,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入如來室、坐如來座、披如來衣,就是前頭所說的四種成就了。等到坐如來座,他修行就修行成了。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後末世時」,在後來末法的時候,若能夠持此經者。咱們是末法時候,若有人能受持法華經的,不管他是出家、在家,不論他是菩薩、非是菩薩,他們一定能成佛。因此對他們生起大慈悲心,這是佛所緣念的境。對什麼境呢?對這一切的眾生,不管他在家、出家,是菩薩、不是菩薩,都應該平等的慈愍他們。慈愍他們,就是願意他們都成佛。

【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斯等不聞」,過去聽不到法華經,即使聞了也不信;不聞不信此經,「則為大失」,這是最大的損失了。不聞此經,無法成佛,不是最大損失嗎?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佛跟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成就究竟果德了,我要假很多的方便;就是以前四十年說法都叫方便,就是為了說法華經準備的,令一切眾生都能住此法當中。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底下用比喻,「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以此經的意思,就是這些隨順佛,聞了諸法,已經有四十年了,說法華經佛成道四十年之後,開始才說。為了詳示這些有很多發菩提心了,很多證得二乘阿羅漢果了,又轉發大心了,佛為這些人才給他們說法華經。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

「如來亦爾」,也是這樣子。「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咱們修道就是跟魔作戰,跟煩惱魔作戰,因此佛就為這些眾生說種種法,這種種法就是以大的方便善巧說此諸經。現在眾生的因緣成熟了,力量夠了,「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現在是說的實話,因緣成熟時。觀諸弟子都成熟了,都能承受此法了,佛才為說。

【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丑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為給使。】這個人因為他有業障,乃至讀了法華經為障所轉,又生天上,或者作梵王,慾障轉。但是人都喜見的,這是貪障轉。就講貪瞋癡三障,轉化的意思。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舍了瞋恨心,舍瞋就把你刀箭毒害的內障都消失了。入於軍陣中,外刃不能傷害。就是刀箭不能加害於他,毒害不能傷害到他。人想罵詈,口也開不到。這時候在世間遊行無所障礙。指誦法華經的人。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以此智慧破除黑暗,總在光明之中。這個光明是智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作夢盡做好事。這可不是陞官發財,好事是修道的事。在夢中就見諸佛坐師子座,或是見諸大眾比丘圍繞著佛聞法。或者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這是夢,在夢裡頭你見著的形相跟以前不一樣了。就是你誦法華經時候,如果常作這個夢,說明你已經入了十信位了,知道自己進入十信位了。你作夢的時候,常在夢中聞法,生到位子。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自己身處其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這個證不退智,表現前面佛給那個有學的人不也給他授上記了嗎?這個授上記了,並不是他成佛了。在我們華嚴經講可以分別,前頭那是入信位,這個入了初住。咱們經常在經上說無生法忍,在法華經表示入了初住位。在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初住位是什麼境界,大家都知道了,不退了,菩提心再不退了,這住在菩提心上,行菩薩道。所以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咱們講三不退,那信心當然不會退了,位不退、行不退,信、住、行三位不退。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才給他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這位的菩薩他就教化一切四眾去了,給大眾說法了。是作夢,可別把夢忘了,不是證得了。前頭講了是作夢,這個夢咱們沒有做過,如果你能做過如是相似的夢,就說明你已經入道了。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又者在夢中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又見自身在山林中,十信位的菩薩,十行,從住位又進入到十行位的菩薩了,所修都是善法,修習善法。這個善法是跟實相無別的,證諸實相。見修習是在行中,這才叫真正修行。前頭那個雖然是念佛、拜懺、念經,也是修行,沒到位。現在的修行到位了,所以說證諸實相。證諸實相,咱們講華嚴經就是十迴向位。什麼位子呢?中道位。「深入禪定,見十方佛」,那就深了,十地位。

【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又夢作國王。舍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這個夢不可思議了,這叫好夢。又夢見作國王,舍宮殿、眷屬,以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當中,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之座。夢見成佛了。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慧。在菩提樹下行道七天成佛了,得諸佛智慧。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夢中成佛的。你在五濁惡世能夠說法華經得大利益了,什麼大利呢?作夢,如上諸功德,但是這個夢它會變成真的。你從相信,發了菩提心,信成了根了,這叫清淨信。以這個根修行,如來怎麼樣發心的,你也如是發心,漸漸就入妙法門。定能生根,根能起三昧,三昧又轉增勝根,這個勝根就是慧根,定能生慧的慧根。這就是沙門法,成道之法,能夠煩惱斷盡,斷盡煩惱是沙門之益,八正道是沙門之法,堪稱一切煩惱都盡了,這是沙門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四果就是沙門果。在你信中,「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是根,信生起根;在這信根上而能成長這些成就,直至到成佛。這個夢不是幻化的,不是一般的陞官發財,這個夢它變成事實的了,都在夢中。這叫什麼呢?安樂行,這一品就完了。

