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222面,辛二、正明。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明滅妄名真立六十聖位轉依號」,這一科在本經的修學當中,佛陀很強調一個字,那就是「轉」。「轉」這個是它的內涵,有兩個:一個是「能轉」,一個是「所轉」。「能轉」的就是我們心中要栽培的一種修行的力量,就是我們上一堂課簡單說的「三漸次」。整個戒定慧的內涵是能轉;「所轉」就是我們內心的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在整個「所轉」當中又分成兩個內涵,一個因地的轉,一個是果地的轉,我們是先求因地的轉然後慢慢的才有果地的轉變。

在本經所描述的「三漸次」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整個修行,煩惱障跟業障的因地,我們是先轉業力;它整個「三漸次」,第一次的「除助因、刳正性」這兩個就是在轉業力。就是你修行當中,第一個、你對你的身口意三業的業力你要先轉變,我們講「深信業果,斷惡修善」。所以在整個「三漸次」當中,首先我們先持戒清淨,來對治我們的罪業,這時候就把業障轉成了解脫德。其次更進一步,轉煩惱障,貪瞋癡煩惱的活動,就是第三個漸次的違現業,違現業其實就是修《首楞嚴王三昧》的圓頓止觀。

當然本經在對治煩惱,它不是像前面我們所說的四念處,從它的貪瞋煩惱的作用去對治,它是從它的體性去觀照。所以你看你貪煩惱活動的時候,在本經的處理方式就是「迴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要去觀照煩惱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它不是從色身而來,它也不是從內心而來。所以煩惱它是怎麼樣呢?它是沒有一個真實體性的,我們講「覓心了不可得。」完全是我們一念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我們自己捏造一個煩惱,然後就跟著煩惱走,是這樣子的!

因為我們內心當中「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本來沒有煩惱的,所以當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就把整個煩惱的根切斷了。切斷的時候,當然煩惱還會活動,但是這個人煩惱慢慢淡薄了,他慢慢慢慢開始迴光返照,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所以這個時候煩惱障就轉成了般若德,先轉業力再轉煩惱,最後把我們的報障,生死五蘊的痛苦的果報轉成法身德。所以它整個後面的修行的位次就是依止「三漸次」,轉三障而成三德。當然它的次第先求斷惡修善,第二個再求返妄歸真,它是兩個次第。

辛二、正明(分三:壬一、除助因。壬二、刳正性。壬三、違現業)正式說明「三漸次」的內涵;前面是簡單的標列,這地方是正明。分三段:一、除助因。二、刳正性。三、違現業。

壬一、除助因

淨界法師:楞嚴經

「除」,去除。什麼叫助因呢?造作我們生死罪業的一個助緣,它本身是不能造罪,但是它會引生我們造罪,它是一個造罪的助緣,這一部分我們要去除。

征  起

云何助因?

什麼是我們造作罪業的一個助因呢?

答  釋

斷除五辛

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為什麼要除助因?在整個三界的十二類生當中,每一個眾生的特色是不能夠獨立自在的生活,沒有一個例外,在三界的眾生他都必須要依止飲食而住。「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這個觀念是佛陀出世以後提出來的,他提出的因緣是當初有一種自餓外道,外道他就是修苦行,吃得很少。佛陀就訶責說:一切眾生都必須要飲食才能夠相續。外道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每一個人都知道,還需要你說嗎?佛陀反問外道:那你知道飲食有幾種嗎?外道就不清楚了。佛陀就正式說明,一切眾生有四種的飲食,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段食:「段」這個字是變壞的意思;蕅益大師說以變壞為相。也就是說,這個飲食它吃到我們身體當中,它必須要經過一個轉變,它必須要被咬壞、轉變,才能滋養我們的色身,經過一種消化的過程,段食主要的是欲界的畜生跟人道以段食。

觸食:「觸」就是觸境,譬如鬼神祂要去接觸飲食,吸取它的一種精氣,把它的氣吸走,鬼神就能夠滋養它的色身。所以你看我們供過鬼神的東西很容易腐敗,因為它的精氣被吸走了,當然我們看不出來。所以鬼神是觸食,以接觸食物吸取它的精氣來滋養祂的色身。

