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知識文章(第5頁)

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他住在天上、海中或山上。性情傲慢,脾氣暴躁,好打鬥爭勝...

八大地獄

八個大地獄。地獄大約分為三大類,即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在根本地獄中,又分為縱橫兩大類,縱的有八大...

【打禪七】與【打佛七】的異同

打七是佛教主要修行方式之一。七指時間,以七天為一週期,也有延長七個七天,共四十九天,也有延長至十個七天,共...

佛的六種神通

1、宿命通: 知道過去世多生多劫的生活狀況,也知道其他眾生過去世的狀況,以及所做的一切善的惡的事情。 2、...

簡易大悲咒水製作方法

準備: 先淨手漱口,然後準備開水一杯,不拘涼熱。有條件的可於觀音菩薩像前敬香以求加持。 儀軌: 1、懺悔:...

佛菩薩為什麼要坐在蓮花上

蓮花表徵清淨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而蓮花在...

邪淫的六種情況

大概地說,邪淫就是與夫妻以外的人發生不淨行,但是詳細地講起來有很多種情況。 1、非人。 與家族七代之內的親...

《地藏經》二種迴向文

每次誦經前和迴向前應稱念三聲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名號。 第一種迴向文: 弟子xxx願以此讀誦《地藏經》一部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也。梵語阿彌陀,中文稱無量。因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號阿彌...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

五欲六塵

一般將奪取生命的惡鬼神稱為魔,佛教將魔的意義延伸,凡是一切能殺害我們的慧命,不論是來自外界的障礙,或是由自...

三身佛

眾生成佛時有三身,稱為三身佛,三身佛分別為法身佛、報身佛、及應化身佛。 法身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具有的...

戒定慧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了使在家信眾有機會學習出家生活,藉以長養出世善根,種植出世正因,而特別開設的方便法門。所以...

出家的資格和條件

有網友問到出家有什麼條件和要求,今據律藏《四分律行事鈔》略述如下。一個人是否能出家,除了主觀的要求外,在律...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諸行無常。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連續兩個剎那保持不變。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孔夫子...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出家人。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定的較完整的戒...

文殊菩薩十大願

一、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 二、若有眾生譭謗於我,瞋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

佛的九大象徵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印度,是迦毗羅衛國釋迦族的王太子悉達多喬達摩所創立。佛教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

性德

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本具之德。...

六因、四緣、五果

1.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1)能作因: 在有為法生起時,不障礙...

六念法

一、念佛, 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除眾生之苦,我欲與佛一樣; 二、念法, 念如來...

不飲酒戒

酒會亂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塗,一旦酒精中毒,往往還會導致生命的危險。由於飲酒而導致的犯罪很多,...

佛像常見的七種手印

佛像的各種手勢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種教義,是具有印度特點的人體語言,表達的含義極為豐富。常見的...

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

佛珠的含義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同時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 今天,很多喜歡...

蓮華的十種比喻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九: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妙香廣布,令見者喜悅、吉祥,故以蓮華比喻菩薩所修之十種善法。...

四大菩薩的坐騎及象徵意義

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

彌勒菩薩的事蹟

彌勒,全譯梅達麗(maitreya),又譯為慈。彌勒是姓,名阿逸多,義譯無能勝。公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

供品、佛像、四大天王的含義

寺廟不是用誠心換利益的市場,而是用誠心求真知的學校!你會供佛嗎?你知道供品和佛像的真正意義嗎?如果不知道的...

如是我聞

我們在每部經典的開頭,都看到這樣四個字: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是怎麼來的呢?我是誰呢?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

燙香疤

每當在電影、電視劇目中出現和尚的形象時,總見那頭頂上十二個很顯眼的香疤。電影《少林寺》反映十八棍僧救唐王的...

三十三觀音

楊柳觀音 又稱藥王觀音。左手結施無畏印,右手持楊柳枝。若修楊柳枝藥法,可消除身上之眾病。又於千手觀音四十手...

佛的八十種好

據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載,八十種好指: (1) 指爪狹長,薄潤光潔。 (2) 手足之指圓而纖長、柔軟。 (3)...

三昧水懺的來歷

佛教重視檢討自己的錯誤,因此有個別懺悔和集體懺悔。 集體懺悔是舉出每個人易犯的惡行寫成懺文,在佛前懺悔禮誦...

大悲咒的由來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度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合著正等正覺...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莊嚴特徵,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義上...

敲木魚的由來

僧人誦經時用木錘敲擊木魚,便發出清脆的聲音,用於掌握誦經節奏與調整音節。另一種木魚,懸掛在寺院的齋堂附近,...

五逆十惡

五逆 所謂五逆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墮無間地獄。 一、殺父母:...

拜佛姿勢圖解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併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

十種魔業

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二、恶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

八難

八難,佛學詞彙。難是講遭受災難、遭遇到困難,這是專指沒有機緣接觸到佛法。佛經上經常說,一切眾生最嚴重的災難...

