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6頁)
你知道這個菩薩犯了重罪,你跟他交情不錯,就私下去找他,跟他勸諫說:某某人啊,我...
云何現業? 什麼是我們生死的業力呢? 癸二、答釋 ◎脫離根塵 阿難!如是清淨持...
我們在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我們在一念的散亂心當中,要把佛號的念力栽培起來,你剛開...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 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我們在看人生的時候,本經是把它分成外在的環境跟內心的世界。你要把它分清楚。外在...
一個內心邪見的暴惡眾生,心隨境轉,內心隨著虛妄的情緒,身口意隨之活動,就很容易...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們在修真如三昧的時候,能夠...
這個無生法忍我們也解釋一下。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也提到,其實這個忍不是忍辱的忍,這...
唯識學把造業的過程,依據初、中、後來說明業力的輕重: 一、造業前: 造業前的意...
為什麼要無住呢?它的理由是說,我們一念的清淨的本性,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本性,眾...
我們一念心性循業發現。清淨本然,但是受業力的熏習啊,循業發現。 就是你這個心念...
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 比如舉一個事...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堅固而不可破壞的意思,就是首楞嚴王三昧、或者講真如三昧。真...
要改變自己就先了解自己,楞嚴經的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教我們去判定真跟妄,經...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
什麼是帶業往生呢?從唯識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造了業以後(當然造業是一種身口意的...
《龍舒淨土文》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 前面是講到...
有師言: 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它們兩個是漢賊不兩立的,所以...
我想,我們讀《阿彌陀經》,有兩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 第一個,其國眾...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一定有一個...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
我們一般淨土宗的人,因為平常把佛號念得很多感應,就得少為足,所以一直活在平時的...
眾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追求?他就是用五蘊,身、受、心、法,尤其是感受跟...
淨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絕對不相信,你平常這麼攀緣,臨命終...
第八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到這裡,我們整個...
我們看《阿彌陀經》說,他的壽命是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我...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就是你有志於要出離三界...
空性的智慧跟淨土事修的佛號,應該怎麼融通呢?這就要談一談性相圓融的問題。很多人...
一心三觀,它第一個,回歸到一念心性,這是第一個思想。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點,站在...
當你提起佛號的時候,我們只能夠說你很會念佛,但是不一定你就能夠往生。因為念佛跟...
虛妄的東西是變化的。你看到這個東西,看起來非常莊嚴,但明天就產生變化了。凡是會...
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捨諸財物。 第二段他又說...
我們看《唯識學》是怎麼去解釋十二因緣? 第一個無明,跟前面的無明是一樣的,就是...
我們凡夫的虛妄分別心,當我們沒有遇到佛法的時候,我們內心是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內...
在我們的修學當中,拜懺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我們在修行當中,除了我們念佛以外,為...
在《六祖壇經》說,有一個法達法師,他去參訪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
問: 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合到念佛的話是不是會讓我們...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第一段是說明,既然心外的境界...
淨土宗的帶業往生,諸位你想想看,淨土是一個清淨莊嚴的地方,你沒有修行也就罷了,...
這感受是怎麼回事? 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 快樂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四念處有...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
在宋朝有一個越國夫人,這個《淨土聖賢錄》有講到。這個夫人福報很大,她領著一群婢...
那麼這一段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生命的變化跟飲食是有關係的。你吃什麼東西...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我們不淨觀,第一個觀,觀我們身體的內相。就是把這個皮...
這一大科叫作約因標名。這個因指的是眾生的五陰,叫作因。因為眾生的內心,他的這個...
問: 弟子現在已經六十九歲,應以自己的往生為重,還是繼續地為子女操心?如果以往...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是在整個尼僧團當中,是第...
阿羅漢修無常觀,他得到的智慧,古德用四個字來形容:我空法有!阿羅漢沒有本事把外...
修學佛法跟修學世間法這當中的差別,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說:世間學問,義理淺,...
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個是天台的禪師,他開悟以後...
問: 請法師開示,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可否觀想無量光是蓮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
但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從一個無相的心性當中,重新出發,可以說是從空出假。所...
修行要靠見聞覺知,你要靠見去緣佛像,要靠聞的功能去聽音聲,聽梵唄,聽佛說法,乃...
持戒也是一樣,你經常憶念你的戒體。因此當你受完戒之後,你不是就放著不管,要經常...
我們的五根、六塵種種的色法,其實是一念的心所相續變現、相續轉生的,不是離心別有...
淨土宗初學者,你如果能夠拜佛是最好,我覺得拜佛對初學者比念佛好,因為你有身業的...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一個,由邪師惡友的誤導而退...
臨命終的人往生,他必須把心調整像鏡子一樣,這個很重要!諸位你們知道鏡子的特點是...
我們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唯識,對我們內心的狀態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假設沒有第七...
先把心從外在的六塵帶回來!因為我們的心,雖然五陰都是一種執取,但是要從外面先破...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 我們在兩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這個緣相差別是屬於意,這個意就是第七意識...
這個精進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專一;第二個,相續。但我個人覺得相續更重要。我自己...
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所成慧。他聽聞以後知道這麼一...
阿賴耶識的相貌差別,是就著阿賴耶識,因為不同的我見、名言跟業力的熏習,有共相、...
小乘的空義跟大乘的空義,有什麼差別呢? 小乘的空義,它的重點在滅色取空,也就是...
你要追求珍寶,你要放棄果報,這是不兩立的。你不可能又要抓著外在的,今生又要活得...
癸三、濕生相 看第三段的濕生相。濕以合感,就是他對某一種東西貪愛,就產生一個和...
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保存種子,第二個把種子成熟變成果報,這兩個功能一定要...
藏教的思想認為,現象界的這些差別主要是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業有兩...
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
問: 老人家念佛號念不準的問題,華語發音不準。 淨界法師答: 其實這個不是一個...
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假如說一個人不小心受了傷,這是否只是不小心,跟因...
在高雄有一家百貨公司叫大同百貨公司。差多是在二十前,它是當時整個東南亞最大的百...
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聲,今年變成二千聲,明年、後年一千聲,這是不吉祥啊...
第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 名言熏習。 這個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說。我們內心依止不同...
當你的心調整好的時候,你才有資格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佛力跟心力,...
我師兄弟,他問海公一個問題問得很好,他說:反聞聞自性,我們這一念心聽到聲音,你...
我們先解釋普跟賢這兩個字。因為名以召德,一個菩薩的名號往往是詮釋他的功德。這個...
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住下來,不走了,就做善知識的...
關於這個所知依,我們當然是沒有辦法想像,阿賴耶識不是我們第六意識能夠心思口議的...
佛印禪師有一天跟蘇東坡在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個少婦走著走著,就往大海里面跳。佛印...
森林當中有一隻獅子,野獸之王嘛;它去吃了一隻鹿、飽了一頓餐以後,它這個鹿的骨頭...
第三個是畜生的苦。繫縛打殺,互相吞噉之苦。畜生有兩種,一種是被我們人類所畜養的...
看第二個。餓鬼的苦,我們看這個飢渴寒熱,刀杖驅逼之苦。餓鬼道的苦,主要是飲食跟...
(一)對治生死業障。 那佛陀陪著我們成長,要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死業障,因為這...
不是你念佛就表示你修淨土宗,修淨土宗跟念佛,沒有直接的關係,你心中沒有信願,沒...
《法華經》有一句話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學佛不是很深入,可...
法華經的思想,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要修空,那要空掉什麼?我們凡夫沒有修法...
我們一般的因果的修證是向外,從因緣所生法去修因證果,這個是遠路。而《法華經》不...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者大師把修行分成兩塊:一個...
這個淨法的熏習,它的體性是無漏的,所以它跟阿賴耶識是不同的,它有趨向於法身跟解...
一個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他兩種情況會出現:第一種情況, 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不善,...
他發了菩提心以後做些什麼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棄了王位,就做一個出家的沙門...

