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講

這一段經文專講造佛像的功德,或者是畫,乃至你自己不能畫,請別人畫,你出錢。所有造像的功德有一個造像功德經,那個造像功德經只說是一般的世間因果得到的好處,不過在法華經提的不同了,法華經提的你造像功德一定能成佛,法華經都以成佛為標準的。例如我們同學在牆壁報上畫個佛像,都是成佛的因,一定能成佛。在造像功德經有十一種功德,一者,你要過去生造過佛像,你現在感覺著你眼目清潔,一生的眼目都清潔。第二種,你生的地點沒有惡,都是善業。第三種,造像的功德是生尊貴家,生著有財有勢的。第四種,你身體的相貌莊嚴,顏色不同,身如紫磨金色。第五種,豐饒珍玩,有好多的寶物珍珠、瑪瑙,你都能夠具足。第六種,生到賢善的家庭,受生的時候生到賢善的家庭。第七種,生得為王,或者是生到帝王家去成為國王。第八種,作金輪王,王四天下。第九種,生到梵天壽命非常長,一劫。第十種,永不墮惡道。第十一種,能夠恭敬三寶、信仰三寶,能夠生到梵天。造像功德經所說的跟法華經所說的有所區別,法華經說你造像的功德能成佛。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自己造,或是請別人幫你造,但是你出錢,或是自作若使人,或是請匠人,皆已成佛道。過去的諸佛就因為造像的功德他成佛了。包括小孩,童子戲,小孩做遊戲的時候拿草木拿筆畫,但是小孩是作戲,但是這個都作為他已經成佛道,將來一定能成佛的。「或以指爪甲」,拿手畫、拿指甲畫個佛像,「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你有這個善因了,所積累的功德愈積累愈大。「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凡是畫佛像的時候,他心裡有個大悲心的存在。這個大悲心就讓人家見像能夠生起供養心,這麼種含義。「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造像的含義就是行菩薩道,能夠度脫無量眾生。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寶像就是或者拿七寶做佛像,或者拿筆墨畫佛像,乃至於華香幡蓋供養佛像。或者是做音樂做鼓樂,擊鼓吹角貝。角貝,就是拿海螺、拿個牛角吹。這是讚歎佛。「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前頭說造像,這是說做音樂發音供養佛,但是心裡頭是供養佛,不一定你吹得很好,但是你的心以這個音樂來供養佛。或者以歡喜心讚歎、歌頌,讚歎佛的功德,唱個佛的偈子。「乃至一小音」,發的音聲很小,不大。「皆已成佛道」。前頭是造像,這是以音聲供養佛。「若人散亂心」,不是定,也不是恭敬心,是個散亂心,他以這麼個心供養佛像一枝華,乃至一華。供養還是畫像。以這個因緣的功德,能夠見到無數佛來說法。就是以前以這畫像的因緣、音樂讚歎佛的因緣,就以這麼一個因緣。

「或有人禮拜」,乃至到廟裡頭去燒香禮拜的。「或復但合掌」,沒有禮拜,光合個掌,雙手合十,見佛像產生恭敬心。「乃至舉一手」,這叫單合掌,舉一隻手。「或復小低頭」,點點頭而已。我們都是五體投地的禮,也不是單合掌;能夠見到佛像,乃至就能見到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以此因緣能夠成道,能夠入無餘涅槃。換句話,就是成佛。「如薪盡火滅」,柴火燒完了,火也就熄了。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最後總結此一偈頌,「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散亂心,不是至誠心。像我們拜懺,或者到這禮佛,那是以至誠心,比這個散亂心更進一步了,把自己的身命都付給於佛,歸命,歸命禮。這樣來供養佛像的功德,比那個散亂心不是更大嘛!就是成佛成的時候快一點。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現在過去的佛都滅度了,沒有遇到。過去的佛已經滅度了,或者在十方當中還有在世的,像彌陀佛在世,不動如來在世,藥師琉璃光如來在世,在世的佛像我們念八十八佛、三十五佛都是現在在世的。所以若能聞到佛的功德,就是供養功德、讚歎功德,音樂供養的也好,或者入於塔廟中,單合掌,小低頭,都算。假使有一眾生聞到這種法,就是聞到我們法華經所說的法;這都是法華經這樣說,其他經論有的有、有的沒有;皆已成佛道。過去的因,種的善因,那是緣因,皆已成佛道是了因,因圓果滿,功德成就了。這都是諸佛行權巧方便加持一切眾生,不管你畫像也好,用音聲讚歎也好,或者假工具讚歎也好,都能成佛。因為過去古佛(諸佛)就是這樣成佛的,驗之未來,一切眾生都能夠如是成佛。「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因為過去佛是這樣成的,現在的咱們如是種是因也能夠如是成佛。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說過去,還有未來一切佛。