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9頁)
不是說我們觀了無常觀、觀了因緣觀就能夠放下,但至少比較淡薄。一個人,只要你內心...
我們修行無常無我以後,最後的結果很重要涅槃寂靜,這是解脫道的一個很重要的相貌寂...
佛陀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那就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今天就講到中道的實相...
我們如果操作失當心隨境轉,那就糟了,第六意識的心隨第八識所變的境相而轉,就是心...
阿賴耶識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第六意識的思想去攀緣六塵,什...
楞嚴經把生命分成二個根本:一個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一個是涅槃...
到晚年的時候,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得出你會不會往生: 第一個叫都攝六根,另一個叫淨...
我們現在是活在無始的妄想中,那要怎麼轉成真如而趨向於大佛頂呢?這就是楞嚴經所要...
我們把整個佛法分成四個主題: 發心,正見,修行,證果。 發心、正見這兩科是基本...
這個地方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的這種無作的功德。無...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我喜歡的是...
我們看這個內觀的思想。諸位!如果大家佛號都念得差不多,我們假設每一個人對阿彌陀...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個...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覺也,修持首楞嚴王三昧,你的智慧光明會慢慢地...
整部《楞嚴經》的修學重點,就在破妄顯真。那麼在整個過程當中,就是修學不迷、不取...
二,真、妄。 當你把心拉回來的時候,就要處理真妄的問題。你不是心拉回來就沒有事...
處眾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御眾歸禮。 這講到佛陀調御眾生的方法。 ...
總而言之,大白牛車的啟動,我們講過有三個次第:安住、觀照、發願。先安住一念清淨...
在《唯識學》上,色法有二種:一個叫業果色,一個叫定果色。 一、業果色。 比如說...
我們要知道,極樂國土不是業力所感,我們再三強調──這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變現! ...
這個理觀的智慧所帶動的有六個階段。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但有性德佛乘。 二、名...
當我們修習四念處之後,接下來應該要修助行四正勤。四正勤有四個法門,能使我們不斷...
修習淨土第一個重點,就是你要對極樂世界生起真實、而不可破壞的信心。這個信心的內...
關於積集智慧的資糧,本經講到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有情的聲音,是指有明瞭性的鳥類...
本經的修行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它是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誰代表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我們修淨土的人,...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
如果我們對名號不了解,你敢說臨命終時,這句佛號你能提起來?你真的能夠一心歸命、...
前面的一科是講到阿賴耶識的因相。阿賴耶識的因地,主要是分別自性緣起,就是我們善...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大乘佛法一再強調,宇宙萬法的...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最後一段結示。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發起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在凡...
觀察一個初學者,我們出家眾最清楚了,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剛出家,還是修行...
如果你研究唯識,就知道眾生的悲哀在哪裡──種現相熏。 我們過去打了一個妄想,一...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前面講到,種子是一切法的生...
《攝大乘論》把六度分成兩塊:一個叫聖人的六度,一個叫做凡夫的六度。因為我們修六...
別明三毒無畏。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十四種無所畏的功德,其中的三種就是遠離三毒,貪...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這個地方...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
說四眾過罪,它罪業的成立有四種條件: 第一個,因:要有說罪之心。 宣說對方的過...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有阿賴耶識才有受...
問: 解悟跟證悟的差別何在?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或者單靠修止觀、念佛進...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難尊者的疑惑。阿難尊者的疑惑有兩點:第一個就是在修學的處所...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一個是你所念的佛號;能念的心...
善根人直接從不迷下手,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還你就算了;禪定的人是這個境...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
這個歷緣對境的重要性,我看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他提出了兩點,他說歷緣對境的修...
接著再看第二點,是約著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那我們眾生憑什麼能夠受用呢?...
所謂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要達到一心不亂,當然是從執持名號下手。執...
這個大乘法門,大這個字,其實有很深的涵義。蕅益大師在解釋《大乘起信論》的時候說...
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在實際念佛時,這三個是一體的── 一句佛號,信...
淨土宗在整個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門;要按照密宗的說法,它...
這講到對治的方法,有四段。先看第一段,身捨貪吝。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種的修行過程所成就的,這以下就各自解釋。 一,由清淨。這第...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起來,叫做思量能變。 思量能...
在本經當中,結集經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這些大弟子們通稱叫做長老。...
這一大科講到佛陀法身的功德。這當中有十門分別,這個地方是第五科。佛陀的清淨法身...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是自我意識是有所得,所以...
大妄語跟小妄語的差別:同樣是妄語,但是小妄語只是一種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比方說...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時候是經過受、想、行、識四個...
問: 如果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惡嗎? 淨界法師答: 提出這...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暗趣明。此中差別者,將...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我們前...
未到地定跟初禪相貌的差別,這以下講的很清楚: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諸位心中,你現在的念頭多分來說是正念比較多,妄想比較少,但...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
問: 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淨界法師答: 完全沒有念...
問: 破邪顯正要如何避免犯說四眾過戒? 淨界法師答: 要如何避免說四眾過戒,這...
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然有時也會起顛倒,造了很多罪...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斷除煩惱成就涅槃之無漏智慧,...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呢?因為他有禪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種境隨心轉的力量...
佛教的因緣觀,當它從一種理論的思想轉化成一種實際的修證的時候,這個因緣的修證,...
我們再看看什麼叫涅槃,涅槃,梵語,此雲寂滅、無生。謂由斷除煩惱,盡除生死,所顯...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戒律的時候,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說綿羊的毛為什麼不能用呢?很多...
接著我們來看看菩薩的果位。這個菩薩的果位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所列的五十二個...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種,第四是常住為相。那麼法身的相貌,就是說它是常...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 這一...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
我們學佛,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學佛,有所謂黃金十年,成敗就在十年而已。什麼叫黃金十...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修行人經過一生的修行,我...
一念的妄動,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你不能讓你的心不動,你做不到...
在整個修行當中,必須把你的想像跟感受切割。如果你要修行的話,你的想法不能從感受...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把我們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屬於事持,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這個地方就把為什麼...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假、中三觀。在日常生活的操...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覺...
在修波羅蜜之前,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 《攝波羅蜜多論》云:俱胝廋他...
我們剛開始去學習佛法的時候,是要從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不能夠跟真如理相應...
淨土宗的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麼阿彌陀佛他到底會選擇去...
其實眾生跟世界會相續,主要的是因為有業力的相續,才有這個所謂的果報的相續。業果...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不要覺得人生虧欠了我們

