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知識文章(第4頁)

「摩訶薩」的七個意思

摩訶薩有七個意思,這是大菩薩的意思。這七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聽過的人,會聽得耳朵都塗油了,就是聽得多了。...

「娑婆訶」的六種意思

娑婆訶,這是很要緊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個娑婆訶,每一個娑婆訶,都有六種意思;所以你記得,無論在任何的咒上...

貪、嗔、癡

貪、嗔、癡: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種煩惱──貪、嗔、癡。又作三火、三垢、三縛。 貪: 是一種染著的心...

「空」的含義

空(梵語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義,如來說空的道理,是要令眾生破迷啟悟,是轉凡入聖的關鍵...

何謂「中陰身」

人死之後,到哪裡去呢?人死之後,在還沒有投胎轉世之前,他是一個中陰身的地位。 什麼叫中陰身?簡單的說,就是...

出家人所穿「三衣」的含義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規定,比丘所可擁有的三種衣服,謂之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此三衣總稱為支伐羅。...

閉關的意義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閉關...

出家人姓「釋」的由來

佛教初來東土,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人們按照中土習慣,並為方便稱呼,往往要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開...

佛經讀誦安置須知

讀誦須知: 1、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

十八羅漢

在佛教經典記載中,原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又稱十六尊者。據經典說,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囑付,...

與師父相處時的禮儀

不少人在初學佛時,常會不知如何與法師相處,擔心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失禮。其實,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錯,法...

各宗派的代表性經典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現列舉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

大乘八宗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直到唐...

彌勒菩薩的象徵意義

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

木魚的由來

木魚作為一種擊打樂器,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如在民族音樂特別是廣東音樂中,木魚還是其樂隊組成中的一件重要樂器...

鼓是怎樣成為佛教法器的

鼓是民間常見的打擊樂器。世界各地鼓的種類、形狀和稱呼有很多,用於各種場合和儀式之中,如戰場、殿堂、廟宇、舞...

羅漢鞋的鞋洞有什麼含義

平時在與信眾的接觸中,有很多信眾對出家人穿的羅漢鞋感覺很好奇。有人就問我說:師...

佛教中的禁忌有哪些

佛陀臨逝世時教導弟子們,在他去世以後要以戒為師。佛教的戒(禁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僧人和僧團的,另一...

念珠有哪些意義

佛教中的念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

中央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代表法界體性智: 佛身顏色:白色 代表意義:自性清淨 淨土名號:色究竟土 所轉煩...

佛教有哪些佛事

在寺院中所舉行的佛事,要以水陸法會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為最經常,其次,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舉行的。 水陸法會...

佛教七寶

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玄奘...

佛像開光的表法意義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 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

佛教為何分宗派

佛教,整體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八宗十宗,甚至數宗數派,大聖佛陀觀機逗教,什麼根機說什麼法,...

佛像開光儀軌

一、楊枝淨水讚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壽廣增延 滅罪消愆 火焰化紅蓮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

什麼是佛

佛是佛陀一詞的略稱,古時也寫成浮屠或浮圖,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

中國僧服知多少

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侶最顯著的標誌 剃除鬚髮的出家儀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來都沒有改變,但是在僧服卻...

四念處

四念住是佛教的人生觀,即時時刻刻要保持的四種正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作為學佛的人,如...

「出世」與「一切皆空」的含義

出世 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這...

開經偈的含義

念經前所念誦的四句偈,其偈文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翻開經...

五戒與十善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紮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 (或稱十善法)。十...

佛教的五條基本戒律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薩戒,也是以五戒為基礎。何謂戒?就是要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

佛家上香的儀軌

供香及禮誦持念等種種法門,其妙要在於誠敬二字。供佛、供香雖有儀軌種種,而究其實,都是旨在喚起、培扶修持者的...

阿羅漢的三種義理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阿羅漢是小乘之極果,是果位名稱。 阿羅漢(Arhan)為梵語,華...

「業」的含義

古印度語稱為竭摩,梵語(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譯為業。業有三種含義:一者、造作;二者、...

因果的法則

佛法所說的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大至整個世界,小至一粒微塵,無不籠罩在因果的關係網...

菩薩度眾生的「八所以」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重點指出八所以,即我們之所以求獲八法,是為了眾生,為了利他;看似自利,實為利他。世尊...

遊覽寺院的四個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住持僧應尊稱為長老、方丈、禪師。對喇嘛廟中的僧人應尊稱喇嘛...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是何意

我們所說的因果是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

迴向的意義

迴向,又作迴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向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

法華經記載的21位大阿羅漢

1、阿若憍陳如: 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即以妙觀察智觀察,知道要先度在鹿野苑的憍陳...

慈悲三昧水懺的來源

《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制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

朝山的六種意義

修行之法門頗多,朝山也是學佛修行法門之一,其朝山真義有六: 一、朝山可培養我們人低聲下氣,消除我們的高傲之...

佛教中的「稱謂」有哪些

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門裡,稱謂代表著職務,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維繫佛門綱常倫理的功用,...

臘八節

2012年一月一日,元旦,又是傳統的臘八節,佛家的佛成道日。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

出家的含義

出家修行,其本意實乃殊勝莊嚴之意,不解出家修行真諦之輩,往往對出家的動機與意義失去正面的共識,因而臆測錯誤...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義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u)指良家之男子。善女人亦同...

放焰口的由來

放焰口是佛教寺廟中經常舉行的佛事活動,全稱是瑜伽焰口施食儀。焰口是餓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譯...

