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4頁)

凡夫的一念心被兩種障礙所纏繞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先找到根本,才有資格修學

我們看現瑞許說: 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

為什麼有人富貴堅固得來容易,有人卻要辛苦勞作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們看到有一種人,他得到了富貴...

虔誠的迴向,讓逆子回頭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我...

懺悔的真實義是什麼

梵雲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准《業疏》云:取其意義謂不造新,懺謂止...

找到清淨本性,這才是成佛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學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

有對錯的概念,你就很難調伏妄想

這個人天乘,你可能要經過三年五年的時間,必須要掃除你生命中的地雷、重大的地雷,...

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問: 弟子一直有個疑惑,就是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因為我想我肯定沒有...

念佛法門的殊勝,在於能夠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根據所觀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的修行: 第一個叫作...

學《法華經》對修淨土有哪些好處

《法華經》當然最重要就是理觀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點跟一般的點不一樣。 我們先談...

【推薦】對治煩惱的最好方式

禪宗有一句話,我希望大家好好體驗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說覓即知君...

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

這個宇宙萬法,惟獨是我們一念心所顯現,這個觀念很重要。佛教的觀念是認為我們的生...

法性本來空寂,但是因果絲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觸佛像的時候,產生一個識,一個明瞭性。根塵一碰撞就會產生一種心識。...

從根本上的覺悟,才是真正脫胎換骨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波斯匿王─...

清淨本然的本體,怎麼會有染淨因果呢

先看第一科,約著迷真。眾生因為迷失了清淨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麼這個時候在...

修行是轉變第六意識,而不是消滅第六意識

我們這一科是把遍計執--所謂能遍計的第六意識,它計度分別的差別相貌,作一個品類...

念佛消業的故事

當我們的心靈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我們未來淨土的功德,會有什麼好處呢?...

高慢心所招感的三種地獄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內心的相貌講出一個譬喻說: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說:...

為什麼叫覓心了不可得

蕅益大師說,一個利根人,七處破妄到第一關的時候就應該開悟了,就是覓心了不可得。...

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

一般來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中間有一道牆壁。這道牆壁諸位知道是什麼...

隨各人施心大小,所感得飯菜不同

外在六塵是講依報的環境。看六塵這當中有六段:色、聲、香、味、觸、法塵。『就此第...

佛陀講出例證來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

佛陀講出一個實際的例證,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阿難尊者你過去生跟摩登伽女是多...

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來,臨終才會出現

有些人的處理方式很簡單。我打妄想,我就轉念念佛,有些人是試圖用佛號來壓這個妄想...

「住在外境」對你是不利的,「迴光返照」才是大功德

我們的顛倒是怎麼產生的呢?「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

以善業奪惡業,以善心奪恶心

中隨煩惱有二種:『十一、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的體性開展出來,有四種殊...

我們的內心是怎樣創造十法界的

這個假觀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據《法華經》的十如是,開展出一念三千的思想...

寶蓮香比丘尼為什麼會墮無間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

五種不正見

當一個人先入為主,一開始沒有親近善知識,自己在心中打妄想,立出一個知見之後,就...

陽德享盛名,陰德天報之

『四、覆者,於自作罪,恐失利養名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藏者,後...

你造罪時心安理得嗎

你因為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在造罪的過程中形成躁動,其實這是好現象。難...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我們修學聖道。因為菩薩的一切...

淨界法師:楞嚴經

《楞嚴經》修學的重點,簡單的說就是在修習《首楞嚴王三昧》。為什麼我們要修習《首...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

關於修學位次,我們今天要注意一個觀念,就是轉字。《楞嚴經》在經文當中沒有講到一...

為什麼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

我們看丁七的普等三昧願。 這一段我們講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針對資糧位菩薩來說,...

你是哪一種菩薩

這四弘誓願當中,其實菩薩是有兩種: (一)悲增上菩薩:他在緣境的時候,他緣的大...

自我意識太強的人,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

你自我意識太強的人,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因為你這個一切法的執取太重,你很難...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薩發菩提心以後,他是怎麼修行...

所有一切法還是回歸到這一念心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

通過專注跟正知來對治菩提心的失壞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何為「眾生濁」

這個眾生濁是由行陰引生的。什麼叫行陰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念念造作、生滅遷...

以不生滅心來作你的發心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假設我們因地的發...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義。 【唯識之教,即用顯體】...

念佛的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感應道交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

把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內心顯現出...

有受菩薩戒跟沒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受了菩...

跟三寶結下好緣,這個非常重要

一個菩薩,你要跟三寶結下一個很好的因緣,這個非常重要。即便你來生福報很大,但是...

如何觀心呢

剛開始觀心時,我們要在佛堂裡把心靜下來,你不能在開車的時候,或者跟人家講話的時...

人生有好的智慧,就能開展出好的前途

為什麼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樂的?你看他經常保持歡樂。為什麼有些人經常愁眉苦臉?這...

如何知道是真心還是妄想

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這個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個...

