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182頁,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

當我們在學習一部經或一部論的時候,我們會有二種情況出現:第一種情況,有些人把這一部經學完了,他的內心當中產生一個清淨無漏的善根,但是你看他身口意沒有太多的改變,他平常做什麼,他還做什麼。也就是說這一部經進入到他的身心世界,並沒有產生一個強大改變的力量出來,這種人叫做跟這部經結緣。第二種情況,有些人把這一部經學過以後,這部經的法義在他的身心世界,的確可以看得出來產生一種強大的滅惡增善的效果,我們應該說這個人的生命開始增善了。這兩個差別在哪裡呢?有些人為什麼這一部經到他的身心世界,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有些人只是一種善根而已呢?

《法華經》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其實每一部經都有它的一個方便門,有些人就是找不到門,所以他這一部經進不去,在門外看一看,「喔」!這一部經有很多珍寶。他知道這一件事情,但是他並沒有把這珍寶拿來真實的受用。為什麼?因為他找不到門,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天台宗在講經之前,一定是五重玄義,掌握經的體宗用。那麼本經的方便門是什麼?我們怎麼能夠找到這部經的入口,它的門在哪裡呢?我們分兩部分:一、講到這一部經的理觀,二、它的事修。

這一部經的理觀是從不生滅心,而修學空假中三觀。我想你要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第一個,你的內心是依止什麼心態,「云何應住?」是很重要的。在本經當中講到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人,對整個生命的現象,要以「無住為住」,以不生滅心來當作你因地的發心。你生命不是要追求什麼,而只是恢復你本來的面目而已。你生命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是把你原來的清淨本性把它恢復出來而已。這種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向外追求,它是向內安住的。安住在不生滅心的時候,我們開始調伏其心,空假中三觀,使令我們能夠保持中道。一方面「觀相元妄」,一方面「觀性元真」,用空假中三觀,使令內心當中能夠保持平衡的中道思想。這個就是整個本經的理觀,以不生滅心來修空假中三觀。依止一念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觀,依止空假中三觀還是開顯一念心性,「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此的輾轉相續,就把整個五蘊身心的障礙破壞掉了。這就是整個本經的理觀。

本經的事修,它的正行主要是二十五圓通,但本經的意思是以耳根為根本。蕅益大師說:念佛圓通也不錯、也是可以。總而言之,以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這二個交互的作用,禪淨雙修來當正行。另外本經講到有兩個助行是很重要的:一、嚴持四重禁戒(四種的清淨明誨),調伏四種煩惱,這是助行的第一個,「持戒」。二、誦持神咒,持咒的功德來破除我們的障礙,特別指的是鬼神障。你能夠把這部經的理觀跟事修都掌握了,那你就掌握這部經的「門」,它的方便門你就掌握到了。那我們就可以進入裡面去受用這部經的種種功德,種種的作用。

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

淨界法師:楞嚴經

這一段是文殊菩薩他讚歎耳根法門的殊勝,來勸勉末世眾生能夠如法的修學。

總標諸佛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前面我們看到二十五位聖人,廣泛的陳述二十五圓通的法門,最後文殊菩薩做一個總結,他說:「此」指的是耳根反聞聞自性的法門。依止耳根來入流亡所,是過去微塵數諸佛,所依止一路修學而能夠悟入大般涅槃之門。也就是十方諸佛都是依止耳根之門,而成就涅槃。這個地方指的是沒有例外的,這是總說,以下把十方微塵數諸佛,把它開出來三世。

別列三世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過去諸佛在耳根反聞聞自性當中是已經成就,現在的菩薩也即將依此法門而悟入圓明妙心,未來大乘的修行人也應該依止耳根反聞聞自性的法門來修學。這個地方講到是沒有例外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走這條路,我們講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但是這路是有一個特別容易上去的路,這個路當然指的是耳根的路。前面講的是道理,以下引用實際的例子來做證明。

示己親證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文殊菩薩說:我過去在因地的時候,我也是從耳根而悟入圓明妙心,不只是觀世音菩薩如此修學而已。引用道理,引用實際的事證,來讚美耳根的殊勝。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為什麼說通往涅槃只有這條道路呢?其實這一句話是有兩層意思:第一、就一個因地的菩薩來說,這個門是單指耳根,你別無選擇。因為一個初心菩薩,他本身的障礙就很重,我們內在的煩惱、外在的鬼神、還有果報體的障礙、各式各樣的障礙太多,所以從一個初心菩薩來說,那一路涅槃門當然只有指的是耳根這個門。二、如果約著果地的功德,法身菩薩所證果地的功德來說,那這個門指的二十五個方便都是進入涅槃之門。