「無我」的簡單解釋

無我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指外道所執的實我及凡夫所妄計之我是空無的;為三法印之一。 在佛法中離有情義、依他起...

「佛」字的三種涵義

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 ),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佛陀...

木魚有什麼含義呢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動中,木魚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法器之一,不管是誦經禮懺,還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魚。很...

趙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 1. 問: 什麼是佛教? 答: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

佛的三身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含義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國廣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對淨化...

阿賴耶識淺說

一、阿賴耶定義 梵語阿賴耶,華譯為藏,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 1、能藏:謂此識能含藏染、淨、善、惡、...

地藏菩薩的本生事蹟

關於地藏菩薩本生事蹟,大乘佛經裡有幾種記載: (1)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名號的含義

地藏:梵語ksitigarbha,譯為地藏。地即土地,具有七義: (一)能生義,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

觀音菩薩的形像

明代闕名彩畫《白衣觀音圖》 觀音,原譯觀世音,梵文為阿婆盧吉俱合婆羅,譯為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唐朝因...

觀音菩薩的由來

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是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為人所知的菩薩,亦即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音譯阿縛盧枳...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裡,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音聲忍: 菩...

出家人為什麼要光頭

有位年輕的朋友問我,經常在小說中看到某人看破紅塵,落髮為僧,遁入空門的說法,剃光頭似乎成了和尚的標誌,請問...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第一:廣發弘誓願: 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第二:常居南海願: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觀世音。...

往生淨土三資糧

淨土三資糧為:信、願、行。即是信仰、發願、修行。 淨土宗依此三者作為往生淨土根本願理,稱為往生淨土三資糧。...

關於香疤起源的說法

影視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有某人看破紅塵,落髮受戒為僧的環節。只要看到頭上有香疤,人們知道這個人出家了,香疤,...

四諦

1、苦諦。 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迴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

過堂

過堂,是上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門中的吃飯,有別於印度僧徒之託缽乞食。又稱上堂、赴堂。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

僧鞋的來由

在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地處熱帶,所以一般人都以為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期,僧尼們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實不然,據禪林象...

袈裟的功德

袈裟,指纏縛於僧眾身上的法衣,因為法衣的顏色不正而得名。也稱作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梵語kas!a...

袈裟的含義與功德

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譔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

羅漢的含義

我們常說的羅漢實為阿羅漢的簡稱。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

佛教中的「五行」有哪些含義

我們常說的五行為五元運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數於天地間運行不息,稱為五行;其為萬物化育生成要...

六道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因立下要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眾生的大願,故而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稱,其名號與...

三災八難

三災有「大三災」,指水、火、風之災,以及「小三災」,即饑饉、疾疫、刀兵之災; 八難就是王難、賊難、火難、水...

什麼是菩薩行

菩薩行總的來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以救度眾生為己任的。修學菩薩行的人不僅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還要觀察、...

佛法的藏、通、別、圓四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 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為何說是藏教?《法華...

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水、火、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水、火、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

三乘

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 (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

比丘尼的八敬法

八敬法,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等,簡稱為八敬法。這是佛陀規定比丘尼眾應須恭敬比...

三皈依的含義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為白,轉染成淨,把心地住於正念清淨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現實生活中這句佛號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甚至有時人們還開玩笑似地自...

合十的意義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

佛法僧為什麼稱為「三寶」

佛法僧三種為什麼稱為寶呢?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繫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的...

佛歡喜日的由來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而這一日,在佛教裡卻稱佛歡喜日。 關於七月十五稱作佛歡喜日的...

十惡

佛教有命濁的說法。人類共同的惡業增長、熾盛,會引起短壽的果報,此為末世之際的命濁。唐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在《...

佛陀的十號

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出自《佛說十號經》,歷代祖師所闡述,皆依此經義。此十號為: ...

為何居士互稱師兄,而不稱師姐

男女平等,意指佛性上的平等,人人均有佛性。然而,我們不可不承認男與女在生理及心理狀態上仍有相異之處。一般而...

五念門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又一重要內容。 第一禮拜門, 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不僅是指...

天人的五衰相現

天人有五衰相現,這五衰相現是什麼呢? (一)花冠萎謝。 天人戴的帽子是花做成的;等到五衰相現的時候,這花冠...

超度的含義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請僧尼為亡者誦經拜懺,謂之超度。誦經等使鬼魂脫離苦難。 一般人卻...

輪迴

什麼是輪迴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

何謂法師

何謂法師?淺言之,精通佛法,為人之師。法師有五種: 1、受持法師: 對於佛法,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嚴格實踐...

天龍八部

佛教中常說的天龍八部,又叫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佛教八大護法神,數量很多。具體如下: 一、天眾: 天就是神。...

十法界

一、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嘆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

十二因緣

一、前言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生命究竟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呢?佛法說:生命是由...

五蓋

1.貪慾蓋: 指貪愛五欲妙境,能使眾生心性迷惑,令善法永不生起。 2.瞋恚蓋: 指瞋恚能令人於違情的境上生...

貪瞋癡三毒

一、貪 貪又作貪慾、貪愛、貪著,略稱欲、愛。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經典中有許多形容...

佛門的教學藝術(圖)

如果我們懂得佛門的表法意義,你在寺院裡面走一圈,整個佛法統統教給你,你就曉得佛法完全是生活法。 【進山門,...

文殊菩薩的事蹟與思想

(一)文殊的事蹟 文殊師利,梵文man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

發願

佛教常說的發願,就是樹立學佛目標。每個人發心不同,所以,發願內容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