思食:「思」,蕅益大師講它以希望為相。我們一個心中經常往光明面去想,樂觀的人他的身體特別康健,他除了我們的飲食以外,他多了一個思食。「食」有滋養色身的意思。你一天到晚悲觀,你就缺乏思食,你經常思惟負面的,比方說我們上次講過,在飢荒的時代,小孩看到掛在花板上的沙,他把它當做是米,他心中對它存有希望,它能夠七天當中不會死亡。又比如說曹操帶兵,他到的那個地方找不到井水,曹操說:沒關係在不遠的地方有梅子林,那梅子又大又酸。大家開始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的口渴的力量就降低很多。那事實上梅子沒有現前啊!是希望的,他以希望來滋養它的色身。思食主要的對像是色界天人,色界的天人他入了禪定以後,他以「三昧樂」,以禪悅為食,這種是思食。

識食:「識」執持為相,比方說地獄的眾生,無色界的眾生,他們都是也沒有段食、也沒有觸食、也沒有思食,主要靠第八識;「識」就是第八識。只要第八識沒有離開色身,這個色身就不會敗壞,第八識來執持色身使令生命相續。

所以佛陀說:一切眾生都必須要依止四種食而住。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你生命的變化跟飲食是有關係的,你吃什麼東西跟你的身心世界有關係。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所以我們的生命,你吃到一個有滋養色身,你的生命相續;你吃到有毒害的東西,你生命就會斷絕。從這道理當中就知道,你今天要在內心成就一種「三摩提」,一種「止觀」的力量,你就要斷除對修習止觀有障礙的五種辛菜(一大蒜。二蔥。三韭。四薤(小蒜)。五興渠(印度有))。我們內心的變化跟你的飲食有關係,從一個身安道隆的角度,你一定要斷除五種辛菜,因為你吃五種辛菜你會產生一種躁動。

發淫增恚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這五種辛菜,如果你把它煮熟來吃,會引生我們心中的貪慾,假設你生吃增長瞋恚。五辛對我們整個法身慧命會有毒害的作用。這地方是講到我們吃五辛會引生內心邪惡的力量;第二個它會引生外在邪惡的力量,它會產生內外邪惡的力量。

天遠鬼近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外在邪惡力量:這個人經常食五辛,縱然他能夠宣說大乘的經典;本來講大乘經典應該要諸天、諸仙護法神都應該來護持才對,但是因為他食五辛的關係,他口中有那種五辛臭穢的味道,諸天諸仙因為這種臭穢,就不肯過來護持,善神沒有過來護持,這問題就嚴重了!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反過來,那種比較屬於邪惡的鬼道眾生,他們最喜歡這種五辛的臭穢,因為他們是一種等級比較下劣的,所以當這個人吃完五辛以後,他就去舐其脣吻,「舐」,是用舌頭去卷取食物,去卷取他嘴巴剩餘的五辛的味道。所以食五辛之人是經常跟鬼道眾生同住,所以慢慢的福德日銷,就很難增長自己的功德。我們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跟那些下等的鬼道眾生在一起,當然你的福德就慢慢的削減。更可怕的是下一段。

無護遭魔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

食五辛之人他既然得不到諸大菩薩、諸天跟仙人、乃至於十方善神的守護,這時大力鬼王就得其方便。大力鬼王比較嚴重的就是色界的摩酰首羅天,或者欲界的波旬,他看到這個人會演說大乘經典,就要破壞他的功德。怎麼破壞呢?變現作佛陀之身,來為他說邪惡之法。說什麼邪惡之法呢?