我們前面說過「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初心菩薩跟聖人在進入涅槃是不太一樣的,初心菩薩要簡別,聖人是不用簡別的。這一層道理就是在講這一句話,講到「一路涅槃門」有因果二種的解釋。

辰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

淨界法師:楞嚴經

經過文殊菩薩的敘述,完成釋迦佛的本意。釋迦佛陀都沒講話,但是文殊菩薩知道他老人家的意思,他把釋迦牟尼佛心中想要講的話把它表達出來,一方面做結示來簡擇圓通的差別。

觀音最殊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先把殊勝的法門標出來:真實猶如釋迦世尊,您老人詢問我在二十五方便當中,哪一個法門是最容易下手的,依此最容易下手的法門來救末劫的眾生。蕅益大師說:圓通法門的特色,在其它二十五圓通當中,它的特色在哪裡呢?它特別加被末法時代下等根機的眾生。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特別照顧弱勢團體,有些人心力很強煩惱很淡薄,那他就不一定要根據用耳根法門,因為他沒什麼障礙,他身體也健康,他平常也沒什麼煩惱干擾他,他的正念也特別強,那二十五圓通你修什麼都可以。但是末劫眾生啊!他問題很多、很多,內在的煩惱罪業、外在的鬼神干擾,你內心已經是心力交瘁的時候,剩下的精神體力不多的時候,而且你又想追求出世間的大乘之道,又想成就涅槃妙心,那麼這時候,你唯一的選擇就只有『觀世音的耳根法門』是最為殊勝的。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那麼這一段你都不用學習,那你隨捻一個法門通通是妙法。但如果我們不幸生長在末法時代,選擇一個容易成就的法門就非常重要。

餘門難成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

淺深同說法。

二十五圓通我們只選耳根,那其它法門它的內涵是什麼?其餘的二十四種法門,其實都是佛陀的神力所加被的。前面的二十四個法門,都是佛力加被所成。什麼叫佛力加被?你必須生長在佛世,它是有個別性的,它不是三根普被。他們是「即事捨塵勞」,你生長在有佛出世的地方,你生長在有大善知識的地方,他能夠了解你所遭遇的特別的世緣,你有特殊的世緣。

比方說:阿那律尊者,他後來不睡覺失明了,如果阿那律尊者要生長在末法那就完了!沒有知道他的方法。因為生長在佛世,佛陀就順著他眼睛的失明,告訴他你要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從他所發生的障礙,結果成就圓通。又比方說烏芻瑟摩尊者,他的身心世界慾火熾盛。佛陀說:你也是一樣,即事捨塵勞,觀察慾望之火的火,本來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把淫慾之火轉成智慧之火,轉一下就好、轉個方向。

在其它二十四個法門當中,都是要經過佛力的加被,佛陀親自的指導。沒有一個法門是在末法時代,你就可以自己修學的,不可以!

「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它不是一般人可以長時間修學,也不是淺位菩薩跟聖位菩薩可以共同修學,所謂三根普被的,沒有這回事情!我們在佛法當中有些真的是特別的法門,有些是一種正常的恆常修學的法門。特別法門在禪宗特別多,禪宗最喜歡用特別法門,但是禪宗有一個特點,禪宗是不立文字,但是它是以心印心,禪宗一定要有善知識住世。你看禪宗他們的祖師一往生,這個教法就完蛋了,他們是以人來帶動法。

比方說,德山棒,臨濟喝。有人問德山祖師說:什麼是我們的祖師西來意?他過去就打你一棒,他保證你開悟。你說我們現在的人誰敢打,誰敢去打人家?你根本就不是善知識。這個法門你是不適合用了,那是要祖師的加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喝茶去。他就知道你的根機,他知道順著這個因緣你可以開悟。吃餅去!從舌根當中反聞聞自性。

但問題就是,這個都必須要有佛陀、有菩薩的住世,這個法門才可以去操作的,不是一般正常的人可以去修學的。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有通途的法門跟特別的法門,特別法門一定要大善知識的住世才可以去運用,這一點大家要清楚。這地方是把耳根圓通跟其它圓通做一個差別。