何謂「涅槃寂靜」

中道實相是佛所要說的真實義

第八識一攪動,你就不吉祥了

阿賴耶識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人生要經營的是你的「內心」

如何判斷自己能不能往生

每一天都在增上,那你的生命就有意義

發心和正見是所有修證的基礎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阿難示現的是凡夫,還是初果的聖人

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往事不堪迴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修楞嚴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什麼意思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靠你自己覺悟

佛陀是如何來統理大眾的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唯識學裡的二種色法

國土有哪三種

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已生的惡法令斷,未生的惡法令不生

修淨土的重點,就是要對極樂生起真實的信心

極樂的五塵境界,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極樂世界的鳥是怎麼來的

對名號不了解,真的能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嗎

阿賴耶識把種子轉成果報時,有哪三種差異

阿賴耶識的種子有六義

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時候念念成就

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阿彌陀佛的光明特別殊勝

你所選擇的環境,對你善根有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讀《華嚴經》為何我們只有「隨喜讚歎」的份

熏聞離塵,色所不劫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破除滅結,圓破識陰

說四眾過罪的四個條件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

憶念菩薩的聖號,要生感恩心

以六根當所觀境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臨命終的三個憶念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極樂世界的三種莊嚴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真實義

持名念佛如何達到一心不亂

當你有對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為什麼淨土法門那麼重視信願

萬德洪名為何對每個人的加持力不一樣

貪的對治方法

捨棄自我,依止真如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佛陀跟人天二乘功德的差別

把差別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大妄語的過失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一切都虛妄不實,還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惡嗎

【推薦】從淨土宗的角度,要培養對彌陀皈依的心念

極樂世界的這個特色,是諸天做不到的

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

分段生死對我們的修行障礙太大了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無念」是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如何避免「說四眾過」

淨土宗與諸宗所不共的特色

什麼是菩提

殺生吃肉想出輪迴,那是不可得的

《法華經》的羊車、鹿車、牛車各比喻什麼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

什麼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麼差別?

為什麼要斷離偷盜

希望臨終沒有障礙,就要少吃肉

什麼是十信位

為什麼佛菩薩的法身會常住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皆悉以此迴向往生

十地為何稱為「法雲地」

往生不是把佛號念好,而是要心不顛倒

心識主宰著業力的方向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斷煩惱

遠離虛妄的感覺,依止心中的願力

從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導式的念佛

富樓那尊者的四種辯才

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主導六道輪迴的親因緣、增上緣

如何把「空假中」三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

初學佛,不離名言;真見道,不帶名言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