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淨界法師文章(第10頁)
問: 如果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惡嗎? 淨界法師答: 提出這...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暗趣明。此中差別者,將...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我們前...
未到地定跟初禪相貌的差別,這以下講的很清楚: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諸位心中,你現在的念頭多分來說是正念比較多,妄想比較少,但...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
問: 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淨界法師答: 完全沒有念...
問: 破邪顯正要如何避免犯說四眾過戒? 淨界法師答: 要如何避免說四眾過戒,這...
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然有時也會起顛倒,造了很多罪...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斷除煩惱成就涅槃之無漏智慧,...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呢?因為他有禪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種境隨心轉的力量...
佛教的因緣觀,當它從一種理論的思想轉化成一種實際的修證的時候,這個因緣的修證,...
我們再看看什麼叫涅槃,涅槃,梵語,此雲寂滅、無生。謂由斷除煩惱,盡除生死,所顯...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戒律的時候,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說綿羊的毛為什麼不能用呢?很多...
接著我們來看看菩薩的果位。這個菩薩的果位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所列的五十二個...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種,第四是常住為相。那麼法身的相貌,就是說它是常...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 這一...
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
我們學佛,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學佛,有所謂黃金十年,成敗就在十年而已。什麼叫黃金十...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修行人經過一生的修行,我...
一念的妄動,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你不能讓你的心不動,你做不到...
在整個修行當中,必須把你的想像跟感受切割。如果你要修行的話,你的想法不能從感受...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把我們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屬於事持,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這個地方就把為什麼...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假、中三觀。在日常生活的操...
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覺...
在修波羅蜜之前,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 《攝波羅蜜多論》云:俱胝廋他...
我們剛開始去學習佛法的時候,是要從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不能夠跟真如理相應...
淨土宗的重點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那麼阿彌陀佛他到底會選擇去...
其實眾生跟世界會相續,主要的是因為有業力的相續,才有這個所謂的果報的相續。業果...
我們講到懺悔的種類有兩種:一個是事懺,一個是理懺。事懺有三種懺法:責心懺、作法...
子三,明業果相續。這個地方講到的果報,是指的眾生跟世界兩種的果報。果報為什麼相...
己五、極難勝地 分二:庚一、問;庚二、答 庚一、問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 庚二、...
我們看第十七,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
我們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別內容。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段,財施、法施、無畏施。...
我們再看正修。應該用什麼態度布施才能夠構成波羅蜜。我們把它念一遍。 謂舒言平視...
問: 經過師父的分析、解釋四十八願,弟子對彌陀的功德有更豐富的認知。但是極樂世...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
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我們在...
淨土宗它強調臨終的正念,整個成敗就在臨終的時候,所以必須在兵荒馬亂、內憂外患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前面的整個世界、眾生的產生...
過去有一個醫學的雜誌,講出一個公案。它說,有一個媽媽帶一個小孩子。這小孩子上學...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簡單講: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
問: 師父慈悲,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嗎? 淨界法師答: 吃蛋稍微好一點,因為現...
問: 為何臨命終的時候所見到的佛一定是真佛,不可能是魔所化? 淨界法師答: 蕅...
我去年去參加大專齋戒學會的一個開示。有一個大學生,他學醫學的。他在學校要去抓小...
我們前面講到欲界諸天,他們共同的修學是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的行為,也包括意業...
其實整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處,尤其是調伏色身的愛取、調伏感...
以下的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偏重在調伏我見的顛倒。就是我們明瞭分別的心是剎那剎那...
我們來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一定的過程。先看第一個,識。這個識是一個...
我們講到了四聖諦。那麼四聖諦從淨土宗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選擇兩個法是必修的: ...
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第一個定性聲聞。 有些人...
看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整個三界裡面最高的境界了。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禪,亦名捨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樂既謝...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心,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使...
菩提心有本質上的差別跟作用上的差別,在本質上的差別就是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
我們看第一個空無邊處定。 一、空無邊處定,謂行者厭患色如牢籠,不得自在,心欲出...
第二個,識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無禪。只要你心中還有慾望,你...
次年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初出生,隨處滅盡,但...
菩提心它是一種善根,我們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別,就是這個善根它多了一份...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佛陀的弟子有一個叫舍利弗尊者,大家都很清楚,他...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一種感應,或者說一種磁場的吸...
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煩惱,你可以有罪業,但是你不能起顛倒。這是整個淨土宗的...
身為一個菩薩,我們要處理兩件事情:第一個處理自己內心的問題;第二個處理外在眾生...
我們看三禪。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厭二禪之喜心湧動,定不堅固,以種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
我們看第三個意業。前面是身口,身口當然是共於五戒的,這個意業就不共於五戒了。我...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首...
我們對於痛苦應該持什麼態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斷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對於...
我們現在有兩個問題要注意: 第一個先檢查自己的行蘊,你活了這麼多年,到底你的等...
四空定,佛陀對它是訶責的,因為它是暗鈍。所以智者大師給四空定一句話,說是為三昧...
我們在修行當中,有發心、修行、證果。發心就是成佛的親因緣,就是種子,就是你對未...
天人的身心果報,我們從經典上跟祖師的傳記,得到兩個消息,它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
什麼叫破壞善根呢?以殺生來說。你殺生,殺完了以後,你趕緊懺悔,就算你沒有懺乾淨...
第二個就是調伏我們的顛倒妄想。我們第六意識有很多的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不障礙你...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
我們再看第二個概念。這個地方越講越細了。前面先講第一個概念,從一念心安立了真妄...
問: 師父慈悲!末學有兩個問題要問師父。第一個,往生到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沒...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體知離心無別物...
向人說證果等法相;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戲笑說,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
第三個,犯戒輕重。 非己妻入道,什麼叫入道呢?就是男二處、女三處,這個是上品...
我們看這裡有一段很重要,看蕅益大師的補充說明。蕅益大師在講妄語戒時,他特別提到...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這個...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它是一個如夢如幻的修學。怎麼說呢?它是雖斷而無能斷所斷,雖修...
前面講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講到懺悔方法。首先我們看看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這個地方是文殊菩...
從這樣一個萬法唯識的道理,菩薩生起了兩種的功德力:第一個是誓願力,第二個是觀照...
這一段是文殊菩薩教誨敕令阿難尊者這個當機眾,應該好好地諦聽,好好地學習,乃至於...
舍利弗尊者作為華光如來,他這一期的國土是一個淨土呢,還是一個穢土?我們看辛二這...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五乘的要義,先作一個總標。 我們把它分成三道,先講安樂道,...
我們再看大妄語戒。這個地方講出妄語的兩個項目,先看大妄語。 大妄語若未證四果,...
我們看第三個,辛三的說法教化。看經文。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
請我們看具緣成犯。在淫戒有四種情況,是成就犯戒的根本。 從意樂的角度有兩種: ...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時候是經過受、想、行、識四個...