下一品從地湧出品,這就微妙了。在從地湧出品佛的眷屬,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從地湧出,而且這數量無盡的。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來禮佛,來禮多寶如來,這表示佛在無量劫之前所度化的眾生,到文中大家就知道了。彌勒菩薩一個都不認識,彌勒菩薩跟佛那麼多劫、那麼多年,地下湧出菩薩他不認識,一個也不認識,說:這是誰度的?釋迦牟尼佛跟他說:這是我度的。他說:我怎麼不知道?佛說:你不知道的事還太多了。這是不可思議,等講到文中,大家就知道了。寶塔品裡頭這樣說,後頭寶塔品要說,補充這個。大家都爭著說助佛來護持法華經、弘揚法華經,佛說有得是人弘揚,這就地下湧出這些菩薩,無量劫來,無量無量劫,沒有時間的。這些菩薩有好多?有八恆河沙眾。把恆河沙一沙作一菩薩,有八個恆河沙這麼眾。佛在說法華經,他來證明來了,從地湧出。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佛,你若是滅度了之後,請你聽許。聽許什麼?我們這八恆河沙的這些菩薩要來弘揚法華經、護持法華經,但是世尊你要允許。所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是經典者,宣揚,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不需要你們,就是這麼句話。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不用你們來護持,就是有人早已護持了。所以者何,為什麼我這樣說不用你們來護持?因為我此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有六萬恆河沙數,恆河沙數一個兩個,數到六萬。那六萬的恆河有好多沙子呢?拿這個數字形容菩薩摩訶薩。每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六萬恆河沙這些菩薩,每一個菩薩又有六萬恆河沙眷屬。這數字不是人間數字,也不是神仙數字,這唯是果地上大菩薩的數字。我滅度後,他們來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這個意思就說你們各有你們各的事情,你們各有你們各的責任,你們把你們責任、把你們的利益事情都廢去了,來護持此經,不必要。按你們所修的修去吧!度眾生去吧!因為此世界有護持此經的。佛說的跟那些最初發心結緣的,那些菩薩都成熟了,以前他老早就答應弘我法華經,這個緣就深了、就廣了。到文中就說這個地下湧出的菩薩。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佛說是時」,佛就說這個法的時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振裂」,地振了,但地振沒塌陷,沒有傷害到人。地振是形容詞。這一地振就震出來什麼?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就從大地湧出。這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是菩薩之中大菩薩。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

【先儘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在此娑婆世界之下,住在什麼地方呢?虛空,此界虛空中住。娑婆世界下的虛空中,那是這些來的大菩薩住處。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從地底下發起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所來的菩薩都是為首的菩薩。他們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每一菩薩又有六萬恆河沙眷屬,六萬菩薩再乘六萬恆河沙。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眷屬中又有眷屬,那就不等了;也有沒有的,就一個人,也有這樣子的。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個人。況復八、九、五、四、三、二、一,只有一個弟子。況復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這不是人間算數,也不是天上算數。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從地湧出來了。「各詣虛空」,在佛的道場裡沒地方住,住到空中去了。詣虛空,都到什麼地方?到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多寶塔裡頭坐著。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地上湧出菩薩先向多寶佛跟釋迦牟尼佛作禮。禮完了之後,到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的佛所,作禮完了,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的讚歎方法來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這把他讚歎言詞都略了、供養都略了。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從地下最初湧出時候,邊湧出,就讚歎。一者讚法,妙法蓮華經。二者讚歎佛。這從地一湧出、一讚歎、一供養,經過好長時間?經過五十個小劫。這咱們跟大家說過,一個小劫那個時間咱們都沒法算。人壽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再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這算一個小劫。這些菩薩從地湧出來,讚歎供養佛都經過五十個小劫。就是我上來所說的五十個。「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釋迦牟尼佛在那默然,沒有說話,沒有表達什麼。那些在這聞法四眾弟子也都沒什麼表達,都在那默然。在這聖境之下,地下菩薩湧出讚歎佛,就在這個過程當中經過五十小劫。佛說法華經只說八年,他就佔了五十小劫。這是不要拿咱們的思想去理解這些問題,聽到五十小劫就行了。

【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大眾感覺上五十小劫就像過了半天,過幾個鐘頭。時無定體,時間沒有一個決定定體的。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這是假佛的神力,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盡虛空都是這些地上湧出的菩薩。時間五十小劫像半日,看無量的菩薩該佔好多地方?沒有廣狹,也沒有長短,時間也沒有定體,這就叫不可思議。咱們現在講這些個經典上所說的話,現在咱們人世間就有這些事,也是不可思議,證明了佛說的都是真言語,如來實語者、不誑語者。