未來一切佛,就包括咱們都在內,在法華經我們都是授記的了。未來一切佛,其數無有量,沒法計度未來的佛有多少佛,沒有數量可說。這未來的諸佛也如是說法,也如是教化眾生,也給眾生授記。為什麼人家說成佛的法華,原因就在此。你只是聞到法華經的名字,或者你聽一座也好、聽一部經也好,法華經就是如是的善巧方便。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因為一切諸佛以無量的方便,諸佛的智慧是無量的,他以善巧方便攝度眾生。法華經跟華嚴經兩個迥然不同,不同的在哪地方?華嚴經專給大菩薩說的,那都是久修了,久修有德成就就快了。我們這些未來的眾生,自己沒有成佛想,也沒有認為自己能夠成佛,總感覺自己業障很重,一開口就是「我業障很重」,隨便哪位道友就是掛到口頭上的。自己把業障重掛在口頭上的,有兩種,一種我就是這樣,我原來就是業障重,現在我也業障重,你不要挑我的毛病,我是業障很重的人,這是一種,拿它做擋箭牌,很多道友都是開口「我業障很重,成不了道」。為啥?掩蓋他造罪,掩蓋他做錯事,掩蓋他沒有精進行佛道。業障重不是掛在口上,心裡想。如果你認為業障很重,你該懺悔,多誦幾部法華經;把法華經多誦幾遍業障不就不重了,減輕了!那你就成佛了。所以過去的佛、未來的佛、現在的佛都是無量的,都在說這個方便法門。什麼法門?開權顯實,都入法華經顯實,人人都能成佛。

這段經文講畫像也好,音聲讚歎佛也好,只要有一點點的善根都能成佛,這叫方便法,這才叫真正的大慈大悲。一切諸如來以無量的方便,方便法是說不完的,臨時又出一個方便法,臨時又出一個方便法,每個人都有方便法門,像每位道友去勸人家,沒有接近三寶的,歸依三寶就能成佛。若人入於塔廟中,單合掌,小低頭,都已成佛道。歸依三寶不是更能成佛了!這都是「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就是加持、願力,使一切眾生都能成佛,「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一切佛他的發誓發願就讓一切眾生都成佛,只要跟三寶結一點點的緣,以這個緣因絕對能成佛。「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什麼道?成佛之道。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未來的諸佛也如是說此法,盡管說的法很多很多,法門是無量的,其實就是一個,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兩足尊就是佛佛道同,都是福足慧足成就佛果的。「知法常無性」,這個就深了,不是咱們講的無常性。什麼法無常性?講佛性、講實相是常住的,常住無自性,是相,不是性。無自性就是沒有因性,這個指因說的,把無性再說到無性,無性故無性。無性是什麼?這才名無性。這讓你修觀的,這不是從福德入,從智慧入。一切諸法它沒有本性,是無常性。實相是常住的,無常性回歸於本性,那個就叫實相。實相有相嗎?實相無相,無自性,無相。

既無因性,諸法沒有個因,因緣所生法是空的,是無性之性,就叫無因性。這個無因性的無性也無性,無性也無性,這才名無性。這是未來諸佛說的無量法,知法常無性,這就是講這句話;知法常無性,知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常性,既不常,也不斷。知法常無性是實理上講,這就講性體空的。相呢?相也是空的。無性的性是什麼樣子?性空,無性就是性空,無性的性空。我們實相是無自性的,因為實相無相,故知道是理性的性空,這個純粹講理、講佛性是空的。性空就影響一切相空,性空既是這樣子,相空呢?亦如是,無性故亦無相,這就是相空。體無故相亦無,所以在一切經中言無相無性。在一切經中都講無相這種言說,是說它無二性。無性的性是什麼?就是無相性,相沒有,無相。所以叫性空常無,所以叫知法常無性。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知是什麼?知法常無性,前頭一個知;知法常無性,這個知就是照,般若智照,沒有分別的。大家都念心經,都會知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而不是智。這就是知,知法常無性。這個知就是照,沒有分別,沒有形相,什麼都沒有,一照而已。這個道理咱們想想,這太陽光來照的時候、月亮光照的時候,它有分別嗎?它有念嗎?假那個照來形容。這個照就是純粹的真常的智慧般若。所以般若為什麼不翻?就是它這個照的義沒有任何的分別。因此佛教經常講「佛種從緣起,中道者無性」,佛種是從緣起的,中道無性,這就叫佛種。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一切眾生迷了,無明為緣,有眾生的生起。咱們講起信論說「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起信論這樣講,就形容著佛種無緣。我們經常講中道義,中道無性。佛種無緣,中道無性,是什麼?佛種,這就叫佛種。所以佛種從緣起,沒有自性。懂得這個道理了,一部法華經你也就依著這個道理去解釋去吧!迷這個理是這樣子,那解這個理呢?佛說的教導,教導我們幹什麼?