一般人死後為何還願意來投胎呢

娑婆世界的快樂,理論上是得不償失的。 雖然得不償失,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死了以後還...

念佛人不要只重數目而不重質量

淨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只重數目而不重質量。 我們會很容易地把佛號...

一個人會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於染不防,於淨不修,肆縱流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即...

以不生滅心提起佛號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先了解什麼是真妄。首先我們看...

憶念佛菩薩跟憶念五欲,效果是不一樣的

其實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什麼東西,比方說你憶念佛菩薩跟憶念五欲的境界,效果是不一...

閻王也喜歡別人拍馬屁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簡單多了,你今生才幾十年,能打多少妄想...

經常這樣修行,就能解脫生死業力

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離開我這一念虛妄的妄想,就...

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

愚癡就是對事理的顛倒,顛倒染慧為性。這個邪見在唯識學叫顛倒推求,還加一個推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依名號,安住自心

我們會在這個世間上投胎,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業力,背後有它的業力,就是我們有各式各...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

一個人太順利,未必是好事情

一個菩薩的心,跟大家勸勉一句話:我們的心不能太脆弱。你不能夠說所有的環境,都在...

這條路走得熟悉,臨命終你就容易走

在這無相當中,因為因緣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別──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當它是迷...

一個人有所住,就被它所轉,就被它所繫縛

你看我們有住的時候,我們感到不安,為什麼不安?因為你跟你本來的面目不相應嘛。你...

受過菩薩戒,那個願力會產生一種動力

為什麼要這樣發願呢?因為法性無斷絕故。因為你既然整個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隨順真如...

淨界法師: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典的修行內涵,只有兩個字,就是妙法。我們怎麼樣能夠通過正確的方法來修學這...

第八識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斷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成唯識論》解釋第八識的功...

越用功為何煩惱越重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佛陀說:阿難!你觀世間上『...

落在鬼神道的祖先,希望子孫學佛給他迴向

你修行到一個情況,佛菩薩跟你感應道交,或者一般都是鬼神。 這鬼神在《瑜伽師地論...

你不要去執著、去主宰這個妄想

佛陀的大智慧高明在哪裡呢?他沒有要你馬上處理妄想。如果說佛陀要我們馬上跟妄想挑...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時候,都會面對兩...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

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

夢心消失的時候,你醒過來,看那個人事,覓之了不可得,三界輪迴亦復如是。我們不是...

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前面講很清楚了,就是一個因跟果,無上因成就無...

什麼樣的業最重

最嚴重的是第三種,邪執故重。所有業裡心力強,沒有對治,都還算是中品,最嚴重的就...

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

佛法修學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當中的修學有兩個重點:第一個...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

淨界法師:靈峰宗論

《靈峰宗論》是蕅益大師一生當中在佛法的修學心得。在蕅祖滅度以後,由他的弟子把它...

淨界法師:攝大乘論

本論在唯識學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同時在知見的建立方面,很深入的探討生命的真相,來...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蕅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的目的以四個字來做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

淨界法師:精進佛七開示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一講) (1-1)前 ...

【推薦】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離苦得樂。為什麼我們...

你要不動,外面的世界不會動

整個修行當中就是四個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動,有動過,你才會有這個世...

如何用心力改變自己的生命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每一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

世間之道,會讓你今生趨吉避凶,但不能了生死

我們講道,它有世間之道與出世間之道之分: 一、世間之道 (一)、世間之道最有代...

不能悟道的五個錯見

印度自釋迦出世,遍習外道異學,終於菩提樹下,證悟大覺;乃起而掃除邪說,建立法幢...

人生不堪迴首,不要再想你的過去了

蕅益大師提出三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這佛力不可...

接觸外境的第一件事,記得要先離相

我們現在說過我們改變不了外境,改變外境這個是不切實際,因為這是共業,不是你一個...

真如緣起的三種問難

《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特別是在唐朝有三種問難,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一、真妄...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在的;生滅心跟不生滅心,這兩...

迥脫根塵,靈光獨耀

蕅益大師,他在二十五歲時,他有一次在徑山坐禪。坐禪他是要息諸緣務了,內觀真如,...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名言分享【圖】

《唯識學概要》名言分享...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忘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句話非常重要,這...

如何修不淨觀與無常無我觀

大乘起信論它對因緣所生法的觀,主要是提出兩點:一個是不淨觀,來對治貪愛的煩惱;...

一世精勤,功超累劫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

淨土宗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淨土法門,如果你有志於解決生死問題,大概是我們末法時代唯一的方法了,沒有其它方...

內賊不把門打開,外賊是進不來的

在美國有兩個法師,一個叫恆朝法師,一個叫恆實法師。諸位有人聽過了。他出家以後就...

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

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生習性的造作,最後產生自體,...

【推薦】把所有的願望願景,寄託在這句佛號

【平時思惟:一、罪障深重,求出無期;二、彌陀大願,必定救拔;三、無常迅速,把握...

一家人,各有各的業力

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個界呢,就是善惡有漏無漏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