辰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

淨界法師:楞嚴經

文殊菩薩起大悲心頂禮三寶求加被,以發明耳根圓通是一個真實的圓通。

禮讚求加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文殊菩薩為了整個末法眾生的因緣頂禮三寶,『如來』是佛寶,『藏』是法寶,《楞嚴經》講法寶都不是心外的法,不是語言文字的法,它的法就是一念心性,你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性功德等待你去開發,這個是法寶,叫『藏』;『無漏不思議』--僧寶,我們依止如來藏修學,成就無漏戒定慧的功德,這叫僧寶。為什麼他要頂禮三寶呢?希望三寶的加被未來的末法眾生,對耳根法門能更生起真實的信解,而沒有任何疑惑。當然所有的法門都要依止信解,有很真實的信心才能夠產生它的力量。

法門超勝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我們前面講這麼多,到底耳根圓通的特色在什麼地方?文殊菩薩說:「方便易成就」。這個法門跟其它二十四個法門相比(其實耳根跟念佛圓通很接近),這二個法門包括耳根圓通跟念佛圓通,都是最容易成就的方便法門。不管有沒有佛陀住世,不管有沒有善知識出世,你都可以依指法門來修學,來教導阿難尊者乃至於末劫沉淪的眾生,這個法門它是障礙最少。

「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身為一個末法眾生,你能夠依止耳根來修學,你所成就的速度絕對超過其它的法門。

總結究竟  真實心如是。

所以總結真實心如是。這是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一個真實修心的關鍵,就在耳根當中,這是它的關鍵之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門在哪裡呢?就在耳根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說,就在念佛當中。這兩個法門同樣殊勝,同樣是方便易成就。我們之前講過很多觀念,「門」有進去的門跟出來的門,這兩個門不完全一樣。我們從一個生滅心要進入真如的門,這個門就是「耳根」,只有一個。《楞嚴經》是在修清淨心,從生滅心回歸到不生滅的清淨心。《法華經》修的是菩提心,《法華經》是從清淨心那個門開始出來,那就不是耳根的境界,那無量無邊的法都是方便法門。《楞嚴經》它是攝用歸體,這個門必須障礙要少。印光大師說,用耳根來攝心…在念佛中為什麼用耳根來攝心?我們有很多方法,你可以去觀想佛像,也可以觀像,為什麼要持名?

印光大師說:因為耳根一法,不但攝心而且養神。耳根當中,第一個、你的所緣境很容易了了分明的現前,也就是說耳根它是圓通的沒有障礙,它能夠讓你的所緣境很容易的現前。第二個、攝心,它能夠沒有障礙的運轉下去,你白天用它、你晚上用它,你也不會覺得疲憊,因為你修學不是短時間的;德山棒、臨濟喝,那種一時的開悟當然時間很短,但是你長時間的斷惑證真,你這個門必須要長時間的走,那這時候養神就很重要,耳根是特別的堅固,所以我們講,開方便門是很重要的。

過去我們講過一個公案,在經典上,佛陀說有一個牧牛人,他帶了一群牛要過恆河。而這個牧牛人他沒有選擇恆河該從什麼地方過,隨便找一個地方就衝過去了,這些牛過去以後死掉三分之二,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佛陀說這個牧牛人不知善巧方便。另外一個牧牛人,他在過河之前,他要簡別一下哪一段恆河距離最短?哪一段恆河障礙最少?他要先觀察地形地物,找到地方的時候他把牛分成三批,第一批牛是體力最好的,第一批先過去。他一吆喝,這三分之一的牛就全部衝過去了,衝過去以後這些牛就互相的叫喊,鼓勵後面的牛;第二批牛是體力中等的,這時候前面有牛在叫喊,後面牧牛人再鼓勵一下,第二批的牛也過去了;三分之二都過去了,剩下三分之一體力羸弱的,它們想大部分都過去了,我也過去。結果再鼓勵一下,全部都過去。佛陀說:這個牧牛人善知方便。

佛陀講這個譬喻是什麼呢?祂說修行者亦復如是。你今天找到一個方便法門,你修習一天,等於別人修習一劫的時間,「日劫相倍」。你能夠找到方便法門,你所產生的效果是別人一劫的時間,這叫「真實心如是」,一種真實的修心法要,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說:「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塵淪。」是這個意思。到這地方,耳根圓通法門的介紹完全圓滿結束。