修行,教你去行,觀察諸法,照了諸法。這個教和行是緣,教跟行就是你正覺的因生起了。所以欲想生佛種,須得一乘教。以一乘的教導,專頌一乘教。但是這叫淨因淨緣,清淨緣起,聞說一乘教。聞了一乘教起的行門,就是一乘的行。行通因通果,有正覺的因成就正覺的果。因為你造佛像也好、讚歎佛也好,這就是佛果的因,一定成佛。但是佛種是從淨因緣而起的,所以眾生的佛種所從緣起,不離緣而起法。這個道理你必須把性空緣起反反覆覆學通了。為什麼我們講幾天講性空緣起?帶你入了法華境界的時候,你一定了解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意思,不然這有些個辭句你不能進入的。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眾生的正覺如是,佛的正覺也如是,正覺沒有兩個,就是一個。眾生是本俱的,佛是修顯的,但是都有一個如字,「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每一部經的頭一個字是如,就是這一個如字,從如字生起,這就是是法,如是之法。是法住法位,如法住在法位、住在本位。是法就指如,如法住在法位。因為世間相是依著如而起的,世間相常住,永遠如如不變。一切眾生也以如為本位,又以如為相,世法眾生之相常住世,永遠常住的。世間相既是常住的,就是如的理常住的,那個相是標誌的;世間相常住,相是一個標誌而已。眾生正覺的位子跟佛的正覺的位子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迷是迷這個理,悟也是悟這個理,開知見開這個理,示知見示這個理,悟知見也是這個理,入知見也是這個理。但是以如為相。如本來無相的,無相之相。無相之相,無相者常住。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含義就是這樣解釋的。理是一個,世間相、出世間相,相分出世間、世間相,還是一個理。迷,這是顯現眾生為什麼都能成佛?因為它理是一個。只是迷了理了,悟了就行了。把這個理開示出來,示給一切眾生,讓眾生開悟,完了就證得這個理了。理持常住。佛因為他契合這個常了,修成了。眾生沒契合,沒契合就是眾生,契合了就是佛。所以說眾生相跟佛的正覺相常住的,相常住。但是染淨不同,染是正位,淨也是這個正位,正位一也。所以佛是依著世間而修成了達到這個理了,理寂了所產生這些個妙用。由此而驗證一切世間上就是這麼一個理,咱們經常愛說就這麼一個理,沒有兩樣。故云常住,所以世間相常住。但是這個是導師方便說,如是而已。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如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如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就是為了一佛乘。示現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同時要了知眾生所行的,深心之所念的,過去所有造的一切的業,善也好,惡也好。「欲性精進力」,欲是希求,但是欲的體沒有希求,欲性精進力就是返本還源。眾生的根機有智慧,有愚鈍,利根的眾生一聞就進入一佛乘了,鈍根的不行。所以以種種因緣來顯示法,佛說十二部經的時候,有譬喻,有言辭,「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對什麼機說什麼法。這一段經文簡單說就是權和實,法華經叫開權顯實,把權都給他說清楚,把實在的實性理顯示出來。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今我亦如是」,諸佛如是說法,我現在也如是,讓眾生都得到安穩。為了安穩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就是要說一乘。說了那麼多方便善巧,目的就是顯一佛乘而已。這就是顯示一個如,這個如就是一切諸佛同一實理,拿這個如教化一切眾生,讓眾生也顯示證得這個實理。這叫秘密。法華經就沒有秘密了,開示悟入都是秘密。那是什麼?究竟成佛於安穩處。因為佛住其中,這是安穩處。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慾。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慾」,知眾生的本體,知眾生的愛好,知眾生的業,兩種,一個佛的業,一個眾生業。以前四十年所說的法都是方便善巧而已,「方便說諸法」,為了讓眾生生歡喜心,漸令入佛道。生了歡喜心,漸漸就引入他教他成佛。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牦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當知」,佛對舍利弗說你應該知道。「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我看見一切眾生沒有福沒有慧,這六道眾生沒有福慧,但是生死在險道之中很危險。為什麼?