五會念佛的念法與解釋

五會念佛的念法: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

佛教的十法界觀

法界,是世界的別稱;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是無限的稱呼。因為眼所見的,有形的東西叫做法,意所緣的無...

十法界:六凡與四聖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嘆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於這個...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1.生平 印光大師(公元18611940年),諱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人...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1.生平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

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1.生平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出生...

淨宗十祖-截流大師

1.生平 截流大師(公元1628一1682年),諱行策,清初順康間人。俗姓蔣,...

淨宗九祖-蕅益大師

1.生平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

1.生平 蓮池大師(公元1535一1615年),諱祩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

淨宗七祖-省常大師

1.生平 省常大師(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顏,錢塘人。七歲...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

1.生平 永明大師(公元904---975年),諱延壽,字沖元,本丹陽人,後遷...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

1.生平 少康大師(?---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縉雲縣人。母親羅氏夢遊鼎...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

1.生平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蹟多不詳。有一說雲,大師...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

1.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四川綿竹縣人。開始學道於成都唐...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1.生平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誕生於隋大業九年,安徽泗洲(一說...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1.生平 遠公大師(公元334年---416年),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

【推薦】佛法初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合掌的十六種含義

合掌的禮儀,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聖像前要合掌示敬,與人見面也合掌示禮。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

蓮花在佛教中表示什麼?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淨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

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

神通

講到神通。大家就會聯想到飛天鑽地、七十二變的孫悟空。其實神通並非佛教的專利,因為只要有禪定功夫,那怕是邪魔...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種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願修行,最終都修成了菩提正果,併稱五智如來。佛認為:修行人僅僅依靠念...

侵損常住的罪最重

這個常住,就是寺院。什麼叫「侵損常住」呢?侵損常住什麼東西呢?飲食,吃的東西;財物,常住的財物。所以沒有出...

佛菩薩聖誕的紀念日

諸佛菩薩聖誕紀念日(農曆) 彌勒菩薩聖誕 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二月...

佛學常見辭彙(十九畫-卅三畫)

十九畫 【勸門】 勸誡二門之一。見勸誡條。 【勸誡】 教人行善叫做勸,制止為惡叫做誡。如來的教法不離此二門...

佛學常見辭彙(十七畫-十八畫)

十七畫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稱。 【優婆離】 見優波離...

佛學常見辭彙(十六畫)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總稱。與器世間同義。 【器世間】 指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國...

佛學常見辭彙(十五畫)

【增劫】 人壽由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之間,叫做增劫。 【增悲】 在菩薩的種性中,有悲增和智...

佛學常見辭彙(十四畫)

【像末】 像法與末法。見正像末條。 【像法】 正像末三時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代,其後一...

佛學常見辭彙(十三畫)

【亂心】 散亂的心。 【亂善】 亂心所做的善事。 【傳心】 見以心傳心條。 【傳戒】 傳授戒法。 【傳燈】...

佛學常見辭彙(十二畫)

【惠能】 人名,為禪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

佛學常見辭彙(十一畫)

【假】 1.借的意思,諸法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蘊而有眾生是。2.虛妄不實之義,諸法因緣和合而有...

佛學常見辭彙(十畫)

【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

佛學常見辭彙(九畫)

【皈依】 皈向、依靠、救度之義。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寶,也叫做三皈依。 【南無】 華譯歸命、...

佛學常見辭彙(八畫)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

佛學常見辭彙(七畫)

【弟子】 徒眾對老師的自稱。 【伽藍】 1.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

佛學常見辭彙(六畫)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為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

佛學常見辭彙(五畫)

【去執】 去掉對一切事物、理論、思想以及意見等的固執。 【平等】 沒有高下貴賤深淺等的差別。 【平等心】 ...

五戒表解

殺戒 釋名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推薦】觀世音菩薩

《一》前言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所以向諸位介紹偉大的觀世音菩薩。這對聖嚴本人來說,尤其感到無限的親切...

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

什麼是菩薩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

佛學常見辭彙(四畫)

【心】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

佛學常見辭彙(三畫)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

佛學常見辭彙(二畫)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覓求真本,入佛知見;行入是由實踐著手,實踐修心,磨煉意志。 【二力...

佛學常見辭彙(一畫)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眾生的善根功德增長壯大。...

文珠法師《三皈五戒的意義》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們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寶;除非我們不學佛,學佛...

斌宗法師《涅槃是什麼》

前言 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槃,那麼學佛修行的人,當要徹底明白它,不可輕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個什麼東...

廣超法師《佛學基礎知識》

業力與輪迴 一、業的定義 古印度語稱為竭摩,梵語(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譯為業。業有三...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常識課本》

小序一 佛法是什麼?他原是一種覺悟學。吾人處在宇宙間,萬事萬理,好像都帶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結果他卻是白;...

佛教小常識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為官署。漢代設有鴻臚寺,用以招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