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12頁)
云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慳。 前面是講廣大,這個地方講布施清淨。說是什...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諸位!你不可以說上課來聽課,...
第一個,人道的暇滿。 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在三界當中流轉,大部份的時間都在三惡...
佛法的修學我們慢慢進入到主題,四個道次第,這個次第不能錯。第一個發心確認目標;...
佛陀轉法輪以後,既然示現是一個凡夫,就必須要示現老病死,這個才是正常的情況,所...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這種人是不簡單,他知道《楞嚴...
我們大家都發了菩提心,我怎麼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屬於偏的,偏向外的,還是向內的圓呢...
前面的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從因緣上觀察,我們跟眾生是一個母子的關係,事相的...
一、提起佛號 蕅益大師強調:提起佛號,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
畜生道,人類為了要得到它的肉,為了吃它的肉,往往就是把它的身體給殺害,把它的命...
淨土法門有兩種的修學,一種叫做事持,一種是理持。 事持就是說,我沒有找到我一念...
佛陀把我們的生命分成五個部分,第一個是色蘊,就是我們的外境,一切的物質世界;第...
問: 師父講到我們要修空觀,不要住在外來的空上,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區分內外? 淨...
為什麼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懺悔,你怎麼知道你罪消了沒有?怎...
一個修行人有八種思考模式,我們首先先了解的,我們要對一對我們目前是屬於哪一種,...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就是說,作為佛陀...
我們看佛陀說法的功德,這個法,它透過佛陀的音聲傳到我們心中,有什麼樣的功德。 ...
在佛門當中,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個修學法門,你是持戒,受戒學律,你喜歡持戒,你就往...
這個地方講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種功德。我們前面講過引發種種無礙神通、成就十種難行的...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佛陀的慈悲開了很多很多的法門,我們一般說是八萬四千法...
我們從世俗諦來看,從世俗諦來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可以從現在的結果來推論你從什...
丁二、廣釋 分六:戊一、釋名無分別智;戊二、釋成立相;戊三、釋成立因緣;戊四、...
入胎相: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宮,降神母胎。 ...
佛陀的說法有三個主題:第一個,先說明說法的內容;再說明說法的功德;最後再說明說...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可以接受,因為他必須有這個過...
四、納妻相:經云: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好,我們解釋一下這...
接下來就談到真妄的問題了。善惡是基礎,真妄的問題就是整個主軸怎麼破妄顯真。破妄...
志宜大,膽宜小。我們的志向要遠大,但是無論做什麼事情,膽量要小,就是經常要保持...
我們前面講到佛者覺也,那麼到底覺悟是覺悟什麼事情呢?是從兩方面和三方面來說。先...
我講一個小故事,把十行作總結,故事出自於坐花志果: 有一個人叫陽羨生,陽羨是一...
前面是雕刻成一個立體的佛像,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畫製成一個平面的佛像。我們看這個...
我們先把這個淨土宗的修學,做一個總相說明,我們待會再來回答個別的問題。這個地方...
接著來談一談淨土法門跟聖道法門之間的結合。淨土宗的歷代祖師,對於修學淨土主要有...
那麼臨終的正念,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標了。不管你是走專修...
我們再看一段:丁三的臨終加持。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的功德力,前面兩段講到因地的修...
當業力跟妄想結合的時候,人生無解,真的無解!其實人生不應該那麼複雜。如果只有業...
佛陀在解釋人生,他主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從因緣來建立人生觀,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
帶業往生它是有條件的:這個業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續,它不能是一個活絡的業力!帶業往...
我想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說我們學佛以後,每天這樣拜佛念佛,到底有什麼效果?也就...
在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我們生命當中會出現兩種力量:一個是佛陀的加持力...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個很重要了相隨心轉。那麼相由心生,指的是我們接觸的第一個剎...
圓破色陰超劫濁 在整個五陰的對治當中,第一個所要對治的,最粗重的就是色陰;色陰...
一個生死凡夫為什麼加罪障呢?因為我們的生命當中,每一個人在流轉當中,既有罪又有...
云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於惠施中離娑洛想。 前面是講菩薩的一種相續的加持,這...
唯心識觀是先遠離對外境的執取,遠離遍計執。我們講遍計本空,思諸法如夢。其實外境...
所以蕅益大師他講一個觀念很不錯,他說沒有實體,你要可以從它的三個角度: 未生無...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既然...
唯心識觀,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唯心識觀就是說, 當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時候,你都...
一句佛號的操作包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定義你的心已經對佛號產生了...
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而整個本尊的功德,主要的是寄託在一句...
問: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一定比別人重,因為分別的...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佛陀在三轉...
我們佛教的正見,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是...
我們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想要去做。因為這個事情做了以後對我...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破除內心的相似影像,...
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誤的概念,只有一個方法:把你...
這個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是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取相。 當我們的心跟...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有些人並沒有馬上...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個時候還有顛倒妄想嗎? 淨...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三輩往生中上輩者要捨家棄欲而做沙門,但弟子緣分不好,身不...
我們一生當中,你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全部是你自己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
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慾樂。 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被稱作樂行惠施...
在整個藏教的《阿含經》,它在處理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跟淨土宗非常類似,都是一...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
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什麼叫現前難行?就是說,菩薩遇到了怨家,...
問: 師父在《楞嚴經》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識,是一個往內歸就是不生滅,往外就是...
修行的第一個就是靠語言文字的佛法產生觀照,所以叫做名字,依止聖言量的這些名字。...
前面是把佛像給造出來。有些人他來到寺廟的時候,這個佛像已經有人造好了。他怎麼樣...
我們一定要視之為身世無常,幻緣虛假,這是一種無常敗壞。這個是無常觀,其實這個地...
這以下是關鍵了理觀的智慧。前面是講到原因,就是因緣的善行。所有的因緣,理論上都...
空觀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經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你要經常去想這...
問: 弟子熏習道德教育多年,今方聞正宗佛教一年,倍有慚愧。有三個問題想請 師父...
佛陀真正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歷事煉心。就是說人生你追求它,當然是傷痕累累;你...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說起跟佛陀結緣,當然造佛像、...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
《楞嚴經》的法門,就是一個轉,轉因緣之法而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個轉字是很重要...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我們現在越早啟動一念心性,對我們是越有利的。你不斷地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
問: 請問日常生活中,如何鍛煉覺照?初學者從何下手?如從心下手,又怎麼下手?每...
第一種、命運的屈服者。 他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心隨境轉,遇到什麼樣的環境,心就住當...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
人生沒有現在這個詞,沒有現在的。你講現在的時候,它已經變成過去了,哪有一個不變...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
淨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門、果地教,整體而言,淨土法門修行的理論,就是要你一心歸命極...
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億聲,有十百千萬億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
我問大家,菩薩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麼發菩提心呢?他怎麼受戒的時候緣境...
這個地方講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從唯識的角度,我們一個人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
淨土宗它最強調的,就是臨終的正念,千念萬念為的就是臨終的正念。因為淨土宗,雖然...
以下總結這一段,如果你聽懂了,對於禪淨雙修的修學方法你就很清楚了。 現前一念之...
空有雙照,悲智雙運成就菩提心。 前面的業果叫作有相行,它是一種有相的行為;空性...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
什麼叫理觀的智慧?我們先講一段禪宗的公案再來說明。這個公案應該大家都知道,很有...
住持,就是攝受的意思。他這一念心能夠把心中清淨的戒、定、慧攝持不失。因為攝持戒...
同樣是空觀、假觀,這二個法門是完全一樣,內涵是一樣;但是為什麼凡夫修空觀、假觀...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了諸位比丘到處游化,走到了一條河的地方,因為佛陀規...