相續苦不斷。六道輪迴,相續的苦不斷。因為眾生五濁惡世的命濁,生死在險道,隨時死亡、隨時生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了。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他愛著於五欲境界。「深著於五欲,如牦牛愛尾」,像牦牛愛護它的尾巴一樣的。眾生愛五欲,不肯舍離五欲。五欲是以貪愛為本,因為貪愛障住他本來的佛性,正知正見沒有了,邪知邪見。就像瞎子似的看不見,「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大勢佛就是佛有很大的力量。佛在出世間的時候有很大的力量來度眾生,我們現在生這個時候非常不好,什麼時候?劫濁,這個時候不對,因此而見不到。盲瞑,就是瞎子。「盲瞑無所見」,就是見濁。因為邪見完了生出很多的煩惱,就是煩惱濁;五欲的煩惱,就是邪見的煩惱。因為在苦中都想離苦得樂、都想把苦舍掉,每個眾生都如是。因為眾生有如是求,佛才而起大悲心,使眾生從邪見網超脫出來。

【我始坐道埸。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這是佛說我最初開始思惟這個道理的時候,這就叫坐道埸。「我始坐道埸」,就是我想這個究竟理,就是思惟這個道理。開始坐道場時候,在菩提樹下修觀。觀什麼?觀一切眾生根本的業。或者有時經行的時候,在我思惟觀想這個時候,三七日,三個七的功夫,我成道了。我所得到的智慧,微妙最第一。這是佛說感菩提樹的恩,經行是念大地的恩,道成就了以大地、菩提樹為根地。那是智者。所以我想以我所修得的,來照了化度眾生。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但是不可能。為什麼?眾生的根太鈍了。他貪著五欲境界,愚癡,所感的黑闇,似瞎子見不到光明。「如斯之等類」,像這一類的。「云何而可度」,怎麼度他們?就佛想,佛的思想,必須把他們貪慾讓他止息了。怎麼能止息他的貪慾呢?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在這個時候,「爾時諸梵王」,就是六欲天以上,乃至於帝釋天,乃至於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佛說他初成道的時候,這個時候這些天人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佛初成道的時候,這些天人都勸佛轉法輪度世。「若但讚佛乘」,那時候假使我只稱揚讚歎一乘法,眾生他不能得度,因為他沒辦法接近。「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不信就是破法、謗法;「破法不信故」,就是謗毀,不但不信,他要謗毀。因為謗毀要墜三惡道,因此我不說法。我寧願不說法,疾入於涅槃。佛觀機的時候,感覺著一乘法不對機,這些都是小機,在施化的方面很難,不如不化。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又一想,過去的諸佛他們如何行呢?如何利益眾生呢?「尋念過去佛」,過去佛也如是。因為他們所行的方便力,觀察過去諸佛方便利益眾生的事,那我也該學諸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念一切眾生的苦,尤其眾生沒有大的根器,但是我不能舍棄眾生。一切諸佛都如是,不能舍棄眾生,要以方便法來誘導,慢慢誘導。「亦應說三乘」,就是傚法過去的諸佛也應說三乘道。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在我的思想觀念當中,這樣的觀念時候,十方佛就現前了。以清淨的梵音來安慰我、慰喻我,假譬喻曉喻我,「善哉釋迦文」,就是讚歎釋迦牟尼佛,你是人民第一的大導師。現在你得了無上法,應該用方便力,隨順一切佛,過去一切佛都是成道之後,用的是方便力,就是善巧方便行。意思就是說應以三乘施,一乘法可以轉為施三乘,佈施給眾生三乘,完了漸漸引他入佛慧,這就是第一導師所要做的。因此就開權顯實,佛說三乘法說了四十年,現在這才開始說法華經。但是佛一初得到最上法,在說華嚴時其實就是說的佛的自得自證的法,那是度化過去無量劫來所有成熟的。這叫開權顯實。法華經是開權顯實。華嚴經是先說實,後說方便。法華經是先說的方便,會歸於實。中間都是權。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十方諸佛向釋迦牟尼佛說這個道理,這一最妙法我們都得到。也如是像你一樣的,「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這些眾生他沒有智慧,他歡喜喜歡小法,給他說二乘。乃至最初說的是人天乘,還不是二乘。人天乘就說做善事,十善業對治十惡,你讓他做好事,別做壞事。他哪肯相信他能成佛呀?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因此必須善善誘導。「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雖然是說三乘法,還是為了顯實教菩薩法。