一切都虛妄不實,還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惡嗎

【推薦】從淨土宗的角度,要培養對彌陀皈依的心念

極樂世界的這個特色,是諸天做不到的

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

分段生死對我們的修行障礙太大了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無念」是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如何避免「說四眾過」

淨土宗與諸宗所不共的特色

什麼是菩提

殺生吃肉想出輪迴,那是不可得的

《法華經》的羊車、鹿車、牛車各比喻什麼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

什麼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麼差別?

為什麼要斷離偷盜

希望臨終沒有障礙,就要少吃肉

什麼是十信位

為什麼佛菩薩的法身會常住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皆悉以此迴向往生

十地為何稱為「法雲地」

往生不是把佛號念好,而是要心不顛倒

心識主宰著業力的方向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斷煩惱

遠離虛妄的感覺,依止心中的願力

從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導式的念佛

富樓那尊者的四種辯才

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主導六道輪迴的親因緣、增上緣

如何把「空假中」三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這一念無明的妄動,當下就是真如本性

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

初學佛,不離名言;真見道,不帶名言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

三界輪迴的三大業因

修懺悔應該兼具事理並行

如何懺悔重大的罪業

為什麼五地叫極難勝地

往生到極樂後的正報身心相貌

凡事盡心盡力,時時反省自己

應該用什麼態度來布施

怎樣選擇四十八願中與自己相應的願

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

為什麼會有大海平地呢

臨終時靠音聲特別穩當

【推薦】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不要老是認為自己業障深重

菩薩有兩種因緣會失去戒體

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嗎

為何臨終見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任何的殺盜淫妄,都不能給它一個正當的理由

什麼因緣才能夠做天王

調伏對色身感受的愛取

觀心無常,調伏我見的顛倒

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

思惟苦諦與調伏愛取是淨土宗的必修

學佛人的五種種性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定

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發起菩提心的兩個因緣

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天乘四空定之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蕅祖大師開悟時的情景

「善念」和「善根」的差別

舍利弗五百世墮為毒蛇

對娑婆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不能起顛倒,這是淨土宗的底限

面對很多的眾生,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

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

舍利弗為什麼能成佛

天乘十善業之意業

這個苦諦很重要,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

把三界的苦「觀」出來

修行最怕就是還沒有上路

四空定的過失

佛法的修學是由內而外,先端正其心

天人果報的缺點和優點

邪淫為什麼會障道

顛倒妄想不除,容易在臨終刺激生死業力

舍利弗成佛國土的大菩薩有哪些功德相貌

輪迴本不存在,是因為你心中有輪迴

往生到淨土還有沒有第八識

要破執著,必須先破你的分別

妄語戒有哪種情況可以開緣

如何判斷犯邪淫戒的輕重

修行中出現的不思議境界,為何不能隨便向外人說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如夢如幻的修學

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

修學首楞嚴王三昧,不受無明妄想的干擾

菩薩的兩大根本——誓願力跟觀照力

「多聞」比不上「反聞」

舍利弗成佛的國土有什麼特點

五乘法門的修行目標及相互關係

大妄語的罪很重的,甚至影響到佛教的興衰

不能忽略權法的重要