[非毀禁戒,讚淫怒癡]。先破壞他的戒行,再破壞他的知見。他說不必要持戒,所謂的大雅不拘小節,說:大乘菩薩修習功德,我們不必修聲聞戒(這是毀破戒律)。第二個讚歎貪瞋癡就是戒定慧,你行貪瞋癡就是在修戒定慧。

這地方我們要說明:我們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大乘菩薩觀我空法空的時候是不壞假相。我們在觀一切法「即空」,下面一定要講「即假」;你觀一切法空,你不能毀壞因緣果報的差別,這就是「即假」,然後即中。所以大力魔王就來說一些斷滅空的思想,來破壞他的戒行,破壞他的正見。所以這個人到最後,命終墮獄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這個人因為食五辛的關係,經常跟鬼道眾生在一起,就受到鬼道眾生的誤導,以後就變成魔王的眷屬,中品的是魔民,下品的是魔女。就把他今生所修的功德轉成有漏的魔業,福報享盡以後就直墮無間地獄。

結示勸修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佛陀告訴我們修《首楞嚴王三昧》的要永斷五辛,來保護我們內外的善根。如果你看「止觀」的書,不管『大乘止觀、小止觀』都會講到一個觀念,當然我們一般人修福報,那你就什麼都沒關係,整天跑來跑去的躁動;但是你開始要培養心中一種正念的觀照的時候,你就要開始注意你所吃的東西。為什麼這樣講呢?吃東西跟修行有什麼關係呢?在經論當中講一個觀念說:「根明淨故,識明淨」。你六根、你的色身要特別明瞭寂靜,你釋放出來的內心也特別寧靜;你六根很躁動,你吃的東西,你吃了油炸的或吃得非常的辣、非常的甜,你的色身感到很暗鈍,你的心識也會暗鈍。因為你的心要依止根,我們的明瞭心是不能單獨活動,你要依止根才能產生明瞭作用,那你依止的根它躁動,你的心也躁動,這是有關係的。

在本經當中講到飲食,佛陀很明顯的講到「修止觀」,三個東西不能吃,前後都講到:一、不能吃眾生肉,二、不能飲酒,三、不能食五辛。這三個你吃下去,對我們的善根都會產生破壞,這就是「除助因」。它本身不是造罪的因,但是它卻有助長造罪的因緣,這是要注意的!

壬二、刳正性

淨界法師:楞嚴經

「刳」,去除的意思;「正性」,它正是我們業果相續的根本,一切惡法的根本就是正性。這地方的正性當然主要就是殺盜淫妄。

征起

云何正性?

什麼叫作正性呢?

答釋

戒為定本

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佛陀首先先總標:你想要進入大乘的三摩地,你要以持戒清淨來當作根本,持戒是止觀的根本。本經的「持戒」,應該怎麼持?

斷淫殺心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第一件事情,永斷淫心,在本經當中對於殺盜淫妄,它對於兩個戒是很重視的:第一個是淫戒,第二個是殺戒。這兩個對生死輪迴都是很強大的力量,殺跟淫當中又以淫作根本,所以要先永斷淫慾之心(怎麼斷後面會說明)。不餐酒肉,你不要吃酒,因為酒會使令我們心性猖狂,酒會亂性,酒吃下去以後你的心就很躁動、放逸;吃肉會產生命債,來生就要償還肉債。以火淨食,持戒的第三點就是你不能夠吃生的東西,要用火把菜煮熟了。無啖生氣,你不能夠去吃有生長功能的東西,比方說水果裡面的子,這是不能吃的,它有生長功能、它有生氣。為什麼?增長慈悲。這地方提出四點: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你有志於要出離三界,殺生跟淫慾這兩個是最嚴重,這當中又以淫慾最為根本,從一個生死輪迴來說,從自利的角度最為根本。那應該怎麼辦呢?

[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我們在對治淫慾的第一件事情,要思惟淫慾給我們的過患,它就像毒蛇,要來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像怨賊一樣,奪取我們心中的功德法財。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要做兩件事情:第一、你要努力積集你波羅蜜的功德,因為波羅蜜讓我們身心得到安樂。第二、你對於已經成就的功德要加以保護。你看有些人他很會賺錢,但是他錢留不住,他的錢完全漏失掉了。為什麼呢?從經典上說:這個人他不知道斷除淫慾。第二個要斷除瞋恚。

所有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二件事就是:第一個、淫慾的心,第二個、瞋心。一個就像盜賊一樣,瞋心就像大火一樣。所以我們不大會賺錢,但是起碼我們賺到了錢就要把它守護住,第一個淫慾,第二個瞋心。應該怎麼做,前面講它持戒的內涵,持戒的方法次第看下一段:

執身不動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在本經當中佛陀講到持戒的次第:先持聲聞戒,比丘的四重、比丘尼的八重,使令我們身口七支能夠執身不動。「執身不動」它的動力點主要的是業果思惟。我們剛開始持戒是害怕罪業會帶給我們痛苦,所以「執身不動」,我不敢犯戒。為什麼呢?犯戒會破壞我的功德。進一步就是從菩薩戒的心地戒當中「執心不起」,菩薩戒的每一個戒它有止觀的力量。你看我們過去講『菩薩戒』,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律儀,一定是怎麼樣?受菩薩戒你先成就菩薩種性。菩薩種性有兩個內涵:一、菩提心,二、空正見。所以『菩薩戒』它每一個戒法都有止觀的力量,「執心不起」,他念念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開始不隨妄轉。當然剛開始先從事相上的持戒,再求心地上的持戒。

當我們大小乘的淨戒成就以後,這時候在世間當中,就沒有相生相殺的業報;淫心斷就沒有相生,瞋心斷就沒有相殺,乃至於偷盜跟妄語都不現前,就沒有負債跟欺誑的問題,那我們也就不用在世間當中,再來世間償還過去的業障。殺盜淫妄,基本上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業果相續,你有業的產生來世的果報。

業報清淨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持戒的功德:如是持戒身口意清淨之人,這個地方包括了執身不動,也包括了執心不起。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之下修三摩地,你就依止你父母所生之身,也就是說,你不必經過來生的轉世,也不需要天眼,你就能夠得到相似的五種神通:第一個,自然觀見十方世界,這是相似的天眼,它這地方的天眼不是果報的天眼,也不是禪定的天眼,是持戒清淨修學大乘三昧,所引生的一種相似的天眼。覩佛聞法,這是相似的天耳。聞法當中我們就能夠親自的去承奉佛陀大乘的旨意。得大神通,這是相似的他心通。游十方界,遊行在十方世界,是相似的神足通。宿命清淨,這是相似的宿命通,能夠了知過去我們多生多劫的事情,而無有障礙。得無艱險,這地方的「艱險」是指的我們生生世世不再墮落到三惡道當中。

結示勸修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這個「刳正性」主要當然是持戒清淨,持戒清淨在這地方講到兩種功德:第一個成就相似的五通,第二個不墮惡道。「不墮惡道」,菩薩在什麼情況是不墮惡道?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到了內心成就一種菩提心堅固的時候他不墮惡道。也就是說,菩薩的菩提心它會產生一種增上慚愧。雖然這個菩薩煩惱沒有完全斷盡,但是他內心當中對於這種善法產生強大的好樂,對惡法產生強烈的厭惡,「崇重賢善,輕拒暴惡」。這種菩薩他是怎麼樣呢?雖作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他即便一時造了惡業,因為他對惡業非常的厭惡,他馬上能夠懺悔,即便他因為某種惡業到了惡道去。我們講彈球地獄,他馬上彈出來,雖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的菩提心特別堅固,這種增上慚愧的力量。當然這跟持戒是有關係的,持戒是幫助我們菩提心。這是講到「刳正性」,刳正性包括執身不動,也包括執心不起。

壬三、違現業

淨界法師:楞嚴經

「違」,不隨順的意思。前面兩個,一個是斷五辛,一個是持戒。這地方就講到修習「止觀」。以止觀的力量來來違背我們生死的業力。生死的業力是說,我們依止六根去攀緣六塵產生六識,六識是起惑顛倒的根源。所以你看《楞嚴經》,它在破六根、六塵的時候,它主要就是不能讓六識生起來;《唯識學》修學止觀是根塵碰撞以後,先把「識」創造出來,然後再來對治。《唯識學》它是漸次止觀,它是在第二義諦的時候對治。《楞嚴經》它根本不允許你生起六識,它根塵一碰撞的時候,它那正念真如的力量馬上要滲進去,它不能讓六識生起來,它後面會講到「根境不偶」。

蕅益大師說: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主要是持戒清淨,是一種助行。這地方的「違現業」,正是一個圓通的正行、修習圓通。

征起

云何現業?

什麼是我們生死的業力呢?