這是佛說他過去初成佛的一段因緣,完了就對舍利弗說。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舍利弗當知」,舍利弗,你應當明白。「我聞聖師子」,十方諸佛就是大聖做的師子吼,深淨的微妙音。「稱南無諸佛」,我就歸依一切諸佛,佛佛歸依佛,佛佛道同,因為十方諸佛來跟我說。「復作如是念」,佛說我又來觀察,作是念就是觀察一下子。「我出濁惡世」,我出現世間是五濁惡世,不是清淨佛土。諸佛怎麼在五濁惡世度眾生的?「如諸佛所說」,十方諸佛所向我講的。「我亦隨順行」,我也是隨著一切諸佛所說,就在思惟。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思惟觀察這個事情以後,「即趣波羅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佛說在自己觀察思惟,再加十方諸佛跟他勸導,我思想就變了,不急於入涅槃了,還要說三乘。這樣才說的三乘法。舍利弗,你應知道。舍利弗知道什麼呢?十方諸佛以微妙音向我來說,讓我隨順濁世眾生說三乘法。諸佛如是,我亦如是隨順諸佛所行的教化如是行。我這樣觀察思惟之後,到波羅柰。波羅柰是地名,就是古時的鹿野苑,開始去度五比丘。諸法寂滅相是不能用言語形容的,是真實的一乘道。我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就說有門,說一切法無常,說一切法苦、一切法空。這苦怎麼來的?你召集來的,你做些個苦事,以什麼因感什麼果,這是苦集法。怎麼樣對治苦集法呢?佛就說滅道法,說世法無常讓你觀,觀法無常,觀一切法空、無我,不要在這裡頭執著我。知道苦集了,苦果是你自己感召的,你因集招的,那你就悟得不生不滅、不苦不空,悟滅修道,求寂滅理。這寂滅不是究竟的,就是你定下來、寂下來,不隨著世間因果轉,說出世的因果。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是名轉法輪」,這就是轉佛的法輪,佛說法,轉法輪,點出眾生的惑業。這是轉什麼法輪?化他,化眾生的法,度眾生的心,讓眾生心轉化,這叫轉法輪,把眾生煩惱給它碾滅了。以法,輪是比喻,用出世法銷滅世間法。出世法就是涅槃,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悟得滅的理要修道。這是佛最初度憍陳如五比丘先斷見惑,斷見惑當中一分一分的滅。滅就是證得,滅煩惱,證菩提。初步的只是滅見惑,完了再滅你思想的思惑。這樣出世間,從有學到無學。從有學先是學四聖諦法,學戒,這都屬於四聖諦法之內的。有學位到無學位,無學位就是阿羅漢果,有學位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這三果都叫有學位。但是這個就是小乘法。這樣立出來有羅漢之名,阿羅漢,也有佛的名,有名字,有語言,所說的是三乘法。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這屬於三乘法。但是這個三乘法的大乘,跟咱們講華嚴、講法華這個大乘(一乘法)不一樣的,這屬於三乘法,這對比而言的。

這些聞法的弟子們,依教奉行,斷煩惱,證涅槃。涅槃就是生,不是死;究竟說無生滅,也無生,也無死。這個三乘法佛,說三乘法的佛,不是說一乘法的佛。這就是說三乘即是法。以二乘人為僧,見諦,見到真理了。這個諦,見諦就是見到理了,是世間生滅法的真理。這樣的佛現世間是三寶具足。四諦法是法寶,佛是佛寶,憍陳如五比丘是僧寶,三寶於是現世間,這個時候有了三寶了。佛說的涅槃一切的音,這些個阿羅漢受行的;受,領受佛的教導;行,修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煩惱斷處,斷的是一般的現行煩惱。這就是生,生什麼?涅槃,涅槃就為名生。這個時候佛所教導的叫聲教,以言語、音聲來教導,這是聖教的開始,佛與眾生說法的開始,這時候三寶就現世間了,佛、法、僧三寶。但是這不是真實的,這是佛說的最初想入涅槃,沒辦法,而十方一切諸佛啟發來勸說,佛才說三乘。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從這個久遠劫以來,讚成的這個涅槃法,就是脫離生死苦海,用這個涅槃表示生死永遠盡了,斷生死了。為什麼五千退席?他認為我們都不要再修了,我生死已斷了、煩惱已滅了,還要修什麼?所以在初說法華時候,但是唯佛與佛、諸大菩薩就知道說你那個不是成就,才走了一半。你煩惱並沒斷盡,粗惑斷了,細惑還在,真常留住,那叫細惑,生死苦是盡了,再不受生死了。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舍利弗當知」,這個時候佛跟舍利弗說你應當明白。「我見佛子等」,凡是從佛法生、從佛口生、從佛音上生,小、中、大,小乘、中乘、大乘,三乘都叫佛子,這說的是方便法。聞方便法的也是佛子,從佛口所化生,從佛音上所化生。但是還有發大心的,「志求佛道者」,一心想求成佛的,不是求小果的。「無量千萬億」,這類的機也相當得多。「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這些人都從佛的方便法,就是三藏教的通教和別教,還是方便法,是三教的方便,小、中、大,使他業障除了,心量大了。除了業障,開了智慧,他還想深入再求,不滿足。這是發大心的。這段說這種根機跟咱們講華嚴經那個,華嚴經一開始就拿善財童子做例子,他就是發的菩提心,根本沒經過二乘道,也不要求方便善巧,直接證入的。