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

破了戒的僧寶你沒有資格去說,除非破見

旋轉六根的功能而歸於六根的根性

什麼樣的考驗才知道臨終有把握

什麼是真如

不要在外在環境下太多時間,因為你改變不了

業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何謂「無生法忍」

未生惡業令不生,這是最高的標準

兩個念頭,酬償兩次生死

這把泥土,甩在心中的煩惱上

唯識無義,一切法的受用是自變自緣

真如三昧能遣除煩惱障、所知障

對立心強的人,妄想就打的重

持戒清淨者能得五種功德

【推薦】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如果不懺悔,罪業會增長廣大

調適四大,除眾病的方法

臨終時,沒有一個妄想可以對治的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

持戒的方法次第

把離苦得樂的念想提升為往生淨土的念想

五蘊活動越熾盛,你的業力就越重

淨土宗人要往生,一定要做好人生的收尾

【推薦】第八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個壽命對我們的意義非常重大

對我們功德最破壞的兩件事

我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裡呢

「空、假、中」三觀的具體操作

你很會念佛,但不一定就能往生

如何分辨虛妄與真實

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迴頓息

內心有正念跟妄念二個念頭

八十八佛的懺悔意義與方法

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安住一念心性會讓念佛的檔次提高嗎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你憑什麼離開三界

實法為安住,權法為調伏

【推薦】一念虔誠皈依的心啟動了彌陀本願

如何把極樂世界的蓮花念出來

從身安道隆的角度,一定要斷除這五種辛菜

要先「離一切相」,才有資格談「即一切法」

為什麼會有十二類眾生

想要主宰你的子女,這地方就有問題了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造了罪業而破壞

阿羅漢內心的境界

無心的阿賴耶識「猶隔一重關」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間的距離障礙

念佛時可否觀想無量光是蓮花,妄念是黑暗

為什麼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呢

為什麼會有望夫石這類「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的無想相眾生

為什麼會有「神鬼精靈」這類眾生

念佛人的心中,要有兩個相狀

斷煩惱的時候,不能錯損菩提

有修行跟沒修行的人,差別在哪裡呢

最嚴重的顛倒就是「常見」

淨土初學者能夠拜佛是最好的

不求生淨土,會產生兩種過失

把心調整像鏡子一樣

第六意識是眾禍之門,但也是眾妙之門

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心不要住在上面

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

偏激式的修行沒辦法持久

信解和勝解的區別,怎樣對佛號產生勝解

我們沒辦法改變外在的共相,只能改變自己的不共相

小乘跟大乘空義的差別

你追求感受,心性就沒有你的份

為什麼會有蚯蚓這類含蠢蠕動的濕生眾生

阿賴耶識是如何變現出果報的

三種情形來判定業的輕重

凡夫與聖人的判定標準在哪裡呢

老人家念佛號念不準的問題

人起顛倒的時候,福報也救不了你

他推了我一把,令我整個生命醒過來

【推薦】念佛越念越沒滋味,那就糟糕了

支配人生的三大力量

心力不可思議,所以佛力才不可思議

反聞聞自性與反聞聞妄想

普賢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妙用呢

原來一切都在

望前名果,望後名因

放下自作多情所捏造的妄想

平安就是輪迴對你最大的賞賜

畜生道之苦

餓鬼道之苦

佛陀處理眾生障礙三階段

不是念佛就表示修淨土宗

這兩種身份對我們都很重要

念佛之前的心態準備

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

一個人的成敗就是看你離心性有多近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所謂的頓悟,都是從因地栽培來的

臨終面臨死亡時,會出現的兩種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