問: 請師父開示,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淨界法師答: 念佛三昧,得看...

怎麼才是清淨的布施

思慧很重要,沒有人可以取代

自我激勵,思惟暇滿難得

不要隨便發願,你的願力就是引導力

佛陀入滅給我們什麼警覺

把人生的順逆因緣,當做成就自己的一種方便

不管外境順或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去嘗

你不想對立,那就用「自他交換」

【推薦】做好這四大步驟,為往生做準備

菩薩戒為何要禁止蓄養動物

如何理解淨土法門的事持與理持

色受想行識的生命

修空觀的人要空掉什麼

思想不改變,生命的歷史就不斷重演

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聽聞佛法能調伏煩惱

法門沒有高下,成敗只看你的發心

心能夠無住,得這四種好處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

要遠離這五種相,才是「無分別智」

佛陀為什麼要示現「入胎相」

佛陀為什麼要施設種種方便法門

佛陀為什麼沒有主動說法,而是等待眾生祈請

佛陀為何要示現「納妻相」

遇到問題先要消除自我意識

那些藝高人膽大的都陣亡了

佛者覺也,是覺悟到什麼呢

【推薦】殺生為何短命,布施為何有福,這些都從哪裡來

畫佛像為什麼能夠成佛

淨土宗的正念,是要刻意去栽培的

臨終最怕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仁者心動

【推薦】追求臨終正念,在唯識學有三個重點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打妄想就會把過去的業給牽動起來

熏習,決定你輪迴的力量

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這兩件事

怎樣的佛號才能產生往生的力量

從點狀的佛號,提升到片狀的佛號

「相隨心轉」要如何轉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

沒學佛的人生是沒辦法規劃的,因為做不了主

什麼樣的布施能成就廣大功德

外境沒有好壞,好壞是心安立出來的

人生有無量的可能性

心中有自性的光明,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推薦】財色名三法,就像狗嚙枯骨

【推薦】聽你「自己」的佛號,心才能專注寂靜

【推薦】臨命終時一句佛號提起來,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分別與不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從表相中看到真實的體性

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莫名奇妙出現的

菩提心是建立在責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一個開悟的人,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妄想那麼有力量,是因為你攀緣它

執著時再來對治,已經太晚了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心理素質不好,順境也會產生障礙

六根的見聞覺知,全是自己的東西

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稱作「樂行惠施」

業力要得果報,有兩個條件

見自身微塵與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

菩薩遇到怨家該怎麼做

你一天到晚看別人,就容易起煩惱

所謂的善惡,都不是本來面目

以恭敬心供養佛像的功德

【推薦】人生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為什麼拜佛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空觀是空掉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追求它是傷痕累累;逃避它卻也非常可惜

持名念佛——下手容易,成就也高

持地菩薩因地如何修福德

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

阿難尊者示現修行的苦惱

把負面力量轉成正面的能量

日常生活中,如何鍛煉「覺照」

做命運的屈服者還是創造者

憍梵缽提得牛呞病的緣由

阿那律陀尊者為什麼叫做無貧

福報享盡,你連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其形雖寐,但聞性不昏

法華會上這五千人為什麼離席

【推薦】如何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

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

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麼發菩提心呢

為什麼受菩薩戒後很容易得到感應加持

觀不淨相,生大厭離

千念萬念為的就是臨終的正念

道場在哪裡?就在一念清淨自性中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

因為我們的愚癡,過去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

磨磚不能成鏡,打坐又怎麼會作佛呢

從念頭來判斷你的來生

凡夫為何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