佛在這個時候就想了,「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如來所以出世間,目的不是這樣子就完了。「為說佛慧故」,想說成佛了之後的智慧,不是到三乘完了為止了。現在時候到了,「今正是其時」,該演究竟法了,要演一乘法,大乘法。「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舍利弗,你應該明白,那些沒有智慧的小智慧人,他們是執著相、憍慢,不信是法,不信這一乘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現在我非常的歡喜,以無為道教化這些菩薩。正直就是直入佛乘,把前三乘的善巧方便舍掉,但說無上道。這類的根機聞了一定能信,信了一定能了解,了解了之後一定隨佛學。所以佛不要再顧慮了,佛沒有顧慮了。「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這些發大心的菩薩聞到是法,就是法華經的法他再沒有懷疑了。「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與會的千二百人都能成佛,當作佛就是很快就成佛。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所以我也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如是說法。說什麼法?無分別。以前三乘法是有分別的,還是有濁的。「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遇見佛很難,這是在人道當中能遇見佛很難。即使佛出世了,「說是法復難」,是法就指著說法華經這個法,一乘法,這是法難。前頭是人難,難得遇見佛。「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經過無量無數的劫,想聞法華經一乘教義那非常難。難就是有難緣,遇不到的意思。「能聽是法者」,能聽到法華經的。「斯人亦復難」,這個人那得有大因緣,不是簡單的。你信,信完了能受,信受難。這是四難,四種難關,人難、法難、聞法難,聞了你信不信?信受難。「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像優曇華一樣的很難得見,那不是常時開的,幾千年開一次。法華經也如是,不是隨時演法華,沒有!聞是法若能夠生歡喜心,乃能發言讚歎,「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你聞到法華經就等於你供養三世一切佛;你再讚歎,「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佛還顧慮,你們別懷疑,我是諸法之王,於法自在。「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沒有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這就是密宗,秘密藏。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在這個五濁惡世都貪著五欲境界。這些眾生不去求佛道,「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當來就是我滅度之後,那些末法眾生聽到法華經他謗毀;他不但不信還謗毀,一謗毀就墮惡道了。哪些能信受呢?有慚愧的、清淨的、志求佛道的,求成佛的。「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我這法華經專給那個一乘的根機說的。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舍利弗,你明白一切佛法都如是,不止我釋迦牟尼。「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隨眾生的根機來說一切法。「其不習學者」,有些人不學不習。「不能曉了此」,這種道理他沒法悟入。「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你們都成了阿羅漢都知道了,諸佛出興於世是一切世間之導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你們不要再疑惑,以前都是我方便善巧,現在給你顯真實了。「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要成佛還不歡喜嗎?囑託,佛一再囑託讓大眾深信法華。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