答釋

脫離根塵

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這一段是承前面刳正性而來。也就是說,前面受持大小乘清淨戒行的人,他內心當中慢慢慢慢對於男女貪愛的意念慢慢的淡薄,因為他的「執身不動,執心不起」,就算是偶爾有一些邪念生起,馬上能夠責心懺來加以對治。所以他對外在的六塵沒有太多的活動跟放逸,他對於六塵的攀緣相對的減少很多了。到這個地方,古德的解釋還是屬於持戒的範圍,這地方還是持戒的範圍。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正式的修止觀)在持戒清淨不對外攀緣的基礎之下,開始修習圓頓止觀,旋轉我們六根的功能,而歸於六根的根性。蕅益大師說:這段經文就是前面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我們六根的作用是見聞嗅嘗覺知,我們在用它的時候你不能隨著它的作用而轉,你要在作用當中迴光返照,去正念真如,觀察它六根之根性,就是我們常說的「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我們會見呢?為什麼我們會聽聞呢?那個功能從哪裡而來?

所以當我們開始迴光返照六根功能的時候,「塵既不緣,根無所偶」,這時候我們對六塵的攀緣就減少了,能對的六根就沒有一個攀緣的對像,最後「反流全一」,這時候那個「流」,流是六根的作用。我們以前是依止「一心」而產生六根,現在就回過來把六根的功能而回歸到一心,最後「六用不行」。觀念在這個地方,「六用」指的是什麼?六識不再活動了。所以有人說《楞嚴經》是破六識,捨識用根,它直接用根照了,它不允許識活動。因為它在六根當中,它就把六根門頭控制得很好,它六根一動的時候它是迴光返照。所以它脫離了六塵,也脫離六識,最後把根的功能帶到它的根性去了。

這一段是講到「旋元自歸」,把六根的功能恢復它最原始的一個本來的相貌。這一段是講到修止觀的方法,這以下講出它的功德,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成就廣大神通,第二成就無漏的智慧,第三成就三德密藏,最後成就聖道。

依正莊嚴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

我們剛開始把六根慢慢慢慢的旋元自歸以後,我們會產生六根的功能變得更加的廣大,因為六根它不再攀緣眼前的六塵,這時候它六根的功能更廣大,它能夠顯現十方國土,它一念心當中隨它的心念能夠顯現十方的清淨國土,皎然清淨,了了分明,沒有任何的障礙。這種情況好像一種清淨的琉璃,在裡面懸著明月一樣,內外透明,琉璃本來就是透明的,裡面放著一個明月,這就表示我們成就一種廣大的神通。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這地方是成就無漏的智慧。身心快然,古德解釋說什麼叫快然?因為他能夠真實的了解到大乘的不二法門,他在整個六根的迴光返照當中,他真實的體會到「幻化色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即佛性」。我們當下的六根它迷惑顛倒的時候是造業的根本;覺悟的時候,你看它產生廣大,同樣是六根嘛!但是你向外攀緣,你的功能反而更少,你迴光返照,你的功能強大。所以他內心當中非常的快樂,他找到了回家的路。妙圓平等,內心產生廣大的安穩性。這地方是講到,它能夠從平等的不二法門當中產生廣大的安穩,這是講無漏智慧的生起。

諸佛現前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這時十方諸佛如來「密」;這地方的「密」,蕅益大師講是法身德;「圓」是般若德;「淨」是解脫德,等於是「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微妙不可思議,就在一念的清淨心中當下顯現。所以我們講六根,你看你開始向外攀緣的時候,你的生命就變得非常的狹隘,六根一迴光返照,收攝回來的時候,廣大的神通三德密藏就顯現出來。同樣是六根,一個向外,一個向內。

成就聖位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這個人當下就能夠成就無生法忍,他對無生的真理能夠安住不失,乃至於依止這樣的基礎慢慢的漸漸的修學,隨所修的戒定慧的淺深,而各自去成就他聖位的差別。(戒定慧越深聖位就越深。)結示勸修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前面的除助因,刳正性,我們還可以看得到他還是一個生死凡夫,雖然成就神通還是凡夫。但是到了「違現業」的時候,他是轉凡成聖了,「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因為他六根的功能轉回到他六根的根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