辛三、時眾獲益

淨界法師:楞嚴經

當時的法會大眾,聽到觀世音菩薩的教授,聽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印證,得到廣大的功德利益。

當機開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瞭其家所歸道路。

阿難尊者跟法會的大眾,這時候在修行當中得到兩種功德:一、「得大開示」指的是佛陀、觀世音菩薩跟文殊菩薩殊勝圓滿的開示。這種開示有什麼效果呢?「身心瞭然」,對於五蘊身心的真實相……我們在《楞嚴經》的時候,對身心世界一個是相、一個是性、一個是真如門、一個是生滅門。「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相妄性真,這個就是整個身心世界的真實相。我們的五蘊身心有真如門跟生滅門,就產生空假中三觀,當我們從假入空的時候,是回到真如本;當我們從空出假又回到生滅門。你能夠在這兩門當中,能夠進出自在,那就叫「身心瞭然」。

觀察佛陀無上菩提的智德,跟大般涅槃的斷德,講出一個譬喻:身心瞭然。到底對諸佛的功德有什麼樣的了解呢?譬如有一個人他離開他的家,到很遠的地方去辦事情,事情辦久了,以後忘了回家的道路,「未得歸還」,他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回家,聽到耳根圓通以後,他明白「哦!」他明白這個家在哪裡了,雖然還沒有回家,但是他的道路已經完全清楚了,回家的路清楚了。我們講說:大乘的信心已經建立起來了,「信解」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他正式的認清路頭,這是阿難尊者的開悟。

與會證入:

得法眼淨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

在整個法會當中,包括了天龍八部,包括了二乘的有學,包括了一些初發心菩薩,有十恆河沙這麼多的眾生,「皆得本心」。他們的受益皆得悟入自己本俱的心性。這地方,蕅益大師說:什麼叫「皆得本心」呢?了達現前一念心性,隨緣不變之體,他知道真如門在哪裡,進一步能夠遠離見思跟無明的塵垢,而成就「獲法眼淨」。蕅益大師說:獲法眼淨是圓教初住,是破無明證法身。

成阿羅漢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

性比丘尼是摩登伽女,他聽到文殊菩薩前面所說的偈誦,而成就阿羅漢。聞大證小,這就是講「不定」,受益不決定。

發菩提心

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量無邊的眾生,聽到前面觀世音菩薩跟文殊菩薩的開示,成就「無等等」。「無等等」蕅益大師解釋的很妙。蕅益大師說:「無法可等此心,此心可等一切法」。「心」指的是不生滅心,他的位置在名字位的發心,或者是觀行位的發心,比前面的法眼淨稍微差一點。這地方大眾的受益,蕅益大師的判教就從這個地方判教,這個地方很明顯的是「方等時」,四教並談,而且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這個地方,大乘根機的得到大乘的利益,小乘根機的,竟然在佛陀發明不生滅心當中證得阿羅漢果。這是所謂的四教並談,各得其利,所謂「正為菩薩,旁為二乘」。到這個地方,整個事修的圓通法門,所謂的正修全部都講完了。

丙二、為末世示道場方法(分三:丁一、陳請。丁二、讚許。丁三、宣說)前面的正行是依不生滅心修空假中三觀,從耳根而反聞聞自性。在正法像法時代善根很強,煩惱比較輕薄。蕅益大師說:其實到這個地方就夠了,但是末法眾生問題就比較多,一方面內在善根淺薄煩惱粗重。第二、外在環境的誘惑,障礙特別多。所以必須要有助行,就必須建立道場來產生一種防護的效果。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個陳請。第二個讚許。第三個宣說。

丁一、陳請

淨界法師:楞嚴經

阿難尊者慈悲的陳說啟請。阿難尊者把他自己聽聞經典的整個心態,在這裡陳說。先陳說阿難尊者聽完經的心得,啟請建立道場的方法。

禮讚啟請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阿難尊者整理他的衣服,在大眾中起立合掌頂禮,他先陳說聽經的心得:

「心跡圓明,悲欣交集」蕅益大師說:第一個「心」是涅槃之心,不生滅心,整個修學的依止處,他的目標。「跡」指的他整個修行的方法,回家的道路。對於整個修學的目標、跟修學的方法非常的了了分明,沒有任何的疑惑。他的心態是「悲欣交集」,「悲」昔日之未聞,為什麼過去沒有聽到,白白的流轉三界的生死;「欣」今日之開悟,歡喜的是現在終於開悟了。這裡是陳說自己的心得,一方面他為未來末法的眾生而啟請佛陀說:「大悲世尊!我現在已經開悟了成佛的法門(理觀),是中修行(事修),已經沒有任何疑惑了;整個事修理觀都很清楚了。

引敘佛言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修行的兩種心態:我過去常常聽到佛陀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有一種人是屬於菩薩發心,他自己還有很多、很多的見思煩惱都還沒有解脫,但是他是發心去度眾生。這叫做「因人的發心、因地之人」,這是第一種心態。第二種人『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自己整個身心世界已經圓滿覺悟了,然後再覺悟他者,這是如來果人的倒駕慈航乘願再來。

我們說菩薩有兩種:一個悲增上,一個智增上;悲增上的菩薩是先度眾生然後再成佛,智增上的菩薩自己先成佛再度眾生。看這個意思,阿難尊者是選擇第一個,他是屬於悲增上。

願同菩薩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我雖然還沒有度脫(阿難尊者證初果),但發誓願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依止度化末劫的心態,正式的啟請。

正請道場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世尊!「此諸眾生」指末法時代的眾生,末法時代的眾生有兩個障礙,第一、內因障礙,就是障深慧淺,他那個明瞭的心煩惱障、業障特別多,而且善根淺薄。第二、外緣的障礙,因為去佛久遠,所以招感的外在環境,邪知邪見說法的法師特別的多,宣說以邪亂正的相似之法。末法眾生內因力薄弱,外緣障礙特別多,應該怎麼來攝受他的心,修學大乘的三摩地,應該怎麼安立道場,使令末法眾生,一方面遠離鬼神的障礙,一方面對菩提心能夠相續的增上,而沒有退轉。

「道場」是什麼意思?我們先解釋「場」,古時候農業社會,稻米收割以後,它不能馬上去殼,要先拿到空曠平坦的空地曬一曬。也就是說,稻要轉成米之前要有一個場,在這個地方曬曬太陽,過濾一下做篩選,稻才能夠轉成米,這叫做「場」。我們在修學「道」,「道」指的是觀察的智慧,心中正念真如就叫做「道」。但正念真如你要完全的走下去而沒有障礙,你也要有一個場幫助你,才能夠遠離魔事,才能夠產生不退轉。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警告所有資糧位的菩薩,他說:所有的成佛之道當中,資糧位菩薩的分段生死,是最難跳脫出來的,因為退轉的因緣特別多:

一、你的煩惱干擾你,很多人剛開始修學很精進,修個三個月一年以後,起煩惱就放棄不再修學,回俗家去了,很多啊!你不能說他不用功,問題他不是不用功,他是有障礙,你也沒辦法幫他排除,他的道只好被障礙破壞掉了。

二、鬼神障特別多,你要不修行沒事,你一修行,你的冤親債主就來找你。

所以在末法時代,建立一個保護自己身心正念的道場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以免產生退轉。這就是阿難尊者他請示道場的理由,一、遠離魔事,二、菩提心能夠不退轉。我們看佛陀怎麼回答?

丁二、讚許

佛陀是讚許、讚歎阿難尊者的悲心,一方面允許來宣說安立道場的方法。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這時,世尊在大眾中就稱讚阿難尊者說:「善哉善哉(讚歎阿難尊者大悲的發願)!如同你所問的,末法時代障深慧淺,而且是種種的障礙,邪師說法,鬼神的干擾等等。所以應該如何來安立道場,救護末法眾生的善根,在末劫當中的沉溺眾生,這是非常重要的,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宣說。」這地方是整個《楞嚴經》的正行、正修,耳根圓通是圓滿了,以下是它的助行。佛陀要怎麼樣去保護我們已經成就的善根。

丁三、宣說 (分二:戊一、明根本戒法。戊二、明誦咒治習)戊一、明根本戒法(分二:己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己二、別示四重以彰無漏)看丁三、如來正式的宣說,這個地方分兩段:一、明根本戒法。二、明誦咒治習。第二個是講到誦持神咒來對治習氣。看第一段,第一段是說明根本戒法,這當中分兩段: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二、別示四重以彰無漏。第一段是,總顯三學以戒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