我跟大家講過吧?一九四三年的美國兵艦,被日本潛艇擊沉了,在菲律賓外海。一九九九年吧,那個兵艦逃出七個水兵,讓菲律賓巡洋艦給救下來,跟美國聯繫。但是這七個水兵感覺著是三個多小時,兵艦打沉了,他們逃出來,被菲律賓艦艇救上來。一九四三年到一九九九年,中間隔了五十六年了,他們還是二十多歲,美國接回去了,他們家里人都沒有了。就是人間證實,不過這五十幾年,他們感覺著兩三個小時。大家看有那一本書,人類失蹤之謎,大概有一百多個證見吧!證明這些事。這跟我們佛經講的長短不一樣的,這就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咱們這人間很多這些事。頭幾天報紙登西班牙,還是哪個國家,一架飛機失事了。失事了,飛機哪兒去了?沒有了。失事了都有殘骸,找不著,殘骸還沒找著。在人類失蹤之謎,從美國紐約飛一架飛機飛到美國德州,空中一飛飛了三十六、七年,飛到哪兒去了?飛到南美洲委內瑞拉去了。委內瑞拉一看這飛機是淘汰的了,整個的飛機人都活著,他們只感覺幾個小時。這不可思議,飛機怎麼能在空中飛幾十年呢?那汽油來回裝的就是那麼多,但它可就飛幾十年,這是現在的事實。

我說這麼兩個舉例子了,大家可以看,有那一本書叫人類失蹤之謎。各個科學家也研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最後的定案,大家研究進入時空隧道。時間跟空間有個隧道,他能進那隧道裡去了,人還沒死,是失蹤之謎。類似這些事,我把它引導一下,說佛經所說的,不過咱們智慧不大,不能理解,是真實的。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又諸眾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佛又跟大眾說菩薩眾中,凡是菩薩行菩薩道的有四導師。第一種叫上行,最上的修行。第二種叫無邊行。第三種叫淨行。第四種叫安立行。這四菩薩於大眾中為上首,就是這地下湧出的菩薩,有四個導師,一個叫上行導師,一個叫無邊行導師,一個叫淨行導師,一個叫安立行導師,這四菩薩於地下湧出這些菩薩,他們為上首。在這個法會當中,大眾之前,各個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向釋迦牟尼佛問訊,世尊,您好嗎?您少病少惱嗎?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應該化度的是不是領受佛的教導,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先讚歎佛,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又諸眾生受化易否?是不是很好聽話,容易受教誨。不令世尊生疲勞耶,不使世尊生疲勞感。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當著菩薩大眾答覆他們如是如是,你問的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如來少病,如來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很容易化度,沒有艱難,我也沒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以來常受我化,我現在教化的都是一世一世的經常受我教化已經成熟了。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他們在各個佛所都尊重諸佛、都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這些眾生一開始見到我就聽我的話,都能承受如來的智慧。但是有些先前學習小乘人,如是之人現在都轉變了,能夠聞到法華經;一聞到法華經都入佛慧了。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已信行。我等隨喜。】地下湧出這些大菩薩都說最好了!最好了!大雄世尊,這些眾生很容易教化、很容易度脫,他們都能問佛的甚深智慧。能問,聞了就能信,信了就能行,我們讚歎隨喜。地下湧出這些菩薩,讚歎隨喜此法會的一切菩薩功德。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現在我在這講法華經,你們能隨喜我講法華經,太好了!太好了!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佛跟地下湧出的菩薩在這問答當中,此會的大菩薩就生出懷疑了。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就在佛跟地下湧出的菩薩問答當中,他們就想了。我等從昔已來,這個昔就遠了遠了,或者跟著佛以來。不見不聞,也沒看見過,也沒聽說過,哪來的這麼多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的,住在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佛。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同時觀察所有與會的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他自己也懷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什麼因緣他們集合到一起來的?巨身大神通。他的身量這麼大,神通又這麼廣,智慧又不可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從哪兒冒出來的?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嘛!那他又問了:地究竟在什麼地方?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恆河沙等。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恆沙。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六萬恆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將五萬恆沙。其數過於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恆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已無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恆沙劫。猶不能盡知。】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恆河沙等。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恆沙,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六萬恆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將五萬恆沙,其數過於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恆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他,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從一個人到無量數的,從無量數到一個人。單已無眷屬,或者就是一個人,沒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所有來的這些人種種差別,有多有少。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一個人一個行籌。過於恆沙劫,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這些人是哪個佛教化成就的?他們最初從哪個佛跟前發心的?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我常游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一切大地都振裂了。皆從中湧出,他們從地底下冒上來的。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我跟著世尊很久了,從往昔以來,我沒看見過有這些事。願說其所從,請佛說他們什麼原因,他們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們國土叫什麼國土?我常游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游的國土不少了,以彌勒菩薩的神力,但是我沒見過他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怎麼我一個認識的也沒有?

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就是乃至最後一個。有的有眷屬很多,有的沒眷屬的。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恆沙劫,猶不能盡知。沒辦法了達他們的數字。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誰把他們度化的?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湧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我常游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游的國家也不少了,從來沒見過這些人。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我在這個大眾裡頭,一個認識的也沒有。

【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唯願決眾疑。】這個因緣恐怕不是一般的了。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不是我自己想問世尊,這個大會之中百千億的都如是,都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些大菩薩都不知道這些什麼因緣。無量德世尊,唯願決眾疑。世尊,您給大家說說,解解大家的疑惑吧!你先疑惑吧!等著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